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消毒法

合集下载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法文: 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种类和它所含的微生物的性质而不同。

现在主要用于牛奶、葡萄酒、啤酒和果汁消毒。

历史
1864年夏季,法国化学家与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在阿尔布瓦发明了一种葡萄酒和啤酒的消毒保存方法[1]。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新酒短暂加热到50~60 °C(122~140 °F)就足以杀死酒中的微生物,长期保存也不会变酸,而且不牺牲酒的口味品质。

[1]这种方法以巴斯德的姓氏命名,称为"pasteurization"。

巴氏消毒法起初用作处理酒类[2],很多年后才用于杀灭牛奶的微生物。

[3]
牛奶消毒
传统用煮沸的方法来彻底消毒,但这样会使牛奶失去其风味,也会令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凝固和使牛奶中的维他命流失。

使用巴斯德消毒法于牛奶时,以72-75°C的温度把牛奶煮15~30秒,然后立刻冷却到4-5°C。

此法由于未煮沸,比较能保留牛奶的风味,但另一方面不煮沸就不能消除的牛奶里全部微生物,这温度只是刚好把致病的细菌消除。

由于仍然有部份细菌生存,巴斯德消毒法消毒的牛奶即使未开封,在室温下一两天后仍会变质,因此应冷藏。

未开封置的牛奶于6-7°C可以保存6-10日。

巴氏消毒操作方法

巴氏消毒操作方法

巴氏消毒操作方法: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将食物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食物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是将食物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这样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巴氏消毒法并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它只能将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到对消费者不会造成危害的水平。

同时,巴氏消毒法也需要控制好加热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对食物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对于不同种类的食品,巴氏消毒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牛奶等液体食品,可以通过将食品加热到60-65℃,保持30分钟来进行巴氏消毒;而对于一些固体食品,如火腿、香肠等,则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加热更长的时间来达到消毒的效果。

巴斯德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

路易斯·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 (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的成就: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4)曲颈瓶的巧妙发明和细菌试验证明其不是由腐败的物体产生,而是细菌将物体腐化,打破了牛顿等人长久以来的观点。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与医学: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

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

法规中巴氏杀菌的定义

法规中巴氏杀菌的定义

法规中巴氏杀菌的定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巴氏杀菌是一种用来消除牛奶中有害微生物的加热处理工艺,其名字来源于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路易斯·巴斯德)。

巴氏杀菌法被广泛应用于乳品生产行业,可以使牛奶在不改变营养成分和口感的情况下延长保存期限,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巴氏杀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牛奶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将其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等有害微生物全部杀灭。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同时能够延长牛奶的保质期,使其更加安全可靠。

根据中国相关法规的规定,巴氏杀菌的温度和时间是有一定要求的。

一般而言,牛奶在巴氏杀菌的过程中需要加热到摄氏72度以上,并且保持在该温度下不少于15秒。

这样可以确保绝大部分的有害微生物被杀灭,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巴氏杀菌法被广泛应用于乳品生产行业,成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相关监管部门对乳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和设备都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其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巴氏杀菌处理。

只有通过了相关检验和认证,才能将产品投放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巴氏杀菌虽然可以杀灭大部分的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微生物。

在生产和消费中仍需注意卫生安全,避免二次污染。

长时间高温处理也可能对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平衡好消毒效果和保留营养的关系。

巴氏杀菌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的乳品加工技术,可以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消费者都应增强对此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共同促进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0字】第二篇示例:巴氏杀菌是一种用来杀灭微生物的加热处理方法,是食品安全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巴氏杀菌技术最初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并提出,后来被应用到食品生产中,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在许多国家的法规中,都规定了食品生产中必须对一些易污染的产品进行巴氏杀菌处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现在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由来巴氏灭菌法的产生来源于巴斯德解决啤酒变酸的问题。

当时,法国酿酒业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啤酒在酿出后会变酸,根本无法饮用。

而且这种变酸现象还时常发生。

巴斯德受人邀请去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使啤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

营养丰富的啤酒简直就是乳酸杆菌生长的天堂。

采取简单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杀死乳酸杆菌的,但是,这样一来啤酒也就被煮坏了。

巴斯德尝试使用不同的温度来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会破坏啤酒本身。

最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是:以50~60℃的温度加热啤酒半小时,就可以杀死啤酒里的乳酸杆菌和芽孢,而不必煮沸。

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

这种灭菌法也就被称为“巴氏灭菌法”。

编辑本段主要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编辑本段现行方法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

“低温长时间”(LTLT)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厂用来生产一些奶酪制品。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的产品不是无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巴斯德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

路易斯·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得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得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得方法开始研究,她也就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得成就: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得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就是19世纪最有成就得科学家之一。

她用一生得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就是由于一种微菌得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得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得恼人得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与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就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得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得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得丝绸工业。

(3)传染病得微菌,在特殊得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她们从病菌变成防病得疫苗。

她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就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4)曲颈瓶得巧妙发明与细菌试验证明其不就是由腐败得物体产生,而就是细菌将物体腐化,打破了牛顿等人长久以来得观点。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得最完美无缺得人”,她不仅就是个理论上得天才,还就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得人。

她于1843年发表得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与“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得研究。

1856年至1860年,她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得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得“关于乳酸发酵得记录”就是微生物学界公认得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与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得重大变革。

此外,巴斯德得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得酿酒业、养蚕业与畜牧业。

巴斯德与医学:巴斯德被认为就是医学史上最重要得杰出人物。

巴斯德得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她得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氏消毒法与巴氏消毒液

巴氏消毒法与巴氏消毒液

法国的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对于每一个以及微生物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并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与此同时,巴斯德还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之一,因为他所倡导的消毒法,让无数病人避免了外科手术的术后感染。

巴斯德所发名的饮料消毒方法,亦以他名字的来命名,被称之为“Pasteurization”。

“Pasteurization”通常被翻译为“巴氏消毒法”。

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矛盾,首先,巴斯德的全名叫“Louis Pasteur”,巴斯德只是他的名字,Louis 才是他的姓氏,由此说来,“巴氏消毒法”的这种译法十分不靠谱。

但“巴氏消毒法”这一提法,却流行甚广。

很显然,国人以中国的文化来理解外国人了。

西方人却更看重个体的名字,大人物如巴斯德、牛顿、爱因思坦等,都是知其姓,不知期名。

受中国的传统习惯影响,中国人重家族观念,重姓氏,不重名字;反观国人的发现,往往以姓氏命名,“吴氏定氮法”即由此而来。

而与“巴氏消毒法”最容易混淆的,就是“巴氏消毒液”了。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巴氏消毒法”与“巴氏消毒液”都是命名于“Pasteur”。

但直到今天,才发现并非如此,“巴氏消毒液”来源于前苏联科学家巴左可夫。

巴左可夫将次氯酸钠溶液用于医院作为消毒液使用,效果非常好,一段时间后在国内也得到广泛的推广,由巴左可夫的名字难记,巴左可夫的消毒液被简单改写为巴氏消毒液,再后来巴氏就通过谐音简化演变成了84消毒液。

简化的翻译,方便记忆,便于传播,但于本意,却距离远了。

许多以微生物学家名字命名的细菌,其中文翻译也是如此,以细菌学创始人cohn命名的“科恩葡萄球菌”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一些课本、甚至于教材中,就被翻译成了“孔氏葡萄球菌”。

食品巴氏杀菌技术

食品巴氏杀菌技术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即低温保持式杀菌法。

亦称低温长时间杀菌法。

是利用低于100摄氏度的热力杀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1863年发明,至今国内外仍广泛应用于牛奶、人乳及婴儿合成食物的消毒。

新鲜原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十分怕热,如果用摄氏100度的消毒方法,则原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将被破坏,而且原奶中的维生素、蛋白质等也有损失。

巴斯德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如果原奶加工时温度超过85℃,则其中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会被大量破坏,但如果低于85℃时,则其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被保留,并且有害菌大部分被杀灭,有些有益菌却被存留。

所以,将低于85℃的消毒法称作巴氏消毒法,可以说,这是新鲜牛奶最科学、最好的加工工艺。

采用巴氏灭菌法生产的鲜奶,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与新鲜原奶基本相同。

现用的巴氏杀菌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加热到61.1~65.6摄氏度之间,30分钟;二是加热到71.7摄氏度,至少保持15秒钟。

由于巴氏消毒法所达到的温度低,故达不到灭菌的程度。

但是它可使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致病微生物死亡,可以使细菌总数减少90%-95%,故能起到减少疾病传播,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的作用。

另外,这种消毒法不会破坏消毒食品的有效成份,且方法简单。

食品杀菌技术主要有热杀菌和非热杀菌,其中热杀菌主要有:湿热杀菌、干热杀菌、微波杀菌、电热杀菌和电场杀菌等;非热杀菌主要有:化学与生物杀菌、辐照杀菌、紫外线杀菌、脉冲杀菌、超高静压杀菌、脉冲电场(PEF)杀菌以及振动磁场杀菌等。

下面就针对这些杀菌技术作一下详细的介绍:湿热杀菌:热杀菌是以杀灭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的热处理形式,而湿热杀菌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它是以蒸气、热水为热介质,或直接用蒸汽喷射式加热的杀菌法。

利用热能转换器(如锅炉)将燃烧的热能转变为热水或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再以换热器将热水或蒸汽的热能传给食品,或将蒸汽直接喷入待加热的食品。

初一生物巴斯德消毒法原理

初一生物巴斯德消毒法原理

初一生物巴斯德消毒法原理巴斯德消毒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和水处理等领域的消毒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高温和压力来杀死和去除空气或物体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巴斯德消毒法的发明者路易·巴斯德是法国的一位著名微生物学家,他的贡献对于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巴斯德消毒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高温杀菌:在巴斯德消毒法中,高温是达到杀菌目的的主要手段。

通过加热物体或介质,可以快速使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失去生命活性。

一般来说,高于100摄氏度的温度可以迅速灭活大部分常见的致病微生物。

巴斯德消毒法中常用的高温源包括蒸汽、热水和高温电烙铁等。

2. 压力灭菌:除了高温外,巴斯德消毒法还利用了压力来增加杀菌效果。

通过增加压力,可以提高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受热的能力,使其更易被杀灭。

如此一来,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下,也可以实现有效的灭菌效果。

常见的应用压力的方式包括蒸压锅和高压蒸汽消毒器等。

3. 持续时间:巴斯德消毒法中所使用的高温和压力通常需要保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杀菌的效果。

这是因为一些微生物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灭活,比如芽孢和一些抵抗力较强的病毒。

因此,巴斯德消毒法的持续时间是根据不同的目标微生物和消毒物体来确定的。

巴斯德消毒法的原理使得它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医疗领域,巴斯德消毒法可以用于灭菌器械、手术室和病房的消毒,确保医疗环境的无菌。

在食品工业中,巴斯德消毒法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设备和容器的清洁消毒,预防食品污染。

在水处理过程中,巴斯德消毒法可以用于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保障水源的安全。

总之,巴斯德消毒法利用高温和压力的组合,通过灭活微生物来达到消毒的效果。

其原理简单明了,应用广泛且高效。

对于初一生物学习来说,了解巴斯德消毒法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生态和控制感染的方法。

通过学习巴斯德消毒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公共卫生。

巴斯德消毒法原理

巴斯德消毒法原理

巴斯德消毒法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巴斯德消毒法原理呀!
你说这巴斯德消毒法,就像是一位神奇的卫士,守护着我们的食品和饮品呢!它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好像是给那些微生物们来了一场特别的“洗礼”。

想象一下,那些有害的微生物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坏蛋,总是想在我们的食物里捣乱。

而巴斯德消毒法呢,就是要把这些小坏蛋给收拾掉!它主要就是利用适当的温度来处理一下。

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温度哦,得恰到好处。

温度太高了,那食物可能就被“烫坏”啦,变得不好吃了;温度太低呢,又没办法把那些小坏蛋给赶跑。

就像我们做饭一样,火候得掌握好,对吧?
比如说牛奶,我们平时喝的牛奶要是不经过处理,那里面可能就有好多小坏蛋在开派对呢!但经过巴斯德消毒法处理后,嘿,那些小坏蛋就没法再嚣张啦!这就好比是给牛奶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把脏东西都洗掉啦。

再看看我们的果汁呀,要是没有巴斯德消毒法,说不定喝下去的就是一群微生物在肚子里闹腾呢!多吓人呀!但有了它,我们就能放心地享受美味的果汁啦。

你说这巴斯德消毒法是不是很厉害?它就像是一个默默守护我们健康的英雄!而且它操作起来也不难呀,就是控制好温度和时间就行啦。

咱平时在生活中可得重视这个呀,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巴斯德消毒法。

它能让我们吃得更安全,喝得更放心呢!不然那些微生物可就得意啦,在我们身体里捣乱,让我们生病难受。

咱可不能让它们得逞,对吧?所以要好好利用巴斯德消毒法呀!让它成为我们健康的好帮手!这不就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嘛,让我们能开开心心地享受美食,健健康康地生活!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总之,巴斯德消毒法真的太重要啦,大家可别小瞧它哟!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巴斯德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

路易斯·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的成就: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4)曲颈瓶的巧妙发明和细菌试验证明其不是由腐败的物体产生,而是细菌将物体腐化,打破了牛顿等人长久以来的观点。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与医学: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

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及应用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及应用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及应用1. 简介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主要通过热处理来杀灭病原微生物,比较适用于液体食品和饮料的消毒。

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

2. 原理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基于热处理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通过加热液体食品或饮料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可有效消灭其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霉菌等。

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分别为间歇式巴氏消毒法和连续式巴氏消毒法。

2.1 间歇式巴氏消毒法间歇式巴氏消毒法是指将液体食品或饮料加热至高温,通常为70-90摄氏度,然后迅速冷却至低温,通常为15摄氏度以下。

整个过程需要控制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以确保微生物的杀灭。

2.2 连续式巴氏消毒法连续式巴氏消毒法是指将液体食品或饮料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流动加热处理,并保持一定时间。

这种方法通过设备的设置,能够实现连续的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有效地确保微生物的杀灭。

3. 应用巴氏消毒法的应用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食品工业巴氏消毒法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储存的液体食品和饮料,如果汁、牛奶等。

通过巴氏消毒法,可以有效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3.2 医疗卫生在医疗卫生领域,巴氏消毒法常用于医疗器械、输液等液体的消毒处理。

通过巴氏消毒法,可以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3.3 饮料工业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于饮料工业,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时间保存和销售的饮料。

通过巴氏消毒法,可以保证饮料的品质和卫生安全。

3.4 生活消毒巴氏消毒法也可以用于家庭生活中的消毒处理,如消毒纸巾、婴儿用具等。

通过巴氏消毒法,可以有效地杀灭日常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并提高生活环境的卫生水平。

4. 优缺点使用巴氏消毒法有以下优点和缺点:4.1 优点•高温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微生物,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巴氏消毒法不需要添加化学物质,对环境友好。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1.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消毒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和饮料等行业。

它的原理在于利用高温杀灭微生物,并通过快速冷却来延缓微生物再生的速度。

下面是巴氏消毒法的原理的详细解释:•热处理杀灭微生物:巴氏消毒法通过将液体食品、制药产品或饮料加热到特定温度,杀死其中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

一般来说,温度在60°C到85°C之间,加热时间根据产品的特性而定。

高温破坏了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酶活性,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快速冷却抑制微生物再生:巴氏消毒法在高温处理后,立即将液体食品、制药产品或饮料迅速冷却到低温。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微生物再生的速度。

快速冷却可以防止微生物在残留的低温热处理过程中重新繁殖。

2. 巴氏消毒法的应用范围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2.1 食品行业•鲜奶:巴氏消毒法用于对鲜牛奶或羊奶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它们的安全性。

在巴氏消毒过程中,牛奶被加热到至少72°C,然后迅速冷却。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杀死细菌和其他病原体,延长鲜奶的保质期。

•果汁和饮料:巴氏消毒法也适用于果汁和饮料的生产。

在果汁和饮料行业,液体产品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在无需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保留其天然口感和营养价值。

2.2 制药行业•注射剂:巴氏消毒法应用于制药行业,用于对液体注射剂的消毒。

通过巴氏消毒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造成感染的细菌和病毒,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口服液:巴氏消毒法也常用于口服液的生产。

在巴氏消毒的过程中,液体药物通过高温处理,以消灭其中的微生物,然后通过快速冷却来抑制微生物再生。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确保口服液的无菌性。

2.3 化妆品行业•面膜:巴氏消毒法可用于面膜的生产过程中。

液态面膜通过高温处理来杀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护肤品:巴氏消毒法也可应用于护肤品的生产。

通过在制造过程中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有效去除产品中的细菌和致病微生物,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是指将食品加热至70~80 ℃,保温30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

这种方法不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

它的原理是:当食品进入机体后,体内一些嗜热菌首先消耗食品中的葡萄糖、淀粉、脂肪等物质,使这些营养物质变成热量,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同时,细菌又利用食品中的其他成分作为营养物质,并不断积累代谢产物,形成大量的热源,以抵抗外界不利因素对细菌的侵袭。

当外界温度适宜时,这些热源中的细菌便大量繁殖,食品中的细菌可能会超过其自身的抑制能力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而通过加热杀死致病菌和产毒菌,保持无芽胞和无病原菌的状态,只有无病原性微生物和无芽胞的食品才能符合卫生要求,才能达到消毒目的。

巴氏消毒的最适温度为65 ℃~75 ℃。

采用巴氏灭菌的温度主要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及其芽胞的耐热性而定。

如果巴氏灭菌用的锅不漏气,则以使食品保持原有体积为前提,那么不论何种微生物都不能长时间存活,只要灭菌条件保持一定时间,微生物就能被全部杀死。

但巴氏消毒所能杀死的只是各种细菌,还有部分霉菌、酵母菌及病毒,因此在储藏过程中仍然有可能造成食品的变质。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巴氏灭菌法是以75 ℃左右的温度处理1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酵母菌、霉菌和病毒等,并可保持肉类的色、香、味。

如果温度升高至100 ℃,则几乎可以全部杀死所有微生物。

因此,巴氏灭菌只能适用于耐热性低、肉类中心温度低于70 ℃的食品,而不适用于肉类中心温度高于70 ℃的食品,因为高温处理不仅会使食品失去原有的风味,而且食品的营养成分也会受到破坏。

另外,杀死芽胞也是关键,芽胞耐热性强,在70 ℃时仍能生存。

在储藏期间,食品一旦被细菌污染,即使温度很低,这些细菌也能继续增殖,从而导致食品变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巴氏灭菌时必须控制好温度和时间,否则容易产生食品变质。

例如,牛奶在75 ℃的温度下保持10分钟,可完全杀死牛奶中的致病菌、腐败菌,而一旦超过10分钟,牛奶就会酸败。

巴斯德流感疫苗操作方法

巴斯德流感疫苗操作方法

巴斯德流感疫苗操作方法
1. 先洗手并准备好消毒工具;
2. 打开疫苗包装,将疫苗注射器取出并
轻轻摇晃,使疫苗液体充分混合;
3. 消毒注射部位,一般在臀部外上部的肌肉处;
4. 将注射器对准注射部位,用一只手牢固固定患者,另一只手握住注射器,迅速将疫苗注入肌肉中;
5. 抽出注射器,用消毒棉球压于注射处,轻轻按
摩注射处;
6. 患者接种完流感疫苗后,应当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如过敏反应、头疼、乏力等,请定期监测。

注意事项:
1. 巴斯德流感疫苗一般只适合成年人接种,对于妊娠期妇女及儿童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斟酌接种。

2. 接种流感疫苗前,请告知医生您是否曾经接种过流感疫苗,并告知是否存在过敏情况;
3. 接种流感疫苗后应当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且在接种后的两周内应避免过多出入人群,以及注意手卫生等措施,对于不适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巴氏灭菌工艺流程

巴氏灭菌工艺流程

标题:巴氏灭菌工艺流程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侃侃那个让食品更安全、更美味的秘密武器——巴氏灭菌法。

这玩意儿可是老早就有了,不过到现在还是超级实用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氏灭菌的世界,看看它是怎么把细菌们“消灭”的。

首先,得搞清楚巴氏灭菌是啥。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用热力杀死或减少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发明的,所以叫“巴氏”。

好了,现在我们来聊聊巴氏灭菌的流程。

别急,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过程就跟我们泡茶差不多,都是热水烫一烫,让东西变得更干净、更好喝。

第一步,当然是准备原料啦。

不管是牛奶、果汁还是其他什么饮料,都得先准备好。

这个步骤没啥技术含量,就是选好料,保证原料新鲜、干净。

第二步,加热。

这一步骤可是巴氏灭菌的核心哦!就是把准备好的原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

一般来说,巴氏灭菌的温度在60℃到85℃之间,时间嘛,从几秒钟到半个小时不等。

这个温度和时间的选择要根据你要处理的食品来定,不同的食品需要不同的“待遇”。

第三步,保温。

当原料被加热到目标温度后,就要保持一段时间,让热量充分渗透到食品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细菌们被彻底“消灭”。

第四步,冷却。

这个步骤也非常重要哦!加热之后,要迅速把食品冷却下来,避免过度加热影响口感和营养。

冷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用冷水换热、风冷等,目的就是让食品回到适合食用的温度。

最后一步,包装。

经过以上四个步骤,食品已经变得干干净净了,这时候就可以进行包装,然后送到超市、商店供大家享用啦!总的来说,巴氏灭菌就是一个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过程,让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被“消灭”,同时保留食品的口感和营养的方法。

虽然过程中涉及到一些专业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但原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

希望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对巴氏灭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次当你喝到美味的牛奶、果汁时,不妨想想,这些都是科学的力量哦!。

巴斯德与巴氏杀菌法

巴斯德与巴氏杀菌法

巴斯德与巴氏杀菌法初二生物组巴斯德(LOUIS PASTEUR),于1822年12月27 日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

小时候的他,就比较聪明好学,喜欢研究一些曰常生活中所好奇的问题,并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法,这对他今后能在科学史上有那么重要而重大的发现不无关系。

1849年,正在上大学的巴斯德与就读的大学校长女儿玛丽相爱并结婚。

玛丽也是个在科学上比较认真而钻研的人,在这个贤内助的帮助下,巴斯德向科学的顶峰奋勇前进。

很久以来,巴斯德就关注于一个现象——为什么食物会腐败变质呢?其中究竟是什么一个道理? 当时的法国,很多人不能理解人为什么生病,食物为什么会变质等等很多在现代的我们看来其实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有些人认为生病是“上帝的惩罚”,而且当时已经有了手术这一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是由于不知道消毒这个简单理论,很多人都“莫名其妙”地死于感染:对于蚕蛹、啤酒等产品的变质也没有什么了解,更没有什么对策。

而巴斯德却利用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并通过辛勤的实验与研究得出结论: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在17世纪的世界,这个科学而大胆的论断不啻于投下一枚原子弹。

这一学说,奠定了巴斯德在科学界的地位,也为其后来发明巴氏杀菌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致病机理的阐明,在两年内就使手术死亡率从90%降到了15%。

随后,他又发现了啤酒及桑蚕等细菌侵入的机理,并发明了巴氏杀菌法的雏形——高温加热杀菌法,并取得了有效的成绩。

随着罐头的问世,很多人对罐头这种新食品心里总是划着问号,“这里面的食品安全卫生吗?”巴斯德以科学实验及理论证明了罐头的安全性,罐头才开始风行起来。

另外,通过对狂犬病患者的观察,巴斯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疫苗,而疫苗对人类真可称得上是“救命灵丹”。

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曾有评论:巴斯德所做的一切使人类在100年中,寿命增加了30岁!牛奶最开始被人类所饮用,无一例外的全部是鲜奶的方式“进口”的,因为还没有有效而简便的方法能使新鲜的牛奶能够长期地贮存起来而不变质,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所喝的奶基本上都是当天的奶,而这时巴斯德提出了一种在61~65℃下加热30秒的方法来杀灭食品中的细菌,当把这种杀菌方法应用到牛奶杀菌中后有效的延长了牛奶保持期,从而推动了牛奶饮用的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易斯·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 (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的成就: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4)曲颈瓶的巧妙发明和细菌试验证明其不是由腐败的物体产生,而是细菌将物体腐化,打破了牛顿等人长久以来的观点。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与医学: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

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

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

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

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

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

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

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

传染病:巴斯德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痕上。

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

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

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

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

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狂犬病: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

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

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

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

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

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

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

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预防接种技术: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类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使人类抵御可怕的狂犬病。

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世界的产生过程。

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

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人们以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

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发酵: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这时的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

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

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

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

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

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巴氏灭菌法由来巴氏灭菌法(法语:Pasteurisation)的产生来源于巴斯德解决啤酒变酸的问题。

当时,法国酿酒业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啤酒在酿出后会变酸,根本无法饮用。

而且这种变酸现象还时常发生。

巴斯德受人邀请去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使啤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

营养丰富的啤酒简直就是乳酸杆菌生长的天堂。

采取简单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杀死乳酸杆菌的,但是,这样一来啤酒也就被煮坏了。

巴斯德尝试使用不同的温度来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会破坏啤酒本身。

最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是:以50~60℃的温度加热啤酒半小时,就可以杀死啤酒里的乳酸杆菌,而不必煮沸。

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

这种灭菌法也就被称为“巴氏灭菌法”。

主要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现行方法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

“低温长时间”(LTLT)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厂用来生产一些奶酪制品。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的产品不是无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主要应用主要为牛奶的一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质尽量少发生变化。

也就是根据对耐高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方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广泛采用。

利用高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高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

巴氏灭菌法除牛奶之外,也可应用于发酵产品。

通常,市场上出售的袋装牛奶就是采用巴氏灭菌法生产的。

工厂采来鲜牛奶,先进行低温处理,然后用巴氏消毒法进行灭菌。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袋装牛奶通常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当然,具体的处理过程和工艺要复杂的多,不过总体原则就是这样。

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鲜牛奶(指刚刚挤出的牛奶)反而是不安全的,因为它可能包含对我们身体有害的细菌。

另一点是,巴氏消毒法也不是万能的,经过巴氏消毒法处理的牛奶仍然要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一般<4℃),否则还是有变质的可能性。

因此市场上很多出售袋装牛奶的方法是很不规范的。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种,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品种有全脱脂、半脱脂或全脂的。

在美国市场上,实际几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是大包装(1升、2升、1加仑)的,市民上超市一次就买够一个星期喝的鲜奶。

市场很少有灭菌纯牛奶卖,有的小城镇根本买不到。

巴氏消毒纯鲜奶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与天然风味,在所有牛奶品种中是最好的一种。

其实,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细菌的繁殖就非常慢,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就可在几天内保持不变。

替代方法超高温灭菌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使用超高温灭菌法(UHT超高温瞬间灭菌,高于100℃,但是加热时间很短,对营养成分破坏小)对牛奶进行处理。

经过这样处理的牛奶的保质期会更长。

我们看到的那种纸盒包装的牛奶大多数是采用这种方法。

脉冲电场杀菌贮藏技术:在液体介质中利用脉冲放电的生物效应杀菌,杀菌设备一般由供给能量的脉冲放电电源和液体物料直接杀菌的杀菌室两大部分构成,工作原理:脉冲放电杀菌时,把液态物料作为电介质置于杀菌室两电极间隙内或连续流过杀菌室的两电极间隙,当两电极加上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脉冲电场时,在液态物料中产生极强烈的生物效应杀死其中的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