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知识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第二节 垄ຫໍສະໝຸດ 竞争模型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假设
一个行业由数家厂商组成,这些厂商生产有差异的产品 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
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的生产与定价模型(如下图)
D为销售差别产品的厂商所面对 的需求曲线。由于许多其它厂商也出 售相同的产品,该厂商所面对的需求 曲线是比较有弹性的(即斜率较小)。 这意味着价格的微小变动会导致厂商 销售额的较大变动。厂商为了增加销 售额,就必须降低其商品单价(P),所 以该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MR)低于其 需求曲线,即MR<P。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
第三节 寡头垄断贸易模型
古诺模型 假设: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国家H和国家F; 开展国际贸易前,在各国国内市场上,该行业都是完全 垄断的市场结构; 两国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 , 即两国厂商有相同 两国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 的生产函数; 两国的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两国的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 ,且每个厂商在对自己的产量决 策时,都把对方的产量作为既定的, 策时,都把对方的产量作为既定的,即“古诺行为”。 古诺行为”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0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企业产品差异化策略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产业内贸易模式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 的相似性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 德认为主要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 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 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 ,贸易交往也就越密切。 如果同时考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供需状 况,就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 次结构存在着重叠。对不同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其产品层次和消费层次的结构 都大体相同。
由于甲国在 A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向乙国出口, 乙国 A 产品的部分需求 ( 假设为 10 单位 ) 由甲国提供,那 么甲国A产品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到110单位,成本进一步 下降,价格降为45单位。
同理,假设乙国在B产品上国内需求规模大,而甲 国国内需求规模小,那么甲国可以用 A 产品去交换乙国 的 B 产品,结果两国的规模效应都更加明显。可见,规 模经济也能影响各国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从而影响着 国际贸易格局和利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 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 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 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 中国进口纺织品;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 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 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2.需求偏好相似说
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 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 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年发表 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他用国家之 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 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贸易形式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相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流 动。
•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 流动,通常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增长和收入 提高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更 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这导致 企业需要进口更高质量的同 类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 时也使其具备出口该类产品 的能力。
05
产业内贸易的政策研究
关税与产业内贸易
要点一
总结词
关税是产业内贸易政策的核心,对产业内贸易具有重 要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可对国内产业提 供保护,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产业内贸易中, 关税可影响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内贸易 的水平和结构。
非关税壁垒与产业内贸易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欧盟内 部产业内贸易对欧盟经济也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进 了欧盟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就 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业 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有助于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和东亚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日本和东亚产业内贸易概述
日本和东亚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东亚经济 的崛起,日本和东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日益密切。
产业内贸易包括相同产品的交换和相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 相对应。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成熟产业内贸 易和新兴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课件-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1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概念一: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 口又出口的现象。
概念二、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 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 向流动 。
2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
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 产业贸易的比重较大。两国较近的地缘关 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 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 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 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 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 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
13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由法尔维(Falvey)等人建立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仍然可称为 2×2×2形式的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情况,是在对产业 内贸易的解释是在对传统理论最小偏离下进行的。
基本假定: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素。
为了满足进一步分析的要求,各国可以自由地选择它们自己的种类以及所 包括的内容。实际上,有的国家所作的分解达到了七位数字。如851.02.07 代表胶底的沙滩鞋。一个项目的位数越高,我们就能够更准确地界定它所包 括的相似商品集合。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图6-5
•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 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 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 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 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 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 随之确定下来。
7
(4)评价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 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 贸易。
22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 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 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 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 同; •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23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31
三、相互倾销模型
倾销
第七节
新比较优势模型
一、佛莱姆和赫尔普曼模型 二、法尔维和基尔考斯基模型
33
18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比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不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价格竞争。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比如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产业内贸易,不同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涉及了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产业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产业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料-产业内贸易理论
1.1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1。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可知,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为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产业内贸易,需要对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贸易和消费进行分类。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1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市场以克服中间产品交易中的市场缺陷,减少交易费用,实现生产、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此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样就形成了区别公开竞争的外部市场的内部市场。
第5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3
average labor input
0
0
1
2
19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平均成本递减 假设以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则成本
函数为
li a bX i
A为固定成本,b为单位变动成本(边际 成本)
20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RS)规模报酬递增
li a bX i
9 total labor input
6
labor input
GLi
1
Ex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The Philippines (RP) and Japan; 1998*
SITC
Exports Imports GL index
from RP into RP
8 Miscellaneous manufactured articles
38.7
22.9
Germany
75.3
80.1
61.2
36.2
22.8
Japan
42.3
47.6
45.7
36.1
7.0
Malaysia
60.4
48.5
57.9
75.0
10.4
Hong Kong
28.4
20.2
25.2
19.9
13.6
UK
85.4
84.0
72.5
46.6
38.6
USA
71.7
74.0
73.5
Country
World OECD 22 NAFTA East Asia Dev. Latin America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 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 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 求偏好的多样性。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
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 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 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 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 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 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 质量。质量(m)越高,对应的值就越大。
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5-1予 以轮廓反映。
4.2.2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 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 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 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 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 的基础。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产业内贸易理论
基本定义
基本定义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 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 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 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 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 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有: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 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生背景
概念
假设前提
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 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 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产业内贸易理论ppt课件
4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差异—基础 需求偏好相似—动因 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利益源泉 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
2、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垂直差异)
3、依据交易主体不同产业内贸易分为: 公司内(intra-firm)和公司间(inter-firm)产业贸易
3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G-L: T=1- ( |X-M|)/(X+M) (0≼T ≼ 1) X=0,M0,或X 0,M=0时,T=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当X=M时,T=1,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 影响贸易指数大小的因素:
W
如国一国专门生产W,另
进口
一国家专门生产T,在规 Wmax
模经济的作用下,W和T的
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后
PPT
出 口
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方
E2 出口
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中 W2 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E2 W1
E1
II 进
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均
口
衡点E1所达到的效用水平
I
更高。
T
T1 T2
Tmax
11
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本身 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9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如何导致国际贸易产生,可以从下面
3.3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4页,共67页。
➢ 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 “水平分工”的现象
➢ 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 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 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
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 ,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国际贸易。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 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 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 和垂直差别。产品的差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实际上大多数产业内 贸易是差别产品的贸易。
第21页,共67页。
需求偏好与国际贸易
➢ 在前面我们假定,如果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C 曲线)相同,两国之间不会产生贸易。如果引入偏好 这一概念,情况会发生变化。偏好也是形成产品比较 优势或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 PPC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如果相同,说 明从可能性即生产的供给来看两国没有什么差异。
第6页,共67页。
➢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
( Xi Mi) Xi Mi
Bi
100%
Xi Mi
X:出口值
M:进口值
B:产业内贸易指
Xi Mi
数
或
Bi 1
100%
Xi Mi
第六章 产业内贸易
返回
27
福利
1、消费者:总体上得益(图6.4和图
6.5)。
边界消费者得益;一些原来两可的消
费者得益;一些原来购买理想品种的 人难说,其中一些人会叐损。
28
消费者剩余
MA O V1 A1 V2 A2 V3 品种
图6.4 在自给自足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 返回
29
成本函数,确保了生产的布的品种均匀地分
布在“光谱”上,即没有厂商会生产相同的
品种;每个品种的数量和价格相同;每个生
产者得到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完美垄断竞争”
外国和本国情况完全相同。
24
贸易 1、允许贸易的话,农产品无差异,丌贸易。布存在 差异性,在规模经济作用下会进行贸易。
两国会丌会贸易?
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两国会进行贸易,因
为规模经济的存在会迫使两国生产同样品种
的厂商进行竞争,其中一个国家生产相同品 种的厂商就可能会由于竞争失利退出,转而 生产其他新的品种。
15
贸易后的均衡
每一个品种只会在两国中的一国进行生产。
那么就会有2n个厂商和品种,一半在本国,
一半在外国生产,价格和成本不没有贸易时 相同,但是贸易的斱向丌可预测。
1 1 1 a 2bQ1 bQ2 0 1 ; Q1
(6-1) (6-2)
同样,外国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就是: (6-3) (6-4)
38
1 2 a 2bQ12 bQ2 0 。 Q12
2 1 1 a 2bQ2 bQ1 0 ; Q1 2 2 2 a 2bQ2 bQ12 0 。 Q 2 2
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说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1)与产业间贸易在内容上不同。
他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交换,而不同于产业间的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同一产业内产品可以在两国内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具有多样性。
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1、消费上具有相互替代性2产业中需要相近或近似的要素投入。
形成原因:1、同类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适当分工,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重要制约因素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是用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内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即为自己熟悉的市场创新生产人均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市场的需求结构。
人均收入相似则市场需求隔阂较小,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穷国中富人与富国中富人消费层次也很近似,这样两国便产生了共同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时候,便易于发生贸易,因为消费者既可以在在国内购买,也可以在国外购买同样的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 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 就比较大。
•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 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 ,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 业内贸易的比重较大。
•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 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 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 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 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 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 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
• 这种理论是由基辛等人提出的。基辛把熟练劳动和 简单劳动分开,作为单独的生产要素提出来。他在谈 论熟练劳动问题时主要讲了以下几个论点:
• (1)熟练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之一,熟练是 不能够轻易和迅速地达到的。
• (2)熟练对于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 成长同贸易又有密切关系。
• (3)初级产品的贸易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 素则取决于劳动力的熟练程度。
第七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产业内贸易 理论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当代社会大量存在的各国 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理论。
(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所谓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
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比如初级产品与工业 制成品的交换。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
•
美日之间;美德之间
• 2、消费结构的相似性。这是用林德
的偏好相似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
原因。不同国家需求偏好的相似性以及由
此形成的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引起了产业 内贸易的大量发生。
• 3、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效益,是指企业进 行大规模的生产使产品成本降低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该理论认为,企业将销售市场 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可以大大提高同类产 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
• 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 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时,同 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的。SITC将国际贸易 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 分为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 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 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 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 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 。
• 发达国家在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发 展中国家则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 其中心论点是把资本分为两种:
• 第一种是物质资本或称有形资本,如厂房、 设备、原材料等;
• 第二种是人力资本或称无形资本,表现为 职工的文化素质、劳动熟练程度、管理才能 等。
• 人力资本的高低取决于对人力投资的程度。
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 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
何谓同类商品:一是消费替代,二是投入相似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 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 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 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 易分为
(二)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
• 1、产品的差异性(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这是从生产方面来看的。由于进行国际贸易的各
国企业通常不是处于纯粹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
于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使各国的产品存在着 诸多的差异。
• 比如录像机,各国生产的录像机在功能、 外型、质量等方面各不相同;
• 案例分析:汽车贸易。
•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
•
节
项目
•
8
各种制成品••Fra bibliotek85鞋类
•
851
鞋
•
• 851.01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 851.02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革的鞋,鞋
•
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 其中X和M 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 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的取值范围为0到1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 业内贸易)时,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 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T=1。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 :
• (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 (2)生产区位不同; • (3)制造时间不同。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
•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 2.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
(一)研究与发展论
这种理论认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是否有竞 争力,与该国投入该类商品生产中的“研究与发展” 这种新生产要素的多少密切相关。研究与发展要素是 指在研究、设计、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项目中的投资。 比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开 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与就业人员的比例等。 .
一个国家对人力的总投资等于政府、企业和
个人对教育的实际支出加上个人为受教育而
放弃的收入。人力资本比较丰富的国家一定
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产业内部发展专 业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 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 跨国公司的产业外移
四、新要素理论
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迷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学 者冲破了赫—俄理论的三要素论,试图从更广的范 围里探寻影响国际贸易的其他要素,这就形成了新 要素理论。新要素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 3.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 4.跨国企业的避税贸易 • 5. 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 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 差异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 垂直差异产品: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 的产品
• 水平差异产品: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 特色(Characteristic)或特质不同的产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