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新批评1_(2)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三四年代的蓬勃发展,至20世纪中叶成为主导美国文坛和批评界的主流,“新批评”的代表人物除了兰色姆(Ransom)外,还包括理查兹(Richards)、燕卜荪(Empson)、艾略特(Eliot)、泰特(Tate)、布鲁克斯(Brooks)、沃伦(Warren)、维姆萨特(Wimsatt)、韦勒克(Wellek)等。
他们写出了许多批评名著,如理查兹的《文学批评原理》和《实用批评》,燕卜荪的《朦胧的七种类型》,布鲁克斯和沃伦的《理解诗歌》、《小说鉴赏》,布鲁克斯的《精制的瓮》,维姆萨特的《语象》,兰色姆的《新批评》,韦勒克和奥斯丁·沃伦的《文学理论》等。
50年代后期,“新批评”逐渐衰落。
一般认为,新批评的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反对实证主义批评。
然而,后殖民理论家阿什克罗夫特认为新批评的崛起,是因为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美国渴望获得文化独立,所以急需在文学上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学经典,以对抗英国文学传统对国民的长期控制。
按照新批评的观点,曾被殖民国家的读者无须担心自己的文学在整体上受到的歧视,因为它鼓励人们从每一部作品入手去研究文学;后殖民作家无须按照欧洲的传统标准去写作,其作品也能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
因此,新批评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其他后殖民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新批评与形式主义文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以文学的语言为头等重要的大事,认为文学是完整自足的语言结构体;都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都同样反对传记批评、历史考据及一切印象主义的价值判断;都把康德的理想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主张用纯文学的标准重新审视文学经典。
有些批评家也指出了两者的差异,如美国的文论史家里奇(Leitch):1、俄国形式主义走的是一条唯美主义的道路,它的背后缺少新批评那样一致的宗教愿景和历史观。
2、早期的形式主义遵循一种新实证主义的描述性诗学,他们充分相信科学的方法论和文学的科学性,努力回避阐释和直接的评价,而着力于建构大型的诗学理论。
20世纪西方文论New Criticism
Key Terms
1. Ambiguity (含混) Also called polysemy (一词多义), ambiguity arises from what William Empson calls “any verbal nuance, however slight, which gives room for alternative reactions to the same piece of language.”
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 个人与传统关系(Historical Sense)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 个人情感与文学作品关系(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 诗人的“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 Aestheticism (Oscar Wild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 1. The emergence of New Criticis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ymbolist poets experimented with poetic language(诗歌语言). Expressionists proposed externalization (外 部化)and craft/art dichotomy (技艺和艺术区分). The aestheticism insisted on the autonomous existence of art and the poetry/prose dichotomy. The European literary movement found their response in the US.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文学鉴赏与批评3(英美新批评)
出来的”,他们最终不过是结合在某种境界中,这种境界虽是 “宁静”,但仅指诗人被动的伺候它们变化而已。自然,写诗 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有许多地方是要自觉的,要思考的。 实际上,下乘的诗人往往在应当自觉的地方不自觉,在不应当 自觉的地方反而自觉。两重错误倾向于伎他成为“个人的”。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 性。
二、基本理论
(二) 瑞恰兹的诗歌语言论和语境论 1.诗歌语言即诗性语言,是一种指向情感,没有具 体指称客体因而无法证伪的“伪陈述”。 它具有虚构性、模糊性,使人面对人性、心灵,感 知生命的张力和质感。 "曹雪芹不在了,那棵树还在,他相信那棵树一定 见过曹雪芹."(《活着之上》)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瑞 恰 兹
/ /
一、概念内涵
新批评的发展
新批评奠基者是艾略特和瑞恰兹。 兰色姆是理论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和学生艾伦·退特、布鲁克斯、沃伦发表了 大量论文著作,提出了新批评的基本观点, 形成了人称“南方集团”的文论派别。 新批评在二战后达到鼎盛。美国大批理 论家加入这一阵营,视野开阔的维姆萨特、 韦勒克在40年代后期与布鲁克斯、沃伦在耶 鲁大学任教,形成了新批评的后期核心“耶 鲁集团”。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艾 略 特
/ /
我们得相信说诗等于“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感情”(华兹华 斯)是一个不精确的公式。因为诗不是感情,也不是回忆,也 不是宁静。(强调情感是文学的基本元素,审美情感是理性沉 淀后的情感。)
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这种集中 的发生,既非出于自觉,亦非由于思考。这些经验不是“回忆
2018/5/24 ——《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琳译)
英美新批评
6、反讽
新批评把话语层面的“反语”(iro
ny)概念提高到与语境(contex t)相联系的“反讽”说。 反讽是一个陈述事件受其自身出现的语 境的制约或扭曲而造成的产物。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
(1)挑选短的文本;(2)排除“生成”的 批评方式;(3)避免“接受论”的探索; (4)设想文本是一个独立自治的、非历 史的、处于空间的客体;(5)预设文本 既是复杂、综合的,又是有效、统一的; (6)进行多重回溯性的阅读;(7)设想每 个文本都是由冲突力量构成的戏剧;(8) 连续不断地集中于文本及其在语义和修 辞上的多重相互关系;
4、含混
含混: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
义。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 多种涵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也可 用来指某种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
5、悖论
悖论: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用语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 倾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盾的现象。 悖论的特征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并置在 一起。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如扁舟。”
讨论:
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写的《意图谬误》
和《感受谬误》进一步确立了文本的中 心地位。
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异同
2 有机整体论
新批评强调进入作品内部,全面而又细
致地对作品的内容、形式、结构、意象、 词语等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
3 张力
艾伦·泰特的“张力”(Tension)说 根据形式逻辑中的外延与内涵的概念,用以对 诗进行语义学的诠释。他在《诗的张力》中 提出,诗歌语言包含外延和内涵,外延(ext ension)指词的本意,即指称意义;内涵 (intension)则指词的引申意,即众 多的暗示和联想意义。 “诗的意义在其张力, 即我们从外延与内涵两极之间能够找出的全 部意义的统一体”。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前工业时期(国家资本主义,采掘自然资源)——现实主义
工业化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机械制造产业)——现代主义
后工业时期(晚期资本主义,开发信息资源)——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艺主要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大众文艺,部分地体现大众对现存社会的思虑、烦躁、反思、反抗、颠覆、批判乃至失落和玩世不恭的思想情绪。
直觉个别意象美(丑)美学
心灵活动认识
概念普遍概念真(伪)逻辑学哲学
↓
经济个别利益利(害)经济学=美学
真实世界实践
道德普遍利益善(恶)伦理学
四、直觉即表现
1、直觉与表现是一回事,艺术的定义是直觉,也是表现。
直觉=表现=艺术,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2、直觉充满个性,洋溢情感,“直觉是抒情的表现”。
艺术的直觉=抒情的直觉=情感的表现
文论的本体论转化。
(五)从多元走向边缘
20世纪以前的文论,主要是哲学的演员,文学创作的服务员,作品的广告宣传员。20世纪的文学理论可以与哲学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相提并论,文学评论有时比作家、诗人更能脱颖而出,更能赢得知识界和学术界声望。
西方没有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体系,文论出现众说纷纭的多元化局面。据统计,西方文论至少有五十种“主义”。有的评论家,常常从此“主义”跳到彼“主义”,如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其中第二阶段最重要,所谓表现阶段,即指心灵的审美的综合作用。
五、科林伍德的总体想像论和语言论
科林伍德(1889-1943)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代表作《艺术原理》。
1.作品既是作者想像的产物,也需要读者的想像力。
2.艺术必然是语言,艺术的情感想像依赖于语言。
第2讲,西方文论
第一、本体论批评
•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兰瑟姆的本体论批评 •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误》、《情感 谬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 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 整个文学是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文 学家受到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 有个性 • 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艺术家的过程就是不停的自我牺牲,持续的个性泯灭。” “艺术家越高明,他个人的情感和创作的大脑之间分离得就越 彻底”。 “在氧气和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的过程中,白金作 为催化剂,既不可或缺又本身不受任何影响。诗人创作时他的 思想犹如白金,既是创作的源泉又不介入作品中去。” • 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 表现情感的, “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艺术的感 情是非个人的。”
俄国形式主义
时间: • 1915-1930 两个中心: • 莫斯科语言学学会 • 诗歌语言研究会 (奥波亚兹) 历史沿革: 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法国结 构主义
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罗曼· 雅各布森 1896-1982
Viktor Shklovsky 1893-1984
文学性(literariness)
• 诗歌语言VS.实用语言 用新的术语置换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材料和手法 故事和情节 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形式的艺术。第一、内容不能 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第二、形式有不受内 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第三、形式可以决定内容,创 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8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三)客观对应物
1、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 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认为应该寻找客 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诊治 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他认为《哈姆雷 特》因主要人物情绪失控而成为失败的戏剧。 2、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 情感外在转化后的某种媒介。
21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一)张力 1、“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 个概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 概括诗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2、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 内涵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 适用范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 特的引申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 ,内涵指的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一、本体论批评
(二)“构架-肌质”理论 1、所谓“构架”,是指逻辑意义,如房子的 梁和四壁的墙。是诗篇结构或者逻辑核心。 2、所谓“肌质”,是诗的本体论部分,如房 子四壁的墙皮上的装饰和点缀,这是诗的本质 与精华,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部分。 3、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的 说,兰色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
29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二)感受谬误 2、回顾(感受说)的历史和分类 (1)唯情感论,即以读者受感染的程度衡量诗的价值; (2)唯想象论,即以作品产生的各种快感、生动逼真和 感染力所激发的读者想象、思想的启迪以及灵魂的震 颤来评判诗歌; (3)生理学类型,即以引发身体反应的阅读感受来评判 诗歌,如经常被引用的“起鸡皮疙瘩”的体验、“掀 去天灵盖”、“沿着脊椎骨一阵寒颤”的感受;
《英美新批评》课件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英美新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新批评理论在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提供一种跨 文化和跨语言的批评视角,促进文学的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批评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更加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 差异性,推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英美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注重文本细读和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 调对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推动了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
新批评注重比较诗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诗学思想和理论,揭示诗学的共性和 差异,推动诗学的交流和发展。
05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CHAPTER
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强调
要点一
总结词
过度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 化背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美新批评派过于强调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将文学作品视 为独立的、自足的艺术品,忽视了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本的孤立 解读,限制了对作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特点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价值 和意义。同时,它也注重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 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起源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I.A.理查兹、T.S.艾略特等。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
因而他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能够协调冲动, 是使冲动达到和谐状态的最佳媒介。
二是分析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 文学价值的实现,就是对读者的心灵施加影
响,使读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这其 实就是文学交流活动。 三是提出了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功能的理论。 瑞恰兹划分了文学语言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 分别是“字面意义”“情感意义”“语气” 和“目的”。
其次,艾略特除了把整个的文学看作一个有 机整体之外,也把每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的 存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艾略特对传统的文学“有机整体观”既有继 承也有发展,充满了辩证色彩,他不仅着眼 于整个文学的历史传统,而且也具有开放性 的视野和历史性的眼光,从而推动了传统文 学理论观念的新的发展。
二、“非个性化”诗学 艾略特“非个性化”的诗学主张核心理论内
反复阅读和细致阅读。
第三节 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美国著名 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文学理论家,英美新批评 学派的理论先驱和奠基人。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1927年 加入英国籍,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语义三角”理论是指分析词语(符号)、 思想(概念)和事物(所指对象)三者之间 的关系,而意义就产生于词语、思想和所指 对象的三者关系之中。
“符号—情境”理论是“语义三角”理论的 发展,它主要分析意义生成过程中,语言符 号和情境的关系。
瑞恰兹认为,词语意义的产生除了语言单纯 的指称功能以外,还存在一个语境问题。
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兹在1924年出版的《文 学批评原理》则对新批评学派的方法论观念 产生重大影响,他采用20世纪的心理学的新 观念,把语义分析的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 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方法,后人 称作“语义学批评”。
英美新批评讲解
新 批 评 的 细 读 法
‚细读‛ 是英美新批评的主要方法。燕卜 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 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 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 读‛。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 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 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 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 ‘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在布 鲁克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 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 ‚修饰性‛的作用,诗歌的韵律和词句 ‚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
新批评悖论理论举例
蒲伯《论人》
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
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
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 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
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 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
唯一的真理法官陷于无穷的错误里,
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
《太阳城札记》——北岛
孩子
信仰 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 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
新批评反讽理论举例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有爱的杨 德群君也死掉了,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 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 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 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 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转移到文学本文中去,直接开启了新批评关注 文学的批评思路。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
一 结构—肌质论
新批评不满于传统文论将文学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这两部分的 作法,而提出了构架—肌质论。兰色姆指出:一首诗有一个逻辑的 构架,并由各部的肌质构成。构架是诗歌中可以陈述出来的逻辑 内容,“肌质”则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非逻辑的部分,它是诗 歌的秩序、组织、神韵和意味。 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 紧密的概念。诗歌批评所揭示的不是诗的逻辑内容,而是“肌 质”。兰色姆重“肌质”,其实就是重视作品的非内容部分,即形 式。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论表现出形式主义的偏向。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编辑课件
三、本学科主要内容
1.作家系统: 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 生命直觉主义; 精神分析等。
2.作品系统: 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派; 结构主义; 符号学; 语义学等。
编辑课件
三、本学科主要内容
3.读者系统: 文学现象学; 文学阐释学; 接受美学等。
4.文化-社会系统: 新马克思主义; 文学文化学; 存在主义; 社会批评理论等。
编辑课件
三、本学科主要内容
5.后现代系统: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等。
编辑课件
参 考 教 材
编辑课件
参 考 教 材
编辑课件
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总体走向
编辑课件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
1、20世纪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前冷战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冷战时代; 1991年以来前苏联解体,后冷战时代。
文本。
编辑课件
(二)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 叙事学、符号学、语义学等属于知识文化 范畴;
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 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论具有意识形态 的性质。
编辑课件
(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
1、文学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哲学文论、文 学理论批评、作家创作谈。
2、西方没有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 体系,文论出现众说纷纭的多元化局面。 据统计,西方文论至少有五十种“主义”。
3、20世纪文论主要是一种阐释学,具有明显 的文化创造性,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编辑课件
(六)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
(20世纪西方文论)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编辑课件ppt
21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总结:新批评派强调文学研究应该立足 于作品,应让作品说话,应该分析研究 作品的内在结构,而不是从作品以外的 其它因素出发。没有对文学本体的感受 和分析,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在 这一点上,无论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 义、法国结构主义,这些理论的存在说 明这种追求文本艺术性的行为是有其存 在价值的。对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都 作出了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英国文学理论家兼诗人 瑞恰慈
编辑课件ppt
7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 艺术家丧失个性的过程。每个艺术家只有在传统中 才有意义,他将随着传统延伸只过去,充满在现在, 拓展至未来,从而既具有暂时性又包含了永久性。 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尽可能的了解传统,参与传统, 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去发展传统。放弃自己以 归宿更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以不断的前进,消 灭自己的个性以发展传统,是文学事业得以永存。 但是,个性在传统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是积 极的、活跃的因素。“非个性”论并不是指诗人无 个性,而是说明诗人在创造作品时,应把自己的感 情、个性进行艺术加工,使个人的东西熔铸为超乎 个人之上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非个性”论的主要 内容。
维姆萨特韦勒克比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新批评发展第一阶段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英国文学理论家兼诗人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丧失个性的过程
英美新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 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
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
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
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
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
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
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
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
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
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
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
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
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
”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
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
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按照新批评的看法,在阅读当中,只有找出结构上的统一、平衡及和谐,阅读才能算完成。
或者说,对文本中各种力量的加工整理,如对张力、冲突和分歧的分析,都是为了达到这种结构上的和谐。
正如布鲁克斯所指出的:“论述这样一种结构的努力,可以说明前面章节里经常出现的一些术语,如‘含混’、‘悖论’、‘综合态度’以及最经常出现的——也许最令读者烦恼的——‘反讽’。
”这些在新批评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术语,对破坏性的张力和冲突起着调解作用,正是这种调解作用导致“发现”(或创造)统一的结构。
布鲁克斯最喜欢“反讽”这个术语,认为它是有效的阐释工具,能够使文本中不一致的因素达成统一。
因此新批评最终是一种阅读的理论和实践,它强调由张力和歧义形成的统一结构,认为这种结构不仅构成文学的本质,而且也构成批评(阅读)分析的目的。
显然,要实现新批评的阅读方式,要找出含混、悖论、隐喻、反讽、象征及其形成的张力和统一的结构,批评家或读者必须仔细阅读作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批评的“细读”。
雷奇对“细读”作了如下的概括:在进行细读时,新批评一般要做的是:(1)挑选短的文本,通常是超验主义的诗或现代诗;(2)排除“生成”的批评方式;(3)避免“接受论”的探索;(4)设想文本是一个独立自治的、非历史的、处于空间的客体;(5)预设文本既是复杂、综合的,又是有效、统一的;(6)进行多重回溯性的阅读;(7)设想每个文本都是由冲突力量构成的戏剧;(8)连续不断地集中于文本及其在语义和修辞上的多重相互关系;(9)坚持基本上是隐喻的因此也是奇妙的文学语言的力量;(10)避免释义和概括,明确这种陈述不等于作品的意义;(11)寻求一种完全平衡或统一的、由和谐的文本因素组成的综合结构;(12)把不一致和矛盾冲突置于次要地位;(13)把悖论、含混和反讽看做是对不一致的抑制和对统一结构的保证;(14)把(内在的)意义只视为结构的一个因素;(15)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本的结构和经验方面;(16)力图成为理想的读者并创造出惟一的、真正的阅读——把多种阅读归类的阅读。
按照雷奇的概括,新批评的细读显然不同于其他批评解释和阅读实践。
对新批评来说,“阅读”既需要解释也需要评价,而细读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批评判断的标准。
新批评追求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它对意义的理解大受局限;它追求职业化的批评(集中在大学,由学者们建构批评专业,使批评活动脱离常规的书评),使它的范围也受到限制。
因此,它既不能提供一种真正科学的批评,也不能提供一种社会学的批评,甚至不能提供一种确切的阐释批评。
所以到50年代末,新批评便开始衰落,随着其他种种新理论的出现,而在60年代几乎完全丧失了活力。
二、新批评的先驱:T.S.艾略特和I.A.瑞恰兹20世纪开英美一代批评新风的人物,首推T.S.艾略特和I.A.瑞恰兹。
两人都肯定文学是独立自足的客体,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从作者转向作品。
艾略特不仅是开创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大诗人,而且也称得上是英美新批评的鼻祖。
他从1919年到1923年之间陆续撰写了一系列批评论文,从《传统与个人才能》到《批评的功能》,阐发了他对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见解。
《传统与个人才能》“非个性论”:诗人不能超越传统,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而要表现情感,“惟一的途径”是采用“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s)。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艾略特的诗论是对19世纪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的激烈抨击和反叛。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当着眼于诗人,而应着眼于诗篇”。
这个把批评的关注焦点从诗人移向诗篇的观念,直接为新批评关注文本本身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他又从事具体的批评实践,撰写了不少关于马娄、琼生和玄学派诗人多恩的作品的评论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他一反20世纪初盛行的历史批评、社会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等模式,深入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具体入微的阐释和分析。
这种不同时尚的全新的批评方式,为新批评倡导的“文本阐释”(explicationofthetext)树立了榜样。
I.A.瑞恰兹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既是一位语义文学家又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把语义学引入文学批评,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为两点: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作品所具有的内在必然性。
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杂平衡和调和性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
在《文学批评原理》(Th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1925)里,他强调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
他认为,文学文本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大异其趣。
科学语言依靠其本意,即辞典意义(denotation),目的在于指称其欲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并不求美或带有情感;文学语言正相反,依赖其引申意义(connotations),即其暗示、暗指、联想、想像的意义以及其丰富的细微内涵,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现语气、态度和情绪等。
简言之,科学语言在于“实证”,传达实在的真实;文学语言在于“情感”,是一种虚构的陈述,引人产生联想,表达一种艺术的真实。
文学语言将语言的种种资源构成一种特别的组合,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审美的经验,自成为一个天地。
文学文本是情感语言的运用,研究情感语言是文学批评的本质特征。
瑞恰兹的语言两分说,为新批评关注文学语言,提出“文学作品是独立的认识客体”的主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理论主张:1 文学本体论兰色姆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
“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本体论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做客观科学的研究。
提出“构架-肌质”论。
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写的《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进一步确立了文本的中心地位。
文学作品是一个有其自身特征的独立客体,只有在作品中才永存着一种“规范体系”。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本体论(ontology)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兰色姆却把它用于文学理论。
他在《世界的形体》(TheWorldsBody,1938)中反复阐释他所谓的“本体论”的批评观点,首次提出了批评应着眼于诗的“本体”理论,因为诗是一种具有“存在秩序”的“本体”。
诗是一个独立的话语制成品,布鲁克斯在《精制的瓮》(TheWellWroughtUrn,1947)里声称,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诗之所以是诗”,一首诗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