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4-3-7科普文阅读训练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及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笙的前身是“和”。
“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1)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高考语文的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的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分子生物学家不怕公众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因为很多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几乎马上就可以指导医疗实践。
DNA修复机制的发现也不例外。
DNA修复涉及一系列蛋白质,如果其中任何一种不能正常合成,都可能导致DNA无法正常修复。
这样的病人身体里的DNA损伤会以比常人快得多的速度积累,患某种肿瘤的概率也就比一般人大得多。
在先天性DNA修复缺陷中,最有名的是着色性干皮病。
病人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不能正常运作,因此无法修复由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哪怕是最轻微的阳光,都可以让皮肤起疱、发干并长出大量雀斑。
病人100%会患皮肤癌,多在20岁之前离世。
现在已经知道这种病有多种亚型,分别对应不同的缺陷基因。
理论上讲,如果在产前能够检测这些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就可以避免生出有缺陷的新生儿。
当然,考虑到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率只有二十五万分之一,目前对这种病进行产前基因检查的需求可能并不迫切。
相比之下更值得注意的是由先天性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这是遗传性结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结直肠癌中占到2%-5%。
复旦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东亚人群中这种基因缺陷较为常见,因此一定还有很多携带者未被发现。
如果能通过基因检查确定为缺陷基因携带者,就可以早做预防,避免或推迟结直肠癌的发生。
事实上,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因为体内某些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出现后天的缺陷,而患上肿瘤。
当这些修复机制不能正常运作之后,肿瘤细胞的DNA就更容易出现突变,肿瘤的恶性化程度也越高。
然而与此同时,肿瘤细胞的繁殖也更依赖于还能正常运作的修复机制。
如果这些修复机制也被破坏,DNA将更容易受到损伤,这样反而可以加快肿瘤细胞的死亡。
基于这一原理,科学家们从DNA修复相关蛋白质入手,筛选可以抑制其活性的肿瘤化疗药物,已经有了初步成绩。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板块一科普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踪逃亡者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
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
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自己的主人。
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
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
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
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
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
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
汗液包含水和盐,还有尿素和氨水。
汗液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细菌的繁殖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
汗水和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
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展身手。
当然,罗杰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
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
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
另外,罗杰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
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乙烷、2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
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复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复习题含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笙的前身是“和”。
“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笙的前身是“和”。
“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
高考语文科普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科普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解题方法一、科普文章的含义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文体特点1、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三、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
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
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
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四、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①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1、理清说明顺序。
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
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
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
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
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
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
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
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
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
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
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
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
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
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完整版)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
科普文阅读训练题(参阅历界模拟,稍有删改,认真独立完成) 高三语文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王庆其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难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④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语文高考专题强化训练44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
专题强化训练(四十四)科普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
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
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
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
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
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地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
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而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2022年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热点组合练及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热点组合练及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笙的前身是“和”。
“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推荐下载】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键入文字]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为大家推荐了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板块一 科普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踪逃亡者
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
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
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
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
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
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
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
1。
新高考语文中“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中“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的自尊陈占敏①21世纪的小说,招数迭出,花样翻新,小说家们施出了浑身解数,要夺回日益失去的小说读者,中外小说家莫不如此。
可是招数变来变去,花样翻来翻去,细看来不过还是那么几招,要么以新奇取胜,要么以刺激夺人,或者在情节内容上,或者在技术手法上。
像石黑一雄那样,从容平静地写来,不玩招数,不弄玄虚,只是笔笔落实,平实展开,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啊!这考验的不仅仅是作家的才华和功力,还有作家的自信和自尊。
②是的,很少有作家像石黑一雄那样,着力于表现人的自尊了。
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又译《残日》),写一个管家的自尊。
从人物设置上,石黑一雄就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巨大的困难需要去克服。
管家的身份,决定了要写出那份自尊是多么困难。
父亲——管家,在司机刚好休假的时候,被招来开车,陪两位绅士外出。
闲极无聊,两位绅士对车外出现的风景感到了腻烦,开始对父亲的“错误”肆无忌惮地嘲弄,以此来取乐。
父亲恰如其分地既维护着个人尊严,又准备听任调遣地驾着车。
两位绅士在对父亲口出恶言、极尽凌辱之事感到疲倦时,又开始议论攻击他们的东道主,也就是父亲的雇主,言词愈来愈低贱阴险。
父亲忍无可忍,猛然刹住车,打开车后门,在离车门一两步远的地方站定,两眼紧紧地盯着车内。
就这样过了一会儿,一位绅士问,我们不再继续旅行了吗?父亲不予回答,只是继续静静地站在那里。
终于,一位绅士表示,他们刚才的谈话的确有点鲁莽,这再也不会发生了。
就是这样,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急风暴雨,没有咆哮,一切都是静静地进行,静静地较劲,连空气都是静静的;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平静中,蕴蓄着极大的张力,像一张弓拉满了,紧紧地绷着,“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对人的自尊的关注,贯穿着石黑一雄的大部分作品。
这定然与石黑一雄的出身经历有关吧。
他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父亲到英国定居。
高考语文科普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科普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解题方法一、科普文章的含义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文体特点1、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三、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
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
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
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四、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①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1、理清说明顺序。
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
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
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
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
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
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
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
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
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
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
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
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
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
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7专题三科普文阅读(时间:40分钟分值:24分)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开隧道的矿蜂——斑纹蜂[法]法布尔矿蜂是细长形的蜜蜂,腹部的底端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刺,遇到敌人来侵犯时,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以保护自己。
红色的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雌蜂的斑纹是很美丽夺目的,细长的腹部被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着。
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塌的危险。
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
每个蜂群数量不一,最大的差不多有上百只。
每只蜜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巢。
这个巢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
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蜜蜂想闯进别人的巢里,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
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一到四月,它们的工作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唯一可以显而易见地证明它们在工作的,是那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山。
至于那些劳动者,我们外人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它们通常是在坑的底下忙碌着,有时在这边,有时在那边。
我们在外面可以看到,那小土堆渐渐地有了动静,先是顶部开始动,接着有东西从顶上沿着斜坡滚下来,一个个劳动者捧着满怀的废物,把它们从土堆顶端的开口处抛到外面来,而它们自己却用不着出来。
五月到了,太阳和鲜花带来了欢乐。
四月的矿工们,这时已经演变成勤劳的采蜜者了。
我们常常看到它们满身披着黄色的尘土停在土堆上,而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了,那碗底上的洞就是它们的入口了。
它们的地下建筑离地面最近的部分是一根几乎垂直的轴,大约有一支铅笔那么粗,在地面下约有六寸到十二寸深,这个部分就算是走廊了。
在走廊的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巢,大概有四分之三寸长,呈椭圆形。
小巢内部都修葺得很光滑,很精致。
可以看到一个个淡淡的六角形的印子,这就是它们做最后一次工程时留下的痕迹。
它们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么精细的工作呢?是它们的舌头。
我曾经试图往巢里面灌水,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可是水一点儿也流不到巢里去。
这是因为斑纹蜂在巢上涂了一层唾液,这层唾液像油纸一样包住了巢,在下雨的日子里,巢里的小蜜蜂就不会被弄湿。
斑纹蜂一般在三四月里筑巢。
那时候天气不大好,地面上也缺少花草。
它们在地下工作,用嘴和四肢代替铁锹和耙子。
当它们把一堆堆的泥粒带到地面上后,巢就渐渐地做成了。
最后用铲子——舌头,涂上一层唾液。
当快乐的五月到来时,地下的工作已经完毕,那和煦的阳光和灿烂的鲜花也已经开始向它们招手了。
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蒲公英、野蔷薇、雏菊花等,在花丛里尽是些忙忙碌碌的蜜蜂。
它们采些花蜜和花粉后,就兴高采烈地回去了。
它们一回到自己的城市里,就会立即改变飞行方式,它们很低地盘旋着,好像对这么多外观酷似的地穴产生了迟疑,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但是没过一会儿,它们就各自认清了自己的记号,很快地、准确无误地钻了进去。
斑纹蜂也像其他蜜蜂一样,每次采蜜回来,先把尾部塞入小巢,刷下花粉,然后一转身,再把头部钻入小巢,把花蜜洒在花粉上,这样就把劳动成果储藏起来了。
虽然每一次采的花蜜和花粉都微乎其微,但经过多次的采运,积少成多,小巢内已经变得很满了。
接着斑纹蜂开始为它未来的子女们预备食品了,它把花粉和花蜜搓成一粒粒豌豆大小的“小面包”。
这种“小面包”和我们吃的小面包大不一样:它的外面是甜甜的蜜质,里面充满了干的花粉,这些花粉不甜,没有味道。
这外面的花蜜是小蜜蜂早期的食物,里面的花粉则是小蜜蜂后期的食物。
斑纹蜂做完了食物,就开始产卵。
它不像别的蜜蜂产了卵后就把小巢封起来,它还要继续去采蜜,并且看护它的小宝宝。
小蜜蜂在母亲的精心养护和照看之下渐渐长大了。
当它们作茧化蛹的时候,斑纹蜂就用泥把巢封好。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小蜜蜂就能像它们的妈妈一样去花丛中玩耍了。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斑纹蜂一般在三四月里开始筑巢,它们的巢在地面以下六到十二寸深处,呈椭圆形;巢的地面上部分则是一个土堆,看上去像一只碗的形状。
B.为了避免崩塌,斑纹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巢的内部光滑而精致,巢上涂有斑纹蜂的唾液,这样斑纹蜂的巢就具有了防水的功能。
C.与其他蜜蜂不同,斑纹蜂每次采蜜回来,总是先把尾部塞入小巢,刷下花粉,然后再转身钻入小巢,把花蜜洒在花粉上,这样就把花粉和花蜜储藏起来。
D.斑纹蜂的小宝宝要吃一种特殊的“小面包”,它的里面是甜甜的蜜质,外面是干的花粉;花蜜是小宝宝早期的食物,而花粉则是小宝宝后期的食物。
解析A项,“看上去像一只碗的形状”错,原文是“像一只倒扣着的碗”;C项,“与其他蜜蜂不同”错,应是“也像其他蜜蜂一样”;D项,“里面”与“外面”颠倒了。
答案 B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A.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因为腹部有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而得名,其腹部底端有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刺。
B.每只斑纹蜂都有单独的巢,它们对待误入自己巢的其他斑纹蜂十分不客气,因此大家都会各自守着自己的家,努力让家充满和谐。
C.斑纹蜂筑巢很隐秘,人们很难看到,但通过观察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堆可以推测斑纹蜂筑巢的情况,想象出斑纹蜂在洞中挖土的情景。
D.斑纹蜂往往会在自己的巢上留下记号,所以虽然斑纹蜂的洞穴外观十分相似,但很少有斑纹蜂进错家,它们一般都能准确无误地进入自己的家。
E.斑纹蜂从卵到蛹到蜜蜂的时间是两个月,卵到茧的过程中斑纹蜂不封闭自家的洞穴,作茧化蛹的时候,斑纹蜂妈妈会把巢封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因为腹部有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而得名”错误,腹部具有黑色、褐色条纹的是母斑纹蜂,不是所有斑纹蜂。
B 项,“努力让家充满和谐”说法不准确,文中说“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E项,“斑纹蜂从卵到蛹到蜜蜂的时间是两个月”错误,文中的“两个月”是指从“蛹”到“蜜蜂”的时间,而不是从“卵”到“蜜蜂”的时间。
答案CD★3.(探究文本特征)请简要探究文本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分析说明文的写作特色,一般可从说明方法、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说明顺序等角度入手。
如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文中的“六寸到十二寸深”“上百只”是列数字,“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了”是打比方。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即可。
答案①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如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斑纹蜂地下巢穴的大小,用打比方的方法介绍斑纹蜂筑巢的工具,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斑纹蜂所做的“小面包”的特点等。
②语言准确而又生动。
如“差不多”“大概”等词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准确,而用拟人手法写斑纹蜂在自己的巢受到“侵犯”时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等,使文章语言鲜明生动。
③有多种描写方式的恰当配合。
如用动作描写说明斑纹蜂筑巢的过程,用神态描写表现斑纹蜂采蜜的快乐,用景物描写描摹斑纹蜂生活的美好环境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昆虫如何过冬上官雪①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目前人类已经知道的有100多万种,而实际数量可能还远不止这些。
昆虫数量如此之多,所以温暖的夏季我们到处都能发现昆虫的身影,它们在我们面前飞来飞去,爬来爬去。
可是到了冬天,它们却似乎从世界上消失了——我们很少看到它们。
那么,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去哪了呢?没有羽毛也没有皮毛的它们,是如何挨过漫长的冬天迎来下一个春天的?②昆虫种类繁多,因此它们抵御寒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谓各有各的妙招。
虽然我们不可能将其一类类地详尽叙述,但我们却能大致将它们的“过冬技巧”归为几类:一类是“盖房”,即为了过冬而搭建栖身的地方,大多数以幼虫形态过冬的昆虫是这么做的,这种做法比较辛苦;一类是“找房”,即寻找温暖的地方来过冬,这是大多数以成虫状态过冬昆虫常用的“伎俩”,相对容易;而另一类则是制造防冻剂——要想在寒冷的冬天在户外蹦蹦跳跳,防冻剂是必须具备的。
③“盖房”过冬的昆虫都比较勤奋,蜂类是这一类的代表。
例如,切叶蜂会把成叠的椭圆形叶子运到地下或者空心木头里面筑成一排排蜂房产卵过冬,而且蜂房里还备有用于过冬的花蜜或者花粉,“过冬装备”十分齐全。
通常,造蜂房需要一千片左右的叶子,工程十分浩大,但辛苦是有回报的,在这样温暖的房中,它们可以安心过冬了。
除了蜂类,蛾类的幼虫也是这类杰出的代表,它们能在冬天来临之前钻入地下,盖出一座座坚固的土房子,并且,它还会从嘴里吐出黏液来对墙壁进行粉刷,使小房子变得更加光滑和美观。
④“盖房”过冬的不少,“找房”过冬的也很多。
双翅目中的蚊、蝇都是“找房”来过冬的,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它们就钻到石洞、菜窖、空房、畜舍等阴暗挡风的角落里躲藏起来。
⑤一般地,有了“房”过冬的昆虫基本上就闭门不出了,这也是我们冬天很少看到它们的主要原因。
不过,尽管冬天出来的昆虫少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躲起来,一些昆虫在冬天仍然很活跃。
比方说,温度降到零下7℃,你仍然能看到雪跳蚤(雪跳蚤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无翅昆虫,并不是真正的跳蚤,不过它们能够在身体的帮助下像跳蚤一样跳得非常远)在雪堆上蹦蹦跳跳。
因为雪跳蚤在冬天体内能产生防冻蛋白,所以它们并不畏惧寒冷的冬天。
⑥防冻剂是越冬必备品?没错,要知道,对生命具有真正威胁意义的不是低温,而是结冰。
因为身体和细胞主要由水组成,所以结冰是致命的。
结冰会破坏细胞内液体和细胞外液体的平衡,导致细胞萎缩,还会对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而有了防冻剂,就有了内部保护,所以再冷点也无所谓了。
此外,能够产生防冻蛋白的昆虫也不止雪跳蚤一种,阿拉斯加甲虫、飞蛾也能够制造防冻剂,而且,它们的防冻蛋白属于不同的类型。
在防冻剂的帮助下,阿拉斯加甲虫不仅能安然过冬,甚至能在零下70℃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⑦雪跳蚤有如此高强的抗寒本领,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也许,我们可以从雪跳蚤身上学到更多。
如果未来人类也在昆虫的启示下获得这个能力,那么在南极这样寒冷的地方建立大都市就不再只是个传说了。
(摘编自《百科新说》2014年第1期)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使用了“不可能”“大致”“大多数”“比较”“相对”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的特点。
B.防冻剂是所有昆虫越冬的必备品,它既能促使昆虫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保持平衡,又能保护昆虫的器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