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合集下载

《管理学原理》(娄成武-魏淑艳)(三)计划-超详细背诵版笔记

《管理学原理》(娄成武-魏淑艳)(三)计划-超详细背诵版笔记

第三章计划第一节,计划工作概述1、什么是计划?.计划是通过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组织的具体工作部门和个人,从而保证组织工作有序进行和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计划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概念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调整计划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其中制定计划是一个包括环境分析、目标确定、方案选择的过程,预测与决策都是这一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工作内容.狭义的计划概念仅指制定计划。

2、计划的内容有哪些?(1)做什么即对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的确定。

相对于企业生产计划而言,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要达到多少产值。

相对于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而言,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多少,国民经济发展采取措施,应优先发展哪些产业。

(2)为什么做明确计划工作的原因和目的.实践表明,只有组织成员明确组织计划工作的原因和目的,组织成员的工作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3)何时做即规定计划工作的时间限制,如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时间的规定是计划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组织工作讲求效率,合理安排组织各种资源的重要依据。

(4)何地做这是对计划实施地点的确定.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和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地点和场所。

(5)谁去做即对计划执行者的确定,也就是明确规定实施计划的部门和人员,以便计划得到执行.(6)怎么做即对实施计划的具体行动措施、政策、规则的规定,对人力与物力资源分配和使用的规定.3、计划的类型有几种?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计划分为战略性计划和作业性计划。

是寻求组织长远发展的宏观性质的计划。

其制定者是组织的最高管理层,计划的内容比较笼统,计划的期限较长,计划的影响也很大,一旦战略计划失误,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微观性质的计划。

其制定者为组织的基层管理者,计划的内容比较具体,计划的时间较短,计划的影响程度不及战略性计划。

《管理学原》第三阶段学习笔记

《管理学原》第三阶段学习笔记

《管理学原理》第三阶段学习笔记网院学号:_11011110041_ 批次:_201110_ 辅修专业:_会计学_ 姓名:_郑良玉_一、学习内容1. 学习体系:本阶段为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四章控制概述第十五章控制方法第十六章管理前沿第十七章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2. 学习目标通过本阶段的学习,需要掌握的内容:第十四章:第一节:控制的概念(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四个相似点及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两个不同点),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的四点关系,控制职能与组织职能的三点关系以及控制职能与领导职能的关系等。

重点掌握控制的概念,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控制职能与其他其他管理职能的关系。

第二节:控制的分类(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类、按控制点的位置分类、按控制来源分类、按采用的手段分类、按控制范围大小分类、按控制主体分类及按有无信息反馈分类),控制的原则(计划控制原则、组织适宜性原则、及时控制原则、重点控制原则、关键点控制原则、直接控制原则、例外控制原则、灵活控制原则及经济性控制原则)。

第三节: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业绩和纠正偏差。

其中确定控制标准应理解其定义及确定控制标准的方法(统计方法、工程方法和经验估计法),衡量实际业绩应理解其具体内涵,纠正偏差应理解其内涵及纠正偏差的措施。

第四节:有效控制的四个前提条件,即控制必须有一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控制应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组织中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整个组织的活动及控制必须要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第十五章:第一节: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种类(收入预算、费用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投资预算和可变预算),预算的作用及其特点,即预算有优点和四个缺点(易导致控制工作过细、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掩盖效率低下的特点)。

第二节:生产控制的内容,即对供应商的控制的内容,库存控制的内容(考虑四种费用:采购费用、订货费用、保管费用和缺货费用),质量控制的定义及质量控制演进的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时间控制的内容(计划评审法)。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 组 织)【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 组 织)【圣才出品】

第五章 组 织1.影响管理幅度设计的因素有哪些?答:确定适当的管理幅度,需要考虑的因素:(1)组织机构中的管理层次。

一般来说,向高层次管理人员汇报的人数应尽可能少。

例如,一个企业的经理所直接管理的人数要比基层的一名工段长或一名科室主任所管理的人数少得多。

(2)所处理问题的性质。

上层管理者负责重大复杂问题的决策,直接管理的人不宜太多。

反之,处理日常简单事务的基层管理者可能要多管理一些人。

同时,还要考虑工作或问题的熟练程度、常规性和专门化等因素。

(3)管理者及其下属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高低。

人的素质和能力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管理者如此,下属人员也如此。

素质和能力高的管理者,与相同层次、相同工作的管理者相比就显得工作轻松、高效、弹性大。

同样,素质和能力高的下属人员相对能力低的员工来讲,所需的指挥、监督、指导就要少一点,这时可加大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4)管理者是否愿意授权给下级的问题。

有的管理者把权力交给下级很不放心,因而对每个下属的每种活动都要检查、核对,事必躬亲,这样的管理者不适合管理过多的人。

反之,能下放权力,仅在一定位置上进行适当的监督,这样的管理者所管理的下属人员可能就多一些。

2.组织职位设计的内容与程序是什么?答:(1)组织职位设计的内容②职务内容(包括工作性质,职务复杂程度、职权、管辖、协调、联系的范围);③责任程度;④任职条件(包括资格、学历、经历、知识、能力、个人品格和健康状况等要素)。

(2)组织职位设计的程序①职位调查。

只有先了解职位的内容,然后才能进行分类。

人事管理部门首先调查、收集有关职位的各种资料,作为实行职位分类的根据。

②职系区分(工作种类的再划分)。

在调查的基础上,按业务性质(即工种)的异同,划分为若干职组和职系。

职系是指一些工作性质相同而职级不同的职位系列。

③职位评价。

职系区分完成后,还必须按工作难度(繁简)、责任大小(轻重)、担任职务的人员所需要的教育程度和技术高低,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评价,划分职级。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 组 织)【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 组 织)【圣才出品】

第五章 组 织一、概念题1.组织(东财2010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组织是指两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

它是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由内部成员形成的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

如果把组织当作动词来理解,则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人为地分工和职能分化,形成一定的层级体系和制度来协调其成员努力的活动。

组织的产生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协作的需要。

组织的任务就是将分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组织有三方面特征:①一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②组织内的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有机的联系结构;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每个组织都对其成员规定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组织按其设立的宗旨不同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一定的组织总是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相关联。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必须对组织进行调整和修正,组织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

2.组织结构(中南财大2009研)答: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实体构成的框架体系。

组织结构有三层含义,即复杂化、正规化和集权化。

具体如下:(1)复杂化。

指组织分化的程度。

各种组织由于规模大小不一,组织内部劳动细致越是广泛,人员与活动的协调、控制就越是困难,这就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2)正规化。

指组织内部的人员行为规范化的程度。

组织要依靠规则和程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

一个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必须确定员工行为的规范准则,为各个岗位制作各种规定,指示员工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

一个组织建立的各种规章条例越多越完善,它的组织结构就越正规化。

(3)集权化。

指决策制定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每一个组织都形成自己特有的职位或职务结构,必然会产生职权、授权与分权的问题。

有一些组织,决策是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给最高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 控 制)【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 控 制)【圣才出品】

第七章 控 制一、概念题1.控制(华科2013研;武大2011研;中山大学2010研;首都经贸大学2008研;北理2007研)、管理控制(深圳大学2013研)答: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1)控制标准、偏差信息和矫正措施是控制工作的三项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控制标准是预定的工作标准和计划标准,它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依据。

偏差信息是实际工作情况或结果与控制标准或计划要求之间产生偏离的信息。

如果没有或无法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那么控制活动便无法继续开展。

采取矫正措施是指根据偏差信息,作出调整决策,并付诸实施。

(2)管理控制的分类。

最常见的一种是根据控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时点的不同来分类的。

可分为三类:①反馈控制。

它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作为改进下次行动的依据;②同期控制。

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③前馈控制。

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前,其特点是将注意力放在行动的输入端上,使得一开始就能将问题的隐患排除,“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的效果正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2.前馈控制(大连理工2014研;华南理工2013研;北科2011研;中山大学2009研;东财2009研)答: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1)前馈控制的优点是:由于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避免了事后控制对已经铸成的差错的无能为力的弊端;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是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对立面的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2)前馈控制的困难是: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这往往是很难做到的。

管理学原理娄成武第三版领导要点背诵笔记

管理学原理娄成武第三版领导要点背诵笔记

第五章领导第一节领导概述1、领导定义与具体涵义领导是指运用权力指挥、带领、引导、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积极行动和努力工作的过程。

具体含义如下:1。

领导是一个运用权力指挥下属的过程。

这种权力的来源有两个,职务权力职务外的个人权力。

2。

领导的目的是推动组织或群体目标的实现。

3.领导是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应该被看成是相互作用的,为了要施加影响,领导本人也要在某种程度上受组织成员的影响。

4.领导者必须有下属和追随者。

没有下属的领导者不能被视为领导。

5.领导工作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客观环境),这三个要素可用如下数学公式表示:领导工作=ƒ(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即:L= ƒ(i,ƒ,s)。

2、领导与管理者的区别(1)任何组织都离不开领导.领导是其它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与管理具有相同含义(2)管理的范围相对较大,领导的范围相对较小(3)管理:在职权基础上下属必须服从领导:在影响力基础上使下属自觉努力(4)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具体来说如下:1。

目标不同:领导者的工作目标是面向未来的,而管理者的工作目标是立足现在的。

2.侧重点不同:领导者侧重做正确的事.而管理者侧重正确地做事。

3。

作用不同:领导者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各种关系,而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约束各种关系.4。

激励方式不同:领导者注重精神激励,而管理者注重物质激励。

3、领导者权力及构成权力: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 专长权感召权亲和权PS:I think it is important领导的特征:①领导是一个活动过程②领导是个综合过程③领导的本质是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合力④领导的工作绩效由群体活动的成效来表现领导者的个体素质特征:后天性综合性时代性层次性动态性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业务技能身体素质领导群体素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第二节领导理论1、X理论~Y理论内容麦格雷戈认为,按照传统观念,管理方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采用的人力管理大体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即X 理论。

第三版管理学部分重点笔记

第三版管理学部分重点笔记
2、组织结构: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
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3、组织计划的原则:①专业化分工的原则;②统一指挥原则;③控制幅度原则;
④权责对等原则;⑤柔性经济原则
第二节
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①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②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③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
b、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M=V*E;
其中M:激励力 V:效价 E:期望值
c、期望理论基础:自我利益
d、期望理论的核心:双向期望
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有: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当代管理理论:①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②核心资源: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6、分权的定义: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7、授权的定义: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第一节
1、领导的定义: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第三节
1、领导情景论: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①人际角色:代表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8、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力资源管理4.1 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点人力资源也称为劳动力资源,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含义。

宏观意义上它是指能够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能力的总和,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已就业和未就业人口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微观意义上它是指能够推动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劳动者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人力、物力、财力——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具有与生命相联系的特点。

(2)具有主观能动性。

其主观能动性常常表现为:通过教育和自觉的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具有自主择业的能力;具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变生活状态的能力。

(3)具有动态性。

人力资源在不同的时期会有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不会永久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之中,这就是人力资源的动态性特点。

(4)具有丰富的智能性。

(5)具有再生性。

它的再生性是由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决定的,是通过人口总体中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一劳动力生产一劳动力再次耗费一劳动力再次生产”的过程实现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除了受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人类意识和政府政策的制约。

(6)具有社会性。

人力资源的社会性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源的本质上,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资源,应当归整个社会所有,而不仅仅属于个别的部门或组织。

其次,人类活动的组织性、群体性实际上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社会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类型与意义(1)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①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包括人力资源计划、招聘、选拔、培训与发展、业绩评估、制定工资与福利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步骤。

③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目的一是为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成员保持较好的工作绩效,二是为组织提供适当人选,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以满足组织运作和发展,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 控 制)【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 控 制)【圣才出品】

第七章 控 制1.经典控制模型必须满足哪几个条件?答:实施管理控制活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确定标准。

标准是指评定管理绩效的尺度,它是用来比较将来、目前和过去行动的准则。

标准可以具有多种形式。

(2)必须能够获得表示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之间偏差的信息。

这些信息必须是可以说明具体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可以按照标准来评定的信息。

一般来说,这类信息应当便于收集,如评价企业各部门的活动就可以获得较为明确的信息(产量、产值、利润、税收等),但有些部门或行业由于部门特色或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业绩不易评定,如法律工作部门、妇女工作部门、人事部门等政府机关。

(3)必须有可能采取措施来纠正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之间的偏差。

这一步骤是在断定必须采取行动纠正偏差,并且具有纠偏能力的情况下采取的行动,否则,控制就无法实现。

上述三个条件之间存在着逻辑的联系:没有标准就不可能有衡量实际情况的依据;没有信息就无法判断形势;不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整个控制过程就无法进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2.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生效的条件各是什么?答:(1)有效的间接控制取决于以下假设同时存在:①工作绩效可以准确衡量;②人们对工作绩效具有责任感;④偏差能够及时被发现;⑤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出台纠正措施。

然而,上述五项假设在实际管理活动中难以同时满足,从而使间接控制容易失效。

(2)有效的直接控制依赖于三个假设前提:①主管人员主观上没有故意犯错误的企图和行动;②客观上,合格的主管人员所犯错误最少;③管理工作的绩效可以衡量,而且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是一些有用的判断标准。

3.有效控制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答:(1)有效控制的原则为:①控制要有计划。

a.计划是控制的标准,没有计划就谈不上控制,实现计划是控制的最终目的。

计划制定得越详细、越明确、越可行,控制就越容易。

所以,要做好控制工作,首先要做好计划工作。

b.控制本身也需要有计划。

对于主管人员来说,不仅要建立控制标准,还需要明确控制工作的步骤、重点、方法和目标。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一、管理概述1.管理的发端人类社会需要管理者,这是人类社会的自身的要求。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人以群体为单位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和抵御野兽的袭击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这个时期的人类经历了原始人群、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并逐渐出现简单的管理现象和氏族首领,即如今的管理者角色。

(2)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民主制时期以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其使用的奴隶为目的发动战争,部落间组成联盟,选举首领,成立联盟议事会,负责处理联盟重大事情。

选拔军事酋长指挥战争。

(3)封建社会“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私”,国家由此诞生,并伴随有了君主、军队、行政司法机构、法律、官僚机构和官职,管理变得复杂和重要。

不过,这时的管理由人们生存的需要变成对社会成员的强制。

(4)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对管理的需要日益迫切,客观上推动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对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组织活动,科学管理逐渐产生。

2.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即在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当中发生的大量的组织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教育现象。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的体现,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管理的目标应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顾客满意与员工满意的统一。

(4)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内部系统等内部环境和条件。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性质管理的性质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①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 领 导)【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 领 导)【圣才出品】

第六章 领 导1.领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答:(1)领导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①目标导向原则。

该原则强调领导的任务不仅包括制定合理、先进的目标,还要使组织成员充分认识目标和任务,并协调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使之保持一致,形成合力。

②命令一致性原则。

该原则强调领导者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要做正确的决策,并保持前后的一致,以免下属无所适从,影响工作成效。

③宽严相济原则。

在人员管理的问题上,领导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手段,并做到宽严相济,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④直接领导原则。

直接领导原则强调领导者要深入实际,对下属人员进行直接的指导和领导,以提高工作绩效。

⑤保持正式沟通网络畅通原则。

该原则强调领导者要与下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保持正式沟通网络的畅通,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团结。

⑥善于激励下属原则。

该原则强调领导者要尽力满足下属的正当需求和愿望,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为组织目标实现作出积极的贡献。

(2)领导工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决策处事要公正。

即按照社会和组织公认的公正标准,公平处理各项管理事务。

②掌握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

领导要研究组织成员的个性,学会做组织成员的思想工作,既要有开阔的心胸,能容下别人的批评,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有处理特殊人与事的方法,在处理问题时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问题,避免因情绪失控导致矛盾激化。

③研究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

这是领导者恰当使用激励手段的前提。

领导者通过研究人的工作目的或动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以便采取恰当的激励手段,有效地推动组织成员的工作进步。

④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处理问题。

领导者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多种。

一是经济方法,如运用工资、津贴、奖金等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二是行政方法,如运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规章制度等手段,采取令行禁止的手段处理管理问题这是政府组织的领导者常用的方法。

三是法律方法,如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各种问题,这是各种组织处理问题共用的方法。

现代管理学原理

现代管理学原理

2. 管理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③(英)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 主张劳资合作,重视对生产的研究和改 进,鼓励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
④(普)克劳塞维茨关于军队管理的思想
⑤(英)欧文(1771-1858)主张关心工 业中人的因素
3. 管理学的诞生
(1)管理学诞生在美国的历史背景
——美国工厂制度的蓬勃发展
么? 4、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5、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什么?
第二章 计划
2.1 计划工作
2.1.1 计划工作概述 2.1.2 计划工作的内容 2.1.3 计划的性质 2.1.4 计划的过程 2.1.5 计划的类型 2.1.6 计划的原则 2.1.7 计划的方法
2.1.1 计划工作概述
1.4.1 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最初 阶段,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科学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
1.4.1 古典管理理论
1. 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2. ——生铁装运试验和铁锹试验
3. ——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率
4.
(1)工作定额原理
5.
(2)选择、培训和提高工人的
1)明确劳动分工
理想的 官僚行 政组织
结构
2)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 3)人员的任用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严格的规则
6)组织中人员的关系
3. 行政组织理论
(2)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 ——与韦伯对组织的机械化和非人格化的
观点不同,他将组织看成一个相互协作 的系统。 ——组织是”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的系统“ ——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会削弱他们对下属的检查 6)建立一项制度,使总监不仅能立即发现问题,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二章 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二章 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管理理论2.1 复习笔记一、管理思想的萌芽与发展1.早期的管理活动(18世纪前)人类的管理实践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迄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其中,不乏可以从古代遗留下的宏伟建筑中生动地反映出人类卓越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古近代管理实践案例:(1)古代中国的完备官制系统,以实行对国家的治理。

(2)修建万里长城。

(3)古罗马由一个城邦发展为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4)中世纪天主教的扩张使教会能够有效地控制全世界教徒的宗教活动。

(5)埃及金字塔的修建。

(6)11-12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者通过成立行会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

(7)15世纪,威尼斯兵工厂已初步展露出现代管理的雏形。

2.管理思想的萌发管理思想在萌发阶段存在如下多种观念:(1)有关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是在《圣经》之中。

叶忒罗在给西伯来人的领袖摩西提供的建议中,便包含着授权原则、例外原则等深刻的管理思想。

(2)公元前2250年,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就颁布了一部由282条法律组成的法典,它是当时处理贸易、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资、惩罚和其他许多社会问题的依据。

这部法典可以看作人类管理思想的结晶。

(3)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也曾指出管理具有普遍性。

他认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技术和私人事务的管理技术是可以相互通用的,所不同的是“管理私人事务和管理公共事务仅仅在量上有所不同”;它们都涉及对人的管理。

(4)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把家庭管理置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之先,反映出家庭事务管理与国家管理的相通性。

(5)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认为管理一个国家与管理一个家庭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所不同的是,家务管理由一个君主式的家长掌握,国家管理由拥有权威的政治家来管理。

(6)希腊人色诺芬(约公元前370年)阐述了劳动专业化的优点。

他认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做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那么他肯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现代管理学原理娄成武第三版

现代管理学原理娄成武第三版

现代管理学原理娄成武第三版在现代管理学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道理,真的是让人拍案叫绝。

娄成武的《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三版,就像是一位睿智的老朋友,总能在你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你一盏明灯。

想象一下,早上喝着咖啡,随手翻开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就像是一碗热腾腾的汤,既温暖又让人觉得满足。

书中的理论虽然复杂,但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讲解得明明白白,听起来就像是在聊天,轻松又愉快。

管理嘛,听起来像是个很高大上的词,生活中处处都是管理的影子。

我们在公司里,老板就是个管理者,团队合作时,大家分工明确,配合得天衣无缝。

再说了,家里的“家庭管理”也是一门大学问。

谁说这不算管理?早上起床,谁洗碗,谁带孩子,都是在进行着“管理”呀。

就像娄成武提到的“管理就是协调人和资源”,这不就是生活中的日常吗?简单说,管理就是让大家在一起愉快地工作,合作无间。

书中有一章谈到目标管理,哎呀,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设定目标,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

目标定得高了,大家就像是在爬山,努力攀登,气喘吁吁。

可若目标定得太低,又会让人觉得无趣,没劲。

所以,合理的目标就像是一根绳子,既不太紧,也不太松,刚刚好。

娄老师还说,目标要“SMART”,就是具体、可测量、可实现、相关性强、时限明确。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严肃”?其实不然,这就是为了让大家清楚明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接着聊聊沟通,哇,这可是管理中的一把好手!沟通好比是桥梁,让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缩短。

想象一下,办公室里大家默默无闻,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彼此的想法,那可真是个闹心的场景。

娄成武说得好,管理者要成为“沟通的桥梁”。

沟通不仅仅是发信息,还包括倾听。

听起来简单,但很多人总是急着表达,往往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

要知道,倾听可是一门艺术,听完别人的意见,灵感就来了。

再说说领导力,哦,那真是个令人神往的话题。

领导者就像是指挥家,把各个乐器的音色调和得天衣无缝,让整个交响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 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 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 管理理论一、概念题1.“等级链”(法约尔跳板)(北航2005研)答:等级链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14项管理原则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等级链是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它是组织内部命令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正常渠道。

依据这条路线来传送信息对于保证统一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最迅速的途径。

如果企业规模较大、层次较多,这种方法有时反而会影响行动的速度,进而影响组织的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法约尔设计了一种“联系板”的方法,以便使组织中不同等级线路中相同层次的人员能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

这个“联系板”,又称为“法约尔桥”。

跳板对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2.“经济人”假定(武汉理工2006研)答:“经济人”假定又称X理论,这种观点认为人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

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早期的、传统的认识。

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管理者激励下属的主要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即运用奖励和惩罚“两手”,来激发和诱导人们以组织或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做出组织或管理者所要求的行为。

3.霍桑试验(山西财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华东理工2007研;深圳大学2007研)答:霍桑试验是指由梅奥教授所参与并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试验。

(1)试验过程。

这个试验包括这样几个阶段: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③大规模访问交谈;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这一项由国家研究委员会赞助的研究,最初目的是要研究企业中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试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地促使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2)霍桑试验的主要结果。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管理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题答案

管理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管理师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1)决策: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2)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3)领导: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4)控制: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5)创新: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职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中国:(1)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战国,《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战国,孙膑运用统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

(4)《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外国:(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纪人观点。

现代管理学原理(娄成武 魏淑艳编著)

现代管理学原理(娄成武 魏淑艳编著)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学一、管理的含义一、什么是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内涵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的客体是指管理所指向的对象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人、财、物)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7、管理是一个过程三、管理存在的必备条件1、必须是2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行政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四、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a. 组织的内部要素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信息目的(宗旨)b. 组织的外部要素:行业、市场、技术、原材料供应基地、政治经济形势、人力资源、政府、资金资源、社会文化3、管理有一定的任务、职能、层次a. 任务:管理作为一项工作,其任务就是涉及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人力、物力、财力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

b. 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协调、控制c. 层次:上层主管、中层主管、基层主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5、管理者要扮演各种角色【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观点】a.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b. 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管理者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能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培训下级建立健全组织结构c. 管理工人和工作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明茨伯格理论】a. 第一种类型为人际关系角色,具体表现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b. 第二种类型为信息传递角色,具体表现为: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c. 第三种类型为决策制定角色,具体表现为:发起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的性质一、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自然属性:管理一方面是由于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一、管理概述1.管理的发端人类社会需要管理者,这是人类社会的自身的要求。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人以群体为单位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和抵御野兽的袭击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这个时期的人类经历了原始人群、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并逐渐出现简单的管理现象和氏族首领,即如今的管理者角色。

(2)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民主制时期以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其使用的奴隶为目的发动战争,部落间组成联盟,选举首领,成立联盟议事会,负责处理联盟重大事情。

选拔军事酋长指挥战争。

(3)封建社会“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私”,国家由此诞生,并伴随有了君主、军队、行政司法机构、法律、官僚机构和官职,管理变得复杂和重要。

不过,这时的管理由人们生存的需要变成对社会成员的强制。

(4)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对管理的需要日益迫切,客观上推动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对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组织活动,科学管理逐渐产生。

2.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即在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当中发生的大量的组织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教育现象。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的体现,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管理的目标应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顾客满意与员工满意的统一。

(4)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内部系统等内部环境和条件。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性质管理的性质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①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管理所维护的政治和社会阶级不同。

③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在人类社会中,管理不仅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即监督和指挥生产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维护生产关系运行,即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社会属性,这便是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因此二者间具有统一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①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科学是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和百余年的探索、总结、归纳、检验,从实践中抽象概括出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和方法,因而管理具有科学性。

②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复杂性、社会性要求管理者要掌握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发挥创造性,灵活地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性。

③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忽视管理的科学性,只强调管理的艺术性,将会使艺术性变为随意性;反之,忽视艺术性,管理科学则成为僵死的教条。

总之,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应是和谐的统一。

4.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是管理者对组织未来的行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组织体现为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构,管理的任务在于建立这种结构,使其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从事基本的活动。

(3)领导领导是组织的管理者指挥和引导被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而积极奋斗和努力工作的过程。

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职能。

(4)控制控制是一个管理过程的终点。

控制是管理者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做出反应。

5.管理的类型(1)物本管理和人本管理①物本管理物本管理是以任务、以物为中心,追求固定正规的管理,实行的是“任务管理制”。

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控制,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组织中的人服从,让人适应组织的要求,而不考虑在情感上和道义上给人以尊重,强调严密的组织和制定具体的规范与工作制度,以金钱和报酬来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②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将经营艺术与现代管理方法融为一体的管理,是从科学走向艺术的管理,是从控制为主的专项管理转向实施更具全面性、长远性的战略管理。

该理论将人视为积极的、勇于进取和负责的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员工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完成组织任务和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是采取内在激励,在管理制度设计上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

(2)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①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包括政府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特定区域内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②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指以工商企业组织为主体,以向顾客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③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a.不论是政府、非政府组织,还是工商组织,都要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从这一点上说的确有相似性。

b.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目的不同。

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后者是为了个体利益。

c.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价值目标不同。

前者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并列性,如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平、正义、效率、安全、秩序等;后者的价值目标相对单一,主要是经济目标。

d.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权力来源不同。

前者来源于公共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授权,后者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由此产生的委托经营管理权。

e.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活动方式不同。

前者要接受公众监督,后者则受产权所有者监督。

f.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远不如工商管理的效率意识强。

g.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强调责任胜过工商管理。

h.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工商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i.公共管理在复杂性上要超过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包括了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

j.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追求的效益不同。

公共管理尤重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工商管理更重经济效益。

二、管理者1.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是为了保证组织业务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和组织目标实现而承担管理工作、从事管理活动、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及其集群,他们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可以是个体形式的,也可以是群体形式的。

作业人员是直接从事组织生产活动或其他业务活动的人员,这类人是组织的绝大多数,是组织活动的依靠力量,在管理领域通常称其为被管理者。

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美国学者斯蒂芬·罗宾斯指出,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2.管理者的类型通常以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级或按管理的领域作为分类标准。

(1)管理者的层级分类管理者存在若干的层级。

通常,组织中的管理者依据其所处的管理层次的高低,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①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指对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和评价组织的绩效。

②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指介于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层次的管理人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和意图,督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

③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通常被称为监工,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向作业人员布置工作任务,监督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2)管理者的领域分类依照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标准,管理者可以划分为综合管理者与专业管理者两大类。

①综合管理者综合管理者是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②专业管理者专业管理者是指仅承担组织管理的某一类职能的管理者。

3.管理者的角色(1)1955年,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管理者的角色”概念,大致分为三类:①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②管理管理者。

③管理员工和工作。

这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管理者需要认识两个趋势,一是管理的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管理的工作性质也是不断变化的,工作的承担者既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者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管理的方式需要探索;二是处理好与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要求管理者要正确认识人的特性,人是复杂的,人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对人性有正确的认识,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2)20世纪60年代末期,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新理论,他把管理者的特定的管理行为定义为管理者的角色,提出了管理者扮演的三大类型、十种角色的理论。

(1)人际关系类角色。

这种类型具体表现为三种角色,即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2)信息传递类角色。

属于接收和传递信息,以便充当所在组织的神经中枢的角色。

它具体表现为三种角色,即监察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3)决策制定类角色。

是做出事关组织生存发展的重大决策的角色。

它具体表现为四种角色,即发起者角色(或企业家角色)、麻烦处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4.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美国学者罗伯特·L·卡茨提出的观点更具有通则性,他认为管理者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能力,尤其是指能够洞察组织及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对某种客观事物发展状况的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

以上三种技能是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要具备的,只是随着管理者的管理层次的变化而各有侧重而已。

一般来说,对高层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是:概念技能最重要,人际技能次之,技术技能再次之;对中层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是:人际技能最重要,概念技能次之,技术技能再次之;对基层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是:技术技能最重要,人际技能次之,概念技能再次之。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方面:1.从管理的实践出发研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研究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起源,追溯其发展进程,透视不同时期的管理环境,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

2.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3.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

四、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五种。

1.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