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全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5e955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9.png)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感染管理是医院新生儿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保障新生儿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医务人员在感染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感染防控水平,降低医院新生儿科感染发生率。
二、管理机构和责任1.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感染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2.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感染科医生、护士长、药剂科医生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感染管理工作。
三、感染控制措施1. 医务人员培训:医院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必须接受感染控制培训,并定期进行复习和更新知识。
2. 感染监测:建立新生儿科感染监测系统,对感染发生率、病原菌类型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3. 感染预防: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操作规范,确保操作无菌。
4. 感染控制: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控制感染的进一步传播。
5. 感染处置:对于感染的病例,要进行追踪调查,找出感染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四、感染管理流程1. 感染防控计划制定:根据新生儿科感染的特点和流行病学资料,制定感染防控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
2. 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新生儿科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 感染风险评估:对新生儿科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
4. 感染预防与控制:建立新生儿科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5. 感染处置与处理:对于感染的病例,要进行追踪调查,找出感染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6. 感染数据分析与总结:定期对新生儿科感染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估感染防控效果,并及时修订感染管理制度。
五、质量控制与评估1. 质量控制: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评估与反馈: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向医务人员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97e152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a.png)
新生儿科(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相对独立,临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二、新生儿病房分医疗区和辅助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等;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区)等。
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三、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2m2,床间距不小于1m。
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
四、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新生儿接触。
五、病室内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六、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护理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并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落实。
七、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对高危新生儿有保护性隔离措施。
疑似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尽量单间隔离;隔离患儿床头应挂隔离标识,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八、配奶间环境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实施手卫生。
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十、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C~24 °C,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流程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3db7c4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8.png)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流程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流程一、前言新生儿科医院是专门治疗新生儿疾病的医疗机构,其患者多为初生儿,由于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易感染。
因此,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有利于规范医院管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二、规章制度(一)《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规定》该规定详细界定了感染来源及感染途径,规定了感染控制措施、消毒方法、病房通风要求,以及医护人员的隔离、防护措施等,目的是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
(二)《新生儿科医院消毒规程》该规程阐述了医疗设备、物品、病房、手术室等的消毒方式、频次、程序等,旨在确保医疗设施与器械、用品等无任何细菌的存在,防止交叉感染。
(三)《新生儿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该规定要求医护人员按规定处理医疗废物,并对不同类型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从而避免医疗废物寄生病原体带来的感染隐患。
三、工作规范(一)日常消毒1. 工作人员应采取洗手等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 病房空气要求质量清新,要保持通风。
3. 安排医生按时查房,细心记录早产儿体温、呼吸等情况,发现不正常情况及时处理。
4. 采取密切监测的方式对重症新生儿进行个体化护理。
5. 所有医疗设备和物品都应经常消毒。
(二)感染管理1. 医院应建立隔离区,对疑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观察,确诊后安排在隔离区治疗。
2. 医院应建立专门的感染疾病防控小组,定期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并反馈监测数据。
3. 任何发现感染的员工都必须立即向病房主任或院感科主任报告,由专人进行检查和处置。
4. 医院应当建立患者档案,对每位患者病情、治疗情况等进行记录,确保随时可以查看。
四、工作流程(一)发现感染患者报告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上报病房主任和院感科主任,并根据相关卫生法规进行检查和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二)感染患者隔离治疗对于确诊为感染患者,要在医院内建立隔离区,确保能够集中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d8579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a.png)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医源性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新生儿病房来说,医院感染的危害更加明显,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和加强管理。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1.人员管理制度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新生儿病房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知识的学习,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操作规范的讲解。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
2.感染监测和上报制度新生儿病房应设立感染监测和上报系统,及时掌握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状况。
每天定时检查病房环境和患儿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3.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新生儿病房的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卫生。
同时,还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定期的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
4.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的环境卫生管理要做到精细化。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注意病房内的垃圾处理,定时清理和更换垃圾桶,并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
另外,要加强对病房隔离区的管理,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隔离观察,防止感染的扩散。
5.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应制定相关的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行为不会给患儿带来感染风险。
在病房内应设置洗手设施,并要求父母亲和访客在进入病房之前进行手卫生,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严禁患儿接触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并对父母亲和访客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指导。
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评价实施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新生儿科感染规章制度汇编
![新生儿科感染规章制度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4788092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f.png)
新生儿科感染规章制度汇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科感染的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新生儿科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实习生等。
第三条新生儿科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医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感染病。
第四条医院对新生儿科感染的管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新生儿科感染的预防控制第五条医院必须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科感染防控制度,包括制定感染管理方案、定期开展感染监测等。
第六条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感染预防措施,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对新生儿科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感染的能力和意识。
第八条医院应定期组织进行新生儿科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来源。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检测机制,提高感染的检测率和准确性。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处理制度,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第三章新生儿科感染的治疗标准第十一条医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感染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治疗记录,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第十三条医院应严格遵守感染治疗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杜绝不合理的药物使用和治疗行为。
第十四条医院应加强对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研究工作,提高感染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第四章新生儿科感染的处理流程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科感染处理流程,包括感染的发现、报告、隔离和治疗等。
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感染处理的应急机制,确保在发生感染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第十七条医院应建立感染处理的责任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第十八条医院应定期进行感染处理的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
第五章新生儿科感染的监督检查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科感染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二十条医院应加强对新生儿科感染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e4f20a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e.png)
一、总则为保障新生儿科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预防与控制新生儿科感染,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人员管理1. 新生儿科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2. 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操作前必须进行卫生洗手,指甲不过肉际,不戴戒指、手表等饰物。
3.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凡有皮肤化脓、各型肝炎、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应暂时调离本岗位。
4. 护理人员为每一个婴儿洗澡前后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5. 工作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不随意触摸面部、眼睛等敏感部位。
三、环境管理1. 室内空气新鲜,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保持清洁、通风。
2. 每月对空气、物表、新生儿物品及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3. 每日定时对空气进行常规紫外线消毒、开窗通风,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新生儿洗澡台、护理台、体重秤、洗澡盆、游泳设施、门、桌、椅台面等内部设施。
4. 新生儿抚触台上双面中单应每日一换,并有记录。
5. 定期对墙壁、天花板等进行清洗和消毒。
四、消毒隔离制度1.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原则和操作规范。
2. 沐浴时先洗正常新生儿,再洗感染新生儿。
3. 婴儿用的眼药水、粉扑、油膏、浴巾、柔湿巾、治疗护理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并采取双消毒措施。
4. 新生儿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水等应使用一次性产品,防止交叉感染。
5. 对感染新生儿进行隔离治疗,确保其他新生儿及工作人员不受感染。
五、培训与监督1. 定期组织新生儿科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2. 对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 对违反感染管理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职等处罚。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09444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png)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在医院期间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新生儿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感染防控措施1.1 消毒和洗手: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先后必须进行手部消毒,确保双手的清洁。
同时,对于使用的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和床上用品等,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以杀灭病原微生物。
1.2 环境清洁: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对新生儿的病房和公共区域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同时,要确保病房内的床铺、床单、被褥等物品的清洁和整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1.3 医疗器械管理: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定医疗器械的使用必须符合严格的消毒和灭菌标准,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同时,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要及时丢弃,避免重复使用导致感染的风险。
二、感染监测和报告2.1 感染监测: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新生儿科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统计。
通过监测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的风险,减少感染的发生。
2.2 感染报告: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定医护人员在发现感染病例时,必须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感染病例的调查和追踪,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止感染的扩散和复发。
2.3 感染防控培训: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措施等,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正确地执行感染防控措施。
三、患者隔离管理3.1 隔离措施: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定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38a5eb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5.png)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科学防控的原则,实行全面、全过程、全员管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五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六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第七条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操作和重点人群的安全风险管理。
第三章制度建设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三)医院感染监测、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五)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制度;(六)医院感染管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第九条新生儿科应当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建立新生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4c6e0b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e.png)
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当前,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生儿是最脆弱的患者群体之一,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极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
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能够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保障他们的健康与安全。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首先是空气管理。
新生儿室应设有适当的通风与空气过滤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同时,要避免人员过度拥挤,控制房间内的人流量,保持空气流畅。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病原体的传播,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是规范的手卫生。
所有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手卫生的培训,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
在每次接触新生儿之前和之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
医护人员还应定期接受手部消毒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手卫生操作的规范与有效性。
此外,还应定期更换并维护手消毒液的供应。
有效的清洁与消毒是减少新生儿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生儿室的病房、设备、床单、衣物等都要经常清洁和消毒。
清洁与消毒的方法应符合标准程序,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清洁人员需要定期接受操作培训,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此外,还应有相关的清洁记录和检查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妥善处理。
病原体的监测与预防也是关键的一环。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病原体监测体系,对新生儿室的环境、医护人员和新生儿进行定期、随机的病原体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要加强新生儿感染预防的宣教工作,提醒家属和医务人员注意感染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最后是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抗生素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
医护人员要掌握正确的抗生素使用知识,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使用抗生素。
此外,要加强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应包括有序的空气管理、规范的手卫生、有效的清洁与消毒、严格的病原体监测与预防、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新生儿科规章制度规范内容
![新生儿科规章制度规范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3684f4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2.png)
新生儿科规章制度规范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科的管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护士和管理人员。
第三条新生儿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主要从事新生儿的护理和治疗工作。
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维护患儿的利益。
第四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守医德医风,尊重患儿和家属,严守职业操守,维护医院形象。
第五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守国家、行业和医院的相关规定,不得违法违规,不得侵害患儿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新生儿病房管理第六条新生儿病房是医院对新生儿进行特殊护理和治疗的场所,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设施设备。
第七条新生儿病房应当保持清洁整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噪音控制在接受范围内,确保患儿的安静和舒适。
第八条新生儿病房应当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保证护理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新生儿病房设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和监测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第十条新生儿病房应当建立完善的病历管理制度,记录患儿的病情、护理措施和治疗效果,定期进行病房巡查和整理,保证病历的完整和准确。
第三章新生儿护理规范第十一条新生儿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护理。
第十二条护理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必须洗净双手,佩戴口罩和手套,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患儿。
第十三条护理人员在给新生儿喂奶、换尿布、洗澡等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细心谨慎,注重细节,避免发生意外。
第十四条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和上级,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第十五条护理人员应当在工作中热情周到,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患儿的生活和情绪,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
第四章安全防护措施第十六条新生儿是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对新生儿的安全防护,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新生儿科院感制度
![新生儿科院感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53ec76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64.png)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制度1.医务人员须穿清洁的工作服,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诊疗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4.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患儿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疾病可同室隔离,护理人员固定、诊疗用品专用,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应加穿隔离衣,脱掉隔离衣以后方可接触其它患儿;5.医务人员患有腹泻、呼吸道感染、皮肤有疖肿或破溃时,治愈前不得接触患儿;6.母亲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时不得接触或母乳喂养新生儿;7.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探视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接触新生儿之前医务人员应指导探视者做好手卫生;8.科室监控小组成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疾病状况,一旦发现特殊感染情况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环境和物品管理制度㈠空气: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天上、下午开窗通风各1次,每次30分钟。
通风不良时可安装空气净化消毒器。
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5%。
㈡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
㈢地面:包括治疗室、储藏室、病房、走廊、卫生间、污物间等,每天1次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污染时随时擦拭。
㈣医疗器械: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按钮、操作面板,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㈤诊疗物品:包括治疗台、治疗车、药品柜、病历夹、床栏杆、床头柜、电话、门把手等,每天1次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雾化吸入器、呼吸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㈥床单元:患儿因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以后,应及时对床单元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㈦办公用品,包括电话听筒和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㈧基本原则:1.清洁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必须分区使用、清洁、消毒、晾干、保存,最好以不同颜色区分,清洁区为蓝色,污染区为红色;2.物体表面清洁时抹布应一桌一抹一更换,禁止一桶水一抹布的清洁方式;拖布一次擦拭面积不得超过20m2,或者一病房一拖布;3.清洁用具使用后先使用清洁剂清洗干净,再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0分钟以上,再使用清浩流动水清洗干净,晾干备用;4.当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洗即可;当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当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天至少2次。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8077a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6.png)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概述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室,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能力较弱,因此容易感染。
为了保障新生儿患者的安全,我们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二、目的这个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以及传播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并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三、职责与义务1.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2.新生儿科医师和护士:负责按照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际工作中;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科:负责监测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原因、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并就感染管理制度提供建议;4.新生儿家属:配合医院的感染管理措施,接受相关教育,积极参与感染预防工作。
四、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具体要求1.准入与排除(1)新生儿及其家属必须按要求进行登记和核对个人信息;(2)接入新生儿的家属必须在进入科室前洗手,并佩戴口罩;(3)有传染病史或症状的家属以及带有传染病的新生儿不得进入科室。
2.感染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必须定期接受感染控制培训,并按规定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2)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位新生儿前都必须正确洗手,并鼓励家属在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3)消毒措施:科室环境、设备、器材等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消毒,特殊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高压蒸汽消毒;(4)隔离措施:根据不同的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保护新生儿免受感染。
3.感染控制监测(1)对新生儿科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提供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类型的统计数据;(2)对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3)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
4.感染事件的处理(1)一旦发生感染事件,必须立即上报,并启动感染报告流程,进行调查和分析;(2)对感染原因进行溯源,查明感染路径和传播途径;(3)根据感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惩罚措施。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f5009e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7.png)
一、总则为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新生儿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全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制定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3)组织实施医院感染监测、调查、分析和报告。
(4)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
(5)监督、检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1)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通风,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2)定期对新生儿病室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床铺、医疗器械等。
(3)加强新生儿病室物品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
2. 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应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
(2)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应更换专用工作服、工作鞋。
(3)医务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时隔离治疗。
3. 诊疗操作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2)新生儿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3)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4. 探视管理(1)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探视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
(2)探视者接触新生儿前,医务人员应指导其做好手卫生。
5.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
(2)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
(3)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医院感染隐患时,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四、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造成医院感染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五、附则1. 本制度由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产房、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50396d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6.png)
产房、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布局合理,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物品洁污分开,摆放有序。
2.室内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
3.有普通分娩室及隔离分娩室。
4.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
5.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
6.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或有感染性伤口时,暂停接产工作。
7.接产前必须外科手消毒。
8.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9.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
10.保持分娩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清洁、干燥。
11.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消毒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2.为急诊产妇及传染病产妇接产应做好职业防护(如戴护目镜、穿防水围裙等)。
二、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凡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渗出性病灶等,应离岗或调岗。
3.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探视者洗手或手消毒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4.环境管理: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50%-60%。
5.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室内物体表面。
6.病室每天上下午各开窗通风一次,同时用动态循环风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7.每季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卫生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8.为婴儿哺乳前应洗手,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消毒灭菌,以防交叉感染。
9.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浴液、浴巾及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10.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11.所有人在接触婴儿前后均需认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12.新生儿出院后,床单位、保温箱等应进行终末消毒。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e6cc7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8.png)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科医院内所有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涉及到新生儿感染管理的所有方面。
第三条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疗”的原则。
第四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二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五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按照国家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制定新生儿科医院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六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对各类医用器械、手术室、病房和配送区域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常规消毒和彻底消毒的质量和效果。
第七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洗手制度,医务人员应当经常进行手洗消毒,对于外出、打喷嚏、接触病人等环节也应当及时、正确地进行手卫生操作。
第八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严格管理医疗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密闭、集中化处理。
废弃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上报、登记、监测和处置。
第三章病毒性疾病管理第九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病毒性疾病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建立不同的工作流程和防护措施。
第十条新生儿科医院对于病毒性疾病的病人应当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对于疑似病人也应当进行隔离、观察和检测。
第十一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隔离处置标准,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第十二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定期进行病毒性疾病防控和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病例。
第四章感染控制与报告第十三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完整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报告机制,保证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十四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及时报告各类感染病例,取得病人、家属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第十五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根据国家卫生部、地方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感染性疾病的登记、排查和统计工作。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8715f5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8.png)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针对新生儿易受感染的特点,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规定,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保障新生儿的安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感染管理制度的目的1.1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感染对于新生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旨在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保障其健康。
1.2 防止感染传播: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风险较大,特别是在新生儿科。
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和操作,有效减少感染的传播。
1.3 提高医院的声誉: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增加患者的信任。
二、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2.1 感染预防措施: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手卫生等。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2 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建立了感染监测与报告系统,定期对新生儿科进行感染监测,并及时报告感染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感染扩散。
2.3 感染培训与教育:医院定期组织感染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这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3.1 责任分工:医院明确感染管理制度的责任分工,确定感染管理的负责人和责任人。
这有助于保证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监督检查:医院建立了感染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感染管理的效果。
3.3 处罚机制:医院对于违反感染管理制度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有助于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感染管理的执行力度。
四、感染管理制度的效果4.1 感染率的下降:通过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医院的新生儿感染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540e3b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7.png)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以规范新生儿科的感染管理工作,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的责任、要求和流程,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适用范围包括医院新生儿科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管理责任1. 新生儿科主任负责全面领导和监督感染管理工作,并指定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2.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制定、修改和推广感染管理制度,培训医务人员,收集和分析感染数据,并及时报告上级相关部门。
3. 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感染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培训,确保操作规范、科学,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和异常情况。
四、感染预防措施1. 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手卫生步骤进行洗手。
2. 空气消毒新生儿科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要求。
3. 物品消毒新生儿科使用的器械、设备和床铺等应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4. 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应佩戴洁净的工作服、手套、口罩和帽子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5. 感染病例隔离对于已经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五、感染监测和报告1. 感染监测医院新生儿科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新生儿进行感染监测,收集感染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2. 感染报告医务人员在发现感染病例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告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并按照要求填写相关报告表格。
六、培训和教育医院新生儿科应定期组织感染管理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七、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医院新生儿科应定期进行感染管理质量评估,通过分析评估结果,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感染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ce048b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4.png)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新生儿科作为医院内重要的医疗科室之一,面临着感染管理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新生儿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院制定了本《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加强医院新生儿科的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新生儿患者的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所有新生儿科工作人员。
三、责任与义务1. 新生儿科主任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制度,并监督新生儿科的感染管理工作。
2. 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应严格遵守感染管理制度,做好手卫生、穿戴防护装备等工作。
3.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新生儿科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感染预防措施1. 手卫生: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消毒剂,特别是在接触新生儿前后。
2. 患者筛查:对新生儿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感染筛查。
3. 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正确佩戴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
4. 患者隔离:对于疑似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隔离,防止感染传播。
5. 消毒与清洁:对新生儿科的设备、器械、床铺等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五、感染控制措施1. 感染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并及时报告和分析。
2. 感染报告: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发现的感染病例,确保信息畅通和及时处理。
3. 感染处置:对于发生感染的新生儿,应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处置。
4. 教育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水平。
六、质量评估与改进1. 质量评估: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改进措施: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医院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七、附则1.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所有。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应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f10f6023968011ca3009157.png)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一、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组长:李雪主任;副组长:刘文杰护士长;小组成员:尹春燕、李欣然。
二、院感管理小组职责1、负责本科室有关院感知识的学习、检查和监测,并对存在问题,积极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
科室安排学习和自检每月各一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备查。
并在每个月的第一周向院感科了解新生儿科上一个月院感报告及记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做出纠正。
2、医院感染监测网成员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方面(包括空气、手、物表、无菌物品、消毒液等)的监测,对不合格的应查找原因后重做,要求每月一次,保存监测单以备查。
3、科室以卫生部文件及我院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出相应的预防院内感染切实可行的科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和院感病例处理方法1、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成员定期组织抗感染药物应用知识学习和检查,各经治医师负责本组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应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根据病情按照一线、二线、三线应用抗感染药物,同时做好记录。
临床医生认真执行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要求。
每个季度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2、院感病例诊断院感管理小组成员应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每月组织学习,讨论医院感染病例,解决本科室有争议的院感病例诊断,并记录在案。
各组医生应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并在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医务科。
3、院感病例报告制度:由经治医师组讨论确诊的院感病例,应填写以下表格: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卡(发病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病历首页中“医院感染名称诊断”栏。
4、每月第l~2日由经治医师组二级、三级医师负责检查本组院感病报告及各项表格填写情况;工作人员更衣、洗手制度1、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人上班必须穿工作服。
2、保持工作服、帽子整洁,并于每周一、五更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年 月 日
A4打印 / 可编辑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全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3,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2。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2,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2。
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3。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2。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
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
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内感染监测制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
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制度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破坏了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正常微生物群在定量、定位方面的生物学行为改变,由原不致病的或在特定条件才致病的机会病原体成为致病的病原体,引发内源性感染。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特制定本监测制度,请各临床医师遵照执行。
一、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
高抗生素使用率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标志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抗生素使用率为20%~30%,本院要求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20%~30%以内。
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监测
针对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从适应症、剂量、疗程、预防用药等方面分析,揭示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程度,可作为教育医务人员的资料。
三、外科系统科室预防用药监测
对临床抗生素使用监测,还需从治疗用药、预防用药两大部分监测分析。
目前抗生素预防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外科,术后预防用药几乎占100%,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指征的监测分析,发现不少弊端。
不少临床医生试图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操作中的缺陷。
术后盲目、长期给药只会起到破坏宿主与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的作用,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
因此,应对之进行严格监测,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四、根据医院感染病原菌、药敏谱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一).社会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药敏谱不一,即使同类细菌,其药敏谱也完全不一样,用药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情况下凭临床经验用药无可非议,但当细菌培养出来后,应该及时修正用药方案。
(二).院内各病区所收治的病种不一,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用药习惯不一,既往用药史不一,因此医院内甚至病区内医院感染菌种、株、耐药谱也不完全一致,对此也应进行监测。
(三).根据所检出的相应的病原菌及药敏谱,应监测临床各科用药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
院内各类人员感染控制教育措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
(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
(三).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四).每年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感染办公室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一).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
(二).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
(三).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