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证明责任辨析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下):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求偿型不当得利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下):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求偿型不当得利原创陈星星观得法律 11月25日编者按《民法典》出台之际,也是民法重述之时。
所谓“重述”,意在说明《民法典》的绝大多数制度均有其历史渊源,回顾其从罗马法到近代欧陆乃至亚洲的大陆法系传统及其流变,观察其发展变化,有助于在历史的视角下理解《民法典》的具体制度。
于此之上,“重述”更要阐释具体制度在当下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展开,解析其构成、体系,说明其适用范围及方法。
职是之故,“重述”的目的不在于言人所未言,毋宁在于已有知识的综合、追溯、说明及普及,于短小篇幅里,让读者有所得,亦有所思。
第七讲|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下):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求偿型不当得利本文共5245字,12分钟阅读时间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除了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外,还有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求偿型不当得利。
两种类型都是基于受损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如受损人误将他人之物为己有而为修缮所产生的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受损人因清偿他人债务所产生的求偿型不当得利。
此外,给付型不当得利亦是因受损人的行为所产生,但是其与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求偿型不当得利的最大区别在于:给付型不当得利是基于受损人欠缺给付目的的给付行为所产生,而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求偿型不当得利不仅没有给付目的,而且自始没有给付的意思,也就是受损人的行为并无使得利人受益的意思。
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是受损失人误以他人之物为己物而支出费用,求偿型不当得利是受损人为他人债务而向债权人清偿。
壹、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法律效果及典型案例所谓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是指非以给付的意思,于他人之物支出费用,使其受有财产利益。
(一)支出费用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1.受有利益。
受损人为得利人之物支出的费用,即属于得利人所受有的利益,如因承租人为其整修房屋支出的费用或劳务而使出租人受有的财产利益(承租人支出的整修费用或劳务)。
2.致他人损害:受损人因对得利人之物支出费用而受有损害。
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责任

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责任作者:刘正川许佳慧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6期摘要: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构成要件类似于大陆法系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但是对于“没有合法根据”的举证责任形成较大分歧,所以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的实务和学说见解。
通过对比德国和我国台湾不当得利“无法律上原因”举证责任,发现皆以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为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而我国大陆的立法现状与规范说的观点相仿,由主张权利者负担举证责任,但为了减轻其举证困难,可以强化债务人之具体化义务,要求被请求返还的被告对其所主张之原因事实为具体说明,平衡当事人间的利益。
关键词:给付型不当得利;规范说;没有法律根据;举证责任;具体化义务中图分类号: D9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8)06-0036-06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可见,该条文延续了《民法总则》实施前《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对不当得利的规定。
该条明确规定了利益损失的人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法律效果。
总的来说,《民法总则》对于不当得利的规定没有大的变化,对不当得利的利益返还内容与范围、构成要件之一的“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责任等亟需规范的内容都没有规定。
没有合法的根据构成要件在超过法定利率利息的支付案件中,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称《民间借贷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对于超过年利率24%的利息,借款人已经支付的不得以不当得利请求出借人返还。
这个条文被质疑,因为其与《民间借贷规定》第二十六条存在矛盾,因为超过年利率24%但未超过的利息,既然不符合法定的年利率,应当与约定的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相同处理,都是不法而无效的,都没有“合法的根据”,应当可以主张不当得利。
在司法实践中,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一起再审案件中,一审原告黄清龙以被告柳朝华借款不还为由起诉,但是原告仅有证据为转账凭证,基于证据不足的考虑后,原告又变更为不当得利之诉。
论述不当得利制度

论述不当得利制度一、不当得利的概述和分类根据我国的民法规定,没有法律基础条件下获得利益之后给他人造成损害。
这个时候需要将互动额的利益返还。
在我国,不当得利有给付型和非给付型之分。
(一)给付型不当得利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意思是有目的地使他人财产增加。
这种不当得利分为两种:一种是清偿债务;另一种是为成立债的关系。
欠缺给付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财产,他人即构成不当得利。
此种不当得利分为两种类型:首先,自始欠缺给付目的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非债清偿。
即指不负有债务而以清偿之目的而为的给付;二是给付原因行为(并未生效)未成立、无效或被撤销。
比如因买卖而交付物品,但买卖合同未成立。
其次,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在正常的情况之下,因为没有给付目的从而形成不当得利,受利人应付返还义务。
但是以下几种情形排除适用上述规定:比如,不法原因的给付。
因不法原因而为的给付,比如赌债。
债务清偿期届满之前的给付。
偿务人对未届满清偿期的债务为期前给付的,债务因给付而消失,此时视为债务人自愿放弃时效利益。
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的给付。
例如:养子女对生父母并没有赡养义务而赡养。
债务人明明知道没有债务的存在,为清偿债务而给付的,则视为赠予。
上述几种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二)非给付型不得当利比如: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因为添附而导致的受损人对受益人的不当得利具有返还请求权.基于自然事件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例如乙鱼塘中的鱼因为昨日一场大雨流入甲鱼塘中,甲由此获得的利益属于不当得利。
基于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例如,乙用甲的木料为丙做工具。
基于收益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例如出租给别人东西,自己却私自使用。
基于受损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例如商店的收银员因自身的失误而多找给顾客钱财的行为。
二、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一)一方取得利益一方获得利益是指出现了某种法律事实,导致当事人财产的增加但精神利益除外。
本处所指的利益,包括财产的积极增加以及财产的消极增加。
前者指的是权利的增强或者义务的消失。
不当得利行为的法律认定和追究

不当得利行为的法律认定和追究不当得利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或道德规范,通过欺诈、贪污、行贿、瞒报、偷税漏税等手段获取非法收益的行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当得利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应当被严格打击。
本文将从法律认定和追究两方面分析不当得利行为。
一、不当得利行为的法律认定不当得利行为具备以下共同特征:1. 非法性:不当得利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非法性是不当得利行为的基本属性,它违反了法律规定、道德伦理,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2. 得利性:不当得利行为的目的是获得非法收益。
得利性是不当得利行为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获利动机,就不会有不当得利行为的行为发生。
3. 不当性:不当得利行为是指通过欺诈、贪污、行贿、瞒报、偷税漏税等手段获取非法收益的行为。
这些手段的使用是不当的,因为它们不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不当得利行为有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司法实践中,需要对不当得利行为进行认定和定性。
法律规定,对于不当得利行为,除了刑事追诉外,还可以采取民事追究、行政追责等方式进行法律制裁。
二、不当得利行为的追究1. 刑事追究对于严重的不当得利行为,可以通过刑事追究的方式进行制裁。
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因贪污受贿罪被判决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违法所得应当予以追缴。
在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行为的刑事追究主要采用追诉追缴相结合的方式,即对不当得利行为本身进行追诉,并追缴非法所得。
2. 民事追究除了刑事追究,不当得利行为还可以通过民事追究的方式进行制裁。
民事追究的主要目的是追回不当得利行为所得的财物。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可以通过举证证明被告的不当得利行为,要求返还非法所得。
3. 行政追责在行政领域,不当得利行为也会受到行政追责制裁。
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侵害群众利益的不当得利行为,应当受到行政追责。
行政追责包括责令改正、罚款、降职、撤职等方式。
总之,不当得利行为是不法之举,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民法重点、难点辨析(四十四)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民法重点、难点辨析(四十四)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一)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
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
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
1.自始欠缺给付目的。
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的原因,其典型为非债清偿及作为给付的原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
非债清偿是指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债务而以清偿目的为一定给付的行为。
如甲对于其已清偿的欠乙的债务疏于注意又进行清偿,乙所受的第二次清偿,便构成非债清偿的不当得利。
但是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对于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为清偿,债权人可以合法保有该清偿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
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在我国未采纳物权变动无因性的立法原则的情形下,是否发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存在分歧。
有人主张,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移转,因而有关占有人并无利益可言,丧失占有的人可以依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追回财产,不成立不当得利请求权。
但目前通说主张,此种情形下,占有也赋予有关受领人获得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因而成立不当得利,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受损人可以择一行使。
在以下情形中,虽没有给付原因,但排除不当得利的成立:(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
基于道德上的义务为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即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如对无抚养义务的亲属误以为有抚养义务而予以抚养。
对被抚养的亲属不得依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支出的抚养费。
是否为道德上义务,应依一般社会观念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给付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况认定。
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理解与适用

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理解与适用【摘要】《民法典》未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二者之区别贯穿至构成要件、请求权基础以及法律效果方面。
在民法典解释时代,采用法教义学法,对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进行再认识。
(1)没有法律根据,即没有给付目的;(2)一方受损,损害是指“得利以他人为代价”,(3)一方得利是为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与《民法典》抽象概括之下的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存在差别。
(1)取得他人应得的利益;(2)一方获得利益;(3)一方遭受损失;(4)获得利益与受损具有因果关系,以上四点为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存在差异。
【关键词】给付型不当得利;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法律根据”一、问题的提出《民法典》总则编第122条与合同编第985-988条,共计五个条文,规定不当得利制度。
自1986年《民法通则》首次确立不当得利制度以来,学术界就主张依据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而《民法典》仅作抽象概括,规定不当得利的四个构成要件:(1)没有法律根据;(2)一方取得利益;(3)一方受损;(4)取得利益与受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未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二者之区别贯穿至构成要件、请求权基础以及法律效果方面。
对“没有法律根据”、“受损”等构成要件的不同理解对请求权规范的不同选择,造成不当得利制度要么弃之不用,要么被滥用的局面,最终增加了司法适用的难度。
民法解释论的时代下,为改变这一局面,采用法教义学的分析方法,对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不同的请求权基础,进而准确选择正确的请求权依据。
二、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理解与适用给付,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他人的财产。
给付型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所产生的不当得利,此种不当得利是由受损人自己的给付行为造成的。
或者说,给付型不当得利系给付一方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接受方的财产,而该给付行为导致自己利益受损。
不当得利的法律性质及法律效力分析

不当得利的法律性质及法律效力分析不当得利是债务人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但却是以让他人蒙受损失为前提条件的,因此,研究不当得利的法律性质及法律效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债务人的不当得利是否应当返还,目前也有着不同的说法,而对于其产生的后果,我们就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说明。
标签:不当得利;性质;法律效力一、不当得利的主要内涵以及构成因素不当得利是一种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使自身获得利益的行为,通常是没有立法的依据的,是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行为。
不当得利的受益方为债务人,而受损的一方为债权人。
由于不当得利是一种没有合法依据的行为,因此也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通常来讲,不当得利中获得的利益应当返还与债权人,但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行为是否能够构成成法律行为,还需要仔细斟酌。
通过不当得利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不当得利的行为有以下几大特点:首先,不当得利的行为中,需要有一方获利。
其次,不当得利的行为中有他人受到一定的损失。
最后,不当得利的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
另外,不当得利中的债务人通常都是没有合法依据的。
而从类型来进行划分,不当得利有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两种,下面会从这两种类型来详细说明不当得利的法律效力。
二、不当得利的几点主要特征1.首先,债权方利益受损,而债务方获得利益。
这也是构成不当得利行为的最基本条件,由于二者之间的利益存在矛盾关系,所以,不当得利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债务行为,从法律上来看,具备一定的法律行为因素,双方的行为满足法律上的主体要求。
2.其次,不当得利的双方需要构成因果关系。
也属于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双方构成不当得利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债权人有一定的请求权,而债务人也有返还获得不当利益的义务,满足这一条件时,不当得利的行为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3.最后,不当得利的债权人的法律依据消失。
这主要是在债权人利益受损的过程中,其利益受损的合法依据消失而使债务人不成当相应的返还义务,但债权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要求债务人利益返还的义务。
不当得利纠纷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案号 一审:(2011)荣法民初字第 474-475 号
【案情】
原告: 李某 (荣法民初字第 474-475号 案 件 的 原 告 )。
被 告 :甲 某 (荣 法 民 初 字 第 474 号案件的被告)。
被 告 :乙 某 (荣 法 民 初 字 第 475 号案件的被告)。
被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 公 司 荣 昌 支 行 (荣 法 民 初 字 第 474475号案件的被告, 以下简称建行 荣昌支行)
的方式造成的,故原告受损与被告 得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但原告受 损与被告得利之间不存在法律上 的原因之要件事实并未得到证明, 因此如何在原告与被告之间合理 地分配该要件事实之证明责任,将 对本案的处理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二、不当得利纠纷中证明责任 分配的相关理论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脊梁,① 正确运用举证责任规则是法官认 定案件事实的前提和基础。 罗马法 对证明责任的分配确立了两个基 本原则:第一,诉者负证明责任,被 诉者不负证明责任;第二,肯定者 负证明责任, 否定者不负证明责 任。 前者是从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对 证明责任进行地划分,后者则是从 待证事实的性质进行地划分。 其后 的证明责任分配学说也主要是从 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建构起自 己的理论体系。
名民事诉讼法学者罗森贝克首先 倡导的,其核心观点为:主张权利 发生者应当对权利发生的要件事 实承担证明责任, 主张权利障碍、 权利受制、权利消灭者应当对权利 障碍、权利受制、权利消灭的要件 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就不当得利而 言,其四个构成要件皆为权利发生 之要件事实;故按照法律要件分类 说,主张具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之主体应就不当得利的四个构成 要件承担证明责任。 本案中,应当 由原告李某对不当得利的四个构 成要件承担证明责任,当李某未能 让法官对不当得利中的四个要件 事实形成内心确信,或不当得利的 四个构成要件存在真伪不明之情 形时,原告李某应当承担败诉的不 利后果。
简论不当得利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简论不当得利诉讼证明责任分配作者:陈婷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不当得利诉讼是一类特殊的诉讼,它有四个构成要件,其中对构成要件之“无法律上的原因”的证明责任分配争议较大。
本文首先将不当得利类型化为给付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然后根据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分析其具体的证明责任分配。
关键词:不当得利;证明责任;给付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071-02作者简介:陈婷(1992-),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一、引论——不当得利和证明责任概述在具体讨论不当得利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前,有必要阐述不当得利制度与证明责任制度。
(一)不当得利制度的类型化“不当得利,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者,应负返还的义务。
”①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个:一方获益、另一方受损、获益和受损间有因果关系、获益无合法根据(或称为无法律上的原因)。
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并不在于填补损害,而是在于使受益人返还其无法律上原因而受的利益。
这一点将不当得利与以违法性作为成立要件目的在于填补损害的侵权行为区分开来。
1.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指无法律上原因,因他人之给付而获益者,应负返还的义务。
给付,指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财产。
关于给付不当得利的功能,王泽鉴先生认为,给付不当得利的目的在于矫正给付当事人间欠缺给付目的(自始欠缺目的、目的不达、目的消灭)的财产变动。
2.非给付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指因给付外事由而产生的财产变动,即当事人之间的财产变动并非出于受损方有意识的、基于一定目的的行为。
其发生事由有三:一,由于行为(受益人、受损人、第三人的行为等);二,由于法律规定(添附、善意取得、时效取得等);三,由于自然事件。
根据内容的不同,非给付不当得利分为以下三类: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费用偿还不当得利、求偿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

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不当得利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合法的⼿段使他⼈利益受损⽽使⾃⼰获得利益。
这种利益的获得⽅式不同于正规的合法的获利渠道,因此受到了相关法律的禁⽌。
并且这种⽅式会对他⼈利益造成损害,也不符合公平公正地获得利益的原则。
下⾯,跟着店铺⼩编⼀起来看看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吧。
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不当得利的“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获利”、“使他⽅利益受损”权利发⽣要件,应由不当得利债权⼈承担证明责任。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证明责任分配的⼀般规则民事诉讼法第六⼗四条第⼀款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般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根据此条规定,当事⼈在民事诉讼中对⾃⼰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这⼀规则对民事诉讼主要当事⼈提出如下要求:第⼀,原告对⾃⼰的事实主张应提供证据。
原告起诉必然提出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并且需要对其根据的事实主张提出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
第⼆,被告对⾃⼰的事实主张应提供证据。
被告在应诉、答辩过程中,可能对原告的事实主张进⾏承认或否认,或者提出反诉。
被告应当以提出⼀定的事实主张为依据,使否认或反诉成⽴。
最⾼⼈民法院《若⼲规定》第2条规定既是对民事诉讼法第六⼗四条的进⼀步阐述,也是法律要件分类说的法律再现。
该条规定的是证明责任分配的⼀般原则,在诉讼实践中,除⾮在法律中另有规定,民事诉讼应依据该原则来分配证明责任。
不当得利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不当得利的“⼀⽅获利”、“使他⽅利益受损”两个要件属于权利发⽣要件,应由不当得利债权⼈承担证明责任这⼀点在理论实务界都是毫⽆争议的。
⽽有关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的难点问题集中在“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点上。
“没有法律上的原因”作为⼀个消极事实,其是否可以定性为请求权发⽣要件,需要我们从实体法出发,进⾏综合分析。
根据民法通则第九⼗⼆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法者是将“没有法律上的原因”作为不当得利成⽴的前提条件的,其⽴法理由是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获得利益⽽不返还,是与事理相违背的。
论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

论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作者:王秀淼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9期摘要我国现行的法律没有对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做出明确的规定,不当得利证明责任分配的主要争议点在于“有无合法根据”这一要件的证明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本文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的发生原因及其特点,结合证明责任的一般原则、举证的难易程度、当事人的主观状态、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以及诚实信用的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对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作出分析。
对于给付型不当得利以及由于受损人的行为而发生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其“有无合法根据”这一要件的证明责任宜由原告承担,其他原因产生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有无合法根据”的证明责任宜由被告承担。
关键词给付型不当得利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证明责任分配作者简介:王秀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22-02不当得利制度是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司法实践领域还是理论研究领域,认定不当得利的关键在于对“有无合法根据”的认定,对这一要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往往决定了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
然而,不当得利案件错综复杂,我国法律在此问题上亦缺乏明确的规定。
在实践中,同一或者类似案件的处理结果常常不同。
迥异的判决既难以实现真正公正,亦损害了法律的统一实施,所以,将不当得利划分为不同类型,并且根据其不同特征对其证明责任分配进行探讨,以此来促进司法判决的内在统一性和协调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法律规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证明责任的概念一直没有统一。
我国诉讼法学理论上多采用举证责任的概念,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证据规定》也使用了该概念。
李浩教授最早撰文指出:“应当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解释举证责任。
即,举证责任具有双重含义: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前者指当事人对其所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后者指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后果。
给付型不当得利“获利没有合法根据”举证责任的分配

给付型不当得利“获利没有合法根据”举证责任的分配给付型不当得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人获得了他不应该得到的财产的情况。
这些情况可能包括错误的转账、错误的支付等。
在这些情况下,对于受益人来说,他们不能通过获得不当得利来获得财富。
相反,这些不当得利应该返还给合法拥有人。
但是,这种不当得利的返还,受益人有时会主张自己没有过错,因此不应该承担举证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将需要分配举证责任,以确定哪一方应该对证据进行证明。
本文将探讨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获利没有合法根据的举证责任的分配。
在法律的规定下,给付性不当得利是指从他人处获利,并且该获利是在正常法律程序下被认定为不公平或者合法拥有人不应该享受的获利。
这些给付一般是通过银行电子转账、支票、汇款等方式进行的。
需注意的是,只有在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才可以认定为给付型不当得利:1. 给付人将款项错误地发给受益人;2. 受益人无意中偶然获得这笔款项;3. 受益人在得知该笔款项错误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通知给付人。
在这些情况下,受益人通常会获得不合法的财务收益,而没有合法的根据。
这些收益可能包括资金、财产、股份等。
不符合法律程序的收益是不合法的,因此法律规定必须返还给合法拥有人。
当返还财产时,需要分配举证责任以确定哪一方应该对证据进行证明。
在给付型不当得利案件中,获利没有合法根据的举证责任应该由受益人承担。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受益人获得了不公平的收益,并且他们通过合法手段去要求返还财产。
因此,受益人对这笔款项的原始来源和正当性负有举证责任。
要证明其合法性,并证明为什么他们是错误的受益人。
换句话说,如果受益人主张没有过错,则必须证明他们是无意的受益人。
这将需要提供证据,以证明他们没有意识到款项的问题,或者他们曾经尝试通知给付人。
此外,还需要提供其他证据,以证明他们对款项没有控制权。
如果他们无法证明这些,那么他们可能会失去对款项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分配举证责任。
不当得利纠纷中事实真伪不明时的举证责任分配

不当得利纠纷中事实真伪不明时的举证责任分配在日常生活中,不当得利纠纷时有发生,对于该类纠纷,事实真伪不明非常常见。
当事人在解决此类争议时,需要考虑到如何分配举证责任,以便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上,当事人在不当得利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证明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另一种是当事人需要证明对方的不当得利行为。
一、当事人证明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当发生不当得利纠纷时,当事人如果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存在不当得利行为,那么法院是不会认定其权益受到了侵犯的。
因此,此时当事人需要举证证明自己的权益没有受到侵犯。
举证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提供现实证据或者证人证言等方式。
例如,当甲和乙之间发生不当得利争议时,甲认为乙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当得利,而乙则认为其所得到的利益是合法的。
那么在此情况下,甲需要证明自己的权益没有被侵犯,例如提供相关的合同、凭证等证据,或者请证人出庭作证等。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事人举证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一般来说,举证责任应该由甲来承担,因为是甲需要证明自己的权益没有受到侵犯。
二、当事人需要证明对方的不当得利行为当发生不当得利纠纷时,如果当事人可以证明对方存在不当得利行为,那么法院有可能对对方进行追究不当得利行为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需要举证证明对方存在不当得利行为。
举证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提供现实证据或者证人证言等方式。
例如,当甲和乙之间发生不当得利争议时,甲认为乙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当得利,而乙则认为其所得到的利益是合法的。
那么在此情况下,甲需要证明乙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当得利的,例如提供相关的合同、凭证等证据,或者请证人出庭作证等。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事人举证目的在于证明对方存在不当得利行为,因此一般来说,举证责任应该由甲来承担,因为是甲需要证明乙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当得利的。
综上所述,当事人在不当得利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当事人需要证明自己的权益没有被侵犯,则需要由当事人来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当事人需要证明对方存在不当得利行为,则需要由当事人来承担举证责任。
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区别

给付型不当得利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区别不当得利有⼀种分类是可以分为给付型和⾮给付型的,那么⼆者的划分依据是什么?给付型不当得利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区别是什么?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给付型不当得利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区别⼆者主要是条件不同。
给付不当得利条件:受领⼈不当得利的存在、给付关系的存在、⽆法律上的原因。
⾮给付型不当得利条件:基于受益⼈的⾏为(⽆权处分他⼈之物、⽆权使⽤或消费他⼈之物、擅⾃出租或转租他⼈之物、侵害他⼈知识产权或⼈格权)。
给付不当得利的构成条件给付不当得利是不当得利类型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分类,具体⽽⾔包括:1.受领⼈不当得利的存在受领⼈不当得利的存在不仅是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成⽴的前提条件,⽽且还是整个不当得利请求权成⽴的条件,这是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所决定的。
在给付不当得利中,受领⼈所受领的利益实质上就是从请求权⼈所受领的给付。
给付不当得利中此项利益不以财产价格为限,应当包括每⼀项财产利益,也就是任⼀有⽤的利益。
德国民法学说还进⼀步认为,这种利益当包括对虽没有实际财产价值,但对当事⼈个体具有特别意义的物品。
具体⽽⾔,这种给付可以包括:(1)权利的取得。
任何具有利益的权利均可以成为给付不当得利的客体。
(2)债务或负担的免除,即通过给付使得受领⼈本应履⾏的债务不⽤履⾏,或免除已设定的物的负担。
(3)劳务或物的使⽤。
以劳务的使⽤作为判断标准有利于司法实践,更符合不当得利制度的平衡功能,我国应采此说。
2.给付关系的存在德国民法中以给付关系作为给付不当得利成⽴的要件更符合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更有利于不当得利制度的适⽤。
传统观念上,损失包括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和财产利益应增加⽽没有增加。
但不当得利并不在于弥补给付⼈的损失,⽽是在于消除受领⼈⽆法律上的原因⽽受的利益。
因此是否应要求以给付⼈的损失为要件则成为疑问。
实际上正如王*鉴先⽣所指出的,在给付不当得利中,⼀⽅当事⼈因他⽅当事⼈为给付⽽受利益,既为他⽅的损害。
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行为但欠缺给付目的(给付原因)所形成的不当得利。
一、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原因的不当得利。
二、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指给付时虽有法律原因但其后该原因不存在的不当得利。
三、给付目的不达:指为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为给付,但给付目的不能按照给付意图实现的不当得利。
①非债清偿是指没有任何法律上债务而进行清偿的给付行为,成立自始欠缺给付目的给付不当得利:
A.清偿未到期债务属于当事人民事处分权行为,不成立非债清偿,不发生不当得利;
B.清偿已过诉讼时效债务属于当事人民事处分权行为,不成立非债清偿,不发生不当得利;
C.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属于当事人民事处分权行为,不成立非债清偿,不发生不当得利。
②履行道德义务的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③因不法原因的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但不法原因仅存在于受领人一方时不能阻却不当得利发生。
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是怎么样的

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是怎么样的在⽣活中经常有通过不当⾏为或者⼿段取得利益的事发⽣,这就是不当得利。
根据民法的规定,不当得利是要将不当的利益返还受损失⽅的。
那么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是怎么样的?店铺⼩编就这个问题进⾏以下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是怎么样的笔者认为,基于证明责任分配的难易程度及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由被告就其获得利益有法定或意定的理由承担举证责任,如举证不能,则应由被告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必须⼀⽅获利。
此处所获之利包括财产的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积极增加是指财产数额的直接增多;消极增加是指应减少财产⽽没有减少。
(⼆)他⽅受损。
包括财产的积极减少和消极减少:积极减少是指不应⽀出⽽⽀出,消极减少是指应增加⽽未增加。
(三)⼀⽅获利和他⽅受损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上述两原因系出于同⼀事实,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发⽣上述事实⽆法定或约定的理由。
即⽆法律上的依据,包括意定和法定这两种债的产⽣依据。
应当指出的是,不当得利之债与其基础原因并⽆关系,即便⼀⽅获利时有法定或意定理由,但其此后丧失了该理由,依然构成不当得利。
如在侵权之债中,侵权⽅⼀开始因其侵权⾏为⽽⽀付与对⽅赔偿⾦,但此后发现所⽀付赔偿⾦已经超过了法定数额,虽然在受害⽅获利时有意定理由,但此处不当得利显然成⽴。
⼆、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是怎么样的基于上述构成要件,在不当得利纠纷案件中,权利主张⼀⽅应当对前三个构成要件予以证明,这应当是没有异议的,但就第四个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承担上,究竟应当由权利主张者还是由权利否认者承担证明责任,产⽣了不同的意见。
主张应由权利主张者承担证明责任⼀⽅认为,权利主张者应就其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不能提供充分证据即应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
笔者认为,基于证明责任分配的难易程度及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由被告就其获得利益有法定或意定的理由承担举证责任,如举证不能,则应由被告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江莉(1977-),女,汉族,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亓培冰(1973-),男,汉族,山东莱芜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
¹ 史德海:5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黄家伟与陈观强不当得利返还纠纷案6,载5北京民事审判案例精析6,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4页。
º 洪学军:5不当得利制度研究6,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20页。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证明责任辨析Anal ysis Abo utThe Testm i ony L i ability OfUnj ust Enric h me ntNot By Renderi ng张江莉 亓培冰(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875;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 100022)内容提要:诉讼中不当得利要件事实,尤其是受益人获益是否存在法律上原因的证明责任的分配,在司法实务中多有争议。
一般而言,该证明责任应当由不当得利返还请求人承担;在权益侵犯型不当得利中由受益人承担;而在一方主张为非给付、一方主张为给付的特殊不当得利案件中,仍应当由请求人提出初步证据,但可以适当降低其证明标准。
关键词: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 特殊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证明责任一、问题的提出5民法通则6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0构成不当得利有四个要件:一方获有利益;他方受到损失;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获利没有合法根据,即无/法律上的原因0,这是不当得利的关键。
在诉讼中,如何证明获利/有0、/无0/法律上的原因0,是不当得利案件的核心。
应由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人(受损方、诉讼中的原告)证明被请求人(获利方、诉讼中的被告)获利/无法律上的原因0,还是由被请求人证明获利具有合法依据,会直接导致截然相反的诉讼后果。
对此,学者多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未对该类诉讼的证明责任有特殊规定,而从/法律要件分类说0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看,应由请求人即原告来承担不当得利构成的四要件成就的证明责任,其关键是/无法律上的原因0的证明责任。
笔者亦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但认为此种证明责任主要适用于给付型不当得利。
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利益的变动是因受损方的给付行为引起的,受损方如欲回复到利益变动前的状态,应承担给付基础已不存在或丧失等证明责任亦合情理。
这一观点在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已有所体现。
¹但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案件中,如何配置举证责任,关键是如何配置获利是否存在/法律上原因0这一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存在争议。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是指基于受损人给付行为以外事由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这些事由包括:受损人的行为,如误以他人的事务为自己的事务而管理;受益人或者第三人的行为,如受益人或者第三人的行为的侵权或错误(即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自然事件,如他人之鱼跃入自己的鱼池;法律规定,如添附。
º与给付型不当得利相比,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产生的事由复杂,类型多样,对其要件事实的证明标准更难统一,更值得研究和探讨。
本文现举一实例为引,借助其作为进一步说明的依托:原告与被告为干父子关系,关系较为密切,被告曾持有原告家的钥匙。
原告声称部分字画丢失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从被告家中搜出了原告所称丢失的字画,但最终以/不能认定被告具有盗窃事实0为由未予刑事立案。
原告遂向法院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原告承认系争字画确属原告,但其获得均有正当来源,部分字画为原告即兴作画后赠与被告,部分为原告赠与被告的妻子和岳父,部分为原告赠与被告的朋友后存放在被告处,部分为以被告为原告购买家具、修缮房屋、交纳电话费等形式交换所得,被告并未偷过原告字画。
双方互不认可对方的主张,也均未能提出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
这时,如何在原被告之间分配证明责任,决定了案件最终的判决结果,即由何方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
»在这一案件中,按照原告的主张,本案属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的/权益侵害型0不当得利,即原告受到损害、被告获得利益是由被告的侵害行为造成的;而按照被告的主张,其持有字画有多种合法途径,部分为非给付来源(朋友寄存),部分为给付来源(原告赠与、价值交换)。
本文论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双方均认可获利原因为非给付型的不当得利中,如何分配/法律上的原因0之/有0或/无0的证明责任;二是一方主张为非给付(如权益侵害)、另一方主张为给付(赠与)的不当得利中,应当由何方承担客观证明责任。
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分类和证明责任的分担5民法通则6并未将不当得利作实体法上的类型区分。
民法理论上将不当得利分为给付型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型不当得利是因请求人的给付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给付0指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财产。
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乃是基于受损人给付行为以外事由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根据请求权发生的事由又可将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分为基于行为、事件和法律规定而生的不当得利;根据请求权的内容的不同,还可将其分为因权益受到侵害所成立的不当得利、因支付费用所成立的不当得利和因求偿所产生的不当得利。
¼上述分类有助于从实体法角度理清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主体、相对人以及返还利益之范畴。
但从程序法证明责任分配的角度看,应采用新的标准对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进行划分,即看由何方当事人/导致了财产利益的变动0。
据此,可将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分为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½两种类型案件的证明责任有所不同。
1.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按照罗森贝克的/法律要件分类说0,应依民事实体法的规定,由原告承担不当得利所有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
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和因请求人给付行为导致的给付型不当得利一样,在诉讼中应由请求人承担证明责任。
除了/法律要件分类说0之理论,还有如下理由可为佐证:首先,从一般社会经验来看,财产的变动以有因为常态,以无因为例外。
因此,如因请求人的行为引发的财产变动,法律推定为有法律上的根据,即使此原因可能在法律上不成立、无效或撤销,或者纯粹是认识上的错误而不存在,但应由请求人来证明这一事实要件,这不因/给付型0或/非给付型0而有异。
其次,从物权法的原理来看,获利人获得利益、占有财物为给付或准给付的结果,受占有的推定效力保护。
在物权法上,占有推定为有权占有,除非请求人举证予以推翻,因此,请求人欲打破占有的现实状态、回复之前的占有,应举证证明占有人的占有/无法律上的原因0,而非仅仅证明自己曾是权利人。
再次,对于因请求人行为导致财产利益变动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尽管请求人在行为意思上缺乏真意,但是,由于请求人是使财产发生变动的主体,由其承担举证责任困难的危险,实属合理。
¾因此,在事实真伪不明时,由请求人承担此风险,符合民法意思自治和自己责任的基本原理。
2.非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然而,如果利益的变动并非基于请求人的行为,而是被请求人的行为所致,那么,法律要件中/无法律上的原因0即为原告主张的/消极事实0,应如何来证明?诉讼实践中,主要以消极事实说为依据,站在证明之难易、与证据之距离、当事人公平角度进行衡量。
在诉讼中,审判者和原告有时会以待证事实说中的消极事实说为依据,主张由被告证明其获益具有合法依据。
消极事实说将待证事实分为积极事实和消极事实,认为主张积极事实即肯定事实的人应承担证明责任,主»¼½¾见(2009)大民初字第5282号。
王泽鉴:5债法原理(第二册):不当得利6,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第139页。
日、德、我国台湾都有相当部分的学者赞同此界分方法。
参见黄国昌:5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展开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62页。
姜世明:5论不当得利无法律上原因要件之举证责任分配6,载5全台律师62000年4月号,第90页。
张消极事实即否定事实的人不承担证明责任。
而消极事实与积极事实之间,常常能因表述方式的变换而互相换位,如/无法律上原因0的消极事实主张就可以转化为/合同被撤销0的积极事实主张。
在因请求人行为引起的不当得利(包括给付型不当得利和前述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诉讼中,由于请求人本身处在财产利益变化的具体过程中,其主张/无法律上原因0这一消极事实,可以转变为相应的积极事实,此时仍应由请求人承担举证责任。
但在非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由于财产权益的变动不是由请求人的行为引起的,原告不能基于给付的意思所形成的具体情形或者其导致资财变动的行为而将/无法律上原因0变为对特定积极事实的主张,这时的/无法律上原因0,就接近于一种/实质上的消极事实0,¿从而给原告的证明带来困难。
而被告作为财产的受益者,他无论如何是处于财产变动的具体过程之中的,更容易提供获益有合法依据的证据。
对此学者指出:/原本应归属于请求人的利益,现在却归属于受益人的利益,在当事人事先无合意的条件下,这种权益变动是在何种情况下和基于何种原因发生的,应当属于受益人所支配的空间领域。
为此,对这种权益变动存在法律上原因的事实,应由受益人担负证明责任,否则即可成立不当得利。
0À本文所举案例中,原告主张被告拥有原属于自己的字画乃是基于被告的偷盗行为,因无法证明被告行为为偷盗而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依原告主张,本案属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的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
而被告也认可部分字画由系由第三人存放在己处。
因此,对于这部分字画而言,原告非处于财产变动的过程之中,而被告则处于其中。
因此,由被告提供其获益有法律上的原因的证明更为妥当。
此外,从不当得利实体法制度的价值取向看,本案中原告也无须证明被告行为具有违法性,只要其能够证明该/失窃物0原本为自己所有,就应当由被告就其获益具有合法依据承担证明责任。
关于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民事法上有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在诉讼上可以影响到证明责任的分配。
其一为/违法性说0,该说认为,侵害他人权益,所以构成不当得利,乃是因为侵害行为具有不法性,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发生系基于获利行为的不法性。
依此说,/无法律上原因0的证明,理应转化为对受益人或者第三人行为/不法性0的证明,如受益人有犯罪或民事侵权等方面的行为。
其二为/权益归属说0,该说认为,权益有一定的利益内容,专属于权利人,归其所有,违反法秩序所定权益归属而取得利益的,属于侵害他人权益归属范畴,欠缺法律上原因,应属不当得利。
基于此种学说,权益受侵害一方如果能够证明受损的权益原本属于自己,即可自然推导出受益人之受益/无法律上原因0,而应当由受益人证明其获益具有合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