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黎加厚
•信息技术
•学生练习、作业、 考试、教学评价
•课后反思与总结
•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目标之一:
•15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沈斌
】
•为什么上 1.为什么要上这节课?这节课要达到
?
什么目的?
2.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 3.应用什么媒体?
•怎么上? 4.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具体问 题?活动如何展开?
1、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
•50
2、设计态度量表(问卷调查)
•51
•知识点
3、设计形成性练习
•学习水平
•题 目 内 容
•什么是浮力? • 施力物体是什么? • 受力方向如何?
•识记
•判断题(对的请打“ • A、 木块在水中上浮时受到力 ,铁钉在水中下沉时没有受到力( ); ••”) B、从井里提水,觉得水桶离开 水后比水桶在水里时重,这是因为水 桶在水里时受到浮力的作用( )。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从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 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 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 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李克 东) •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又是学生的学 习工具,更是师生交往的教学工具,学生在数 字化的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的 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官论坛)
(5) 在讨论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 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通过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设计,可营造出一种更好的学习 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
数字化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应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字化教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应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数字化教学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2. 如何在数字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数字化教学的概念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二、讲授新课1. 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讲解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定义、特点和原则。
- 举例说明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应用。
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应用- 介绍常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如网络资源、多媒体素材等。
- 讲解如何搜索、筛选和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数字化教学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和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字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数字化教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学生分享课后学习心得和体会。
二、小组合作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数字化教学方案。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工合作,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
三、展示与评价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数字化教学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字化教学设计在课程整合中的重要作用。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和探索数字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详细描述: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涉及的因素较多,评估难度较大,目 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全面衡 量整合效果。这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解决方案: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机制, 从多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 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学生满意度调查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分析 等,全面了解整合效果,为进一步改 进提供依据。同时,需要重视评估结 果的反馈和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改 进的依据,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自主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处 理和运用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如在线 课程、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等 ,自主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知识构建。
协作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
详细描述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协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小组合作、讨 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1 2 3
数据驱动决策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科 学的教学决策依据,实现个性化教学。
多元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学习 提供依据。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 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 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优质资源共享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让更多学生 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打
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个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学 习情况、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
鸡东县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实施方案(1)-2
鸡东县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活动实施方案各乡镇中学、中心校,局直各中小学校:为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我县基础教育,结合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县教育局决定于3 月下旬举办鸡东县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活动,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活动,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二、大赛原则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综合效益,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践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通过大赛活动,使学科教师感受优质教育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作用,掌握获取、整理、加工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和方法,明确有效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策略,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教育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参赛范围全县在职中小学校教师。
四、比赛形式3月中旬各校将2011年-2013年三届基本功大赛中评选出的优秀教师按照县教育局下达的比例(见附件1)上报到信息中心。
3月下旬,县教育局组织开展首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活动。
赛课在教师所在学校进行,各校要为赛课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两种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提供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计算机网络教室提供远程教育资源、城域网教育资源、可供学科教学网站运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并且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2、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竣的挑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与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解决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而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极其重要的手段。
二、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2、构建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3、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5、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能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
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
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
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 .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下是一份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1.设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教师熟练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和教学工具的使用。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案例分享活动,优秀教师分享自己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经验和教学案例,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二、构建全面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1.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
2.配置高性能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互动白板等教学设备,满足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需求。
3.建立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记录和评价。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1.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出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
2.制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指导与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
3.推广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1.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元素,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3.组织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如编程比赛、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五、建立评价体系1.设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机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
2.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包括传统的考试评价,也包括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合作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加强家长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支持和引导。
2.举办家庭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他们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校本研修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校本研修方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精选5篇〕1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老师的信息素养,全面推动“数字化教育应用工程”,结合我市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状况,制订我校的校本培训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本次培训,力争基本达到学科老师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中猎取信息、探究问题、协作争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恩励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同步进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达到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的目的。
二、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三、参与人员:全体老师四、培训方式:采纳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培训主要以讲授和实例练习为主,做到讲练结合,基本掌控当天所学内容。
分散学习以个人为主,练习学习内容,发觉问题后实时解决问题。
五、培训地点:学校微机室六、培训时间:详细安排见《培训时间安排表》七、培训内容:根据市教委和市电教管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状况,确定本次培训的内容如下:1、设备的日常运用与简约维护;2、信息化教学常用技能培训:〔1〕网络搜寻:培育老师利用互联网精确搜寻、下载教学资源的技能;〔2〕素材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原始素材的技能,能够利用word处理文字材料,用e*cel处理电子表格,用photoshop处理图片。
〔3〕课件集成: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3、网络教研培训:潍坊市数字教育应用服务平台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精选5篇〕2 在当今及将来社会,掌控信息技术是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人们都知道不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但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很年轻,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不断地关怀、支持、探究、沟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1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根底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快速得以提高。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进展的一个热点。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猎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帮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详细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依据详细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立的日益进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渐渐增多,日渐能满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供应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转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二、理论思索(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依据上级课程规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讨论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讨论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希望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2008年9月一、立题的背景21世纪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所带来的便捷几乎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作为塑造21世纪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信息技术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它正改变着教学环境、组织、内容及方式、方法,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及教学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1、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学生的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由此可见,研究探索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与传统一元的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观念和方法,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多元化、师生角色的多元化、知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变化极快,知识信息互相渗透,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网络多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
可见,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和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潮流、教育行为。
3、在理论上,我们吸取了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决定性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由教师教会,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能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交流,因此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
4、我校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一个、多媒体语言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室室有电脑,校园网已开通。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十个案例
06
案例六: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 的应用
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移动学习
指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过程。
特点
便捷性、个性化、交互性、实时 性。
移动设备
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 便携式通讯设备。
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基于APP的学习
开发针对特定课程或知识点的APP,提供学 习资源、互动练习和在线测试等功能。
学习成绩提升
学习动力增强
通过对比混合式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 学习成绩,发现混合式学习能够显著提高 学生的成绩。
混合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 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 与到学习中。
综合能力提升
教师能力提升
通过混合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B
C
D
提升技能水平
通过游戏化的实践操作,提升儿童的动手 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技能水平。
促进知识掌握
游戏化学习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情境 相结合,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09
案例九: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与 管理
数据驱动决策在教育中的应用概述
数据驱动决策是指基于数据分析、统计和预测来进行决策的 方法。在教育领域,数据驱动决策是指利用教育数据和分析 工具来支持教育决策和改进教育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推荐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 习。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的实现方式
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利用人 工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 求,为每个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键盘上,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渐渐清晰。
整合,这个词眼在我脑海中跳跃,似乎每个神经元都在为这个主题兴奋地舞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来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那点事。
一、课程目标定位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的课程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特点,将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二、课程内容设计1.课程内容选取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时,我们要注重课程内容的选取。
要选择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组织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方法创新1.教学模式改革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
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在线平台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四、评价方式变革1.评价标准多元化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
传统的考试成绩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等评价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在线测试、讨论区发言、作品展示等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在新的学习环境下,继续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变得非常必要,以便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过程,并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的示例: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第一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是制定整合方案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来了解学生,例如借助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更加有趣的课程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各种有趣的视频、音频、图表等,同时在网上提供以及可以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料。
2.选择可行的信息技术工具第二步是选择可行的信息技术工具,以支持课程整合的目标。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供选择,例如在线团队合作工具、交互式教学软件、平面设计和图形制作工具等。
选择合适的工具以达到课程整合目标,例如制作幻灯片用于介绍某一课程并让学生在线提出问题,将课程切换到视频会议,使用在线实验室进行实践、与同学互动等等。
3.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第三步是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学会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联系起来。
例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手册,以便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并理解不同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使用线上教学的优势来更好地协调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可以利用电子学习平台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和项目。
4.定期监测和调整最后一步是定期监测和调整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持续的进程,所以教师需要定期监测学生学习的进程,并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整合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增强他们的兴趣。
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更加高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基于岔口联校信息化实际情况,特制定岔口联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以信息技术特色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发展为归宿,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二、领导机构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有序推进,特成立领导组。
组长为XXX,成员为联校工作人员及各中心学校校长。
三、工作目标1、普及教育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4、将网络课程的开展与导学案教学、学生自主研究、小组捆绑式评价有机结合。
5、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微课资源,实现移动研究。
6、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7、建立智慧教育微课联盟,构建网络化研究型区域空间。
四、实施要求第一,网络观课,自主研究。
教师在课前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研究任务单、微课和自主研究检测单。
学生按照自主研究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研究,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检测,提出疑问。
利用平台开发的自主研究检测单具有即时信息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研究后,教师进行研究效果检测,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情。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培训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培训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我的思绪开始飘散。
这是一份关于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培训方案,十年的经验让我对此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构思。
一、培训目标1.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2.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培训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办公软件使用等。
2.学科整合策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
3.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资源。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三、培训对象全校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学校网站、教育平台等渠道,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2.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技能。
3.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将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实践检验培训成果。
五、培训时间为期三个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为期一个月。
2.第二阶段:学科整合策略培训,为期一个月。
3.第三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评价培训,为期一个月。
六、培训过程1.开班仪式:介绍培训目标、内容、方式等,让教师们明确培训任务。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通过线上学习,让教师们掌握基本技能。
3.学科整合策略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析典型案例,让教师们了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4.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评价培训: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分享开发经验,提高教学评价能力。
5.阶段性考核:对教师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确保培训效果。
七、培训效果评价1.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通过培训,教师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学习过程的协作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远程协 商讨论通讯手段;
知识学习的重构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 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 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 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 媒体学习材料。 特点: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学习者界面
通讯
学习空间
学习者界面
平台
资源库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特点
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 相联系的通道;
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 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 工具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 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 的工具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 践工具
利用网络中的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 馈工具
(4)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 以任务来驱动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创作作品
形成/展示作品 意义建构
评价作品
在线研究性学习模式
(4)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网页评比
网页1 成员1
网页2
网页3 成员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
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
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
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
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
和设备,充分考虑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进程中与信息技术教育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学校可参考以下模式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1.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并以其为中心向其他学科扩散,实现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校在这种整合方式下,要把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三部分内容: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二是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信息社会的各种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学科活动,即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把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分散在学科活动中。
这种整合方式是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的,因而可以比较系统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课的学科独立性,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和联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为学生创设体验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新型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学生的学习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将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里,还可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共同收集、分享信息资源,参加合作性项目研究。
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整合方式中,教师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保证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流畅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积极参与,要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工具。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来获取、交流信息,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⑵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⑶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工具;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⑸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
这种整合方式下的教学,往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新知
识的学习要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要安排一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信息。
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这种整合方式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教师仅对学生收集、处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更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四、努力创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
1.加强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
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要的问题。
中小学校要加强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2.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整合”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
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进程中的师资培训应包括三方面:信息技术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校要按照《蛟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精神,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
3.加快资源库建设,为“整合”提供资源环境。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
中小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资源环境。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地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件对学生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知识需求,或集中大屏幕展示整体感受、烘托气氛,或学生借助课件自主学习、独立分析、比较归纳。
统得过死,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完全放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难以发挥,课堂上也缺少师生相融、感情勾通的机会,也就很难出现生动活泼的氛围。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回归学科”。
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
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
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
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融合。
3.不要重活动形式,轻教学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
避免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
六、工作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西夏区名师交流活动。
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博客,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
保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整合的积极性。
2、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创新实践课五种课型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总结学科整合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整合的效益。
3、加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课时,切实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力度。
要求45岁以下教师每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2课时以上,并有相关的课件及记录资料等。
4、学校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认真研究、总结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的开展情况,确保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