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1.每到秋收时节,一些农村就开始焚烧秸秆,造成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请你针对农村焚烧秸秆形成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访谈,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有层次性;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采访问题:答:(1)(2)(3)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说它“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

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

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答:①②③3.雪莲中学高一9班某次班会,模仿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模式举行活动,受邀的一位“阅读者”,朗读了新疆籍演员陈建斌的作品《给那个谁的第一首诗》:…………八家户我的小村庄/庄稼地已盖满了房/只有月光闪耀着还和从前一样/八家户我的小村庄/白瓷砖已贴满了墙/只有雪花飘落着还和从前一样/乌鲁木齐/你的名字就是美丽的牧场/望着天上下的雪/他比不上我家乡的大/这里的酒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烈/望着姑娘的眼睛/她比不上我家乡的野/她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倔/写到这儿我的泪水流淌/有多少时光已被我淡忘/我想着我看着镜子里的我/和我们村的那个谁一样请根据这位朗读者朗读的内容,给这次朗读活动提炼一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补写一段鲜明、生动的开场白。

(80字左右)答:4.某校高一年级开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若拟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你应该掌握哪些访谈技巧?储备哪些相关知识?答:(2)采访过程中,若遇到以下问题,你该如何应对?①如果采访对象紧张或拒绝回答该怎么办?答:②如果采访对象答非所问怎么办?答:③如果采访对象语速太快,记不下来怎么办?答:(3)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某小区被确定为“未来智能社区”建设试点,小区居委会为此进行了“小区住宅现状调查”和“小区新型商业需求调查”两个活动,下面是有关调查结果的图表分析呈现。

根据要求,完成1~2题。

1.根据“小区住宅现状调查”结果,你认为下列小区居委会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符合“未来智能社区”建设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A.住宅现有门禁系统、新风系统、内部智能通讯系统是否符合您的预期?B.作为低层建筑,您认为有无必要加装电梯?C.作为老旧小区,您是否满意小区的人际关系?D.您认为目前房间布局、室内采光是否能够满足您的需要?2.根据“小区新型商业需求调查”结果,你认为下列表述不符合调查结果的一项是( )A.未来智能社区中新型商业的需求多样,建设设计者应该关注到居民商业需求的复杂性。

B.个性化的新型商业需求实际存在,未来智能社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商业服务的个性配置。

C.未来智能社区中的新型商业不仅布局要合理,还应实现各种新型商业服务间的智慧联动。

D.社区金融服务、社区快闪店、社区商业O2O虽小众,但在未来智能社区的商业服务前景广阔。

二、阅读下面某校同学的家乡文化调查反思日记片段,完成3~4题。

我们做了现场问卷调查,当问及第10道题的时候,有些人不予以理会,也有些人回答不上来,于是我们开始反思自己这道问题的设计是否妥当。

后来经人提点,我们明白这个问题设计得有些突兀,涉及面太广泛了,真的挺难回答的。

但是也有些热心的调查对象向我们指出了潮汕文化存在的问题。

这一点很值得探讨:不管是好是坏,跟我们的地方有联系,是我们地方的特色,就应该列入我们地方文化的范畴,不管大家是否愿意接受现实,问题依然是存在的。

我们仍然要去面对,优秀文化就是在不断推陈出新后形成的。

3.请依据材料,写出他们这次调查问卷的第10道题。

答:4.请对这道题调查不理想的原因作出你的判断和分析。

答:5.下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流程图。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与通讯和评论有什么区别?明确: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

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

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调查报告有哪几种类型?明确:(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和成功奥秘反映出来,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题的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种类型就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跟工作通讯中那些以反映工作成绩为主的类型有些近似。

区别在于调查报告重在调查,特别注重对调查过程和调查所得数据的叙述和列举。

(2)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跟上种类型相反,这是针对某一存在问题展开调查,以揭示这一问题的种种现象和深层原因为主要目的的调查报告。

它的主要功能是揭露和批判,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这是针对社会现实中某种新近产生或新近有了长足发展的事物而写的调查报告。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检测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

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

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意义。

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

比如乡村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

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

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等,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走上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

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

但是,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必备知识一、学习访谈技法(一)了解“访谈”文体特点1.概念: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2.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二)掌握访谈的要求和提问技巧1.访谈的基本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以轻松愉快的话题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消除被访者的拘谨和戒备心理。

主体:要善于倾听,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有时还要进行追问,揭示问题的根源与实质。

结尾:适当地总结,告知访谈对象访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真诚地感谢访谈对象的配合。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

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2.访谈的提问技巧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结合不同的访谈进程,要灵活运用趣问、直问、推问等提问方式。

(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7)对比: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

3.设计访谈问题的特点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家乡文化生活》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同步练习(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浙江台州市一位四年级小学生通过调查,写了一个图文并重的《家乡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并以书信的方式寄给了市委书记陈奕君。

陈奕君作出批示:如情况属实,问责到人。

众所周知,治理污水任务最艰巨、难度最大的,恰恰是河道下游。

那些水体,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人群集中居住地带,工厂林立、房屋密集,潜在的工业性、农业性和生活类污染源众多,对水环境的威胁也就大得多。

虽然这些年,我们________地加大治理污水力度,江河湖泊“总体”上变清变洁,但局部地方水体污染反弹现象不容忽视。

对这些治理污水不彻底、难长效的现象,各地要花大力气加以整改,前提是不能________。

只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才能______,________,彻底矫治。

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对优良水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是最终的衡量标准。

一颗童心对碧水清川水环境的期盼,是大人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除了应该扪心自问、无地自容、自纠劣行外,政府部门更应该加大管理力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不遗余力熟视无睹追根溯源有的放矢B.大张旗鼓视而不见刨根问底对症下药C.不遗余力视而不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D.大张旗鼓熟视无睹刨根问底有的放矢解析:第一组:“不遗余力”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地使出来,而“大张旗鼓”侧重公开做某事,此处应选“不遗余力”,所以排除B、D两项。

第二组:“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没看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是种有意识行为。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形容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语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行为”,选“视而不见”比较合适。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品评与感悟阅读有关乡土、乡音、乡情、乡愁的作品,品评作家浓浓的情感,感悟家乡文化的内涵。

(一)乡土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醒。

这是一天的头茬子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

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

阳光对于人的喂养就像草对于牲畜。

光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内心及前途的光亮程度。

而当阳光漫过一个房顶又一个房顶到达村西头,光线中已沾染了太多的烟尘、人声和鸡鸣狗叫,成为世俗的东西。

早晨村东头的屋影、树影、烟影、人畜影,层层叠叠压向村西头。

早晨的影子是残梦,是梦幻与现实的暧昧与交替。

在这种影子里长大的人,忧郁、怀疑、好妄想。

午后村西头的影子正好反过来压向村东头。

午后的影子是疲惫,是一整天勤劳带来的收获与遗憾,是先到的夜晚。

坐在这种阴影里吃饭的人们,咀嚼生活的自足与艰辛。

……水往东边流,一渠水村西人洗过衣服村东人洗,虽说水过百米自然清,百米外的清水肯定已不是以前的水;风向西边刮,村东头的尘土刮到村西头,村西的尘土又刮到更西边另一个村庄的东头。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一方人就以他们独特的眉眼身板和话语方式,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人。

乡土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对乡土有没有最深情的凝望、最细微的发现、最动人的叙述,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在这方面,刘亮程几乎做到了极致。

这个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的汉子,成了那片土地最佳的代言者。

(二)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拖着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必修上语文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精神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培养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连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正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下面是某班同学在本市报纸上搜集的资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江山市现有19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已建成乡镇一级的文化广场4个(新塘边镇、坛石镇、贺村镇、峡口镇),村一级的广场66个,功能较全的并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广场5个(凤林镇白沙村、凤林镇政棠村、大陈乡早田畈村、四都镇傅筑园村、贺村镇永兴坞村),目前投资最大的文化广场约120万元(凤林镇白沙村),投资最小的不足10万元。

计划扩建提升的文化广场66个,近期计划建设镇、村两级文化广场178个。

1.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材料中有关文化广场建设现象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广场建设给村民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文化舞台,凸显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景观。

B.这种广场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精神状态,提升村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C.这种广场建设强调了地方特色文化,能增强村民的认同感,提升乡村凝聚力。

D.这种广场建设虽然数量不少,但内涵不足,应规定镇、村两级文化广场最低投资标准。

2.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文化广场建设提供的建议,其中意见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将本地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乡土元素融合到文化广场建设中。

B.提升广场的服务功能,让广场不仅是村民锻炼的场所,还是求知的地方。

C.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亮化、美化水平,向城市广场看齐,突出视觉空间效果。

D.修建文化墙、宣传橱窗,聚集文化资源,定期开展文化活动,鼓励村民参与。

3.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⑤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A.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端午节④寒食节⑤重阳节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春节④寒食节⑤端午节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春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D.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结构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

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陆羽《茶经》认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神农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凭。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

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

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

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

如此,茶才变得耐人寻味,让人回味不尽。

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

前人于此常有出神入化的描绘。

近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

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 )。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口为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诗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涕”,并不是鼻涕,而是指眼泪。

C.一些人喜欢靠小聪明占便宜,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五四”以来,冰心的作品内容大多是歌颂母爱,赞美自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B.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C.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D.“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一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测试(带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测试(带答案)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基础过关练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但是骑行距离较远时感觉并非如此,后续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产品,然而过了这么久,共享电动单车却依然不瘟不火。

②京剧与中医、武术、书法并称为“四大国粹”,以前,那些名角、“头牌”演出时,往往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③我理解的工艺美术在造型或用色方面的装饰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锦上添花,而是体现独特审美感受的特殊形式。

④这位金石学家集收藏、鉴别、研究于一身,其目光如豆,孜孜以求,为后世保留了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

⑤这种四平八稳、安于现状的表现,这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维模式,说到底还是“怕”字当头。

⑥在这100年中,少数敦煌学的先驱者单枪匹马,万里孤征,靠个人的努力与牺牲,宵衣旰食,筚路蓝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A.①③⑥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⑤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调查指出,在网络信息时代,适当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软件与他人建立联系,是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途径之一,但电子游戏似乎不在其列。

B.中美加强农业合作,将有助于我国食品结构优化,实现食品进口多元化布局,并能保护耕地,实现部分地区休耕,可惠及到两国人民。

C.广大党员干部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也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不顾一己的进退去留,也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

D.面对死亡威胁时,社会大众都有紧急避险的权利,但军人没有,命令只要下达,必须阔步向前,这既是道德的倡导,也是法律的规定。

3.将下列古诗词中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⑤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⑥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闲。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③⑤②⑥④C.①⑤⑥③②④D.⑤①③⑥②④4.陈先生的四位朋友都家有喜事,他希望表达自己的诚挚祝愿,下列祝词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A.一位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祝词曰:“欣闻令郎雁塔题名,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练习1含解析部编版上册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练习1含解析部编版上册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

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牛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

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

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

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

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抬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

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

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

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

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品评与感悟阅读有关乡土、乡音、乡情、乡愁的作品,品评作家浓浓的情感,感悟家乡文化的内涵。

(一)乡土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醒。

这是一天的头茬子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

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

阳光对于人的喂养就像草对于牲畜。

光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内心及前途的光亮程度。

而当阳光漫过一个房顶又一个房顶到达村西头,光线中已沾染了太多的烟尘、人声和鸡鸣狗叫,成为世俗的东西。

早晨村东头的屋影、树影、烟影、人畜影,层层叠叠压向村西头。

早晨的影子是残梦,是梦幻与现实的暧昧与交替。

在这种影子里长大的人,忧郁、怀疑、好妄想。

午后村西头的影子正好反过来压向村东头。

午后的影子是疲惫,是一整天勤劳带来的收获与遗憾,是先到的夜晚。

坐在这种阴影里吃饭的人们,咀嚼生活的自足与艰辛。

……水往东边流,一渠水村西人洗过衣服村东人洗,虽说水过百米自然清,百米外的清水肯定已不是以前的水;风向西边刮,村东头的尘土刮到村西头,村西的尘土又刮到更西边另一个村庄的东头。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一方人就以他们独特的眉眼身板和话语方式,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人。

乡土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对乡土有没有最深情的凝望、最细微的发现、最动人的叙述,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在这方面,刘亮程几乎做到了极致。

这个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的汉子,成了那片土地最佳的代言者。

(二)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拖着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挂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而痛苦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乡音未改鬓毛衰。

”只要乡音未改,无论离开故乡多少年,回来的时候,你一张口,还是会被乡人接纳、欢迎。

乡音里含着密码,含着这个地域的人共同的记忆,不用搞清楚这腔调语音是从哪一辈来的、怎么来的,只要大家一说出来(或者唱出来),心里就舒坦了,人就亲近了,彼此就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余的话就显得多余了。

秦腔,是乡音中最典型的一种。

八百里秦川人几乎都会唱、都爱唱,一张口,一吐调,彼此就闻到了羊肉泡馍的味,闻到了西凤酒的香,于是人就亲热了,日子也捋顺了。

大苦的日子里就洋溢出了大乐来!(三)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我是从12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树成行。

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选自孙犁《老家》,有删改),家是他们的精神归宿。

孙犁在这篇散文当中,表达了对于思念老家而不得回的忧伤与无奈。

在散文的开篇,作者描述了他关于回家的梦。

在梦中,家总是思而不得,以至于他每每被各种困扰急醒。

这些梦,可以折射出孙犁对老家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绪也为此篇散文定下了基调。

孙犁没有具体地描写故乡的样貌,而是感慨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但感情总是难以割舍。

因此,虽然自家那几间破房在新房林立的村里太不调和了,但孙犁依然不愿意拆了它们。

因为他害怕如果没有了这些破房,自己就会被人们遗忘,被老家遗忘。

那几间破房是他对故乡的寄托,是他与故乡关系的最后凭证。

这番自我解嘲,透露着一种无奈和悲凉。

二、阅读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国际上,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永泰庄寨是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地域性防御式民居。

永泰庄寨的建设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我们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

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

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

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

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

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

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

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

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

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

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

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

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

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而且也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

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