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明夷待访录》 脱水精华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明夷待访录》脱水精华版

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洗马讲述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明主,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哲学著作,为什么说它不可多得呢?首先,它的诞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多成熟,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当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啊,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到了明清一怔,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其次呢,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曾经印发此书,孙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我们常说,知人论世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横空出世,自然有它的道理,这就与黄宗羲所处的独特时代有关了,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的时候呢,已经是85岁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7世纪。这个17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经历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之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退居田园之后呢,黄宗羲著书近两千万字,涉猎广泛,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到了晚年,黄宗羲对弟子说,我死之后,不要给我置办棺材,我身遭国变,不求不朽,只求速朽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王乐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作出全面反思。希望由此呢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当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另一位顾炎武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呢,对黄宗羲佩服至极,她喟然而叹说,这本书啊,他读之再三才明白,原来天下并非无人要整理凋敝的政治局面,重新回到夏商周三代的理想状态,还是有希望的。那么,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顾炎武如此兴奋呢,这就要提到这本书的观点了,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这在当时不可不说是惊世骇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先来看一看这本书的标题啊,所谓明夷光明的明,匪夷所思的一明一,这两个字出自周易的第36卦,一的意思是伤害,明一就是说,光明受到了损害,明夷卦的卦辞说明一粒坚贞,这是说君子即便处在艰难

困苦的环境当中,也应该坚守正道,所以明夷待访录意思就是说一个身处困境,但是仍然坚持正道的君子,等待来访的记录。那么问题来了,黄宗羲是在等待谁的来访呢?这一点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的题词当中有解释,黄宗羲读到过一本书,叫做恒运书上边儿有一套理论,认为历史是12个阶段,叫做12个运城,这12个运城循环往复,用它就可以知晓过去未来,那么根据这种学说,20年之后,时代又将进入一个盛世,黄宗羲相信了这套理论,为此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到康熙元年的时候完成了明夷待访录这本书,而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兴盛的那个人,就是他要等待的人,这个人是不是清朝君主不重要,是不是取代清朝的后来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让国家由乱入治。那么,在黄宗羲看来,怎么样才能够让国家由乱入治呢啊?这就需要深入明夷待访录这本书了,本书共13个主题,其中建都方,镇兵制等主题主要针对明代痹症,今日看来,仅有史料价值已不足论啊,但是呢,原君、原臣、原法制向学校五大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这五篇文章是黄宗羲政治思想当中的精华,可将这五篇的思想概括为两个关键短语,一是否定君主专制,二是限制政治权力。先来看一下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所谓援军,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探索君主的本质。在黄宗羲看来,君主的本质是服务者,其存在的意义呢,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后来的君主啊,把天下的力都给了自己,而把害都推给了别人,以至于把天下看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传给子子孙孙,故而黄宗羲在援军当中说天下之大害啊,无非是君主。原来呢,没有君主的时候,每个人还能够维护自己的私利,而现在有了君主凌驾在众人之上,连个人的私利都保不住了,所以黄宗羲说,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程接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那么要怎么样做才能够让民贵君轻呢?这就要靠立法了,黄宗羲在原法当中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法的合法性问题啊,以天下人为目的的做法即是合法的法,以君主个人为目的的法,即是非法之法,他也认为,好的制度要优先于好的人才,有好的制度体系,人才才有用武之地,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但是,如果制度腐坏,即便是有好的人才也难以大展拳脚,这个观点当中啊,隐然可见现代法治观念端倪,但是为什么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中国没有发源于基督教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没办法从宗教层面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供最终依据,但是呢,在儒学体系当中,却是有着人格平等的预设,及人皆可以为尧舜,既然众人在人格上平等,让多数人为少数人的私利服务,这就是天然的不合理。中国帝制时代的统治者们也深知这一点,除了汉朝之外,统治者很少打出君权神授的幌子,因为神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具有权威,所以呢,统治者和儒生们想出了家国同构的法子啊,在古代社会当中,忠孝可以说是一回事儿,比如说,汉代选举官员有一个办法叫做举孝廉,只要你孝行

闻名乡里,就可以入朝为官,对待君主呢,要和对待父母一样,君主是均富,而自己是臣子,这就是所谓的移孝于忠。

黄宗羲用气论打破了移孝于忠的传统政治秩序。她在元辰当中说,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绝对不是一回事儿,父子一气,子分父之深而为身,也就是说,父亲和儿子是同一的关系,天经地义,但是,君主和臣下的关系是为了治理天下才产生的,并不存在相互联系的气,如果我没有治理天下的责任,那么君主对于我来说就是陌路人,如果我出仕做官,不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仆人和婢女呢,如果说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老师朋友,这样的才能够叫做陈。简而言之,君臣不似父子,不存在天然的联系,君臣之间只存在同事关系啊,即便军鄙臣的位置高,也不过就是一个领导啊,并不拥有超然于整个政治架构之上的权力和地位,所以说,黄宗羲在元辰当中说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以群攻。那意思就是说,群臣都是天下的服务者,只不过分工有所不同,另外呢,陈志宇君名异而实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臣下和君主虽然说这名称不相同,可是本质他是一样的。将君主纳入政治架构之内,并从社会分工角度来谈君臣关系,黄宗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人,单凭这一思想,黄宗羲就足以成为17世纪中国的代表人物,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听说过总统这个词儿啊,如果有的话,他可能不介意把君主这个词替换一下。好了,刚才讲的是黄宗羲对君主制度的拆解,但是呢,黄宗羲并不只懂得破坏,他也提出了一系列极有创见的建构性理论,这就说到了我们的第二个关键短语,限制政治权力。如何限制政治权力,首先是志向,恢复行政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衡,所谓相权,也就是管理政府的权利,黄宗羲认为,明代政治腐坏是从朱元璋罢免丞相的时候开始的,朱元璋罢免丞相之后,自领六部直接管理政府,所谓内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秘书机构,所以说呢,在宰相废除之后,军权就变得毫无顾忌了,进而认为百官之设,所以是我啊,也就是说百官呢,他只是为了服务君主一个人才设置的。虽然说这一条议论主要还是针对明代政治的诸多弊端,黄宗羲想要恢复的并非是一般的成像,而是与君主拥有平等地位的丞相,黄宗羲说,夏商周三代,凡是天下大治的时候,当时的君相关系是非常平等的,成败均必答呗,那也就是说君臣之间礼节一至,秦汉以后不再讲究这些礼仪,但是在丞相觐见的时候,如果说天子坐着,也要起身,如果天子坐在车里啊,还要下车,换句话说,如果说黄宗羲话语体系当中的君主相当于总统,那么宰相就相当于副总统或者是国务卿,这样呢,就有了必不可少的内部制衡,为此,他用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伊尹流放太甲,说的是商朝的重臣呢,伊尹流放了胡作非为的商王太甲,另一个呢,是周公摄政。这是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无法亲政,武王的弟弟周公只好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