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笔记
国学笔记知识点总结高中
国学笔记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国学的概念及其发展1. 国学的概念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学问的总称,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宝库,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
2. 国学的发展国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派,其源流可以追溯到三教合一的理念,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内容。
二、国学的经典著作1. 《论语》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里面包含了许多有关为政治家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2. 《大学》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孔子的言行的记录,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3. 《中庸》这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学生学思孟及其后继者续写的,介绍了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4. 《孟子》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孟子的言行的记录,包含了许多有关仁义道德的思想。
5. 《道德经》这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老子的著作,介绍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内容,强调了自然和谐的理念。
6. 《庄子》这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庄子的著作,介绍了道家的思想内容,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7. 《金刚经》这是佛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佛教的经典著作,介绍了佛家的教义内容,强调了放下执著的理念。
以上是国学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它涵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主要学派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国学的核心价值观1. 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认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仁义之道行为准则。
2. 礼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认为要以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礼法治国家社会。
3. 信信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认为要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不欺诈欺骗。
4. 悟悟是道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认为要以悟性求道,领悟自然和谐真理。
5. 禅禅是佛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认为要以静心修行,放下执著,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平。
以上是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包含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题★考核知识点: 文字学研究的要籍。
附录1.1.2(考核知识点解释,所标章节均系按照讲课的ppt,下不一一说明)《说文解字》是今存最早的一部文字学著作。
它是东汉许慎所撰。
全书十四篇,分五百四十部,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
书中推究六书之义、造字之本,言简意赅,最为得要。
其中所存字形,上接甲骨文、金文,下启汉隶,是中国文字学史上一部不可替代的权威性著作。
★考核知识点:“六书”。
附录1.1.1“六书”是后人研究古人造字规律时归纳总结出来的条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考核知识点:象形文字。
附录1.1.4象形字指纯用点划描摹物体的字。
★考核知识点:训诂要籍。
★考核知识点:丛书要籍。
226★考核知识点:纪事本末体。
附录3.1.3纪事本末体史籍出现得比较晚,是在编年体史籍的基础上出现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虽说每年大事,一览无余,但往往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分述在数年之内,就割裂了事件的完整性,不便于了解。
纪事本末体就是为了补救此弊而产生的,它以事件为中心,将割裂于各年之下的史事汇在一起,便于了解一事之始末。
开创纪事本末体的史学家是袁枢,他把《资治通鉴》的文字,每事为篇,排比次第,详叙始终,称为纪事本末体。
★考核知识点:史评。
附录3.1.15“史评”是对历史的评价。
这分两种情况,一是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的内容,就是这列文字,专书有李焘《六朝通鉴博议》等。
二是对史籍和史臣评断的评论,流传下来的名著有刘知几《史通》、倪思《班马异同》、李心传《旧闻正误》、章学诚《文史通义》等。
★考核知识点:“三礼”的性质。
附录3.1.15《礼记》是王者之制的“三礼”之一。
★考核知识点: 典志的重要典籍,附录3.2.2《四库全书总目》专门列了“政书”、“职官”两类收录典志方面的著作。
国学笔记知识点总结归纳
国学笔记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国学的基本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国人民独创的一种思想和文化传统。
它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国学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天地同根”,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统一。
同时,还强调修身养性、诗词文章、礼仪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和教化。
二、国学的历史渊源国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当时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念对国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的汉唐盛世,更是国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盛行,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
而后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国学也有了一系列的发展与衍化。
三、国学的主要内容国学主要包括儒家经典、传统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儒家经典是国学的核心,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内容,都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与学说集合。
此外,佛教、道教、周易、诗词文学等内容也都属于国学的范畴。
四、国学的精髓与特点国学的精髓在于其注重对人文精神和思想的教化和培养,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家庭和社会关系、为人处世的道理。
国学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人文思想、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深厚的历史积淀等。
五、国学的现代意义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可以加强国民本国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人性理念提供借鉴与启迪。
同时,国学还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个宽广的历史视野,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六、国学的教育价值国学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人们培养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底蕴、磨练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
同时,国学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可以为学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
七、国学的未来发展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当代社会,国学的研究与传承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而且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国学未来的发展将围绕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传统礼仪和道德伦理的弘扬,以及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等方面展开。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礼义廉耻、仁爱孝悌、忠恕之道等多方面内容。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主要思想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大处合天、小处合性。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无为而治,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源自印度,经过东渐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及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轮回转世,强调菩提悟道,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死、解脱等问题的思考。
四、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曲赋、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历史非常悠久,诸多古代史书、文史资料、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国学大师中国国学的研究领域涉及众多学者,其中有不少国学大师,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古代儒道学者,还有王国维、钱穆、梁启超等现代国学大师。
这些国学大师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当代国学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国学研究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包括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和传承拓展了新的空间。
总之,中国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传统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国学大师、当代国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1、《尔雅》十三经之一。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
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胡适的国学定义: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年1月)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
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王国维之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总结: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出土文献相互印证的历史考察方法。
)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总结:儒家经典)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总结:史学着作)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总结:儒家以外的诸子着作、医学科技、艺术类、谱录类等应用性着作,类书类着作、释家、道家着作。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总结:文学作品及评论)我国的史志目录有哪些:《汉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陈垣的“校法四例”(四校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即可)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优点:最简便,稳当,比较机械。
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
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国学概论笔记
十三经的变迁: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在秦代亡佚东汉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唐代九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唐文宗命元度刻“十二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北宋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尚书》本名为《书》,《尚书》之名起源于汉代。
它是上古王朝夏商周等的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和政治手段,多侧重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尚书》有今古文的问题,《今文尚书》是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总共29 篇,篇目如下:《虞书》《夏书》:《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堪黎》《微子》《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才》《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泰誓》《古文尚书》是指汉代人发现的用先秦古文书写的《尚书》,武帝时期鲁恭王从孔子旧宅中发现古文尚书45 篇,后亡佚于魏晋之际。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共58 篇,并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此即后来所说的《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其中包括《今文尚书》28 篇(被拆分为33 篇)。
篇目如下:今文33 篇:《虞书》《夏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禹贡》《甘誓》《商书》:《汤誓》《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高宗肜日》《西伯堪黎》《微子》《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才》《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伪古文25 篇:《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南宋朱熹首先怀疑所谓西汉孔安国所作的《传》及传前的《大序》,直至清代学者们才对梅书做了彻底辨伪研究,最后考订为伪书。
大学课程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总结一、导论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2.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3.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二.元典文化1.易①《周易》年代与作者年代:约在西周中后期作者:三圣:伏羲画八经卦、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经卦并加上卦爻辞、孔子创作了《易传》《易传》成书年代:战国中后期②《周易》结构与组成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易传》的构成《易传》包括《彖》、《象》、《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文言》。
由于《易经》分为上经、下经,《彖》、《象》、《系辞》也相应分为上下,这样共十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又称“十翼”。
1.《彖》:也称为《彖辞》,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训诂或者卦象的角度解释卦名的意义,二是从八经卦的角度,三是从卦象、爻象、义理等角度解释。
2.《象》:也称为《象辞》,是解释卦象、爻象的,所以又分为《大象》、《小象》两部分。
《大象》是解释卦象的、《小象》是解释爻象、爻辞的3.《系辞》:《系辞》是通论《易经》的,是《易经》中内容最多、最重要的一部分,解释、发挥《易经》。
探讨了《易经》起源、作者、形成、成书年代等问题;说明卦象、彖、爻、卦爻辞的名义以及作用;阐述乾坤两卦的地位作用;解释一些卦辞,阐述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安邦治国的道理;揭示了《易经》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完整记载了起卦的方法----大衍筮法。
4.《说卦》:主要说明八卦创立的依据、过程、性质、功用、象征事物。
5.《序卦》:依据相因或者相反的原则,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6.《杂卦》:打乱六十四卦顺序,将其分为三十二对,简要说明卦名之义。
7.《文言》:《文言》有两篇,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主要讲解和发挥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蕴含的阴阳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邦治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扩展深化了两卦卦爻辞所表现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二】礼仪、百家思想一、礼仪概说1、什么是礼第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第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定义”2、为何作礼《说文解字》:“俗,习也。
”指生活习惯。
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民俗的多样性。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
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形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礼不再是仅仅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为全社会成员取齐的标准。
儒家“因俗制礼”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就地貌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二是“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施以阳礼、阴礼等十二教。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
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一、选择题、二、名词题一、选择题: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国学概论要点
国学1. 国学的基本含义:即一国固有之学问,主要研究古典文献及其所记录的古代思想,并探究其因果生灭的学问。
2. 国学的研究对象:①辞章,即小学,关于文字音形义的学问,基本方法部分;②考据,即学问,关于知识的积累与材料的处理的学问,文献及文献整理方法部分;③义理,即内容,思想部分。
(一)对古典文献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的研究(二)3. 国学的分类:对古代思想、思潮的研究:主要是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思想、思潮的流转变迁的研究(三)研究国学的方法和工具:主要有研究文字、整理文献、论析思想等4. 儒家独尊以前,六经是不排序的,古籍上都比较随意。
古文学家:易书诗礼乐春秋今文学家:诗书礼乐易春秋5. 六经的演变:(经原指织布时先拉的纵线,古时的布宽度有限而长度可变,织布时先经后纬。
后来的竹简,也用牛皮绳为经线,因此成为书籍的代称,但并非尊称。
早期著作少,成书的都是的经典。
)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
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具体的课本被称为“六经”。
由于《乐》的亡佚关系,六经实际上只有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国学笔记大一第六章知识点
国学笔记大一第六章知识点第一节:经史子集的分类及特点国学中的经史子集是指诸子、儒家经典、史籍等,这些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典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易经》、《尚书》、《周礼》、《论语》等。
经的特点是注重理论性的研究,探讨天地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基础。
史是历史类的文献资料,主要有《史记》、《资治通鉴》等。
史的特点是侧重于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这些历史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子是大量的散文类文献,主要有《论语》、《孟子》、《荀子》等。
子的特点是思想深邃、意味悠远,往往讲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理论和文章。
集是一部分未能归类的文献,主要有《春秋》、《国语》、《山海经》等。
集的特点是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更多不同领域和角度的资料和见解。
第二节:儒家经典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儒家经典是国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它是孔子的言行录,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的思想与教诲。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弘扬仁爱和道德。
《孟子》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孟子的言论和思想总结。
《孟子》中强调人性善恶和教化的重要性,提倡天命思想和人君的道德责任。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的两篇篇章,它们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主张人人都有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的责任;《中庸》则强调人的平衡和中道思想。
这些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道德和人伦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史籍对于国学研究的意义国学研究不仅关注经、子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史籍的研究。
史籍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1)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化 第⼀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我、⼈⾝⼈⼼都处在⼀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中国古代重体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特征: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的系统,仅仅依靠语⾔、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
中国古代类⽐思维:类⽐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照与联系的思维⽅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类⽐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与表述的⽬的。
中国古代类⽐思维的内容和特征: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事”之间作类⽐。
这种类⽐思维是从“天、地、⼈”系统整体思维衍⽣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在类⽐思维中,有⼀种叫做“观物⽐德”,是⼈与物的类⽐,是说⽤物的外部特征与内部属性来类⽐⼈的品德、志⾏。
(《诗经》的⽐、兴则是类⽐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
类⽐思维中包含了类推。
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对⽴⽽统⼀的观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统⼀的⾃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第⼆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合⼀”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合⼀”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关于天⼈关系的⼏种观点及影响的天⼈合⼀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关于天⼈关系的⼏种观点:⼀是“天⼈合⼀”,提出者为宋代张载;⼆是“天⼈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
(2)“天⼈合⼀”观念对中国⽂化的积极影响有:第⼀,造成了中国⽂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式;第⼆,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修养哲学,推动⼈们在成⼰成物、⼈我交融中实现⼈格、品德的完善。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1、《尔雅》十三经之一。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
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国学笔记
国学参考书目:1、《国学讲演录》章太炎《国学略说》章太炎《国学概论》章太炎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3、《国学概论》钱穆4、《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5、《国学常识》曹伯韩6、《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7、《十三经概论》蒋伯潜注:1、柳诒微,与陈寅恪齐名,南陈北柳。
《中国文化史》2、何兆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西南联大毕业,与杨振宁、李振道是同学。
曾翻译过《社会契约论》、《西方思想史》。
有《上学记》。
第一章国学的名称、范围和方法一、国学的名称(一)词源:1、最早见于清末。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章太炎、刘师培(章太炎的弟子)、邓实创办一个名为《国粹学报》的杂志。
第二十七期,邓实发表名为《国学精论》的文章。
2、章太炎旅居日本时,成立“国学讲习会”(第一次讲国学)。
3、刘师培成立“国学保存会”。
(二)定义中国的传统学术。
也就是中国的一切传统学问的总称。
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
浙江人马一浮说国学是“以他(西学)而起”。
(三)别名1、“中学”(中国传统学术)——易混淆,多此一举清末,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国粹”(五四时期)——国学里也有糟粕许地山《国粹与国学》章太炎《国粹学报》3、“国故”涵义:一、中国的旧学;二、中国的掌故(最早见于《史记》,中国的古代文献叫掌故)如:章太炎《国故论衡》缺点:只代表研究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对象的学问。
所以,后来又加一个“学”字。
如:曹聚仁《国故学大纲》4、“古学”、“旧学”本因“新学”(清末翻译进来的哲学、政治、伦理等科)而生。
5、西方称之为“汉学”、“华学”,日本称之为“支那学”,韩国称之为“中国学”,还有“中国研究”、“东方研究”、“远东研究”等。
二、国学的范围凡是中国的传统学术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一)清代乾隆年间的姚鼐,把中国学术分为三大类:义理、考据、辞章之学。
(二)清代同治年间的曾国藩又增加一类“经世之学”,又叫“经济之学”,即经帮济国,国家管理之学。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
国学概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时代
今古文
学术
經學
晚漢
佛典
魏晉
国学
我国
潮流 宋明
思潮
学术思想
春秋
理學
詩書
六經
經生
下篇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钱穆先生为国学大家。本书将我国古代学术,按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略加阐发,使读者了解两千 年来学术思想流传变迁的趋势,可使今人获知70年前学者对当时学术思想的一种看法,亦可作为一种资料阅读。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孔子與 六經
2
第二章先秦諸 子
3
第三章嬴秦之 焚書坑儒
4 第四章兩漢經
生經今古文之 爭
5
第五章晚漢之 新思潮
第六章魏晉清 談
第七章南北朝 隋唐之經學注 疏及佛典繙譯
第一章孔子與六經
一易春秋 二詩書 三禮樂
第七章南北朝隋唐之經學注疏及佛典繙譯
一經學注疏 二佛典繙譯
第九章清代考證學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国学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看了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深感自己知识匮乏的同时,亦对国学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梳理阐述,中华文化。 以现在的观点去看待书中的观点,不免有占先人便宜的意思。 一直想读,可惜找到的都是繁体竖排,虽然很有韵味,但阅读时总有不便,这本繁体横排来得太及时了,保 留了韵味,也便于翻看,界面设计也很走心,还没开始读,先五星预定。 愈读书愈觉己之已读之书甚少,欲读之书甚多;己之所知甚微,不知之知甚巨。 国学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 我们常说泱泱大国华夏文明,可是很少穷经据典,而读钱穆的《国学概论》,你可以初步一窥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特别是最后的两章,如果拜读过,思索过,十年浩劫就不会发生,类似的对中华文化的一票否决之想法 也绝不会产生。 中 国 人 , 了 解 自 己 文 化 和 历 史 , 传 承 中 华 文 化 精 神 , 做 有 文 化 自 信 和 创 造 力 的 堂 堂 正 正 的 中 国 人 ! ☕️ ☕️ 。
国学概论知识点
王肃(195---256),三国。
编撰《孔子家语》等书,先后为《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氏》等经典作注,又整理其父王朗所作的《易传》。
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
《孔子家语》金履祥(1232-1303) 元代学者。
著有《通鉴前编》、《大学章句疏义》、《尚书表注》、《论语集注考证》、《孟子集注考证》、《通鉴前编》、《举要》、、《仁山文集》等。
编有《濂洛风雅》。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别录》,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清人马国翰辑本《五经通义》,《战国策》。
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字翼之。
《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胡渭(1633-1714)清代修《大清一统志》。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另有《易图明辩》、《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箕子,商周时期,著有《洪范》与《麦秀歌》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西汉,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著有《太史公书》即《史记》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子夏(前507-?)春秋末,曾作《诗大序》;他也研习《尚书》,但不如他经,擅长《易》理,撰有《丧服传》;于《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
郑樵,宋代,流传下来的仅有《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和《通志》等。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毛公毛亨,西汉,作《毛诗古训传》,传授赵人毛苌。
毛苌,西汉,相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
世称“小毛公”,其诗学传自毛亨。
曾当过河间献王博士。
荀卿,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西汉,荀子的著作在汉代皇家收藏中有三百多篇,其中大多是重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的变迁:
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在秦代亡佚
东汉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唐代九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
唐文宗命元度刻“十二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北宋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尚书》
本名为《书》,《尚书》之名起源于汉代。
它是上古王朝夏商周等的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和政治手段,多侧重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尚书》有今古文的问题,《今文尚书》是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总共29篇,篇目如下:
《虞书》《夏书》:《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堪黎》《微子》
《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才》《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泰誓》
《古文尚书》是指汉代人发现的用先秦古文书写的《尚书》,武帝时期鲁恭王从孔子旧宅中发现古文尚书45篇,后亡佚于魏晋之际。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共58篇,并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此即后来所说的《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其中包括《今文尚书》28篇(被拆分为33篇)。
篇目如下:
今文33篇:
《虞书》《夏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禹贡》《甘誓》
《商书》:《汤誓》《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高宗肜日》《西伯堪黎》《微子》
《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才》《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伪古文25篇:
《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南宋朱熹首先怀疑所谓西汉孔安国所作的《传》及传前的《大序》,直至清代学者们才对梅书做了彻底辨伪研究,最后考订为伪书。
尧舜事迹的出处,出自《尚书·尧典》。
第一段颂扬尧的品德和功绩;第二段说明尧制定历法节令的情况;第三段说明尧选拔官吏的情况;第四段叙述尧提拔虞舜代替自己的经过,第五段叙述舜在摄政期间的功绩;第六段记叙舜任用百官的情况;第七段赞美舜毕生为国鞠躬尽瘁而死。
《诗经》
《诗经》原称《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时代上起西周初年,
下至春秋中期。
三家诗:是指西汉时期传《诗》的今文经学派,齐国人辕固传齐诗,鲁国人申培传鲁诗,燕国人韩婴传韩诗。
三家诗在西汉时期盛行一时,列为官学。
后来由于今文经在解释经典时过于注重经书的微言大义,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而在解释时参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随着今文经的研究日趋繁琐,其影响力也逐渐衰退。
经过东汉到魏晋,三家诗逐渐衰微,到南宋完全亡佚,仅剩一本《韩诗外传》流传至今。
四家诗:是指今文三家诗再加上古文经学派的毛诗。
毛诗由鲁国人毛亨(一说毛苌)所传。
西汉时三家诗大行其道,毛诗不显,后来今文经学派逐渐衰退,独有毛诗传世,即今本的《诗经》。
毛诗每篇之前有一段说明文字,称为诗序,只说一篇内容的,称为小序,在第一篇《关雎》前,除小序外还有一大段泛论《诗经》的文字,称谓大序。
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唐贞观年间撰《毛诗正义》
采诗说:相传,周代有采诗献诗的活动。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有采诗之官,进行这项工作的应该是周代王庭及各个诸侯国的乐官,他们会在一定时间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诗经》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歌就是靠这种机构和制度汇集起来的。
删诗说:汉代人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的删订的。
据史记记载,当时古《诗》有3000余篇,到了春秋时,孔子才在此基础上加以删订,成为现今流传的305篇《诗经》。
孔子删《诗》的目的是为了以《诗》立教。
不过根据现在的考证,在孔子时代已经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所以孔子所作的可能是对“诗”进行“正乐”,或者是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而不是进行删选。
四始:即“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对恋慕对象的追求,代表诗篇:《关雎》《木瓜》《蒹葭》《淇奥》
男女幽会,代表诗篇:《静女》《将仲子》
相思之苦,代表诗篇:《子衿》《出其东门》《卷耳》
追求爱情婚姻自主,代表诗篇:《柏舟》《大车》
失恋之苦:《江有汜》《汉广》
婚姻幸福:《桃夭》《女曰鸡鸣》
婚姻不幸:《氓》《绿衣》《谷风》
《周礼》
本名《周官》,因为与《尚书》中《周官》篇混同,待到列为经后,成为《周官经》,后由刘歆改为《周礼》。
《周礼》是一部谈周代政治制度的书,即官制和典章制度,是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宝贵资料。
全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天官》:天官立冢宰,为六卿之首,百官之长,职掌天下政务,辅佐君主统治天下,该篇叙述天官下属63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地官》:地官立司徒,职掌邦教、土地、赋税等,该篇叙述地官下属79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春官》:春官立宗伯,掌邦礼,主管宗庙祭祀,该篇叙述春官下属69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夏官》:夏官立司马,掌军政,统领军队,该篇叙述夏官下属63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冬官》:《周礼》缺《冬官》,后以《考工记》补之,所记为百工之事,是考察周秦工艺制
作的宝贵资料。
《仪礼》
为“三礼”之一,原名为《礼》,汉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称《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今本《仪礼》17篇,全是上古礼仪的详细记录。
《仪礼》相传为周公所做,实际它记载的一套礼仪是孔子周游列国采集搜访来的,后编录成书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讲授。
它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周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的生活,是考察周代社会思想、风俗、文化的有用材料。
《仪礼》的传本:
刘向《别录》本,现存的《仪礼》即本此,郑玄采用此本作注。
其排列顺序为前十篇是吉的,是关于人的礼仪,后十篇是凶的,是关于鬼的,以吉凶人鬼为序。
戴德本(大戴),所传次序与刘向本不同。
戴圣本(小戴),其排列顺序杂乱无章。
《礼记》
《礼记》49篇,又称作《小戴记》《小戴礼记》,“礼”是指《仪礼》,“记”是指对经文所做的解释、说明或者补充。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的汇编,由西汉经生选辑,后经东汉经师之手编定。
《礼记》不仅仅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而是重点旨在阐述礼制的精神以及各种礼仪的意义,宣扬儒家的礼治主张。
《礼记》和《仪礼》《周礼》互相补充印证,是“三礼”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部儒家关于礼学的著作。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总论学术及礼意;记述古代制度礼俗;专释《仪礼》;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
国学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国粹主义。
1905年革命党人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上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同时发行《国粹学报》。
1912年高旭、高燮、柳亚子、李叔同、胡朴安等人就又成立了国学商兑会。
1912年高旭、高燮、柳亚子、李叔同、胡朴安等人就又成立了国学商兑会。
国学的范围:古典文献、音韵、训诂、文字、经史子集、儒释道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