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歌,浙江杭州人。附有“雨巷诗人”称号,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在创作成熟诗打破了新月派镣铐的束缚,真正走向现代诗派,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他的创作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但是把法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在诗体形式上受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叙事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其后,从《我的记忆》第三章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只有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诗风走向原朴。
2、现代诗派:30年代初期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并以其为阵地,代表诗人主要有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现代诗派继承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型的整齐,韵律,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现代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他们热衷于描写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歌,注重诗艺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影响。
3、东北作家群:指918事件之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青年学生,代表人物有:萧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他们的作品大多数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寇的仇恨,故乡的眷恋和光复国土的愿望。代表作有:萧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4、京派: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发表在京津刊物上,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李健吾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社团,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近百人,有周恩来,陈立夫,孙柯等,老舍为理事会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会刊《抗战文艺》是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其成立标志着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政府的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融合。
6、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写作,并用各种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直到1941年12月上海沦陷后截止。代表作有李健吾《草莽》,阿英《碧血花》,于伶《夜上海》《长夜行》。
7、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乃至东北,华北,华东整个中国沦陷。代表作家有张爱玲,苏青,周作人,代表作有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苏青的《结婚十年》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文,他的《药堂语录》等。代表作家其文学特点为:1倡导乡土文学;2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3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立中走向融合。
8、七月派:包括七月诗派和七月派小说,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有艾青,阿垄,牛汉等。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表现出主观的密切的配合;而七月派小说是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杂志在抗争的国统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团结了路翎和丘东平等小说作家,主张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反映活着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和对人的心灵的直面力量,风格凝重、雄浑、悲壮。早期代表作家有丘东平、阿垄,文学创作表现战争,斗争浅显直白,带有战地报告文学特点。后期代表作家路翎,写出“主战”和人原始,抗争的本能,深化文学写作,写出人性复杂性。
9、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京派作家的代表,代表作品有《神巫之爱》《边城》《从文自传》等。擅长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他用“乡下人”的视角创作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人性的“常”与“变”就构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审美基调和独特主题。他在作品中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抨击现代堕落的人性,形成了独特的“湘西系列小说”。
10、巴金:原名李荛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品:《雾》《雨》《电》《家》《春》《秋》。其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色彩。
11、张爱玲:原名张英,中国现代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张爱玲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就学于教会,较早的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从而养成了她独特的文学素质。代表作品有〈〈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等。
12、讲话:发生在1942年5月2日——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整风期间,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提出了“二为”方针——文艺为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确立了两个方向,即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和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政治服务。讲话确定了文学题材和写作方法,限制了人物的塑造,树立了“赵树理方向”,在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标准第一,文学标准第二,从而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
13、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解放区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他的小说创作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新局面: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段的冲突,又重点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思想观念。他把现代审美与传统的民间审美成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把“五四”文学精神与乡村文化调制在一起,以现代的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意识和忧患意识写出了中国农民在现代革命中那痛苦艰难的精神变革历程。
14、论语派:1932年以林语堂创办杂志《论语》而得名,是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机关刊物是《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为林语堂,周作人,老舍,郁达夫。提倡幽默,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