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薛颠)
形意拳大师薛颠论由武入道
形意拳大师薛颠论由武入道武艺是在人的习惯上加强,道艺更改人的习惯。
九要,来自于形意拳,第一要点,是脊背相弓。
脊椎是一张大弓,发力奥妙尽在其中。
脊背相弓,是击人的妙法,也是修道的秘诀。
脊背形成拉弓射箭之势,便可打通督脉,让“动物”由尾椎上升入脑,完成练精化气。
道家的静坐,有时要激烈调动脊背,也是为了动物上升。
练拳初始,便含着道功。
骨梢:齿为骨梢,有用在骨,切齿则发,威猛如虎。
牙之功用,令人胆悚;九要四梢繁琐,很难周全做到,练形意拳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九要里下功夫。
学拳后再慢慢体会九要,先说初学的规矩:练拳术,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持己见,致有偏枯之弊。
若专从力之方面发展,则为力所拘;专从气之方面发展,则为气所蔽;专求沉重,则为沉重所捆,专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
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自然能轻、能重。
轻则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重则屹立如山,确乎不拔。
盖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羽,气贯涌源则重如泰山也。
从初学规矩,可看出拳理。
世人练拳多是执著一项,或是求重,打沙袋、负重力,或是求轻,故弄玄虚。
薛颠则说求什么便被什么局限,拳术是无所求的。
轻与重都不是拳术,拳术是能轻则轻、能重则重的东西。
以轻练轻、以重练重,就离题万里了。
有一个打了十年沙袋的朋友,感慨成了沙袋的奴隶。
十年都在跟沙袋较劲,养成了恶习,与人交手,交手即败。
一个不打沙袋的朋友考他,两人在家里,说好把桌子抬到墙边,桌子一靠墙落地,两人就撒手比武。
他搬了三次,三次挨打。
他出拳很快,但放下桌子的动作不快。
打拳时的速度,不能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只有端上架势,才有速度。
练拳容易执著,练出了力度,得意于力度,会产生很多错觉,功夫不易上身了。
同样,练拳有了轻灵感,得意于轻灵,就肤浅了。
处处得意,永无进步。
练拳如参禅,对一切现象不管不顾。
此时人就分了高下,有人是天生的贵族,有人是天生的市侩。
人的气量决定了人的最终所得。
练拳人要高傲点。
形意拳大家薛颠散记
形意拳大家薛颠散记转发:郑州陈氏太极拳小架学堂此薛颠生平是结合李仲轩老人回忆和行意门人“一骑绝尘”透露出来的消息汇总而成的。
薛颠,河北省束鹿人,行意门中传奇人物,师承李洛农——刘奇兰——李存义派系,与尚云祥、唐维禄、薛颠同为李存义得意弟子,是当时支撑形意拳门庭的重要人物,继承师父李存义强调实战的作派,一生公开比武。
薛颠是李存义晚期收的弟子,天赋极高,李存义平时总是在人前捧他。
这种师父捧徒弟的事,在武林中也常见,使得徒弟很容易打开局面。
薛颠是李存义晚年的得意之徒,不料却败在了同门傅昌荣之手。
薛颠非常爱面子,早年与同门傅昌荣的比武失败,烙印终生,逆转了他的命运,当时薛颠大愧,空著手,一走十年,就不知了去向,直到李存义逝世后,薛颠才重又出现,自称一直隐居在五台山。
薛颠复出后很少提自己是李存义的徒弟,说是一个五台山老和尚教的他,叫“虚无上人灵空长老”,有120岁——对于这个神秘的人物,许多人觉得蹊跷。
难道是薛颠将自己参悟出的武功委托在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人名下?所谓的“虚无上人灵空长老”,隐含着“虚无此人,凌空出世,前后无凭,原本假有”的意思?所谓的“120岁”,古代60年为一甲子为一轮回,隐含着自己“再世为人”的意思?可能因为多年前的比武失败,令心高气傲的薛颠自己将自己逐出了师门,觉得丢了师父的面子,所以自造了一个虚无飘渺的师承——这只是想当然的猜测,其实真有这位老和尚,只不过不是这个法号,真法号我已经忘记了。
此番复出,薛颠显得很是知书达理,接人待物客客套套,可是又令人有点捉摸不透。
他在一次有许多武林人士的集会上,突然表演了一手功夫,不是打拳,只是在挪步,跟跳舞似的在大厅逛了一圈,但将所有人惊住了,因为他的身体展示出了野兽般的协调敏锐、异常旺盛的精气神,当时就有人议论薛颠的武功达到神变的程度。
薛颠表演完了,便宣布向傅昌荣挑战。
至于与傅昌荣二次比武,惊动了尚云祥,尚师说:“咱们师兄弟,比不上亲兄弟,总是比叔伯兄弟要亲吧,怎么能斗命呢!”这场比武就给劝开了。
薛颠象形术
薛颠象形术“武圣”薛颠大传薛颠(1887-1953)字国兴、又名薛洪、薛瑞祥,号页真子、武德明。
河北奇士也,精技击、通内功,形意门“剑”字辈传人、武林名号为“疯魔”,传出新式拳法—象形术。
幼随本家长辈薛振纲学拳,薛为李老能(飞羽)之子李太和弟子。
后随刘奇兰弟子周明泰习武,又得到李存义真传。
因与八卦高手傅昌荣交手失利,找到李老能(飞羽)嫡孙李文喜(振邦)深造。
最后师从五台山高僧虚无上人灵空师,亲承口讲、指画面壁、尽得老样形意拳—五禽戏三昧。
其身法快如鬼魅、武功达到“神变”境界、神鬼莫测。
从尚云祥学了八卦掌,民国四年任天津县中央国术馆(在天津东马路)馆长,著述:《形意拳讲义》、《象形会真》、《灵空上人点穴秘诀》、《金刚圭旨法象》、《一字慧剑之妙诀》等。
解析薛颠象形术【曹英峰】一、拳学渊源录象形拳法,形意拳支派,为薛颠所创。
随着岁月的流逝,薛颠卓越的武学修为连同他自创的独特武学艺术,渐渐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沉寂在岁月的长河中。
据我的老师唐凤华先生讲:薛颠最早跟一位周姓武师学习形意拳,后为谋生去关东设场授拳。
当时许多门派的拳师在关东以教武为生,这其中就有形意拳高手傅剑秋先生。
作为同门,据说当时因为傅剑秋指出薛颠拳艺不精之处,于是二人当场试手。
结果薛颠输了拳,随后离开关东,访艺于山西,投师五台山灵空长老,得到这位隐世高人的指授。
于拳、功、易、道,禅均有所得。
后下山赴河北深县,又得到李振邦、薛振刚的传授,功臻化境,武学修为达到了神变的境界。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
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
《形意拳讲义》——薛颠 文字版
本书提要形意拳术讲义,民国十八年十月天津县国术馆发行,书中内容分为:编辑者像、题词及序言、达摩真意、岳忠武王形意拳要诀、自序、凡例、勘误表、目录、内文、版权页。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总论、形意拳术目录、五行拳术目录三部分,从五行名称谈起,中间论及拳经解释、初学入门规矩、练习三害、三节、四梢、无极论、太极论、两仪论、五行拳、连环拳、生克炮拳。
下编为十二形拳目录,从龙形起始,至鹰熊合演势终。
薛颠字国兴,河北束鹿人,喜武术,好击剑之道,侍李振邦、薛振纲为师,学习形意拳。
李振邦为李太和之子、李老能(飞羽)之孙,直承形意拳嫡系,所传弥真。
薛氏曾任天津县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主任,对于提倡国术不遗余力,著作有:《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诠》、《金刚圭旨法象》。
形意拳术讲义序吾国以积弱不振受侮列强,其原因固非一端,而国人轻视体育、忽于运动,盖亦致病之由,拳术者,中华固有之国粹、最良之体育运动法也。
昔管子重拳勇,齐人隆技击,拳术之兴复乎,尚已降及隋唐,少林派出,外家始盛,说者谓太宗之平王世充昙宗等,亦兴有力焉,迨至宋时而张三丰以绝技名世,内家祖之,明代则张松溪为最著,而陈元贇乃传其术于扶桑,彼日本之所谓柔术、武士道者,皆吾国拳术之流派也,迩年张子岷、李芳宸诸先生懔国势之凌夷,悯国术之衰微,力加提倡,特立专馆,各省闻风兴起者颇不乏人,而河北省国术馆亦早成立,惟自来精斯道者传授心法多属面命承学之士,钻仰为难,今束鹿薛君以国术之名家阐师傅之秘奥,编为讲义,解以详图,使学者得以研究科学之方法、领悟其中之妙用,较诸般刺蜜谛之译易筋经与夫前人之著内功图说者,亦何多让!吾知付梓后,其有裨于体育而可以强国者必非浅鲜,岂仅个人健身之助而已哉。
惜作义于国术未窥门径,扣槃扪燭之谈,固知其无当于要旨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荣河付作义序于天津警备司令部形意拳术讲义序言《龙门史记》特传游侠,游侠者流,盖出于墨家之兼爱,兼爱以仁,游侠以武,其相反而寔相成者,犹孔氏之永生于仁、佛氏之大雄无畏生于慈悲也。
尚派五行连环形意拳
尚派五行十二形连环形意拳简介尚云祥师承李存义,虽可归属为河北派形意拳套路,但却与其他河北派形意拳比,动作上则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也就早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派练习走势风格特点,以及理论和理念,尚派形意拳很着实际,练习不提倡练拳只有华丽的外表,那种虚空飘渺花拳绣腿。
其初衷中心环节就体现一个打字,也就是拳式的技击使用价值,它体用兼备,健身与技击并重,实质为技击之学,抛开种种神秘,此拳自始至终以扎实的桩功为基,以内劲为用,以身法、步法欺人取胜,以形取义,以意求形,形由意转,义自形生。
本躺拳法,动作特点仍是由起钻落翻变为俯掌而成三体式,拳势组合有鹰捉、五行、十二形、六合拳、连环拳、等拳势套路。
有言,起为钻落为翻,打起打落如云翻掀浪,不知起落,何谈形意拳。
出势虎扑,起手鹰捉;崩拳冲撞看人如蒿草,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劈拳为斧刃,有刃有捶,发力着意点是应放在前臂的拳和小臂上,要养成练成前小臂中节打人的特殊技击技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炮横乃至形意拳扩展到十二形,毎一式、毎一招,要求四肢松开,松得上来,沉得下去,处处合乎拳法既循规蹈矩;摆扣步,动中发力,迅疾刚实,才有了铁胳膊尚,铁脚佛武林之美称赞誉,尚真算得上,称得起是倾毕生磨砺,终成身怀绝技的一代当代形意拳宗师。
第一段目录一、劈掌二、踢腿三、右钻拳四、上步崩拳五、左钻拳六、右崩拳七、右外摆钻拳八、上步崩拳九、炮捶(猫洗脸)十、横拳动作顺序说明第一段第一式、顺步劈掌、图(一)——(五)1(一)(二)(三)(四)(五)动作一、预备式、图(一)(一)面西自然并步齐步站立,两臂松垂身体两侧,眼光平视正前方。
动作二、起势、图(二)(二)两臂从身体两侧向胸前举臂上抬,两腿就地屈膝下蹲。
动作三、劈掌、图(三)——(五)(三)右手前探,左手后拉,两腿继而沉右胯坐右腿。
(四)右手下落,踏掌置于右小腹前下侧。
(五)前上右腿,前后与左腿成三七步,继而左手落置于左胯侧,掌心朝下成踏按掌,上右步,前后成三七步,右拳过左拳虎口后变掌照前劈掌打出。
薛颠传下来的形意拳鬼魅
薛颠传下来的形意拳鬼魅没有形意拳的基础,而直接照书自学象形术,必然有许多困惑。
而系统地讲解形意拳,又不是杂志的篇幅。
薛颠当年以猴形闻名,猴形的第一变是猴蹲身,形意拳练法的起点也是猴蹲身,此次便披露这一式,希望能对自学象形术的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形意拳的劲道叫翻浪劲,海浪反反复复,跌宕起伏。
猴子一警惕,立刻缩身,危机一到,可向四方弹起。
不懂得蹲身起身,就练不出翻浪劲,薛颠是在猴形里出的功夫,他一米八几的个子,一缩身一小团,所以别人说薛颠能把自己练没了。
李存义不大教十二形,我们这一支如果没有薛颠也就没有十二形。
从薛颠的角度讲,劈拳起手势、半步崩拳都是猴蹲身,这样十二形就入了五行拳,其实这是五行拳该有的东西。
但不特意讲一下,自学者就不知重视。
翻浪劲要从“坐腰起腰”里练出来,腰一坐膝盖就蹲了,猴蹲身首先能将膝盖练出来,没有起伏哪有翻浪?手臂作出翻浪状,这是假起伏,比武时没用,遇上强手,一碰就没。
两胯有翻浪状,方是真起伏。
不见形的劲的翻浪——这无从讲,只能讲有形的身的翻浪,无形的要从有形里练出来。
形意拳的根本是敏感,有人上战场杀得敏感了,有点风吹草动脖梗子就一激灵。
但反应快了也还会挨打,因为这只是意识到了。
惊脖梗子没用,得惊尾椎子。
反应是反应,反击是反击——这是许多人比武上不了档次的原因,反应和反击在一块的法子,就是惊尾椎子。
脖梗子惊了,还得准备动作,尾椎子惊了,自然就有动作发生。
展开剩余85%能坐腰,就能惊尾椎。
猴蹲身时要聚精会神、全身贯注,这两个常用词,就是至关重要的窍门。
在形上讲,蹲身对浑身筋骨都有好处,但要是不动意,功夫练不成。
蹲身时要让肉体联系上精神。
神不练,光肉练——尾椎是惊不了的。
缩身、团气、凝神、惊尾椎,这就是猴蹲身的精义了。
同样,猴扇风也是要用神练,猴扇风没什么动作,就是两手在耳朵旁扇扇,学猴形没学到神,就会学出一身滑稽。
说形意拳难看也主要是有这个猴蹲身,练拳时,处处都有只猴子蹲着,可想这一式的重要。
薛颠传五行拳概述
薛颠传五行拳概述展开全文当初我刚随高老先生习拳时,所传各拳均以慢炼为宗。
当时高老已年过七旬,我以为他是年纪过大,身体不支,所以示范时才如此缓慢。
也因为年龄相差过大,老先生说:“咱爷俩是只传艺,没传承;以师徒相授,无师徒名份。
”因为我父亲说:“你高大爷得到孙存周,韩慕侠不少好东西。
孙,韩二人是后起之秀,老辈都承认。
要珍惜!”而且高老传的慢炼并非轻松,很吃功夫的,虽然炼慢,但出功极快,我也就照此炼下去了。
后来有孙式和张占魁的后系朋友问我,我就说是炼这两支的。
等教到葆真八卦的四身和龙摆尾时,老先生的演示确如行云流水,极尽游龙飞升,飘忽不定之能。
我这才知道原来高老的身法是如此变幻莫测,也验证了家父的话。
但当问到炼形意为何不象别人一样刚猛发力,慢炼能否打人时,高先生只是笑而不语。
跟老辈学拳,这份苦得忍。
幸遇薛派武学传人张恩师是我的福分。
至此才知道世面上的形意拳都是以打法当炼法,用演法当打法。
结果非但在比武中无法取胜,更是到晚年百病皆出,徒劳一生,终无所获,悔之晚矣!形意是炼好了养人,终生收益;练不好伤人,后患无穷。
薛颠受过异人相传,在灵空师处得到升华,五行十二形都与李存义,李振邦大异。
但无论如何变,都离不开九要(二十四法)。
很多人拳架不正,就是八要没有齐备,如此就不会长功。
又因为形意细活小手特多,一个劈拳,张师就给我教了一年,也整整校了一年。
高老首先教我的是孙氏劈拳,也是将近一年时间。
我当时还小,心性未定,以为是不教东西就跟父亲说了。
过两天我练完拳,老先生说:“忠民,劈拳是基础,把他炼好了,一式对式式对。
有你父亲,大爷不会亏待你。
”薛传形意有五行桩法,是配备五行拳的。
一行一个桩,劈拳不是“三体式”,是另有一套。
据传郭云深关门弟子,深县西马庄李振山因赡养郭晚年至送终,得此五行桩,并传给其亲属。
形意拳的气法是门内密传,与桩法一样都是躲在门后炼的东西。
李仲轩老先生炼至内气腾然即是得益于此。
劲法是炼形意必炼的东西,没他不能比武,李老在文中曾披露一二。
象形拳法真诠---薛颠(个人简化版)
象形拳法真诠---薛颠(个人简化版)象形拳法真诠薛颠序国民习于弱,始归咎于体力之不强,国俗皆右文,乃慨叹雨武学之不振,呜呼惑已,大熊经鸟伸,传自上古,少林武当,拳家辈出,吾华武术,岂真后人,顾暗武事者,成则粗野无识,唯知以力凌人,或则秘而不宣,唯恐以武犯禁,驯致御侮强身之术,起衰立儒之功,不能传之人人,渐成此萎靡无气之风习,滋可惜也,我友薛君颠,河北奇士也,精技击,通内功,复能不吝所知,欲尽所学之秘传,笔之于书,公之当世,前曾著形意拳讲义出版,早已风行南北,纸贵洛阳,近复著象形会真一书,于击刺腾闪之法,俯仰进退之方,罔不详细指明,便人人无师自习,取象于狮熊猿鹤,而归本于练气练神,盖术也近乎道已,予於武学一无所晓,力不能缚一鸡,而薛君与予谈,且示此编嘱为之序,予将何以为言哉,惟期此书一出,青年有志,人手一编,修养身心,共臻强固,更愿海内武学家,人人能志薛君之所志,各出其不传之秘,以牗而觉世,俾国人共同研习,体力资以锻炼,一洗从前荏弱不振之习,蔚成国名知方有勇之风,则薛君此编,功用将影响全国,不其伟欤。
民国二十二年一月湘潭吴家驹自欧西火器,输入中国,而拳勇刺击之学,遂废不讲,夫文明国民,各有其独精之技能,为世罕见,鲜如日本尚能传其柔术,以夸于世,如中国之大,乃於先民所遗武术,罔知研所,是诚有新人重为大息者矣,薛君愿手著是编,改参会华氏五禽经,而得知其奥者,学者神而明之。
足以却病延寿,用人胜天,视世所谓武术者,又高出百倍,兹以求之者众,乃付手民,以公于世,所以振国民之精神,健青年之体魄者,我知其未有艾也,廖志数言,以志景仰。
中华明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九月(沈)阳张廷谔撰盖闻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立身之要术,亦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凡古往今来,大英雄大豪杰莫不根基乎此,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彦云:欲为健全之事业必具健全之身心。
所以士欲充其德智,而成大英雄豪杰以平治天下国家者,必先由锻炼身心始。
吾国体育一道发明最早,起自伏羲书卦,内运先天之气以存意,外象鸟兽之势以为形,意象交修而内外固矣。
薛颠象形拳学系列文章
薛颠象形拳学系列文章解析薛传形意的“意”李洛农完整的继承了姬祖的原始炼法,并未作任何的改动与增删。
形意拳之名自古有之,以前是门内叫法,对外有很多谐音名字,后来在李洛农时期叫响了形意拳的名号。
郭云深初始得艺于老样形意拳,后来受教归附于李洛农,统一了炼法,广传于世,得其部分老样形意的有李存义、李振山、尚云祥、孙录堂。
八卦掌属龙,龙有翻浪升天之势、游空隐现莫测。
“龙”是身法,不是招式。
所以,李仲轩先生文章中有“程廷华打八卦,劲力浑身鼓荡,感觉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动”。
打八卦给人一种在空中漂着,许久也没落下来的感觉,已经算炼到家了,所谓“游龙行空”。
老辈人中能达到此境界的八卦门人有眼睛程、韩慕侠、翠花刘和宫宝田。
形意属蛇,脚下不离地爬行,打拳也是一拱一拱的往前挤,蛇行步不是借鉴八卦的步法,形意拳本身就有走偏门的炼法。
形意拳的功夫出在脚下,所以“蛇行崩趟”是关键。
李存义吸收了八卦、太极的精华,但并不是体现在步上。
太极是水,可聚可散、可分可合,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水受力则散、随之即合;动时则分、静时即合,是一种流动的活力,这是比武。
打拳却要象“行云流水”般的稳、静、慢、均,才出功夫。
有徒弟跟我说“师父,您教的这个桩过于简单,让我怎么炼啊?”我看出他的心思是说我没有交底,我说李仲轩先生的浑圆桩就两句话,其实真东西也就如此。
高明的师父是把东西捡出来教给徒弟,如此徒弟才能学会、炼通、悟透。
很多人什么都练,就是没有长进,这是因为没有把东西串起来,各拳都有新鲜,常听这些只能是落伍。
“一通百通”是捷径,到最后才知“欲百通不如先一通”。
炼法过于复杂,有措手不及之感。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要站桩前的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而桩架摆正了,就不一样了?因为你要顾及的地方太多,根本无心去品味桩功的好处。
薛传形意的“意”就好似这个,无意之意方是真意。
炼拳要有“体重感”,身法的变换、比武都靠这个。
唐传形意与薛颠象形术的五法八象
虎之 勇 猿象 :坤卦 ,地 象。约;灵 片{法 :山猿献果 .修眺献
八象的练与用 :
粜上树 登枝之能
பைடு நூலகம்
龙象 :震卦 ,雷象,练精意 _}}j法 :l神龙探掌 ,2神龙
八象练形 , 法练意 ,思 肜 .脱 意 . , 法八 象合
文 :唐 IJ述 唐胜军 整 (天津 ) 责任编辑:荇愚
我的曾祖 父唐维禄唐传 形意拳法与薛颠形意拳法部是河 北 彤意擎 我的 曾祖父师承形意擎ljllj中万林 、李存 义;晦颠 0ili承形 意拳师李振邦 ,薛振刚所练 的瓦行 ,n法理 沦部是金 术水火土 十二形 .八象部是象形取意 ,观其形,思其意 曾祖父弟子褚广发 、李仲轩投到薛颠 f J下学 法八象
五法的练与用 :
飞法 金 ,练筋 .坎 击法 猴捅 马蜂窝 ,人枪的抖劲
扎 劲
云法属水 ,练 柔力 技击法练缠 襄.拔其愀节
摇法属术 ,练神 力 技击法蛇形 肩打 ,肘打 。
晃法属火 ,练 定力 技击法托祧献果顾法 ,打法 .猛虎 扑 食,胯打 虎摆尾
旋法 属土,练圆 力 技击法 手变化其它四法 .步法, 连环 ,小走八字 ,大走九宫步 然后 法连珠变化无穷
八象按八卦的理 沦.乾坎 艮震巽 离坤兑 震 为龙 ,兑为 虎 ,离 为牛 ,坎 为马 ,乾为象 ,艮为狮 ,巽为熊 ,坤 为猿 八卦 自然现 象 ,天地 风雷 .山泽 水火 .,八象练法 柏生午H 克 Jk ̄l,Jk法 象 形 .即 先 天 ,后 天 . 1q*l".外 卦 ;后 灭能 为 先大之 .先天能为后天之体 总之 ,后天补先天.性命双 修 练八象之形 ,强八卦之体
金刚圭旨法象(华佗五禽经)——薛颠
手打者注:本书共辑录了两个版本的《五禽经》,其中,本文档的前两页是薛颠先生辑录了民间的五禽经版本,即《华佗五禽经》,而后面所有的部分则是灵空禅师版的五禽经,是薛颠先生从灵空禅师处继承而来,介绍了道家简要而高效的静功练法及灵空禅师版的五禽经动功,本人认为这才是《金刚圭旨法象》,《金刚圭旨法象》与“象形术”关系密切,修习象形拳法的朋友可以多多参考。
以下为正文:审定五禽图引南朝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载华佗五禽戏曰:谯国华佗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受术于佗。
佗尝语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人身常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熊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
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
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
佗传所云如此,此五禽图乃余从万寿仙书摹出,说亦原书所载,荆门蒋刺史则先谓:尝得一湖南人口传与此不同,余细考其所传,与易筋经十二式内颇有相合(余在江宁见一张姓,年八十余,以易筋经授人治病,曾为余演数式,式与湘人所传颇合也),知必有所授,精审于万寿仙书所载多矣,爰倩其笔述,附于各图之后,以备演禽者有所考焉。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形意拳传奇薛颠困时动懒腰
形意拳传奇薛颠困时动懒腰薛颠是我见面就磕头硬拜出来的老师,他当上国术馆馆长后走了文士的路线,接人待物彬彬有礼,我拜师时他好像是五十三岁。
拜师时由于我离家太久,钱都花完了,连拜师礼都没有。
他的《象形术》一书,确是可开宗立派的拳学,同时也是在一个新的名目下,将形意拳的要诀公开了。
此书用词简约而雅致,可谓字字斟酌,是给自己写传世之作的写法。
形意拳有“劈、崩、钻、炮、横”五行,薛颠有“飞、云、摇、晃、旋”五法。
此次讲一个云法,仅作为青年一代自修此书的提示。
象形术源于形意拳,先说形意拳的大法则。
《庄子》中有个“庖丁解牛”①的故事,牛肉糙厚,一把刀子杀不了几头牛就崩坏了,但有一个屠夫一把刀用了多年仍然锋利如新,这就是形意拳的大法则——以柔用刚。
有人喜欢形意拳表面的刚猛,结果练成了“伤人伤己”,铁骨头硬茧子,但仍免不了像一般屠夫,剖了牛,刀子也坏了,早晚伤了自己。
真正的形意拳是“伤人不伤己”的,要兜着劲打人、扑着身子打人。
之所以用坏刀子,因为手腕僵,刀子入肉后一较死劲,就崩了,只有腕子活了才伤不了刀子。
同样的道理,形意拳一出手,身上是活的。
不是一个劲,多股劲团在一起,如此方能游刃有余。
以前天津有位武师,天生一股狠劲,平时将一百张高丽纸叠在一起,两臂翻着打,能打得最底下的一张碎,而上面的无损。
这个方法连招式带劲力都有了,与人比武,两臂一翻,别人就招架不住。
唐维禄知道他是好汉,想点拨他,说:“你这是打一百张纸出的功夫,要超过了一百张纸,怎么办?”他说:“接着翻。
”唐师说:“我搭着你,看你能不能翻过来。
”他连翻多次,胳膊翻不上来,这是唐师在庖丁解牛。
形意拳的劲含着,能控制人,发作起来,犹如庖丁一下把刀子捅到牛体深处,能把人打透了。
只有伤人不伤己的劲道,方能无坚不摧,伤人伤己的硬功终归有限。
平时总爆发着练拳,拳头抡得越猛,劲越单薄,竹篮打水一场空,练不出功夫。
比如尚云祥绰号铁脚佛,可以脚裂青砖,但他教我们时不让足下用力,要提着脚心,因为在人体力学上,脚跟和后脑是杠杆的两端,打拳时狠劲蹬地,会震伤后脑。
形意拳武学宗师薛颠的虎豹雷音
形意拳武学宗师薛颠的虎豹雷音形意拳本于古中医学,拜达摩,内功为佛门易筋洗髓,是“拳佛合医”。
太极拳源于易经,拜张三丰,内功为道家正统丹法,是“武道合易”。
薛传形意是交手如疯狗,形意拳广传于岳飞,是从战场中走出来的实战性极强的武技,应用街斗游刃有余。
因为前辈有战场经历,杀敌不是一对一,而是群战,耗时长对体能要求甚高,故形意门第一拳即开肺。
打拳如浑身被丝线沾粘,有一股内劲由根节摧向梢节(摧三节),薛颠讲“运动如抽丝”。
继而感觉两手好似撕棉花,自然惊四梢,目光如电、动步如趟犁,薛颠讲“双手如撕绵”。
随着功力深入,这种软绵绵的力感变得强劲有力如拉弓,弓弦拉满,虽行犹止、欲止又行,毛发如戟(体呼吸),周身无点不弹簧,薛颠讲“伸缩如弓弦,身劲动发若弦满”。
师徒胜父子,薛传形意是口传身授,老六路是耳提面授,武术毕竟是肢体动作,照书自学必须结合师父面授才有望登堂入室。
校24法静态易于动态,但24法本是动静不离的法则。
李存义、薛颠、尚云祥都很少站桩,直接从动态中求,对于后学是难上加难。
林老讲,形意拳不是笨功夫,功力中有技巧和窍门,这就是真传一句话。
过去师父都靠这个吃饭,总不愿点破,因为一点破功夫马上就上身了。
功力不是靠苦练加时间磨出来的,内家拳不该是此种味道。
薛门的桩法一次不能超过五分钟,不要求长时间的站,体悟出灵感就够了。
老谱记载,岳武穆夫子看螳螂捕食之形而创形意拳,郭云深家传与薛颠学自灵空上人的五禽戏皆与此有渊源,均早于姬际可——李洛能一脉传承。
形意剑法叫六合君子剑,李存义、尚云祥、薛颠、孙禄堂均擅长六合君子剑,薛颠授毕五法八象会向递帖磕头弟子传一套周天剑。
形意拳提倡锻炼筋骨与肌力锻炼相结合,筋劲与肌力化合为一。
汪永泉随杨健侯学艺六年,随杨少侯学艺十四年,褚桂亭亦随少侯公学艺,其所传杨氏与汪脉在高深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澄甫弟子中较著名者有田兆麟与李椿年。
李存义写的《五行拳谱合璧》图文并茂,已将五行拳的功架细节泄了密,读者应引以为重。
极具价值的薛颠内功
极具价值的薛颠内功武功道法学养点击图片即刻学习冯志强先生所传太极单操练法《太极八法》功夫就是对于至简的内容不断重复,从而身心全面开悟!每天,每月,每年就练一个动作,你看功夫上不上身!编者的话:此文极具价值,内功真实和盘托出,值得一读。
薛颠的内功体系大致分为三步:即正身法,调息法,修心法。
通俗的说,即身,气,神之三调,三者贯穿于实修的终始,是密不可分的!薛颠在其《象形拳法真诠》一书中绘图列表来明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著者的苦心,唯恐读者不明其意。
但是武学技术和内功心法,往往需要口传身授,不是文字能表述的清楚的。
唐老师在传我的时候,与书中内容亦大为不同,然而将口诀传毕,书中之内容一目了然矣!首先说“正身法”。
我在访道之初,曾细心观察一些实修的人,总觉得行,走,坐,卧和常人不大一样,后来经师点破,才知所谓“道不离须叟”之真意!每见一些炼功者定点入座,风雨不误,看似极有规律,但是,人这一天要工作,要生活,喜怒哀乐,营营役役,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七情六欲的贼伐,所以正式炼功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诸缘皆空,势必有所牵挂,那么每次炼功的有效时间就会大打折扣(就笔者经验,静功入坐,即便有素者,大概也须30—40分钟方能进入状态!初学者往往杂念纷飞,此起彼伏,一两个小时炼无所得也绝非稀奇!)。
再者,即便如此,又有谁可以保证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误呢?因此,“念兹,在兹,常惺惺”是内功中一个很重要的口诀!一个真正的修炼家往往炼功的随意性是很大的,只要一有闲暇,片刻之间,即收心敛息,一呼一吸,系之于命蒂,渐而久之,心,神,息皆归于气海,元气才能日积月累,固有一日“凝神气穴”,万念俱寂,“玄关”促开,丹有居室,始有“丹田”之象,內功即一日千里,归入正途!所以薛颠说:“随意法,即权变之法门也,无论行止,坐卧,车上,马上,皆可随意而练之(此法用意而练之),有一时功夫修一时道,有一刻工夫练一刻心,一日內,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偈曰:行立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唇齿着力学龟息,息字自心圣人知,四个橐籥八卦炉,不知不能立丹基。
形意拳讲义》——薛颠(劈崩二行)
形意拳讲义》——薛颠(劈崩二行)第一章劈拳讲义劈拳性属金,是阴阳连环成一气之起落也。
气之一静,故形象太极;气之一动而生物。
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拳。
按其五行循环之数,土能生金,故先练习劈拳,上下运用而有劈物之意。
其性像斧,故名劈拳,取诸身内,则为肺,劲顺则肺气和,劲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和则体壮,气乖则体弱,故学者不可大意也。
步法,三步一组,前足进为一,后足进为二,既进之足,复跟为三,如下图第一节(一)劈拳进步路线如下图第二节劈拳起势三才势右足不动,先将左足尖向外前进步,两手同时撰上拳,右手将拳阴翻靠右脐傍停住,左手将拳往下直落至丹田(俗名小腹)变成阴拳,不停,随时顺胸往上躜至心口,手如托物之势,向前推伸与右足相顺,高不过口,低不过喉,两肱两股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头顶劲,腰塌劲,目视左阴拳大指跟节。
拳经云,两手紧握,同变阴拳,左拳落出,肘顺胸前,高不过肩,力埀左肩,右拳靠脐,肘置肋旁,眼平舌卷,气降丹田。
第三节劈拳落势再换势,右足向前大进,左足后跟相离一尺五六寸,总而言之,两足站离合自己之步法姿势为佳,右手同足进时,上起顺左肱向前拧劲,推伸下翻成半阴阳拳,高平乳形顺足,左手亦同时向下翻,往后拉劲成掌,至左胯前停住,肱股曲伸,头顶身挺,目视右手食指稍,再演与左势图一,右势图二,手法步法均相同,数之多寡勿拘。
——回身总宜出左手左足再回身。
拳经云,左足即开,右足大进,手足齐落,推挽两迅,左足斜跟,右足仍顺,指开心齐,后手肋近,手足与鼻,列成直阵。
第四节回身法左足在前右转身(右足在前左转身),转身时,在前之足尖向回扣,稍进成斜横形势,在后之足随转身时,前进成顺,前手亦同身转时,挽成阴拳。
紧靠左脐旁,后手亦同转身时,向裹合劲,顺胸往前托伸,目视大指中节——拳经云,起势躜,落势翻,行如槐虫,起挑担。
若遇人多,三摇两旋,正是转身之谓也,劈拳,右转路线,图如下,——收势仍归于原地。
第二章崩拳讲义崩拳性属木,取之身内属肝,以拳之应用为崩拳,此拳之性能,是一气循环往来势如连珠箭,所谓崩拳似箭属木者是也,练之拳势,顺则肝舒气平,养心神,增筋力,而无目疾腿疾之患;拳势逆则伤肝,肝伤则两目昏花,两腿萎痛,一身失和,心火不能下降,拳亦不得中立地步。
王芗斋与薛颠
王芗斋与薛颠不可否认,王芗斋与薛都是形意拳的大师和代表人物。
鄙人在查阅意拳佚闻旧谈录时,看到王芗斋天津显神技,惊醒薛颠以至同门相认的故事。
认为缺乏直接证据,颇不以为然。
及至看了薛颠的《象形拳法真诠》之后,却猛然醒悟出点什么,同时也对薛颠肃然起敬 --- 不愧是一代大师!王芗斋先生原著中,“假借”基本上与“精神暗示”是同意语,说白了就是“假想”。
如王芗斋先生说“精神多暗示,假借无穷意”、“精神假借”、“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有形无形之种种假借的力量”、“无穷假借无穷象”等等,都是讲精神暗示出力量,属于心理训练的范畴。
用“假借”一词来代替“意念”或“暗示”从语意上讲没有什么不妥,并且王芗斋先生的“假借”,使神秘的“意念”有了现代心理训练的味道。
薛颠的“假借”是指什么呢,《象形拳法真诠》对假借做了精确的定义,指的是借对方的力或势,是对有形力量和动势的利用。
他说:“假借者,是乘敌人之来势也,运吾之机谋,忽纵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彼刚我柔,彼柔我刚,任他巨力雄伟汉,一指运动分千斤,此假借命名之义也”这与太极拳的拳理是一脉相承的,所谓借力打力,借势破势。
这应该是传统拳理中“假借”的原意。
“锻炼筋骨”都来自传统拳学王芗斋先生《意拳正轨中》有“锻炼筋骨”一节,无独有偶,《象形拳法真诠》中也有此同名章节。
令人惊奇的是两者的内容惊人的相似,连用词都大体相同:《象形拳法真诠》锻炼筋骨云:欲求身体之健康,首要锻炼筋骨,骨者,生于精气,而与筋连,筋之伸缩,则增力,骨之正者,则髓满,筋之伸缩,骨之灵活,全系锻炼,头为五阳之首,尾闾为督脉之门,头宜上顶,尾闾中正则精气透三关入泥丸,背胸圆开,气自沉下归丹田,两肱抱撑,肩窝吐气,开合伸缩,力达指心,象其形,龙蹲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摇首怒目,胯坐挺膝腰,腰似车轮转,身有平准线,两足心含虚,抓地如钻钻,两股形似弓,进退要连环,骨灵河车转,筋络伸缩如弓弦,身劲动发若弦满,出手如放箭,运动如抽丝,两手如撕绵,手足挺劲力,扣齿骨自坚,形其意,摇首搅尾闾,动如飞龙升天,翦似猛虎出林,纵跳灵空象猿猴,步法轻妙如猫行,得此要素神乎其技矣。
《象形拳术真诠》薛颠自序及解读
《象形拳术真诠》薛颠自序及解读原文:自序五台象形拳一代宗师薛颠(1887-1953)法曰:虚无上人法号灵空五台南山卓锡崇峰花甲两度其颜犹童求真访道三教精通参赞古易象理禅宗以术延命普度众生负荷兹道传之无穷间维(近来)锻炼身心术亦多矣,创于古者为熊经鸟伸,呼吸导引,华佗氏之五禽戏是也。
盛于今者为各项运动,孙唐氏之体操法,冈田氏之静坐法是也。
然前者去古弥远,久失真传,后者肤浅平庸,不足为训。
吾人生当晚近,不及私淑。
古人欲求一性命精修之道,诚有如暗室中摸索织微之物终于取得,无从岂非恨事?就今有一二师参出,而任此启承重责。
往往因遇非其人,不肯轻予授与,或难遇其人而机缘不合。
非浅尝辄止废于半途,即务广而荒莫精一技,甚至愈演愈远,歧而又歧。
不惟身躯无自健全,且有病害中于肢体,终身成为废疾者,比比皆是。
讵非至可痛心者乎。
吾师虚无上人法号灵空,卓锡五台,功行圆满,已得上乘法。
而犹以不获造极普济群伦为歉,年高已至花甲两度,仍遍历二十四省名山大川寻师访道。
积时既久,爰本夙得三教真旨之窍奥,精研内家外家之功。
运用先天固有之真,培养后天有象之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推演变化,妙极神明。
内运其意,外发其象,象由于意致,意实在于象先。
故象形者,即诚中形外意也。
盖有象而外,全非真象,无意之中,确有真意。
法曰:“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
”此非浅造者所能领会万一也。
吾师以先知先觉之资,负启导后知后觉之责。
迷途指径,正路可由。
倘习斯道者,真能悟其真意,运彼性灵通其变化,内外和合而神完,精气坚凝而性定。
健行不息,效用渐积而宏大其身,有不健寿,有不延者,无是理也。
颠不敏,亲炙于吾师之门,几易葛裘,虽难精究其法术,愧仍未尽其神化。
但恐斯道自我得之,复自我失之,上无以对吾师,下无以慰同好。
特草是编,以公世人,并为吾师广播善缘耳,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东鹿县薛颠著于天津国术馆解读:这是《象形拳术真诠》的作者薛颠的自序。
主要讲述了4个问题:1.象形术的传承渊源及宗师风采。
【宗师传艺】薛颠猴形讲义(二)
【宗师传艺】薛颠猴形讲义(二)第四节猿猴上树①图12猴形上树图再进步。
两手下翻半阴半阳②,攞③的与心口相平,左手顺肩,肘顺肋,④右手抱左肘上。
左足先进,右足尖向外斜横⑤,与两手下翻之时,同时再进。
名为猿猴上树。
(图12)注释① 猿猴上树:此势为上面双手捋对方手臂,下面先左脚垫步,再上步用右脚踩对方的腿,因此叫作“猿猴上树”。
② 两手下翻半阴半阳:两手下翻成半阴半阳掌。
按:此动为拿之意。
③攞:音luó,向上捋。
④ 左手顺肩,肘顺肋:左手与左肩相顺,左肘与左肋相顺。
按:此即自身向右拧斜,将右半边让空。
⑤ 右足尖向外斜横:此为上步踩腿之意。
第五节猿猴顺水推舟①右足落地未停之时,左足速往前进。
左右手顺势推出,为顺水推舟(图13)。
一、二、三、四势,手足不停,连环一气演习,不可中间停势为佳。
②图13猴形推舟图注释① 猿猴顺水推舟:紧接上势,假设对方后挣,我方急上左步,封闭对方下盘,双手仍按对方手臂,用整劲向前一拥,将对方打倒。
因此势要顺对方后挣之力,所以叫作“顺水推舟”。
② 一、二、三、四势……不可中间停势为佳:此节二动与上节二动共四动,这四动中间不可停顿,要一气演下来。
第六节猿猴摘果图14猴形摘果图推舟势的两足足根① 尖再起落,不进。
双手下落,身要曲,头要顶。
再推出,仍落推舟势②。
再落下,左手回撤至左肋,右手上起与肩相齐,中指、无名指、小指皆蜷回,大指、食指前伸如月芽形③。
眼看右手虎口。
为右手摘果。
(图14)注释① 根:古同“跟”。
后不另注。
② 推舟势……仍落推舟势:在“猿猴摘果”之前,先做第二次推舟势:两脚不离原地,先两手一齐拉回,缩身顶头,重心后移至右腿,前脚尖抬起;再挺身,蹬右腿,双手一齐向前推出,前脚落地踏实,后脚跟略欠起,重心偏前。
③ 再落下……伸如月芽形:此为掐喉动作,因其形似猿猴摘果,故名。
注意此势为左脚、右手在前的拗步,照片看不清。
形意五行·进步连环和退步连环
形意五行·进步连环和退步连环这是由五行进步连环和五行退步连环组合而成。
它是在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基础上,结合十二形中的给形、鼍形和马形腿动作组编的。
其特点是进步连环螺旋形前进,只进不退;退步连环螺旋形后退只退不进。
套路结构严谨,技击性强。
进时,追击敌人直线上升,勇猛快速;退时迅速、灵活。
进也是打,退也是打。
(一)动作名称一、预备势二、三体式起势三、拗步右崩拳四、左顺步崩拳五、进左步右横拳六、进右步上左步形七、进右步炮拳八、原地掩肘九、进左步左鼍形掌十、进右步右鼍形掌十一、进左步右钻拳十二、进左步上右步狸猫上树十三、拗步右崩拳十四、左顺步崩拳十五、原地不动三个崩拳十六、退左步再退右步骀形手十七、退左步右炮拳十八、退右步掩肘十九、退左步左鼍形掌二十、退右步右鼍形掌二十一、退右步钻拳二十二、退左步倒击蹬步狸猫倒上树二十三、收势还原(二)动作说明一、预备势身体直立,半面向右;两肩自然下垂,两手微屈,五指并拢,小指贴于腿部中间;两脚跟并拢,左脚尖顺直对正前方,右脚尖向外斜成45°;身体看斜而有正,看正而有斜;目视前方(图1)。
要点∶①神态自然,内心空空洞洞,浑然一体,动静无知,凝神敛气,宛如立於空虚之地。
②头要顶,项要竖,下颊微向内收,舌顶上颚,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提肛卷尾。
二、三体式起势1.两臂徐徐向上抬起,掌心斜向下,松肩垂肘;抬至与肩同高时(图2),屈膝下蹲,同时屈肘,两掌如捋胡子状边向下按边握拳,落至腰间,拳心向下,拳轮相对,两拳相距约半拳,身体微向右转;目视前方(图3)。
要点∶身体保持正直,两膝弯屈要圆满。
下蹲高低程度可根据个人体质而定。
2.拧腰转胯,面转向正前方;同时,右拳转拳心向上由胸口顺鼻梁向前打出,落于胸前,拳高不过口·左臂转拳心向上屈肘靠于右肘旁(图4)。
要点∶拧腰、转胯、出右拳要协调一致,不可分先后。
右臂不能伸直,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肘垂于地面。
3.左脚前进一步,脚尖顺直对正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49
五十式 转身狸猫上树三式 右脚落地外撇,左手打出左劈拳,右手拉 回小腹处待发(见图 50)。
五十二式 退步横拳(青龙出水)
9
右脚退一步脚尖外撇,随之左脚退到右脚 后侧一大步,右手随之回收于腰部成拳, 左手随身体中线钻出左横拳(见图 52) 。
四式 劈拳 左脚超过右脚前进一步,进步间与右脚脚 胫相磨,此之谓“磨胫磨胫,意气响连声” 也。脚尖向前,右脚在后,抱胯,膝盖内 收,右脚外撇,形似夹剪之步,重心前三 后七。与此同时,左手沿胸之中线贴右手 手臂钻劈可出,停于身前与胸平齐之处。 右手随劈出左拳而回扣手,收于腹前与脐 平齐,此乃形意拳门之三体大式也(见图 4)。
十式 猛虎蹲穴 接上势,左脚后移动小半步,右脚同时回 收,双脚并立身下束,同时左右手回收于 腹前,在丹田两侧相抱成拳,手心朝上, 两目平视前方,有龙盘虎踞之意。此式与 猛虎归洞略有不同,要体味身形束展守洞 之威(见图 10)。
图 11
十二式 单展翅 右脚后退一寸,左脚同时回收于右脚旁, 身下束之,同时左手拳回收于小腹处成拳, 手心朝上,右手拳自头前处成弧形劈砸而 出,高与咽喉处平。此式谓之“单展翅” 是也(见图 12)。
10
二十式 顺步崩拳(亦名黑虎出洞) 右脚向前行进一大步,左脚随之跟进一小 步,两脚间距离为一步。同时左手翻拧收 回小腹处待发,同时擦肋打出右手崩拳。 此式与上两势追风赶日一样,为疾步追风 三拳连击,要打出连环崩劲(见图 20) 。
二十一式 步步鹰熊一式
图 20
右脚向右斜前方行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
一小步,左手随之打出左横拳,右手成拳
十一式 顺步炮拳
4
图 12
十三式 退步鹰捉劈拳式 右脚后退一大步,脚尖外撇,左脚同时后 退半步成劈拳之步伐,同时右手拳下翻收 于身体腹前与脐平,左手变鹰爪之形,沿 右手小臂侧劈抓而出,高与胸平成退步鹰 捉之势。此式练之目光微微下收,以眼带 步,才为真进退也(见图 13)。
十五式 双龙出水二势 左脚超过右脚向左前方一步,脚尖微内扣, 右脚跟进一步,右手鼍形掌外翻转成手心 向上之势,划弧收回于腹前(见图 15) 。
五十四式 复归无极 身体缓缓站起,两脚并拢目视前方,意定 神凝,两拳变掌,掌心向下至于身体两侧, 此式与开式之无极式同(见图 54)。
五十三式 收势 右脚回收与左脚并拢,身体下束,两拳自 头顶划弧线由身体胸部中线缓缓下落,成 拳对握于身体之两侧(见图 53)。
图 54
此拳形意本门亦称之为“大五行连环 拳”,与世传之五行拳不同,有 “白鹤大 亮翅”、“双龙出水”、“步步鹰熊”等 式,拳路较一般连环拳长,有部分十二形 象融汇其中,在形意拳门中独树一帜,练 之增进劲力,协调身心,滋养五脏,形神 合一,愿诸君习之珍之。
三式 出势 右脚前迈一步,脚尖外撇,右拳随之钻出, 手心向上,重心在后腿处。眼随手起,目 光微微上挑,目视打拳方向,左手成拳,
护于丹田侧与腰部平(见图 3)。
二式 出势 身体左转面对行拳方向,两手变拳双扣于 腹前丹田一寸处,双目平视,下颚微收, 舌抵上腭且卷舌气降,具吼狮吞象之容,
双膝下蹲,谷道上提(见图 2)。
(说明:二十七式至四十七式,依次 与五式至二十五式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故图 27 至图 47 略)。
四十八式 转身狸猫上树
8
右脚脚尖内扣步,身体左转,左脚随之旋 转后不动,右脚跟进,两脚并拢身体下束, 两手成拳至于小腹,右拳至于左拳之外侧 腕脉之处,目视前方(见图 48)。
图 48
四十九式 转身狸猫上树二式 右脚脚尖外撇蹬出,同时右手打出右钻拳, 左脚支地,膝部略弯成狸猫上树之式(见 图 49)。
七式 顺步崩拳
图8
九式 白鹤大亮翅 右脚再次向右前方前进一步,脚尖向前, 左脚跟上半步,两手同时沿身体两侧在胸 前打开,握拳高与两耳齐,此式名为“白
3
鹤大亮翅”,软中带硬,刚柔相济,意动 神行,要练出白鹤展翅之威也(见图 9)。
左脚向前一大步,脚尖向前,右脚跟进半 步,脚尖略外撇,右膝内收,重心前三后 七,同时左拳向前直出打出崩拳,右拳从 腹部沿身体中线钻出后拧裹外翻,置于头 前做炮拳式(见图 11)。
十四式 双龙出水一势 右脚向右前方进步成鼍形七星之步,脚尖 微内扣,左脚跟进一小步,两手同时变八 字鼍形掌,右手在胸前平滑而出停于身前, 手心向下,左手八字鼍形掌外翻,掌心向 上停于胸腹前(见图 14)。
十六式 狸猫上树 左脚前行一步回到行拳方向,脚尖向前, 膝要弯曲,右手收回于腹前,再沿身体中 线钻出钻拳,手心向上,同时右脚回收置 于左脚旁,脚尖外撇蹬出,右手收扣于腹 前做龙形之势。此势名为 “狸猫上树”, 与龙形大势不同,要打出狸猫上树之轻盈 意(见图 16)。
6
擦肋而回腰部待发。此式名为“步步鹰熊 一式”,熊形出洞是也(见图 21)。
图 23
二十二式 步步鹰熊二式 右脚内扣,左脚向左斜前方行进一步,右 脚随之进一小步,右手拧转打出右鹰捉, 左手随之拉回腰部待发。此式名为 “步步 鹰熊二式”(见图 22)。
二十四式 步步鹰熊四式 右脚向右斜前方进步,左脚随之进一小步, 同时左手从胸前中线劈出左鹰捉,右拳翻 转成拳收回腰部待发(见图 24)。
图 24
二十三式 步步鹰熊三式 右手回收于腰部,从身体中线打出右横拳, 左脚向左斜前方进步,后脚随之,两脚距 离一步,左手随之收回腰部成拳待发(见 图 23)。
二十五式 转身狸猫上树一式 右脚脚尖内扣步,身体左转,左脚随之旋 转后不动,右脚跟进,两脚并拢,身体下 束,两手成拳至于小腹,右拳至于左拳之 外侧腕脉之处,目视前方。右脚脚尖外撇 蹬出,同时右手打出右钻拳,左脚支地,
摘要: 形意拳门之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由民国期间天津县 国术馆馆长薛颠传下。后此拳在天津辗转传于我父亲任仲新,我 父于 1989 年传与我。此拳重在用意在先、刚柔相济、意动神行, 勤而时习之,方可驾驭。
五行连环拳诀 五行连环形意根,一马三箭左右分。 鹰熊合演鼍形意,狸猫上树倒翻身。
1
动作图解 一式 无极式 自然站立,双脚并拢,正身直立,松肩气 下,呼吸顺畅,双目自然平视,意如松之 挺拔,岳之不动,两掌微微下按,气沉丹 田(见图 1)。
图图44
2
五式 崩拳 接上势,左手下翻成拳而回落腹前扣手, 左脚前行一寸,右脚紧跟上步落于左脚后 侧一寸处,同时右拳打出崩拳,拳眼向上。 双膝下蹲身下束也,“身如弩弓手似箭”, “发力全凭一寸丹 ”,劲正而身直,目视 前方(见图 5)。
右脚超过左脚向右前方前进一大步,脚尖 向前,左脚跟上半步左右,脚间距离为一 步,重心在左腿。右拳擦肋打出右手崩拳, 左手同时回扣于腹前(见图 7)。
六式 退步横拳(亦名青龙出水) 接上式,右脚后退一步脚尖外撇,右手回 收向内翻扣收于腹前,左脚退步至右脚后 侧一步距离,脚尖向前,同时左手擦肋打 出左横拳,手心朝上,目视前方(见图 6)
图7
八式 猛虎归洞 接上势,左脚后移动小半步,右脚同时回 收,双脚并立身下束,同时左右手回收于 腹前,在丹田两侧相抱成拳,手心朝上, 两目平视前方,有龙盘虎踞之意(见图 8)。
图 16
5
十七式 狸猫上树之落式 右脚落地脚尖外撇身下束之,左手在右手 小臂侧劈出做劈拳式,右手翻转回收至小 腹,此式名为狸猫上树之落式也(见图 17)。
十九式 追风赶日二势 左脚前进一大步,右脚随之进步,两脚前 后并拢,左拳随之打出左崩拳,右手随之 翻转成拳落于小腹处待发(见图 19)。
十八式 追风赶日一势 右脚脚尖回转行拳之方向向前进步,左脚 亦随之进步,两脚并拢,右手成拳擦肋打 出右崩拳,左手随之改回小腹成拳待发。 此式名为“追风赶日”,有疾步追风之意 (见图 18)。
7
膝部略弯成狸猫上树之式后,右脚落地外 撇,左手打出左劈拳,右手拉回小腹处待 发(见图 25)。
二十六式 狸猫上树二式 右脚脚尖外撇蹬出,同时右手打出右钻拳, 左脚支地膝部略弯成狸猫上树之式后,右 脚落地外撇,左手打出左劈拳,右手拉回 小腹处待发(见图 26)。
二十七式同上述之五式(见图 5,唯方向 相反)。 二十八式同上述之六式(见图 6,唯方向 相反)。 二十九式同上述七式(见图 7,唯方向相 反)。 三十式同上述八式(见图 8,唯方向相反)。 三十一式同上述九式(见图 9,唯方向相 反)。 三十二式同上述十式(见图 10,唯方向相 反)。 三十三式同上述十一式(见图 11,唯方向 相反)。 三十四式同上述十二式(见图 12,唯方向 相反)。 三十五式同上述十三式(见图 13,唯方向 相反)。 三十六式同上述十四式(见图 14,唯方向 相反) 三十七式同上述十五式(见图 15,唯方向 相反)。 三十八式同上述十六式(见图 16,唯方向 相反)。 三十九式同上述十七式(见图 17,唯方向 相反)。 四十式同上述十八式(见图 18,唯方向相 反)。 四十一式同上述十九式(见图 19,唯方向 相反)。 四十二式同上述二十式(见图 20,唯方向 相反)。 四十三式同上述二十一式(见图 21,唯方 向相反)。 四十四式同上述二十二式(见图 22,唯方 向相反)。 四十五式同上述二十三式(见图 23,唯方 向相反)。 四十六式同上述二十四式(见图 24,唯方 向相反)。 四十七式同上述二十五式(见图 25,唯方 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