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名著教学指导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文学手法的作用:小说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艺术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海底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海底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情节。这是一部描绘了阿龙纳斯教授与尼摩船长一同探索海底世界的科幻小说,它展示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海洋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小说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展示了海底的奇妙,还涉及了科学探索和人性探讨。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实验操作非常感兴趣,但有时操作过程不够规范。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度。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部分,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总结中来,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这样既能检验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主要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尼摩船长的复杂性格,我会通过故事中的具体行为和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海底探险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科普实验,如模拟潜水艇的浮力原理。
-词汇与表达:掌握小说中的生字词,如“鹦鹉螺号”、“电解”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海底两万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一、展示导入多媒体展示片段: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海底两万里》知识点汇编《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二、了解作家作品: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部是《海底两万里》第三部是《神秘岛》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答: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

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

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三、经历险情说说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人们在海底航行中遭遇了那几次危险,如何化险为夷的。

(至少说两次,要求说出具体位置和危险)①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兰德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同鲨鱼搏斗)②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血战,一名船员惨死(章鱼袭击)化解:勇敢下船与章鱼搏斗③鹦鹉螺号在珊瑚礁上搁浅,全船人员受到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搁浅、土人围攻)化解:几天后潮水上涨才托先离开:没有还击,在扶手上通电把土人逼离开了④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冰山封路)化解:尼摩船长决定用艇撞开冰墙⑤小说最后,鹦鹉螺号陷入迈尔海峡的漩涡,阿龙纳斯和捕鲸手、仆人乘坐小艇成功逃生,尼摩船长和他的成员生死未卜(陷入海峡漩涡)四、路线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五、一句话评价科学与幻想之旅六、这艘潜艇是如何建造出来的?由尼摩船长设计,从不同国家订购材料,然后在大洋中一个荒岛上装配好。

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科幻小说背景。

(2)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基本框架。

(3)分析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和现实背景的结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内容。

(2)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科学幻想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信念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小说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科幻小说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和基本框架。

3. 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及其与现实背景的结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及小说背景。

(2)掌握小说的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和基本框架。

(3)分析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和现实背景的结合。

2. 教学难点:(1)对小说中的科幻元素进行深入分析。

(2)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小说背景,分析人物和情节。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

4.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科幻小说背景。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和基本框架。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及其与现实背景的结合。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海底两万里》的片段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和情节,收集与小说相关的资料。

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海底两万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幻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提高阅读兴趣。

2. 帮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科学幻想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阿龙纳斯、尼摩船长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探讨情节发展中的悬念和转折点。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等方面,深入挖掘主题思想,如对科学、探索和人生的思考。

5. 科学幻想分析:分析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如潜水艇、海底世界等,引导学生评价科幻元素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检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程度和阅读感悟。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4.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海底两万里》与其他科幻小说的比较阅读,如《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海底两万里》的电影版本,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感受科幻作品的视听魅力。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名著《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内容的检测和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第二部分的兴趣。

2.学会运用精读与跳读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与惊险刺激。

3.结合内容理解凡尔纳小说中科学性、预见性、创新性、先进性的特点,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精读与跳读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情分析由于作品兼具: 1.巧妙的构思,惊险的情节,构思往往出乎意料,引人入胜。

出色的悬念、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

2.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

小说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可以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与惊险刺激,令人读来趣味盎然内容中同时又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等知识,给人丰富的科学知识。

小说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还要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极有科学道理。

所以本次读中推进课,以激发学生的继续阅读兴趣为主要目标。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批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海底的图片激趣导入。

(二)阅读检测(游戏形式,内容涉及路线图、人物形象、小说情节)1.谁是海底答题王?通过判断正误地方式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2.谁是海底探险家?通过选择题的形式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三)精读略读上节课,老师已经将全班分为了奇人组、奇事组、奇景组三个小组,要求你们分组有重点地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知识归纳和整理,你们完成了吗?那接下来就和老师一起去海底世界寻“奇”吧!1.奇书绘奇景(由于读前指导已经介绍了本书的背景,此处不再赘述。

课前已对学生进行了“奇景”“奇事”“奇人”的分组,有重点地去找寻相应片段阅读)2.奇景生奇事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卡通图画,你想到了什么?①遭遇角鲨②搁浅③土著人围攻(根据学生分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奇事归结于这三件事,由于只展示了片段,可让学生来口述事件的前因后果——锻炼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开端高潮结局)3.奇事显奇人“奇事”的发生发展肯定离不开人的参与,《海底两万里》这本小说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四个人展开的。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教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教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儒勒·凡尔纳: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伙伴们在神秘潜艇“鹦鹉螺号”上进行海底探险的故事。

2. 作品特点分析科学性:小说中的科技元素丰富,对海洋生物、潜水艇等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

想象性: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

人物性格:主人公尼摩船长具有独立、勇敢、智慧等品质,值得学习。

3. 阅读方法指导泛读: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品大纲。

精读:分析人物性格,品味语言风格。

批判性阅读:思考作品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关系的合理性。

4. 课后拓展推荐阅读其他凡尔纳的作品,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等。

参观海洋博物馆,了解海洋生物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分析作品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关系的合理性,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生动形象地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情况。

4. 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海底两万里》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儒勒·凡尔纳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
补救措施
优秀
能够自主的根据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海底旅行的魅力。
再次细致阅读全书,重点勾画关键人物的描写词句。
良好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海底旅行的魅力。
待改进
不能根据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海底旅行的魅力。
能够根据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文章结构。
自我评价( )
目标3
任务三:制定计划,再享旅程
活动七:读书计划
时间
阅读内容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记航海日记8篇
制人物档案8个
析写作手法8个
第一周
上部
1—12章
温馨提示:想象你就是“鹦鹉螺号”上的一员,把你在旅行中的所见所感用记日记的方式记载下来。方法提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最核心的情节,恰当展示心理感受
《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主备人:初一语文组
课题
《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
日期
编号
课型
名著导读课
授课班级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摘录
1.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
补救措施
优秀
能够按照读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组内监督。
良好
能够按照读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80%整本书的阅读。
待改进
不能够按照读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完成读书任务。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感知并交流故事情节,培养阅读习惯。

2.学会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人类没有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明确:儒勒•凡尔纳(一)作者简介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

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二)创作背景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尼摩船长这个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高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二、自学指导1.故事情节《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的故事。

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看到了一条,法国生物学家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和一个捕鲸手,被囚禁在这艘潜艇做了的环球旅行。

2.主要人物尼摩船长比埃尔•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3.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三次险情。

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4.你能说出《海底两万里》中最吸引你的三个情节吗?(1)尼摩船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

(2)尼摩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船员埋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树林里。

(3)尼摩船长沉着镇定,领导大家摆脱南极冰山之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配套名著编写组》《海底两万里》名著教学指导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安徽广德的吴旻。

很高兴有机会借这个平台跟老师们共同交流名著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

今天我们的交流活动围绕《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展开,也希望您能参与到我们的直播讨论中来。

今天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微信直播,套用张小斐在春晚小品中的那句话:还真有点焦头烂额呢。

首先我们还是从教材谈起吧。

《海底两万里》这部书在上一版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中被放在八年级下册,在部编教材是安排在七年级下册。

除了安排的年级发生了变化,您能回忆出他们还有什么不同吗部编教材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沟通了课内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名著篇目类型广泛,同时教材也非常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在介绍名著的内容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读书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

读书方法指导的有:精读、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等等。

关于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有:纪实作品、科普作品、古典小说、外国小说的阅读以及如何读诗等等。

2017 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5 期中,江苏南京金陵中学仙林分校赵杰老师就把新旧教材中初中三年六个学期的名著推荐篇目及内容进行了比较,一目了然,可以看出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名著阅读设置及编排上的良苦用心。

但是有意思的是,随教材配发的《教师用书》中却没有见到名著阅读相关内容的身影。

可见课外阅读指导确实是很多老师教学的空白之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指导远远不及对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研究那样深入且成体系。

组织课内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一般要进行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要进行文本解读,挖掘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二要分析学生,确定学情和教学起点;三是根据本文体式以及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并设计相应教学环节,组织学习活动。

跟课内阅读教学一样,对待名著阅读我们也可以这样入手进行准备和设计。

不同的是,名著阅读教学时间战线更长,阅读活动更分散,阅读体验更具个性化。

因此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提前做好文本解读,更要做到整体规划和监督跟进。

今天我们就从《海底两万里》谈起,再分享一些关于《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策略。

有人说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是:科学、幻想、小说,这个总结到是很直白啊。

我个人认为他的第一属性是小说,文学范畴,他通过情节塑造人物;他也扎根于社会现实,展现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展现小说主题。

其次是幻想与科学。

关于科幻小说的定义,流传比较广泛的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科幻小说的本意本非科普,因此与科普类作品是由很大区别的。

今天我们也可以根据本书来了解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水平。

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徐杰老师在《将名著引入课堂》——基于海里两万里名著导读的思考一文中这样总结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三个主要特点: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惊险离奇的情节以及英雄主义情怀。

大家感情去可以搜一下这篇文章,可以说把名著导读在什么时候导,导什么讲得非常透彻。

其中惊险离奇的情节和英雄主义情怀就对应了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等;而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对应了幻想与科学的绚烂色彩。

那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书之前,您会读几遍原文您希望孩子们读几遍本书呢拿到作品,我们首先是一个纯粹的读者,读出自己对名著的感悟比百度来的人物、情节、主题分析强太多倍。

教师不读书,貌似很难作为优秀的读书榜样来传递阅读的热情。

我个人很喜欢用关键词来分享阅读感受。

如果让您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本书或者分享你的阅读感悟,你会用哪些词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海底旅行以及如许多丰富有趣的海洋知识,使得“海洋”成为我们解读海底两万里的关键词之一。

据说凡尔纳对海洋有着特别的情怀的。

当他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他就曾只身离家,打算乘珊瑚号海船出海当见习水手,不过后来被他父亲找了回来。

在他37 岁的时候,他甚至购买了一艘旧船,以儿子的名字命名。

38 岁的时候,他与弟弟搭乘大东方号海船出游,期间就创作了《海底两万里》以及《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展示的海底奇幻美妙的风景不同的海域有各自的特点,还有一些特殊而有趣的海域:在孟加拉湾里他们发现犹如牛奶的“乳白色”的海,还有在海底火山喷发出遇到的沸水流,还有深潜一万六千米的海底。

从苏伊士地峡中的海底通道居然能够从红海直接到达地中海。

凡尔纳为我们展示了优美奇幻壮阔的海底世界。

更不要说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关于生物、物理、地理、数学、历史等知识,在海底探险的主线下一一呈现。

大海是整个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作者也借书中人物之口述说了自己对大海的崇敬与喜爱。

尼摩船长说:我很爱大海。

大海就是一切!他呼出的气息清新纯净,它是无限的生命。

第二个关键词我想是“探险”。

在书中第14 章《黑潮》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是十一月八日,正午时分,我们的海底探险旅行现在正式开始。

”这是尼摩艇长对阿罗纳克斯教授说的话。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作为叙述者的阿罗纳克斯教授登上鹦鹉螺号之前的海洋之旅。

他先是在1867 年7 月3 日随亚伯拉罕。

林肯号于纽约的布鲁克林码头出海,寻找传说中的速度惊人破坏能力超强的怪物,直到11 月5 日,他们发现了怪物并对其进行了攻击,11 月6 日夜里,阿罗纳克斯教授等三人被冲入大海,11 月7 日他们获救并进入鹦鹉螺号内部,第一次以陌生人的角度观察并描述了艇长。

11 月8 日开始全面认识鹦鹉螺号并开始海底探险之旅。

之后他们又先后穿越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永海、大西洋、南极,最后在北极附近挪威海岸遭遇迈尔大旋流,结束海底探险之行。

在书中最后一个章节尾声中,作者是这样写的“我在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海底跑了两万里的大海大洋”。

书中有明确记载的最后的时间是6 月2 日,鹦鹉螺号击沉了向他们发起攻击的不明国籍战舰。

之后这次冒险航行又持续了十五到二十天,在他们逃离鹦鹉螺号的时候,潜艇遇到旋流,下落不明,行程终结。

这样说来,阿罗纳克斯教授的海洋之行应该有十一个多月,而随着鹦鹉螺号展开的海底探险之旅应该是7 个多月。

这个疑问我也没有解开。

我手上有两本《海底两万里》,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的,一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译作者都是陈筱卿。

就不太清楚这10 个月左右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下一步我打算再找几个版本的译文来看看,进行一定的比较。

很多老师在推荐外国名著的时候非常注重选择翻译的版本,好的译作能最大程度还原原作风采,不仅仅是翻译。

随鹦鹉螺号进行海底探险的故事真是惊险离奇。

全书一共有两个部分攻击47 个章节组成。

其中第一部分1~7 章是故事的序幕。

8——13 章是初步了解鹦鹉螺号。

14-24 章中海底探险就开始了。

身着潜水服去克雷斯波岛海底森林漫步,还有在托雷斯海峡搁浅,被土著人围攻。

(你知道尼摩船长是用什么叫办法阻止土著人进入搁浅的鹦鹉螺号的呢——将电流接到铁梯扶手上电击)些都是海底探险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在熟悉鹦鹉螺号的性能。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更加精彩的探险活动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印度洋锡兰到参观采珠场,为了救采珠人,尼摩艇长和内德兰德一起进行了一场惊险刺激的人鲨大战。

深潜1 万6 千米的海底,去拍摄海底照片;这是对海底之旅的进一步深入。

到了第二部分的十二章开始,经验与刺激接踵而来。

屠杀抹香鲸的惊心动魄,被困南极冰墙时与死神擦肩而过,大战章鱼看到船员被章鱼勒的血肉模糊的心痛,直到击沉向鹦鹉螺号发动炮火攻击的不明国籍铁甲舰。

这是海底探险的高潮部分。

最后以遭遇迈尔大旋流告终。

这样的情节设置也有点起承转合的意味。

第三个词我想是“神秘”。

鹦鹉螺号的诞生与命运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色彩。

反正看《海底两万里》这个故事总觉得和《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不为世人所知;二、误入;三、完美;四、一不小心就消失的无隐无踪,就好像不曾出现过一般。

首先是他的主人尼摩船长,就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

在拉丁文中尼摩的意思是“不存在的人”。

尼摩船长身份神秘,在《海底两万里》中他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身材高大,自信坚毅,博学多才,性格中既有善良仁慈的一面,又有残忍冷酷的一面。

甚至他的年龄都无法判断,只能说三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

他对侵略者有极大的仇恨。

他说:我是个被压迫者,而眼前的是压迫者!全是因为它,我所喜欢的,我所热爱的,我所尊敬的一切的一切,我的祖国,我的父母,我的妻室儿女,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全都被毁灭了。

但是他究竟是哪一国人,原著并没有写。

这就是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所在,作家刻意模糊了尼摩船长的相关信息,把这个悬念一直留到最后。

很多故事在结尾的时候是要进行揭秘的,先作者恰恰拒绝揭秘,只借阿罗纳克斯教授之口,多次提出疑问,激发读者思考,假设、求证。

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份悬念,居然在《神秘岛》第三部分第16 章得到了揭晓。

尼摩船长原来是印度的达卡王子,他游历欧洲学习知识,回国后为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斗争。

起义失败之后于是建造鹦鹉螺号并远离大陆,但是却用自己在海底搜集的财富支持为争取独立而奋斗的国家。

在这本书中居然还写到了阿罗纳克斯教授们是于6 月22 日逃离鹦鹉螺号的。

这样看来就能理解尼摩船长心中不灭的复仇的火焰从何而来。

但是仅仅就海底两万里而言,作者是做了精心的掩饰的,让你猜不透他的遭遇和内心。

第二神秘的便是鹦鹉螺号被卷入迈尔大旋流究竟是无意之中还是有意而为无从知晓,鹦鹉螺号最终何去何从也无法知道。

第三我个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船员们在艇上说的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从分辨国籍的语言。

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第四,书中探访沉入海底的文明古城—亚特兰蒂斯,因为这个古城到底在哪里,学届还在讨论中,但是他也走入凡尔纳笔下的探险活动中。

最后还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尼莫艇长手稿,它是艇长对海洋研究的总结,它签上了尼摩真实的名字,附有他的生平事迹,他将被放入不透水不沉没的容器中,扔进大海,随波飘走。

这份神秘手稿究竟回流浪到哪里上面又究竟写着怎样令人惊叹的故事呢第四个词语我想说的是“融合”,在这部作品里,处处交织着科学与幻想的美妙融合。

文章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幻想的浪漫瑰丽。

用七个月时间乘坐潜水艇游遍各大洋,甚至从到达南极再折返到北冰洋,放在今天也是航海壮举,因此对于读者来说,海底探险之旅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新奇有趣脑洞大开的探险之旅。

在比如这艘舰艇的动力来源于电,一切都是用电的。

而电又是利用海水发电的。

在第一部分十二章中又详细介绍。

虽然我读了很多遍也没有弄明白海底煤矿和钠和发电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知道开发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水资源,就是到现在也是前景广阔的。

书中提到的电灯,1979 年10 月才被爱迪生发明。

鹦鹉螺号设施齐全,空间宽大舒适,安全性能极高,能躲避炮弹袭击,还有,他视野开阔,有双层水晶玻璃,便于观察海底奇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