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及教学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高二《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古代诗歌欣赏”的一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诗词流派,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意境,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精神的陶治。《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泣血之作,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真挚的感情通过唯美的语言,深缓的涌入读者的心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李煜的歌吟,让我们读到的不仅是精妙的文笔、沉郁的伤痛,还有他赤子般的心灵、轻灵而透澈的灵魂。因此,本词是极好的诵读教学的例子,亦是极佳的感悟本真、体悟珍惜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往往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文言字词和文学常识积累不足,在诵读中是有读没有懂。
其次历史知识欠缺,不能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诗词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三是学生普遍缺乏鉴赏兴趣。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们的专业都与艺术有关,比如唱歌、跳舞、朗诵,所以他们对情感的体会是具有优势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领悟词的意境,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李煜的赤子之心,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及诗词中体会出的“赤子之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表达技巧,分析意象象征意义,领会意境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体会中熏陶,真正做到“目中有人”的教育。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将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鉴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讲授法、讨论、分析、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
(二)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首先,通过听音乐,使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作为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
其次,通过了解者进入文本。
第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感悟该词意境。
三、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本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课时(40分钟),主要由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感受词情、体会词意、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这六部分组成。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邓丽君《虞美人》导入。
设计意图:词最初是歌唱文学,播放歌曲更能让学生感知词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而且音乐是世界共通语,我们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不阻碍音乐传达情感,以歌的形式引入能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诗情,为下面的赏析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介绍词、“虞美人”词牌的由来
设计意图:故事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霸王别姬》又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把握住词的情感基调,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二)走进作者(3分钟)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但是,由于学生文学常识积累不足,课堂提问“李白字什么?”没有人回答,教师很无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受挫伤,所以,在课前,我寻一同学,做好交待,协助其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目的是提升她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看,我们也不是做不到”,为班级营造学习氛围。
(三)感受词情(7分钟)
1、处理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用音像效果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
开始自由朗读。
3、听示范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词情。
4、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情境有利于情感体验,先自读后听读能使学生进行自我比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更好把握词情。
(四)体会词意(17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具体方法:在感受词情部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该词的整体基调,汇总阅读感受,逐句分析示范朗读录音中朗读者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体会词意。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好奇心、表现欲都很强,但文学常识基础薄弱。相较于单纯的理论分析,这样的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力求形成一个研讨的氛围,在研讨中生成板书。
问题1、首先分析示范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低沉舒缓,凄凉,疑问语气)。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引导学生联系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前后的变化,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问题2、朗读时少字有尾音,给人一种陷入回忆的感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内容很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发表自我理解,学生的回答也许会很低杂,甚至会有不着边际的答案,教师要及时的做出判断,肯定对的,指出错的。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中,“又”字重读,原因是什么?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抓住关键词,揣摩诗人情感,学生可拓展思考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读出对往昔的留恋。“月明中”气弱声缓,要读出朦胧感。“月亮”这个特殊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
拓展:古诗词中经常运用的意象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