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外建筑比较谈

中外建筑比较谈

中外建筑比较谈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由于人们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对哲学、宗教、艺术的看法的不同,自然也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差异。

以中外建筑的结构和文化来比较两国的差异。

木构架结构砖石结构中西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

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

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

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序号:83学号:姓名:xx摘要: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还有如审美理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在希腊古典时期曾经创造了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式。

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古希腊与罗马共和国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世纪出版了一部《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当时的帝国范围内对建筑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还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文艺复兴和近代时期,对古典建筑形式的应用也更为自由了。

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因此才创造了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样举世无双的杰作。

一、xx古代建筑文化的表现(一)建筑环境的东方信仰—风水“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就把选址定居作为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的对比分析城池建筑是古代人类社会的标志性建筑,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中西方文化各自拥有着独特的城池建筑风格,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城池规模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规模上的差异十分明显。

中华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建造城池,并在随后的历史时期逐步扩大城池规模。

从至今依然存在的城墙遗址来看,中华文化的城池规模相当巨大。

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城池规模则相对较小。

这一原因或许在于,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人口基数较大,深受战争的影响,需要建造更为庞大的城池来进行防御。

城池结构城池结构上,中西方的城池建筑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古代的城池多数由城堡组成,城堡周围则有城墙。

城墙高耸,尔雅厚实,是防御的重要构件之一。

与之相对,中华文化的城池则更加注重周边宅邸的布局,是一座以城门为中心,分布有寺庙、府邸、市井和民居的城市。

城墙较为薄弱而矮小,但建筑在石头上更加讲究技巧和丰富性,能够起到更好的防御作用。

城池文化城池建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了各自的特点。

西方文化中的城池建筑往往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城堡以及周边环境经常由教堂、修道院、教堂卫队等神学建筑物构成,并体现出封建地主的权势。

相比之下,中华文化的城池建筑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例如中国的古代城池寺庙,常常以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以实现吉祥祝福并欣赏自然之美,这也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城池历史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的城池建筑也各自体现出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在中华文化中,明代时期的南京城堡被誉为中国城池建筑的巅峰。

建筑大量采用彩瓦、青铜、金属等材料,防御性更加严密,城池内部漏多园林小区,注重内部安全和城市发展。

而在西方文化中,中世纪城堡时期的城池建筑,尤其是英伦地区的城池建筑,也曾经十分辉煌。

城堡中的城门、塔楼,以及围墙,是当时社会阶层划分、权力体系的重要标志。

结语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在规模、结构、文化与历史方面各具特色。

中西古典建筑对比

中西古典建筑对比

中西古典建筑对比一、建筑结构中东古典建筑通常建筑结构稳固,以钢筋混凝土、砖石为主要材料。

建筑外墙常使用大理石、瓷砖等材料装饰,外立面通常采用装饰性强的凸窗、拱形门洞等。

中东古典建筑多用柱子来支撑建筑。

柱子常采用华丽的装饰,并经常通过雕刻或彩绘来增添艺术感。

西方古典建筑则更注重对称和比例关系,建筑结构更加精细和复杂。

西方古典建筑常采用石灰石等材料建造,外墙采用壁画和浮雕等方式来增加装饰性。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立柱更多采用希腊柱式,即分为多种类型,如多立克柱、爱奥尼柱和科林斯柱等。

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子常采用立体结构,形状更加复杂。

二、建筑风格中东古典建筑风格注重内外形式的和谐统一,更强调宗教和神圣之感。

它的设计通常是为了突显王宫或宗教建筑的地位和尊贵。

中东古典建筑建筑主体经常是多层或高塔状,顶部常有圆顶。

中东古典建筑的外部常常装饰着华丽的色彩和图案。

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更加注重对称和秩序的感觉,设计更加精细。

它的设计理念更加实用和经济,追求理性和秩序。

西方古典建筑的建筑物通常是长方形或方形,并且在门廊和主体之间还存在着柱廊等元素。

西方古典建筑的外部装饰更注重纹理和细节的刻画。

三、建筑功能中东古典建筑更多用于宗教、政府和王宫等公共场所的建造。

它们通常用于表达权力和尊贵,同时也提供人们休息和祈福的场所。

例如,中东的清真寺和开罗博物馆等就是典型的中东古典建筑。

西方古典建筑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它们更多用于教堂、剧院、宫殿、博物馆、学校、图书馆等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不仅注重建筑的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四、文化和历史背景西方古典建筑则更多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达到了巅峰,而后被重新发现和吸收,成为西方建筑的经典风格。

西方古典建筑更注重对称和秩序的感觉,强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综上所述,中东古典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在结构、风格、功能、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建筑艺术。

中外建筑的对比调查报告

中外建筑的对比调查报告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 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 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 方式。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 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 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 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 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 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 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 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 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 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 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 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 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三、古罗马建筑风格:
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 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 一种建筑风格。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古罗马世俗 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多层公寓常用标 准单元,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 空间,拱券结构得到推广在古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大力推广, 此外,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
第二讲:欧洲建筑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而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建筑历史知识:不同文化间建筑的异同比较

建筑历史知识:不同文化间建筑的异同比较

建筑历史知识:不同文化间建筑的异同比较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每个国家、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

这些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不仅代表了这些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还反映着这些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发展和自然环境。

尤其是在现代,由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建筑影响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因此,对于不同文化间建筑的异同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也有助于推广和继承各个文化的建筑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欧洲建筑风格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欧洲建筑是世界建筑中最为古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建筑之一。

欧洲的建筑文化起源于中世纪,以哥特式建筑为主要特点,它是一种高大精美的建筑风格,以其高耸的拱形门廊,巨大的窗户和细节繁多的雕刻装饰而闻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交流,欧洲建筑逐渐演变出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如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等。

这些新的风格和类型为欧洲传统建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吸取了其它地区的建筑艺术之长。

在欧洲建筑的历史文化领域,欧洲被许多专家认为是最成熟的文化之一。

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欧洲文化中总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欧洲的建筑历史悠久,包含了一些最精致、最著名的建筑。

亚洲建筑风格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亚洲建筑在全世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被誉为现代建筑的一种先驱。

亚洲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

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建筑文化和历史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紧密相连,深深影响着社会和人民。

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以特有的木结构、砖石结构、岩石结构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清时期的建筑以精雕细琢、檐角翘旁、木石结合的传统为基础,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

中世纪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

中世纪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

中世纪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中世纪的东西方建筑差异,真的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想探个究竟的话题。

东西方的建筑差异,光是从外观上看就能让人感叹:这两边的设计差得可真不是一点点。

你瞧,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尖尖的塔楼,好像要直插云霄一样;而在中国,古老的寺庙和宫殿更多的是低矮宽敞,屋脊上铺着金色的瓦片,像是要拥抱大地,深沉稳重。

说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背后可是有着不少地理和气候的“锅”在。

先说说地理位置。

欧洲的地形复杂,山脉和大河纵横交错,气候也比较多变。

特别是在中世纪,那时候的技术和交通没那么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都被大自然的“屏障”限制了。

比如说,北欧的寒冷让哥特式建筑有了更加坚固和高耸的特点,设计师们得想办法应对冰雪的压力,所以大教堂的尖顶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高耸的建筑能够更好地承受雪的重压,既实用又让人有种“抬头仰望,接触神灵”的宗教感。

反观中国,地理条件就完全不一样了。

中国幅员辽阔,平原和山脉并存,气候温和。

很多古代建筑多建在开阔的平地上,房屋的屋顶通常会设计得较为平缓,能够适应地区性的温暖和湿润气候,也不需要像欧洲那样,担心积雪压顶。

所以,中国的建筑更讲究对自然的融入和和谐,屋顶的翘角、柱子的雕刻,这些都是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顺应大自然而不与之抗争。

再看看两地的建筑材料。

欧洲有很多地方是森林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可以大量使用,尤其是石材。

哥特式建筑的大规模石造教堂,几乎是完全由石材建成的,这种材质让建筑变得更为宏伟庄重,而且在寒冷的气候下,石材的保温性也相对较好。

石墙厚重、窗户小且多带彩绘玻璃,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

哎,说实话,进去一次教堂,真的是能让人感到一种灵魂被震撼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

相对来说,中国的建筑多用木材和砖石。

木材不仅轻便,而且在湿润的气候下,木结构的房屋也能更加适应潮湿的环境。

加上中国的风水理念,建筑往往是从地形地势中吸取灵感,选择最合适的位置,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

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

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也是各自独特的文化表达。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各国的文化与历史。

本文将以欧洲、亚洲和非洲三个大洲为例,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建筑风格。

欧洲作为建筑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希腊古典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特点是简洁、对称和比例感强。

而罗马帝国的建筑风格则更加宏伟壮观,如斗兽场、万神殿等,体现了帝国的权力和荣耀。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品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其尖拱形拱顶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风格则追求人文主义和对称美,如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巴洛克风格则更加奢华和装饰,如法国凡尔赛宫的宏伟建筑和精美花园。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拥有众多文明古国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和庙宇为主要代表,如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天地和人的和谐,建筑结构和布局都有严格的规定。

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自然和谐,以木材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如京都的金阁寺和清水寺。

印度的建筑风格则充满了色彩和装饰,如泰姬陵和卡尔巴拉宫。

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也是亚洲的重要一部分,以土耳其的蓝色清真寺和印度的泰姬陵为代表,建筑中常常出现穹顶和拱门。

非洲是人类起源的大陆,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巨大的体量和精密的结构令人叹为观止。

摩洛哥的摩尔式建筑则以瓷砖和装饰的精美程度而闻名,如马拉喀什的巴哈亚宫。

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教堂是非洲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以岩石雕刻和十字形平面布局为特点。

南非的索韦托建筑则是非洲现代建筑的代表,其采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建筑方法,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国的文化和历史。

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每个国家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当地的地理、气候、宗教和历史背景。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中外建筑对⽐——颐和园与罗马⼤教堂⼀、颐和园1、⾃然的⼭⽔⾻架影响布局⽅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和西湖修建的。

有⼭有⽔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和湖。

这样的⼭⽔⾻架就为颐和园的⼤的整体布局限定了⼤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式。

设计师还⾮常巧妙的将这些⼭⽔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池三⼭”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活居住区,以万寿⼭和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

⽽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和湖周围,有佛⾹阁、长廊、排云殿、⼗七孔桥、铜⽜、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容,同时也显⽰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

这主要有两⽅⾯的原因:⼀是⼭⽔地形本⾝的尺度很⼤,让⼈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借景”的⼿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以园外数⼗⾥西⼭群峰为,把⽟泉⼭上的宝塔纳⼊全园画⾯之中,从园中西眺,⼈们会更感到⼭外有⼭,景外有景。

全园建筑依据⼭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变幻⽆穷,美不胜收。

(图⼀)艺术特⾊1、兼备实⽤性与艺术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规律⽀配的物质性,⼜有受审美规律⽀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的性的实⽤价值,⼜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是艺术史的成果。

园的⼗七孔桥也是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

⼴阔的湖,桥⾯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如虹,⽔如空,既宜远观,⼜宜近赏。

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分显著。

中外各时期建筑对比

中外各时期建筑对比
312年建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320年建圣彼得牢教堂532年建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204年建邺北城366年开凿敦煌莫高窟460年开凿云冈石窟494年开凿龙门石窟516年建永宁寺10世纪19世纪中叶1163年建法国巴黎圣母院1248年建德国科隆大教堂1213世纪建法国夏特尔大教堂1385年建意大利米兰大教堂1420年建佛罗伦萨大教堂1506年建圣彼得大教堂1661年建凡尔赛宫1546年建卢浮宫1836年建英国议会大夏962年建北宋东京皇城和宋陵
时代
西欧
中国
前5000年~前3000年
前2500年,英国建巨石建筑
前3000~2000年,建米诺斯王宫建筑
约前5000~前3300年,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留存大型木构榫卯干阑式房屋
约前4800~前4000,中国陕西西安半坡村有氏族社会聚居遗址,出现木构架房屋雏形。
前2000~前4世纪
前1500~前1200年,建迈锡尼卫城狮子门
1546年,建卢浮宫
1836年,建英国议会大夏
962年,建北宋东京皇城和宋陵。
976~1032年,建晋祠。
1189年,建卢沟桥
1368年,建南京城
1409年,建北京紫荆城
1429年,建天坛
1512年,建苏州拙政园
1703年,建避暑山庄
1707年,建圆明园
19世纪中叶后
1861年,建巴黎歌剧院
1884年,建神圣家族教堂
前5世纪,建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雅典娜神庙、胜利神庙等
前21世纪~前16世纪,建二里头夏代大型宫殿建筑
前16世纪~前11世纪,建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都城,
前7世纪,楚国营建楚长城。
前8~5世纪,兴建高台建筑。
前3世纪~2世纪
前27~前23年,维特鲁威著《建筑十书》。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共10张PPT)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共10张PPT)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庭 建 筑 实 例
——
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
哈 尔
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

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
圣 索 非
一大型穹顶。穹顶在方 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

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
大 教
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

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
献。
第四节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 建筑材料的差异
– 中国古建筑以木为材料; – 西方古建筑以石为材料。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 建筑布局的差异
– 中国古建筑平面纵向; – 西方古建筑立面纵向。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 建筑装饰的差异
–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 西方古建筑色彩表里不一; – 中国古建筑图案多以动、植物为主,兼有器物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罗马耶稣会教堂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 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
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 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 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 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图案; – 西方古建筑图案多以人物、植物为主。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西方古建筑图案多以人物、植物为主。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拜占庭建筑实例——哈尔滨圣索非亚大教堂 中国古建筑以木为材料;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中外建筑对比设计研究报告

中外建筑对比设计研究报告

中外建筑对比设计研究报告# 中外建筑对比设计研究报告## 1. 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折射,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呈现出多样性。

中外建筑在设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研究旨在对比中外建筑的设计特点,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2. 东方与西方建筑的特点东方建筑注重内外环境的协调和谐,追求封闭性和隐私性。

典型的东方建筑有中国的寺庙和宫殿,日本的寺庙和茶室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重重层层的结构,突出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及独特的屋顶造型和彩绘装饰。

东方建筑重视景观的呈现,通过小巧的庭院和园林来打造宁静和谐的氛围。

西方建筑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加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利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以柱廊和穹顶为主要特征,并追求秩序和对称性。

中世纪的欧洲建筑以教堂和城堡为主,体现了封建时代的特点。

现代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结构的创新和材料的运用,以造型简洁和功能高效为设计理念。

## 3. 中外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中外建筑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不同的影响作用。

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传统建筑风格的保护和再利用成为促进城市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例如,中国的古镇和古城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而在西方,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功能开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改变了城市风貌,以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为代表的建筑群体带来了全新的城市形象。

例如,纽约的摩天大楼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 4. 中外建筑的交流与融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外建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

中外建筑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成为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通过借鉴和吸收对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中外建筑在风格上逐渐融合,展现出新的面貌。

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为中外建筑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展示的各国展馆将中外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景观。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2.3. 2222.3. 22Tues day, March 22, 2022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9:5 7:4019: 57:4019 :573/2 2/2022 7:57:40 P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2.3.22 19:57:4 019:57 Mar-22 22-Mar-22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
米兰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Tuesday, March 22, 202222-
Mar-2222.3.2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2.3.2219:57:4022 March 202219:57
西方建筑内部基本上全部都是关于神的雕刻或雕 塑,体现的是对神的崇拜与信仰。
5、空间布局不同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 群体的空间格局, 在地面平面铺开。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北京故宫 VS 巴黎卢浮宫
小结
总的来说,西方古代建筑是以神庙和教堂为主,宗教引 导着世俗;中国古代建筑则以家居和皇宫为主,世俗改 变着宗教。两者个性鲜明,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随着 历史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相继 投入使用,中西方建筑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两者在现代日益趋同。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古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

古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包罗万象。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建筑风格中透析不同的文化。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中西方的古建筑就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而这些不同的建筑特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

本文所指的西方建筑主要指古典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而中国建筑主要指古代的中国建筑。

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 ,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总体上说,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比——汉代与古罗马建筑对比课程:中国古代建筑史老师:张培颖姓名:和畅学号:20141057一、目录1.建筑风格的发展1.1汉代的建筑发展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1.3分析2.思想信仰分析2.1 我国2.2 欧洲3. 建筑对比3.1 材料对比3.2 结构对比3.3 空间对比3.4 色彩对比4. 总结1. 建筑风格的发展1.1 汉代的建筑发展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从最早的周朝开始,就有了特定的风格。

自秦一统六国,仿建六国宫室,将全国文化集中于关中。

后来,汉继秦制,全国的建筑风格趋于统一并一直占于主流地位。

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

同时随着独尊儒术的确立,各种当时的一些建筑风格形式也作为宗教及礼仪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西方建筑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进程快速多变。

西方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罗马式建筑则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

尤其是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巴洛克建筑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感;哥特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洛可可建筑风格是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技术的同时,独创了拱券(xuan)结构,从而获得了更加宽阔的内部空间,建筑物也因此朝着更加宏伟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3分析在西方建筑中,但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摘要: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经历了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等风格的建筑。

而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朝,其住宅、宫殿、宗教建筑、园林与城市建设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关键词: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都城建设、住宅形制一、时代背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段时期。

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即拜占庭帝国。

476年,西罗马被北方日耳曼人消灭,西方奴隶时代结束,从此西欧进入封建时代。

同时期,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宋元朝。

二、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1、拜占庭的建筑(1)建筑概述西欧教堂,形制来源是罗马巴西利亚,是满足聚众功能和教育的象征。

它的平面强调纵向轴线及忏悔道路,西向为主立面。

平面逐渐发展为拉丁十字型,基本要素是通道中心,它是中世纪西欧教堂形制的主线。

注重通道及过程性,光线上明下暗。

拉丁十字型平面拜占庭教堂,是东欧集中式教堂,形制来源是仿效古罗马集中向心式平面。

平面采用圆形、希腊十字(等臂十字)、正多边形等有明确几何中心,且中心至四周距离相等的平面形状。

复杂的结构体系导致延展复合的空间形式。

其建筑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2)建筑技术帆拱,是拜占庭建筑中实现了从方形平面像圆顶过度的结构构件。

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

穹顶的支撑和平衡体系产生了丰富多变的空间。

帆拱(3)内部装饰和外观内部装饰豪华富丽,彩色大理石贴面,墙面窟窿顶等不便贴面的地方用壁画或彩色镶嵌。

通过非物质化的处理,低等级为湿粉画,高等级为连续闪烁的马赛克镶嵌画,题材皆为宗教故事。

外观朴素,不用柱式和柱廊,外表只有厚厚的墙和不大的窗子。

(4)拜占庭穹顶早期大跨度穹顶,后期处理成多组小穹顶并由鼓座架高。

穹顶形式多样,简式的窟窿与帆拱是同一个球面,复式的窟窿与帆拱不在同一个球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摘要: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经历了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等风格的建筑。

而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朝,其住宅、宫殿、宗教建筑、园林与城市建设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关键词: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都城建设、住宅形制一、时代背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段时期。

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即拜占庭帝国。

476年,西罗马被北方日耳曼人消灭,西方奴隶时代结束,从此西欧进入封建时代。

同时期,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宋元朝。

二、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1、拜占庭的建筑(1)建筑概述西欧教堂,形制来源是罗马巴西利亚,是满足聚众功能和教育的象征。

它的平面强调纵向轴线及忏悔道路,西向为主立面。

平面逐渐发展为拉丁十字型,基本要素是通道中心,它是中世纪西欧教堂形制的主线。

注重通道及过程性,光线上明下暗。

拉丁十字型平面拜占庭教堂,是东欧集中式教堂,形制来源是仿效古罗马集中向心式平面。

平面采用圆形、希腊十字(等臂十字)、正多边形等有明确几何中心,且中心至四周距离相等的平面形状。

复杂的结构体系导致延展复合的空间形式。

其建筑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2)建筑技术帆拱,是拜占庭建筑中实现了从方形平面像圆顶过度的结构构件。

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

穹顶的支撑和平衡体系产生了丰富多变的空间。

帆拱(3)内部装饰和外观内部装饰豪华富丽,彩色大理石贴面,墙面窟窿顶等不便贴面的地方用壁画或彩色镶嵌。

通过非物质化的处理,低等级为湿粉画,高等级为连续闪烁的马赛克镶嵌画,题材皆为宗教故事。

外观朴素,不用柱式和柱廊,外表只有厚厚的墙和不大的窗子。

(4)拜占庭穹顶早期大跨度穹顶,后期处理成多组小穹顶并由鼓座架高。

穹顶形式多样,简式的窟窿与帆拱是同一个球面,复式的窟窿与帆拱不在同一个球面。

而使顶子的弧线转折上耸,或加鼓座。

(5)城市建设拜占庭选址体现了亚欧结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地理上形成十字,具有象征意义特色。

既与罗马环境保持联系,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城市呈现出活泼跳跃的轮廓线。

2、西欧中世纪罗马风建筑(1)建筑概述4-9世纪,是初期基督教建筑风格。

9至12世纪是罗马风建筑,12至12世纪是哥特式建筑。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圣活动和修道生活。

修道院相对封闭,能够自给自足,教堂为核心部分。

城堡封闭厚实、严密设防,作为坚固的堡垒,是欧洲封建时代最具特色的世俗建筑。

(2)结构与空间特点罗马风建筑结构特点,四分肋骨拱和六分肋骨拱。

平面为拉丁十字平面。

外观较沉重,朝西的正立面常规有一至两个钟楼。

内部空间由较高的中厅和两边的侧廊组成,内表面不再过多采用壁面装饰而直接暴露出建筑的结构骨架。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3、哥特建筑(1)建筑概述哥特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峰阶段,从12世纪至15世纪占据建筑创作的主流。

高直的形象、玲珑的装饰和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崇高神圣和超凡城市的效果。

(2)平面及结构特点平面上,十字耳堂变浅并前移,令东部空间扩大,突出精神中心——祭坛。

后期发展为连续的厅式教堂平面。

结构上,建筑的基础是采用骨架结构体系。

飞扶壁是哥特建筑特有的平衡拱顶侧推力的构建,由墙墩和飞券构成。

(3)内部空间哥特建筑的内部空间是主教堂中殿,窄且高,强烈的向上动势,长排的柱子引向圣坛,给人以神秘感。

彩色玻璃窗增加宗教气氛。

法国哥特建筑代表是巴黎圣母院。

德国哥特建筑代表是乌尔姆教堂。

巴黎圣母院玫瑰窗乌尔姆教堂三、同时期中国建筑1、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1)时代背景随着东汉末年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频繁的战争和人员迁徙,士大夫阶层有了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形成魏晋玄学,反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觉醒,文的自觉”。

(2)建筑特点①墓葬。

前期厚葬,后期薄葬。

如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②佛塔。

佛教向东传播,佛教建筑兴起,建成了佛塔。

最早的佛塔是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最大佛寺单层塔是永宁寺塔。

③石窟。

最早的石窟是新疆克孜尔石窟。

石窟的代表有甘肃敦煌石窟,大同云岗石窟等。

④石刻。

石刻技术提高,代表是河北定兴的北齐石柱。

⑤园林。

山水园林发展的转折时期,以自然山水为本的园林思想,源于魏晋时期,追求自然。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南京梁萧景墓墓表2、隋唐宋元朝(581年-1368年)(1)时代背景隋唐时期,儒、道、佛并存。

唐代长安形成“万国和”新秩序。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

隋唐宋元朝这一封建社会中期,多元文化并存并蓄。

(2)建筑特点①建筑布局。

唐朝是建筑的群体轴线布局,利用天然的地形来营造气势。

宋朝单体建筑没有太大发展,主要是群体变化,形成丰富的轮廓线,注意轴线变化和空间纵深方向变化。

②建筑技术。

唐朝构造形式达到和谐状态。

斗拱功能结构形式没有多余,构建形式、用料已规格化。

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隋朝建成了大跨度建筑赵州桥。

③砖石建筑。

唐代是佛塔砖石塔,有楼阁式(西安大雁塔),密檐式(西安小雁塔),单层式(山西平顺海慧寺明惠大师塔)。

北宋时,砖石建筑水平提高,建成中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

元朝引进了喇嘛寺。

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山西平顺海慧寺明惠大师塔赵州桥⑤木构建筑。

北宋在木构建筑上有重大发展。

李诫的《营造法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模数化制度。

木构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以材为主,材分八等”。

⑥园林。

宋代园林是堆山叠石,在城市环境中建造山水。

南宋时期创造了与环境结合的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

(3)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北魏洛阳,外郭京城宫城三重,是不规则方格网路。

属于邺城体系。

南朝建康在南京,按地形布置,形成不规则的布局。

属于邺城体系。

隋代大兴宫,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功能分区明确,三重城,网格街道,严格的里坊制和集中市制。

寺庙散置于各坊,曲江是市民游乐场所。

北宋东京是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转折点。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

城市管理革新,形成三重城,宫城居中。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是依托旧城、建设新城,两城并存。

三重水系,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以胡同为特征的街巷系统。

北魏洛阳唐长安城(4)住宅形制的演变北魏、东魏,住宅是贵族大门,用庑殿式和鸱尾。

围墙上有直棂窗,内侧有庭院回廊。

隋唐五代,住宅用直棂窗,有回廊、庭院,屋头门出现。

与门阙制、前堂后室到前朝后寝密切相关。

宋代,里坊制解体,形成开放的街市。

前门后院,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工字形标准四合院,廊屋庭院。

元代,如后英房住宅遗址,是工字形平面。

四、中世纪中外建筑对比1、建筑材料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木头为构架。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而西方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宫殿、宗教建筑,主要形式多为石结构。

2、建筑形式的不同:中国建筑形式封闭。

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墙围合,显示出封闭心态。

外国建筑形式开放,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3、建筑演变的不同:中国建筑形式稳定。

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稳定,中国建筑不如西方建筑形式多变。

欧洲封建时代,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

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4、建筑理念不同:中国建筑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5、群组形式的不同:中国建筑以群体为主,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如四合院。

而西方更注重建筑单体。

6、建筑结构不同:中国建筑的建筑结构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不承担房屋重量。

西方建筑追崇雕塑般的建筑美。

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7、建筑价值的不同:中国建筑的结构,靠言传手教、实践、经验,靠风水学说。

而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靠学术逻辑、几何美学。

8、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西方理性主义、教会势力影响西方的城市建设,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设计理念影响中国儒学的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1】《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潘谷西【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3】《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刘致平【4】《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6】《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7】《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清华大学陈志华【8】《外国古代建筑二十讲》李志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