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_杨书杰
地方政府投资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民币 ,0 8 则 为 307 亿 元 人 民 币 , 除通 货 膨 20 年 060 排
胀 因 素 , 17 至 2 0 年 的 3 年 间 增 长 了近 8 自 98 08 O 3
际情 况看 , 经济 波动 并没 有呈 现 出十分 明显 的规 律
性 。2 世 纪 3 年代 , hmbr和 B iy 0 0 C a es ae 等学 者先 后 l 发 现 , 机 冲击 引起 的周 期波 动 与现 实 经济 波动 极 随 为相 似 , 由此 拉 开 了从 冲击 角度 研究 经 济波 动 问题
Gr n e a s lt e ta d VECM p r a h t k o r h n ie su y a o tt nrn i a o a g rc u u iy ts n a p o c o ma e a c mp e e sv t d b u he i ti sc lw f
现 出增 长型波动 的特征 。 对 现实经济 变化进 行合 理 的解 释一 直是经 济学 研 究 的核 心 问题 。早 期 的理 论研 究认 为 , 济波 动 经
完全 或 主要 是 内生 因素作 用 的结 果 , 且其 发 生具 而
有稳 定 的 阶段 性 和周 期性 。然 而 , 众 多 国家 的实 从
Ab t a t I h sp p r p i t g t h i t t n t a s o e e ts d e g o e t e fc o f o a s r c : n t i a e , o n i t e l ai h t n o mi o mo t f c n t is in r h a tro c l r u l
K y W o d :L c lGo e n n n e t n ; o o c F u t ai n e r s o a v r me t I v s me t Ec n mi l c u t ;Gr n e a s l y o a g r C u u i ;Ve tr E r r t co ro
地方政府竞争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视角
引 言
“ 十八大 ”以来 , 中国的改革伴 随着市
场化 、经济全球化 的过程 ,逐渐进入深 水
及 Oa t e s(1 9 7 2) 等人发展 的第一代财政
联邦主义理论 , We i n g a s t ( 2 0 0 6 ) 等人发
展的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都认 为财政 分权能够通过加强地方之 间的竞争来促进 经济增长 。其 中,财 政分权导致地 方政府 更 注重 本地 固定 资 产投 资和 基 础设 施 建 设 ,区域 内公 民素质 的提 高 ,激励地方 政 府进行技术 改进 和制度完善。第一代和 第 二代联 邦主义财 政理论认为 ,财政分权也
接引入财政分权程度作 为 自变量。同时考
地方政府投 资 、经济增长都 受到财政 分权 以及财税体 制改革 的影 响 , 理解 了财政分 权 、地方政府投 资和经济增长之 间的互动
逻辑 关系 , 也 就知悉 了过去几年 中国经济
发 展 的 主体 脉 络 。
虑地方政府之 间的策略博 弈互动 ,本文 引 入 了空 间权重变量 , 考察地 方政府投资行
力 ,实现县级财政解 困 ;财政 支出分权 水
4 0 0 0 3 3 )
平 提高则会 显著 加剧县级财 政 困难 程度 。 李涛、周业安 ( 2 0 0 8) 利用 1 9 9 4 — 2 0 0 5 年
基金 项 目:国 家社 科基 金 西部 项 目 “ 新 疆连 片特 困地 区少数 民族
中图分类号 :F 8 1 0
文献标识码 :A
造成地方政府 支出的外溢效应 以及搭便 车
内容 摘 耍 :金 融危机 后 ,地 方政 府通 过 政 府 融 资平 台大 量举 债 ,各 地 政 府 为 了 政 绩 ,透 支 未来 财政 ,进行 超 过 本地 财 政 承 受 力 的 大 规 模 投 资 。 本 文 选 取 1 9 9 5 — 2 0 1 3 年3 0 个省 市的 数据 , 分析 财政 分权 视 角 下 ,地 方政 府 投 资促 进 经 济增 长的 效 应 。 结果表 明 :财政 分 权 程度 越 大 ,地 方政 府 投 资对 经济 增长 的 影 响越 大;预算外 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正
地方政府投资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 张明辉[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郑州450040
出版物刊名: 金融理论与实践
页码: 26-3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 地方政府投资;经济波动;Granger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摘要:针对当前文献在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时主要从需求或供给角度入手而很少考虑地方政府投资因素的缺陷,本文选取1978年至2008期间的相关数据,以地方政府投资等因素为控制变量,重点从考察宏观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为使数据更为精确,采用HP滤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从短期冲击和长期均衡两方面较全面地考察我国经济波动的内在规律。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政分权制度改革 的不断深化 . 中央对地方政府在 财权 和事权 的划分使地方政府独立性进一 步加强 , 经济 自主性地位不断 来发展 当地经济 。 而作 为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方 式就是政 府投 资。 地方政府投资有利于保护本地就业 发展 和
年不断 深入 。李 广杰 、 花小 安等( 2 0 0 9 ) 指 出地 方政 府投资一 方 面加强 了地方政府 间 的竞争 , 改善 了投 资环境 ; 另一 方面
地方政府投资对 于经 济总量的弹性减小 了。 地 方政府 投资的
析地方政 府投 资行 为与东中西部地 区经济增长 的关 系。 研 究
地方 政府投 资行为研 究近几年 越来越受 到学者们 的关 注。刘静 、 徐晓玲 ( 2 0 0 5 ) 认为地方 政府投资具有调节社会经
济 供需 平 衡 ,促 进 区域 产业 结 构调 整 的功 效 。 欧 阳昌朋 ( 2 0 0 6 )认为经济分权下 的地方政 府投资促进 了地方经济 的 发展 。 而有 学者 指出地方政府投资带来 的经济增长是 以减少 整个 社会 的福利 和降 低资 源配置 效率 为代 价 的 ( 张建辉 , 2 0 0 8 ) , 而且易形成地方保护 , 导致地 区性行 政垄 断( 张卫 国 ,
提高 。 为了拓宽税源 , 增加收入来 源 , 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 域 之间经济增 长的 系的研究 并不多见 。基 于此 , 本文对东
东中西部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 、 人 口素质 和 自然资 源等因
素差异使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 各区域地方政府的投
消费 、投资 和进 出 口是 推动我 国经济发展 的 “ 三 驾马 车” 。 投 资中的地方政府投资 , 是指除 中央政府 以外的各级地
地方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绩效的关联研究
地方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绩效的关联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社会经济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绩效的关联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首先,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政策对社会经济绩效具有明显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和支持本地区的产业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优惠、土地租金减免、税收减免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扶持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积极产业政策有利于吸引外资和人才,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提高。
其次,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对社会经济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
地方政府在公共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投资,无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高速公路的修建缩短了地区之间的交通时间,提高了物流效率,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优质的通信网络和电力供应也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提高了当地的产业竞争力。
此外,地方政府在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对社会经济绩效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
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地方政府对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能够极大地改善社会经济的绩效。
然而,地方政府行为也可能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导致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造成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此外,地方政府行为的延展性也可能使得政策的可持续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模型研究
用函数 推导前 ,本文首先考察 中央政府对
于 房地产业 的效 用函数。
具体到政府在房地 产业发展中的效用 函数 , 以将上式 用房地产相应指标代 替 , 可 于是 ( 式可进一 步改写为 : 3)
“c )0. ( 尸 P )k/ (g= 2 s Y p _( P ( ) 4
设房地 产销 售价 格为 P,房地产竣工
央政 府的效 用函数设定 为下式 :
“c ) , (譬 = I P( = Y n cP P , (— 一 (— ) )
政 府是 国家 关于房地 产业发展 政 策的 最 终 的 具 体 实 施 行 为 主 体 , 房 地 产 业 的 正 确 引 导 , 关 键 在 于 调 整 地 方 政 府
定 、经济增长 、财政收入水平 。由此 ,本
文建立地 方政府效用 函数 F: F( 社会 稳 定、 经济发展 、财政收人 ) 方政 府对房 。地 地产业 的利益驱动行 为是可 以归结到以上
三个方面 的。
关 键 词 :地 方政 府 房 地 产 价 格 投 资行 为
多年 以来 ,我 国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
资 行 为 将 直接 影 响 房 地 产 价 格 , 本 文 通过 建立地 方政 府关 于房地 产业效 用 的 函数 ,分 析 地 方政 府投 资行 为 ,研 究
发 现 在 最 大化 地 方政 府 效 用 的 刺激 下 , 会 扩 大 对 于 房地 产 业 的 直接 投 资 和 非 直 接 投 资 ,从 而 影 响房 地 产 价格 。 地 方
意 ,中央政府 的效用水平就越高 。 根据上述 关系 ,本 文用基德兰德和普
雷 斯 科 特 的货 币政 策模 型 进 行修 正 ,将 中
标准经济学 探讨 经济主体行 为的一般
对我国金融稳定立法的几点思考
INNER MONGOLIA FINANCIAL RESEARCH2010.03改革发展内容摘要: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期,金融稳定与监管立法的“空白”,成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应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稳定和监管法律制度,从根本上建立起金融业稳定发展的法律保障,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稳定立法建议对我国金融稳定立法的几点思考杨振林靳春晓(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乌海016000)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经济金融的进程不断加快,而金融不稳定因素伴随着经济金融发展随时存在,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金融风险的跨国传播更使得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因素空前增多,使得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变得极为重要。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得到强化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又一项重要职能,但该项职能在行使过程中出现诸多障碍。
一、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一)《中国人民银行法》对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规定不够明确,约束力不足。
一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将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目标确定为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
但是,无论是防范还是化解金融风险,都不可能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事情,而是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法律效力只能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特殊情况除外);地方党政虽然对金融稳定工作负主要责任,但目前还缺少操作的法律依据;政府层面各部门,也没有法律规定其在金融稳定中应负的责任;至于社会层面同金融稳定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居民和企业、社会团体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但对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手段未作明确规定,也未出台相关的补充通知或实施细则,不接受监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证券法》和《保险法》中,对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未作任何制度性衔接,导致人民银行对证券、保险等行业进行监测的法律依据不够充分。
中国税务图书网图书目录4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繁荣、危机和全球化
2003.10
24.00
2002.1
22.00
2002.1 2002.1 2003.12 2005.11
29.00 11.60 76.00 20.00
1999.8 1999.8 1999.8 1999.8 1999.8 1999.8 2003.10 2003.1 2003.1 2003.1 2004.12 2005.5 2005.8 2005.9 2003.7 2004.11 2003.11 2004.6 2005.5
2002.2
14.00
2004.11 2004.12 2004.11 2004.12 2004.12 2004.9
18.00 17.00 13.60 17.00 17.00 13.50
2002.3 2001.7 2001.1 2003.2
14.00 16.00 16.00 28.00
2004.7 2004.8 2004.9 2005.3 2005.11 2005.8 2006.2 2006.1 2006.3 2006.3 2005.2 2006 2006 2006 2006 2005.8
20.00 21.00 12.00 18.00 28.00 15.00 20.00 22.00 30.00(估) 16.00
15.00(估) 2005.3 2005.3 2005.1 16.00 15.00 16.00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案例研究——基于破窗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视角
作者简介 : 李彬彬 (9 8一) 女 , 东烟 台人 , 17 , 山 经济师 , 上海财经 大学金 融统计 专业经济 学硕 士 , 香港城 市大学金 融工程 专
业 金 融 学硕 士 。
・
8l ・
【 金融纵横 】
李彬彬
地方政府 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礼不 良贷款案例研究~ 一基于破 窗理论和金 融生态环境理论视 角
用社 改革从根 本上解决 了农村信 用社 的历史遗 留问题 , 使地 方政府 无法再借机 对其进 行干预 , 有帮助农 村信 用 且 社 处 置 新 增 不 良资 产 的 压 力 ; 是 银 行 对 金 融 生 态环 境 高度 重视 , 二 区域 不 良率 过 高将 直 接 导 致 贷 款 投 放 受 限 , 方 地 政 府有及时置换农村信 用社 不 良贷款、 改善地 方金 融生态环境 的动 力。 关键 词 : 信 社 ; 政 干 预 ; 良贷 款 ; 窗理 论 ; 融 生 态环 境 农 行 不 破 金 中 图分 类 号 :8 16 F 3 . 文 献 标 志 码 :B 文 章 编 号 :17 7 7 2 1 )2— 0 1— 5 6 4— 4 X(0 2 0 0 8 0
21 0 2年 第 2期 总 第 13期 6
征
信
CRE T REF DI ERENCE
NO 2 2 1 . 0 2 S fa e lNO. 6 i 13
沾 方 跋 扃 置 携 收 虐 村 用 社
食贷款 案 例研 究
— —
基 于破 窗理 论 和金 融 生态 环 境理 论 视 角
年 的本轮 农信 社 改革 从 根 本 上 修 复 了农 信 社 的 “ 破 窗 ” 地方 政府 对农 信社 新 出现 的 问题和 风险 无法 再 ,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
批乱 建开发区等。 2投 资行为短期化 。由于投 资体制改 . 革滞后 ,作为投资主体的各级政府缺乏有 效 的 自我 约束机制 ,地方政府在 “ 分灶吃 饭 ”的财 政体 制安排以后的独立性和压力 同时增 大 ,于 是在效果上急功近利 、快速
发 展 的愿 望往 往使 地 方 政 府 把 能 在 短 期 见
4 0)2 3( ) 7
金融风 险财 政化是指用财政手段解决
金融风险 。 从理 论 上讲 , 政 对 于 金融 风 险 财
并没有直接的承担责任 ,但 由于金融在现 代 市场经济 中的核心地位 ,其稳定 与否直
难 以实现 。在中央政府投资行为发生变化
后 ,地 方政府为争取更多的投资 ,必然会 关注基础设施投 资 ,以争取更多的补贴资
政 府承担更 多的责任。 以 , 所 经济运行中出
现 金融 风 险 和 危 机 时 ,我 国财 政 不 仅 有 义
冲动 ” ,不少地方大搞 “ 政绩工程 ” 形象 、“
工程 ” 城 市 建设 规模 过 大 、标 准 过 高 、乱 ,
务而且有责任承担解决风险和危机的成本。
可 以说 , 对 发达 国 家 , 国 处 理 金 融机 构 相 我
速 度 的有 力杠 杆 。
( ) 府 财 政 行 为 与金 融 风 险 二 政
许 多风险是在转轨过程 中形成 的 ,属体 制
性 问题 , 了 化 解 这些 金融 风 险 , 然 要 求 为 必
各 级政府 预算支 出的制度 安排 Nhomakorabea未完善 ,
因而 政 府 行 为 中依 然 存 在 着 强 烈 的 “ 资 投
金 。 因此 ,发 生 了 地 方 政 府 偏 好 基 础 设 施 产 业 投 资 的现 象 。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宏观经济稳定性关系研究
2 0 0 4 年 以前 以直接干预 为主 。自从我 国政府 开始对投 资体制进行改革 ,中央不
金支持 ;还会 发动地 区内的民众积极参与 投资 ,造成全 民投资 的热潮 。 2盲 目投 资。主要是指地方政府 不顾 地 区产业发展规律 ,不 对本 地区的产 业优 势加 以考量 ;只追 求投 资的数量 ,不考虑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冲 动行 为 概 述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行为是指 由于地方具
努力争取区域内的投资项 目,利用一切手 段 以实现政 府 目标 。
益 的经 济行为 ,地方政府进行投 资 , 进而
拉动地 区经济的发展 。广义 的地方政府投 资行 为不仅 包含上述狭义 的地方政府投 资 行 为所指 的地 方政府的直接进行 的投资行
内 容 摘 要 :本 文 首 先 通 过 对 相 关 概 念 的界 定 ,在 对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行 为 有 了 定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分 析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冲动 的诱 因 以及 其 调 节机 制 , 最 后 分 析 地 方 政 府 行 为 与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稳 定 的 关 系 , 以 便 实现 我 国 经 济 的
为,还包括 了由地方政府组织 、引领 、辅
有强烈的投资冲动或由于其他利益等因素, 积极开拓本地区的投资市场并帮助企业进行 相关投资运作 , 以实现扩张地方经济影 响和
提高经济实力而进行 的一系列行为。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冲 动原 因 分 析
( 一 艮 本原 因 : 不合理的官员晋升体制
再次 ,地方政府通过对广义地方政府投资 行为的积极使用 ,地方政府可 以扩展区域 内的投资。基于上述分析 ,地方政府就会
改变等 间接手段来 影响企 业的投 资行为和
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对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政策支持、投资引导等方面。
其次探讨了地方政府行为如何促进金融创新和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文章还讨论了地方政府监管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作用,以及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结合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得出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作用,为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行为影响,金融业,创新,改革,监管,风险防范,稳定,市场发展,影响。
1. 引言1.1 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地方政府在金融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政策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仅会影响金融业的运作和市场环境,还会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地方政府在金融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运行和竞争,还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深入研究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发现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推动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
2. 正文2.1 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地方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地方政府在各种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支持等手段来引导和支持金融业的发展。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财政拨款等方式来支持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对金融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融资过程中政府和银行间的信号博弈
8 ・ 9
・
户 外广 告经 营 、 投 融资 与贷 款担保 等 。根 据投 资项 目的不 同 , 以将政 府 融资平 台划分 为三种 主要 对 可
类 型 。第 一 类为 专 门投资 于非 营利 性项 目的公 司 , 投 资项 目如 投 资 于城 市 的基 础 设 施 、 政工 程 、 其 市 公用 工 程 、 文教卫 等 公益设 施 , 这类 公 司 的偿 债来 源 主要 依 靠地 方 政 府 的财 政 收 入 ; 二类 为 专 门投 第 资 于营 利性 、 有经 营 收入项 目的公 司 , 这类 公 司可 以 自负 盈 亏 , 如投 资 于高 速公 路 建设 、 水 和 供 电 供
信 贷扩 张指 明 了方 向 。同时 , 级地 方政 府积 极创 新 发展 理 念 , 变 发展 方 式 , 造新 形 势 下 的新 型 各 转 打
投 融资 平 台 。据统 计 ,0 9年新 增贷 款 中近 4 %投 向 了地 方政 府 平 台 。根 据 中 央银 行 调查 结 果 , 20 0 截
第2 6卷
第 5期
审 计 与 经 济 研 究
J OUR NAL O F AUD T & EC I ONO C MI S
V 12 o . 6,No .5
S p .,2 1 et 01
2 1 年 9月 01
政府融资过程中政府和银行问的信号博弈
王长 江, 李松 玲
( 南京大学 商 学院 , 江苏 南京
较 快发 展 的指导 意见 》 。该 “ 见 ” 出 , 支持 有条 件 的地方 政府 组建 投 融资平 台 , 行企 业 债 、 意 指 “ 发 中期 票 据等 融 资工具 , 展 中央政府 投 资项 目的配 套 资金融 资 渠道 ” 拓 。这 个文 件 的下发 , 2 0 为 0 9年 的货 币
公共政策与金融风险的协同效应分析
公共政策与金融风险的协同效应分析公共政策和金融风险是当今社会中两个重要而紧密相关的领域。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金融风险则是金融市场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协同效应,并分析其对经济稳定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影响。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到整体经济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金融监管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力度,减少金融乱象的发生,从而减少金融风险的出现。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从而稳定金融市场,减少金融波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然而,公共政策也可能对金融风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市场产生扭曲效应,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由于政策制定者通常会考虑到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所以某些政策可能存在不合理或不完善之处,导致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产生负面效应。
例如,过度放宽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金过多涌入市场,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
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仔细考虑各种因素和潜在风险,以及其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影响。
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也会对公共政策产生一定的冲击。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会迫使政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公共政策调整。
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政府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蔓延。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紧急贷款,设立风险基金,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等。
此外,金融风险事件还可能触发对相关政策的重新评估和制定,以减少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总的来说,公共政策和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供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促进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然而,政策本身也可能对金融风险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和潜在风险。
同时,金融风险的存在也会对公共政策产生压力和冲击,迫使政府采取相应的调整和措施。
中国城投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城投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分析四川大学 崔书良摘要:城投债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危机,地方政府大力举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城投债发行量迅猛增长,经历了高速发展后,信用风险逐渐出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用利差;隐性担保一、引言城投债是一种由地方政府直接通过债券融资服务平台设立类型的公司发行的债券,其融资项目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进行融资,同时地方政府以其财政收入或土地使用资源等方式给予担保。
但城投债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忧,地方债务高企,市场对其债务信用风险的关注和担忧进一步加大,并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降,基建项目发展速度放缓,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积聚。
二、城投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一)宏观因素1.经济增长率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市场中投资者信心振奋,企业主体的经营状况也会有所提升,结果就是债券的违约风险会降低。
于是对债券投资者而言,要求的风险溢价会也会降低,融资者会认为可以利用较低的利率获得的资金,信用的利差会进一步缩小。
所以,理论上经济增长与城投债信用利差间会呈现一定的反向相关性。
由于城投债作为地方政府所控制的融资平台所发行的融资工具,城投债存在刚性兑付预期,可能会出现与理论不符的情况。
当经济増速减缓时,城投债的信用违约风险提高,政府为刺激经济,很可能进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资金价格较低,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套利机会变多,于是对城投债的需求提高,流动性溢价导致信用利差减小,降低了违约风险的溢价,信用利差减小,于是城投债的信用利差与经济増速正向变动。
2.通货膨胀率从债券的角度看,通货膨胀对于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为对于固定利率的债券而言,在通货膨来率较高时,随着物价的增长,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固定的利息收入相对减少。
并且,通胀出现时,央行倾向于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市场上的流动性就会不足,资金价格会随之提高,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加大,信用利差也会随之增加。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_杨书杰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59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特征(一)政府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在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全社会投资都呈现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
概括地讲,每次经济升温都是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引起的,投资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的高增长。
当出现过快经济增长局面时,中央政府就会采取紧缩政策,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使经济增长回到正常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规模是政府调节经济增长速度的有力杠杆。
(二)政府财政行为与金融风险财政赤字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是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一种收支不平衡的财政现象。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正逐步从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支出除了传统的政府投资外,还会有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履行社会、政治、经济职能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就我国目前而言,财政赤字可分为直接财政赤字和隐性财政赤字两大类。
目前,大量的隐性财政赤字已经成为诱发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隐性财政赤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转轨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未来或有支出;由地方政府债务而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内容摘要:本文从政府投资行为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隐性财政赤字造成的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财政行为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关键词:地方政府 投资行为 金融风险因金融风险财政化而导致的未来政府支出。
(三)金融风险财政化金融风险财政化是指用财政手段解决金融风险。
从理论上讲,财政对于金融风险并没有直接的承担责任,但由于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因此,一旦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政府必然会或多或少的介入。
我国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它不但是公共主体要承担社会职能,也是经济主体要承担经济职能。
中国企业并购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中国企业并购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钱津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目前中国产权交易市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地方政府行为.这种超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产权运作,存在诸多不规范状态,但其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国外资本的吸纳仍具重要意义。
当前须提高地方政府的市场选择及驾驭能力。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钱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1
【相关文献】
1.中国土地财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与负效应研究 [J], 娄成武;王玉波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分析框架 [J], 蔡玉胜
3.转型期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J], 孙秀清
4.欧盟企业并购制度在中国国企海外并购案中的实践逻辑——"最坏情形"下"单一经济体"的认定 [J], 亚历山大·史维特里契尼;张娟娟;李苡墨
5.2017年中国企业并购意愿高涨投资目的地酋选中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融抑制和政府投资依赖的形成分析
金融抑制和政府投资依赖的形成分析
肖何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6(000)02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空前繁荣,经济增长除了与市场经济环境相关以外,与政府投资密切相关,使我国经济总体走向呈现依赖政府投资的典型特征,金融抑制成为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对政府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探究,表现市场经济的不景气与市场政策有关.通过对金融体制改革缓解金融约束是降低经济增长对政府依赖的重要途径.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肖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学院 51908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由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的路径选择及路径依赖 [J], 刘斐
2.中国房地产金融高度依赖银行信贷供给金融抑制导致中国房地产金融结构失衡[J], 葛丰
3.金融抑制和政府投资依赖的形成研究 [J], 郭春波
4.金融抑制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影响 [J], 李巧;
5.浅析政府投资依赖与金融抑制 [J], 鲁宝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59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特征(一)政府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在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全社会投资都呈现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
概括地讲,每次经济升温都是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引起的,投资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的高增长。
当出现过快经济增长局面时,中央政府就会采取紧缩政策,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使经济增长回到正常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规模是政府调节经济增长速度的有力杠杆。
(二)政府财政行为与金融风险财政赤字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是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一种收支不平衡的财政现象。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正逐步从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支出除了传统的政府投资外,还会有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履行社会、政治、经济职能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就我国目前而言,财政赤字可分为直接财政赤字和隐性财政赤字两大类。
目前,大量的隐性财政赤字已经成为诱发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隐性财政赤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转轨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未来或有支出;由地方政府债务而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内容摘要:本文从政府投资行为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隐性财政赤字造成的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财政行为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关键词:地方政府 投资行为 金融风险因金融风险财政化而导致的未来政府支出。
(三)金融风险财政化金融风险财政化是指用财政手段解决金融风险。
从理论上讲,财政对于金融风险并没有直接的承担责任,但由于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因此,一旦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政府必然会或多或少的介入。
我国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它不但是公共主体要承担社会职能,也是经济主体要承担经济职能。
另外,我国金融机构的许多风险是在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属体制性问题,为了化解这些金融风险,必然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经济运行中出现金融风险和危机时,我国财政不仅有义务而且有责任承担解决风险和危机的成本。
可以说,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处理金融机构危机手段的财政化程度更高。
金融风险财政化是我国未来或有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是政府隐性财政赤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隐性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金融风险财政化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带来的风险必将向金融领域转移,并可能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我国体制转型时期,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种债务链条之所以能够延伸下去没有断裂,就在于金融体系在其中的“连接”作用。
为了保证不因债务链条断裂而产生危机,金融体系(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自愿或不自愿地担当起了“输血”的作用,通过输血保障原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正常维持。
只有到了金融体系无血可输或不能输血时,财政才作为最后“兜底”者出场买单。
隐性财政赤字风险向金融风险的传导主要通过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机构传导途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地方政府的贷款担保的形式,地方■杨书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政府的财政困境直接通过银行贷款转化为银行不良贷款;第二个途径是政策传导途径,即隐性财政赤字必将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可能影响币值的稳定。
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分析(一)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在与中央政府的投资博弈中,总是想方设法得到更多投资,并把投资投向更能实现其利益的产业。
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引导投资方向。
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财政体制的改革,使投资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不相一致,使得地方政府经常运用手中的资源采取反调控措施,结果中央政府目标难以实现。
在中央政府投资行为发生变化后,地方政府为争取更多的投资,必然会关注基础设施投资,以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
因此,发生了地方政府偏好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现象。
(二)政绩冲动引起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分析1.强烈的投资冲动。
由于整个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投融资体制没有理顺,约束各级政府预算支出的制度安排尚未完善,因而政府行为中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投资冲动”,不少地方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城市建设规模过大、标准过高、乱批乱建开发区等。
2.投资行为短期化。
由于投资体制改革滞后,作为投资主体的各级政府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安排以后的独立性和压力同时增大,于是在效果上急功近利、快速发展的愿望往往使地方政府把能在短期见效的当前热销产品的生产作为投资对象,不合理的重复建设由此而层出不穷。
3.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中国采取了财政分税制度,这使得地方政府出于保护税收基础的强烈动机,会采取措施保护当地企业免受其他地区企业的竞争威胁,以维护当地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
地方政府的这种保护主义的做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有序的市场,也不利于区域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了所谓的“诸侯经济”。
4.优惠政策的依赖惯性。
在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仍掌握着大量的优惠权,如以往的特区、开发区和现在的试验点和试验地等方面的优惠权和特殊政策安排,这60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1年30期些成为有助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谋取中央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重要内容。
地方政府一方面采取各种“寻租”手段力争中央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也对外商制定一系列内部的优惠政策,结果导致了各地区之间优惠政策上扭曲的、过度的甚至是恶性竞争。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形成的金融风险(一)房地产投资过快房地产业在推动地方GDP增长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作用,使其成为政府政绩天平上的重要砝码。
在地方政府作用于房地产业的具体行为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人”本性而做出的各种理性行为。
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作用在于它属于那种一铺大摊子就见成效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因而对当地GDP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资源条件约束的情况下,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来发展,是地方政府追逐GDP增长的理性选择。
在没有找到可替代的GDP增长源之前,地方政府不可能放弃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可见,随着房地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其对地方GDP的贡献更加显著,地方政府在追逐GDP增长的同时,竞相支持并直接投资于房地产业。
(二)银行不良资产增加1.部分行业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短期看,在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支配下,投资过快增长引起投资品、能源等部分物资供应以及交通运输紧张,导致相关产品价格过快上涨。
从长期看,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投资,部分行业生产能力显著扩张,由于消费增长落后于投资,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最终使得靠高投资维持的高增长难以维持,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从过剩的行业看,大量建设的恰恰是技术含量不高,能源、原材料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
一方面,过剩的产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产品积压;另一方面,支撑这些行业发展需要进口能源、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容易受制于人,难以维系。
2.导致银行坏账增加。
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预防性的心态是居民储蓄存款的最大诱因。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利性消费体制逐步被市场化消费体制所取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开始大幅度调整。
以前主要由政府或企业以实物形式供给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所需费用,转而由居民个人承担,而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上涨速度之快超过多数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的支出结构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住房市场化,几乎要花去许多人大半生的积蓄。
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到位则促使人们在考虑支出时更为谨慎,宁愿把钱存入银行。
在我国金融行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各种投资主体缺乏其他融资渠道,投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系统供给。
如果企业一旦无法偿还贷款,那么银行系统就会出现危机。
由于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投资,一些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滑,盈利能力下降,其偿还银行债务也就相对困难。
特别从长期看,过度投资加大了金融风险,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值得汲取。
由于政府过度干预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过热现象。
一方面民间投资增长保持了一个相对理性的速度,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银行贷款流入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并且这种不正常的资金流动导致了我国当年经济过热,主要表现就是房地产市场过热。
(三)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我国固定资产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前述问题,最终反映在投资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回收上。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自有资金(包括股票融资)、债券、银行贷款。
对于国家而言,不可能发行股票,而财政收入也很有限,因此第一种资金来源非常有限。
对于第二种资金来源,国家发行国债,必须保持国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以防范支付风险,因此,虽然这类资金来源比第一种资金来源要广泛些,但也很有限,特别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不能发行政府债券的,而中央投资项目又极其有限,所以,该类资金来源并不能满足我国投资资金的需求。
最后,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途径就是银行贷款,对于取得银行贷款,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通过对银行的过度干预,贷款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结论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规模迅速膨大,金融深化和创新步伐日益加快,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
考虑到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及政府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主导作用,本文从我国政府行为的角度,研究与金融风险形成的关系,考察政府行为对金融风险形成的影响,及政府行为与金融风险的内在联系,最后给出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定位。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地方政策和计划;并通过中央政府构建法律体系明确和界定地方政府职能、约束政府权力、实现民主和透明的地方政府决策程序。
中央银行应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此不仅要提高对政府的独立性,还要提高对微观金融主体的独立性,因此需要中央银行协调好两大职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商业银行应从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为此需要建立三个机制—相互制衡的董事会机制、以绩效考评为手段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的风险控制机制,然后完善经营模式、改变收入结构,主要是全能化经营和发展中间业务。
资本市场方面,应规范政府、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行为,减少地方政府不当干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减少投机行为,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