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哲学观点分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包括: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客观规律办事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第二部分: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一个过程;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研究世界的规律,状态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普遍性,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3.矛盾的观点:同一性与斗争性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事物是一分为二的,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求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重点统筹兼顾常发生在多个矛盾中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常发生在一个矛盾中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坚持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精神发挥创新意识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包括: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人生观,价值观,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中哲学分类哲学

高中哲学分类哲学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五种哲学流派代表观点

五种哲学流派代表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形具而神生”,“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张载)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张衡)注: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既不就是什么上帝、神灵的旨意,也不就是什么绝对的理论,而就是“无形之类”的“元气”,也就就是太始。

“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她物”“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王夫之)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说)水、火、木、金、土就是世界的本原。

《尚书》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刘禹锡)注:刘禹锡所理解的天,就是广义的天,就是指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万物。

她肯定了天也就是一种“形器”,一种具体的东西,就就是说,它也就是物质的东西,而并不就是超凡的神秘的主宰。

人有最大的智慧,就是一切动物中最优秀的。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故谓之道。

气化流行: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过程,亦即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总过程。

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永远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赫拉克利特)水里万物的始基。

(泰勒斯)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与虚空。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都就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

(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但就是,当时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就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辩证法的三大观点

哲学辩证法的三大观点

哲学辩证法的三大观点哲学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它从事物的矛盾、发展和变化等方面出发,探究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在哲学辩证法中,有三大重要观点,它们分别是矛盾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这三个观点是哲学辩证法的核心,也是辩证法思维的基础。

一、矛盾统一矛盾统一是哲学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指的是在事物内部存在着两个或多个矛盾的因素,这些因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它们通过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例如,物质和精神、本质和现象、客观和主观等都是矛盾统一的体现。

矛盾统一的本质是辩证法的“一分为二”原则,即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矛盾的方面组成的,这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只有通过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矛盾统一的思维方法是辩证法思维方法的核心,它强调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出发,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避免片面性和机械性的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二、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哲学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它指的是在事物内部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质量相对矛盾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产生新的质量,旧的质量消失或减弱,新的质量逐渐形成和发展。

例如,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化,就是质量互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质量互变的本质是辩证法的“量变到质变”原理,即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在质量互变的过程中,事物的量变是逐渐积累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产生新的质量。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质量互变,才能实现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三、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哲学辩证法的第三个重要观点。

它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否定,第一次否定是对旧的事物的否定,第二次否定则是对新的事物的否定。

例如,古代奴隶制被封建制度所否定,而封建制度又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是辩证法的“斗争、转化、新生”原理,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斗争、转化和新生实现的。

重要哲学观点汇总(文科用)

重要哲学观点汇总(文科用)

重要哲学观点汇总一、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树立正确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一)联系观的观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本身的客观联系来把握事物,反对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联系。

反对任意否定、破坏事物的固有联系。

3、事物间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①整体由部分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主张有关宇宙、存在、意义等根本问题的答案是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而无法获知或确定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可知论观点:
1.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知识受限于感观和思维的局限性,因而无法确定世界的真实本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自己的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有可能是幻觉或欺骗。

2. 康德的审慎批判: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和理性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外部世界的本质。

他主张人类只能通过经验和思考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是否能够获得真理是不可知的。

3. 尼采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传统哲学和宗教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依据和意义,他提出了“上帝已死”和“永远重复”的观点。

他主张没有绝对真理或意义存在,认为个体需要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我创造意义。

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并主张通过深入思考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来获得真正的自我认识。

他认为存在本身是一个谜,而我们无法完全理
解或把握它的本质。

这些不可知论观点都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界本质的无法确定性。

它们对于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探求提出了挑战,启示人们需要以谦虚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无法知晓的问题,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典型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典型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典型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物质而建立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观点集中在物质、本质、存在等方面。

其核心理念是物质第一性,意味着物质是世界的最基本元素,而意识等
非物质因素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产生的。

以下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1. 物质第一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第一性,是存在的根源和本体。

它不仅是一切实在和现实的基础,也是所有事物的源泉和基础。

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在都只
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和产物,不存在独立的本质和存在。

因此,物质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
必然性。

2. 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世界的本质。

物质不是
静止的、固定的实体,而是一种永恒的流动和转化的过程。

物质的运动是因为物体内部的
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促进了物质的发展和进化。

因此,物质的本质其实就是运动
和变化。

4. 质和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质和量是不可分离的。

质是物质的属性和
本质特征,是从事物在其本质上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而量则是物质的度量,是从身量
纲形式上在事物上具体的表现。

物质的质和量相互作用、统一起来,构成了物质的统一
体。

5. 世界的统一性和发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并且世界是在不
断地发展和进化。

这是因为物质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万物都是物质运动的特定形式和表现。

世界不仅仅是物质的统一,也是意识的统一,而意识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

因此,物质和意识都是相互作用的,世界的发展和进化需要有物质和意识的长期作用和统一。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流派1.目的论——客观唯心主义用目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

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

内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2. 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

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它的摆布,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

鼓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3. 万物有灵论(物活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又称万物有灵论。

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界限。

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

又名物活论。

4. 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

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

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意志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认识的分类哲学原理有哪些

认识的分类哲学原理有哪些

认识的分类哲学原理有哪些
在哲学中,认识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原理进行归类和理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分类哲学原理:
1.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论立场。

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观经验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而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获取知识。

2. 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主观认识强调个体主体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强调主体的主观体验和观点;客观认识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和普遍性,强调外部实在世界的客观存在。

3. 直观与概念:直观是指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知识;概念是对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后的认识,更加抽象和普适。

4. 统一与差异:统一认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强调归纳和总结;差异认识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强调分析和区分。

5. 客观实在与现象:客观实在指存在独立于人类意识和主体观点之外的实在世界;现象是指人类经验中所观察到的表象,可能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6. 本质与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实质和内在属性;现象是指表面的外在形象和
外观。

7. 理论与实践:理论是指通过概念和推理构建的系统性知识;实践是指通过实际运用和实验验证来获得知识。

这些分类原理在认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认识的本质和特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类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和相互影响。

哲学是如何分类?

哲学是如何分类?

哲学是如何分类?关于哲学的内容如何分类的问题,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在比较通用的是以下八种分类法:Ⅰ 亚里士多德(逍遥学派)的分类。

当时哲学包括所有的学科,分为三类:一、理论学科: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二、实践学科:政治学,伦理学;三、创造性学科:诗学,修辞学;四、附,工具学科:逻辑学。

Ⅱ 古希腊晚期的斯多葛派的分类。

一、逻辑学;二、物理学;三、伦理学。

这三部分内容的范围都比现在的这几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广。

他把整个哲学比喻为田地,逻辑学是这块田地的围墙;物理学,也就是自然哲学,是田里的土壤;伦理学是田里长成的果实。

这个三分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派别,特别是柏拉图的哲学:古希腊最早的依奥尼亚派已经创立了自然哲学,相当于斯多葛派所说的物理学的内容;苏格拉底创立的道德哲学,也就是伦理学;柏拉图吸收前人的思想,又加上了思辨的或逻辑的哲学,即古代哲学家所称的辩证法,相当于斯多葛派所说的逻辑学的内容。

柏拉图虽然没有明白把哲学分为以上三类,但他的思想和著作,却命明显的可以按照这种三分法来划分。

Ⅲ 中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分类。

只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三类学科之一的理论学科把哲学分为物理学,数学和神学(形而上学)三部分。

Ⅳ 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迪卡尔将哲学分为三类,较多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观点。

一、形而上学,他把它比喻为大树的树根;二、物理学,这是树干;三、包括伦理学在内的各门具体学科,是树枝。

Ⅴ 德国近代哲学家沃尔夫的分类,它的分类法在后世有很大影响。

一、理论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神学。

二、实践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Ⅵ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分类,基本继承了斯多葛派的三分法。

一、逻辑学,不是形式逻辑,而是与形而上学合流的逻辑学;二、自然哲学;三、精神哲学。

Ⅶ 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的分类:一、理论哲学:美学,逻辑学;二、实践哲学:经济学,伦理学。

Ⅷ 西方哲学史上普遍流行的分类法:第一部分,本体论(包括或者不包括宇宙论),关于存在本性的问题从本体性质上分:唯心论,唯物论,中立论,合一论等;从本体数量上分: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从宇宙起源,生成的问题分:机械论或决定论,目的论。

哲学观点

哲学观点

哲学28方法论唯物论: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世界限于人的意识存在,物质是本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片面夸张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失误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尊重时间,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坚持理论和意识相结合。

2、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有条件性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是客观性,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还是具体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历史的实践的具体的统一。

方法论: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找遍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论。

3、认识三性: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认识的两次飞跃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上升,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②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孤立的失误是不存在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3、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②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4、原因和结果原理: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因果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哲学唯物史观唯物论分类

哲学唯物史观唯物论分类

哲学唯物史观唯物论分类
哲学唯物史观唯物论是在世界史观的基础上,以历史运动为主题,将社会和历史关系深刻考察的一种哲学思想。

主要受到毛泽东的思想观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影响,最早由马克思列宁就提出,他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物质条件的变化,物质变化导致社会变化,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唯物史观唯物论强调以物质驱动历史,认为社会的发展和改变是由物质意志来支配的,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由精神或思想和价值观所决定。

它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受物质环境的制约,历史的运动是由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因此,物质就是历史运动的本质。

唯物史观唯物论强调在每一个时期的历史运动的决定因素是物质生产关系,这就要求历史关系的观察从实践活动和物质生产关系出发。

唯物史观唯物论认为,每一个历史的阶段都是一种物质社会结构的总体,必然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历史运动也是由这种物质社会结构来支配的。

它强调,历史是物质生活的外部化,物质生活的发展就是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运动就是物质生活的运动。

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低级社会到高级社会,从落后的社会到先进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革命性的、不断向前进发展的过程。

唯物史观唯物论主张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强调历史的发展有规律性。

它认为,历史运动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由物质生产的条件和制度所决定的,而物质的发展又是由人所控制的,这就
是历史规律性的核心内涵。

生态学范式的哲学分类

生态学范式的哲学分类

生态学范式的哲学分类
生态学范式的哲学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两种观点:
1. 提出者认为生态学是一种整体性的科学,强调环境系统的综合性和相互作用。

他们认为,生态学的研究应该基于整体主义哲学观,将生态系统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不是单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学研究应该包括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关注它们的综合性质和动态变化。

2.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学应该基于还原主义的哲学观,将生态系统分解为更小的组件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基本机制和过程。

他们认为,生态学应该基于实证主义哲学观,强调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而不是过于关注概念和整体性。

这种观点主张将生态学建立在可测量和可验证的原则上,以便进行定量研究和模型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在不同的层次和问题上强调不同的方法和思想。

生态学的发展往往是在这两种观点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中进行的。

唯物主义最典型的例子

唯物主义最典型的例子

唯物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现实的基础,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独立存在的灵魂或精神体。

以下是唯物主义最典型的例子。

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既合乎物质的本质,又重视历史和社会发展,对现实存在进行思考的哲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与意识的互动关系,即意识的发展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而物质又受到意识的影响。

唯一支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 科学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在于物质,所有自然现象都能通过科学方法得到解释和预测,而自由意志和精神状态都可以解释为物质的产物。

科学唯物主义也强调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3. 古希腊唯物主义古希腊唯物主义得名于伏尔泰的“所有来自希腊”,这种哲学体系强调物质的本质,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纳为物质的变化。

著名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4. 应该决定唯物主义应该决定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自身的行为、选择和觉悟可以决定人类的历史进程。

这种哲学体系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性和社会创造力,是唯物主义中比较现代的一派。

5. 逆转唯物主义逆转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行动的结果可能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思想和观念,即人类的行为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

逆转唯物主义主张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历史的进展和全人类的进步。

6. 陶山唯物主义陶山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形式,提出倡导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思想,同时反对绝对唯物主义和绝对唯心主义。

唯有社会科学可以既考虑物质条件又包含精神条件,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7. 安东巴赫顿唯物主义安东巴赫顿唯物主义是一种批判唯物主义形式,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重视无产阶级的觉悟和行动。

巴赫顿唯物主义主张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念,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总之,唯物主义是一种强调物质世界的哲学观点,强调科学方法、社会发展和人类自主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工具。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一.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认为:“ 绝对观念”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绝对观念”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绝对观念”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绝对观念” 的最好国家制度。

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

二.尼采是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是反理性主义的典型。

1 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出发,摆脱其消极悲观的倾向,使之变为积极行动的反叛哲学,创立了“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

2 提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认为传统的真善美观念抑制了生命的价值,实际上人并不具有真善美的本能,而只有权力意志的本能。

强调要建立新的即权力意志的价值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考点突破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二、重难点提示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来区分的,而不能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来理解。

如: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

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文中的学者就是按照字面意思,把唯物主义理解为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因而是错误的。

要点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即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方法推广为哲学的分析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却是唯心的,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要提示】唯心主义从根本方向上来说是错误的,但并不能说其一无是处。

如唯心主义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正是唯心主义的不断攻击,才使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进步。

近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而当科学证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时,唯心主义就嘲笑和攻击唯物主义说,原子不见了,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的大厦垮塌了。

唯物主义正是在应对这种攻击的过程中,修改自己关于物质的定义,最终获得了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认识。

要点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1.2. 关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这表明: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五种哲学流派代表观点

五种哲学流派代表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性(de)、统一(de)气构成自然界(de)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de)一部分”,“形具而神生”,“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张载)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张衡)注:天地万物最早(de)起源,既不是什么上帝、神灵(de)旨意,也不是什么绝对(de)理论,而是“无形之类”(de)“元气”,也就是太始.“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王夫之)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生成万物(de)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水、火、木、金、土是世界(de)本原.尚书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刘禹锡)注:刘禹锡所理解(de)天,是广义(de)天,是指独立于人之外(de)自然万物.他肯定了天也是一种“形器”,一种具体(de)东西,就是说,它也是物质(de)东西,而并不是超凡(de)神秘(de)主宰.人有最大(de)智慧,是一切动物中最优秀(de).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气化流行:古代哲学用语,指物质世界运动变化(de)总过程,亦即二气运动变化(de)总过程.世界(de)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de)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赫拉克利特)水里万物(de)始基.(泰勒斯)万物(de)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de)物质微粒原子组成(de).(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de)原子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de)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de)原理来论证世界(de)物质统一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de)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de)产生而出现(de),是上升时期(de)资产阶级(de)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de)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十七世纪英国(de)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纪法国(de)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十九世纪德国(de)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de)集大成者).一、基本特征:1、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de)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de)序言中把人(de)心脏比作钟表上(de)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de)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de)机器而已.2、形而上学性.就是说,他们(de)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de)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de)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3、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de)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de)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de)“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de)唯物主义认识(de)不彻底性.比如,培根就提什么“二重真理论”,把人(de)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de)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de)是从天上降落(de),有(de)是从地下涌起(de);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de)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de)“启示”.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历史唯心主义(de)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de)主观意志决定历史(de)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de)精神实体决定历史(de)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de)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de)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de)基本主张是: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e)真实关系.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de)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de)过程,就是至高无上(de)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③抹煞历史发展(de)客观规律.二、典型观点:原于是世界(de)本原.(霍尔巴赫)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de)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万物(de)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注:人脑产生意识不同于肝脏分泌胆汁,它具有能动性,而肝脏分泌胆汁是一种纯本能(de)现象,具有机械性,同时它又体现物质第一性,是机械唯物主义.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de)观点解释一切现象.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de)机器而已.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de)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de)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de),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de)增减或场所(de)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de)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de)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de)、消极(de)、被动(de)反映,把抽象(de)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de)现象当成社会发展(de)决定力量.把人们(de)“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把人(de)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de)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de)是从天上降落(de),有(de)是从地下涌起(de);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de)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de)“启示”.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de)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de)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辩证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观念(de)东西不外是移入人(de)头脑并被人(de)头脑改造过(de)物质(de)东西而已.(马克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乐极生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de)出发点是“我”——我(de)意识或思想等.典型观点:世界(de)本原是人(de)主观感觉,世界上(de)一切都是“感觉(de)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de)集合”;“物是感觉(de)组合”.(贝克莱)世界是感觉要素(de)复合.(马赫)人(de)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自然选择(de)意志高于一切.(尼采)意志是世界(de)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de)根源.(叔本华)经验是世界(de)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世界是我(de)观念,我(de)经验.(杜威)人是万物(de)尺度.(普罗塔戈拉)我们(de)知觉是我们(de)唯一对象.(休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象山)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陆九渊)注:陆九渊(de)这种观点认为万物(de)运动规律都存在于人(de)主观之内,不需要接触客观对象去获得认识,而只要反省内求就能获得真正(de)认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致吾心之良知也,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守仁)注:在王守仁(即王阳明)(de)命题中,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de)良知推延到天地间不同(de)事物上,就能发现事物中所蕴含(de)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心外无物,事理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我(de)灵明便是天地鬼神(de)主宰”,“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王守仁)(王阳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惠能)人(de)主观精神高于一切.物理不外于吾心.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注:程颐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无一息停留.变动是普遍存在(de),正是由于变动,天地万物才能够持久.这是一种运动观命题.画饼充饥,掩耳盗铃.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de)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de)精神(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de)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de)本原和万物(de)创造者.它认为世界(de)本原不是人(de)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de)客观存在(de)精神决定(de),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de)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de)出发点是“他”——既不是人也不是自然界(de)第三者(de)意识或精神,如宗教(de)上帝创造万事万物.典型观点:宗教创世说.上帝、神创造世界.先验论.世界是绝对观念(de)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de)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de)本源.世界(de)本质是独立存在(de)“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de)外化.(黑格尔)理念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de)影子”,“世界是上帝(de)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 ,“理念创造一切”,“事物是理念(de)影子”.(柏拉图)“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和颐)“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论,不可分开”,“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理生万物,理为气本,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主动静”,“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朱熹)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孔子)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参考:教材、2009——2011高考真题分类、5+3、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水是万物的本源(“始基”)。

(泰勒斯)
2、万物的本原是“火”。

“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3、中国古代“五行”学说。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
5、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6、“气者,理之依也。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王夫之)
7、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

8、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9、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约翰·道尔顿)
2、“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伽迪森)
3、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狄德罗)
4、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培根)
三、主观唯心主义
1、“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心即是天。

”(王守仁)
2、“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
3、非风动,非帆动,仁者心动。

(慧能)
4、“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疑罪从有
8、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9、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10、“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源。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12、万物皆备于我心。

(孟子)
13、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陆九渊)
14、我思故我在。

(笛卡)
15、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四、客观唯心主义
1、“绝对精神”产生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黑格尔)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中外“神创论”
6、“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也有此理。

”“理在气先。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由此天地。

”(朱熹)
7、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
8、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