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证明责任辨析(一)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不当行为、得利事件、受益人和意识到不当得利等方面。
在对不当得利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其在法律上的定义。
在详细分析了构成不当得利的各项要件,包括不当行为的实施、得利事件的发生、受益人的身份和意识到不当得利的情况。
在总结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并强调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不当行为、得利事件、受益人、意识到不当得利、法律定义、司法实践、重要性、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概述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在法律上获取财产或其他利益的行为,但这种获取并不合法或道德。
不当得利通常发生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但其构成要件却是相对明确的。
在法律上,要成立不当得利,必须同时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一是不当行为。
这指的是获取利益的行为必须是不当的,例如欺骗、胁迫或其他违法行为。
得利事件是构成不当得利的重要要件之一。
即必须存在利益的获取或转移,而这种利益并非基于法律或合同等合法方式。
不当得利的受益人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件。
这指的是不当得利所涉及到的个人或组织,他们必须是受益的一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并不复杂,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只有清楚掌握了构成要件,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不当得利的情况。
1.2 探讨不当得利在法律上的定义不当得利在法律上的定义是指当事人在没有依法缔结合同的情况下,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在法律上,不当得利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不当得利通常表现为恶意侵害他人权益,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等行为。
对于不当得利的认定,法律通常会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恶意、行为过失及其带来的不当得利后果等因素。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对不当得利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
非债清偿构成不当得利有哪些构成条件

遇到债权债务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非债清偿构成不当得利有哪些构成条件非债清偿就是说在法律上没有任何的债务而进行清偿的行为。
很多非债清偿的行为都会构成不当得利。
那么,非债清偿构成不当得利的条件是什么?接下来由赢了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非债清偿构成不当得利有哪些构成条件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一、明知没有债务而为清偿:因清偿债务而为给付,如给付人明知无清偿义务时,则不得请求返还。
此在各国法典中均有明文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814条规定:“以清偿债务为目的而履行的给付,如果给付人明知其无给付义务,不得要求返还”。
《瑞士债务法》第63条第1款规定:“不存在债务而自愿支付的,只要能证明,就该债务发生了错误,可以请求返还已进行的支付”。
就该规定,作反面解释,即只要没有错误(包括明知)不存在债务而自愿交付的,则不可以请求返还已进行的支付。
《日本民法典》第705条规定:“作为债务清偿而为给付者,如当时已知不存在该债务。
则不得请求返还”。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109条第4项规定:“为履行不存在的债而交付的金钱或者其他财产,请求返还财产的人知道债的不存在,则该财产不应作为不当得利返还”。
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0条第3项规定:“因清偿债务而为给付,于给付时明知无给付之义务者,不得请求返还”。
给付人明知无给付义务,而仍为任意之给付,则因自己不合理之行为而产生的损失,法律自无保护之必要。
因此非债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成立,给付人应消极地不知给付义务存在,亦即须基于错误而给付,其给付义务不存在之知与否,应以给付时为标准。
在罗马法上错误之给付以非出于过失为要件。
关于错误罗马法上区分事实上错误与法律上错误。
按原则,仅以事实上的错误为限,至于法律上的错误,如继承人因错误而未向受遗赠人扣足特留份,就不得作为无债清偿的根据。
但对未满 25岁的未成年人、妇女和士兵则特予优待,可以因法律上的错误而构成无债清偿。
不当得利的答辩意见

不当得利的答辩意见
尊敬的法官:
我感谢原告在本次诉讼中提出的问题,并对其给予我陈述和辩解的机会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次诉讼中,原告认为我获得了不当得利,但我坚决否认这一指控。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我并没有获得任何不当得利。
我所获得的款项是原告与我之间正常的商业交易所得,我有权获得该款项。
原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获得该款项是不当得利。
因此,原告的主张缺乏事实依据。
其次,关于诉讼时效的问题,我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原告知道或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之日起计算。
然而,原告在多年前就已经知道该款项的存在,但一直没有提起诉讼。
现在,原告突然提起诉讼,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
因此,原告的诉讼请求应当被驳回。
最后,我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并判令原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我相信法院会做出公正、公平的判决,维护我的合法权益。
谢谢!。
不当得利答辩状

不当得利答辩状尊敬的法官:我是被告方的代理律师,现就本案中涉及的不当得利行为,以及我方的辩词和相关证据,向贵庭提交如下答辩状。
一、案情回顾根据原告方的指控,他们声称在交易过程中,被告方获得了不当得利。
但我方坚决否认这一指控,并将在下文中逐一辩驳。
二、不当得利的定义不当得利是指某一方在与他人进行交易或合作时,通过不正当手段或违背公平原则而获取的利益。
在本案中,原告方声称被告方违背了相关交易规则,并从中获利。
三、被告方的辩词1. 交易规则的明确性交易规则是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共同遵守的准则,而不是单方面的约束。
被告方对于交易规则的遵守非常重视,所有的交易行为都是在交易规则的框架下进行的。
2. 公平竞争的保障被告方坚信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卓越质量,以此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我们的市场份额的增长源于我们的良好声誉和客户口碑传播。
3. 交易利益的合理性被告方参与的交易中所获得的利益是合理且可证明的。
我们始终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并未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额外的利益。
四、相关证据支持1. 交易记录和合同文件我方已准备好交易记录和相应的合同文件,以证明交易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交易价格、交付方式以及双方的权益保障,证明了交易的合理性。
2. 信誉和声誉证明我方拥有良好的信誉和良好的市场声誉。
这不仅体现在客户的正面评价上,还体现在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上。
这些可证明我们在交易中的诚信与公平。
3. 市场竞争数据通过调取相关市场竞争数据,可以证明我方并非通过不当手段获得不当得利。
相反,我们的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使得我们能够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
五、诉求基于以上事实和证据,被告方请求法庭驳回原告方的不当得利指控,以维护交易规则的公正和公平。
六、结语最后,我方认为原告方的指控完全没有事实依据,我们一直遵循诚信合作的原则。
希望法庭公正、公平地审理此案,并做出正确的判决。
谢谢法庭的审理!附:相关证据清单。
不当得利的理解及司法认定(收藏)

不当得利的理解及司法认定(根据讲课整理)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卢颖,今天讲解的内容是不当得利的理解及司法认定。
在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进程中,不当得利制度从《民法通则》的1个条文,到《民法总则》的2个条文,再到《民法典》的6个条文,已经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不当得利的规范体系。
今天的讲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第二,不当得利的排除情形;第三,不当得利的司法认定。
一、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首先,我们来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民法典》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以及民法学通说原理,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因此不当得利是指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相对应遭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
这是对于不当得利的基本理解。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985条的规定,认定不当得利成立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一方获得利益、他方受有损失、获得利益与收到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
首先,所谓一方获得利益,是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财产积极增加,指财产本不应增加而增加;第二种情况,财产消极增加,指财产本应减少而未减少。
其次,他方受有损失。
同样这里的损失并不是侵权赔偿中的损失,而是相对于取得利益方而言,另一方的利益因为利益转移导致的利益减少,或者债务增加。
第三,一方获得利益与另一方受到损失之间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这是司法实践中认定不当得利之债是否成立的一个重要依据,获益的另一面必然有他人的损失作为一个对等关系。
如果一方获得的利益并不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则不构成法律上的不当得利。
第四,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
如果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是不成立不当得利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甲把房屋出租给乙,月租金是2000元,租期是5年。
在租期内,乙未经甲同意,将房屋转租给丙,月租金4000元,租期4年。
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行为但欠缺给付目的(给付原因)所形成的不当得利。
一、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原因的不当得利。
二、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指给付时虽有法律原因但其后该原因不存在的不当得利。
三、给付目的不达:指为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为给付,但给付目的不能按照给付意图实现的不当得利。
①非债清偿是指没有任何法律上债务而进行清偿的给付行为,成立自始欠缺给付目的给付不当得利:
A.清偿未到期债务属于当事人民事处分权行为,不成立非债清偿,不发生不当得利;
B.清偿已过诉讼时效债务属于当事人民事处分权行为,不成立非债清偿,不发生不当得利;
C.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属于当事人民事处分权行为,不成立非债清偿,不发生不当得利。
②履行道德义务的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③因不法原因的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但不法原因仅存在于受领人一方时不能阻却不当得利发生。
不当得利中“没有法律根据”的解释

不当得利中“没有法律根据”的解释摘要:不当得利作为准合同的一种,对其构成要件当中的“没有法律根据”解释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其具体“没有法律根据”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给付型不当得利缺乏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即约定,侵害型不当得利缺乏法律上的根据。
关键词: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给付型不当得利、侵害型不当得利《民法典》第985条规定了不当得利制度,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
一般而言,不当得利制度的宗旨在于矫正欠缺法律原因的财产变动,并借此保护财产的归属。
也就是说,与侵权责任制度的功能不同,不当得利制度并不是为了赔偿遭受损失一方的损害,而是为了矫正欠缺法律原因的财产变动,即在成立不当得利的情形下,法律通过课以获得利益一方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去除无法律上原因所获得的利益。
总的来说,不当得利制度在于去除无法律上原因的利益,而非赔偿受损失人的损失。
法条并没有对“没有法律根据”规定具体的内容,该理解对于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罗马法中不当得利的产生基于“缺乏当事人约定”罗马法因素是我国民法典准合同解释的重要基础,现代法典化国家的立法经验是准合同解释的重要参考。
罗马债法中的准合同范围很宽泛,现在的不当得利制度与当时的非债清偿很相似,非债清偿是指非债务人因错误的清偿行为与特定相对人之间产生债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罗马法的规定,受清偿人需要根据准合同清偿债务,而非依据合同行为。
在罗马债法中,清偿给付具有单向性,清偿债务之人一旦履行给付,难以在同一个法律关系中再要求受让标的物所有权的人进行返还。
例如非债清偿中误以为负债而履行了并非自己的给付义务的“债务人”,将物的所有权给付于“债权人”,在该合同法律关系中是很难获得救济的。
为此,非债清偿之诉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清偿人“由于在清偿时已经向‘债权人’转移了标的的所有权,清偿人又不能提起返还原物之诉,因此,赋予清偿人‘返还不当得利之诉’以使其可请求返还错误交付的物品”。
不当得利读书笔记

《债法原理·不当得利》读书笔记一、选书原因在谈添附时,我们知道法律规定当动产附和与不动产时,动产的所有权由不动产所有人取得,原动产所有人可向获得此动产所有权的人请求不当得利返还。
而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者,应负返还的义务。
但是动产与不动产的添附结果系法律明文规定,不动产所有人获得该动产的所有权并非无法律原因,这似乎并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然为何原动产所有人仍能以不当得利请求其返还?不当得利制度中的“无法律上的原因”究竟该如何解释,是基于公平、正义还是其他原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学习了王泽鉴老师关于不当得利的这本专著。
读后,受益匪浅,不仅解决了先前的疑问,也引发了我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一)梗概王老师的这本书一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发生(一):给付不当得利,第三章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发生(二):非给付不当得利,第四章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效力,第五章“得以关于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返还所受之利益”,第六章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第七章不当得利法的体系构成与请求权基础。
(二)主要章节内容介绍绪论主要介绍了不当得利的意义、机能及体系构成,衡平思想与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统一说、非统一说。
不当得利法的两个基本职能:矫正欠缺法律关系的财货移转;保护财货的归属。
这说明了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在于返还无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的利益,它不填补损害。
关于“无法律上原因受有利益”的判断,法学界向来有统一说和非统一说。
统一说认为一切不当得利的基础,应有其统一的概念,因而所谓无法律上的原因,亦应其统一的意义,得对任何情形的不当得利作统一说明。
非统一说则认为各种不当得利各有基础,不能求其统一,因而区分了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依据不同的类型来解释“无法律上原因受有利益”。
本书采非统一说,并在第二、第三章中详细介绍了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的内容。
不当得利“获利无法律依据”要件证明规则研究--(2018)最高法民终314号案例评释

第13卷第3期2020年6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3No.3Jun.2020①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终314号民事判决书,与本文讨论的争议焦点无关之案情兹不赘述。
收稿日期:2019-04-15作者简介:陈 扬(199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民法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9-11-0710∶47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91107.0951.010.html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0.03.11不当得利“获利无法律依据”要件证明规则研究———(2018)最高法民终314号案例评释陈 扬(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司法实践中,对不当得利“获利无法律依据”要件证明规则存有较大分歧。
(2018)最高法民终314号案例具有典型意义。
根据通说法律要件分类说中之规范说,该要件属不当得利请求权发生(产生、形成)规范,应由请求权人(原告)承担证明责任。
根据待证事实分类说,划分积极事实与消极事实的依据应是具体案件事实而非“获利无法律依据”的抽象表述,给付型不当得利中待证事实是“给付原因消灭的具体因由”,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属积极事实,应由请求权人证明。
类型化对待说之合理性值得商榷。
该要件之证明范围并不要求排除一切可能,请求权人仅证明自己主张的原因即可。
二审法院的判决正本清源值得肯定。
程序法困境之根源系实体法未明定“占有的推定效力”。
关 键 词:不当得利;获利无法律依据;证明责任;证明规则;请求权人;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0)03-0259-09 一、案情概要 1 基本案情①原告仁宝公司与被告乐融公司及另外9方拟签订《A+轮融资协议》,约定原告通过向被告增资的方式投资,载明于最后一方签章之日起生效。
实务问答100:不当得利中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实务问答100:不当得利中如何分配举证责任?问:甲向乙账户汇款后向法院起诉称汇错款,请求乙返还不当得利。
乙辩称甲虽与其无法律关系,但甲的行为系偿还丙欠乙的货款,不构成不当得利。
此时应当由谁就“没有法律根据”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答:给付行为没有法律根据是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一。
有观点认为,该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承担,理由在于被告举证“有法律根据”系证明积极事实,相对容易;而原告举证“没有法律根据”则是证明消极事实,难度较大。
反对者则认为,原告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原告必须证明无法律上的原因(给付目的之欠缺)。
此虽具消极事实的性质,仍应由原告负举证证明责任。
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人乃使财产发生变动的主体,控制财产资源的变动由其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困难的危险,实属合理。
”由原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另一个理由在于,“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的基本举证原则,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不能因举证困难而随意倒置。
我们倾向于认为,原则上由被告承担“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证明责任更为妥当。
首先,不当得利中“没有法律根据”不是一般诉讼中特定的待证事实,而是一系列不特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乃至事件的集合。
对于原告而言,让其证明“没有法律根据”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由甲证明汇款“没有法律根据”,则乙只需辩称甲不能举证证明,法院即可判决驳回甲的诉讼请求。
其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此亦为“谁主张,谁举证”的例外情形。
故被告如主张存在一定法律关系构成“法律根据”的,应由被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具体而言,被告的举证证明过程应当分两步走。
第一步要证明存在“法律根据”的相关事实。
如在上例中,乙辩称甲代替丙还款,并提交乙与丙的借款合同及付款凭证等证据以证明乙对丙享有债权。
第二步则需要证明该相关事实构成“法律根据”,从而阻却不当得利的成立。
民法重点、难点辨析(四十四)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民法重点、难点辨析(四十四)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一)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
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
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
1.自始欠缺给付目的。
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的原因,其典型为非债清偿及作为给付的原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
非债清偿是指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债务而以清偿目的为一定给付的行为。
如甲对于其已清偿的欠乙的债务疏于注意又进行清偿,乙所受的第二次清偿,便构成非债清偿的不当得利。
但是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对于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为清偿,债权人可以合法保有该清偿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
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在我国未采纳物权变动无因性的立法原则的情形下,是否发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存在分歧。
有人主张,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移转,因而有关占有人并无利益可言,丧失占有的人可以依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追回财产,不成立不当得利请求权。
但目前通说主张,此种情形下,占有也赋予有关受领人获得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因而成立不当得利,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受损人可以择一行使。
在以下情形中,虽没有给付原因,但排除不当得利的成立:(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
基于道德上的义务为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即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如对无抚养义务的亲属误以为有抚养义务而予以抚养。
对被抚养的亲属不得依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支出的抚养费。
是否为道德上义务,应依一般社会观念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给付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况认定。
给付型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

摘
要 : 当得利制度是并列 于契约、 不 侵权 、 无因管理 等的一种请 求权基础 , 依据 非统一说 的观点, 付 给
型 不当得利是不 当得利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 分。基 于给付型 不当得利待证事 实的特殊性 , 对其证 明责任 的分 配, 理论界和 实务界也 多有争论 , 但依据通说 法律要件分 类说 以及保护 交易安全与公平理念等的考量 , 则应
当由不 当得利请求人承担证明责任。
关键词 : 给付型不 当得利 ; 明责任 ; 证 法律要件 分类说
中图分类号 :9 5 1 I 2 .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6 1 2 1 ) 3— 06— 2 10 48 《0 2 0 0 5 0
不当得利是指无 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 , 致他人受损 害的事 实 J 。依据我国《 民法通则》 9 第 2条的规定 , 国不 我
原则是权利根据规范 , 例外是权 利妨碍 规范 ; 由于法 律一 般 对“ 一旦成立就 消灭 ” 的权 利都作 出较 为明显 的规 定 , 因此
利, 给付型不 当得利主要调 整欠缺给付 目的的财产变 动 , 强 调凡依 当事 人意思而增进他人财产者 , 均有一定 的 目的。
我国尚未就不 当得利 的证 明责 任分配 问题作 出专 门的
依 据是 消极事实说 , 依该说 , 主张消极 事实 的人 不承担 证 明 责任 , 而应 由相 对方 承担证 明责任 。笔者认为结 合学 界的通
再者 , 占有 的公示效力 , 依 被告享有其所受利益 维护这 种权益的静的安全是实体法 的立法 目的所在 , 因此 理应 由破
坏这种权益的静的安全 的原告承担 汪明责任 , 我国台湾 地区 学者姜世明教授 即认 为 : 就 现在之 权利所 有人 ( “ 利益 所得
不当得利审判要点

不当得利审判要点不当得利是指个人或组织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
在司法审判中,不当得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审判要点。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不当得利审判要点及其重要性。
首先,不当得利审判要点包括不当得利的认定和后续的法律责任。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需要明确不当得利的性质和来源,判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不当得利行为。
不当得利可以包括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财产、权益或其他利益。
例如,贪污、受贿、行贿、非法经营等行为都可以构成不当得利。
法院需要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手段、数额、性质等因素,来判定是否存在不当得利行为。
其次,不当得利审判要点还涉及到不当得利的追缴和返还。
在法律上,不当得利是需要被追缴和返还的。
法院判决后,被告人所得的不当利益应当追缴给国家,并返还给受害人。
追缴和返还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审判过程中,法院需要确定追缴和返还的金额和方式,确保被告人无法从不当得利中牟利,并使受害人得到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此外,不当得利审判要点还包括对不当得利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认定和量刑。
根据不同的不当得利行为,法院可能会对不同的刑事罪行进行认定,并给予不同的刑罚。
例如,对于贪污罪、受贿罪等不当得利行为,法院可能会依据相关法律条款,对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
法院在确定刑罚时,需要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悔罪表现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公正的量刑。
不当得利审判要点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权威性。
不当得利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秩序。
通过对不当得利行为的审判和追责,可以对不法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和惩罚,起到震慑不法分子的作用。
同时,通过追缴和返还不当得利,可以恢复被害人的权益,为受害人提供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在不当得利审判中,法院需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和原则,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和公平。
法官需要凭借对法律的准确理解和判断,对不当得利进行认定、追缴和返还,并对犯罪行为进行定罪和量刑。
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理解与适用

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理解与适用【摘要】《民法典》未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二者之区别贯穿至构成要件、请求权基础以及法律效果方面。
在民法典解释时代,采用法教义学法,对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进行再认识。
(1)没有法律根据,即没有给付目的;(2)一方受损,损害是指“得利以他人为代价”,(3)一方得利是为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与《民法典》抽象概括之下的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存在差别。
(1)取得他人应得的利益;(2)一方获得利益;(3)一方遭受损失;(4)获得利益与受损具有因果关系,以上四点为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存在差异。
【关键词】给付型不当得利;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法律根据”一、问题的提出《民法典》总则编第122条与合同编第985-988条,共计五个条文,规定不当得利制度。
自1986年《民法通则》首次确立不当得利制度以来,学术界就主张依据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而《民法典》仅作抽象概括,规定不当得利的四个构成要件:(1)没有法律根据;(2)一方取得利益;(3)一方受损;(4)取得利益与受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未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二者之区别贯穿至构成要件、请求权基础以及法律效果方面。
对“没有法律根据”、“受损”等构成要件的不同理解对请求权规范的不同选择,造成不当得利制度要么弃之不用,要么被滥用的局面,最终增加了司法适用的难度。
民法解释论的时代下,为改变这一局面,采用法教义学的分析方法,对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不同的请求权基础,进而准确选择正确的请求权依据。
二、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理解与适用给付,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他人的财产。
给付型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所产生的不当得利,此种不当得利是由受损人自己的给付行为造成的。
或者说,给付型不当得利系给付一方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接受方的财产,而该给付行为导致自己利益受损。
不当得利相关规定

不当得利之诉一、诉讼时效(2年)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绝大多数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即适用《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2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的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据此,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行使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二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益人,两个条件要同时具备时效才能起算。
二、概念及构成要件不当得利就是指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根据,使他人受损而自己取得的利益。
《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基于此项法律规定,在得利人与受损人之间便产生了以利益返还为内容的债权关系,即不当得利之债。
其中得利人为债务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受损人为债权人,享有请求得力人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一)一方面取得财产上的利益。
取得财产上的利益,是指因一定事实而增加财产总额。
不当得利的成立须以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为首要条件,若仅致他人损害,而自己并未获得利益,即使负赔偿责任,也不构成不当得利。
此处的利益,既包括财产的积极增加。
财产的积极增加,是指权利的增强或义务的消失,使财产范围扩大,如取得所有权、知识产权、所有权上负担的除去等;财产的消极增加,是指财产本应减少却因一定事实而未减少所产生的利益,如本应支出的费用而没有支出,实际上等于增加了财产。
(二)他方受有损失。
指因一定的事实,使他人的财产总额减少。
若仅有一方获利而无他方受损,则不能构成不当得利。
此处的损失,既包括财产的减少,也包括财产的消极减少。
财产的积极减少,是指现存财产的减少。
财产的消极减少,是指财产本应增加而未能增加。
(三)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不当得利的成立,以利益和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条件。
不当得利纠纷应该注意的问题

不当得利纠纷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为独立的债法制度, 不当得利与物权制度密不可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当得利是为了补救给付原因欠缺的权利变动引起的利益失衡, 这也是在制定《规定》时将其独立列出的依据。
对于不当得利事实的性质, 在理论上有行为和事件两种观点。
认为不当得利是行为的观点指出:不当得利的事实属于一种不公正的行为, 从法律上确认不当得利为主体的行为, 确认不当得利的债务人性质, 有助于规范民事主体的行为。
认为不当得利事实属于事件的观点则是: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 与人的意志无关。
实际上, 法律规定不当得利制度并不是要制裁受益人的得利行为, 而是要纠正受益人得利这一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
在实践中判断不当得利的依据主要是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
1.一方受益。
是指因一定事实, 使一方的财产总额增加。
财产的增加包括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
对利益的认定是整个不当得利制度的核心, 利益的范围很广, 不仅包括金钱, 还有劳务及使用权等权益的增加, 如财产利益上负担的消灭。
2.他方受损。
所谓受损, 是指因一定的事实使财产利益的总额减少, 既包括积极损失, 也包括消极损失。
即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和应得财产利益的减少。
3.一方受益与他方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
是指他方受损与一方受益之间有变动的关联性, 后者是前者的原因。
应当指出的是, 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不受受益与受损的财产范围、是否同时发生以及表现形式的影响。
4.没有合法根据。
是指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这是认定不当的核心内容。
我国民法在财产变动上不承认无因性, 因此, 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既包括在取得利益时没有合法依据也包括事后丧失合法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在《物权法》颁布以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4条的规定, 遗失人对拾得人的遗失物的返还请求权是基于不当得利的债权, 该债权在拾得人拒不返还时转变为侵权之诉。
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责任与减轻——以《民法总则》第122条的内部构造为核心

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责任与减轻——以《民法总则》第122条的内部构造为核心
刘正川
【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学界及实务中对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中的“没有合法根据”之举证责任莫衷一是.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内部构造类似于大陆法系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所以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的实务和学说见解.德国和台湾地区不当得利“无法律上原因”的举证责任皆以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为分配原则,而我国的立法现状与规范说的观点相仿,由主张权利者负担举证责任,但为了减轻其举证困难,可以强化债务人之具体化义务,要求被请求返还的被告对其所主张之原因事实为具体说明,平衡当事人间的利益.
【总页数】7页(P57-62,13)
【作者】刘正川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13
【相关文献】
1.浅议给付型不当得利举证责任的分配 [J], 张娟;姚玉玲
2.民间借贷转诉不当得利的法律问题研究——以给付型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为
重点 [J], 刘嘉越;
3.民间借贷转诉不当得利的法律问题研究r——以给付型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为重点 [J], 刘嘉越
4.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的举证责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二条与民间借贷谈起 [J], 刘正川;许佳慧
5.试论指示给付关系下的不当得利返还——兼评《民法总则》122条 [J], 朱严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证明责任辨析(一)关键词: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特殊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证明责任内容提要:诉讼中不当得利要件事实,尤其是受益人获益是否存在法律上原因的证明责任的分配,在司法实务中多有争议。
一般而言,该证明责任应当由不当得利返还请求人承担;在权益侵犯型不当得利中由受益人承担;而在一方主张为非给付、一方主张为给付的特殊不当得利案件中,仍应当由请求人提出初步证据,但可以适当降低其证明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构成不当得利有四个要件:一方获有利益;他方受到损失;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获利没有合法根据,即无“法律上的原因”,这是不当得利的关键。
在诉讼中,如何证明获利“有”、“无”“法律上的原因”,是不当得利案件的核心。
应由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人(受损方、诉讼中的原告)证明被请求人(获利方、诉讼中的被告)获利“无法律上的原因”,还是由被请求人证明获利具有合法依据,会直接导致截然相反的诉讼后果。
对此,学者多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未对该类诉讼的证明责任有特殊规定,而从“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看,应由请求人即原告来承担不当得利构成的四要件成就的证明责任,其关键是“无法律上的原因”的证明责任。
笔者亦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但认为此种证明责任主要适用于给付型不当得利。
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利益的变动是因受损方的给付行为引起的,受损方如欲回复到利益变动前的状态,应承担给付基础已不存在或丧失等证明责任亦合情理。
这一观点在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已有所体现。
【1】但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案件中,如何配置举证责任,关键是如何配置获利是否存在“法律上原因”这一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存在争议。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是指基于受损人给付行为以外事由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这些事由包括:受损人的行为,如误以他人的事务为自己的事务而管理;受益人或者第三人的行为,如受益人或者第三人的行为的侵权或错误(即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自然事件,如他人之鱼跃入自己的鱼池;法律规定,如添附。
【2】与给付型不当得利相比,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产生的事由复杂,类型多样,对其要件事实的证明标准更难统一,更值得研究和探讨。
本文现举一实例为引,借助其作为进一步说明的依托:原告与被告为干父子关系,关系较为密切,被告曾持有原告家的钥匙。
原告声称部分字画丢失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从被告家中搜出了原告所称丢失的字画,但最终以“不能认定被告具有盗窃事实”为由未予刑事立案。
原告遂向法院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原告承认系争字画确属原告,但其获得均有正当来源,部分字画为原告即兴作画后赠与被告,部分为原告赠与被告的妻子和岳父,部分为原告赠与被告的朋友后存放在被告处,部分为以被告为原告购买家具、修缮房屋、交纳电话费等形式交换所得,被告并未偷过原告字画。
双方互不认可对方的主张,也均未能提出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
这时,如何在原被告之间分配证明责任,决定了案件最终的判决结果,即由何方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
【3】在这一案件中,按照原告的主张,本案属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的“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即原告受到损害、被告获得利益是由被告的侵害行为造成的;而按照被告的主张,其持有字画有多种合法途径,部分为非给付来源(朋友寄存),部分为给付来源(原告赠与、价值交换)。
本文论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双方均认可获利原因为非给付型的不当得利中,如何分配“法律上的原因”之“有”或“无”的证明责任;二是一方主张为非给付(如权益侵害)、另一方主张为给付(赠与)的不当得利中,应当由何方承担客观证明责任。
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分类和证明责任的分担《民法通则》并未将不当得利作实体法上的类型区分。
民法理论上将不当得利分为给付型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型不当得利是因请求人的给付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给付”指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财产。
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乃是基于受损人给付行为以外事由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根据请求权发生的事由又可将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分为基于行为、事件和法律规定而生的不当得利;根据请求权的内容的不同,还可将其分为因权益受到侵害所成立的不当得利、因支付费用所成立的不当得利和因求偿所产生的不当得利。
【4】上述分类有助于从实体法角度理清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主体、相对人以及返还利益之范畴。
但从程序法证明责任分配的角度看,应采用新的标准对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进行划分,即看由何方当事人“导致了财产利益的变动”。
据此,可将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分为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5】两种类型案件的证明责任有所不同。
1.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按照罗森贝克的“法律要件分类说”,应依民事实体法的规定,由原告承担不当得利所有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
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和因请求人给付行为导致的给付型不当得利一样,在诉讼中应由请求人承担证明责任。
除了“法律要件分类说”之理论,还有如下理由可为佐证:首先,从一般社会经验来看,财产的变动以有因为常态,以无因为例外。
因此,如因请求人的行为引发的财产变动,法律推定为有法律上的根据,即使此原因可能在法律上不成立、无效或撤销,或者纯粹是认识上的错误而不存在,但应由请求人来证明这一事实要件,这不因“给付型”或“非给付型”而有异。
其次,从物权法的原理来看,获利人获得利益、占有财物为给付或准给付的结果,受占有的推定效力保护。
在物权法上,占有推定为有权占有,除非请求人举证予以推翻,因此,请求人欲打破占有的现实状态、回复之前的占有,应举证证明占有人的占有“无法律上的原因”,而非仅仅证明自己曾是权利人。
再次,对于因请求人行为导致财产利益变动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尽管请求人在行为意思上缺乏真意,但是,由于请求人是使财产发生变动的主体,由其承担举证责任困难的危险,实属合理。
【6】因此,在事实真伪不明时,由请求人承担此风险,符合民法意思自治和自己责任的基本原理。
2.非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然而,如果利益的变动并非基于请求人的行为,而是被请求人的行为所致,那么,法律要件中“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原告主张的“消极事实”,应如何来证明?诉讼实践中,主要以消极事实说为依据,站在证明之难易、与证据之距离、当事人公平角度进行衡量。
在诉讼中,审判者和原告有时会以待证事实说中的消极事实说为依据,主张由被告证明其获益具有合法依据。
消极事实说将待证事实分为积极事实和消极事实,认为主张积极事实即肯定事实的人应承担证明责任,主张消极事实即否定事实的人不承担证明责任。
而消极事实与积极事实之间,常常能因表述方式的变换而互相换位,如“无法律上原因”的消极事实主张就可以转化为“合同被撤销”的积极事实主张。
在因请求人行为引起的不当得利(包括给付型不当得利和前述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诉讼中,由于请求人本身处在财产利益变化的具体过程中,其主张“无法律上原因”这一消极事实,可以转变为相应的积极事实,此时仍应由请求人承担举证责任。
但在非因请求人行为导致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由于财产权益的变动不是由请求人的行为引起的,原告不能基于给付的意思所形成的具体情形或者其导致资财变动的行为而将“无法律上原因”变为对特定积极事实的主张,这时的“无法律上原因”,就接近于一种“实质上的消极事实”,【7】从而给原告的证明带来困难。
而被告作为财产的受益者,他无论如何是处于财产变动的具体过程之中的,更容易提供获益有合法依据的证据。
对此学者指出:“原本应归属于请求人的利益,现在却归属于受益人的利益,在当事人事先无合意的条件下,这种权益变动是在何种情况下和基于何种原因发生的,应当属于受益人所支配的空间领域。
为此,对这种权益变动存在法律上原因的事实,应由受益人担负证明责任,否则即可成立不当得利。
”【8】本文所举案例中,原告主张被告拥有原属于自己的字画乃是基于被告的偷盗行为,因无法证明被告行为为偷盗而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依原告主张,本案属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的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
而被告也认可部分字画由系由第三人存放在己处。
因此,对于这部分字画而言,原告非处于财产变动的过程之中,而被告则处于其中。
因此,由被告提供其获益有法律上的原因的证明更为妥当。
此外,从不当得利实体法制度的价值取向看,本案中原告也无须证明被告行为具有违法性,只要其能够证明该“失窃物”原本为自己所有,就应当由被告就其获益具有合法依据承担证明责任。
关于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民事法上有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在诉讼上可以影响到证明责任的分配。
其一为“违法性说”,该说认为,侵害他人权益,所以构成不当得利,乃是因为侵害行为具有不法性,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发生系基于获利行为的不法性。
依此说,“无法律上原因”的证明,理应转化为对受益人或者第三人行为“不法性”的证明,如受益人有犯罪或民事侵权等方面的行为。
其二为“权益归属说”,该说认为,权益有一定的利益内容,专属于权利人,归其所有,违反法秩序所定权益归属而取得利益的,属于侵害他人权益归属范畴,欠缺法律上原因,应属不当得利。
基于此种学说,权益受侵害一方如果能够证明受损的权益原本属于自己,即可自然推导出受益人之受益“无法律上原因”,而应当由受益人证明其获益具有合法依据。
对此王泽鉴先生指出:“违法说虽值重视,但难赞同。
不当得利制度之目的在于使受益人返还无法律上原因而受的利益,其应考虑的,不是不当得利的过程,而是保有利益的正当性。
给付过程的违法性及保有给付的正当性是两个不同的判断基准。
”“不当得利的功能,在于使受领人返还其无法律上原因所受的利益(取除功能),就构成要件而言,不以受益人的行为具有故意过失、不法性为必要。
”【9】因此,笔者认为应遵循“权益归属说”,由被请求人就其获益存在法律上原因进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