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教学质量,减少“手机控”现象
【摘要】:手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几乎随处可见,人们利用它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随时随地的与亲戚朋友联系,聊天……但是,在这些好处之后,隐藏着巨大的危害,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与手机几乎是寸步不离,就算是上课也要登QQ,聊天,我们称之为”手机控”.那么寻其原因,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教师、学校、社会环境等等,我们要追根溯源,进行改正。大学校园的种种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届届曾漫步于校园中的莘莘学子。只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图书馆等良好的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管理方法,和人性的校园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人格、态度、学业等等都会影响学生。
关键词:手机控教育课堂学校管理教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手机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通讯工具,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有些大学生甚至已经把它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是大学生爱都随身携带的娱乐工具。尤其是在课堂上……
“噼噼啪啪”!走进大学课堂,已少闻“沙沙”写字声,但手机按键声却不绝于耳。有时在教授讲着讲着的时候,就忽然被一声“滴滴。。。”的qq声甚至是火爆的手机铃声打断。
对于玩手机的现象,在我们的访问中,同学小A说:“每堂课都有人玩手机啊,这个现象很普遍吧。一般女生少点,男生偏多,大多都是发短信、聊QQ、上网浏览网页,一个月包70兆流量才勉强够用呢,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早已经成为了全国大多数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情景一:伴着上课铃声,部分同学就是两耳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手机,很有节奏感得到走进来坐下。
情境二:望着在讲台上念PPT的老师,坐在课堂上的小A感到昏昏欲睡。她打了个哈欠,习惯性地从包里掏出手机转发了条微博,把人人网的“新鲜事”刷了一遍,看看还没到下课时间,又点开腾讯网看起了新闻……
对此,同学小C说自己上课时“上网成瘾但主要原因是听到某个地方听不懂,后面也听不下去,只好上网打发时间。”小D则说“自己经常用手机查老师提到的概念、人物、事件,因为解惑及时所以听课质量比不用手机高。所以上课上网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的。”这样的回应似乎很让我们惊讶了。
但根据近日在省内各高校展开了一项上课手机控专项调查,结果更是令人震惊不已,竟有82.5%的大学生坦承每天上课其心思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今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如今的神圣的大学课堂又是怎么了?
老师的看法:
观点一:
大学生们比较崇尚时尚流行的文化,而手机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另外手机作为一种必备的通信工具人人都愿意使用,不过中小学校可能规定不让使用,而中老年人使用起来也仅仅是打打电话而已,最多发发短信,而大学生却喜欢它的其他功能,比如玩游戏、发微博,上qq之类的。
大学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小社会,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因为大学生生活得比较密集,流行的文化也较容易传播,而手机既时尚又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当然会有很多手机控了。
观点二:
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对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如此感兴趣,主要源于手机具备了多媒体应用、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下载资料、查询信息易如反掌。相对电脑来说,手机用起来更便捷,携带也方便。而作为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比其他年龄段群体更强获取需求的大学生群体自然就成为了手机的忠实用户。
观点三:
一些学生在高中是优等生而到了大学里不再优秀,落差比较大,理想与现实距离较大,有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对某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的前途渺茫,不能在学校获得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不强,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出手机控现象。
观点四:
由于我们高校没有淘汰制,使大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压力不大,危机感不强,动力不足,学生普遍存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错误思想。另外,大学考试制度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考试题型呆板,缺乏创新性,有的大学教师考前圈重点、划范围,考题简单,尤其表现在文史类考试,考试试题与方式陈旧,许多学生都有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那些公共课和基础课更不必说,要么写一篇论文,要么开卷考,很容易通过。课堂对学生而言,已失去了原有的威严。
观点五:
课堂教学中的手机控现象,折射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制和自律能力,许多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评价失衡、理想渺茫是导致逃课现象的主导因素。一些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心态没有好好调整,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看法:
观点一:
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习惯性地摆弄手机。离开手机后会产生焦虑感;有事没事地摸出手机看看;甚至有“幻听”手机来电或者短信的经历。对我们来说“出门不带手机,就好比‘抽烟没有打火机’,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可能是由于手机成了重要的联络手段,有时等电话的感觉堪比高中毕业等大学录取通知书:急啊!
观点二:
出门在外,举目无亲,我们习惯将手机当作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万一家人或朋友有急事,但没办法联系到我,有可能会让我遗憾终生。”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定会带手机,而且24小时开机。坚持“短信为主,电话为辅,时常QQ,间歇上网”的“原则”。
观点三:
其实我们知道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很多时候很想“戒手机”,但似乎已经改不掉这个习惯了。就连准备看书前,都要瞄一眼手机,再瞄一眼,然后才能静下心来看书。离开手机就像失去了所有,甚至唯一获取时间的途径。有时我们试图通过带手表获取片刻安宁,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空虚与对手机的依赖。
观点四:
我们在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是被动灌输性的学习,而大学是素质教育模式,是主动性研究型的学习。因为习惯于被动接受,某些老师和我们“互动”的教学尝试,反而引起了我们的抵触,觉得上课“像玩儿一样,学到的东西太少”。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迷茫,高中拼命听课是为了高考,现在听课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再加上很多课实在太无聊了,有些老师根本就是在念 PPT ,还不如上网打发时间,下课再自己看书。“ 60 分万岁,考试只要能通过就行了,成绩好对找工作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这种想法在大学生中很普遍,除非是那些想保研的同学。想保研的人也不一定是对学习有兴趣,多数还是为了“缓刑三年”,然后起点高一些,能找个好工作。
我的看法:
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在大众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生规模成倍增长,而教师数量却没有大幅增加,教师队伍建设速度没能跟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另外,由于高校扩招后引进很多新教师,这些教师年纪轻,教学经验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更有部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如有的教师对待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对待工作没有敬业精神,不思进取,不求创新;部分学校的教风、学风不严谨,一些任课老师缺乏责任心,对于逃课的学生比较宽容,只要不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都不予干涉,导致手机控现象气焰十分嚣张。
2010年4月,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组织公关研究中心,对全校近2万学生开展了“我的课堂,我的学习生活”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十分令人沮丧:59.36%的学生回答只喜欢1—3门课(几乎占不到所上课程的一半),22.82%的学生选择喜欢4-6门课;喜欢的原因:44.15%的学生是因为“课程内容有吸引力”,仅有33.64%的学生是由于“教师讲课有吸引力”。教师讲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喜爱,原因在于教师上课的方法。调查发现,“在你所上的课堂,教师大多数以讲为主、偶有提问”的比例高达70.15%,另有17.14%的学生选择教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