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参考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参考●课文鉴赏说明一、关于辞的体裁特点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
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
二、主旨和结构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本文为自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细品作品之美。
难点:品味语言质朴美。
[教学过程]本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突出三点:1.领略田园自然美。
2.领悟诗人情操美。
3.领会语言质朴美。
二、说教法:1、自读法。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
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
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3、诵读法。
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
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介绍文体,归纳重点文学常识时,直接的投影展示,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
[教学方式]以诵读、讨沦、点拨为主,重点在通过解读课文。
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三、说学法:1、预习法。
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语文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目标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导入示标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播放第一张PPT)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3、导做:学生探究讨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
学做思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学: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导思: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1)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课程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了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在现今也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曾经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使学生对陶潜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感受语言,体悟情感。
课前准备制作微视频,介绍辞的文体特征;把握序言部分的重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从叙事和情感两个角度帮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
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文本还存在哪些问题,为翻转课堂教学做准备。
印发陶渊明相关作品及后人对他的有关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陶渊明。
核心素养1.语言构建与运用:背诵全文,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过程与方法:1.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过程与方法:背诵全文;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始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
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参考教学博苑08-28 1328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参考一、整体把握《归去来兮辞》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其时陶渊明41岁,出任彭泽令。
不久他便厌倦了这种官场生活,仅八十余天就弃官归隐。
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
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
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
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
“舟遥遥”四句,将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第2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所蕴涵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以下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行文节奏趋缓,表现了归家后的生活情趣,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第3段再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
此番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其后描述了他的田园生活和感受,叙述其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和出游,描写出游中所见到的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
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
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案:4 归去来兮辞 并序4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教学难点: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1.看对联,猜人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2.看图片,猜作品。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3. 知人论世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学生补充)时代背景4.预习检测大家对课文已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首先我们一起来正音。
接着梳理文言知识。
5.揭示学习目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二、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目,请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文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一)归去之因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大家听录音,从第一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二)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心为形役,内心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入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而去了。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辞赋的特点,及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感情。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汇。
3、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1、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设想】诵读、悟读、归纳、总结【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及辞赋特点。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
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背诵全文。
一、导入汉魏六朝,文风绮靡,多数文人都追求艳丽的辞藻和华美的形式,然而,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他辞官归田,躬身自耕,饮酒赏菊,娱情山水,他就是陶渊明。
我们今天再一起学习他的一个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渐衰。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 373年,9岁,失怙。
393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任江州祭酒。
400年,隆安四年,36岁,辞征辟,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404年,元兴三年,40岁,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并序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课堂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题目:背诵课文、翻译句子、解释重点词汇等;2.作业类型:抄写课文、阅读理解等;3.评价标准: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师用书》、《古代汉语词典》等;2.网上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电子课本、陶渊明诗词鉴赏等相关网页和视频资源。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 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
背诵课文。
2.理解《归去来兮辞》表达的感情。
3. 了解陶渊明的基本思想和陶渊明这个典型的意义。
教学重点1. 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
背诵课文。
2.理解《归去来兮辞》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陶渊明,东晋诗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
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
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
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
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
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
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自此陶渊明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贫病,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逝去,终年六十三岁。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㈢提出目标。
学习本课,我们的共性目标是:1.了解作者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下面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个性学习目标:二、探索生趣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序的层次,用序号(一、二……)标出《归去来兮辞》的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在阅读程中,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惆怅(chàng)轻飏(yáng)熹微(xī)棹孤舟(zhào)出岫(xiù)眄庭柯(miǎn)日遑遑(huáng)流憩(qì)盈樽(zūn)㈡课堂探索:探究序的内容:结合注释,理解序的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参考
●课文鉴赏说明
一、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
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
二、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
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
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
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
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
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椤?/P>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
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
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
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
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
”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
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