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边界
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
边界不清(吞噬)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总是有一方强行侵入另一方的边界,主宰或扰乱对方的心理自主; • 另一方也被动地接受了这种入侵,慢慢地其自主性减弱,或者不知边界概念也去进入别人的心理领
地而遭挫败。
案例
中新网4月19日电 近日,发生在上海浦东机场的留学生刺母 案件,惊动了海内外留学生家庭。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 汪某,因为母亲表示无法供其继续留学,用水果刀对前去接 机的母亲连刺9刀。然而,被刺重伤的汪母却尽量为其子开 脱……
02 心理边界的内容
心理边界的内容
情绪边界 肌肤边界
心理 边界
情感距离 物理距离
情绪边界:看到下面的图片你会有什么感受?
肌肤边界:当陌生人碰到你时,你的感受……
情感距离:当不是伴侣的人触碰你时,你的感受……
刺猬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空旷的阅览室里仅有一个读者,测试人员 走进去坐在他身旁,看看这位读者有什么反应。 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次,结果非常一致: 当测试人员坐在读者身旁的时候,读者要么快速 离开,到别的地方坐下,要么很明确地让测试人 员走开。 结果说明: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 挨着自己坐下
积极的建议: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而应积极鼓励孩子自理自立;尊重孩子的 想法和选择,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的不足;与孩子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和生活距离, 让孩子健康成长。
边界效应的名词解释
边界效应的名词解释边界效应是指在不同系统、领域或界限之间存在的影响和交互作用。
尽管边界通常是在地理或学科上划定的,但边界效应的影响超越了这些限定,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多个方面。
从社会学到经济学,从心理学到生态学,边界效应是一种跨学科的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在社会学中,边界效应可以解释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群体的边界可以是地理上的,例如国家之间的边界,也可以是文化、宗教或民族之间的界限。
边界效应通常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竞争和冲突。
例如,国家之间的边界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移民和文化交流的限制,而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边界则可能导致宗教、种族或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在经济学中,边界效应通常涉及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这可以是国际贸易中的边界效应,也可以是企业或个人之间的边界效应。
例如,国家之间的边界可以导致关税、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模式。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边界效应可以解释为,当企业内部的某一部门或业务单元与其他部门或业务单元之间存在壁垒和信息不对称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下降。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边界效应是人类认知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大脑常常倾向于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边界。
这种分类倾向在信息处理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边界效应可能导致我们在对待不同人群时有偏见和刻板印象。
此外,边界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更倾向于遵循已有思维模式和界限,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四、生态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在生态学中,边界效应指的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界的地理边界,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工边界。
例如,当湿地和周围的森林之间建立起边界时,这些边界可以影响水文循环、物种迁徙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边界效应还可以解释为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和适应。
边界扩展心理学
不知道你说的“边界”是指心理学的理论范畴,还是涉及“病症”的诊断?那就都说下: 1、社会心理学概念。
举个例子,某男孩谈恋爱,爸爸说你应该找这样的女孩子,妈妈说你应该找那样的女孩子。
男孩不愿意了,说,是我找老婆还是你们找老婆?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算是对自己孩子的关心,而在男孩的感受上,父母在替代“我”做决定,侵犯了“我”的心理领地--心理边界。
人出生后,慢慢有了“我(区别我和他人)”的概念,也就有了模糊的边界,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碰。
随着人的长大,“我”的范围扩大--我的安全空间、我的观念、我的选择、我的权利--心理边界,我的地盘我做主。
比如你爱吃西红柿炒蛋,这时候有个人扒拉扒拉告诉你说,红烧肉才好,你就可能来句:我爱吃什么是我的自由,关你鸟事?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情绪?他侵犯了你的心理边界--你有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吃什么的权利。
但“我”心理边界,不是一点不变的,人际关系上,要看他人与你的亲密度。
比如在你的父母、恋人,“铁哥们”或者比较强势的人面前,你的边界可能就小。
而陌生人或你不喜欢的,你的边界就大。
心理边界,好象一个人的心灵家园。
太小了可能没有自我,弱小,不够独立,没有安全感,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太大了可能过于个性,强悍,影响人际关系。
2、心理病症的诊断边界。
一般是有诊断标准的。
但有的人心理问题涉及的症状较多,边界模糊,这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判断,不是这样能说清楚的。
边界心理学?具体有没有书籍??或者是在哪本书里面的?我想买一本去心理读吧看看,应该有这本书心理边界这个词是心理学专业用词吗,这是什么定义应该是心理边界是社会心理学概念,即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
可以说,心理边界是座“心理围墙”,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心理范围,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
一个人的心理边界确立得如何,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边界隔离的名词解释
边界隔离的名词解释边界隔离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物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分隔。
边界隔离的核心意义在于创造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将不同事物、观念或个体隔离开来,并阻止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分离有时候是为了维护秩序和保护个体的安全,但也可能导致疏离和隔阂的产生。
1. 物理领域的边界隔离在物理领域,边界隔离通常指的是一种通过物理障碍来分隔不同空间或区域的方法。
例如,高墙、铁丝网、警戒线等被广泛运用于监狱、军事基地、禁区等地方,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这样的边界隔离能够确保安全,并有效地将内部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
2. 心理领域的边界隔离在心理学中,边界隔离指的是个体自身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安全而创造的一种保护机制。
通过设立心理边界,个体可以在面对压力、冲突或伤害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情感的损害。
这种隔离常常表现为对他人情感的冷漠、拒绝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及避免与他人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
虽然边界隔离可能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护,但过度的边界隔离也可能导致孤立和情感的贫瘠。
3. 社会领域的边界隔离在社会学中,边界隔离常常指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隔离和分离。
这些边界可以是地理上的,也可以是种族、文化、经济或社会阶层上的。
这些边界的存在可以保护特定群体的权益与利益,但也可能导致偏见、歧视和不平等的产生。
因此,社会上的边界隔离需要得到关注和合理的管理,以确保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边界隔离是一种用来描述不同领域的分隔和分离的概念。
无论是物理、心理还是社会领域,边界隔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确保安全和保护个体的权益,但也需要警惕边界隔离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合理规划和管理边界隔离至关重要,以促进平等、包容和和谐的发展。
边界条件 心理学
边界条件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思维、情感、动机、行为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心理、社会心理、发展心理、认知心理等多个领域。
在心理学中,边界条件是指在实验或研究中设定的特定条件,以限制或控制研究对象的某些变量。
边界条件对于心理学研究的设计和结果分析至关重要。
边界条件可以帮助研究者控制实验环境,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研究人们注意力的实验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定边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如果没有边界条件,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不可靠。
边界条件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对象的特定范围和限制。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定边界条件,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人格类型或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个体差异。
边界条件可以帮助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比较,揭示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边界条件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对象的行为范围和限制。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定边界条件,控制研究对象的行为范围,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律。
例如,在研究群体决策行为时,研究者可以设定边界条件,限制每个个体的行动选择范围,以便观察群体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除了在实验和研究中的应用,边界条件在实际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边界条件可以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的行为范围和限制,避免过度自由或过度约束。
例如,在职业选择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条件设定边界条件,以便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边界条件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控制实验环境,确定研究对象的特定范围和限制,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边界条件也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因此,了解和应用边界条件是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自我边界是指个体与外界之间的界限,包括个体对自身的界定和维护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自我边界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自尊感、情感调节和冲突管理。
以下将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1.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定,是形成自我边界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扎耶采夫(Erik Erikson)提出了自我身份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从婴儿期到老年期,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通过解决这些危机,个体形成了稳定的自我认同,并建立了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
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发现,自我认同在个体对社会中不同群体和社群的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个体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个人特征与群体认同密切相关。
2. 自尊感:自尊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自尊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的自尊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上,例如罗森伯格(Morris Rosenberg)的自尊感量表。
随着研究的深入, 自尊感被认为不仅仅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还包括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记得项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低的自尊感。
3.情感调节:情感调节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之间情感的管理和表达。
个体之间的情感传递和交流是构建人际关系、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
情感调节也与自我边界的形成和维护密切相关。
例如,个体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愤怒、喜悦、悲伤等,来界定自己的边界,并与他人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情感调节的研究主要探讨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的识别和理解以及情感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一项研究发现,情感调节较好的个体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冲突管理:冲突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冲突管理是个体处理冲突的能力和策略。
冲突管理涉及个体的自我边界和他人边界的交叉和调节。
边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关系
边界感和自我认同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是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也有一些区别。
以下是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些考虑:
边界感:边界感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感知到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外界之间的界限或边界。
这种感觉可以体现为个体对于自己在不同社会群体、文化、身份、角色中的位置和归属感的感知。
边界感涉及到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界定和互动,包括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如何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等。
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意识和理解,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角色、价值观的一种认知。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看法,包括性别、种族、国家、宗教等方面的认同。
它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理解,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系:
边界感和自我认同感是相互关联的,因为边界感的构建和体验通常与个体的自我认同有关。
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可能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和角色的影响,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社会环境构成了个体边界感的一部分。
个体的边界感可能会影响其自我认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认同,这取决于他们对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边界感的认知和感受。
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也可以影响他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边界感。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可能影响他们是否愿意融入特定的社会群体或文化,进而影响他们对于自己边界的感知和界定。
综上所述,边界感和自我认同感在个体的社会互动和心理认知中密切相关。
个体对于自己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定位和归属感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知,都会影响其边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体验。
厘清学校心理咨询的边界
的关系和情境中产生共情。因此,咨询师的人格修养和咨访关系都是疗愈的重要因
素。在咨访双方没有建立信任时就开始工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没有信任就没
有帮助,甚至还会徒增困扰。在缺乏信任的关系中,善意会被曲解,热心易被质疑,
结果是吃力不讨好。遇到缺乏信任的来访者,心理健康教师不要急于开展心理咨询
工作,要先把精力用在咨访关系的建设上,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态度和专业技能赢得
系、专业胜任力、专业责任等条款中对心理咨询的边界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守则》的
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可运用“三不”原则来厘清学校心理咨询的边界。
不求不助。这里的不求,指当事人没有要求、不愿求助。所谓“医不叩门,道不
轻传”,每个人都有权在不损害他人与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哪怕
是以“病态”的愿望“病态”地生活。因此,给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的人提供越界以及一
来访者的信任,之后再开展心理咨询。如果无法建立信任关系,建议转介给来访者
信任的心理健康教师。
不能不助。《守则》从专业关系和胜任力的角度,要求心理咨询师对有清醒的认知与评估,承认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
性,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遭遇
厢情愿的帮助,违背了《守则》中的尊重原则。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工作,来不得
半点勉强。只有当事人有求助意愿,才具有改变的动力,这也是心理咨询有效性的
重要前提。面对由班主任转介来做心理咨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先引导当事人
觉察问题行为带来的困扰,等到激发其求助和改变的动机后,再去开展心理咨询。
不信不助。心理咨询是一个高度自我卷入的工作,咨询师需要将自己带入当下
视 点
厘清学校心理咨询的边界
李惠君
心理学的术语
心理学的术语心理学术语有很多,常见的心理学术语有:边界感、边际递减效应、沉没成本、独处能力。
01边界感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哪怕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孩子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功课,无人可以替代他们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保持一定的边界感,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和“功课”,仅仅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剩余的,让对方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能够遇到三观一致尤其是价值观一致的朋友自然是好,但是人际交往中大多数是只能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或是泛泛之交,深度链接的思考者并不是很多。
因此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话说出口之前必须要先过过脑子三思而后行,而不是口无遮拦。
所谓的边界感就是,尊重彼此的差异与不同,给予独处的空间。
尤其是恋人们之间的相处,亲密有间而不是亲密无间,有一定的留白,才会让感情更保鲜。
有时候人们之间摩擦不断,是因为模糊了边界感。
切忌以己度人,用自己局限的思维去给别人贴标签,是基本的品质与素质。
冷暖自知。
没有走过别人的路,就不要妄下定论,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
做人的边界感与分寸感的拿捏,真的很重要。
02边际递减效应先来举个例子:爱吃牛肉,便一直吃一直吃,然后就吃伤了,再也不想吃牛肉。
爱穿一条裙子,就几乎天天穿,然后渐渐地,开始有了厌倦感。
其实牛肉还是牛肉,美丽的裙子也还是那一条。
它们都没变,是我们的体验开始打了折扣。
这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就叫做边际递减效应。
同理,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而喜欢一个人,3年、5年甚至是10年之后同样也会因为其他人的外表而喜欢上其他人。
如果因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三观而在一起,那关系会相对的稳固很多。
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诠释一些需求。
边际递减效应并不是说明自己不喜欢一样东西或是一个人了,只是提醒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去经营感情,而不是放任不理。
只有发胖是不需要努力的,任何人际关系都需要珍惜和维系。
03沉没成本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国外心理边界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心理边界理论研究述评2011-11-28 10:51:13 来源:周菲白晓君摘要:心理边界是一个“新”的概念。
本文在不同学者对心理边界的界定基础之上,对国外与心理边界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进行整理,从群体、人格、自组织系统的视角分别运用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及系统理论对心理边界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总结出心理边界的本质属性,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边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系统理论作者简介:周菲,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晓君,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
(沈阳 110000)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促使企业必须超越自己的地区或是国家的边界来建立竞争优势,而无边界组织概念的提出更促使人们不断弱化边界的清晰性,边界“模糊”似乎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而在对兼并、重组个案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组织内部有一种惰性的力量在阻碍着变革,甚至直接导致了变革的失败。
用经济学术语界定的边界已不能解释这种惰性力量的根源。
因此,我们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具体的,从心理边界角度诠释变革中的问题根源。
一、边界及心理边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组织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边界问题的研究引发了新一轮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
在组织理论中,有学者指出,组织边界就是组织与它所处的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系统,强调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区分。
也有人认为组织的边界就是组织的核心技术特征,离开了这些核心技术特征,一个组织就变成了另一个组织。
还有人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组织的边界也就是系统的边界。
主张组织在本质上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交换的开放系统而非封闭系统。
组织理论对边界的解释强调了边界的物理特性,忽视了边界的情感特征。
企业理论中对边界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
按照理论的发展脉络,学者们分别从古典企业理论、新古典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对企业边界存在的原因进行诠释,对边界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
心理边界心得(优秀5篇)
心理边界心得(优秀5篇)心理边界心得篇1探索心理边界:一次自我发现之旅背景介绍:心理边界是指个人与他人、周围环境以及自我意识之间的界限。
探索心理边界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情感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将介绍心理边界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治疗来拓展心理边界。
概览:心理边界是个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界限,它包括个人与他人、周围环境以及自我意识之间的边界。
心理边界对于个人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拓展心理边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价值:探索心理边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通过拓展心理边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竞品对比分析: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比,拓展心理边界的关键在于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来了解个人内心世界。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模式来改善情感和行为,而心理边界拓展则更注重个人内在体验和情感管理。
可靠性:拓展心理边界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和心理治疗,个人可以逐渐拓展心理边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创新性:心理边界拓展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焦点放在个人内在体验和情感管理上。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人情感和行为,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可持续性: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和心理治疗,个人可以逐渐拓展心理边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感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结:拓展心理边界对于理解个人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治疗,我们可以逐渐拓展心理边界,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感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边界心得篇2以下是一篇心理边界心得: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心理边界:探索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的书,这本书让我对心理边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边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边界与社会距离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边界与社会距离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边界和社会距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群体边界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而社会距离则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的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本文将探讨群体边界与社会距离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群体边界的概念与形成机制群体边界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分界线,可以是基于种族、民族、宗教、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的。
群体边界的形成机制涉及到社会认知、社会归属和社会认同等心理过程。
个体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将自己与他人分为不同的群体,从而形成群体边界。
1.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将他人归类为不同的群体。
这种认知过程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对不同群体的边界。
1.2 社会归属社会归属是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的感知和认同。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特征和价值观念,选择加入某个群体并与其产生归属感。
社会归属的形成也有助于群体边界的形成。
1.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个体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互动和共享群体价值观,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的强弱也会影响个体对不同群体之间边界的感知。
二、社会距离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社会距离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的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社会距离可以通过个体对他人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来体现。
社会距离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
2.1 认知因素个体的认知因素包括对他人的知识、信念和态度等。
个体对他人的了解程度越深入,社会距离可能会减小。
此外,个体对他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也会影响社会距离的形成。
2.2 情感因素个体的情感因素包括对他人的好感、厌恶、亲近等情感体验。
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体验会影响他们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情感因素也可以通过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来体现。
2.3 行为因素个体的行为因素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竞争等行为,来表达对他人的态度和感受。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边界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边界的研究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群体行为和社会情境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对群体边界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群体边界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界限,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群体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边界的研究,包括群体边界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后果。
一、群体边界的形成群体边界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个体的群体边界可以根据多种因素形成,包括文化、社会经验和个体特质等。
首先,文化是群体边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对不同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其次,个体的社会经验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中,会逐渐形成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对其他群体的边界认知。
最后,个体的个体特质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取向等个体特质会影响其对不同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二、群体边界的影响因素群体边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比较和社会影响等。
首先,社会认知是群体边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观察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形成对群体边界的认知。
其次,社会比较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形成对群体边界的认知。
最后,社会影响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和他人的评价会影响其对群体边界的认知和归属感。
三、群体边界的后果群体边界对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群体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群体边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
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自尊和自我评价。
其次,群体边界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同。
个体对不同群体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社会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最后,群体边界会影响个体与其他群体的互动。
个体对其他群体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与其他群体的合作、竞争和冲突等互动行为。
心理学边界效应
心理学边界效应咱来说说这心理学边界效应啊。
你想想,是不是有时候在一个空间的边缘处,你会感觉特别不一样呢?就好比你在公园里,沿着湖边的长椅坐下,那感觉和在草地中间可大不一样。
在边界处,好像有一种特别的魔力。
就像那教室的角落,总有些同学喜欢坐在那里,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小天地。
这其实就是边界效应在起作用呢!这就好像是给自己围了一个小小的保护圈,能让人更自在、更有安全感。
咱再打个比方,你去参加一个聚会。
在那大大的宴会厅里,你是不是更倾向于在墙边或者角落找个地方待着呀?在那里,你可以观察整个场面,又不会觉得太突兀。
这不就是边界给我们的好处嘛。
你说这边界效应是不是很神奇?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秘密,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感受。
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就已经被它吸引过去了。
你看那城市的边缘,那些城乡结合部,是不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是宁静的乡村,在那里,你能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氛围碰撞在一起。
这多有意思呀!还有啊,在家里也有边界效应呢。
比如说沙发的角落,是不是你特别喜欢窝在那里看书或者发呆?那就是你的小角落,让你感觉放松又安心。
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边界呢?从公园的长椅到教室的角落,从聚会的墙边到城市的边缘。
这些边界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避风港,给我们带来特别的体验。
所以啊,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边界,利用这些边界效应。
当你觉得有些不自在或者想要找个地方静一静的时候,就去找找那些边界吧。
它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舒适和安心。
别小看这些小小的边界,它们可是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和温暖呢!这就是心理学边界效应的奇妙之处啊,它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它,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边界感心理原理
边界感心理原理今天来聊聊边界感的心理原理的事儿。
你知道吗,在生活里,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边界感的影子。
比如说咱们常见到的合租现象,有些合租室友之间相处得特好,互相尊重,就像是住在隔壁的好邻居一样。
可也有些就闹得不愉快,经常因为用个厨房、占点客厅空间就有矛盾。
这背后啊,就涉及到边界感的心理原理。
在心理学里,边界感是人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合理距离的感知与设定。
从自我认知角度来讲,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圈,自己站在这个圈的中心。
这个圈的大小就是我们心里对自己周边空间的一种衡量,包括情绪上的、物理空间上的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认知空间等。
我之前就老是纳闷,为啥有些人边界感特别强,别人稍微越过一点就特难受,后来我才渐渐明白。
就像是刺猬一样,那些尖刺其实就好像每个人边界的保护壳。
要是冷不丁地有人来触碰它的尖刺范围,刺猬就会本能地反抗,人也差不多是这样。
这并不是说这个人小气或者不好相处,而是他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机制。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要是没有边界感会怎样呢?我就见过那种没有什么边界感的人,在办公室里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种情况下肯定会让别人很不舒服,因为他侵犯了别人内心那个圈的范围。
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说,边界感可能和我们潜意识里的自我认知、安全感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觉得这个圈里是安全的、可控制的,如果被人随便闯进,就会引发我们潜意识里的紧张和不安,相当于有个陌生人突然闯进你家,你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不安和抗拒呀。
边界感在实际生活里特别实用。
像是在职场上,我们要和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
近了,容易卷入公司的八卦是非;远了呢,又显得不合群。
这中间的那个度,就是边界感在发挥作用。
在家庭关系里也是,比如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要有边界感,父母不能事事都干涉,子女也不能完全依赖父母的决策。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边界感在亲密关系中的情况也不太明白。
我觉得亲密关系应该就没啥边界了吧,彼此不分你我才好呢。
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人际边界的心理学原理
人际边界的心理学原理人际边界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防线,领域或边界来维持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个体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人际关系中,人际边界的建立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人际边界的概念、心理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应用。
首先,人际边界的建立是由个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内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和经验等,而外因素则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交环境和家庭教育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自我和他人的期待、需要和态度。
个体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观念来界定人际边界,从而确定与他人交往的深度和范围。
其次,人际边界的心理原理主要包括自我保护、自主性和归属感。
自我保护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倾向于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自主性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决策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能力。
归属感是指个体对于社会关系和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这些原理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建立和维护人际边界的动机和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人际边界的心理原理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
首先,人际边界可以帮助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个体可以通过界定个人空间和隐私来防止他人过度干涉个人生活和决策。
例如,在工作场所,个体可以通过设定个人时间和任务边界来保护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空间。
其次,人际边界可以帮助个体维护自主性和自由选择能力。
个体可以通过界定个人决策和自主行动的边界来保持自己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例如,在婚姻关系中,个体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来建立夫妻之间的个人空间和边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发展空间。
再次,人际边界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和维护归属感。
个体可以通过界定社交圈子和群体关系的边界来寻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例如,在学校或社区中,个体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或志愿者工作来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和群体认同感。
最后,人际边界还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健康的人际关系发展。
个体可以通过界定个人情感和沟通的边界来实现健康的亲密关系。
拓展自身的边界作文素材
拓展自身的边界作文素材
心理学的边界是指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拥有健康边界的人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既能够保持独立,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够与人融合,在独立和融合之间保持平衡。
边界感模糊会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在关系中要么过度承担、要么过度依赖。
在《少有人走过的路》中提到,我们要不断尝试突破边界,进而拓展边界。
我小的时候家庭贫困,父母都有些残疾,经济条件尤其艰苦。
那个时候,我是自卑且敏感的,表现就是老是对他人存有敌意。
你看我一眼,就是瞧不起我。
你在我面前笑了,那一定是嘲笑我。
空气突然安静,那一定是我说错了什么.
那时候我一个人走,一个人学习,我没有朋友,一个人呆着就是最安全的状态,我的边界就是当时我自己,我的体验就是我的全部体验。
高中的时候,一个男生走进我的生活,他默默照顾着我,在我经济窘迫的时候偶尔伸出援手,不求任何回报,也没有特意接近,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高三的时候,我接到他的信,写满了理解,写满了关心,我泪流满面,从接受他感情开始,我的世界不一样了,我的体验里包含了他的体验,我看到了除了敌意之外的感情,我的边界拓展了,我感受了爱情,感受了包容,在我和他的相处中,我的边界拓展了一大步。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了朋友,偶尔跟朋友小聚,感受了群体带来的快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些成绩,我鼓起勇气在大学里找到兼职、申请学校补助,不再觉得低人一等,而是感受到了更多的暖意,在此过程中,我也开始尝试把善意传递出去,我的边界愈加扩大了。
边界效应
边界效应标签:暂无标签顶[4]分享到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开心001人人网新浪微博受欢迎的逗留区域一般是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另一空间的过渡区,在那里同时可以看到两个空间。
在对荷兰住宅区中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deJonge)提出了颇有特色的边界效应理论。
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
在城市空间同样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
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进一步阐明了边界效应产生的缘由。
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
人站在森林边缘或建筑物四周,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得要少一些,并且不会影响任何人或物的通行。
这样,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暴露得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的一个半圆。
当人的后背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前走过,观察与反应就容易多了。
活动生长于向心的边界边界区域作为逗留的场所在实际上和心理上都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
此外,沿立面的区域显然也是附近建筑中居民户外逗留和做家务的处所。
把家务工作移到沿立面的区域是相当方便的,最自然的逗留场所是门口的台阶,可以从那里向前走进空间,也可以在那里站上一会儿。
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说,站着比走进到空间中要轻松一些。
如果真想走走,随时都能跨出去。
可以断定,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
孩子们总是先在门前聚集一会儿,然后再开始集体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
其他年龄组也乐1/ 2意在前门或建筑物附近集结,从那里他们既可以走进空间,也可以再度回到房中,或呆在那里不动。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在他的《模式语言》(注:中文版名《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空气。
心理学效应之——边界效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建议
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
Your logo
边际效应
一、含义
边际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 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物品连续 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 量是递减的。
二、案例
寒冷的冬天,心理学家们找到一个流浪 汉,这流浪汉衣衫褴褛,迫切需要一双靴子 来保暖。心理学家安排人给他送来一双旧鞋 子,样式过时,而且还有一些开线,穿在脚 上还稍微大了一些。但流浪汉说,这是自己 穿过的最好的靴子,比别人的靴子都漂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界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
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
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
没有母亲和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与母亲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
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的越好。
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安全的成长。
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
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的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的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代替自己作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的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让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
成长的力量是巨大的。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一个小南瓜,小南瓜慢慢的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
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綳断。
植物的成长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
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安全。
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
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觉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
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
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像的、虚假的温情。
从生理的角度看,当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觉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
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
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的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
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
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的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好处。
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原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利,这迟早会导致
关系的破坏。
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时候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的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
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
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
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
这样做虽然会有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
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和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
也许会有人说,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冷漠?回答是不会的。
因为自我界限的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
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的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的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