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浅谈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浅谈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作者:吕晓丽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及特异性遗传体质等。
其中副作用是指药物的固有反应,在普通剂量也常出现,但一般较轻微。
而毒性反应含义更广泛,泛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或)组织、器官等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大和疗程延长而增加。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变态反应、药物热、皮疹、肾损害、肝损害、神经损害,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等。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菌药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毒性反应及应对措施1.1 对神经精神系统的影响及应付措施青霉素类用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时,可出现肌阵挛、惊厥、癫痫、昏迷等,应调整用量、减慢静滴速度。
氨基糖苷类,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导致听力或前庭功能损害,应随时监控,有耳病的患者最好不用。
异烟肼、环丝氨酸等剂量过大可引起癫痫,大剂量微生素B6可预防和减轻癫痫发作。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有阻滞作用,大剂量药物快速静脉给药或放置于胸、腹腔内可引起四肢无力、呼吸抑制,应及时给予钙剂及新斯的明可改善症状。
1.2 肾脏毒性及应对措施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及两性霉素B等对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发现肾损害后,应根据情况及时减量或停用,或选用对肾脏无损害的抗菌药等。
1.3 肝脏毒性及应对措施四环素类、红霉素类、氯霉素、磺胺类、林可霉素等均造成肝损害,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血清转氨酶增高,严重者可有黄疸、肝肿大、压痛、肝功能减退等。
肝病患者应避免用以上药物,如确需使用应根据情况适当减量,并密切观察病情及定期检查肝功能。
1.4 造血系统损害及应对措施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兼有毒性反应及过敏因素。
抗菌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基本原则(05-5-10).
氟喹诺酮类(沙星类)
近年来较广泛应用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有报道高达13.8%) 主要不良反应: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反应,其发 生率各报道差异大 消化系统 :4.3%-20.0% 神经系统:2.0%-16% 其它不良反应: 造血系统: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全血减少 泌尿系统:血尿、肾功能损害 过敏反应:皮疹、哮喘、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 休克 光敏反应、软骨损伤及肌腱炎
过敏反应
8(0.7)
21(1.8)
剧烈头痛
眩晕 癫痫发作
9(0.8)
4(0.3) 3(0.3)
心血管系统反应 13(1.1)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16(1.3)
15(1.3)
帕金森氏症
2(0.2)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
朱燕(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33)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
消化系统>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 系统>肝脏毒性>特殊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131例(39.7%)
肾毒性130例(34.9%)其中头孢拉定引起血尿78例
血液系统27例(8.18%) 消化系统11例(3.33%) 神经系统9例(2.73%)
头孢拉定静滴致血尿18例
谭志萍等(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6).371)
本文报道18例头孢拉定致血尿患者,15例为 >20岁以上成人 血尿出现时间分布
临床症状:
精神症状:谵妄、兴奋躁动、神经恍惚、 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幻视、幻觉失眠、定向 力差 神经症状:肌痉挛、四肢抽搐、神志不清 等癫痫样发作 机 理: 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为亚胺培南作用(单 用与合用无明显差别)抑制神经系统中的γ 氨 基丁酸(GABA)
202X年抗菌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基本原则(05-5-10).
发生率:报告不等,(可能与检测方法灵敏度有关)
第十八页,共六十五页。
近年(2002)一篇耳毒性报道
68例应用庆大霉素患者 用法用量:80mg im 或静滴 每日2次,连
用≥5天 结果: 18例(26%)发生听力下降,主要
表现在高频区 18例听力损伤(sǔnshāng)者总量平均为1013mg,
低于全组平均用量
率 5% ~10% 胃肠道:常见于口服制剂,如腹泻、恶心、呕吐
等。 阿莫西林(约3%)
第七页,共六十五页。
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见于高剂量(jìliàng) 应用或肾功能减退患者
局部刺激性: 静脉炎、注射部位疼痛及硬结
2. 头孢菌素类:
过敏反应:以皮疹为最常见,亦可见药热、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性休克较青霉素少见。
9(0.8)
神经系统 失眠 焦虑
123(10.3) 57(4.8) 16(1.3)
急性锥体外系反应 11(0.9)
肝功能异常
8(0.7) 剧烈头痛
9(0.8)
过敏反应
21(1.8) 眩晕
4(0.3)
心血管系统反应 13(1.1) 癫痫发作
泌尿系统
16(1.3) 帕金森氏症
3(0.3) 2(0.2)
血液系统
测中心
国家(guóji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六页,共六十五页。
二、常用(chánɡ yònɡ)抗菌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 ß-内酰胺类
1. 青霉素类:
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皮疹、药热、过敏性休克(xiūkè)等,
以皮疹最常见) 皮疹:氨苄西林(10%~20%) 过敏性休克:青霉素(0.004 %~0.015%), 病死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作者:刘艳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10年第03期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过多过滥和不合理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新课题、特别是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的防范[1]。
本文对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不良反应:①神经、精神系统反应;②低钾血症;③肾损害;④造成胆汁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⑤二重感染;⑥血液系统;⑦戒酒硫样反应。
变态反应:①过敏性休克及皮疹:较为常见,主要机制是半抗原与蛋白结合成复合抗原,再由IgE介导产生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与寻麻疹等。
②药物热: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5天(大多为7~15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需要与原发感染的发热相鉴别。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
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
不良反应:①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并可通过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大量蓄积在肾皮质,故可引起肾毒性。
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肾小管急性坏死,但一般不损伤肾小球。
肾毒性通常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时可产生氮质血症和导致肾功能降低。
肾功能减退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血浆浓度升高,这又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②营养不良综合征;③神经系统: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 贫血
– 氯霉素、两性霉素B、 β内酰胺类、磺胺 药、呋喃类等。
• 凝血机制异常
– 头孢哌酮、头孢孟多、拉氧头孢、青霉 素(G)、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等。
2021/9/13
17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N-甲基硫化四氮唑
• 机制:
– Ⅰ型变态反应。
• 防治:
– 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 – 青霉素皮试 – 首剂青霉素后观察30min – 就地抢救 – 肾上腺素首选
2021/9/13
23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皮疹
• 药物:
– 各类抗菌药均可引起, – 以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 糖代谢紊乱:加替沙星等部分喹诺酮类
2021/9/13
21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第二部分 变态反应
• 皮疹 (最常见) • 过敏性休克(最严重) • 药物热(最容易混淆) • 血清病型反应 • 血管神经性水肿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溶血性贫血 • 接触性皮炎 • ……
2021/9/13
• 机制:
–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等可能系药物与钙离子螯合所致。 – 异烟肼和乙胺丁醇可因维生素B6缺乏而导致周围神经炎。 – 呋喃类所致者主要见于较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患者。
2021/9/13
15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肝脏
• 肝脏为主要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害。
• 发生机制:
– 中毒,主要由药物代谢物引起; – 过敏,与剂量大小无关,但剂量大者较易发生; – 药物对代谢酶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
引起的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
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前言
这里添加标题 案例三:
➢患者:男,68岁,因血肌酐升高2年,水肿、纳差、尿少1月入院,诊断为肾性贫 血、肾性骨病。进行血透后因“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25g,q12h,ivdrip,用药第6天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案例分析:考虑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停药后血小板回复正常。
环素可致良性颅压增高症;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致惊厥和诱发癫痫;林可霉 素的肢体瘫痪不良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血液系统损害 ➢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可影响血细胞生成,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氯霉素类易影响粒白细胞生成,严重可致全血降低而引起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利奈唑胺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等。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药物过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 ➢全身过敏性反应:以药物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发生时必须就地抢救,保持呼吸
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局部过敏反应:如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
应;皮肤过敏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限2倍;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在2-5之间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一些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
人们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常常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因而造成治疗的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
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
一般来说,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容易产生多系统的毒性反应2.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3.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
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所致。
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死亡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做到:1.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2.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3.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4.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5.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
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切忌随意服用。
精选word范本,供参考!。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资料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一些以往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临床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治疗作用外,还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一、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为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大多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此类反应属于B型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减少剂量后症状不会改善,必须停药。
按发病机制分为5种类型:1、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即刻型荨麻疹。
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容易发生此类反应。
2、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性型),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氯霉素与头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其机制:大抗原决定簇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IgG,两者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局部充血与水肿。
包括血清病样反应和药物热。
4、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主要为经常接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的患者发生的接触性皮炎。
5、未分型的过敏性反应:有皮疹(荨麻疹常见)、血管神经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中毒性表皮花丝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急慢性间质肺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等,常见于青霉素、链霉素。
复方磺胺甲恶唑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提示①青霉素皮试试液应为:青霉素G或青霉噻唑-多赖氨基酸。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防范
力丧失、肌阵挛、 癫痫、惊厥、 昏迷等 ➢ 药物: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异烟肼 、 氯霉素 ➢ 机制:直接刺激、 GABA受体竞争性抑制 ➢ 常出现于用药剂量大、肾功能不全、合并CNS基
础疾病者、鞘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
➢ 预防:给药个体化、滴速适当、尽量避免鞘内给药
后观察30min,就地抢救,肾上腺素首选
36
常见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皮疹:
➢ 表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 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多见, 也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表现 一般持续5-10天,停药后1-3天内迅速退清
➢ 药物:各类抗菌药均可引起,以青霉素、链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37
药物性皮疹
药物相互作用:为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因素,用 药种类越多发生率越高。
合用5种药物
4.2%
6-10种
7.4%
11-15种 16-20种
24.2% 40.0%
21种以上
45.0%
12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四) 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局限性
❖ 1、观察对象样本量有限(Ⅰ期:20~30例,Ⅱ期:100 例,Ⅲ期:300例,Ⅳ期:2000例)
期长,没有清晰的时间联系,难以预测,难以用 试验重复、机制不清。 ❖ 如长期服用避孕药导致的乳腺癌、血管栓塞等。
19
抗菌药-细菌-人体的相互作用
抗菌药
RESISTANCE
细菌
20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SIDE EFFECTS
INFECTION IMMUNITY
38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
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
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
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
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
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
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
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
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一些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
人们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常常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因而造成治疗的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
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
一般来说,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容易产生多系统的毒性反应2.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3.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
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所致。
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死亡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做到:1.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2.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3.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4.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5.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
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切忌随意服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
耳鸣、眩晕、平稳失调等。
•氨基糖苷类ADR
(2)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由于该类药物可与钙离子竞争结合乙酰胆碱,影响神经
末梢运动终板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有肾功不 全、低钙血症、重症肌无力者容易发生,临床表现为肌无 力、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等。发生几率依次为新霉素>链 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 (3)周围神经炎: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
•美国2006年处方量最大的100个药品中只有 6 个抗菌药物
• 阿莫西林(第3)
• 阿齐霉素(第7) • 头孢氨苄(第19) • 左氧氟沙星(第15) • 环丙沙星(第53) • 氟康唑(第62) • 强力霉素(第69)
PPT文档演模板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
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
–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9期) –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8期)
• 警惕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严重不良反应
–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1期)
PPT文档演模板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
•举 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 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钠3.0g静脉滴注,用药15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全身散在红 色皮疹,眼睑、口唇肿胀发红、气促、烦躁、手足冰凉, 血压降至45/20mmHg。立即停止输液并吸氧,同时给予 地塞米松5mg、非那根20mg、肾上腺素1mg静脉给药,30 分钟后,患者好转,皮疹渐退,血压稳定,呼吸平稳。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1期,SFDA,2009年04月20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药物热:
➢各类抗菌药物均可引起 ➢表现:感染症状缓解后发热
➢ 可伴皮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常有医师“抱薪救火”
➢ 潜伏期多为7~12天
血清病样反应
➢多见于应用青霉素者 ➢表现: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 肿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机制:Ⅲ型变态反应
其他变态反应:
➢血管神经性水肿:波及呼吸系统或脑部时可危及生 命,多数由青霉素引起
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s, ADRs
一般指的是在常用剂量下,由于药物或药 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 害或不利的反应
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反 应和致畸作用,以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 重感染等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用药物的剂量及时间 均密切相关
不良事件 adverse events, ADEs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和头孢唑啉在用量较大 时也具一定肾毒性
青霉素类中甲氧西林主要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AmB 可引起多种肾损害,发生率高,几乎发生于所 有应用者
磺胺药和FQ较大量长期应用时可在肾小管内结晶析 出,引起血尿或梗阻性肾病,甚至发生少尿或ARF
神经精神系统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脑神经 神经肌肉接头 周围神经 精神症状
首剂青霉素后观察30min,就地抢救, 肾上腺素首选
皮疹
➢表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 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多见, 也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表现 一般持续5-10天,停药后1-3天内迅速退清
➢药 物 : 各 类 抗 菌 药 均 可 引 起 , 以 青 霉 素 、 链 霉 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变态反应
➢ 最常见者为皮疹 ➢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发表时间:2010-1-21 16:06:39 来源:创新医学网推荐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刘艳梅130123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过多过滥和不合理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新课题、特别是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的防范[1]。
本文对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机制: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不良反应:①神经、精神系统反应;②低钾血症;③肾损害;④造成胆汁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⑤二重感染;⑥血液系统;⑦戒酒硫样反应。
变态反应:①过敏性休克及皮疹:较为常见,主要机制是半抗原与蛋白结合成复合抗原,再由IgE介导产生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与寻麻疹等。
②药物热: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5天(大多为7~15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需要与原发感染的发热相鉴别。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
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
不良反应:①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并可通过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大量蓄积在肾皮质,故可引起肾毒性。
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肾小管急性坏死,但一般不损伤肾小球。
肾毒性通常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时可产生氮质血症和导致肾功能降低。
肾功能减退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血浆浓度升高,这又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②营养不良综合征;③神经系统: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
变态反应:①过敏性休克;②皮疹;③接触性皮炎;④药物热。
大环内酯类
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腹泻。
②肝功能损害:以胆汁瘀积为主,亦可发生肝实质损害。
③耳毒性:老年肾功能不良者偶发耳鸣及暂时性耳聋。
④局部: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疼痛、变硬等。
⑤其他:偶可引起药疹、药物热等。
避免大环内酯类心脏毒性注意事项:①原有QT间期延长的患者避免使用;②电解质紊乱患者慎用;③正在服用可能延长QT间期药物者慎用;④应用时应注意剂量和输注速度,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⑤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以下特点: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包括对许多耐药菌株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②耐药发生率低,无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发生;③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④大多数系口服制剂,亦有注射剂,半衰期较长,用药次数少,使用方便;⑤为全化学合成药,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廉,性能稳定,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也相继发生。
新上市氟喹诺酮类如替马沙星(Temafloxacin)1992年在英国上市仅15周后,因发现有过敏、溢血、肾衰等不良反应而停用。
故亦不是脂溶性越高、半衰期越长就越好,还应从药动学及临床利弊综合考虑。
不良反应:①消化系统症状;②神经系统:颅内压增高,惊厥、抽搐和癫痫,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周围神经炎;③骨关节反应;
④肝肾损害和对血细胞的影响;⑤肾损害;⑥血液系统;⑦局部的刺激症状;⑧肌腱炎、肌腱断裂及横纹肌溶解症;⑨心脏毒性;⑩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①斑丘疹;②光敏性皮炎。
多肽类不良反应:①肾毒性:感觉障碍,神经肌肉阻滞,脑膜刺激症,耳蜗和前庭神经损害。
②局部刺激症状。
③其他。
变态反应:①注射给药可见面部潮红、皮肤瘙痒、皮疹、支气管哮喘和药热,偶发过敏性休克。
②万古霉素可引发红劲或红人综合征。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
用药时注意下述几点可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①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
②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较多,医生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至于小儿,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
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头3个月应避免用任何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
③肝病和肾病患者,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外,还应适当减量。
④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
⑤用药品种应合理,避免不必需的联合应用,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⑥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严密观察。
⑦应用对脏器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检查器官功能,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力、肾功能,应用氯霉素时检查血象。
⑧注意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
⑨应注意药物的迟发反应,这种反应常发生于用药数月或数年后,如药物的致癌、致畸作用。
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药物警戒,以防止及减少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杜文民.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外健康文摘B版,2007,7.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