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受体
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分子机制
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分子机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分子机制。
在我们将介绍研究背景、核受体FXR的作用机制概述以及载脂蛋白M在脂质代谢中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将深入探讨核受体FXR与载脂蛋白M的相互作用、核受体FXR调节载脂蛋白M基因转录的分子通路、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细胞信号通路、影响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相关因素以及潜在的药物干预手段和治疗策略。
结论部分将总结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意义,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为进一步研究脂质代谢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核受体fxr、载脂蛋白m、分子机制、转录调节、细胞信号通路、药物干预、治疗策略、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应用前景。
1. 引言1.1 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背景核受体FXR(Farnesoid X 受体)是一种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调控胆汁酸合成、胆汁酸代谢、脂质代谢等生理过程。
最近的研究表明,核受体FXR在调控脂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关键的调控靶点就是载脂蛋白M。
载脂蛋白M是一种重要的脂质分布蛋白,参与调控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的代谢和运输。
对于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背景,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核受体FXR可以直接调节载脂蛋白M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其表达。
一些研究也发现了核受体FXR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叉调控,进一步调控了载脂蛋白M的表达水平。
这些研究为揭示核受体FXR下调载脂蛋白M表达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脂质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
1.2 核受体fxr的作用机制概述核受体FXR是一种重要的核受体蛋白,作为机体内的一种转录因子,在调控脂质代谢和胆汁酸合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FXR主要通过与配体结合,形成激活复合物,进而影响多种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相关的生理过程。
细胞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
细胞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细胞核受体和转录因子是细胞内关键的分子机器,它们在调控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免疫和疾病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细胞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受体是一类蛋白质,它们在细胞核内定位并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
细胞核受体包括核激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核内受体等多种类型。
其中,核激素受体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它在细胞内调控了许多生命过程,如代谢、发育、免疫和细胞凋亡等。
细胞核受体的结构比较复杂,通常由三个区域组成:N-末端区域、DNA结合区和激活区。
N-末端区域包括转录激活功能域(AF)、转录抑制功能域(RF)和结构域(SD),它们参与了转录激活和抑制、蛋白质-蛋白质交互、跨膜转运等过程。
DNA结合区域通常由两个锌指结构或一个铜锌结构组成,通过与DNA结合实现基因的转录调控。
激活区域包括多倍化激活位点(MAD)、共调节子识别区(CR)、共指识别区(DR)、基因调控位点(GRE)等部位,它们与转录因子、共激活因子等结合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
细胞核受体被激活后,它们可以与转录因子形成复合物,从而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
另外,细胞核受体还可以参与到信号通路的调节中,例如与Wnt信号通路关联的TCF/LEF转录因子等。
二、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转录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基因转录的调节。
转录因子通过与DNA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招募转录激活子、重要成分和RNA聚合酶等分子,启动或抑制下游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在生长发育、免疫、代谢和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功能。
转录因子的结构复杂多样,主要包括DNA结合域、顺式作用域和转录激活/抑制区。
DNA结合域由一些共同的结构域组成,如顺式作用域、锌指结构、螺旋-环-螺旋结构等。
它们能够识别DNA序列并特异性地与DNA结合。
顺式作用域是最常见的DNA结合域,它的序列高度保守且与转录因子的功能紧密相关。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摘要:核受体超家族包括很多的转录因子,在多细胞生物体的发展和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核受体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自身绑定到染色体上,这使得他们成为基因转录的重要起始者。
此外,核受体具有在瞄准启动子和协调整个基因转录过程而依序招募各种转录因子和共调节因子的能力,证实了他们的生物学意义,并刺激了这一领域内深入的研究和高层次的科学兴趣。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当今对于作为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者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重点是介绍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激活和抑制的分子机制,包括最近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核受体、转录、配体、LBD、DBD、结构域、辅助因子、共调节因子。
核受体属于大的转录因子超家族,涉及如控制胚胎发育、器官生理、细胞分化、稳态等重要的生理功能[1,2]。
除了正常的生理,核受体涉及到许多病理过程,如癌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哮喘或激素抵抗综合征[3-5]。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这些转录调节的重要性是难以低估。
核受体是可溶性蛋白,可以绑定到特定的DNA调控元件(反应元件或RES),并在转录中作为细胞类型和特异性启动子的调节器。
与其他转录因子相反,核受体的活性可以通过结合到相应的配体来调节,小的亲脂性分子能轻易地穿透生物膜。
最近几年中确定的一些核受体不具有任何已知的配体,这些所谓的孤儿受体自从他们可能会导致新的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发现已吸引很多人相当大的兴趣。
在一般情况下,核受体作为均聚物和异源二聚体结合到REs上,并以倒置、外翻或直接重复排列,REs包含两个PuGGTCA核心序列的拷贝。
许多启动子的转录被证明是依赖核受体的,并包含核受体RE。
也有大量缺乏RE的启动子和其他基因的调控元件,通过DNA独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受体调节,这意味着核受体介导的多层次的转录调控。
据认为,有一个三维的监管空间,其中的一个基因对应一种激素的响应是由指定的三个坐标的值:细胞内容物、生理方面和基因(反应元件)方面确定[5]。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核中的蛋白质,可以与一系列维生素、激素、药物等化合物结合,并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
核受体对许多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免疫反应等。
本文将对核受体的概述和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核受体的概述:核受体是一类转录因子,能够通过与其配体结合,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过程。
核受体通常由两个功能区域组成,一个DNA结合区域与特定序列的DNA结合,使其能够与基因组中的特定启动子区域相互作用;另一个是调节区域,通过与配体结合来调控基因转录。
核受体能结合多种类型的配体,如激素、维生素、药物等,对基因的转录活性产生调控作用。
核受体一般以靶基因的转录激活为基础,通过调节转录后的mRNA水平来发挥功能。
核受体的分类:根据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类固醇核受体、甲状腺核受体和孤立核受体。
1.类固醇核受体:类固醇核受体是最广泛研究的一类核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等。
它们的配体分别是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
类固醇核受体主要参与性激素的调节,对于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类固醇核受体还参与脂质代谢、骨骼发育等生理过程。
2.甲状腺核受体:甲状腺核受体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受体α(TRα)和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两个家族成员。
甲状腺核受体可以结合甲状腺激素,调节能量代谢、神经发育、心血管功能等重要生理过程。
甲状腺核受体也与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多环芳烃结合,参与环境因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3.孤立核受体:孤立核受体是一类结构和功能特点与类固醇核受体和甲状腺核受体不同的核受体。
孤立核受体包括肝细胞核受体(HNF4α)、全反式维甲酸酸核受体(RXRγ)等。
它们的配体种类多样,包括胆汁酸、视黄酸、合成化合物和内源性化合物等。
孤立核受体在多个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胆汁酸代谢、脂质代谢和造血系统发育等。
核受体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成员众多,构成了一个大家族,可分为三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非类固醇激素受体和孤儿核受体。
核受体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核受体的功能障碍将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癌症、不育、肥胖、糖尿病。
核受体能结合经药物设计而被修饰的小分子,从而调控相关疾病如癌、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它们是有希望的药物设计靶标。
因此,寻找孤儿受体的配体和信号通路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1核受体的结构核受体有共同的结构,它的典型结构分为六个部分[1],即A、B、C、D、E和F区。
N端(A/B区),高度可变,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1),A/B结构域的长度不一,由少于50至500多个氨基酸组成。
核受体最保守的区域是C区,即DNA结合区(DBD),DBD区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2]:CX2CX13CX2C(锌指Ⅰ)和CX5CX9CX2C(锌指Ⅱ)。
每个锌指结构由4个半胱氨酸和中心部位的一个锌离子螯合而成。
在锌指Ⅰ的柄部有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称为P盒,它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
在DNA结合区(C区)和配体结合区(E区)有一较短且不保守的结构称为绞链区(D区),主要是在C区和E区间起绞链作用,该区含有核定位信号肽(NLS)。
核受体中最大的结构域是E区,即配体结合区(LBD),其序列高度保守,以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
这个区含一个配体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2),在转录调节中非常重要。
E区的二级结构是由12个α螺旋组成,核受体的激素结合区(hormone binding domain,HBD)在E区。
有些核受体还包含一个F区,在E 区的C端外,F区的序列高度可变,其结构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2核受体的辅调节因子2.1核受体辅活化子核受体辅活化子(coactivators)是由多种蛋白家族组成,如p300,P/CAF 和SRC等蛋白家族。
Nuclear_receptors(核受体)
Toxicants interact with hormonal system at different levels
Synthesis
Transport
Stimulation
Suppression
Interaction with receptors Metabolization
bio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hormones
Mechanisms of steroid hormones signalling
disruption
- Nonphysiological activation of hormone receptor (HR) - Binding to HR without activation - Decrease of HR cellular levels - Disruption of the „master“ hormones (FSH/LH) - Changes in hormone metabolism
binding of the activated receptor complex to specific DNA motifs - HREs
chromatin rearrangement and transcription of estrogen-inducible genes effects at the cellular, tissue, organ, organism, and/or population level
OTHER HORMONES Thyroid hormone, vitamin D3, and retinoic acid have differ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ut share the same mechanism of action with the other steroids.
细胞内受体的三个结构
细胞内受体的三个结构
细胞内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内的蛋白质结构,它们能够与细胞外的化合物(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结合,并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路径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活动。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受体,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三个结构:
1. 核受体:核受体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其结构包括一个DNA结合域和一个活化域。
当激素与核受体结合时,活化域会启动一系列的基因转录和翻译,从而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核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2. 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其结构包括一个外部的配体识别域和一个内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区。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时,激活酪氨酸激酶,进而触发一系列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包括PI3K/Akt、MAPK等。
典型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3. 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也位于细胞膜上,其结构包括一个外部的配体识别域和一个内部的G蛋白结合区。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时,激活G蛋白,从而启动下游的二级信使系统,包括cAMP、IP3、Ca2+等。
常见的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β肾上腺素受体、胆碱能受体等。
- 1 -。
受体的名词解释
受体的名词解释受体(Receptor)是指生物体内一种特殊的分子结构,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或化学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并传递信号到细胞内,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受体在生物体内的功能非常重要,可以让细胞接收并解读外界的信息,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受体通常位于细胞膜表面,但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内部。
根据受体的位置和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膜受体: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包括离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等。
这些受体通常能够与信号分子结合后,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激活内部信号转导途径,从而产生作用。
2. 核受体:位于细胞核内的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等。
这类受体在信号分子结合后,会调控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改变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水平。
3. 细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质或内质网上的受体,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细胞色素P450等。
这些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酶活性,从而发挥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
受体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结合域和信号传导域。
结合域负责与信号分子结合,并触发信号传导过程。
信号传导域则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激活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
受体的结合与信号转导是高度特异的,即受体只能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并引发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特异性是通过受体的空间构象和电荷分布决定的。
不同类型的受体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种类的信号分子和环境条件。
受体在生物体内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们参与了很多生物过程,如免疫反应、神经传导、细胞分化和发育等。
通过与信号分子的结合,受体能够调节细胞内的代谢和功能,使细胞对外界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药物也可以作为受体的配体结合到受体上,从而改变受体的活性。
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如激动剂、抑制剂和拮抗剂等。
综上所述,受体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分子结构,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并传递信号到细胞内,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核受体研究进展
2. 非甾体激素受体 :
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TR ,) 1,25(OH)2维生素D3受体(vitamine D3 receptor,VDR) 维甲酸受体(retinoid acid receptor, RAR ,, )
配体为全反式维甲酸
维甲类X受体( retinoid X receptor, RXR) ,,
E
F
LBDHBD
AF2
配体结合 HSP结合
COO-
zinc finger 结构
TAD
AR的结构
核受体亚型的发现 如ER是第一个被证实的核受体。主要存
在于子宫,乳腺,卵巢等。 1996年发现ER ,除了分布生殖系统组织 外,还分布于脑,心血管系统,乳腺、前列 腺等。
Estrogen receptor family
用ER 激动剂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更有针对性。
核受体亚型的作用
有些核受体的亚型, 如GR 和TR 1没有配 体结合和转录激活功能,但是它们对其各自 的野生型受体的转录激活功能有显性抑制活 性(dominant-negative activity),起野生型 受体内源性拮抗剂的作用。 如GRβ 增多,GR/GRβ比例下降,可使细 胞对GC的反应性降低,导致GC抵抗征。
二、转录调节因子(regulatory tanscription factors)
(一)转录调节因子的结构及作用特点 1. 具有DNA结合区(DBD)和转录激活区 (activation domain) 2. 激活的转录因子一般结合在靶基因启动子 附近的特定反应元件上(response element),这 些反应元件具有增强子或静息子的性质。结合 后能够募集辅因子。 3. 对特定靶基因转录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免疫系统中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免疫系统中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侵袭的重要系统,其中核受体和转录因子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中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一、核受体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核受体是一类拥有DNA结合域并可与DNA结合的蛋白质。
在免疫系统中,核受体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
其中,Toll样受体(TLR)家族是免疫系统中最常见的核受体之一。
TLR家族在宿主防御与清除病原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TLR4为例,它能够与细菌内毒素结合,激活信号通路并诱导分泌炎症因子,加速机体的免疫反应。
此外,TLR家族还能够识别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并引发相应的免疫应答。
二、转录因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转录因子是位于细胞核内的一类蛋白质,它们能够结合DNA上的调控元件并调控基因转录。
在免疫系统中,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典型的转录因子家族有NF-κB、STATs、AP-1、CREB等。
以NF-κB为例,它参与调控多种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抗菌肽等基因的表达,并在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NF-κB活化还能够激活B细胞分化和增殖,并诱导其产生抗体。
三、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的关系核受体和转录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密切相关。
以TLR4为例,它会通过核受体的作用调控NF-κB、STATs等多种转录因子的活化,并诱导炎症因子生成。
同时,转录因子的活化也能调节核受体的表达和分布,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代谢。
另外,核受体和转录因子在许多免疫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抗TNF-α抗体可以阻断NF-κB的活化,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效果;光动力疗法可以调控光敏化剂引起的AP-1、NF-κB等转录因子的活化,达到治疗皮肤癌等疾病的效果。
四、总结在免疫系统中,核受体和转录因子作为免疫调节的重要分子,参与调控了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应答等重要生物过程。
核受体和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和疾病治疗
核受体和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和疾病治疗核受体是一类分子,在细胞核内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
它们通过与DNA结合,调节转录的产生,从而影响细胞对外部信号的响应,并控制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代谢等生命过程。
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核受体和转录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核受体的种类和功能核受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内源性小分子受体,包括异戊二烯酸、甲状腺激素、类固醇激素、雌激素等;第二类是工作在细胞核内的转录因子,例如cAMP 受体,Ccaat-enhancer 结合蛋白等;第三类是对DNA螺旋结构有特殊亲和力的结构域,例如锌指结构、leucine zipper 结构等。
核受体通过复杂的转录调控,调整基因表达,控制着多种生理过程。
例如,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TR)可以与单链DNA结合,影响基因转录,控制胚胎发育、代谢率、脂肪合成等;类固醇激素受体(steroid hormone receptor, SHR)则能够影响生殖、免疫、生长等生理过程,例如在女性体内控制月经周期、在男性体内控制精液生成等。
二、核受体的转录调控机制核受体的转录调控机制是多重复杂的。
核受体的核心结构分为四个部分:N端域、DNA结合域、介导域和类固醇基团。
介导域能够结合转录共激活子或转录共抑制子,从而调控基因转录。
类固醇激素受体,主要介导绝大部分细胞分化和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其介导域会与p160家族的转录共激活子(例如SRC-1,pCAF 等)结合形成激活复合物,促进基因转录;而在细胞周期控制中,介导域会与核心共抑制子(例如NCoR、SMRT等)结合,抑制基因转录。
细胞内还存在各种转录共激活子和转录共抑制子,它们与核受体介导域结合,影响细胞对刺激的反应。
例如,在雌激素调控乳腺癌生长中,共激活子SRC-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促进了ER和AR的介导功能对肿瘤细胞增殖的积极调节;而在代谢性疾病中,后显抑制子SMRT通过与PPAR介导域结合,发挥着抑制 PPAR 介导的转录调控的作用。
细胞核受体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细胞核受体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细胞是生命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其中细胞核是细胞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
细胞核内的DNA和蛋白质共同构成染色体,继承了遗传信息。
然而,真核细胞中只有少数的基因会被不断地表达,而大多数的基因则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被激活或抑制,这是由基因表达的调控所引起的。
细胞核受体是一类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蛋白质,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此,我们将详细地介绍细胞核受体及其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一、细胞核受体的种类和特征细胞核受体是一类具有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蛋白质,可以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调控基因的表达。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核受体种类繁多,其中包括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等。
细胞核受体的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N端的转录激活区域(TA)、中央的DNA结合区域和C端的激活或抑制区域。
其中DNA结合区域由两个锐锉形的结构域组成,可以与DNA中的特定序列结合,调控基因转录。
TA区域是细胞核受体与一系列共转录因子(如MED1、CBP等)结合的主要区域,可以在DNA区域上激活或抑制转录的过程。
而激活或抑制区域可以进一步与细胞核受体的激活情况相关联,影响细胞核受体的功能。
二、细胞核受体的活性调节机制细胞核受体灵活的激活状态和N-末端区域的多样性决定了细胞核受体的活性调节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主要有四种状态,分别是基础状态、配体激活状态、共激活状态和共抑制状态。
1.基础状态:指细胞核受体处于未激活状态,没有与信号分子或DNA结合,TA区域与共转录因子的结合也很少。
基础状态的细胞核受体是一种缓慢平衡的结构状态。
2.配体激活状态:指细胞核受体结合到信号分子后处于激活状态。
此时信号分子作为招募因子可以促使其他共转录因子结合到TA区域,改变细胞核受体的构象,从而增强细胞核受体与DNA 的结合能力,提高基因的表达水平。
3.共激活状态:指多种转录激活因子协同作用,提高细胞核受体的转录活性,进一步促使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
核受体简介汇总.
核受体结构模式图
• DNA结合结构域(DBD),由两个高度保守 的锌指结构组成。 • 配体结合结构域(LBD),配体结合口袋 (LBP)就位于这个结构中心的内部。
3核受体的基因型功能
• 核受体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调节靶基因的 表达。第一,通过与一些转录因子之间相 互作用。第二,与DNA上相应元件的直接 相互作用来调节。 • 当配体和受体结合后,诱导控作用。
目录
• • • • 1核受体定义 2核受体分类 3核受体的基因型功能 4核受体的非基因型功能
1核受体定义
• 核受体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配 体依赖性的转录调节因子,能通过调节基 因表达,激活或抑制特定靶基因的转录。 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代谢、免疫 反应和凋亡等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
2核受体分类
• 研究核受体的非基因型功能的优势和不足: • 优势:在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研究其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疾 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开发新型的调节各种病理过程的治 疗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 不足:核受体的非基因型功能研究虽然已取得突破性的进 展,但不能否认的是对其分子机制和功能的研究仍处于初 步阶段。
激动剂诱导的核受体激活与构象改变 第一种方式,如上图,H12伸出结合口袋外,结合激动剂后 LBP构象发生改变,H12回摆,暴露在溶剂中的H12区的一些 氨基酸与H3、H4羧基端的氨基酸产生一个能够与含有 LXXLL基序的辅激活因子(co-activator,CoA)相互作用的 界面,继而招募其他转录复合物启动下游基因转录。配体靠 范德华力、离子键和氢键与LBP牢固结合。
• 根据配体的不同,核受体可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是类固醇受体家族 • 第二类是非类固醇受体家族 包括视黄酸X受体(RXR)、视黄酸受 体(RAR)、甲状腺激素受体(TR)、维 他命D3受体(VDR)和过氧化物酶激活受 体(PPAR)等 • 第三类是孤儿受体,如TR-2,3,4 ,HNF-4 等。
T细胞受体和核受体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转导通路
T细胞受体和核受体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转导通路T细胞受体和核受体是两类重要的膜受体,在细胞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T细胞受体主要参与T细胞免疫应答,而核受体则是暴露于胞质或细胞核内的受体,可作为细胞活性的主要调节器。
这篇文章将探讨T细胞受体和核受体的作用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一、T细胞受体的作用机制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是T细胞在膜上表达的一种高度特异的膜受体。
它由α和β或γ和δ两个多肽链组成,其中α和β链的复合体占绝大多数。
这两个多肽链都带有变异的外在区域(即TCR的抗原结合部分),它可以识别在胞内或胞外的具体抗原,从而介导T细胞的免疫应答。
在T细胞被抗原激活后,TCR会与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上的抗原结合。
这种与抗原结合的TCR-MHC互作将在膜上激活T细胞,从而将T细胞激活的信号传导到细胞内。
这个过程是通过TCR的CD3链介导的。
CD3质量最高,县重要的是:是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的核心分子。
当TCR与抗原结合时,CD3链的六个亚基之一(δ、ε、γ、ζ、η和ξ)将聚集成一个信号转导复合体,将外部的免疫信号转导到胞内。
此时,激活的T细胞可以被分化成⬆️/⬆️增殖,细胞因子产生,杀伤肿瘤或感染的细胞。
二、核受体的作用机制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 NR)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一类转录因子。
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包含一个核心DNA结合结构域(DBD),使其能够结合到靶基因的特定核酸元件(核受体反应元件)。
核受体的功能存在于两种不同的位置:胞质和细胞核。
有些核受体存在于胞质中,由于不具有核定位信号,而调控位于胞质中的靶基因。
这些核受体仍然具有DNA结合结构,以及能够结合小分子化合物的配体结构域。
典型的示例是胆固醇受体。
在胞质中,胆固醇将与胆固醇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荷尔蒙合成和代谢通路的启动。
当胆固醇受体被激活时,它会从细胞质中转移到细胞核,以影响胆固醇的细胞代谢。
(医学课件)Nuclear-receptors(核受体))
2. Inside target
cell the hormone binds to a receptor protein in the cytoplasm or nucleus
Protein
4. Protein synthesis
Nucleus
mRNA
3. Hormone-receptor
complex binds to hormone response element on DNA, regulating gene transcription
8
9
BIOSYNTHESIS OF STEROIDS
10
Endocrine disruption
• Interference of xenobiotics with normal function of hormonal system
Possible consequences:
Disruption of homeostasis, re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or behavior (and other hormone-controlled processes).
DNA
Hormone response element
7 7
Steroid Hormones
STEROID HORMONES: - sex steroids (estrogen, progesterone, testosterone) - corticosteroids (glucocorticoids and mineralcorticoids)
Blood plasma
1. Hormone passes
through plasma membrane
2-3核受体
E
F
LBDHBD
AF2
配体结合 HSP结合
COO-
zinc finger 结构
(三)核受体转录调节的机制 早已发现,甾体激素对多种基因的表达有调 节作用,如于原代培养的爪蟾肝细胞中加入 雌激素,卵黄生成素基因的转录可提高数千 倍,该基因mRNA的半衰期也明显延长,表 明雌激素对卵黄生成素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 既发生在转录水平,又发生于转录后水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核受体的结构
配体结合区(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 DNA结合区(DNA binding domain ,DBD) 两锌指结构 转录激活区(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domain, TAD)
NH3+
A/B
TAD
AF1 转录调节
CD
DBD
通常基因组中的大多数基因处于不表达的 或转录效率极低的状态,基因表达是在一定 的调节机制控制下进行的。
基因表达具有时空性:
时间:基因表达随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异;
空间:不同组织细胞表达的基因类型不完全 相同;
基因表达受外界因素,如环境、气候、食物、 药物、生活方式和心理等的调控。
有机体的发育,稳态和对环境的适应依赖细 胞外信号调节的基因表达。
(2)共调节因子(co-regulators)
位于细胞核内,不能和DNA结合,但能与 转录因子作用,可在通用转录因子和转录调 节因子间起架桥作用。根据共调节因子对转 录激活作用的影响,可分为共激活因子和共 抑制因子两大类:
它们的配体为多种脂质代谢产物(如脂肪酸、 胆汁酸、氧类固醇等)和外源性化合物和药物。
这类核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能调节参与脂质代 谢和药物代谢酶系的表达,并参与其代谢调控。
转录因子和核受体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转录因子和核受体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细胞分化是指一种过程,会造成某些原始细胞转化成不同特性的细胞。
原始细胞包含通用类型细胞、多潜能干细胞等。
转录因子和核受体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控制多个生命过程,包括细胞分化过程。
他们在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会探讨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转录因子和核受体?转录因子是一种能够结合到 DNA 上的蛋白质,控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它们识别和结合到调控区域(调控基序)上,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转录,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基序是一种 DNA 片段,包含特定的序列,只要有相同的序列,转录因子就可以结合到调控区域启动调控作用。
核受体也是一种能够定位到 DNA 上的蛋白质。
它们激活或抑制基因转录,但与转录因子不同,核受体结合到 DNA 上的方式不是直接结合到基序上。
核受体通过结合到调控区域的尚未完全明确的核受体结合位点上,抑制或激活与该位点相邻的基因。
二、转录因子和核受体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细胞分化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因表达。
转录因子和核受体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分化的过程发生于正确的时机下且正确的方式下。
例如,在发育过程中,雌激素水平上升会导致子宫组织的大量增生和分化;但在相应的实验室研究中,可以发现可以使用雌激素受体 ESR1 作为医学检测模型,在肝脏癌的诊断中发挥作用。
ESR1 它通过识别和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来激活基因的转录,而这个特定的分子分类表明了它在分化过程中的特定作用。
文献表明,转录因子可以直接影响到基因表达,并控制细胞的去分化过程。
一些细胞对这些转录因子的反应比另一些细胞更强烈,根据细胞的种类和状态,转录因子的作用类似于分子组织刺激。
同时,转录因子和核受体还参与调节蛋白质的后转录修饰过程,如母细胞增生和凋亡等关键过程,这些都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基本生命维持过程。
三、转录因子和核受体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随着现代药物学的发展,转录因子和核受体的研究已成为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及迅速发展的领域。
核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
核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核受体是一个位于细胞核内的蛋白质,它在细胞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核受体的作用一直是一个神秘的领域,但随着生物学和分
子生物学领域的不断进展,人们对它的了解也愈来愈深入。
核受体广泛地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中,起到起别的激素、脂质、蛋白质和药物等作用物质的信号转导,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代谢等方面。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核受体的分子结构被计算机模型所揭示,从而帮助人类
更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学和生化学特征。
同时,这些研究还揭示了核受体受多种影响因子的调节和捆绑机制,这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药物研发领域,核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成为一种主要手段。
许多药物的
开发都是基于核受体来实现的,例如某些口服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以及用于肝癌和肾癌治疗的多普利诺、索拉非尼等新型药物。
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药物对核受体的影响。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关键的核受体进行更精细的评估和研究,以确保低毒副作用和高疗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代药物研发流程中加入了很多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
一些先进的分析技术,例如构象搜索、精细化面积计算和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等,也给药物研发带来了很多新的工具。
核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和产业领域的热门方向。
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一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药物将不断涌现,为改善人类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成员众多,构成了一个大家族,可分为三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非类固醇激素受体和孤儿核受体。
核受体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核受体的功能障碍将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癌症、不育、肥胖、糖尿病。
核受体能结合经药物设计而被修饰的小分子,从而调控相关疾病如癌、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它们是有希望的药物设计靶标。
因此,寻找孤儿受体的配体和信号通路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1 核受体的结构
核受体有共同的结构,它的典型结构分为六个部分[1],即A、B、C、D、E和F区。
N端(A/B区),高度可变,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1),A/B结构域的长度不一,由少于50至500多个氨基酸组成。
核受体最保守的区域是C区,即DNA结合区(DBD),DBD区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2]:CX2CX13CX2C(锌指Ⅰ)和CX5CX9CX2C (锌指Ⅱ)。
每个锌指结构由4个半胱氨酸和中心部位的一个锌离子螯合而成。
在锌指Ⅰ的柄部有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称为P盒,它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
在DNA结合区(C区)和配体结合区(E区)有一较短且不保守的结构称为绞链区(D区),主要是在C区和E区间起绞链作用,该区含有核定位信号肽(NLS)。
核受体中最大的结构域是E区,即配体结合区(LBD),其序列高度保守,以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
这个区含一个配体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2),在转录调节中非常重要。
E区的二级结构是由12个α螺旋组成,核受体的激素结合区(hormone binding domain,HBD)在E区。
有些核受体还包含一个F区,在E区的C端外,F区的序列高度可变,其结构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2 核受体的辅调节因子
2.1 核受体辅活化子
核受体辅活化子(coactivators)是由多种蛋白家族组成,如p300,P/CAF 和SRC等蛋白家族。
它们结合到配体活化的核受体上从而增强核受体介导的转录。
辅活化子中的LXXLL基序称为核受体盒(NR boxes),是与核受体的LBD 作用的共同基序。
核受体辅活化子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多样性,大部分都具有促进转录的酶活性。
例如一些辅活化子(p300/CBP、P/CAF)具有内在乙酰转移酶活性,可使组蛋白乙酰化,而组蛋白的乙酰化与转录的激活密切相关。
p300/CBP和P/CAF还可以使其它的转录相关因子(非组蛋白)发生乙酰化,从而调节这些蛋白的活性。
在核受体转录激活中,核受体辅活化子发挥以下作用:①它作为一个桥梁因子,募集调节因子到结合DNA的核受体,如SRC蛋白能募集p300/CBP到结合DNA的核受体[3]。
②它使核小体组蛋白和各种在激素靶基因的启动子处转录因子发生乙酰化,如p300/CBP和P/CAF,具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HAT)和乙酰转移酶因子活性[4]。
③是DNA结合受体与基础转录结构之间的桥梁因子。
这些在核受体、染色体重塑复合物以及在激素激活的启动子处的辅活化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基因的转录。
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proline-rich nuclear receptor coregulatory protein),它是以牛SF1作诱饵利用酵母双杂系统从人乳腺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得到的[56]。
PNRC编码327个氨基酸,富含脯氨酸,分子量只有35 KD,比目前报道的大部分辅调节蛋白都小。
经酵母双杂分析发现,PNRC的C端的23个氨基酸序列(278300aa)是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这一区域富含脯氨酸,包含一个SH3-结合基序“SDPPSPS”,基序中的两个保守的脯氨酸(P)是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
与大多数辅调节子以核心序列LXXLL与核受体反应不同,PNRC是以SH3基序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
2.2 核受体辅抑制子
目前的核受体辅抑制子主要有NcoR(nuclear receptor corepressor)[7]、SMRT(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8]、RIP13(RXRinteracting protein 13)、TRAC(T3 receptorassociating cofactor)等。
这些辅抑制子以配体非依赖的方式与一些核受体结合,如TR、RAR、RXR、VDR,也结合一些孤儿受体,如COUPTF、RevErbA、PPARγ、NcoR/SMRT能与一些结合拮抗剂的甾体激素受体反应,如ER、PR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
这些因子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但NcoR本身并没有去乙酰化活性,它需再招募其它的辅调节蛋白形成复合物,如哺乳动物辅抑制子蛋白mSin3A、mSin3B,酵母中与哺乳动物有较高同源性的抑制子Sin3p,在酵母中Sin3p与转录抑制子RPD3相互作用抑制基因转录。
最近,鉴定出了与酵母RPD3同源的人的转录抑制子HDACs。
RPD3和HDACs都有内在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
核受体在未结合配体时募集抑制子,主要是NcoR和SMRT。
NcoR/SMRT与mSin3和HDACs构成复合物在未结合配体的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抑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mSin3核心复合物的分离纯化发现其中共有7种蛋白多肽,其中的一个多肽SAP30能与NcoR稳定结合,这提示SAP30是连接mSin3复合物和序列特异的转录抑制因子的桥梁因子。
HDAC核心复合物也被分离纯化出来,其中的一些组分也存在于Sin3复合物中。
因此,核受体辅抑制子复合物是一个包含了多种成分的复杂复合物。
与辅活化子的LXXLL基序的作用方式相似,辅抑制子NcoR和SMRT的
LXXI/HIXXXI/L基序介导其与核受体之间的识别。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而雌激素受体(ER)被作为乳腺癌的标志物。
乳腺癌中存在的ER主要是ERα,当正常乳腺组织变成致瘤物时,ERα的水平增加而ERβ水平降低。
雌二醇(E2)通过ER调节生长、分化和生殖等生理过程,E2也影响其它组织,如骨胳、肝、脑和心血管系统。
ER也作为手术后的预后指标,ER阳性的病人的手术效果较阴性的病人更好。
ER已成为
乳腺癌治疗最有效的靶分子。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分子水平阐明ER的激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不同的试剂可阻断E2和ER的相互作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如他莫昔芬(Tamoxifen)和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E2的竞争性抑制剂[9]。
纯化的抗雌激素有拮抗剂效应,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作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纳托(司)唑,能阻止雄烯二酮或睾酮向雌酮和雌二醇的转变。
它是特异而有效的治疗乳腺癌的方法,相对于他莫昔芬,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小。
ERβ存在于人结肠癌细胞HCT116、HCT8、DLD1、LoVo、HT29、Colo320、SW480、Colo205中。
对人标本的研究发现,相对于ERβ,ERα在正常和癌变的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低,在正常结肠组织中ERβ位于核内,而在结肠癌组织则位于胞质[10]。
因此,ERβ是结肠组织中主要表达的ER。
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妇女的卵巢癌是ER阳性。
正常卵巢中的主要ER是ERβ,ERβ主要位于卵泡细胞,而ERα主要位于膜和间质细胞。
ERα是卵巢癌中的主要ER。
对人正常和恶变的卵巢的研究发现,相于对正常卵巢,卵巢癌中ERα mRNA水平较ERβ水平增加。
雄激素及其受体AR对雄性生殖系统,以及非生殖系统器官如前列腺的发育及功能维持至关重要。
在前列腺,AR表达于分泌性上皮细胞并对雄激素作用起应答效应。
AR在上皮细胞来源的前列腺癌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ERβ在前列腺中高表达[11]。
ERβ可在正常和癌变的前列腺组织被检测到。
ERβ选择性配体有望被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
总之,核受体超家族作为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与相应配体及众多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核受体及其调控的代谢通路的紊乱也可导致肿瘤等许多病理过程。
对于核受体的全面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诸如对于孤儿受体的研究,它们是否存在相应配体,辅抑制子是怎样结合到未结合配体的核受体上的,核受体与核受体,核受体与辅调节因子以及与DNA之间的复杂调控网络的调节机制如何,核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以及对于核受体的药理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目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
学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各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如转基因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等,有助于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核受体。
核受体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与配体结合后活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核受体LXRα、LXRβ、PPARγ和FXR在糖、脂代谢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核受体共调节因子是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类蛋白,包括共激活因子和共抑制因子,它们通过在不同的条件下与核受体结合从而促进或者抑制核受体对基因转录的激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