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f7b31952d380eb62946dac.png)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教材和教法说明(一)对课文的简介《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版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版块之首。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长达8页的课文,,那么,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抓住文章的主题,并且让学生有所体会呢?我觉得抓住一个灵巧的切入点很重要。
抓好切入点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快速准确的给整篇文章进行解剖,并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符合长文短教的要求。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主人公的“心”的变化,结合其他人物和主人公的关系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洛霍夫,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
作家用了十年时间酝酿,完成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在语文教参中,对于本专题有这样一些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者的立场与情感;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语文学科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是:1.能复述《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2.能结合作品举例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叙述语言。
将两者结合之后,再加入自己的教学想法,我认为这篇作品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塑造了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所以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从这两个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教学中对索科洛夫心理变化的梳理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那么,整个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了,教学重点就在于此。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3100f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f.png)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6467fbb9d528ea81c779aa.png)
《一个人的遭遇——转换视角品读小说》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模块名称:必修二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必修/选修:必修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设计理念1、语文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小说中因视角限制产生的写作空白,使用视角转换的方法,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想象,补充被隐藏的情感和细节,并精致化表达——用语文的方式,感受语文之美,表现语文之美。
2、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在保证课堂主导性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转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讲授者”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主持人”,为学生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改写实践活动,和一个师生交流、评议和思想碰撞的活动。
前两个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视角的知识和概念。
而改写和交流评议则充分唤起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由感性提升为理性。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该专题以《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经典的外国小说对战争这一人文主题进行疏理,表现战争给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共同表现战争没有胜利者的主题。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
《一个人的遭遇》是凭借《静静地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
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坚韧的性格。
课文截取了其中得知“妻女噩耗”;“重逢之前丧子”;“收养孤儿”三个情节,细腻表现了主人公和次要人物在一连串人生悲剧中的复杂情感。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感知、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极少经历的苦难中的哀伤和坚强,唤起对人类的普遍的悲悯意识,构建面对苦难的坚韧性格。
另外,从文体看,本册课本集中了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小说。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f2d64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d.png)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法研究: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真预习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
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
(学生查找,明确)二、文本研习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同情孩子;身世相同;……(2)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相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还是读一读哪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吧。
指名读15、16两段。
学生还可以找出感动自己的文字阅读。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指名读18、19两段。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5f3092f121dd36a32d82ac.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10《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冯兴龙文本简析《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要求学生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据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深重的战争创伤,教学难点定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计划用两课时学习本文。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法研究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小说配乐朗诵音频)教学流程第一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PPT显示】请多看一眼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
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
“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
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
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
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
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壳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b586055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0.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二、学习方式:采用本研习的方法。
时:预习1节,研读1节。
三、教学内容:1、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2、本研习:(1)本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解析: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
”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77d62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a.png)
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程主题:通过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及其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对战争的了解有多少?战争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初读感受,分享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约30分钟)活动设计:1.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理解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2.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分析索科洛夫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乐观、善良等。
3.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即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1b32a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2.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作家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在切入点上,本文与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
我把本课的教学任务设定为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两项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我从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描写入手研习,由浅到深设计问题展开。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的罪恶有具体认识,理解人类的和平愿望;2、与文本展开对话,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主人公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到位,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法,语言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在把握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再现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导入1956年的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世界文学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当时苏联的《真理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一经刊出,就被市民抢购一空,很快就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究竟为何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
二、速读,概述内容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他的遭遇概括出来,并且找出相应的情感起伏的语句。
明确: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兴奋急切〉――家破人亡〈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儿子牺牲――找到小儿子――因车祸外出谋生师小结: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45326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5.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第一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8f38ace53a580216fcfec5.png)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8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故事的情节,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艺术(2)探讨了解人物内心世界,认识到战争给人的精神的摧残的罪恶(3)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联想、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研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探讨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2)品析细节描写一、导入(1)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开头部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节选部分(2)和平时期的我们谈谈对战争的感受二、研读课文要求:(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描写很感人,将它们划出来。
(2)索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浅析课文(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有哪些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找出反映人物心情的句子)得知家遭德军轰炸毁灭;儿子牺牲,希望破灭;领养孤儿凡尼亚本文感人细节很多,要按情节的发展来找(2)索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的苏联人,战争带给他严重的心灵创伤,他具有“坚韧的俄罗斯人性格”,他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也有过惊恐和胆怯,但最终他顽强地忍受了命运带来的苦难,富有同情心地收养了孤儿凡尼亚。
四、作业(1)找一处能触动你心灵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2)想象一下孤儿凡尼亚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课外阅读阅读读本56页《记得那年清早》。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训练学生的合理的想象能力一、导入上一节课要求大家找一处能触动你心灵的细节描写,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讨论。
二、交流(1)教师示范能触动老师心灵的一处是:41页凡尼亚“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粉红的手。
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1][2][3][4][5]下一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0e7100c281e53a5802ff78.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教出版社拓展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共选编了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得深刻表达了”命运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本文通过索科洛夫的卫国战争中被俘逃归的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战争可以毁灭人的家园,但不能毁灭人对幸福的期待.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15级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三维目标剖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教学中主要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设计了四个问题。
由于找准了切入点,长长八页的文本被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7667fbb9d528ea81c779b8.png)
《一个人的遭遇——转换视角品读小说》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模块名称:必修二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必修/选修:必修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设计理念1、语文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小说中因视角限制产生的写作空白,使用视角转换的方法,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想象,补充被隐藏的情感和细节,并精致化表达——用语文的方式,感受语文之美,表现语文之美。
2、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在保证课堂主导性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转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讲授者”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主持人”,为学生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改写实践活动,和一个师生交流、评议和思想碰撞的活动。
前两个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视角的知识和概念。
而改写和交流评议则充分唤起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由感性提升为理性。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该专题以《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经典的外国小说对战争这一人文主题进行疏理,表现战争给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共同表现战争没有胜利者的主题。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
《一个人的遭遇》是凭借《静静地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
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坚韧的性格。
课文截取了其中得知“妻女噩耗”;“重逢之前丧子”;“收养孤儿”三个情节,细腻表现了主人公和次要人物在一连串人生悲剧中的复杂情感。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感知、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极少经历的苦难中的哀伤和坚强,唤起对人类的普遍的悲悯意识,构建面对苦难的坚韧性格。
另外,从文体看,本册课本集中了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fb653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3.png)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教材P41 解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5ef702783e0912a2162ad8.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二、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三、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课前检测字词三、整体感知1.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及情感变化。
另外,对文章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做好标记。
【明确】遭遇从引文开始: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象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
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2.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明确】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c37029f18583d048645929.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你应该去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苏联卫国战争”“柏林战役”等背景知识。
2、你应该品味小说的语言,推敲一些重要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叙述和抒情的特色。
3、你应该把握人物的形象:索科洛夫、凡尼亚、朋友家的女主人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你要能够走进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
过程和方法:1、建议你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解读作品。
2、细节是读懂本文的钥匙,建议你预习时把文中生动感人的细节画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研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读了本文,你对战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呢?为什么当年德、日全民族走向疯狂呢?人类应作何反思呢?中东、非洲、中亚、台海等地区依然不能实现永久和平,人类如何才能阻止下一场战争悲剧的发生呢?2、索科洛夫失去了亲人,但他没有丢失的是什么呢?你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什么呢?二、作者了解、背景介绍、基础知识及内容研读见《阳光课堂》第30页三、相关链接:1956年我在《真理报》上读到这篇小说,当即被它深深感动。
我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战争结束,一直替《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月刊翻译有关战争的电讯、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印象深刻,关于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敌和壮烈牺牲,脑子里也留下不少难忘的场景。
但是,在读《一个人的遭遇》时,我的内心怎么也无法平静。
我立刻把它译成中文,译文很快就在《世界文学》上发表。
我在翻译时心情激动,一边擦眼泪,一边停下笔来。
书中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形象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打动我的心。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粗略估计超过四千万人,因此战后几乎家家餐桌上都留有一个空位子,摆有一副没人动用的餐具。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景象。
索科洛夫的遭遇,是当年千百万苏联人的遭遇,具有普遍性。
战前他有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说过着美满的生活。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d207d74028915f804dc2fb.png)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内心活动,分析作品主旨(3)、学习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2012年底,中国文坛上迎来了“破天荒”的喜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人”的?评委会的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己说辞:表现了苦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习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个怎样的文本呢?同样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手。
同样是表现苦难的。
二、初步解题意图:从题目入手,梳理故事情节。
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明确:索科洛夫追问:索科洛夫的身份?明确:红军——农民——工人——战士——战俘——?谁知道“遭遇”的意思的?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索科洛夫的故事?“引文”部分的遭遇:十月革命参加红军;大饥荒时失去双亲;复员后务农做工,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
“正文”部分的遭遇:逃回部队——收到妻子和女儿死讯——找到儿子阿拿多里——儿子牺牲——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凡尼亚——遭遇车祸——到卡沙里谋生。
三、分析人物形象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理状态怎样的?请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1.逃回部队<p1>(“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受到过人的待遇”)——喜。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2.家破人亡<p3-5>(“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了一团,怎么也松不开”“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悲。
3.找到儿子<p6>(“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喜。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2e46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d.png)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看电影吗?你们也一定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吧?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金陵十三钗》等,那么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吸引呢?是恢弘的战争场面,还是主角的机智英勇?在苏联50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却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遭遇,后来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今天,我们共同品读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二、检测预习:邂逅(xiè)(hòu) 狙(jū)击瓦砾(lì) 嗜(shì)好狼吞虎咽(yàn) 咽喉(yān)哽咽(yè)胳(gā)肢窝胳肢(gé)(zhi) 胳(gē)臂(bei)胳(gē)膊(bo) 刹(chà)那间刹车(shā)柏(bó)林松柏(bǎi)黄柏(bò)三、走进作者: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新垦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1941年,面对德国的袭击,苏联人民奋起自卫,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从容说课】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与“我”的讲述,回忆了自己半生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教学本文,一是突出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淡化理性分析,适当降低结论的高度;二是尽可能扣住语言来分析,按照鉴赏的实际心理流程来开掘课文鉴赏意识,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鉴赏能力。
避免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这条路线走,而选择对人物形象的审美再创造这条线。
【教学重点】解读小说的环境,品味小说的语言,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对文章有更深切的个人体验。
【教具准备】《多看一眼》文章、流泪孩子图片、资料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味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想先给大家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多看一眼》。
说实话,当我看完时,我有些忍不住要流泪了。
【教师读。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
惟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
“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
那儿有快乐和鲜花吗?”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
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粹的威逼下,缓缓地向刑场进发。
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
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枪口之下。
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
”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微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
师:(提高声调)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自己的丑恶与渺小。
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的美好与真实啊!(停顿一会儿)暴力,童心;童心,暴力。
诅咒万恶的战争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名作《一个人的遭遇》,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对战争和和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推进新课【显示课题,并配以孩童图,背景是战争的血腥场面。
】师:读小说,一定要把内容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是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基础。
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哪些同学先把全文的情节口头表述一下呢?注意表述时请按时间的顺序。
生:在苏德战争中索科洛夫受伤被俘,后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师:好,请坐。
哪位同学再表述一下“得知家破人亡”这一情节?生: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
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师:那他是不是就绝望了呢?生:他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
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
这里埋葬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师:索科洛夫想忘却过去,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
他没有就此一直沉沦下去,而是--生:他遇到了凡尼亚,并领他当儿子,心情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了,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师:这种生活会一帆风顺吗?生:当然不会。
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
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
师: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情节很曲折吧?(众生:点头。
)究竟是什么使情节这么曲折呢?(有生:说:作者。
)说得对极了,但作者创作也要尊重情理呀。
再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个人的遭遇呢?(很多学生:战争。
)对,是罪恶的战争!板书: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一定会对文中的某些片断、某些细节感触颇深。
请同学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显示:秋风落叶图。
】生:当首长跟“我”谈话时,“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真是难以想象“我”在集中营曾受过怎样的虐待。
战争扭曲了人性。
生:“我”再回到一家人住过的那地方,很荒凉。
那种穿心的悲痛,真的是难以言表,那是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
生:“我”为儿子骄傲,夜里醒来常常做老头儿的梦想:给儿子娶媳妇,抱孙子。
憧憬着未来,但儿子最终还是死去了。
战争剥夺了老人的一切,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
生:当“我”认凡尼亚为儿子时,爷俩儿那种亲热的场面,真叫人……高兴,但这种高兴却是很沉重的。
两个都失去了家人的一老一少组成一个新家庭,一切的罪孽都源于这场战争。
生:当“我”去给孩子买衣服时,给女主人骂了一顿,但女主人却很利落地做了一条短裤、一件白衬衫。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我”和凡尼亚回来时,女主人那种关心那种心疼,我觉得战争时人们那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义弥足珍贵!生:“我”对小凡尼亚疼爱备至,把全部精神寄托于凡尼亚身上,虽然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好。
是什么令“我”这么爱凡尼亚呢?我想,除了同情外,更多的是他对死去家人的一种补偿或服罪……也许什么也不是,就是这么爱着他。
生:“我”白天表现得总是那么坚强,从来不叹气,可夜里醒来时,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战争给“我”造成的创伤实在太大了,而“我”平时又在别人尤其是小凡尼亚面前表现得那么坚强,真是一个铮铮男子汉。
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阅读后的一些印象,谈得非常好。
看来是读出了心得了。
不过呢,这只是表层的阅读,还不能说是鉴赏。
什么叫鉴赏?就是一鉴二赏。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鉴别、欣赏,并进而获得初步的评价和认识。
鉴赏的第一步就是反复地品味语言,进而去理解其意蕴,获得对形象的深入理解。
这篇文章人物形象很丰满,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一些外部动作很传神。
下面,我们就一起品味经典动词,加深对人物的鉴赏。
我们先来看“我”和凡尼亚第一次见面时情景,你们认为哪些动作细节写得好?【显示:流泪孩子的图片。
】生:当“我”叫凡尼亚的名字时,凡尼亚听到“我的叫声,身子哆嗦了一下,跳下台阶,爬上踏脚板”,悄悄地问“我”。
我觉得这个“哆嗦”最感人了。
好久没人叫过他的名字了,而且叫得那么亲切。
这么一个小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在流浪的生:活中对亲情有些麻木了,而此时,忽然有人这么亲切地叫他,他就如触电一样,疑惑、渴望、迷茫……特别是下段中小凡尼亚“叹气”,这个动作就是打死我也不相信是这么一个“小雏儿”发出的。
战争,惨无人道的战争!生:当“我”悄悄地告诉凡尼亚说,“我是你的爸爸”时,“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
读到这段时,我真的流泪了。
小凡尼亚那种对亲情的渴望,那种对亲情的回忆,似真似幻,全交织成一片了。
“我”不是他的爸爸,小凡尼亚实在太小了,记忆非常模糊,但他知道爸妈都死了,但他仍认“我”为爸爸!这一系列的动作,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战争的罪恶通过这个孩子的一系列动作,暴露得淋漓尽致。
生:下段中细节同样写得非常精彩。
他用力“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松开。
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一样。
为什么这样做?你想,他的爸妈已经死去了,而现在“爸爸”就在他的身边,他使劲缠住“我”,仿佛非常害怕爸爸再离开他,让他再去受流浪之苦一样。
生:他反问“我”:“好爸爸,你把自己的皮大衣放到哪儿去啦?”他真正的父亲从前曾经穿过这样的大衣,而他记住了。
凡尼亚天真无邪,战争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
这一点点记忆的痕迹,就是对战争最严厉的控诉!师:同学们主要讲得是凡尼亚,体验很深。
“我”又有哪些细节很传神呢?生:当凡尼亚扑到“我”身上的时候,“我”全身“打战”,两手“发抖”,以致我无意间将车“冲”到了水沟里。
然后我“抱”着凡尼亚,掉转车头回家去。
“我”把车子“抛”在大门口!“我”是一个不幸的人,对凡尼亚是同情,也是一种自我的慰藉,但更多的是出于真心的爱!那种爱是颤抖着的炽热的!生:“我一醒来,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
”读到这儿,我有一种恸哭的感觉,我觉得一切的评析都显得苍白无力。
生:文章最后,当小凡尼亚向“我”挥动一只粉红色的小手时,“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这节文字很有震撼力!师:在战争中最不幸的是失去生:命的战士吗?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吗?(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