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合集下载

专业调整指导意见

专业调整指导意见

专业调整指导意见为做好专业调整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5〕10号)等文件精神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1.面向佛山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对接顺德、佛山的产业转型发展,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立专业调整、退出与新增并存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提升人才供给的能力与质量。

2.按照“改造传统产业,拓展新兴产业,打造品牌专业,扶持特色专业”的思路,结合自身优势,集中力量,科学规划,做强、做优、做特专业建设。

3.结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调整要求,调整、淘汰、新设相结合,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兼顾中、高、本各层次专业的有机衔接。

二、基本要求1.稳定专业规模,提升整体水平。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业规模控制在50个左右,重点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2.二级学院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和布局,在3-5年内,建成若干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高水平专业,重点建设10个左右以高水平专业为引领,布局、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群。

3.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预警机制,选取“第一志愿录取率、就业竞争力、专业相关度”等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对专业实行预警、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

4.合理设置专业规模,除新设专业外,对于办学规模过小、办学效益不高的专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造。

5.鼓励各二级学院创办新专业。

根据国家教育、产业相关政策导向,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对于发展前景好,暂未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的专业,可以专业方向等形式进行建设,形成专业标准,引领新专业设置。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促进实体经济迈向中高端。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德技并修。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做法与过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让每个生命都出彩”为办学宗旨;以“师生幸福、企业青睐、社会敬重”为办学目标;以“勇于担当、善于学习、乐于合作、精于实践” 为育人目标。

秉承“厚德、弘毅、笃学、砺能”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德育内容,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实施工学结合、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活动。

做中学、做中教,坚持德技并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国学经典进校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课程、文化、活动、特色社团等提升育人效果。

课程育人。

学校开设了《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国家规定德育课程除外,还开设《心理与健康》、《公共艺术欣赏》、《美术》、《沙画》、《陶艺》、《经典古诗词》、《励志故事》、《企业文化》、《礼节礼仪》、《美文欣赏》、《弟子规》、《百首名曲赏析》等校本拓展课程。

利用拓展课程更加自由、自主和开放的特性,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教育,把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焊接工高凤林的手、钳工顾秋亮的手、捞纸工周东红的手……今年“五一”小长假,一部讲述8位顶级技工用巧手和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让无数国人感动。

没有名牌大学为他们背书,他们有的只是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

他们超越了世俗对于成功的评判,却在追求自身职业技能完美和极致的不经意间,受到了众人的瞩目,成为国之瑰宝。

从《大国重器》的震撼,到《大国工匠》的感动,人们清晰地感觉到,一股“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清新之风,正在吹散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浓雾重霾,“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逐步成为新的时代风尚。

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再次为这股时代风尚增添了一个注脚。

大国尚技,这样的榜样感召,这样的氛围营造,在中国制造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有着别样的意义。

因为在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的征程中,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制造强国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视出境旅游的国人多有这种体验,千里迢迢背回的奢侈品或日用品,在其不显眼处,通常印着一个“Made in China”的标签。

数字回应着人们的这种感受。

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度,超过200种工业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大到高铁、轮船,小到纽扣、签字笔,全世界人民都在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不过,强大的中国制造也有自己的尴尬。

我们的航天员可以坐着中国制造的飞船上天,但我们的百姓却常为国产马桶的漏水而抱怨。

原因固然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我们可以为保证一艘宇宙飞船的焊接质量而找到高凤林这样的顶级焊接工,但我们却无法保证每一个工厂雇用的都是受过职业训练的技能工人。

因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还不足5%。

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在线学习平台(翻转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管理、过程性学习评价、
教与学情况分析、微课教学管理、校内资源中心)
校务管理平台建设-全生命周期
学期前 学期循环 在线学习平台 学习历程 简报影音 录像教材 教学评价 学习预警 学期后
智 慧 校 务
院 系 专 业 建 设
培 养 方 案
招 生 考 务
智 慧 迎 新
课中
常态录播(iLesson) 互动式教学 随堂测验 分组学习 雷达点名(工具箱) 分组学习讨论 答题分析 课堂互动 即时反馈
课后
作业管理 线上批改、手机批改、学生互评 成绩管理 讨论答疑 线上答疑、分组讨论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互动讨论 线上答疑、分组讨论、组内资源 分享 即测即评 成绩总结、测验分析
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为学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可学习的网络环境
教学场地
学生宿舍
实验基地
操场广场 校园
智慧校园支撑平台搭建
统一访问门户
门户管理 数据集成
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数据中心
学生 教师 管理员
业务 应用
校务管理平台
在线学习平台
智慧教室平台
应用系统集成
“智慧校园”支撑平台(身份认证、门户集成、数据中心)
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 智慧校园 >
信息化在教育行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在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互联网+”概念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 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2015年5月23日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年初《政 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战略必将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思想。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5年全国教育信息中心主任会议上提到:在“互联网+”的时代,通过信息技 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催生新的教育模式实现转型,推动存量提升和增量发展,实现真正 有质量、公平与包容的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这一新的世界教育发展目标。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示,“互联网+教育”一定会给整个教育带来一个新的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卫生产业HEALTH EDUCATION 卫生教育[基金项目]2019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2019ZCY269)。

[作者简介]冷雪(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眼视光教学。

[通信作者]李卉(1984-),女,在读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小儿眼科,E-mail:****************。

201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该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创新务实’等职业精神”[1]。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2]。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已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之重要战略。

我国眼视光行业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理想信念坚定、严谨职业精神、精湛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眼视光技术技能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1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行为表现以及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征:①匠德:主要指坚定理想信念,DOI:10.16659/ki.1672-5654.2021.05.150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冷雪,李卉,王芳华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眼视光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31[摘要]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已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之重要战略,是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针。

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查吉德赵锋林韶春陈凯陈咏买琳燕专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影响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吸引力。

为此,专业建设始终是职业教育政策的重点,尤其是专业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整机制建设成为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当然也是改革的难点。

如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要求:“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再次强调:“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

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

”虽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也为此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因专业调整涉及利益面较大、外部条件要求高,改革进程仍显缓慢,良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仍有待建立和完善。

本文拟结合各地已有的改革实践,对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作些探讨。

一、实行专业分类分展制度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方面,有些地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规定学校举办哪类或哪几类专业,由此达到整合资源,提高效益,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错位发展的目的。

但这种行政方式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因缺乏科学依据和专业性,合法性基础不足,经常会受到学校的质疑甚至抵制;二是不符合国家正在推行的“管办评”“放管服”教育治理改革要求。

如《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提出:扩大职业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三是存在行政风险。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释义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释义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释义2018-01-12 来源:教育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维护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制定目的和依据的规定。

(一)制定目的。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该文件对规范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职业教育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实习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亟需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进一步规范实习管理。

近年来,实习管理失之以宽、失之以松的现象时有发生,亟需在实习组织、过程管理、实习考核、实习安全等方面加以规范。

二是进一步强化实习的教学功能。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核心部分,强化实习的教学功能,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方权责。

实习工作涉及到学生、学校、实习单位等多个责任主体,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明晰各方的责权利,为维护实习相关各方权益提供依据。

(二)制定依据。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属于部门规章,制订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指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由职业学校安排或者经职业学校批准自行到企(事)业等单位(以下简称实习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形式。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表 3 设施设备情况统计表
指标
2016-2017 学年
2015-2016 学年
变化情况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 生均实训
实习工位数
7662(元) 0.34(个)
7182(元) 0.55(个)
+480(元) -07(册)
31(册)
-3.8(册)
2.学生发展
2.1 学生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以德育课为主 导的多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校生犯罪 率为零。学校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严控课堂规 范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加大实训力度、 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通过二课堂及选修课,拓展学生素质。 文化基础课及格率 91.87%,增长 0.66%,专业技能课合格率
6. 举办者履责................................................................... 29
6.1 经费..................................................................... 29 6.2 政策措施.............................................................30 7. 特色创新....................................................................... 31 案例一:VBSE 财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案例.......... 31 案例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诊改案例....... 33 8. 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36 8.1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限制学校总体发展............ 36 8.2 学校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37 9. 其他............................................................................... 37 9.1 项目建设.............................................................37 9.2 教学诊改.............................................................37 9.3 学校主要荣誉.....................................................38

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涂

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涂

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涂祥策摘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职业教育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发展使命。

面对这些变化,职业教育要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亟须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增强培养能力。

笔者认为,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融合型的基础,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能为培养懂理论、会操作、多证书、竞赛强的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岗、证、赛”融合课程体系一、问题的提出教育部2015年8月20日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

同时,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六大举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众所周知,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高职“课、岗、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当前,虽然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已经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单一课程体系,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为会计岗位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综合人才。

笔者认为,构建并实施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赛深度融合”多元的课程体系,既能有利于转变高职会计人才的教育理念,又能摆脱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体系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而且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懂理论、会操作、多证书、竞赛强的多元化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岗课证赛”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课、岗、证、赛”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是指课程,它是教学实施载体,主要涵盖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文化、技能、技术、特长等,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作为载体来完成;“岗”即岗位,它是工作的落脚点,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规格的需求;“证”即证书,它是行业准人的门槛,包括了学历证、从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执业资格证及各种技能等级证,体现了持证者的相关知识、技能水平及职业资格;“赛”即竞赛,具体来说就是各级组织开展的各种专业技术技能比赛,既能衡量专业技能水平、检测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特长。

2015年高职教育教学新文件学习

2015年高职教育教学新文件学习

一、明确发展道路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道路?
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 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 的跨越式发展。 高职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 理与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 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学校的质量、水平、效率、效 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内核得以改进,其实质是“质” 的飞跃。
(10)“互联网+”绿色生态。
(11)“互联网+”人工智能。
三、把握时代特征
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主办:教育部等部委主办、各高校必须参加。 目的: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 军。 内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 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 的公共服务创新。类型为“互联网+”传统产业、 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 支撑平台: 分组:创意组、实践组 方式: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 制
.
13.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文件:
中职: 教职成[2008]8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高职: 1.教高[2006]16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教职成[2011]12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15]6号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本科:

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工作方案

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工作方案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工作方案(2018-2022年)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中职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激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活力,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沪府发〔2015〕9号)的要求,本市将全面开展“上海中职‘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2018-2022)”(以下简称“‘匠心匠艺’优质课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指导思想(一)聚焦课堂,质量为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心,以重视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实践为导向,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为重点,以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质量为两大抓手,探索建立保障与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助推学校内涵转型。

(二)涵养匠心,锻造匠艺坚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师德涵养“匠心”,以专业锻造“匠艺”,用智慧和坚守推动教学革新。

引导广大教师恪尽职业操守,秉持匠心师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把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推动教师精进匠艺、勤于钻研、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专项)能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强化教研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与助推功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一线教师为生力军,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重点研讨主题,推动市级专业(学科)中心教研组和学校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建立完善以研促教、以研促学的市校联动教研机制。

二、建设内容未来五年,市教研室下移专业教学改革重心,聚焦课堂教学过程,以“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为载体,以重视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质量为工作重点,梳理重点内容、落实基本环节、塑造关键行为、扎根日常实践,搭建多种平台,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细则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细则

Xxx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细则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结合学校实际,全面开展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教学工作诊断内容(一)“办学理念”项目诊断内容1.“办学定位”要素诊断。

主要诊断点6个(1)在校生总数。

诊断点主要指标:国家级示范校3000人以上,省级示范校2000人以上,一般公办中职学校1200人以上。

(2)升学、就业学生占比。

诊断点主要指标:升学学生不计入就业人数及就业率;毕业学生数减去升学学生数等于就业数。

(3)招生专业数量、结构。

诊断点主要指标:一是结构方面重点关注面向一、二、三产业的招生专业;二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三是学校主干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

(4)各专业学生数量分布及趋势。

诊断点主要指标:与招生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产业需求、升学就业等基本一致,学生未来发展动向较好。

(5)毕业生去向分布及趋势。

诊断点主要指标:毕业生去向地域、产业、人数、工资、未来发展等符合实际,能够对学校办学起到积极作用。

(6)各类社会服务数量统计及趋势。

诊断点主要指标:学校在社会培训、社区教育、技术服务、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服务数量多、范围广,形成了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服务对象认可。

2.“人才培养目标“要素诊断。

主要诊断点4个。

(1)辍学学生比例及趋势。

诊断点主要指标:一学年内辍学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5%。

从辍学原因、辍学类型、辍学后与学校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2)应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

诊断点主要指标:毕业证获取率100%。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发布单位】教育部【发布文号】教职成[2015]6号【发布日期】2015-07-27【生效日期】2015-07-27【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

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相关的国家文件汇总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相关的国家文件汇总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相关的国家文件汇总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必要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是教学管理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

以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与此相关的国家文件进行梳理、汇总后,主要有: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5、《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教职成〔2010〕12号)6、《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的通知》(教职成〔2010〕6号)7、《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8、《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4〕11号)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4〕48号)1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3〕12号)1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14、《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师〔2012〕14号)15、《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16、《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17、《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2013)18、《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19、《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学团队以教授或副教授为带头人,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和水平较高,规模适当,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第三条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和组织模式,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和凝聚专兼职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

第四条学校构建“三级”教学团队,即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中择优推荐。

第二章申报立项第五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按照项目组申报、学院审核、学校形式审查、专家评审、校长办公会审议、公示等程序进行,分年度实施。

具体工作程序如下:1.学校发布项目申报文件,提出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拟申报项目按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评审指标》进行自评,前期建设基础应达到50分以上;2.二级学院根据申报文件要求,审核申报材料;3.学校受理项目申报,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校长办公会审议、公示等程序,确定立项项目;4.学校审定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批准项目立项;5.项目所在学院组织项目开展建设。

第三章管理职责第六条教务处是实施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组织者,主要履行如下职责:1.统筹规划建设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制订和发布项目申报文件,组织项目评审,确定立项项目;3.审核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协调、指导项目建设工作;4.对项目建设情况、资助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评价:5.推广、宣传项目建设成果。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原则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原则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15]2号)和《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15]3号)等文件的要求,结合近两年我院中职专业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走访省内相关中职学校的基础上,现提出制定2012级中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思想,执行新颁布的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原则意见(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结合地方及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后,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生源特点,建议专业课早介入,即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教学资源,使学生“动”起来。

(四)教学内容突出“是什么”,少讲或不讲“为什么”。

三、课程设置(一)学期每学年实行2学期制,每学期20周,其中,考试1周。

(二)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学院实际,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三大类。

1、公共基础课程含德育课、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等必修课程。

2、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一、前言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根据教育部该文件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以期达到职业岗位的必备需求。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职业技能大赛是由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的重大制度设计,比赛规程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而设计,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内涵与竞争体系建设,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

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在我国大部分轻工类院校和农科类院校设置并招生。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于2003 年,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招生,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实践。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探索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行业技能证书及职业大赛的需求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涵所谓“课岗对接” 是指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构建服务于融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内容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考核融入到学生的期末考核,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代考。

“课赛融通”是指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参赛学生可通过参加竞赛来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申请,根据竞赛的规格和成绩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文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文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文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的融合,校企合作是指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以下是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些文件: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2.《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
3.《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12号);
4.《教育部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12号);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6.《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7.《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23号);
8.《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9.《教育部关于制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

这些文件都是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四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通知-鲁教职字〔2018〕11号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四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通知-鲁教职字〔2018〕11号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四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通知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四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通知有关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19号文件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5〕17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意见》(鲁教职发〔2015〕4号)精神,经研究,启动第四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

各有关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相关产业,认真学习把握鲁教职发〔2015〕4号文件精神,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要求、流程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时高质量完成开发工作。

我厅联合省财政厅继续按照每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万元标准给予经费支持,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及行业企业调研、学术研讨、专家评审、开发过程培训、开发人员补助、图书资料购置等。

各有关高职院校要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请各牵头学校在2018年5月10日前将具体的开发方案上传至山东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管理系统。

在开发过程中若有问题,请与我厅职业教育处联系。

山东省教育厅2018年3月15日——结束——。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

徽商职业学院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为贯彻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深化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立足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助推安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今年是我院“十二五”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的观念,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优化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着眼于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共同培育人才;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教学做并行,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建立组织成立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全面组织实施徽商职业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

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四)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

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三、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七)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

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八)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

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

各地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九)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

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

要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四、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十)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

要在坚持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

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研究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适合衔接培养的专业,重点设置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

要研究确定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资质和学生入学要求,当前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以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重点)院校为主。

(十一)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

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十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

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

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五、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十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

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十四)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创新机制,提升行业指导能力,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完善购买服务的标准和制度。

教育部联合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行业人才评价标准。

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十五)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

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十六)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

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推进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

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六、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十七)完善教学标准体系。

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发布中、高职专业目录,组织制订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鼓励职业院校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十八)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各地、各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

职业院校的院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

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九)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实际,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

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