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学共48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

三、左传的心理学思想
(三)文艺心理思想
提出平心说 和如羹焉,……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 平其心,成其政也。
四、国语的心理学思想
相传《国语》是春秋时其 左丘明所撰,成书于战国 时期,共二十一卷,分别 记载西周到春秋时期周、 鲁、齐、晋 、郑、楚、吴、 越八国史实,并以当时中 贵族言论为主。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一)五行观念曰 稼 穑 。来自金 曰 从 革 , 土
上 , 木 曰 曲 直
润 下 , 火 曰 炎
五 曰 土 。 水 曰
木 , 四 曰 金 ,
二 曰 火 , 三 曰
五 行 : 一 曰 水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二)人贵论与人性论 成 兹 。 乃 不 义 , 习 与 性 惟 人 , 万 物 之 灵 。 惟 天 地 , 万 物 父 母 ;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 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 曰,干: 元,亨,利,贞。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 尚书以名《书》,《书 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 部历史文献,其内容包括 《典》、《谟》、《诰》、 《誓》四种体裁,是关于 尧、舜和夏、商、周至秦 穆公的历史文件汇编,因 而也是研究春秋以前的历 史、文学、法律、哲学的 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世界的变化
一、周易的心理学思想
(二)知情意的描述 • 认知描述 《周易》中恒卦称“恒,亨。 • 情感描述 无咎,利贞,利有攸往”。指 《易经》 《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 中震卦描述了人们对 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万事亨通, • 意志描述
维模式,即经验型思维模式, 打雷存在着严重的恐惧心理及 无往不利。节卦则阐释节制的 通过感官观察的认知方式,并 不同程度。兑卦中描述了人们 原则,称“节,亨。苦节不可 对喜悦的五种类型。 形成数、象、事、理的统一。 贞”,强调节制不可过度。蹇 卦和解卦是阐述对待、解除困 难的原则。

心理学史资料

心理学史资料

心理学史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哲学家的思考到现代科学实验的发展,心理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变迁与进步。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思想演变。

古希腊与古代心理学古希腊哲学家对心灵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广泛研究。

柏拉图在其对话录《理想国》中提出了灵魂的三部分构成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意志”和“欲望”部分。

亚里士多德则对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将心灵和生理相结合,提出人类心理活动的分类和原因。

古代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精神本质和行为模式。

文艺复兴与心理学启蒙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对心灵和心理活动的探讨进入了新阶段。

启蒙运动时期,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而独立发展。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强调思维作为认识和存在的基础。

霍布斯和洛克则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与行为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逐渐兴起。

威廉·詹姆斯和海德维格等学者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心理学开始关注可测量的行为现象,如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当代心理学的多元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时期。

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不同分支纷纷兴起。

认知心理学走入前台,强调人类思维和智力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

临床心理学则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治疗。

结语心理学历经古代哲学家的思考,文艺复兴的启发,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当代多元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多元的学科体系。

未来,心理学将继续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奥秘,并为人类健康、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古代心理学

中国古代心理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性习论的先进性:
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性习论里,遗传与环境问 题获得了较科学的解决
2、解决遗传与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就在于确认 所谓“性”(心理机能)有两种:一种是由遗传得 来的性(生 性),另一种是出生后由学习得来的 性(习性)
3、性习论在不否认遗传因素的前提下,又突出 了教育 与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 作用,符合人 心理:‚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 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 董仲舒:‚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 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 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 • 朱熹:‚„„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借指低级 的心理活动)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 之粹然(借指高级的心理活动)者,人与物异 也。‛
• 但多数学者主张将人的品性与情感合 二为一,含有以情代德,情、德不分 的倾向
㈡、“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 性情对立论: ——性情对立论的涵义是:人的品性皆 善而人情皆恶,这样,情会因外界影 响而与人的品性相背,产生对立状态
• 孙思邈:看到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形体与精神 相互 依赖,缺一不可
㈣、范缜: 1、范缜的身心观: • 为了反对神不灭论,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 神灭‛ • 主张形神相即说:神不能脱离形,形也不能脱离 神,二者既不相对立,也不可分割 • 主张形质神用说:人的形体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 础,心理则是形体这种物质实体所表现出来的作 用、功 能或属性 • 主张生形质用说:不能说任何物质实体都能产生 心理,只有人之质才有心理活动,只有生形之质 才能产生心理 • 主张神必有本说:知与虑都以形体为本,人体物 质的统—性决定了心理活动的统—性

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一、七对范畴(一)形与神(二)心与物(三)知与虑(四)情与欲(五)志与意(六)智与能(七)性与习八大领域(一)普通心理学思想(二)教育心理学思想(三)文艺心理学思想(四)军事心理学思想(五)医学心理学思想(六)社会心理学思想(七)管理心理学思想(八)心理咨询与治疗思想第二节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研究的任务一、明变。

弄清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变迁的线索。

二、求因。

在弄清线索的基础上,探讨其成因。

三、评判。

对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观点、学派进行价值定位。

第三节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原则(一)现代心理学指导原则(二)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三)原料与副料相互参证原则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方法(一)资料整理法。

原始意义的资料整理法是指校勘、训诂和贯通。

(二)史料审定法。

从史实事、文字、文体、思想和旁证五个方面审定史料。

(三)历史互证法。

(1)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2)取异族之故书与中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3)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四)学派参验法。

不同学派相互印证。

(五)古史今用法。

将古代见解用于今天的生活实际,以检验其可信度。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心理思想溯源第一节心与心理的涵义溯源一、心之涵义溯源(一)“心”之本义(二)“心”之衍义二、心理之涵义溯源(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三)宋明之时:心理之合三、心学即中国本土心理学概念第二节心理学思想溯源一、基本心理观溯源(一)天人观与心理学思想的起源《周易》所首倡的“天人合一”观是人依附于天,而不是天依附于人,即用自然界的标准来衡量人类的道德与智慧。

按照《周易》的观点,人生的最高理想人格不是到人类社会中去寻找,而是到自然界去探求。

(1)它直接孕育了心理的基本观点之一的心物观。

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心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讲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

第三讲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

第三讲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理解并掌握教育心理学思想、释梦心理学思想、心理卫生思想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和难点:1.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内容2.释梦心理学思想的内容3.心理卫生思想教学方法设计:教师以讲解为主,辅以讨论,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习指导:首先通过预习,在相关典籍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思想一、学习心理观学习是指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知识、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学习”的语义分析据《辞海》解释,“学习”一词的含义有二:(1)《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学,效;习,鸟频频飞起。

指小鸟反复学飞。

(2)求得知识技能。

《史记·秦始皇本记》:“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引申为效法。

可见,“学”的本义是指小鸟效法大鸟,“习”的本义是指小鸟练习飞翔,将“小鸟效法大鸟”的“效法”的内涵稍加扩大,很容易引申出后觉之人效法(模仿)先觉之人的“效法”,而这本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教”字的含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是先有“学”后有“教”,这样,在汉字史上,“学”与“教”起初是一个字,“教”是从“学”而来的,因此,一旦将“学”用于人,其含义就变作是指后学者效法先学者之义,换言之,“学”本指鸟的模仿学习,后来引申为指人的模仿学习。

(二)、基本观点一是学知论,一是生知论。

荀子《劝学》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宋代王安石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受之天”,即先天的禀赋;另一是“受之人”,即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王安石说:金溪方仲永,世隶耕。

古代心理学

古代心理学

对古代心理学的认识中国古代心理学史学科自80年代初期创立,经20年的艰苦探索,已初步建立起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该学科创立之初就对范畴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1981年,杨鑫辉首次提出了五范畴说,认为中国心理学史上先后主要出现了五个范畴:先秦的人性说、汉晋的形神说、唐代的佛性说、宋明的性理说和清代的脑髓说等,这五个范畴都是围绕人的心理实质这条主线而展开的。

1982年,潘菽提出八范畴论,即人贵论、天人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节欲论和唯物论的认识论,后又将节欲论并入情二端论,将唯物论的认识论改称为主客论,这样成为七范畴论[3]。

1985年,高觉敷在其主编的第一部《中国古代心理学史》“绪论”章中提出了五个范畴(专题)的说法,即天人、人禽、形神、性习、知行,认为这五个范畴所讨论的问题代表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1987年,燕国材提出八对对偶范畴学说,即形与神、心与物、知与虑、藏与壹、情与欲、志与意、知与能、质与性。

1988年,他又将这八对对偶范畴改为七范畴,即心身(形神)、心物、知虑、情欲、志意、智能、性习,把原来的藏与壹纳入知虑范畴,将原来的质与性改变为性习[3]。

另外港、台地区的一些心理学者提倡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虽然并没有将中国古代心理学史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进行研究,但在他们研究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活动的影响的同时,事实上提出了一些相当于范畴的概念,如人情、面子等。

关于人和天的关系的学说。

人和天的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所关心并论述过的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看法有对立的两种。

一种看法是唯心论的天人论,把天看作人化的天,认为它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思想感情,能祸福人,能主宰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

这种思想可以用作愚民的工具,封建帝王所御用的学者就宣扬这种非科学思想。

中国汉初的董仲舒是这种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

唯心论的天人论和科学的心理学思想完全无关,与心理学思想有关的是唯物论的天人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 ppt课件

中国古代心理学 ppt课件

曰曰曰曰曰五 睿明恭听言事 。,,,,:
听言五三一 曰曰曰曰曰 聪从思视貌 ,,,,, 思视貌四二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四)个性心理思想
强简扰愿宽
—— (gāo yáo)
而而而而而
皋 陶
乂廉 毅 恭 栗 。,,,,
刚直乱柔
而而而而

塞温敬立
,,,,Biblioteka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五)心理测验思想
雨穆揆五帝于观帝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一)五行观念
曰金上润五木二五 稼曰,下曰,曰行 穑从木,土四火: 。革曰火。曰,一
,曲曰水金三曰 土直炎曰,曰水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二)人贵论与人性论
成兹 。乃
不 义 , 习 与 性
惟惟
人天 ,地 万, 物万 之物 灵父 。母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三)认知心理思想
三、左传的心理学思想
(三)文艺心理思想
提出平心说 和如羹焉,……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 平其心,成其政也。
四、国语的心理学思想
相传《国语》是春秋时其 左丘明所撰,成书于战国 时期,共二十一卷,分别 记载西周到春秋时期周、 鲁、齐、晋 、郑、楚、吴、 越八国史实,并以当时中 贵族言论为主。
道德
极情感
世原则
5.谦虚逊让的美好 11.与人和同的待 17.革新创新的变
德行
人态度
革精神
6.诚信不欺的正直 12.光明磊落的宽 18.特立独行的完
精神
广胸怀
善人格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 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中国心理学史(古代篇)教案(精品PPT)

中国心理学史(古代篇)教案(精品PPT)

h
27
“周易”为何能算天下事?
64卦 384爻 阴.阳各半
192X4X6+192X4X9=11520
乾.坤用策:
9X4X6+6X4X6=360(周一年)
h
28
周易结构 传----解释.说明
孔子:共十篇(亦叫”十翼”)
1.彖传(上下):每卦一条.共64条
2.象传(上下):每卦.爻各一条
3.3.系辞传(上下):概论全书
阳爻. 叫阴爻
1. 爻位 初.二.三.四.五.六
2. 阳爻用”九”,阴爻用”六”标识

六五 九三
上九 六四
九二
初六 h
24

3. “三才” 六爻位与

天.地.人相对应

4.中.正.常.顺.逆 二.五爻为上,下卦中位,不偏不倚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正,叫当位 阳爻正位为常顺,阴爻在阳爻下为常,
相反为逆
阴阳 阳 阴 阳 阴 阴 阳 阳 阴
h
人际



中男 多
中女 阴
长女 长男 少男
阴 多 阳
少女
16
.
河图: 伏羲时代 龙马黄河负图
h
17









h
18
先 天 八 卦 图
h
19
后 天 八 卦 图
h
20
3 5 4 7
6
8 2
1
h
21
八卦相荡成64卦 (重卦六画卦) 乾坤 坎离巽震艮兑
② 从宇宙观看《易经》:无极—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 四卦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分析word资料6页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分析word资料6页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分析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心理科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

但是,教学心理学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一直注重探索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规律,强调遵循教学心理活动规律来实施教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心理思想。

尽管一些学者对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进行过一些整理和分析[1~3],但从现代教学心理学角度来总结、整理和分析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还不够深入。

因此,有必要从现代教学心理学角度挖掘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使更多教师了解、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教学心理思想。

这对促进教学心理研究的本土化,推进现代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心理1.1学习价值观价值观(values)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4]。

学习价值观则指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学习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

我国古代关于学习价值观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学习价值观的核心――学习的目的。

曾子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荀子认为“君子之学,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颜之推则提出“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由此看出,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学”对“心”和“行”的促进、改善和发展,认为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认知发展,培育良好道德,形成革新精神,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达到至臻至善的境界,所谓“明德”、“新民”、“治愚”、“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既强调学习在开发个体认知潜能、培养道德素质,促进心理发展的个体价值,又注重学习在改善个体实践行为,获得良好适应的社会价值。

这种思想同现代教学心理学关于学习价值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2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已经认识到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活动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立志与情感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素。

中国古代心理学共48页文档

中国古代心理学共48页文档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中国古代心理学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国古代情绪心理学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情绪心理学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情绪心理学思想理论中国古代情绪心理学思想理论摘要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有欢乐,哀愁,激昂,愤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情绪”自古有之,我国古汉语中曾提到“情”字,到了南北朝以后,才出现“情绪”一词。

中国的古代情绪心理学思想有哪些呢?本文将会为你解答这个疑惑关键词:六情说七情说情二端论古人思想一、中国古代情绪心理学各学说有人曾言“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半边天”。

在中国古代,早有学者于秦汉以前就对情绪进行过研究和分类,《礼记》中就已提出人有“七情”之分,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把情绪分为“六情”,这两种学说的提法大同小异,而六情说较为合理,因为它基本概括了情绪的基本形式,与现代情绪心理的研究基本吻合,而且,也符合情绪的两极性原则。

直到1944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从《说文解字》一书中找出了354个描述人的情绪表现词,按其释义把它们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恨怒、哀怜、悲痛、忧愁、愤急、烦闷、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耻辱等。

(一)七情说、六情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六情论认为情主要有喜、怒、哀、乐、爱、恶等6种,汉代的《白虎通》便主张此说。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但用词及其排列稍有不同。

荀子的主张大致相同。

《礼记》又有哀、乐、喜、怒、爱、敬等六情的说法。

七情论也有种种大同小异的变式,有一种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荀子·正名》),另一种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再一种是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