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志怪
《搜神记》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

《搜神记》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初识经典深入品评六朝“志怪”小说有着悠久的传统,上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启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的先河,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
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朝“志怪”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而《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的翘楚,它是其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
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艺术魅力。
从形制篇幅上看,《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
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
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搜神记》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雅致清峻,委婉曲折,是“直而能婉”的典范。
其艺术成就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出类拔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范,又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库,后代的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有很多是出自于《搜神记》的篇章。
可以说,《搜神记》是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篇选读东海孝妇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①。
姑曰:“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死。
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
”官收系之,拷掠毒治。
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
时于公为狱吏②,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
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
”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
天立雨,岁大熟。
第二三课时、六朝志怪选讲

女惶惧,不知所以,因遁去,明还粉店。 至食时,父母怪男不起,往视已死矣。当 就殡殓。发箧笥中,见百余裹胡粉,大小 一积。其母曰:“杀吾儿者,必此粉也。” 入市遍买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迹如先。 遂执问女曰:“何杀我儿?”女闻呜咽, 具以实陈。父母不信,遂以诉官。女曰: “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县令许 焉。径往,抚之恸哭,曰:“不幸致此, 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男豁然复生, 具说情状。遂为夫妇,子孙繁茂。
《续齐谐记》梁吴均(469-520)
阳羡书生
• 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 • “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要之。” • “虽与书生结好,而实怀外心,向亦窃将一男子同
来,书生既眠,暂唤之,愿君勿言。” • “此女子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将女人同行, 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言。” • 鹅笼,口吐女子,辗转变化,则是采用印度《旧杂 譬喻经》里的情节。
附录:《西京杂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秋胡”一条云:
•
昔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 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 镒。妻日:“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 未有被辱如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 人:“妻何在?”日:行采桑于郊,未返。”即还,乃向 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南方草木状
作者:嵇含
荔枝树,高五六丈余,如桂树,緑叶蓬蓬, 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黒 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 有甜酢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 子百斛《三辅黄图》曰:汉武帝元鼎六年破 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 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 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 守吏坐诛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其实则岁贡焉 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
六朝志怪截发故事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1 应 劭 《Jt 通 义 . x, 俗
・怪 神 》记 郅 伯 夷
捉一 老 狸 :徐 以剑 带 击 魅 脚 , 下 火 上 照 , “ 呼 视 老狸 正 赤 , 无 衣 毛 , 下 烧 杀 。 明旦 发 略 持
取人 头 髻 。太 守 朱 诞 日 : “吾 知 之 矣 。 ”多
《列 异 传 》中 记 载 有 : “旧 说 狸 髡 千 人
[ 收稿 日期 ]0 9—1 20 2—1 1 [ 作者简介] 李文( 9 2 , , 18 一)男 山东 日 照人 , 山东大学文学 与新 闻传 播学院中 国古代 文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魏晋六 朝文学研究。余乐 (9 5一) 女 , 18 , 河南信阳人 , 山东大学文艺美 学研 究 中心 文艺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文 艺美学研究。
“ 修炼 ” 观念影 响 ; 二是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 的差异所导致 的汉人对胡人的复杂心态。
[ 关键词 ] 六朝 志怪 ; 截发故事 ; 产生原 因 [ 中图分类号 】2 74 9 I .1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0 4— 0 7 2 1 ) 1 0 7 O 10 7 7 (0 0 0 — o4一 3
熙 平 二 年 有 此 , 秋 乃 止 。 至 ”
都 是 狐 精 或 老 狸 , 人 以狐 狸 同 类 , 常 混 古 时 用 。 《淮 南 子 ・谬 称 训 》: “狐 狸 非 异 , 类 同
也 。 但 是 何 以狐 精 要 截 取 人 发 ? ”
3. 《幽 明 录 》载 有 : “宋 初 , 南 郡 有 物 淮
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学院:文学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李奉戬职称:教授完成日期:2014 年5月25 日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摘要:六朝时期,写志怪小说蔚然成风,作者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因此,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经后人辑录而保存至今的尚有三十多种,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
作者写鬼怪的目的,在于“发神道之不诬”,证明鬼神之实有,如《搜神记》之类,这就使六朝志怪小说包含了许多虚诞怪妄之说。
但是,作者写志怪小说,不是进行刻意创作,而是把怪异当作事实来记载。
在他们看来,鬼神实有。
鬼神与人一样,都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
他们把所听到的传闻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所以有些作品就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有较高的思想性。
有些作品记录奇闻异事、预知吉凶、消灾祛灾,包含了很多的荒诞无稽之谈,看似无逻辑性,无思想,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焦虑恐慌的心态。
关键词:鬼怪形象;搜神记;社会现实目录引言 (1)一、有人的情感、品性的鬼怪 (1)(一)美丽的外表和对爱情坚定执着追求的品格 (1)(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鬼怪 (3)(三)狡猾与贪婪的鬼怪 (4)二、行为怪异、荒诞无稽的鬼怪 (5)(一)汉晋时期人与鬼怪沟通的奇异事迹 (5)(二)各种妖孽怪异之事,间杂以谶纬学解释 (6)(三)浊气所成的各种怪物 (7)结语 (8)参考文献: (8)引言从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经过三国、晋、宋、齐、梁、陈,大约三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六朝时期。
志怪小说在六朝期间空前繁荣,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六朝的社会现实为志怪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阶级混战不休,而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生活痛苦不堪。
他们渴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之六朝统治者醉生梦死,大力提倡宗教迷信,于是,道教佛教的势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之世俗化倾向

在魏晋六朝志怪 小说中有很多人仙结 合的故 事 ,尤以仙女下 凡来就 人间男子之事为多 。例如 最为 人所知 的 “ 牛 郎织女 ” 故事 ,在 《 搜 神 记》 中即为 “ 董 永” 一条 ,其 言曰 “ 道逢 一妇人 ,臼 : ‘ 愿为 子妻 ’ , 遂与之俱。 ” 董永幼年丧亲 ,过的十分贫苦 ,上帝哀而怜之 ,使织女下 凡相帮 。这本是志怪小说作者对于仙人向往的一种美好愿望 。又如陶潜 的 《 搜神后记》 有 “白水 素女” 一条 ,畜谢 端少 丧父母 ,于海边 捡海 螺 ,每次外 出归来 ,家中 即被打扫的千干净净 ,饭菜也 已备好 ,后来谢 端偷看发现其为仙女 ,下凡来救 济他 的。 “ 天帝 哀卿 少孤 ,恭慎 自守 , 故使我权为守舍饮烹 。 ” 虽然仙女最后离走 ,但毕竟是表达 了我 国古代
2o i 4
E晤唾蕊 |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之世俗化倾 向
文/ 刘伟
摘 要 :魏晋 六朝 志怪 小说 以其数量繁 多,内容详 实而 为人 所知 ,在英 自身的发展过程 中已经 出现 了世俗 化倾 向, 具体体现 为地 府之 官僚 主义、人仙之 美好愿望 、志怪 中的 民俗 、诗赋等三个 方面,分析其原 因为时代背景和 宗教 因素 两
点。
关键 词 :魏 晋 六朝 ;志 怪 ;世 俗 化
志怪 小说 与志人小 说同为魏晋 六朝 时代的代 表性小说 ,尤 其志 怪 , 以其波谲 云诡 的丰富幻 想和短小精悍 的艺术描写而 为后 人称道 。魏晋六 朝 志怪 种类繁多 ,名家辈出 ,内容详 实,富于变化 ,尤其 六朝志怪小说 有铺衍 为长篇 之势,有 唐代传奇 之形 ,逐渐臻于 成熟 。唐代已经 出现 了 佛家的 “ 俗讲 … ‘ 变文” 等佛 教传经形 式 ,这当然是佛 教徒为 了宣扬 其 佛法义理 ,又使百姓能听得 懂才变化 而来的形式 ,实为一 种世俗化 的表 现。这在唐代传奇 、志怪小说中也有所影 响 。 “ 唐 代志怪小 说的宗教 世 俗化倾 向大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志怪 与现实 以及历史相互参 契的成 分逐渐增强。 … ‘ 把 如此荒诞 的故事 附会 于影响卓著 的名士身上 ,亦可看 出唐代人假志怪传奇影射现实人事之意向。 ” l l 其实 ,这种志怪 小说的世 俗化倾 向早在魏晋六朝时期 已然出现。 魏 晋 六 朝 志 怪 世 俗官僚 主 义
六朝志怪小说..

《晋书 ·干宝传》记载: 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 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 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 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 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 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 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
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 后遂悟(寤),云见天地间鬼神事, 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 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 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tán , 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
康阿得死三日,还苏。说初死时, 两人扶腋,有白马吏驱之。不知行几 里,……见有十余梁间瓦屋。有人皂服 笼冠,边有三十吏,皆言府君,西南复 有四、五十吏。阿得便前趋拜府君。府 君问:“何所奉事?”得曰:“家起佛 图塔寺,供养道人。”府君曰:“卿大 福得。”问都录使者:“此人命尽邪?” 见持一卷书伏地案之,其字甚细。曰: “余算三十五年。”
超忧感积日,殆至委顿。去后五年。 超奉郡使至洛,到济北鱼山下,陌上西 行,遥望曲道头有一马车,似知琼。驱 驰至前,果是也。遂披帷相见,悲喜交 切。控左援绥,同乘至洛。遂为室家, 克复旧好。至太康中,犹在。但不日日 往来,每于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 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辄下,往来 经宿而去。张茂先为之作《神女赋》。
二、歌颂为民除害,反映斗争 精神
《三王墓》
《李寄斩蛇》
三、赞颂坚贞的爱情
《韩凭妻》
《紫玉》 《弦超》
弦超
魏济北郡从事掾弦超,字义起,以嘉 平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 “天上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知琼, 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 夫。”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 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 如此三四夕。 一旦,显然来游,驾辎軿pí ng车,从 八婢,服绫罗绮绣之衣,姿颜容体,状
论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叙事

事” 。而后者, 所谓预叙 , 即“ 亦 事先讲述或提及 以后事件 的一切叙述活动” 就曾在《 , 左传》 《 、 国语》 等先秦史籍 中多次运用。《 左传》 在记载大型战役之时, 往往让神异
叙 事充当预叙 , 此成 为争 先 预测 战 争结 果 、 显叙 者 价 藉 彰
日:疾不可为也, ‘ 在肓之上, 膏之下 , 攻之不可, 达之不及 , 药不至焉 , 不可为也。公目: 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 ’ ‘ ’
叙事较 为频繁 , 表现亦 较为典 型 。无论 是所谓 国之 大事 的
等, 也可以是上述媒介的混合” 。不仅如此,叙述的体式 “ 更是十分多样, 或神话、 或寓言、 或史诗、 或小说 , 甚至是教 堂窗户玻璃上的彩绘, 报章杂志里 的新闻, 乃至朋友 的闲 谈, 任何时代, 任何地方, 都少不了叙述。它从远古时代就
还在于通过世代 累 积和文 学演绎, 形成“ 预验休咎” 的故事类型 , 它一方 面凸显 出“ 神道设教 ” 的传 统 内涵, 另一 方面 示出 展 佛道 “ 神 其教 ” 自 的叙事策略; 而从根 本意义上看, 达 出了人们探 知命 运和前途 的生命渴望。 它表 关键词 : 汉魏六朝 ; ; 志怪 预叙叙 事; 故事类型
日:杀余孙, ‘ 不义。余得请于帝矣 !坏大门及寝门而入。 ’
公惧 , 于室。又 坏 户 。公 觉 , 人 召桑 田巫 。巫言 如 梦 。公 日:何 如 ? 日: 不 食新 矣 。 公 疾病 , 医于秦 。秦 伯使 ‘ ’ ‘ ’ 求 医缓为之 。未至 , 公梦疾 为二竖 子 , :彼 , 日 ‘ 良医也 。惧 伤 我, 焉逃之 ?其 一 日 :居 肓之 上 , 之 下 , 我何 ? 医至 , ’ ‘ 膏 若 ’
第2 O卷第 3 期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神仙说起源于先秦,其以描写仙人、仙境、仙药为主要内容,宣扬的是长生不死的思想。
神仙说进入小说,并成为小说之题材大抵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博物家所作的地理博物之书;二是神仙方士出于宣教目的而作的仙人传记。
从对志怪小说形成的影响看,神仙题材的出现不但使神仙说衍生出诸多生动的富有文学性的故事,还把降仙、遇仙等故事模式带入小说。
当然,从现存小说中看到的许多神仙故事亦在民间甚为流行,诸如“仙女降董永”、“何比干遇神妪”以及“秦始皇会海神”等故事,都经历了民间――文人――民间的传播过程。
梳理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题材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类故事表现出相同的情节模式;同一个故事又在不同的志怪作品中反复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小说文体的特质有关。
从广义叙事文学的角度看,一种故事模式的出现会引来众多的模仿者,这便是故事模式的延承性。
无论是文人所作的小说,还是民间故事皆如此。
在故事模仿的过程中,情节会有所变化,例如,《建康小吏》较《白水素女》多了一段庐山夫人哀婉的歌声,但如果隐去这些非主干情节,两则故事则皆可表述如下:仙女降仙――相悦相爱――最终分别。
而同一故事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则涉及小说与史传以及小说传播等问题。
现试以何比干、秦始皇两故事,解析神仙题材在志怪小说中的衍变。
一、何比干遇神妪故事何比干遇神妪是条神仙应验类故事,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皆载何比干故事,然溯其源,早在《三辅决录》中即有神降何比干说,现将三书所载的相关内容辑录于下,以兹比较:《三辅决录》:何比干汝南何比干,通律法。
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
征和初,去官在家。
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
觉而一老妪年八十余,头尽白,求寄避雨。
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
比干异之,延入座。
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
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一人。
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
六朝志怪小说优品ppt资料

2、课文以后的情节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设宴款待.钱塘 君提出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但因出语傲 慢,遭到柳毅的严辞拒绝.柳毅辞归,娶 妻屡亡,乃迁居金陵.而龙女一直感念柳 毅之恩,“誓心求报”,她闭户剪发,断然 拒绝父母欲将她许配给濯锦江的小儿 子的愿望,后知柳毅在金陵鳏居,乃化名 卢氏女,由媒说合,与柳毅终成配偶.夫 妻感情甚笃.谈起往事,柳毅方知卢氏即 龙女.后夫妻徙迁南海,复归洞庭 .
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式有:
客于泾阳:客,名作动,作客,客居,旅居。 妇始楚而谢:妇人开始凄楚地谢绝不语。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
为婢仆所惑:为……所,表被动。 迨诉频切:等到。
是何可否之谓乎:倒装句,意思是“何谓可否 乎”。这怎么谈到可以不可以呢? 脱获回耗:脱,连词,如果,倘若
柳毅途中忽遇“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 七里,乃止“,暗示将出现奇人奇事。路遇龙女, 人神交往,此一奇。柳毅遵龙女所嘱,到达龙宫, 凡人进入仙境,此二奇。洞庭龙宫富丽堂皇,富有 神秘色彩,此三奇。钱塘君闻讯凌空救侄女,兼 有神话中龙的属性和现实中钱塘怒涛的巨大声势, 此为四奇。
书信
1
请求传书
允
2诺
六朝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斥着鬼神怪 异与宗教迷信色彩的轶闻故事。 魏晋南北朝的志 怪小说,数量很多,保存下来的尚有30余种作品, 如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等。 其中《搜神记》是志怪小说中最完整最有代表性 的作品,它汇集了晋以前的奇闻轶事,有虽然并 未否定鬼怪的存在 ,却赞 扬了不怕鬼和勇于战胜 妖邪 精神的《宋定伯捉鬼》、《李寄斩蛇》等。 这些都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对后世深有影响。 但它的出现为唐代传奇小说做了准备,在中国小 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

十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上,它比以前的
志怪小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一般认为《搜神记》成书於 晋永和初年,李剑国先生《唐前 志怪小说史》考定当在晋咸康至
永和初年之间。
《搜神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
传记》。《隋志》杂传类著录三十卷,与《晋书》本
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 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
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
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 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 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 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 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 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 《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干宝《搜神记原序》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
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 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 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 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 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 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 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形成的历史背景

展示人在现实中难以如愿的情感和欲望的载 体。
•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中出现日益尖锐的矛盾,中 小资产阶级不满现状,满怀忧惧,哥特小说正是这种精神状态的曲 折反映。
• 与此同时,古希腊罗马文学、基督教的《圣经》、英国文艺复兴 时期的戏剧、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与感伤主义小说、墓园诗歌等, 都为哥特小说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提供了人物原型、情节素材, 怪诞恐怖的超现实主义的题材及风格。
六朝志怪小说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混乱的 独尊儒术格局被打破,信仰产生危机、崩溃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动荡混乱的时期。
社会长期处于分裂混乱的 状态,人们因此蒙受着巨大
的困苦和灾难,
“独尊儒术”格局也被打 破,思想和文化的解放造就 了显赫一时的诗歌创作与 文学批评理论,促使了中国
Part Two: 两者的产生均与宗教有关
宗教给它们的创 作从主题、题材、人 物塑造到驰骋文学想 像诸方面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 但英国哥特小说主要 接受的是基督教的影 响, 而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则主要接受的是佛教 与道教的影响。
Summary
总之,类似的历史境遇,
使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共同成为中 西方不同民族的作家,
Part One: 都是社会动荡、主流意识形态遭到挑战产物。
➢ 具体说,英国哥特小说是反对启蒙 理性与古典主义原则的产物
➢ 而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则是一统天
下的儒术独尊格局被打破的物
• 经过17世纪的动荡,英国社会跨入相对稳定的18世纪,由于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文学大力提倡新古典主义和理性精神。
志怪小说的诞生。
Conclusion
六朝志怪的叙事角度

本身 。比如 ,列异传》 :蔡经与神交 , 《 载 “ 神将去 , 家人见经 诣井 上饮水 , 马而 去 。视井 上 , 见经 皮如蛇 蜕 , 上 俱 遂不
还 。” 如果删 除其 中的“ 家人见” “ ” “ 、视 、 俱见” , 以上 等 将 文本 改写为 :蔡经 与神交 , “ 神将去 , 蔡经 诣井 上饮水 , 上
重 新 审 视 六 朝 志 怪 的叙 事 角 度 。小 说 史 的一 些 基 本 结论也将受到触动 。
话或传说 , 叙述方法 与早期 的叙事 文没有什 么不 同。而另
一
些作品却采用全新 的 限知 视角— —叙述角度 被限定在
某 一 个 人 身 上 , 过 他 的 眼 、 或 口来 呈 现 故 事 , 而 又 通 耳 因 可 称 为 人 物 视 角 或 人 物 聚 焦 。 种方 法 , 这 即使 按 现 代 尺度 来衡 量 , 是 当 之 无愧 的 小 说 手 法 。 也 这 给 小 说 史 研 究 带 来 不 小 的挑 战 。 常 认 为 , 知视 通 限 角 是 1 世 纪 末 、0世 纪 初 才有 的 事② 9 2 ,此前 的 漫 长 岁 月 ,
如果说 《 水浒传 》 李小 二 眼中事 ” 第 9回金圣 叹 的“ (
批语 )《 、红楼梦 》 从黛玉 眼中写三 人”《 “ (脂砚 斋重评石 头 记》第 3回评语) ,都是 临时性地借用人 物眼光来描写的 话, 那么 , 六朝 志怪 的限知视 角常 常是相 对 固定 的 , 后 前
一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 都是全知 视角一统天下 。在 中国 , 对 全知视 角的突破 , 被认 为是 “ 四” 五 以后受西 方叙事 观念 影响的结果③ 。即使 有人注意 到六朝志怪 的限知视角 , 也 仍然认 为 , 目的是使人对 鬼怪异 闻“ 以为真 ”是 为 了 其 信 ,
试论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

试论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
尚彦 磊 海 南 大 学 人 文 传 播 学 院
摘 要:唐传奇是在吸收 了六朝志怪小说以及史传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新小说体裁 ,也是中国古代小说达到成熟 的标志 ,两者有着 明显的 区别 。笔者 主要通过对 作 品的深入挖 掘 ,分 析两者在 内容 和艺术 上的显著 不 同。 关键词 :唐传 奇 ;志怪小说 ;内容 ;艺术
唐 小 说 与杂 传 ,走 上 中国 小 说发 展 史 文 体独 立 之 路 的 标 来 ,燃情 节更加 丰 富,虽 然写 的都是 梦境 以及主 人公 的奇 志 。口 】 ( O 4 可见 鲁迅把 唐传 奇的成 就归 结为文 采和 意想两个 特经 历 ,但 其 中所表 现 出的建 功立业 、权 臣陷 害、荣 华富 方 面。“ 文 采 ”不 单 指文 辞 的华 丽 ,而 应该 包括 唐 传 奇小 贵、无 疾而 终等等 情节 ,正是社 ,描述 了唐代 斗鸡 之风 气 ,反 映唐 玄宗 小 ,文 笔 简朴 的特 点;而唐 传 奇的 作者则 将 情节 的传 奇性 时代 的史 实 ,以此来 反思封 建王 朝 兴衰更 替 的原因 ,给人 与现 实性进 行融 合统 一 ,将 情节 的虚 构、想 象与 作品 的叙 以警 醒。 陈鸿 的 《 长 恨 歌传 》取 材 于 史 事 而加 以铺 张 渲 事 艺术 融为一 体 ,同时对传 闻进 行 了再 加工 。 染 ,以安史 之乱 为创作 背景 ,描 写 了唐 明皇 和杨 贵妃之 间 以历 史和 现 实生 活 为题 材 的作 品 ,如 《 东城 老 父传 》 爱情发 展 的 曲折 经历 。如爱 情题 材 的 《 莺莺 传 》 、《 霍小 玉 通 过东 城老父 贾 昌的一 生 的经 历揭 示 了唐 玄 宗时代 历史 变 传》 、《 李娃 传》 等,还 有如 英雄 侠义题 材 飞 《 红线 》 、《 聂 迁 ,作 者借助 贾 昌之 口反 映 了安史 之乱给 国家 、 百姓 带来 隐娘》 、《 昆仑 奴 》 、《 虬 髯客传 》也 都从 不 同侧 面反 映 了唐 的深刻影 响 。其 中如对唐 玄宗 开元盛 世景 象 的描绘和 杜 甫 代社 会 的现 实情况 ,前 两篇反 映 了藩镇 武将为 了各 自利 益 的 《 忆昔 》 、元 稹 的 《 连 昌 宫词 》对 盛 世景 象 的叙 述 大致 而 勾 心斗 角 、争 夺权 力 的社 会现 实 ;《 昆仑奴 》 则在 一 定 相 同 ,只不过 杜甫 、元稹 用诗 歌所 写的 内容 ,陈鸿祖 用传 程度 上反 映 了唐代 社会 的一些 贵族 阶级 畜养 昆仑奴 的社会 记体 小说 来表 现 。但 是 ,对贾 昌的发 迹 以及骊 山斗鸡 的场 现 象 以及 当 时的 中 国与 非洲 一 些 国家 的经 济交 流 ;《 虬 髯 面 的细节 描写 并不 能等 同于历史 事实 ,而是 作者 用艺 术虚 构手 法 的一种在 创作 。对 于一些 爱情 作品 也在一 定 的事实 客传 》从侧 面反 映 了晚唐王朝 的衰 败没落 的晚景 。 唐传 奇 的 “ 甚异 其趣 ”不仅 表现 在取 材现 实上 ,而且 基础 上进 行虚构 ,如 《 柳 氏传》 讲的是 韩翊 与柳 氏悲欢 离 就算 是 一些描 写神仙 鬼怪 ,带 有神 奇怪异 色彩 的作 品,其 合 的爱情 故事 ,两人 从属 意到结 合、经 历 战乱后 又从分 离 柳 创作 动机 与志怪 小说 也 多有 差 异,大 部分 作品是 为 了表现 到重 合 的 曲折 历程 ,突 出了韩 、柳 之 间 的感 人爱 情 。《
六朝志怪小说之叙事特性:以干宝《搜神记》为例

六朝志怪小说之叙事特性:以干宝《搜神记》为例中正大学中文系谢明勋一、志怪小说之「数据源」(一)汪绍楹《搜神记(校注)》标举两种体例:△凡本事见干书前者,作「见某书」。
△与干书同时,或在后者,作「亦见某书」。
(二)论者对于志怪小说之「数据源」,尝多所论说,大体而言,当可分为「书承」与「口承」两大类。
此一观点于传世之志怪小说或作者「自序」,已然可以及见。
试条举数例如下:1予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
(葛洪《神仙传.自序》)2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闻见之难,由来尚矣。
……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茍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羣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
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
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干宝《搜神记.序》)3张华字茂先,挺生聪慧之德,好观秘异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
……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览焉。
(王嘉《拾遗记》卷九)4世德陵夷,文颇缺略。
绮更删其繁紊,纪其实美,搜刊幽秘,捃采残落,言匪浮诡,事弗空诬,推详往迹,则影彻经史,考验真怪,则协附图籍。
……今搜检残遗,合为一部,凡一十卷,序而录焉。
(萧绮《拾遗记.序》)二、从「数据源」论「叙事策略」(一)六朝志怪小说之数据源,约有二途:一是根据前代典籍而来,此一部分系属「目见所及」者;一是根据父老、耆宿之讲述而来,此一部分系属「口诵耳闻」者。
如前所述,志怪作(编)者在面对众多不同数据时,其心中实有一「标准」存焉,所录者必须切合所拟标准,方会收录书中。
(二)在编录过程中,面对上述两种不同的采录路径,志怪作(编)者必须慎重思考如何处理两种「前有所承」之状况:一是「从书面到书面」,辑录者系如何处理书籍文本之转录问题;一是「从口语到书写」,文人学士系如何将口述转化成书面,如何将「俚俗」意味浓厚且「叙事」稍嫌松散之口语陈说,进行「雅化」之文学加工。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纬内容浅析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纬内容浅析摘要:流行于汉魏六朝,以鬼神异怪、佛法灵异、地理博物为主要内容的志怪小说的发展与谶纬在这一时期的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
显而易见,志怪小说的内容与谶纬思想不谋而合,其中包括的谶纬内容有对谶语谣谶的扩展、对圣人感生的描述、对符瑞祥兆的叙写、对灾异谴告的记录以及对阴阳五行的叙录。
关键词: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谶纬思想一、对谶语谣谶的扩展谶和纬的含义是不同的。
谶具有应验、灵验之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谶,验也,从言谶声[[1]]。
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
”《释名·释典艺》:“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
”[[2]]由此可见,谶的本义是应验,因此,这一内容又可以说是对谶语应验的记载。
谶是一种非常诡异的隐语,也称为预言。
谣谶是以童谣、谣谚形式出现的,预测未来后事的一种谶语,是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政治预言。
古代预言家、方士以及儒生和政客给谶这种预言似的话语披上神秘的外衣,以求让百姓信奉并获得广泛流传。
因其显著的特点而具有某一种神秘感,历经好几个朝代而不衰落。
谶语和谣谶是中国古代谶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当中就有很多对谶语的记载。
如干宝的《搜神记》卷四《华山使者》中所记载的华山神带信的故事。
《搜神记》中的这个故事情节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来的故事情节及其简略,《搜神记》对原著做了很大的扩展,较之以前增加了情节的描写、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了小说所具备的特征。
在故事当中华山使者帮忙带的信,就是谶书,而“明年,祖龙死”就是典型的一条谶语。
《搜神记》对《史记》的扩写,让谶语以另一种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从而促进了谶语的广泛流传,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信仰与认可。
谶语应验的记载,在荀氏的《灵鬼志》中也有一些记载,其中共有四则“谣征”,基本上都是预言后事、记录谣谶。
荀氏的《灵鬼志》当中所记载的“谣征”都是极其简略的,缺少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的叙写。
精怪、鬼魅、神仙——六朝志怪小说的三大题材研究

本文链接:/Thesis_Y1634823.aspx
作者:柳军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1.李泽需.Li Zexu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期刊论文]-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16(3)
2.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陈文新近百年来唐前志怪小说综合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1(2)
4.赵建成.ZHAO Jian-cheng浅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以汉魏六朝小说为例[期刊论文]-求是学刊2010,37(2)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精怪、鬼魅、神仙——六朝志怪小说的三大题材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
70601
精怪、鬼魅、神仙——六朝志怪小说的三大题材研究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与仙境初探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与仙境初探摘要:神仙与其所居住的仙境,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多有所提及,可以说,神仙及仙境故事是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神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让人顶礼崇拜的,高于人类而有神异之能的生灵。
从秦朝起便有始皇帝派方士寻神仙以求不死之药的传说,汉代人刘熙在他的《释名·释长幼》章中,解释仙的含义为,“老而不死曰仙。
”《汉书·艺文志》有更深入的解释,“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
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关键词:文学;神仙;仙境文学大师庄子笔下恣肆想象,充满浪漫色彩的神仙,则更让人向往,其“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餐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乐四海之外”形象超凡,不与流俗。
从这些对“神仙”不同的定义与描述中,可以概括出神仙的基本特点,首先,他们具有永恒不灭﹑不老不衰的漫长生命。
在葛洪《神仙传》中多处记载神仙的年寿,历史传说里以长寿著称的彭祖有七百多岁,而仙人白石生则寿高二千多岁,广成子活了一千二百多岁,《搜神记》中也说琴高游历四方达二百多年,这些神仙纵浪大化间,与天地共存,人间沧海桑田的变迁几乎与他们无关,于人生有着终极意义的生死问题,在他们面前失去了意义。
另外,神仙还具有普通人不可能具有的强大能力。
他们法术幻化,驾云驭龙,逍遥万方,如葛由可以刻木作羊,并乘木羊行走蜀中,陶安公能乘着赤龙升到天上。
仙人水火不惧,随心所欲操控风雨变化更是容易之事,《搜神记》卷一“赤松子”条中,仙人赤松子作为雨师,可以“入火不烧”并能“随风雨上下”。
凡间的饮食也不是神仙必须的,甚至通常是饮霞餐露,“赤将子舆”条中,赤将子舆“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其行为完全与《庄子·逍遥游》中吸风餐露的仙人一致;仙人的食物非同一般,动辄松实﹑桂芝,即使要吃较为普通的东西,比如刘晨阮肇在仙境中被仙女招待时,所食用的胡麻饭﹑山羊脯﹑牛肉,都鲜美的不似凡间。
比较六朝志怪小说与清朝志怪小说的不同

比较六朝志怪小说与清朝志怪小说的不同六朝志怪小说和清朝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史上不同的两个阶段,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六朝志怪小说是清朝志怪小说的准备阶段,而清朝志怪预示着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
六朝志怪小说与清朝志怪小说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点:(1)文体方面的不同①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
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
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
②清朝志怪小说则吸收两家精华,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终至成熟。
(2)创作观念的不同①六朝志怪小说作者确实并非有意进行虚构,而是把鬼神之事当成现实之事来写,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证明“神道之不诬”,对搜集来的传说故事很少作根本性的修改。
②清朝志怪小说则是有意地借鬼神故事来揭露现实,抒发情怀,借助非现实的情节反映现实。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聊斋志异》,其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3)写作手法的不同①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六朝志怪小说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
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②环境描写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描写比较少。
《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
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③心理描写六朝志怪小说中少见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
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对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
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 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 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 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 不知所在。
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径蓬山庙。忽见 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掠颈著地,骂:“老奴,汝某 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 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
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 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 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 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 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 至今犹存。
主要内容
叙鬼物奇怪之事,题材较广泛。 写神鬼怪异、人物变化之事,奇幻多姿,质朴简练。 记鬼神灵异变化之事。 既有优美的民俗记述,又有人神交往的婉曲描写。 多涉动植物异 、神仙怪异之谈,颇类《山海经》。 记汉武帝求神仙道术及远国遐方怪异之事。 记异境奇物及古代逸闻杂事,多刺取旧籍,少有新创。 叙山川地理异物,而对精怪的描写尤为出色。 多载神话传说、草木禽兽之属。 记述神仙之异行及修道成仙之方法、经过。 记远古至东晋时之野史传闻。 记述鬼怪神灵变化奇异故事,宣传果报思想
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 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
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
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 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 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 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 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 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 《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仙凡相通的神灵感应,千奇百怪的精怪鬼魅以及五光
十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上,它比以前的
志怪小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一般认为《搜神记》成书於 晋永和初年,李剑国先生《唐前 志怪小说史》考定当在晋咸康至
永和初年之间。
《搜神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
传记》。《隋志》杂传类著录三十卷,与《晋书》本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 张皇鬼神,称道灵异。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 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 道愈炽。
殷商时期的中原地区和周代的南方楚国,多重 巫术。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继起则阴阳五行、天人合 一,其末流更有谶纬之事。 燕齐多方士,汉代皇帝多信之。
六朝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异谈怪的意思。
志怪小说指的是出现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记述神灵怪 异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今天可知的该时期的志怪小说 有五十余种。
一、六朝志怪小说创作概况
内容分类
作者
曹 丕
干 宝
作品
《列异传》 《搜神记》 《搜神后记》 《续齐谐记》 《十洲记》 《洞冥记》 《博物志》 《玄中记》 《述异记》 《神仙传》 《拾遗记》 《幽明录》
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
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 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 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 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 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 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
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
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 《蒿 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 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 的 直接源头。
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 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
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
恨而吞声。”(江淹 《恨赋》)
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
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 增加生命的长度, 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 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陶渊明)。
对待死亡的态度
传统对待死亡的态度,如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和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有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
魏晋人的想法:希望有一个彼岸世界或来世。 这本来就是佛教所倡导的说法,为中国士林 文人提供了通往幽冥世界的理论支持。
三、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态 度
鲁迅如是说: 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
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
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 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 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 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 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搜神记》的艺术特点
传合。但其书自宋代以来多不见於目录家著作,疑散
佚或仅有残本行世。现流行本二十卷,当是明人胡应
麟的辑本(辑自《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
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和《太平广
记》)。
姚叔祥《见只编》卷中曰: “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余尝见其书目,较之馆 阁藏本,目有加益。……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
午,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 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 “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 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
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
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
然与佛教 有关。
志怪小说的另一个渊源:
生命意识的觉醒
生命意识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对生命本身的 一种认识,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肯定性 判断。 死亡其实正是人的形而下的生活通向形而 上的生活的一条重要通道,借此打开了恰 恰是生活的意义之门。
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文学的生命主题
鬼神怪异
陶渊明
吴 均
东方朔 郭 宪
地理博物
张 郭 任 葛
华 璞 昉 洪 嘉
神仙方术
王
佛法灵异 刘义庆
二、志怪小说的文化渊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 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 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 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 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 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 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 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
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 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四、重点作品介绍
《搜怪小说的代表作。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共464条,可能是明代人的
辑本。该书内容丰富庞杂,涉及神仙术士的灵异变化,
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
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
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
妄之别矣。
明神道之不诬,证报应之不爽
小说家即史学家。 写小说如写历史。
《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中兴草创,未
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陛
胡曰:‘不敢以诒知者,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抄
出者。’” 胡应麟《甲乙剩言》亦有类似说法。但今本《搜神记》 464条中,有157条未见他书征引,据此可知胡应麟手中 可能还有一个《搜神记》的残本,他的辑录工作就是在 此残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 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 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 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合,左右揽之,衣不
唐无名氏《文选集注》江淹《拟郭弘农游仙诗》注引
雷居士《豫章记》云:
“(吴)猛,豫章建宁人。干庆为豫章建宁令,死已
三日。猛曰:‘明府算历未应尽,似是误耳,今为参
之。’乃沐浴衣裳,复死於庆侧。经一宿,果相与俱
生。庆云:‘见猛天曹中论诉之。’庆即干宝之兄。 宝因之作《搜神记》。故其序云:‘建武中,所有感 起,是用发愤焉。’”
干宝《搜神记原序》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