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作者:刘玉秀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8期
摘要:从古到今,取得成功的人莫不是以人为本,但是,对以人为本往往在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阐释,因此,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摆正不同人的位置,渗透主体参与、尊重人性、促进发展、服务对象的理念。
关键词:管理;服务;尊重;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摇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26-02
以人为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除利益关系外,恐怕就难在弄清以谁为本。难在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因此,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必须认真摆正三个位置,搞清楚学校的各项工作分别应以谁为本,渗透四种意识,明确以人为本在具体工作中的具体含义。
一、摆正三个位置
“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就是人对人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如学校领导、管理干部、教师、学生,都是人,那么,以谁为本呢?笔者认为,应以被管理者、服务对象为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往往会以管理者自己为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政策,以自己方便为原则。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摆正各类人的位置。
1.在师生关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有人常常叹息现在的学生不好管,这有客观原因,但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者没有正确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而言,以学生为本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中指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以学生为本,做到学校工作一切关注学生,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特别是要注重关注一些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与安全。从经营管理的理念而言(虽然笔者不敢苟同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经过学校教育后学生的素质、技能提高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声望以及可持续发展。只有确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而不是以钱为本(实质上是以教师自己为本),教师才能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而不是作为生意来做,教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从而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中,应坚持以家长为本。一方面,只有将心比心,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树立以家长为本的观念,将家长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才能争取家长支持学校工作的支持。否则,学校只是单单向家长提要求,请家长配合,就会使家长感到学校没有尽到自己的
义务,失去对学校的信任。因此,学校只有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争取家长广泛的参与,不断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
3.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中,应坚持以教师为本。只有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员工才会把工作放在第一。我们经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学,不在办公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这里的“仙”、“大师”指的是教师,因此,学校工作更是应该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教师为本。学校应以教师为出发点,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现在不少学校,“仙”、“大师”都有了一官半职,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但是,无论是发展机会,还是经济利益,使他们得到尊重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是“仙”、“大师”,而是因为他们是“官”,这才是今天我们学校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病。2012年某高校在绩效工资方案中,一名副教授甚至没有一名科长高,引起教师唱国歌、争权利,这是我国教育的悲哀。只有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教师才能一心一意从事教育教学、才能一心一意从事科研工作,而不是削尖脑袋去钻营、捞各一官半职。
二、渗透四种意识
以谁为本,并不意味着由他说了算,由他主导,像家长对好哭的孩子一样对他百依百顺。而是尊重他、服务他、为他提供参与管理的平台,为他的根本利益着想。因此,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中渗透四种意识。
1.渗透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在学校管理中,师生是管理主体,学校各级领导,各管理机构不能认为自己才是管理的主体,而忽视师生作为管理主体的存在,要充分认识到师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理解他们劳动的价值,并且提供可靠的平台,创造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在教与学中得到发展,教学相长,各得其所,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才会赢得师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形成学校领导、各管理部门为师生服务,师生为学校做贡献的良好局面。如果领导者高高在上,要求师生完成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如教师的教案必须手写,各个层次的教师每年都必须发表多少论文等,最终的结果是偏离教学方向,使教师把精力都用在论文、手写教案上,对教育工作往往力不从心,只有敷衍塞责了。
2.渗透尊重意识。因为只有尊重人才会真正重视人才,只有理解人才会及时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学校管理也是围绕人来进行的,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只有管理好人,才能办事有序,事业有成。首先,应该尊重师生的人格,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发展留一定的自由空间,只有这样,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其次,管理要一视同仁,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特别是不能牺牲教师的积极性来换取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平衡大家的利益,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搞好“两访两创”活动,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上下级沟通,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及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主人翁精神,引导群众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一方面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3.渗透主体意识。学校工作应尊重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师生的潜力,通过各种形式使师生参与管理,使教师和学生产生心理认同;通过师生参与管理,调动其热情,提高质量。如何使师生真正参与管理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师生特别是教师参与学校规章的制定、落实与检查结果的反馈,形成平等对话,避免居高临下。教师参与制定、落实、反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行程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师在参与制定、参与落实、参与反馈的过程中,必然会感受到领导的难处,从而把理解变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行动。
4.渗透发展意识。学校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学校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体发展,尤其是要把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教师、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例如,让青年教师参加素质拓展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境界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研、科研能力,以教研促进教学工作。如果作为学校领导,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只知道变法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可能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学校长远发展极其不利。因此,只有建立一套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制度或机制,教师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简介:刘玉秀(1965-),女,长江大学人事处保险科副科长,高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