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第5课_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5课_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管理
城市 职能 及格 局
不再受官府监控 经济职能加强 打破坊市界限, 出现娱乐场所
4.唐宋以来新兴城市的崛起:
海外贸易发展 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 特点:
①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②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③经济功能强 ④专业化特色
三、政策因素:重农抑商
1.含义 2.原因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演变
统治者商业政策的变化
政策 影响
战国前: 重视与鼓励 ——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重农抑商 战国—秦汉:
——沉重打击了民间商业。 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
鼓励外贸、官商分利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中唐以来: 商业繁荣。 重农抑商、限制外贸——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 明清: 芽的发展。导致中国 日益落后
课堂练习
3、与唐朝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 特点是( )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课堂练习
4、有关古代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周秦时期政府在县治以上的城市设交易场 所—市②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 制③宋代时期的坊市界限被取消④明清兴 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尤以黄河流域为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10分) 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因地制宜;传统手工 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6分) 启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寻求出路, 开拓进取。(4分)
• • • • • • • • • •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出现私商并白逐银广渐泛成使为用;商6.人形成的许主多体区域;形成 著名都会 性大商帮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原因、表现)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明清
呈现新特点
精品课件
商朝的货币—贝壳
精品课件












范蠡,越国大夫,弃官从商,商 至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成)
徽商,旧徽州府籍 的商人或商人集团 的总称。徽商萌生 于东晋,成长于唐 宋,盛于明,衰于 清末 .代表性人物 有胡雪岩等
精品课件
必修二 · 农耕时代的商 业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精品课件
政策
货币
制约 因素
城市
中介
中心

商业活动

基 础
商品化
精品课件
贸易
一、商业的发展
时间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阅发读展课本情思况考:假 原统开北因一通方出:和,的现政大密经如哪要职治运切济你些上河了往业投“1占入的的南来.是新据市商商资工主场业人明的要;市商商地4镇和清商.食业位的副最;兴业时业官,3起产早.”农;品期发需的产商2.西商上现的展品品货要域人和出货大化币以来海空富特量;经注币及往上前进5济阿经丝繁户点.意拉商绸荣伯频之的,?、繁路景波,都象斯陆呈
是受重农抑1商.发政策展的水影平响不始断终提作为高农,商耕业精神日益丰富
经2.济阶的段补性充特2而.征历存明在史显。悠,久各时, 期是发中展华不文平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发展水平3不. 断受提重高农,商抑业商精政神策日益的丰束缚,发展道路曲折

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 (共17张PPT)

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 (共17张PPT)
答案:C
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 其末也。
重农抑商政策
——雍正帝
1、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 战国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相矛盾。
2.“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这是中国 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答案:B
4.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
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税率”的做
法都政府
()
A.对外商给予了国民待遇 B.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
C.奉行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 D.旨在保护本国的工商业 解析:“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
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解析:材料描述沿海瓷器生产状况而不是沿海与内陆瓷器生产 的对比,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 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外贸港口制瓷业发达,说明海 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仅仅描述沿 海瓷器生产并没有描述其他海外贸易商品,故 D 项错误。
商部族的人善于经商,周灭商后,统治者 又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贩运物产,后人因此将 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工商食官”制度:“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
“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食官”
指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菲薄的生活资料。
他们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
投无路了,你只要足够坚定,运气会眷顾你;永远不要轻易放弃,或许再坚持下这个坎儿就过去了,一旦熬过阴霾,你会发现发现自己会变的无比强大。人生在世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必须激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练习巩固
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这 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的衰亡 B.政府职能的完善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练习巩固
2.古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视始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练习巩固
3.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的后果中不 包括( ) A.市场狭小 B.劳动力缺乏 C.原料不足 D.资金短缺
课堂小结
1.原始商业 的产生:原 始社会末期
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阶段 2.中国古代
商业的发 展
①初步发展 时期:商周 时期 ② 曲折和发 展高峰:两 汉至宋元 ③ 新的发展 阶段:明清 时期
城 市 经 济 化
商 业 发 展 中 的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材料二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一夫不 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而商人们 不事生产,“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他们依仗 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 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 非视为“邦之蠹也”。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 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 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材料三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孟子曰: “何必曰利,唯有仁义而已矣。” 从此之后, “重义轻利”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伦理思想的铁则。 古时商人多以欺瞒和垄断牟利,……于是“奸商” 和“私贩”几乎成为商人的代名词。这是为深受 “重义轻利”思想影响的人们所不齿的。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 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 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 低下的产物。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

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解析:选D。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最能证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项。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错误;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项错误。

2.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D。

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故选D项。

3.唐诗《夜看某某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

”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某某的草市很繁华B.某某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某某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D.某某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解析:选B。

“夜看某某市”“夜市”“笙歌彻晓闻”等信息,都能证明某某夜市的发展,故选B项。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选A。

诗的大体意思是:在江面上打渔的人们,夜晚撑着渔船来到草市中进行交易,上茶山的时候遇到守将盘问,儿童给打开关门。

材料总体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捕渔归来的船只晚间在草市中进行交易,表明在草市中出现夜市,故选A项。

5.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海禁政策D.抑商政策解析:选D。

由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以看出是对商人及其家人衣着的限定,体现了抑商政策,故选D项。

5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5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你如何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积极方面: 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方面: 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 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较早,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与农业、手工业紧密相联,相辅相承; 3.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发展道路曲折 4.货币种类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5.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6.农耕经济有益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3.“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算缗” 、“告缗” 。 ——汉 4.“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 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承 担名目繁多的商税。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明 5.初期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 处。 ——清
以上几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 思想?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三、“重农抑商 ”▲

①战国:商鞅变法。 推行:②汉初:限制商人的政策。 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了 松动。 影响: ④明清: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现象?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现象:商业的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 动。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 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 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 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 大势所趋。
具体表现?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呈现新特点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大 商 人 ( 私 范蠡,越国大夫,弃官从商,商 “奇货可居” 、“一字千金 ) 至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成 了富甲天下的巨商 从经商到从政为秦相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商业发展的原因,认识商业发展的特点。

2.分析比较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概括城市的发展规律。

3.概述“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评价其作用。

一、商业的发展[情景导学]上图会议主题是“凝聚力量,成就未来”,它也是400多年前古徽商的“徽骆驼”精神的体现。

思考:徽商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

[教材导学]1.产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高峰(1)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图解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与三“后”二、城市的繁荣[情景导学]思考:如果你想逛夜市,你应选择哪一图中所示时期?提示:图二:北宋时期,北宋时期城市打破了时间界限。

[教材导学]1.自周秦至唐代城市商业情况(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2)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

(3)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4)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唐代至宋代(1)宋代城市商业情况:城市的贸易大大增强。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②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③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新课标 高中历史必修II 目录 课文内容提取

新课标 高中历史必修II 目录 课文内容提取

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辕犁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多种形式的多种私有制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金属冶炼术的进步衣被天下从烧陶到制瓷官私手工业的消长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诚实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重农抑商”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东方的诱惑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八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西得早期殖民活动“海上马车夫”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蒸气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十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第十一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民族资本的困境第十二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第十三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铁路,更多的铁路水运与航空从驿传到邮政第三单元各工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十四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第十五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第十六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队经济的大力干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的出现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十八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第十九课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二十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十一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从数据看沧桑巨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二十三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第二十四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欧洲联盟初具规模第二十五课欧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亚太经合组织的建设第二十六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问题与发展。

高中历史复习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高中历史复习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2、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
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 场所,设市长或市令管理
②市设在城中特定位置,用围墙与居民区隔开 (“市”与“坊”分开)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 ④这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经济功 能不显著
3、宋代城市的特点
A、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 复存在 B、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阅读与思考
在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汉代,司 马迁敢于通过《史记·货殖列传》为 商人立传,总结经商的规律,抨击 政府的政策,这充分体现出司马迁 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现实,捍卫真 理,不畏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 义色彩。
解析与探究
1、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 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经商的人多了,则 “物力必屈”,农业发展了,则“蓄积足而人 乐其所”。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 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位于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②经济功 能为主,商业贸易繁荣③多位于江南,人口 密集
思考:古代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哪些?
稳定的政治局面;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 内外交通的便利;
自然经济影响弱(某一时期)等 等。
1.有人认为“无商不奸”,谈谈你的看 法。
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根本原因: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 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 目的。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 期),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 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 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2

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城市特点 ①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②坊市破界: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 市,形成 ___街__市____。 ③突破了时间限制。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 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2)城市职能: ___经__济____职能大大增强,明清城市生产 性、商业性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 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比明代大商人的资本规模进一 步扩大,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 确;材料无法表明清代中期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 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明清时期并没 有明显松弛的现象,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情境导入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代 表作,以高超的绘画水平描绘了北宋汴 京的繁荣景象: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 当铺、作坊,还有不少小商贩;街道向 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 的郊区;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 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 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请思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何特点?
(2)交子出现是商业发展的表现。作用:它的使用便利了商 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条件: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 强;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 使用广泛。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 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B
二、城市
功能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的城市 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 市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时间 市定时启闭,严格限 制;
布局
县治以上城市设市; 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草 坊市分开,整齐划一; 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管理 政府管理,设市令或 市长; 海上贸易兴盛和 沿海港口城市商业市镇特点: ①在工商业发达和交通要冲 ②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③人口密集 ④区域化和专业化 ⑤经济功能为主
古代城市三种类型
传统大都会——长安、洛阳、南京 商业大都会——泉州、扬州、杭州 工商业市镇——佛山、松江、
唐朝和北宋都城布局图
唐朝长安城
北宋汴京城
(2008年山东) 图3为北宋 东 京(今开封) 示意图,其中 设置了两处错 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三、“重农抑商”
1.内涵: 2.原因:
重视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 ①经济上:巩固小农经济和商业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 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③思想上:法家思想 (1)战国:开始实施 (2)汉代:盐铁官营 (3)中唐至宋: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官商分利政策 (4)明清:强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关锁国政策)
五、中国古代特点
1.过程: 2.空间: 3.管理: 4.对外:
起源早,过程艰难曲折,阶段发展不平衡。 商业从城市向乡村扩展。 商业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对外贸易由兴盛到衰落,以官方朝贡贸易为主, 民间贸易为辅。
5.地位: 商业在农耕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
巩固落实5分钟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2、比较: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 工业、家庭手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依据朝代顺序,掌握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致过程和内容。

2.认识古代商业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商业,理解我国城市功能变化。

3.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一、商业的发展1.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各地商人来往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1)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5.明清(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易混易错]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思维点拨]1.中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政府开明的政策,内外交通的便利等。

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2)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

(3)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4)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唐代至宋代(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2)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3)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4)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5)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6)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3.明清时期,除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图解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思维点拨]古代草市的特征(1)远离城镇;(2)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3)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4)受到政府机构的管理。

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4)明清时期①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②影响:并未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易混易错]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宋代以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不受认同和重视。

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1.唐朝时期的商业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史料解读]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经营的状况。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原因。

提示概况: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原因:唐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

2.宋朝时期的商业材料今朝半醉归①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尔来②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史料解读]①说明商业发展深入到农村;②说明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提示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明清时期的商业材料①(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②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煕朝新语》[史料解读]①反映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②反映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获得较快发展。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史论总结]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特点(1)变化规律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特点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②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③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

主题二古代城市的变迁1.古代城市的发展材料一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材料二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史料解读]材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材料二中划线部分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明清城市的发展材料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史料解读]由划线部分“向农村延伸”和“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这两个关键信息得出其特点。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明清城市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提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史论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

一、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民众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交易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以亲缘关系为纽带发展为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等商帮出现。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被打破。

二、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后期: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阻碍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中国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打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1.(2017·淄博检测)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答案 B解析在画像砖中,有“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

2.(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

”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扬州的草市很繁华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D.扬州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2017·天门期末)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劳资矛盾尖锐答案 B解析商标侵权案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