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感染管理是医院新生儿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保障新生儿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医务人员在感染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感染防控水平,降低医院新生儿科感染发生率。

二、管理机构和责任1.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感染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2.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感染科医生、护士长、药剂科医生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感染管理工作。

三、感染控制措施1. 医务人员培训:医院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必须接受感染控制培训,并定期进行复习和更新知识。

2. 感染监测:建立新生儿科感染监测系统,对感染发生率、病原菌类型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3. 感染预防: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操作规范,确保操作无菌。

4. 感染控制: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控制感染的进一步传播。

5. 感染处置:对于感染的病例,要进行追踪调查,找出感染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四、感染管理流程1. 感染防控计划制定:根据新生儿科感染的特点和流行病学资料,制定感染防控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

2. 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新生儿科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 感染风险评估:对新生儿科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

4. 感染预防与控制:建立新生儿科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5. 感染处置与处理:对于感染的病例,要进行追踪调查,找出感染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6. 感染数据分析与总结:定期对新生儿科感染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估感染防控效果,并及时修订感染管理制度。

五、质量控制与评估1. 质量控制: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评估与反馈: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向医务人员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相对独立,临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二、新生儿病房分医疗区和辅助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等;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区)等。

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三、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2m2,床间距不小于1m。

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

四、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新生儿接触。

五、病室内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六、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护理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并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落实。

七、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对高危新生儿有保护性隔离措施。

疑似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尽量单间隔离;隔离患儿床头应挂隔离标识,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八、配奶间环境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实施手卫生。

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十、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C~24 °C,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预防和控制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工作。

2. 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护士、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等组成。

3. 科主任为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操作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等情况下,必须进行手卫生。

2. 儿科病房应实行分区域管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明确标识,确保清洁区域不受污染。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病房、诊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4. 对患儿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儿及家属正确使用卫生间、洗手等。

5. 加强对医疗废物、污水、废弃物等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6.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控意识。

四、监测与报告1. 建立健全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对患儿、医务人员、环境等实施监测。

2. 定期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病例,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发生趋势。

3. 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科室领导,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4. 对确诊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做好信息登记。

五、应急处置1. 发生医院感染疫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处置。

2. 对疑似感染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

3.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 对疫情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监督检查1. 定期对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违反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 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儿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前言儿科病房是医院中专门为儿童提供诊断、治疗服务的特殊医疗机构。

由于儿童免疫力较弱,感染风险较高,因此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儿童在医疗过程中免受感染的侵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的安全,我们特制定了本儿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以规范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儿科病房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以及与儿科病房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感染风险评估1. 对入院患儿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基本情况确定感染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2. 定期对儿科病房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感染源。

四、感染控制措施1.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洗手、戴口罩、穿手套等;2. 患儿隔离:对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严格隔离,避免交叉感染;3. 医疗器械消毒: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无菌;4. 空气消毒: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5. 定期清洁:对儿科病房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6. 医护人员健康检查: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五、感染事件处置1. 对发生感染事件的患儿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对接触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进行健康监测;2. 对感染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六、教育培训1. 对儿科病房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进行感染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技能;2. 定期组织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会议,及时更新感染管理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部门,对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2. 定期对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八、改进措施每年对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普通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普通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普通儿科感染管理制度一、前言儿科感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一种疾病。

儿科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立儿科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科学化儿科感染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儿童医院及其他儿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

四、儿科感染的分类根据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侵犯部位,儿科感染可以分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眼部感染、耳鼻喉感染、神经系统感染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对儿科感染进行正确分类十分重要。

五、儿科感染的管理流程1. 感染的监测和检测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患儿进行感染的监测和检测,包括体温监测、血液、尿液、痰液等标本的检测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检验等。

2.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人消毒和环境清洁,控制院内传染源;对儿童进行手卫生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采用合理的搭配用药原则,减少患儿的药物耐药性等。

3. 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的症状及感染的类型,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4. 感染的报告和溯源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对患儿的感染进行溯源,找出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5. 感染病例的登记和统计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病例的登记和统计制度,及时汇总和分析感染数据,界定感染疫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六、儿科感染的管理措施1. 加强感染控制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并做好消毒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对儿童进行个人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医疗器械、药品等进行合理使用和管理,防止感染源传播。

医院儿科部门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24年版)

医院儿科部门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24年版)

医院儿科部门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24年版)目的本规范旨在确保医院儿科部门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儿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一、儿科部门感染控制管理1.1 感染控制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责- 成立专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儿科部门的感染控制策略和措施。

- 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医院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及相关专家,确保多学科的参与和合作。

1.2 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建立儿科部门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感染控制工作的落实。

1.3 感染控制培训- 开展定期的感染控制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了解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操作规范和最新研究成果。

二、感染预防与控制2.1 感染监测与报告-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儿科部门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报告感染事件。

2.2 感染预防策略- 制定儿科部门感染预防策略,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病房清洁与通风等方面的措施,并进行有效宣传和培训。

2.3 感染控制措施- 建立儿科部门感染控制的标准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等。

三、患者管理与隔离3.1 患者入院评估- 对每位入院儿童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感染预防措施。

3.2 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隔离- 对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儿童进行隔离,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扩散。

3.3 患者家属和访客的管理- 加强对患儿家属和访客的健康教育,建立规范的探视制度,并要求其遵守医院的感染控制规定。

四、医疗器械与设备管理4.1 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确保其符合感染控制标准。

4.2 医疗废物处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防止感染源的扩散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环境与设施管理5.1 病房环境清洁与消毒- 加强对儿科病房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病房的卫生状况符合感染控制要求。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感染预防措施1.定期检查和维护医院内部的环境清洁和卫生,包括消毒灭菌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

2.提供洗手设施并强制医务人员在入院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适当时机进行洗手。

3.确保患者在入院时进行必要的病史询问,筛查和评估,以确认患者的感染状态。

对可疑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4.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在其传播途径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5.定期消毒儿科医院内的公共区域,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接待台等。

二、感染监测和报告1.设立感染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和报告医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和传播。

2.采集必要的样本,并利用适当的实验室方法进行感染标本的检测和分析。

3.及时报告感染事件的发生和传播,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隔离措施1.对可疑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患者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2.确保隔离病房和病床的清洁,并定期对其进行消毒。

3.医护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以防止感染传播。

四、感染控制培训1.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2.强调正确的手卫生、消毒清洁和个人防护措施。

3.加强对儿科医务人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意识。

以上仅为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一个示例,具体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各医院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及时调整和应用感染管理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在医院期间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新生儿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感染防控措施1.1 消毒和洗手: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先后必须进行手部消毒,确保双手的清洁。

同时,对于使用的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和床上用品等,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以杀灭病原微生物。

1.2 环境清洁: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对新生儿的病房和公共区域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同时,要确保病房内的床铺、床单、被褥等物品的清洁和整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1.3 医疗器械管理: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定医疗器械的使用必须符合严格的消毒和灭菌标准,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同时,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要及时丢弃,避免重复使用导致感染的风险。

二、感染监测和报告2.1 感染监测: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新生儿科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统计。

通过监测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的风险,减少感染的发生。

2.2 感染报告: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定医护人员在发现感染病例时,必须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感染病例的调查和追踪,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止感染的扩散和复发。

2.3 感染防控培训: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措施等,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正确地执行感染防控措施。

三、患者隔离管理3.1 隔离措施: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定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科学防控的原则,实行全面、全过程、全员管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五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六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第七条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操作和重点人群的安全风险管理。

第三章制度建设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三)医院感染监测、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五)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制度;(六)医院感染管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第九条新生儿科应当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建立新生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新生儿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全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制定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3)组织实施医院感染监测、调查、分析和报告。

(4)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

(5)监督、检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1)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通风,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2)定期对新生儿病室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床铺、医疗器械等。

(3)加强新生儿病室物品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

2. 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应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

(2)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应更换专用工作服、工作鞋。

(3)医务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时隔离治疗。

3. 诊疗操作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2)新生儿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3)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4. 探视管理(1)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探视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

(2)探视者接触新生儿前,医务人员应指导其做好手卫生。

5.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

(2)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

(3)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医院感染隐患时,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四、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造成医院感染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五、附则1. 本制度由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科医院内所有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涉及到新生儿感染管理的所有方面。

第三条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疗”的原则。

第四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二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五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按照国家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制定新生儿科医院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六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对各类医用器械、手术室、病房和配送区域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常规消毒和彻底消毒的质量和效果。

第七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洗手制度,医务人员应当经常进行手洗消毒,对于外出、打喷嚏、接触病人等环节也应当及时、正确地进行手卫生操作。

第八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严格管理医疗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密闭、集中化处理。

废弃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上报、登记、监测和处置。

第三章病毒性疾病管理第九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病毒性疾病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建立不同的工作流程和防护措施。

第十条新生儿科医院对于病毒性疾病的病人应当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对于疑似病人也应当进行隔离、观察和检测。

第十一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隔离处置标准,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第十二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定期进行病毒性疾病防控和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病例。

第四章感染控制与报告第十三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完整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报告机制,保证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十四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及时报告各类感染病例,取得病人、家属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第十五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根据国家卫生部、地方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感染性疾病的登记、排查和统计工作。

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制度一、前言儿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因为儿童的生理结构和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他们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因此,为了保障儿童患者的健康安全,医院儿科必须严格遵守感染管理制度,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卫生,把控医疗程序的安全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

医院儿科应当以预防感染为首要任务,加强有关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个人防护。

医院儿科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时,应当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医疗器械使用。

对于医院儿科中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应当按照细菌灭活程序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定期对器械进行检测和维护。

4. 医院环境清洁。

医院儿科的环境应当保持干净整洁,消毒灭菌频率应当加强,定期对医院设施和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

5. 患儿隔离。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儿,医院儿科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染病的扩散,确保其他患儿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6. 感染监测。

医院儿科应当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儿科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感染疫情,加强疫情应对。

7. 管理制度落实。

医院儿科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制度的责任人和实施步骤,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 医院儿科感染控制委员会医院儿科应当成立感染控制委员会,由院长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医疗、护理、感染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作为委员,负责制定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制度,监督和指导医院儿科感染控制工作。

2. 医院儿科感染风险评估医院儿科应当定期对医院内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患儿、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等方面的感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

3. 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儿科应当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感染控制培训,包括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医疗器械的处理和消毒等培训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针对新生儿易受感染的特点,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规定,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保障新生儿的安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感染管理制度的目的1.1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感染对于新生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旨在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保障其健康。

1.2 防止感染传播: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风险较大,特别是在新生儿科。

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和操作,有效减少感染的传播。

1.3 提高医院的声誉: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增加患者的信任。

二、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2.1 感染预防措施: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手卫生等。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2 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建立了感染监测与报告系统,定期对新生儿科进行感染监测,并及时报告感染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感染扩散。

2.3 感染培训与教育:医院定期组织感染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这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3.1 责任分工:医院明确感染管理制度的责任分工,确定感染管理的负责人和责任人。

这有助于保证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监督检查:医院建立了感染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感染管理的效果。

3.3 处罚机制:医院对于违反感染管理制度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有助于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感染管理的执行力度。

四、感染管理制度的效果4.1 感染率的下降:通过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医院的新生儿感染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儿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儿科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包括感染预防、控制、监测、报告和处理等内容。

第三条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严格执行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儿科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科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人员,负责感染预防、控制、监测、报告和处理等工作。

第五条感染管理科的职责:(一)制定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组织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二)开展感染监测,分析感染趋势,及时发现感染隐患;(三)对感染事件进行报告、调查和处理,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相关部门实施;(四)对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五)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进行指导;(六)参与对新入院患儿、转入患儿、手术患儿、发热患儿等的感染评估;(七)其他感染管理相关工作。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六条儿科医院应根据患儿的特点和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儿科医院应加强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第八条儿科医院应加强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管理,确保其达到灭菌标准。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第九条儿科医院应加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特定传染病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条儿科医院应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保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环境卫生达标。

第四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一条儿科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监测制度,对住院患儿、医务人员和新入院患儿、转入患儿、手术患儿、发热患儿等进行感染监测。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科门诊医院感染,保障患儿、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儿科门诊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与职责1.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包括组织培训、监督检查、信息报送、资料整理等。

3. 儿科门诊各科室: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1. 感染预防原则(1)明确感染预防责任,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全员参与的感染预防管理体系。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科室清洁、干燥、通风、卫生。

(3)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4)加强感染监测和疫情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2. 感染控制措施(1)加强医疗器械、设备和药品的消毒、灭菌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和安全。

(2)对感染患儿进行单独隔离或分区隔离,并加强患者接触者的监测和管理。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手术污染和交叉感染。

(4)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提高防护意识,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四、感染监测与报告1. 感染监测内容(1)定期对科室环境、物品、医务人员手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2)对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原因。

2. 感染报告(1)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对感染病例的详细情况,包括诊断、治疗、转归等,应及时记录并报送。

五、宣传教育与培训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未尽事宜,由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意义为加强儿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儿科、护理部、检验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三、制度内容1.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儿科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儿科住院患儿、医务人员及环境进行监测。

(2)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报告制度,及时报告疑似和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

2. 消毒与隔离(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对儿科病房、诊疗区域、医疗器械等进行清洁、消毒。

(2)对感染患儿实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 医疗器械与物品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确保使用安全。

(2)加强一次性医疗器械、物品的管理,防止重复使用。

4. 医疗废物处理(1)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转运和处理规定。

(2)确保医疗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

5.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控意识。

(2)对儿科住院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防护意识。

6. 应急处理(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责任与考核1.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各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负总责,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3. 医务人员违反本制度,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4. 定期对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遇国家政策调整或实际情况变化,可进行修订。

2. 本制度由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1)成立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护士等组成。

(2)科主任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3)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医护人员职责(1)医护人员应树立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3)医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对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分析和处理。

2. 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时,应及时报告感染预防控制科,并按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3. 定期对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查找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 医疗器械与物品(1)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制度,确保使用安全。

(2)加强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2. 环境与卫生(1)保持儿科病区整洁、通风,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2)加强病区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废物,防止蚊虫滋生。

3. 护理操作(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手卫生管理,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应进行手卫生处理。

4. 抗菌药物管理(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

五、培训与考核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2. 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知识考核,确保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儿科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儿科

一、总则为加强儿科医院感染管理,保障患儿及医护人员健康,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儿科特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与管理1. 成立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医院感染问题。

2. 设立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包括监测、调查、报告、培训等。

3. 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监测与报告1. 建立儿科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儿科住院患儿、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2.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按规定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

3. 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后,按医院感染病例报告。

四、预防与控制1. 加强儿科病房环境管理,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通风。

2.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离开病房后、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

3. 加强儿科病房物品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确保医疗用品、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

4. 对新生儿、早产儿等特殊患儿,加强护理操作,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5.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五、宣传教育1. 开展儿科医院感染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防控意识。

2. 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提高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自我防护能力。

六、监督与考核1.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对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对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

3. 对违反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为准。

儿科院感工作制度

儿科院感工作制度

儿科院感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儿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检验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决策、监督和评价工作。

2.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工作。

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监测、感染源控制、感染暴发调查处理、感染防控培训等工作。

3.各临床科室设立感染管理员,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员负责本科室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感染监测等工作。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1.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2.医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感染防控能力。

3.医院应当加强医疗器械、消毒产品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其安全有效。

4.医院应当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卫生。

5.医院应当加强患儿及家长的感染防控教育,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感染防控意识。

四、感染监测与报告1.医院应当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报告感染病例,感染管理科应当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医院应当定期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感染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掌握医院感染情况,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五、感染暴发事件的处理1.医院应当建立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和信息发布等程序。

2.发生感染暴发事件时,医院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感染管理科应当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3.医院应当及时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感染暴发事件,并按照要求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六、感染管理考核与评价1.医院应当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评估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改进措施。

2.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④压力蒸汽灭菌法: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灭菌效果最好的一 种方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 孢,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湿的物品。一般压力达 103~137kpa、温度达121 ~126℃时,经20~30min达灭菌效果。 需注意包不宜过大、过紧,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不 大于30cm×30cm×50cm,物品之间留有间隙;布类物品应放 在金属、搪瓷类物品之上,避免蒸汽遇冷成水珠,使布类潮 湿。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2)光照消毒法 ①日光暴晒法:常用于床垫、被服、书籍等物品的消毒。将 物品放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效果。在暴晒过程中 要定时翻动。 ②紫外线灯管消毒法:紫外线可使菌体蛋白质光解、变性而 导致细菌死亡。消毒使用的是波长在200~275nm的C波紫外线, 杀菌效果最强的波长范围是250~270nm。常用于空气和物品 表面的消毒。 方法:①空气消毒:照射时间20~30分钟,有效距离不超过 2m。②物品表面消毒:照射时间20~30分钟,有效距离为 25~60cm。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二、清洁、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1、清洁: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 物。清洁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但不能杀灭微生物。 2、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 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达到无害化。 3、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 的和非致病的,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②干烤法:将物品放于干烤箱内进行消毒灭菌,适用于高温 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消毒时箱温应在120 ~140℃,时间10~20min;灭菌时箱温在160℃,时间2h;箱 温170℃,时间1h;箱温180℃,时间为30 min。 ③煮沸消毒法:用于耐湿耐高温的物品,不能用于外科手术 器械的灭菌。水沸后开始计时,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主要因素 (1)医院内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环境污染严重,各类患 者聚集,病原微生物来源广泛,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医院内易感人群多(如慢性疾病、恶性疾病、化疗病 人、年老体弱者为医院内易患人群),抵抗力低下,患者由 于自身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而易诱发感染。 (3)大量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导致人体的菌群失调,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三、消毒和灭菌的种类与方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和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常用的两种消毒灭菌方 法。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包括:热力消毒灭菌法、光照
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和过滤除菌法。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①燃烧法: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的灭菌方法。适 用于不需保留的物品,如污染的纸张、废弃物、感染敷料等, 可直接焚烧。急用搪瓷类物品和金属器械时,搪瓷类容器可 将95%乙醇溶液置于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燃至熄灭。 器械可放在火焰上烧灼20s。在燃烧时应注意远离易爆物品, 中途不得添加乙醇。贵重器械及锐利剪刀禁用燃烧法。
感控医生感染管理职责
一、 负责科室感染监控及资料收集与上报。 二、 发现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 并与24小时内上报控感科。 三、 督促、检查本科医师无菌技术操作执行的情况及消 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的落实情况,预防因诊治不当 造成的医院感染。 四、监督检查本科室医师严格执行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 感染监测与管理制度,并在医疗活动中落实多重耐药菌 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增加了内源性感染的机会。 (4)侵入性诊疗方法的使用,增加了患者因器械污染、皮 肤黏膜损伤等诱发感染的机会。 (5)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力度不足,以及 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不重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消 毒隔离等,都导致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4、医院内感染的管理 包括建立三级监控体系:健全管理制 度、监测制度、消毒质控标准;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如医院建筑、环境及设施应布局合理, 有利于消毒隔离,定期检查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消 毒灭菌效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十)病人出院后,病室及室内物品必须做好终末消毒。传
染病人按传染病管理制度及护理常规执行,特殊感染病人除 严格隔离外,其用过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严格消毒处理, 用过的敷料等物品应烧毁。 (十一)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至少更换一次, 如有特殊情况及时更换。脏被服不能在病室及走廊清点。 (十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领用、保管、使用、处理、 毁形各环节,应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 品管理规范》执行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 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 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服。 六、病房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 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盘、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感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5-10min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min可将多数芽孢杀灭,破伤 风杆菌芽孢需煮沸60min才可杀灭。加入碳酸氢钠至1%~2%浓 度时,沸点可达105℃,即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 注意事项:消毒前先将物品刷洗干净,物品需完全浸没,玻 璃类用纱布包好,于冷水或温水时放入,橡胶类用纱布包裹, 水沸后放入;器械的轴节及容器的盖要打开,大小相同的碗、 盆不能重叠;从水沸后开始计时,若中途加入物品,应从再 次水沸后重新计时;消毒后,计时取出物品,放置在无菌容 器内。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八)体温计用后要用高效消毒剂二步法消毒(最好一次一 用或专人专用),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的容器应保持密闭, 定期灭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垫。(皮肤消毒剂) (九)门诊、病房各室应定期通风换气,地面应湿式清扫, 床头桌、椅每日湿擦,保持清洁,洗脸盆、便池每日消毒一 次。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以有效消毒剂拖 净。抹布、拖把应分区解病人病情变化,怀疑医院感染发生时,及时向 科主任汇报。
六、 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控 感科汇报,不得迟报、漏报、瞒报,积极协助感染专职 人员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的原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 积极投入控制工作。
七、协助科主任做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耐药菌的管理 工作。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制导下开展预防医院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 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 集中,特殊感染的病人单独安置。 四、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 刻消毒。
八、负责组织对本科室住院医师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知识 培训。
感控护士感染管理职责
一、在护士长领导和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业务指导 下,做 好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测工作。 二、 负责科室感染监控资料的收集、整理。 三、 督促、检查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消 毒隔 离及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严把质量关, 预防因护理 措施不当造成的医院感染。 四、监督、检查护理人员在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手卫生 的执行情况。 五、督促医师按时上报感染病例信息。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2、化学消毒灭菌法 (1)原理:利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灭菌,使微生物蛋白质 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微生物发生代谢障碍,生长繁 殖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细胞破裂溶解。 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根据物品性能和微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②物品 消毒前应洗净擦干; ③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方法和消毒时间;
感控护士感染管理职责
六、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积极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防止院 内感染。 七、根据科室类型按医院要求对空气、物表、无菌物品、使 用中消毒液及工作人员手定期进行监测、规范采样、及时送 检,并记录在监测本上。 八、组织对本科室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的 培训和考核。 九、监督医疗废物的严格分类、毁型、收集和登记,规范使 用收集容量(锐器盒)并统一标识、定位放置。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十、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 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定期消毒。 十二、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 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 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临床表现
④消毒液中不宜放置纱布、棉花等物品,以免降低消毒效力; ⑤浸泡消毒时,物品需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器械的轴节、 盖套需打开,空腔管内应灌满消毒液; ⑥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先用无菌NS冲洗,以免消毒剂刺 激组织; ⑦消毒剂应定期监测、更换,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保存; ⑧熟悉消毒剂不反应,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 灭菌、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等制度,并进行预防、控 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二)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检查督促本科室消毒隔离工 作。
(三)护理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不戴戒指,不穿工作服、 裤进食堂或离院外出。
(四)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 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 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先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 进行灭菌处理。
一、医院内感染 1、概念 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 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 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