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美移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审丑严歌苓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
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
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
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
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
他们交谈时,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_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
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
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
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
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
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 朱光潜,桐城县⼈。
⽗亲朱⼦⾹,是乡村私塾先⽣,颇有学识。
下⾯是店铺整理的《谈美》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家阅读。
《谈美》阅读原⽂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技巧。
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腕筋⾁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唇齿诸筋⾁的技巧,跳舞要有全⾝筋⾁的技巧。
要想学⼀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技巧。
学⼀门艺术特殊的筋⾁技巧,起初都要模仿。
“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
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
⼩⼉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
这些⽅法都是借旁⼈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腕筋⾁的习惯。
但是就我⾃⼰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法是站在书家的⾝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腕,如何使全⾝筋⾁⼒量贯注在⼿腕上。
他的筋⾁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点诀窍来,免得⾃⼰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养成不良的筋⾁习惯。
诗⼈和⽂⼈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若何⽞妙,也不过是筋⾁活动所⾛的特殊⽅向⽽已。
中国诗⼈和⽂⼈向来着重“⽓”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字研究⼀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活动的道理。
曾国藩在《家训》⾥说过⼀段话:声本于⽓,所以想得古⼈之⽓,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
朗诵既久,则古⼈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筋⾁上留下痕迹,到我⾃⼰下笔时,喉⾆也⾃然顺这个痕迹⽽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从此可知从前⼈所谓“⽓”也就是⼀种筋⾁技巧了。
诗⽂都以语⾔⽂字为媒介。
做诗⽂的⼈⼀要懂得字义,⼆要懂得字⾳,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义对于读者所产⽣的影响。
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
前⼈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我们⾃⼰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前⼈的经验和成绩。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种学问,都有⽆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
学⼀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
这种学习就是利⽤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化,也就是模仿的⼀端。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练习_语文考试_外语学习及解析
【语⽂】⼩说阅读专题训练练习_语⽂考试_外语学习及解析【语⽂】⼩说阅读专题训练练习_语⽂考试_外语学习及解析⼀、中考语⽂⼩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的作品,完成下⾯⼩题。
珠光宝⽓聂鑫森北阙云从公家的⽂物商店退休⼗年了。
只可惜⽼伴五年前过世。
⽽⼉⼦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
可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坐牢还难受。
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
⼉⼦⼉媳很通情达理。
劝他就地解决找个⽼伴。
北阙云动⼼思了。
半夜⾥醒来,连个说话的⼈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
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头⽼太太在锻炼⾝体。
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找到准确的⽬标,却有⽬标撞到他的枪⼝上来了。
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个⽯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阵风,⼀个⽼太太坐在⾝边了。
说是⽼太太,却并不显⽼,脸很⽩。
露出⼀截光滑的⼿臂,像⽟⼀样。
还没等他说话,⽼太太朝他稠稠地⼀笑,说:“对不起,我坐⼀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
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嗯啦!”声⾳很好听,有⼀点媚。
答话的时候,⽼太太转过了脸,⾝⼦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低领T恤衫。
北阙云的⼼,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
你呢?”“北阙云。
从前在⽂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很有趣。
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太太聊⼀聊,但⼀时竟找不到。
突然,他看见⽼太太脖⼦上戴的⼀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因受潮⽽发黄,但最下⾯的那颗珠⼦很⼤,估计有⼀钱来重。
他马上断定,这串珠⼦是野⽣的东珠,且是⽼珠,只可能是有⾝份的⼈家流传下来的。
重到⼀钱的⼤东珠,价钱恐怕在⼏⼗万元以上了,但这颗⼤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珠⼦⾥都有胎柳了。
《谈审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
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6~8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2020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30 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解析版)
专题30:赏析诗歌情感态度【母题来源】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母题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试题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历年来都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重中之重,其考查角度包括: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
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
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
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
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
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所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个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最新《谈审美移情》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名师资料汇编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6-8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谈审美移情》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6-8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及答案(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审丑严歌苓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
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
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
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
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
他们交谈时,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_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
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
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
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
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
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解析)
嘉定区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1)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
(李白《蜀道难》)(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①. 忳郁邑余侘傺兮②. 砯崖转石万壑雷③. 人生如梦④. 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忳郁邑”“侘傺”“砯”“壑”“尊”“酹”等。
2.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兰亭集序》(见下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
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
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①秉性、精神、风仪各异②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③强调欹侧、揖让、对比④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A. ①③④②B. ④②①③C. ②①④③D. ④③①②(2)下列行为表现不符合人物性格的一项是()《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凤姐戏弄,引发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惜春、湘云等人大笑。
A. 史湘云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解析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
在这个时候,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
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
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
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比如说书法。
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
他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
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
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
高三语文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现代文阅读试题二及答案解析
南渡记①宗璞莲秀二十五岁嫁到吕家,已经十五年了。
十五年里,她的生活就是侍候老太爷。
现在很多亲友都往南边去了,留下的也各自闭门不出。
除凌京尧来过一次,不见任何人出现。
天越来越热了。
一天黄昏,老太爷在院中闲坐,忽听有人轻轻敲门,随即推门进来。
“搬到这里来了。
”来人说。
“缪老爷,”莲秀大声在老人耳边说,“是缪老爷。
”她很感动,到底人家心里惦记着啊。
一面扶老人,搬椅子,一面让人沏茶。
(1)缪东惠衣着还是那样清雅,态度还是那样从容。
老人和他相识多年,许多见解不同,人是极熟的。
去年还为小娃②送药,现又来看望,心里高兴。
相让坐下,谈笑风生。
渐渐说到时局,缪东惠叹道:“战事起了快一年了,简直看不出希望!去年上海失,南京陷,现在武汉也吃紧了。
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中心如焚,五内俱结!可是大局已如此。
现在最重要的是让百姓生活安定,这一方面我是尽力而为。
想想多少爱国志士,也是处处以百姓为重。
凡事从这方面考虑就通畅得多。
”他素来口齿清楚,现在也是抑扬顿挫。
老人听出话中有话,于是带笑说:“我终日枯坐斗室,老病相缠,外头的事,知道很少。
有什么高见,便请直言。
”“如果我的话不合您的意思,也请务必考虑,为亿万生灵的利益考虑。
”缪东惠诚恳地说,“今年元旦成立了华北临时政府,半年来遭到不少反对,炸的烧的打枪的撒传单的都有。
据我看,这样的骚扰对百姓来说,只能是帮倒忙,只能使日本人更用高压手段。
有人说,我们是幸而亡国,不幸就要灭种啊!我看有道理。
若有一个能使政安民和的政府,不让日本人直接管事,老百姓少吃多少苦头!这样的政府必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才能立得起来,其实只要挂名即可,不用做什么事。
尝读史书,每服冯道③为人。
那样不顾毁誉,肯真为天下苍生出力的,才是了不起!”老人哈哈一笑说:“我无文才武略,怎比得古人!”停了片刻,用力看着东惠,“你的逻辑很奇怪。
(2)政安民和,是谁的天下?”他没有力气拍案而起,心里反觉平静,目光又有些茫然。
“我是真为大局着想——如公不出,如苍生何?”缪东惠努力说出了这句话。
移情作用与我向思维阅读答案
移情作用与我向思维阅读答案《移情作用与我向思维》阅读材料讨论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把这种移情的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作家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
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而这种作家的移情作用与儿童的“我向思维”又是相通或相似的。
“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儿童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
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
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
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我们把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的情况,称为“我向思维”。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或无情感)的事物生命化(或情感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
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
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4.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C.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答案】
14. B
15. C
1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