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斜塔上的实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2)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实践意识。

(3)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3)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2)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结构。

5. 实践环节:(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2)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课文中的科学原理,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课文《斜塔上的实验》。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相关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斜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塔的定义和分类2. 斜塔的稳定性3. 斜塔的倾斜角度与高度的关系4. 斜塔的实验设计与操作5. 斜塔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斜塔稳定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塔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斜塔模型、测量工具、实验材料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图片,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斜塔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斜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稳定性原理。

4.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的演示,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斜塔的性质。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斜塔相关知识的自测,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设计一个斜塔实验,探究斜塔的稳定性与倾斜角度的关系。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著名的斜塔,如比萨斜塔,加深对斜塔的理解和认识。

2. 开展斜塔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3最新-《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3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3篇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壶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斜塔上的实验》篇一一、基本情况介绍1、关于文章《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和他孩童时候及学生时代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真理、探索真理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文章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突出表现了伽利略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善于用实验来检验发现的创新精神。

其次,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最后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他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文章构思巧妙。

它没有按一般人物传记以时间为顺序的写法,而是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虽然写人物传记,主要是记叙人物的生平经历,但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就难免使人感觉单调、乏味。

本文在记叙中加入了适当的描写,如写教堂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教授学生的压制反对、观看斜塔上的实验的队伍等都运用了描写,这种将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令人爱读,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伽利略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的相关细节,而且还感受到伽利略重大发现背后的巨大压力,更突现出伽利略不怕威胁、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关于伽利略本文的主人公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他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父亲是数学家、音乐家。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斜塔上的实验》是一本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斜塔稳定性问题时,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实验。

通过本书,学生可以了解到斜塔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1)了解斜塔的定义、特点及历史背景;(2)掌握斜塔稳定性的基本原理;(3)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斜塔的应用案例;(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斜塔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以及斜塔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通过阅读小说《斜塔上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奥秘,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斜塔的定义与特点2.1 斜塔的定义介绍斜塔的定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斜塔,以及斜塔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2.2 斜塔的特点讲解斜塔的独特之处,如:外观形态、结构特点、受力分析等。

通过对比普通塔和斜塔的差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斜塔的特点。

2.3 斜塔的历史背景介绍斜塔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斜塔的建造实例、著名斜塔如意大利比萨斜塔等,以及斜塔在各个时期的演变。

第三章:斜塔稳定性原理3.1 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原理讲解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基础,如:三角函数、几何原理等。

让学生通过数学角度理解斜塔稳定性的原因。

3.2 斜塔稳定性的物理原理介绍斜塔稳定性的物理原理,如:重力、摩擦力、压力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斜塔稳定性的物理本质。

3.3 斜塔稳定性的实际应用探讨斜塔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桥梁、科技产品等。

让学生了解斜塔稳定性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斜塔实验与创新4.1 斜塔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斜塔实验,如:制作简易斜塔模型、进行斜塔稳定性测试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斜塔稳定性的理解。

4.2 斜塔实验操作与分析讲解斜塔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3 斜塔实验创新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改进斜塔实验,如:使用不同材料、改变斜塔形状等。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斜塔的图片,分析斜塔的特点;(2)动手搭建斜塔模型,探究斜塔的稳定性;(3)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斜塔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难点:(1)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和物理原理;(2)斜塔模型的搭建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斜塔图片或视频;(2)斜塔模型材料(如积木、牙签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4)物理实验器材(如重物、平衡木等)。

2. 学具:(1)斜塔模型图纸;(2)笔记本、彩笔等记录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斜塔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斜塔的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斜塔吗?斜塔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有什么重要性?”2. 探究斜塔的稳定性:(1)分发斜塔模型图纸,让学生根据图纸搭建斜塔模型;(2)让学生尝试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塔,观察其稳定性;(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倾斜角度的关系。

3. 斜塔的受力分析:(1)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2)利用物理实验器材,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受力情况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斜塔模型图纸,标注关键尺寸;3. 设计一个斜塔稳定性实验方案,可用于课堂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斜塔实验的过程和所学知识点,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斜塔稳定性的认识。

课文斜塔上实验教案(热门11篇)

课文斜塔上实验教案(热门11篇)

课文斜塔上实验教案(热门11篇)篇1:《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生字词,学会运用。

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中的并蒂之花。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

看看这位伟人能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二: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册里的生字词作业。

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人物传记三:整体感知全文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2、根据上面的这个句子,找出该部分的起始段落。

(13―――文末);3、讨论其余段落涉及的内容。

(注意一些段落提示性的语句)4、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7)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8―――12)斜塔上的实验(13―――末)5、思考: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为何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呢?明确:课文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吸引读者。

使文章兴趣盎然。

四。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伽利略的语句,分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身上具备的哪些。

可贵的品质?2、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大体能找出下面的句子: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答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一连串表明他善于思考问题)第二段:突然,他跳起身来,……袭击。

(跳起身,表明伽利略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第三段:立刻和马上二词,也写出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入迷程度。

第四段:一……就也写出伽利略迫不及待投入实验的着急态度。

(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很多词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加以评点)五。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

《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2.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过程与方法: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的巧妙构思;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1.标清文段序号(19段)。

2.查阅工具书,识记疑难字词。

(提示:嘘帙屑祈)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提示: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为线索展开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粗略复述课文,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1.回顾课文情节,眼前展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2.自由大声复述,不足之处,翻开书补充。

3.按书中提供的材料顺序,概括伽利略的事迹,走近伽利略。

三、品读美点,交流心得1.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相互交流,畅谈自己为什么喜欢?(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四、评读“课外资料一一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补充材料,创设问题,组织交流思考:1.亚里士多德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建树?2.人们当时为什么迷信亚里士多德的学说?3.伽利略对亚里土多德的怀疑,说明了什么?(提示:只要提出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就应给予肯定表扬)五、作业设计1.收集中外科学家的事迹,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样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

2.积累字词,整理优美句子段落到班级的词语材料库中。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设计达标方案讲一讲自己的一次成功经历(l-2人),评价(2人)。

对比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他的科学精神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二、按照文章线索,复述课文1.教师组织小组互相评价:2.同组人互相补充;3.小组竞赛评分。

三、探究质疑,讨论交流1.文章的巧妙构思有何妙处?(提示:从精彩部分“摆”的规律的发现起笔,最能吸引读者)2.是否能够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提示:鼓励不同见解,创新思维)3.下面几句话赞扬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你也写出几句话,对伽利略作出评价。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伽利略斜塔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伽利略斜塔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等概念。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伽利略斜塔实验的背景。

(二)新课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伽利略斜塔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果。

a.实验原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b.实验过程:伽利略在斜塔上释放不同质量的铜球,观察铜球滑落的时间和距离。

c.实验结果:不同质量的铜球在斜塔上滑落的时间和距离基本一致,得出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结论。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伽利略斜塔实验的动画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伽利略斜塔实验在科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实验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斜塔实验,观察不同斜面倾角下物体滑落的时间。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实验操作中的心得体会。

(六)课后作业2.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2.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实验数据基本符合预期。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实验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拓展1.介绍其他著名的物理实验,如牛顿的苹果实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等。

2.请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分析实验数据。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实验背景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斜塔上的物体运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掌握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实验过程中,学生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目标1. 了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2. 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受到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9.8m/s²。

四、实验器材1. 斜塔模型;2. 物体(如小球、木块等);3. 计时器;4. 刻度尺;5. 滑轮组;6. 细线;7. 毛巾、纸板等辅助材料。

五、实验步骤1. 搭建斜塔模型,确保斜面倾斜角度可调。

2. 将物体放在斜面底部,用细线连接物体和计时器,确保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被准确计时。

3. 调节斜面倾斜角度,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

4. 记录物体滑动过程中的时间,计算滑行距离。

5. 改变斜面倾斜角度,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三次实验。

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斜面倾斜角度对物体滑行距离的影响。

7.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斜塔模型稳定,避免因倾斜度过大导致实验失败。

2. 在物体滑动过程中,注意观察摩擦力的影响,如可在斜面上铺设不同材质的辅助材料。

3. 实验数据应准确记录,以便于分析。

六、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2. 探究斜面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分析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滑行距离。

七、实验总结1.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2.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3. 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影响;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八、教学评价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 实验方案的设计;2. 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3.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4. 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第1篇:《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导语: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塔比较有名,你知道是什么塔吗?为什么有名?明确:一是因为塔斜;二是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在此做过实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要点(课件展示)1、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计:一课时:课型:新授方法: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学习过程1、学生轮读课文,并思考:(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明确:(课件展示)(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

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

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讨论明确:伽利略的感觉是否正确?他怎么知道的?明确:正确;他采用实验法验*了自己的猜想,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习目标:1、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难点: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铁球(2个)。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4分钟)[再现实验]大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奥秘,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中往往蕴含着永恒的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沸腾的茶水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第一章:斜塔概述1.1 斜塔的定义1.2 斜塔的历史与发展1.3 斜塔的类型与特点1.4 斜塔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章:斜塔的结构与稳定性2.1 斜塔的结构组成2.2 斜塔的稳定性原理2.3 斜塔稳定性分析2.4 斜塔稳定性优化第三章:斜塔设计与计算3.1 斜塔设计原则3.2 斜塔计算方法3.3 斜塔设计注意事项3.4 斜塔设计案例分析第四章:斜塔施工技术4.1 斜塔施工准备4.2 斜塔施工方法4.3 斜塔施工要点4.4 斜塔施工质量控制第五章:斜塔工程实例分析5.1 国内外著名斜塔工程介绍5.2 斜塔工程案例分析5.3 斜塔工程技术创新5.4 斜塔工程前景展望第六章:斜塔的检测与评估6.1 斜塔检测方法6.2 斜塔健康监测系统6.3 斜塔评估指标与标准6.4 斜塔检测与评估案例分析第七章:斜塔的安全防护7.1 斜塔安全风险分析7.2 斜塔安全防护措施7.3 斜塔应急预案与救援7.4 斜塔安全防护案例分析第八章:斜塔的维护保养8.1 斜塔维护保养的重要性8.2 斜塔维护保养内容与周期8.3 斜塔维护保养技术要点8.4 斜塔维护保养案例分析第九章:斜塔的环境保护9.1 斜塔与环境的关系9.2 斜塔施工与环境保护9.3 斜塔运营与环境保护9.4 斜塔环境保护案例分析第十章:斜塔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斜塔技术创新方向10.2 斜塔在新型建筑中的应用10.3 斜塔与可持续发展10.4 斜塔发展趋势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斜塔概述补充说明:斜塔的类型包括直立塔、倾斜塔、悬挑塔等,不同类型的斜塔在结构、设计和应用方面有所差异。

斜塔在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如通信塔、观测塔、景观塔等,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二、斜塔的结构与稳定性补充说明:斜塔的结构组成包括塔身、塔架、基础等部分,各部分相互支撑,共同保证斜塔的稳定性。

斜塔稳定性原理涉及重力、支撑力、摩擦力等多个因素的平衡。

斜塔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使用要求等。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墨西哥古代玛雅文明文化,学习数学、物理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2. 能够通过观察并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科学问题,形成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成题:探索斜塔上的实验,提出问题。

2. 墨西哥古代文化介绍:介绍玛雅文化和科技成就,学习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

3. 数学知识学习:学习三角函数、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面积等数学知识。

4. 物理实验: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斜塔上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习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形成细致谨慎的思维态度。

2. 学会运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求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形成数学思维。

3. 通过实验解决斜塔上的物理问题,锻炼实验手段、实验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介绍玛雅文化、物理实验步骤。

2. 讨论法:用较浅显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玛雅数学、物理实验问题。

3. 实验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解决斜塔上的物理问题。

4. 任务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玛雅文化、学术成就、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考试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墨西哥古代玛雅文化场景。

2. 授课:玛雅文化介绍、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知识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探究科学问题。

4. 实验:教师向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5.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列出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纠正。

2.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索斜塔上的实验,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斜塔的稳定性和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1.2 教学目标了解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观察并分析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自主探索斜塔上的实验现象。

第二章:斜塔的稳定性2.1 斜塔的定义介绍斜塔的定义,以及斜塔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如我国著名的赵州桥。

2.2 斜塔的稳定性原理讲解斜塔的稳定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斜塔能够保持稳定。

2.3 斜塔稳定性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斜塔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下的稳定性。

第三章: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3.1 斜面运动的基本概念介绍斜面运动的基本概念,如斜面倾角、重力分量等。

3.2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讲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如加速度、运动时间等。

3.3 斜面运动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第四章:斜塔与斜面实验的拓展应用4.1 斜塔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介绍斜塔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如电视塔、桥梁等。

4.2 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滑梯、滑雪等。

4.3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斜塔和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5.2 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实验操作安全指南6.1 安全规则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规则,包括使用工具、电器和化学药品的正确方法。

强调实验室中禁止饮食、吸烟和随意触摸实验器材。

6.2 实验器材使用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包括斜塔模型、测量工具和计时器。

指导学生如何检查实验器材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

6.3 紧急应变措施教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变措施,如火灾、受伤等。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实验导言1.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斜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物理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1.2 实验背景介绍斜塔实验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意义。

阐述斜塔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实验原理介绍斜塔实验所涉及的物理学原理,如重力、质量、加速度等。

解释斜塔实验中各种物理量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第二章:实验器材与方法2.1 实验器材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清单,包括斜塔、小车、重物、计时器等。

介绍每种器材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2.2 实验方法说明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斜塔的搭建、小车的放置、重物的悬挂等。

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事项。

第三章:实验数据分析3.1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如时间、质量、高度等。

强调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2 数据处理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数据的整理、计算和图表绘制。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原理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第四章:实验结果讨论4.1 结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包括数据和图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

4.2 结果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物理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第五章:实验总结与拓展5.1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5.2 拓展活动提出与斜塔实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设计更复杂的斜塔模型、探究其他物理现象等。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实验安全与伦理6.1 安全指南强调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高处作业等。

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6.2 伦理要求介绍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要求,如尊重数据、团队合作等。

第七章:实验技巧与策略7.1 实验技巧介绍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如如何准确测量时间、如何保持斜塔的稳定性等。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塔的基本结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塔的定义和特点2. 斜塔的基本结构3. 斜塔的稳定性4. 斜塔的应用实例5. 斜塔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斜塔的稳定性,斜塔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难点:斜塔的稳定性原理,斜塔实验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斜塔的稳定性。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斜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斜塔相关知识资料,斜塔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图片,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讲解斜塔的稳定性原理。

3. 实验:分组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斜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介绍斜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建筑、桥梁等,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实际意义。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斜塔的定义、特点、结构和稳定性原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一个斜塔模型,并分析其稳定性。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斜塔,还有哪些结构具有稳定性?2. 鼓励学生探索:如何运用斜塔稳定性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

2.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实验进行详细解读。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展示巴黎斜塔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斜塔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本。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实验过程、物理知识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感悟,以及课文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启示。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实验精神及其对学生的启示。

7.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实验的重要性”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斜塔的物理特性,理解斜塔的稳定性和压力分布规律。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斜塔的稳定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斜塔的物理特性及稳定性。

(2)斜塔压力分布规律的实验探究。

2. 教学难点:(1)斜塔稳定性与压力分布关系的理解。

(2)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斜塔模型及相关器材。

(2)实验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理论知识。

(2)了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引发学生兴趣。

(2)介绍斜塔的历史及物理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斜塔的稳定性及压力分布规律。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搭建一个斜塔模型。

(2)各组进行实验,观察斜塔的稳定性及压力分布。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斜塔稳定性与压力分布的关系。

4. 成果展示:(1)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

五、课后作业:2. 思考题:如何设计一个更稳定的斜塔?请提出你的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分析能力和结论的合理性。

3. 思考题: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创新思维。

七、安全与环保1.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如正确使用仪器、避免尖锐物品伤害等。

2. 教育学生爱护实验器材,注意环保,妥善处理实验废物。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斜塔上的实验》的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的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的教案第一章:斜塔的探索1.1 教学目标:了解斜塔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掌握斜塔的计算方法和稳定性原理。

1.2 教学内容:斜塔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斜塔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著名的比萨斜塔。

斜塔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斜塔的定义,介绍不同类型的斜塔。

斜塔的计算方法:学习斜塔的高度和倾斜角度的计算方法。

斜塔的稳定性原理:探讨斜塔的稳定性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1.3 教学活动:斜塔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斜塔图片,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兴趣。

斜塔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斜塔模型,亲身体验斜塔的稳定性。

斜塔计算练习:学生进行斜塔高度和倾斜角度的计算练习。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斜塔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分享彼此的观点。

1.4 教学评估:斜塔模型展示:评估学生制作的斜塔模型的质量和稳定性。

计算练习评分:评估学生的斜塔计算练习结果的正确性。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观点表达。

第二章:斜塔的建造与维护2.1 教学目标:了解斜塔的建造过程和维护方法。

掌握斜塔的加固技术和修复方法。

2.2 教学内容:斜塔的建造过程:介绍斜塔的建造步骤和注意事项。

斜塔的维护方法:学习斜塔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

斜塔的加固技术:了解斜塔加固的常用技术和材料。

斜塔的修复方法:掌握斜塔修复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3 教学活动:斜塔建造视频观看:观看斜塔建造的过程视频,了解建造的细节。

斜塔模型建造:学生分组建造斜塔模型,并进行加固和修复。

参观斜塔: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斜塔,观察其建造和维护情况。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斜塔的加固和修复方法,分享经验和建议。

2.4 教学评估:斜塔模型建造质量评估:评估学生建造的斜塔模型的质量和稳定性。

加固和修复方法评分:评估学生的加固和修复方法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参观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的参观报告的完整性和观察准确性。

第三章:斜塔的与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斜塔在工程和建筑领域的应用。

掌握斜塔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案例。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第一章:斜塔概述1.1 斜塔的定义1.2 斜塔的历史发展1.3 斜塔的类型及特点1.4 斜塔的用途第二章:斜塔的结构与稳定性2.1 斜塔的结构组成2.2 斜塔的稳定性原理2.3 影响斜塔稳定性的因素2.4 斜塔稳定性的维护与加固第三章:斜塔的建造与拆除3.1 斜塔的建造流程3.2 斜塔建造的技术要求3.3 斜塔的拆除方法3.4 斜塔拆除的安全注意事项第四章:斜塔实验原理与方法4.1 斜塔实验的目的4.2 斜塔实验的原理4.3 斜塔实验的方法与步骤4.4 斜塔实验的数据分析第五章:斜塔实验的操作与实践5.2 斜塔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5.3 斜塔实验的实践案例5.4 斜塔实验的拓展与创新第六章:斜塔实验的数学模型6.1 斜塔受力分析6.2 斜塔稳定性的数学表达6.3 斜塔实验的数值模拟6.4 斜塔实验的误差分析第七章:斜塔实验的器材与设备7.1 斜塔实验所需的器材7.2 斜塔实验设备的选用与维护7.3 斜塔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7.4 斜塔实验设备的创新发展第八章:斜塔实验的的教学与应用8.1 斜塔实验的教学设计8.2 斜塔实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8.3 斜塔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8.4 斜塔实验的教学效果评估第九章:斜塔实验的安全与环保9.1 斜塔实验的安全管理9.2 斜塔实验的安全防护措施9.4 斜塔实验的应急预案10.1 斜塔实验的收获与反思10.2 斜塔实验的改进措施10.3 斜塔实验的拓展研究10.4 斜塔实验的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斜塔概述难点解析:理解斜塔的定义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掌握斜塔的类型及特点,了解斜塔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的用途。

二、斜塔的结构与稳定性难点解析:理解斜塔的结构组成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掌握斜塔稳定性的原理,了解影响斜塔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如何进行稳定性维护与加固。

三、斜塔的建造与拆除难点解析:理解斜塔的建造流程及其技术要求,掌握斜塔的拆除方法,了解斜塔拆除的安全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第一课时目的要求:1.了解文本中涉及到的相关科学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课文的结构。

难点: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大一小两个铁球、两根绳索、两个铅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再现实验】大千世界,充满了神奇与奥秘,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一些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中蕴藏着一些永恒的规律。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的进步。

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茶水沸腾的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

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是两个铁球,一大一小,当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时,哪个球会先落地呢?同学们猜一猜?(学生回答,然后老师演示实验情况。

)其实,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人他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意大利著名的斜塔上做了这个实验,后人把这个实验叫做“著名的斜塔实验”,他是谁呢?(学生回答)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伽利略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斜塔上的实验》,再次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二、整体感知11.正音辨形让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注音和说说字、词的意思。

如果有学生不会的教师再作讲解。

如:祈祷..漫不经心..粗糙.滑稽.唏嘘.赫赫卷帙.坠.下不屑.嘀.咕倔强..一劳永逸.12.划分段落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明确:(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三、精读感悟(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师生共同做实验:两根同样长的绳索,两个同样重量的铅块,一个摆幅大,一个摆幅小,要求学生观察绳索摆动的特点。

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讨论并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

)2、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什么?讨论并明确: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3、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思考: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讨论并明确:仅仅是一种猜想,有待证明。

4、伽利略的感觉是否正确?他怎么知道的?讨论并明确:正确。

因为他采用实验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讨论并明确:我们要学习伽利略善于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课文的第一部分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1、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像伽利略这样的经历吗?结果怎样?(课后将自己的经历写在日记本上)2、伽利略这样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来源于哪里呢?(继续认真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3、搜集有关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说说他们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斜塔上的实验一、(1—7节):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节):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节):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难点: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精读感悟(一)、研讨课文第二部分17.学生速读课文第二部分(7-12段),理解孩提时代的伽利略的个性特点。

2、学生讨论。

3、从学生的描绘中得出他的品质:(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斜塔上的实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部分,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13-19节),思考下列问题,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是怎样的?讲解范例: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

这句话中“不客气”和“嘲笑”说明了他们看不起伽利略,对伽利略做法的不理解,对伽利略是一种嘲讽和讥笑的态度。

(小组交流语句,分析。

)提示:在分析语句时,要抓住关键词,体会词语含义,分析句子作用。

学生评析:(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伽利略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也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

“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制止这种胡闹..说,否则,他们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他们威胁记。

分析:“胡闹”说明教授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是小孩子的把戏,“威胁”说明教授们心中也有点恐慌。

(3)表演....,整队走到塔前,..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

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大家”说明观看这次实验的人数之多,场面之大。

“吵吵嚷嚷,兴高采烈”说明议论之声很多,大家兴致很高,神采飞扬。

前面是“给他一顿教训”后面变成了“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说明所有的人对这次实验都抱定了一定会失败的想法。

这“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

说明教授们认为伽利略的思想和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荒唐的程度,他们要彻底败坏伽利略的名声,让他永远抬不起头来。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

……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

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分析:“嘘”说明就在实验的最后关头,人们都不忘给伽利略施加压力,想迫使伽利略在最关键的时候放弃。

当实验进行时,人们的态度从一阵“哄笑”到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反映了他们愿望的破灭。

(5)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这样那样滑稽..玩意儿。

分析:“神圣”反映了当时人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价很高,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和经典,“滑稽”是令人发笑的意思,这里指那些教授对伽利略的实验及实验器材的鄙视。

他们的态度动摇了伽利略的想法了吗?2.面对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伽利略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学生阅读相关语句、分析)(1)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分析:“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2)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分析:“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老师结语:刚才大家分析得都不错,其实,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我们要能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和分析课文,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想,此时的你一定对伽利略有了更深的印象和了解了,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呢?明确:伽利略是一个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结合课文,总结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明确:不轻易相信权威,努力实践,细心观察三、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本文是一篇介绍伽利略的人物传记,而人物传记一般都按时间顺序写,选文却没有按常规写,而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再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有何好处?讨论明确: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律的经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写孩提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

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提、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这种精神也正是他能成功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纸2、预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设计:斜塔上的实验(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