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区别

合集下载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和卢卡奇都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们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与物化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马克思于19世纪提出了异化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被剥夺了自身的人性和劳动产品的价值。

而卢卡奇在20世纪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物化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和文化都被商品化和异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辨析,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Entfremdung)的概念,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参与到商品化的生产关系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和对生产过程的支配权,导致了他们的劳动成为了一种异化的劳动。

“工人所生产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无足轻重;他劳动的强度越大,他就越无所谓;他生产的东西越多,他就越贫穷;他的产品就越多,他就越无产。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产品成为了资本家的财富,而劳动者自己则成为了商品化的劳动力。

这种异化使得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和对生产过程的参与权,最终导致了他们对自己劳动的异化和对自身的疏离。

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应的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物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包括了社会关系、个体意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卢卡奇的《资本主义的启示录》中,他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认为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商品化、物化和异化了。

个体被社会的规训所约束,被商品化的文化所浸染,整个社会成为了一个被物化和异化的世界。

卢卡奇还特别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和媒体的物化问题,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和媒体产品都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需要,导致了文化的异化和物化。

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比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些不同。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同时也更加关注人与物的互动关系。

在这一背景下,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物化思想和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来探讨二者的异同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1.1.物化思想的概念卢卡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物化(Reification)是指人们将抽象概念或人类活动固化成物品的过程,使得人们与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冰冷、僵化和不真实。

物化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物质化,而这种物质化产生了社会的虚化、异化和无意识性。

1.2.物化的表现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物化,即人们的精神活动和人类关系被冻结在物品上;二是人的物化,即人被视为物品,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1.3.物化对社会的影响物化使得社会关系变得冰冷和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困难,人们与物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

物化还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模糊,迷失自我,并且剥夺了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意志。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2.1.异化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

异化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被分割、被剥夺和被压迫,使得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疏离和失去认同。

2.2.异化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异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的异化,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独立性;二是商品的异化,即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成为资本家的财富而不是劳动者自己的财富;三是人与人的异化,即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剥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和疏离;四是人与自然的异化,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理论,虽然它们都在考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和物的关系,但在分析过程中有所区别。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和物的关系展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他自己的劳动产品、生产过程以及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不再完全拥有他们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以货物的形式出售并归属于企业或资本家。

同时,生产过程也被分割、机械化,劳动者失去了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直接联系。

此外,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市场交换的压力导致了人的工作变得单调和重复,并且剥夺了工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控制。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重点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物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物品已经具有了人类自身的某些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品被看做是商品,这导致了商品世界的出现。

商品世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形式,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市场交换的关系。

这种市场交换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占据了更趋向于人际关系的位置,并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

从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点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一种对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一种反思,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变化和作用。

两种理论都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但是它们的重点不尽相同。

从分析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注重表达对工人剥削和贫困的关注,强调人与人之间因为创造财富或没有得到适当代价而造成的失衡问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多从人和物的关系出发,认为当物品占据了生活的中心地位时,对人的影响就会变得更加深远。

他反思的是商品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运作方法,导致物品既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同时也影响了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

总的来说,马克思和卢卡奇都有很高的社会理论价值,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探讨人的自由和认同感的问题,但二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阐述方式。

卢卡奇认为,人类世界产生了“物化现象”,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把人的活动、感情、思维等抽象的东西看作是具体的、物质的,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的虚拟逻辑来思考这些东西,并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的存在。

卢卡奇称之为“再物化”,这种再物化必然导致人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人们不再是主宰生活的主体,而是受到物化发展的掌控。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产品、打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的历史过程。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加依赖于雇主和资产阶级。

此外,劳动者还将自己的劳动看成是一种痛苦或麻木的羞辱,并将工作与个人的愿望和需要分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异化不仅指人与工作、社会联系的断裂,更是指人与自己的身体、自我、人类本身之间的断裂。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本质。

此外,卢卡奇的理论更倾向于社会心理学,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注重社会历史学和经济学。

最终,两种理论都试图刻画现代社会中人与自己、社会之间的深刻冲突,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发展。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是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他认为,物化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能动性、主体性、自我意识等人性特征弃之不顾,将自己变成商品制造的一个附庸。

物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被社会力量(如货币、资本、市场、竞争等)所驱动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消除,一切关系都被转化为客观的、物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由人们的自由意志所创造的,而是由闭塞的生产关系所强制内含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市场经济对人的物化过程,他认为市场经济所强调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的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市场所操纵。

人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一种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由选择的附属品,人们的生存方式完全变成了工具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创造性,陷入了一种无目的的状态。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工人在生产中变成“自己的劳动和劳动的产品被异化了”的问题,从而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下,劳动者群体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而劳动过程中,工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和实际能力,也不知道自己在生产中所生产的物品,等到商品生产完成之后,工人对于产品的知识也仅仅是产生于广告宣传之中的。

这种异化反应在物质生产之外,还展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把劳动者和商品生产及交换所形成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财富和私有财富的引申被推广为社会关系,并且人们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无产者。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和物化现象,强调了这种经济形式中人的自由和主体性受到了压抑,人类的自由创造能力受到了破坏。

马克思异化与卢卡奇物化观念比较

马克思异化与卢卡奇物化观念比较

比较马克思的“异化”与卢卡奇的“物化”的异同内容摘要: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于创新,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将异化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主要是异化劳动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关键字:马克思异化卢卡奇物化一、卢卡奇物化的含义卢卡奇在他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把“物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来考察,成为自己哲学思想的独特内容。

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

因此,物化就其本质可以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物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物化就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

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

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为商品的交换运动,尽管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商品运动的规律,但是人在这个规律面前是无助的。

人作为劳动者只能在商品世界中无能为力的任商品规律自发的运行即商品的交换运动完全与人相对立,并且更加无可奈何地被自己所创造的商品所支配和控制。

他的物化理论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上就蒙上了一层物的纱帘。

人们对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们的目光愈来愈短浅,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其二,资本主义社会失去其整体性,社会生活分解为一块块碎片,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作用,人们的职业愈益专门化,其生活局限在狭小范围内,人们丧失了对整体景象把握的能力,更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三,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的物化,物化意识侵入人的内心世界。

在资本主义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一切劳动都以一种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式来处理,劳动者的精神意识受到机械化的压抑,从整个人格中分离出去,变成一种物品。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

尽管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本质上的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将人们的劳动力抽象化为商品。

物化的过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淡化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这种物化的结果是,人的劳动变得无意义和乏味,劳动成为一种糟糕的经历,而不是一种人类自由发展的手段。

卢卡奇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追求无限增长的逻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关注人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喪失了对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控制。

劳动已经变成一种剥削关系,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

这种剥夺感使劳动者感到疏离和失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人的异化。

马克思还强调了商品经济的崇拜和物化的现象,但这些都是他对异化现象的支持。

两个理论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侧重于对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分析,强调了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包括劳动的乏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和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集中于对劳动和劳动过程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断裂。

尽管两个理论有所不同,但都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困境和对人的自由发展的限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理解和对比这两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论,试图揭示人类与自身劳动产物的关系被资本家剥削和物化的本质。

在这两个理论中,都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的重要性,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但是,这两个理论仍然有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理论基础上的。

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资本和利润成为了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中心。

因此,人们不再以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为中心,而是被剥削和物化,作为资本利润的工具来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和他们的劳动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机器的组成部分,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相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侧重于劳动过程和工人的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工人的本性和自由创造,而是被迫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赚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失去了自己工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并产生了对生产过程的厌恶和疏离感。

这种厌恶和疏离感导致了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本质的异化。

其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本质上是经济制度的结果。

它认为,经济生产和社会关系的规则决定了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但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物化不只是经济因素的结果,还是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机构和社会的权力关系导致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和疏离。

第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强调经验和直觉的方面来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质,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强调历史、经济和社会科学的方面来解释人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分析了工人的劳动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的丧失。

这些都是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的分析,而卢卡奇则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实践的观察和解释,强调人们对自身状况的直觉和感受。

总体而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强调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注重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分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是两位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它们都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身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本文将对这两位思想家的理论进行辨析,并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异化思想是在19世纪初提出的,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出现了四种异化状态,即劳动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类自身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劳动的异化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劳动对象和方式,劳动成了一种单调重复和无趣的活动,工人们把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而不是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成果。

产品的异化表现在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不属于他们,而是属于雇主。

而且,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结果无法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和追求,产品成了资本家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人类自身的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本性和人类的精神活动发生了分离,劳动成了一种对人的摧残和压制,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成了对立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变得异化和疏离,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是真诚和亲密的,而是表面化和功利化的。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并改造当代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卢卡奇物化理论是20世纪中期提出的,他在《现代性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现象,并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异化状态,它不仅表现在人的劳动和产品上,还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表现在社会关系的物化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化,交往变得表面和虚假;文化、思想和道德价值也被物化成了商品和资本,人们的精神生活被商业化和大众化。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比较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比较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异化学说是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到劳动的异化再到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从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阐述物化范畴。

本文主要从概念、根源、研究方法和扬弃途径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论述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异化物化异化劳动“异化”或“物化”理论问题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都是为哲学界所关注,因此分析和比较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是哲学界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开始研究异化理论,他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去探讨社会问题,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用异化来分析经济问题,到了《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将异化转到了市民社会、家庭、商业等,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劳动异化: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四、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1](P120)物化一词的本义,是指在头脑中某种抽象的东西被外化为具体的事物。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类主体活动的“物化”。

他指出人的主体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再属于人自身而是附属于商品。

二、是人类主体的“物化”。

由于主体活动的物化,使得劳动的主体也被物化了。

三、是人与人关系的“物化”。

随着生产结构中物化现象的发生,人的关系的自然关系,就表现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

四、是人的意识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物化的意识开始不断的深入到人的意识中,主体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情趣和表达力,都被归结为一架自动运转的抽象机器的属性。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与卢卡奇是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和物化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异化思想,而卢卡奇则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提出了物化理论。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辨析。

从思想的起源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的剥削和人的自由失去的思考。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工人变成了商品,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导致了工人的“全人”被破坏,人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和满足感,变成了资本家的工具。

而卢卡奇则从物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包括人和物品,都被“物化”,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人格特征。

他关注的是商品化和消费者社会中的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对于物品的需求和追求成了重要的生活内容,将人变成了物品的奴隶。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

他认为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工人只得到了微薄的工资。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工人的异化。

而卢卡奇关注的是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在消费者社会中,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人们的需求和满足成了社会的核心,这种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隔阂。

在结论上,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关注的是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被异化和剥削的问题,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关注的是商品化与消费者社会对人的影响。

他们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剥削和异化问题,但马克思更注重生产领域的异化,而卢卡奇更关注消费领域的物化现象。

他们的思想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困境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和马克思是两位具有影响力的左翼思想家,他们的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现代社
会的种种问题。

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本质和剥削机制,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对象、方法、内涵等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
争理论,他认为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的,而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的
发展方向。

卢卡奇则更注重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的发展,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思维方式
被物化了,因此需要从文本中探寻出这种物化的本质。

其次,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

马克思的关注点在于人与劳动的关系和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阶级斗争,他认为劳动者因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而遭受到了异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更关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人作为文本的体现,他认为资本主义社
会的思维方式是被物化的,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马克思主要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
学方法,通过对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

而卢卡奇则
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通过分析和批评文本中的语言和符号来揭示社会中产生的
物化现象。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两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理论,它们都是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来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辨析,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与物的关系是被颠倒的,人变成了物,而物则具有了人的特性。

他认为这种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力被商品化,他们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虚假。

卢卡奇强调了商品化和物化对人的心灵和精神造成的摧残,认为这种物化是对人的破坏,是对人的奴役和异化。

而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失去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而产生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最终导致了劳动者自己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夺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并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导致了对自己的异化,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从对两种理论的初步了解中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摧残和奴役。

尽管它们所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核心观点都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的痛苦和不幸。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具体的理论内容和阐释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卢卡奇将物化问题更多地放在了精神层面上,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而马克思则更多地关注了劳动者自身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异化。

卢卡奇更加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摧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变得冷漠和虚假。

而马克思更多地关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自身的异化。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异化”(Entfremdung)的概念,它的本质是指人类自己被错置了他所创造的产品之外。

异化出现于商品生产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将自己的劳动力抽象化为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人性。

异化是资本生产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人被迫以固定的工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占有了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剩余价值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结果是工人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甚至对生命本身失去信心,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无助群体。

卢卡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概念,它是指社会关系被冻结在事物之中,变成了可触碰的、看得见的、可量化的东西,忘记了它们本来的含义和目的。

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表现为物品被看作是万能的财富源泉,人们的关系和活动也被视为是物质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和科技进步的促进而逐渐产生的,它使人变得更加自私和孤立,集体意识逐渐瓦解,人们成为了自己经济关系的俘虏。

尽管马克思和卢卡奇对于异化和物化有不同的表述,但它们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扭曲,以及损害人类真正自由和尊严的危害。

马克思主张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而卢卡奇则认为通过社会变革来打破现有的社会结构,扭转物化现象。

二者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简介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异化思想,强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变成了一种使人疲惫的剥削性活动,劳动者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与生产过程、与自己的劳动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

而卢卡奇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现象学》中则提出了物化理论,强调资本主义的商品化和物化过程导致人们的关系变得被物化和异化,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都被压缩成了物的关系。

两者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和物化现象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

本文将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异同点、应用及影响以及在当代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辨析,以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解释和改造的启示和价值。

2. 正文2.1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源自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被剥夺了自身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导致劳动者与其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和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被视为商品,而不是劳动者自身的创造物;其次是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被迫将自身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主动控制和参与权。

马克思还关注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劳动者被迫进入竞争中与他人争夺生存资源,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敌对。

马克思还探讨了劳动者与自身劳动能力的异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最终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丧失了自身的创造力和尊严。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强调了劳动者在这一社会体系下的被剥夺和异化状态,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与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一个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强调人们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和异化的现象。

卢卡奇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所主导,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异化。

他提出了“再现”和“重建”两个概念,希望通过重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来解决人的物化和异化问题。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强调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剥削和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导致了工人对自己劳动的异化,进而导致了工人对自己的异化。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来解决工人的异化问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侧重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扭曲,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工人的自我意识的扭曲。

两者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角度和解决方法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比较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差异和对社会的影响来深入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2. 正文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围绕着个体与劳动、商品、资本之间的关系展开。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被物化的,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被抽象为商品的价值,而劳动者本身则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种物化使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顺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拟化和异化化,劳动者失去了人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动承受者。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金钱和物质所替代,导致了社会的异化和无情性。

卢卡奇认为,要摆脱这种物化和异化的状态,人们需要重新关注人性的本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联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两者都试图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和物化现象。

两者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辨析,探讨两者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物化现象方面的异同之处。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资本论》中,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其他劳动者和自己的本质世界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的控制权,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使得劳动成为一种被迫的、无意义的活动。

劳动产品也被异化为商品,失去了它们的人的本质,并成为资本家私有的财富。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才能消除异化现象,使人的本质得到解放。

相比之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注重对文化的物化和再物化现象的分析。

他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娱乐业、大众传媒和宣传等文化产品的物化趋势,认为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被商业化和商品化,失去了原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工具。

卢卡奇认为,作为文化创造者和消费者的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了物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物化逻辑的支配,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

卢卡奇呼吁人们要意识到物化的危害,反对物化现象,推动人文主义的文化创造和传播。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上的差异。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关注劳动和生产领域的异化现象,强调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是异化的根源,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来消除异化现象。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更多关注文化和思想领域的物化现象,强调资本主义文化的商业化和商品化是物化的原因,主张人们要意识到物化的危害,反对物化现象,推动人文主义的文化创造和传播。

尽管两者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物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试图呼吁人们反思和改变现状。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摘要】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辨析。

首先分析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包括劳动、商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异化现象。

接着深入探讨卢卡奇对物化的观点,重点关注意识形态、文化产物等方面的物化过程。

然后对比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的共同点,强调两者都围绕着人类对自身劳动产物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展开。

分析两者的差异,指出马克思关注的是生产关系中的压迫与剥削,而卢卡奇更关注文化领域中的虚假意识与权力关系。

展示对这两种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探讨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借鉴二者理论进行社会解构与重建。

通过本文的辨析,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思想、卢卡奇、物化理论、辨析、共同点、差异、批判、超越、总结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两种对社会现实的哲学思考方式,它们都关注个体与社会、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集中在工人的劳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导致了人与他们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和压迫,使得人们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着重于现代社会中物化和再物化的过程,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在商品生产和消费中导致了人们被商品化的现象,使个体逐渐失去了自我价值和主体性。

尽管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背景和主要关注点,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它们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商品关系所取代,导致了人们的疏离和压抑。

它们都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和不公正性,呼吁对这种异化和物化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更关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认同,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它们在对异化和物化现象的阐释和批判上有所不同。

在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汲取启示,反思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现实,寻找解决人与社会矛盾、实现个体自由和尊严的可能途径。

卢卡契与马克思物化理论对比

卢卡契与马克思物化理论对比

内容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契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物化理论中的异化劳动概念类似,本文将从理论的范畴、提出态度和提出目的三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卢卡契马克思物化“在黑格尔那里,异化问题第一次被看作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问题”,而马克思则区分了对象化与异化的不同,卢卡契与黑格尔一样,将异化与物化混为一谈,卢卡契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存在区别也有相似之处。

一、理论范畴卢卡契认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即“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卢卡契的物化理论分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即这个劳动产品一旦产生,又变成独立于人的东西,而主观方面就是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和支配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马克思的物化理论则包含两种物化,一是“个人在自然规定上的物化”,这一种类型类似于黑格尔的“对象化”,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特别是劳动,把自己的特征客观化,即溶解在主体施加了作用的那些对象之中,这一点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二是“个人在一种社会规定上的物化,同时这种规定对个人来说又是外在的”。

这种观点实质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又将异化分为四种形式,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又将其进一步区分为‘物的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

因此从理论范畴上对比卢卡契和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强调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独立于人并反过来统治人和支配人这一观点。

卢卡契运用他的物化理论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而马克思也同样下意识地把他理论中的劳动异化现象放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加以探讨,马克思“物的异化”中劳动产品的异化与卢卡契物化的客观方面是相同的。

而不同之处在于,卢卡契只看到客观的物化现象中属于人的社会属性的不合理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属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合理的一面,即人要将自己的力量体现在客观对象中的本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第一节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异化的含义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是在1841 年春完成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区别》中,这里马克思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去剖析现象和本质,认为本质是现象的基础,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他还进一步用异化的观点去探讨社会问题,把现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认为国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开始用异化分析经济问题,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却向它顶礼膜拜”。

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又将对异化的研究由法、道德、国家等转到市民社会、家庭、商业等,并初步地把“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比较。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异化理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就在进行异化问题的研究,终于形成了《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使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归根结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

把人的异化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从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异化概念的确切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时代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

异化的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已力量。

异化的概念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

然而私有制产生后,它强化着异化劳动,同时异化劳动也强化着私有制。

这时,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对象世界,同时,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就走向它的反面,否定人的本质力量,这时对象化就表现为异化。

但异化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阶段,也就是客体对象反过来控制主体时,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却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对其严格的界定,而把二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

而马克思认为,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类永恒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和表现《手稿》集中而深入的阐发了雇佣劳动作为异化劳动的规定性: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独立于劳动者之外的异已的存在物,在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不依赖劳动者存在,成为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

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占有的劳动产品就越来越少(至少是比例上越来越少),这样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就越来越大。

因为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条件下,同劳动者相异化的商品变成了资本,强大了同劳动相对立的统治它的生产者。

马克思说:“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他的劳动成为物品,成为外部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它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和异己的东西同他对抗。

”2.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这一层的意思是说,劳动者的劳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成为对劳动者的一种压力,劳动者从内心逃避劳动、拒绝劳动,又不得不劳动。

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是一种强制性劳动,一种自我牺牲和折磨,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马克思揭露这种劳动异化的本质时说:“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生产与生活,劳动者的劳动与享受完全割裂开,辛勤劳动创造财产却日益贫困直至死亡。

工人的体力、智力、甚至生命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

3.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所讲的类本质、类生活主要指人的基本机能,劳动本身。

这种劳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还分析了私有制与分工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说:“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私有制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明异化的根源,而分工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异化的根源。

4.人与人之间相异化。

异化劳动造成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种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只有通过个人与他人相异化的关系才能实现。

马克思说:“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②这个人不是同一劳动者的人,而是劳动者之外的别一个人或另一些人,这就是资本家集团。

马克思强调:“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③“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④“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劳动的关系”⑤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实际已经研究了社会生产过程,以萌芽的方式表达了生产关系思想,并指导人与人关系归结为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它存在于社会的一切特点完全被否定了,异化劳动被固化了。

也就是说,劳动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的根源则在社会分工。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产生了雇佣劳动这种最典型的、充分发展了的异化劳动。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一)概念维度上的比较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思想最大的不同是在概念理解上二者存在差异。

卢卡奇把物化现象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物化,原意是指使某种抽象的东西呈现为具体的物的形式。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源于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中对商品及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由此得出了其物化概念的定义:“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而在《手稿》中,马克思试图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是指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

孙伯鍨先生指出,“马克思并没有把异化和物化混为一谈。

他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

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而且是对人的肯定,只有异化的物化,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

”①在《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异化与劳动的对象化。

而对象化又是如何转化为异化的呢?马克思认为,异化的可能性蕴涵在对象化的活动中。

人不断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的基本活动或物质基础,而劳动产物则是人类生活或类本质结晶,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出了它的生产物品,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从而使劳动者丧失了自觉自愿的劳动兴趣。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人同动物相比,其优势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

劳动活动的异化使人失去了这个优势。

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就是失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

这时,他对动物的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这个论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表现为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奴役劳动者自己的现象。

二、产生根源上的比较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在社会中时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这导致了在商品交换中看不到个人的性质,人的关系被商品的物的关系完全掩盖了,于是物化现象就产生了。

“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

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①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了“异化”的存在,探讨了劳动异化的根源,并将其和私有财产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说:“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说明了私有财产的存在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加深了劳动的异化。

在其后的发展中,二者的关系又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异化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社会分工,同时把私有制看作是实现异化的条件。

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由自己出发的他们的关系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关系。

那么,他们的关系对他们而独立化,他们自己生活的力量成为反对他们的强大力量,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句话:分工。

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出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社会分工的固定化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却把个人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领域和一切人身上。

那里,异化现象不仅存在于被剥削者,而且存在于剥削者。

雇佣劳动不仅夺去了工人的类生活,而且也夺去了资本家的类生活。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工人被人格化的资本所奴役,而资本家则被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所奴役,他本身成了资本的附属物。

此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几乎所有人的发展都是片面的,片面的发展对人类来说本身就是畸形的,就是异化的一种表现。

总之,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对立冲突。

三、研究方法上的比较在研究方法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以“商品生产”为起点的,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所决定的;而马克思是以“劳动”为起点来阐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的根源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揭示的,认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在具体阐述方式上,卢卡奇从主客体对立关系的角度来表述物化,所以不可避免地把人与物、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把“异化”、“物化”、“对象化”等同的严重错误,以及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的后果,来强调主体的作用;而马克思从经济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研究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把劳动活动的异化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