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

合集下载

汉大赋艺术手法

汉大赋艺术手法

汉大赋艺术手法
汉大赋艺术手法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包括赋、词、曲等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汉大赋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
1. 华美多彩的语言表达。

汉大赋常常运用华丽的文辞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将鲜活的意象、感受和思想用绚丽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磅礴恢弘的气势表现。

汉大赋以大气磅礴的语言和形象,表现自然风景的壮美、人物情感的斗争、历史事件的沉痛和慨叹,展现出壮丽的艺术气魄和感召力。

3. 情感深刻的思想表达。

汉大赋经常表达人类最深沉、内在的情感,如思念、爱情、失落、伤痛和挣扎等,通过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对人生的深刻探讨。

4. 神秘浪漫的意境表现。

汉大赋常用幻想、神话和神秘的意味来渲染,使读者进入一种独特的氛围,感受到神秘浪漫的意境。

同时,也能够展现作者的诗意境界和审美追求。

5. 音乐美学风格的表现。

汉大赋运用音乐韵律的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旋律感,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学风格,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和艺术的魅力。

汉大赋

汉大赋

对于汉赋的评论,一般都肯定其铺采摛文的立赋大体,而对思想的认识评论却纷纭不一。

酌绎现存汉赋,儒家思想在汉赋中成为主要思想表现,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思想。

主张以史为鉴,王道天下。

如董仲舒认为,治世者其道同。

法先王,主要是三皇五帝;其中禹最突出,出现22次,赤松子、伯牙子、伊尹等神仙圣贤分别只有11次。

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疾苦,制民之产,与民同乐。

从汉代初年的贾谊的赋就希望天人和谐,关心民生。

他的《旱云赋》就是哀民之苦之作。

孔臧《谏格虎赋》指出,乐至者,与百姓同之谓也。

但是,在诸侯之位,不敢言游戏之乐(《子虚赋》)。

因此,维护皇室权威,宣扬盛事气象,歌颂世界大同,与民同乐成为汉大赋的根本特征。

而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张衡、班固等人的赋多是对帝王与政治的歌颂,大概因此,有人批评汉赋为倡优文学。

宣扬儒家教化思想,以礼法治国。

因此,咏周孔之图书,陈三皇之轨模(张衡《归田赋》),到了“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班固《西都赋》),将之制度化。

扬雄说,“大哉,礼乎!”主张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与为朋,感叹孟轲连蹇,犹为万人师(《羽猎赋》)。

公孙乘《月赋》、公孙诡《文鹿赋》甚至认为,君有礼乐,我方有衣裳。

更多的是宣扬六经。

刘安《屏风赋》说,不逢仁人,永为枯木。

发现鵩鸟,也要查考经书,不免可笑。

《杨柳赋》说,“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赋诗断章合陈阕志,考以先王《鵩赋》,览考经书,在德为祥。

德义逸必致骄,骄必致亡。

匪唯辛苦,乃至大殃。

”东方朔《答客难》说:“圣人教化,太公修身、仁义时异事异。

”则又具有了辩正发展的眼光。

圣贤王道思想。

以圣贤为榜样,将历史圣贤化。

司马相如在《难蜀中父老》中叙述思想的君主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天下晏如,因此要华夷一统,继绝业、奉至尊、休德政,显示了大汉帝国的气度。

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精神培育了汉赋的作家,具有大丈夫品格的辞赋家积极用世,大多以赋为工具,忠君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汉大赋衰变探析

汉大赋衰变探析

汉大赋衰变探析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它是由汉武帝时期的著名诗人贾思勰口述完成的一部长篇赋诗,也是当时社会观念的集大成作品。

《汉大赋》充分展现出当时汉朝社会的神鬼信仰、礼制以及帝王的尊贵气质等,其中文采和思想功底也体现出汉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随着当时社会发展的衰落,《汉大赋》也部分受到了折衷和削弱。

以特定的仪式和惯例来说,随着时代演变,《汉大赋》已被削弱了很大,甚至失去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历史意义。

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汉大赋》也开始受到一系列的批评,经常被认为语言繁杂,格式规矩,口吻浮艳,表达乏善可陈。

再加上汉朝末期的形势转型,新的文化风潮也开始发展,《汉大赋》的文风跟上不了时代,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渐渐地被社会渐渐抛弃,很快失去传统文化熠熠光彩。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汉大赋》衰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是,这部伟大的古典作品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它领略让我们走近历史的文化面貌,了解汉朝时期民族文化的新生,而且在当今时代仍然充满了文学魅力和历史熏陶。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西汉初期,国家呈现出一派“大一统”的泱泱大国气象,百废待兴,重视文教。

而那个时候的统治者对文学却不甚重视,汉高祖的大臣陆贾因为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诗经》和《尚书》,结果就被刘邦给骂了:“你的主公在马上得到天下,为什么要工于诗书?”他们任由学术文化自由发展,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汉赋应运应时而生,它可以分为汉大赋、骚体赋和抒情小赋。

而其中最能代表盛世强音的则是汉大赋。

汉大赋,又称散体大赋,除了师承屈原、宋玉之外,还继承了《诗经》中“雅”、“颂”的传统和战国之时纵横游说之风。

汉大赋的创作可上溯至宋玉的《高唐赋》和枚乘的《七发》,其后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和东汉的班固、张衡相继有优秀作品面世并取得很大成就,后人就把他们四个人合称为为“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喜好击剑读书。

年少风流之时,一曲《凤求凰》,使得富家之女卓文君夜晚私奔投他。

最困难的时期,两人相互扶持,卖酒为生。

后来相如富贵,竟想要纳一房小妾,文君泣作《白头吟》以赠之,其中有“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之句,相如看诗后羞愧不已,遂不复娶。

两人终携手以老,可惜相如六十二岁时因消渴症(即指糖尿病)而逝去。

但这一段故事,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不息的爱情佳话。

司马相如本人则是汉大赋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家,二十多岁游梁之时即作《子虚赋》,传至武帝眼前,引得他惊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宦官杨得意回答是他的老乡司马相如所作,于是相如被召至朝廷,“请为天子游猎之赋”,续《子虚赋》而作《上林赋》,借“子虚”、“乌有”、“亡是公”之口,铺陈盛世壮景,最后“劝百讽一”,归之于节俭。

相如赋的艺术价值很高,相传汉武帝的废后陈阿娇曾备千金只为求相如一赋,这也是《长门赋》的由来。

扬雄(公元前53-18),字子云,和司马相如一样也是蜀郡成都人。

西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辞采靡丽”的汉大赋共7页

“辞采靡丽”的汉大赋共7页

“辞采靡丽”的汉大赋一、汉大赋的坎坷命运作为有汉一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汉赋,汉大赋卓荦独立于两汉四百年间,洋洋洒洒,轰轰烈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宏篇巨制,大可以“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小可以洞微索隐、细及毫发,真实地表现了汉王朝大国的风貌,传达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是一种颇富创造性的文学体式,实为两汉文学之正宗。

所以,清代的焦循在《易余?a录》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

”但是,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主流,其命运却比同为一代文学主流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坎坷。

自它产生之日起,就遭到了无以复加的否定和责难:曾钟情于汉大赋创作的西汉文学家扬雄说汉大赋“劝百而讽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晋代的左思在《三都赋?序》中批评汉大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南北朝的挚虞在《文章流别志论》中给汉大赋归纳了“四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责汉大赋“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清人程廷祚在《骚赋论》中说汉大赋“专于侈丽宏衍之词”,“有助于淫靡之思,无益于劝戒之旨”……简直把汉大赋批判得一无是处。

而且,在所有对汉大赋的批判中,从汉代开始,几乎各朝各代都有人指责汉大赋的语言过于华丽,就好像汉大赋的辞采过于华丽已成了完全的定论,其不断被批评似乎已不可避免。

例如,除了前文我们已引用的左思、挚虞、刘勰和程廷祚等人的批评外,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批评司马相如的赋作“靡丽多夸”,班固在《汉书?叙传》中批评司马相如的赋作“寓言淫丽”、“文艳用寡”,又在《汉书?艺文志》中批评司马相如、扬雄等“竟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讽谕之义”,扬雄也认为汉大赋写得“极丽靡之辞”而加以批评。

他们都认为汉大赋写得过于华丽,以致淹没了其思想内容。

后人对此也是随声附和,如明代方孝孺说:“汉儒之文,有益于世,得圣人之意者,惟董仲舒、贾谊。

汉赋四大家的名词解释

汉赋四大家的名词解释

汉赋四大家的名词解释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这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

被誉为“汉赋第一大家”。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三篇仅存篇名。

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一作杨雄。

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

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

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

明人辑有《杨子云集》。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

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河东赋》、《羽猎赋》、《甘泉赋》、《长杨赋》。

班固(32年-92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是东汉名儒和著名学者。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字孟坚。

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有《两都赋》闻名天下。

著有《班兰台集》。

完成了《汉书》,不仅为后世同类史书奠定了规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的独特地位。

班固除给后世留下巨著《汉书》以外,他还写了大量的典引、诗赋、铭、颂等文章,在范晔(刘宋)写《后汉书》时尚存41篇,除《后汉书》中保留的三篇外,其余大多散失。

班固的地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书》中,尤其是《汉书·地理志》中。

张衡(78年-139年):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
汉大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创作于东汉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而闻名。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大赋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著称。

它不仅可以是诗歌形式,还可以是散文或骈文形式。

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使得汉大赋可以更灵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这也为汉大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汉大赋注重描写和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情感。

在创作中,作者往往会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以及历史事件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感情表达的方式使得汉大赋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具有鲜明的情感共鸣。

此外,汉大赋还善于运用寓意和象征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汉大赋可以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隐藏在文字之中。

这种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使得汉大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哲学和思想上的意义。

最后,汉大赋还注重音调和韵律的运用。

通过运用平仄、抑扬和韵律等手法,汉大赋可以使文字更加优美动听。

这种音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读者更易于被作品所吸引。

综上所述,汉大赋以其丰富的形式、情感表达、寓意象征以及音韵的运用等艺术手法而独具一格。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一)汉赋的形成阶段
骚体赋 ———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枚乘《七发》 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3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1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2 扬 雄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劝,鼓励,勉励。讽,讽谏。劝百讽一是汉

汉大赋形式上的特点: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 一般在千言以上。 二是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 韵文
与散文混用, 散文成分较多。

7
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赋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的宏大规模和
气象。
汉赋的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对后
9
5
第二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 汉大赋特点
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
法、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 事物, 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 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6

“劝百讽一”: 大赋常见的表现原则和结构模式。 讽谏一般 只是在篇末提一下,即曲终奏雅。而大量的 笔墨却用于铺陈渲染作者所不赞成的社会现 象,“劝”和“讽”的篇幅相差悬殊。
汉 赋
1
第一节 汉赋概述
一、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
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 。“赋
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
(二)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
文学侍从之臣,提倡辞赋,诱以利禄,促进了汉 大赋的产生和兴盛。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第四节汉大赋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

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

“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

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Ⅰ《七发》枚乘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

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二、七事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

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

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

“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

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

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

(第7-9段)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三、主题内容2.前四件事的“宫居而闺处”的范围,为太子逐一否定:田猎、观涛超越了宫墙,对太子有所触动。

汉大赋名词解释

汉大赋名词解释

汉大赋名词解释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赋的一种,是赋的一种最高形式。

汉大赋通行于汉代,起初由王褚创作,后来被许多文学家继承、发展和完善。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大量的汉代赋作品,其中包括了汉大赋。

所谓“赋”,指的是一种以辞章华丽、韵文优美为特征的文学形式。

而“汉大赋”则是在这一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借鉴了赋的特点,并加入了更多变化和创新。

汉大赋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篇幅较长,一般都是几千字以上,有时甚至达到几万字。

整篇赋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写法,但又与整篇赋紧密联系在一起。

赋中的辞章华丽、气势磅礴,充满了诗歌般的韵律和表现力。

汉大赋的内容丰富多样,主题广泛。

既有表达对政治、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议论的赋,也有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赋。

不论是咏史抒怀,还是讴歌功绩,都能在汉大赋中找到对应的篇章。

赋中的描写手法也非常丰富多样,不仅有写景、描写人物、描写事件的手法,还有借用典故、引用诗句的手法,使赋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汉大赋的创作有一定的技巧和要求。

首先,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才华,能够驾驭长篇赋的写作。

其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捕捉到社会变化和个人体验,将其转化为美丽的辞章。

最后,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能够灵活运用典故、诗句等文学素材。

汉大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文献的珍贵载体。

通过汉大赋,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承。

同时,汉大赋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范式之一。

总而言之,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辞章华丽、气势磅礴,既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以赋为体裁的文学形式。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

汉大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诗歌赋曲等文学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汉大赋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出现填补了当时文学市场上的一些空白,扩大了文学的领域。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构思精妙汉大赋的构思非常精妙,它通过对历史、传说、神话等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汉大赋中的情节丰富多彩,充满着想象力和奇思妙想,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二、语言优美汉大赋的语言非常优美,它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使文本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

汉大赋的语言特点是形式美和意境美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文本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真挚汉大赋的情感非常真挚,它描写的是人类的生活和情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友谊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汉大赋中的情感表现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四、艺术手法独特汉大赋的艺术手法非常独特,它运用了许多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如描写、对比、象征等,使文本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使文本的表现力更为强大。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大赋通过对历史、传说和神话等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其构思精妙,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独特,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汉大赋的名词解释

汉大赋的名词解释

汉大赋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其詞藻华丽、修辞繁复而闻名。

而汉大赋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体之一。

汉大赋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形式,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汉大赋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长篇性。

相比于其他短小的文学形式,如诗、曲等,汉大赋具有明显的长度。

一篇大赋常常可以达到上千字,有些甚至长达数万字,这使得它成为一种注重叙述的文体。

它以复杂而有层次的情节为支撑,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悟。

其次,汉大赋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多样。

作为一种华丽的文学形式,它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汉大赋中,人物和景物常常被描绘得鲜明而生动,读者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想象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同时,作者还经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汉大赋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它通常以历史故事为基础,以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社会事件的变迁为线索,揭示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准则。

汉大赋不仅关注着个体的命运起伏,更关注着整个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善恶。

这种扩展了故事的边界,让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够思考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然而,汉大赋也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认为它过于华丽,过分追求文学形式而忽视了意义的质感。

此外,有人也指出,汉大赋中的描写常常山盟海誓、情感奔放,有时显得有些虚假和浮夸。

但是,这种批评正是对汉大赋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

它的存在与发展确实引发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思考和讨论,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在今天,虽然古代大赋的影响力已经逐渐减退,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示。

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汉大赋传承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它以故事的方式将历史和人性相结合,带给读者希望和思考。

汉大赋

汉大赋

特点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其特点为:一、铺张扬厉、文绣鞶帨的夸饰;二、结构宏大、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三、词汇丰富,文采华茂;四、多用生字僻字,晦涩难懂;五、行文结构上多用问答体。

起源关于汉赋的起源,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它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

如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两都赋序》)后来,齐梁时刘勰进一步说的:“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韵,爰锡名号,与诗画境。

”(《文心雕龙·诠赋》)刘勰认为赋源出于《诗经》、“楚辞”,而定名于荀况、宋玉。

清代学者章学诚对这种说法基本上也是肯定的。

他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

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

”(《文史通义?汉志诗赋》)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

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很多“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

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人们根据这个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汉代经师在解释《诗经》时,又把它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而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正是铺张敷陈的意思。

作为文体的赋在手法上也确有铺张的特色,于是有人把二者混同起来,认为赋体作品是由《诗经》赋的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并不确切。

汉大赋代表作

汉大赋代表作

汉大赋代表作汉赋是汉代文坛上最重要最时尚的文学样式。

它是从先秦辞赋,中经秦杂赋,演化而成的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新文体。

它把荀况赋与宋玉赋熔于一炉,把散文形式同诗歌形式组合交织在一起,不仅表现了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同时也表现了散文的诗化趋势。

汉帝国的强盛和物质生产的发达,使执政者过起豪华奢侈的生活。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声色之好、耳目之娱,营建了富丽堂皇的宫殿、规模巨大的园囿,而巡游射猎、祭望求神、沉溺酒色,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体。

这种宫廷生活成为依附于帝王诸侯的文人们歌颂揄扬的主要内容。

同时,汉代最高统治者对这种文体的特殊爱好,为善赋者借助作赋踏上仕途、蒙受宠幸开辟了一条终南捷径,使得不少文人唯皇帝的马首是瞻,“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后汉书·蔡邕列传》),竞相以赋点缀升平,歌功颂德。

于是,终使两汉文坛上出现了汉赋繁荣的局面。

在汉代诸赋中,作为正宗与代表的是大赋。

这类赋作的特点,表现在篇幅上,是长篇巨制,追求广阔的生活画面,有意展现壮丽的图景;表现在结构上,是虚拟主客,设问作答,用以作为开展叙述的线索;表现在句型上,是将四言、六言等诗骚的句型同散文的杂言句型结合在一起;表现在手法上,则注重铺叙,讲究词藻;表现在主旨上,是曲终奏雅,以讽谏结题。

要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这一文体的关键词。

由于这些大赋的服务对象是帝王贵族,作者往往以赞扬谀颂的口吻夸耀和渲染他们的威风和豪华,篇末随时有讽谏之意,也终为“侈丽闳衍之词”所淹没。

这就使得这类作品不免流于空洞,成为贵族生活的附庸工艺品。

同时,由于这种文体的性质是铺陈其事,作者叙事写物难免罗列名词,堆砌奇字,加之文中绝少感情成分,致使许多大赋几乎变成艰涩难懂、味同嚼蜡的流水账。

不过,大赋尽管有种种弊病,但是它们的描写手法比前人更为细致具体,语汇词藻也比前人更为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后世诗文的繁荣准备了某些条件。

汉大赋四大家为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

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

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
《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的长子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所
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

一般
认为,《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编成于普通七年(公元
526年)至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之间。

[1]。

由于《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选材严谨、注重词藻,
所选的大多是典雅之作。

在过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
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

《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的诞生
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自从有了《列于《文选》全书之首的两篇汉大赋》,
这才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

《列于《文选》全书
之首的两篇汉大赋》继往开来,对古今文体做了全面的阐述、辨析和整理,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体区分、规模宏大的文学总集。

[4-5]
[6-7]。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一种形式,它
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手法,以下是对其艺术手法的深入探讨。

首先,汉大赋的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十言等不同的格式,
这也是其与传统文学不同之处。

不同的格式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
意境,如五言赋适合表达感人至深的情感,七言赋则能够展现出比较
细腻的意境。

其次,汉大赋的用典多样,经常顺应时代潮流和文化发展而作出
调整,在用典方面也多样化,如引用典故、史料、神话、传说、诗词
等等,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韵味。

再者,汉大赋善于借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比较或隐喻
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

如《咏梅赋》中说:“梅以报寒,花以应时”,用梅花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来隐喻中国民族的坚韧不拔
和抗争精神。

最后,汉大赋注重传统文化的深刻继承,在其创作中多运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哲学与宗教思想,使其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展
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汉大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艺术手法多样,且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了我们更多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启示和指导。

汉大赋的兴起及其植物描写的特点

汉大赋的兴起及其植物描写的特点

03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汉大赋是赋体文学成熟的标志。

汉大赋的兴盛建立在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以及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

汉大赋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记述与描写,有其独特的时代特色。

[关 键 词] 汉大赋;兴起;植物描写汉大赋的兴起及其植物描写的特点张 健赋只有到了汉代才算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虽然战国时荀子曾作《赋篇》,屈原、宋玉、景差等作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赋,但是真正为历代研究者称道的还是汉赋。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对赋的发展轨迹有较清晰的描述: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於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

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

汉初词人,循流而作。

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

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①这段话介绍了赋由产生到发展的经过。

只是,刘勰在这里并没有具体分析汉赋的题材特征。

不过,其同时而稍后的萧统在其《文选》中间接给出了答案。

汉代的赋很发达,很多东西都进入赋作家的创作视野。

而赋中的植物也值得关注。

一、汉大赋发达的原因赋的发达莫过于汉,这其中既有政治、经济的原因,又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汉代国家空前统一。

经过汉初几代人的治理到武宣之世,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国家各项事业都如日中天。

再加上大规模的开疆拓土,汉朝的疆域大大扩展。

国力的增强、自信心的提升,都强烈地刺激着国人的自我意识,急需一种能反映这种自信的文学样式来宣泄这种情绪。

于是,赋以其独特的功能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汉代的大赋中,国家的强盛、天子的威严、京城的典制文物、皇宫的雄伟、帝王苑囿的宏阔,还有那种大汉朝特有的襟胸比比皆是。

这恐怕也就是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吧。

其次,建立在国家强大基础上的自我意识的兴起,在另一个层面上刺激着汉赋的产生。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的特点
一、汉大赋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以汉代的思想精神为背景而创作的一种古典艺术作品。

汉大赋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它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文学,也是一种思想文学,蕴含有中华文化历史情怀,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多样变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汉大赋由诗歌组成
汉大赋是一种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体裁,由以武陵、王仲祥和任城三人为代表的汉代古典诗坛所重新创作出来的,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诗体的影响。

汉大赋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揭示批判社会问题,抒发思想观念,非常有意义。

三、汉大赋写作风格独特
汉大赋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不仅是文字表达,也包括作品的叙述形式、题材、结构和语言表达,都显示出汉大赋与众不同的特质。

它采用古典文学体裁重塑古代社会历史,透过艺术文字表达出四大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景象,把深刻的历史思想凝练在古典文学形式里,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汉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四、汉大赋蕴含历史思想
汉大赋蕴含历史思想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用古典文字表达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历史变迁和社会运动的思想凝聚,是一种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总体反映。

汉大赋还使用象征性的文字,体现汉代思想文化观念,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定位融入其中,对后世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

五、汉大赋历史意义重大
汉大赋的历史意义重大,它记录了汉代的历史以及中华文化的气息,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及思想风貌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文献。

汉大赋不仅是反映汉族传统社会精神的文学偶像,也是中国珍贵的文物,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汉大赋兴衰的历史背景

汉大赋兴衰的历史背景

汉大赋兴衰的汗青布景【1 】即炎汉大赋鼓起于汉初,式微于汉末.它的隆盛和式微与时代有着亲密的关系;与帝王本身快活爱好的变更和对它的应用程度也有着亲密的关系.人们在谈到汉大赋隆盛的原因时,多认为是汉帝国的强大给文学家以创作的豪情,客不雅上为赋供给了创作的情况.其实细心穷究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汗青有时与偶合,恰是这种有时与偶合,成为汉大赋的隆盛和日后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承认,汉代的几位皇帝对汉大赋的繁华和日后的式微起了重要的感化.武帝作为一国之君不单有治国的才略,还具备了文学家所应有的创作和鉴赏水准.在他即位之时,政治经济的成长为文化扶植供给了充分的前提,他在文化事业上彀罗人才,积极扶植,在这个前提下大赋应运而生,其契合点就在枚乘身上.《汉书·公孙弘传》载:“上(武帝) 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太息.”不幸的是枚乘病逝世途中,没有享受到武帝将要赐与他的礼遇,但是,这却预示着大赋将要引领汉代文坛的远景.枚乘的代表作《七发》被誉为是汉赋成长史上带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它不但从构造和说话上对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为司马相如的作品奠基了基本,并且在内容上,后来诸家并没有跳出它的规模:“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穷瑰奇之服馔,极蛊媚之声色.”武帝倡导辞赋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斟酌.汉初,一些不安分的诸侯王以招贤纳士为名,网罗人才,蓄积实力,妄图取皇帝而代之,吴王濞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同时实力比较雄厚的还有楚元王.河间献王.淮南王等,各类人才也多分散于诸王门下.武帝大倡辞赋,为赋家供给必定的待遇和机遇,将诸侯王阁下的游士吸引到中心政权四周,为汉皇帝的荣枯继绝而润饰鸿业,完成了汉代文士从诸侯王的领地向中心政权挨近的政治转移,包管了大一统帝国的长治久安.步武帝后尘热衷于辞赋的是汉宣帝.他有一段关于辞赋的高论经常为研讨者所引用.《汉书·王褒传》载:“上曰:‘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音乐有郑卫.当代俗犹皆以此虞刺耳目,辞赋比之,另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不雅,贤于倡优.博弈远矣.’”从美学角度来看,宣帝把赋的价值世俗化.适用化了,把赋与博弈.风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它除了可以或许遣兴娱志之外还有一点点宣扬教导感化,宣帝的这一熟悉固然不掉其客不雅性,但比之武帝那种附庸精致.荣枯继绝.润饰鸿业的审美请求是大大倒退了一步.武帝的文化扶植既是统治的须要,也是一代皇帝的审美须要,而宣帝则多了享受生涯的成份,他的言语随从们也因为领会到赋家地位的微卑,是以那种向上的自动和热忱都减弱了很多,但又因为摆脱不开所处的际遇,而真正沦为纯粹的言语随从,“所幸宫馆,辄为歌唱,第其高低,以差赐帛”扬雄认为大赋的华丽情势伤害了它应具有的讽谕功效,在干涉政治方面,不单没有施展讽谕的感化,反而助长了皇帝的奢欲,加之他极不满足赋家在帝王心目中相似倡优的地位,是以不单辍不复为,并且进击有加.扬雄对于大赋的批驳长久以来一向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见,认为大赋浪漫的想象.夸饰,说话的华丽是腴辞害骨,不该倡导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对枚乘.司马相如的代表作都批驳道:“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意.”他所认为的大赋应当是以儒学为思惟基本,以朴素的外表,讲述与国度和社稷有关的内容,而不该夸而掉其实,丽而没其质.大赋的创作在扬雄.班固这里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变更,一方面是因为汗青前提的变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扬.班二人的思惟局限.大赋初创时代的浪漫和热忱洋溢.文辞斑斓等,都为凝重.呆板和经学气味所代替,模仿的作品越来越多,讲经论道的分量愈益加重.东汉后半期的100 年中,帝王一改先辈的励精图治而生涯趋于奢侈, 帝王对辞赋的兴致再次减弱.马融在《广成赋》中因为讥讽了那些兴文德.废武功的当权人士,得罪了掌权的邓太后及其外戚兄弟,滞留东不雅十年不得升迁,这对当时的赋家是一个深入的教训,赋家也就逐渐地从皇权的生涯中退了出去.此后除了张衡的《二京赋》外,汉代再无其它大赋作品消失,全部赋体文学的主题呈多元化偏向,各叙其事,各抒其情.从大赋成长的汗青布景来看,它的衰变重要表示在: (一) 大赋的隆盛和阑珊与帝王本身快活爱好的变更和对它的应用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二) 赋家的地位问题没有解决,使得作家妄图以文干政的目标难于实现,必定影响他们的创作情感和作品走向,从司马相如那边就开端消失了苗头,他经常称病不去待诏.(三) 跟着王朝的日益没落,皇帝本身多无所作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让赋家用宏辞丽句去赞赏的器械,大赋天然损掉了它赖以消失的泥土.所以东汉中叶今后,再没有气概恢宏的大赋消失,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风物,上林苑的山水……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也成了作家们重要的描写对象。他们“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更为阔大无限的想象境界。
汉大赋描写繁复的特点与汉代人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地出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可以说是汉代人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记录,也代表了汉代人审美追求的某些特点。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所构成的图画展现给人们一片琳琅满目的世界,明显表现出繁复的特点。山东诸城前凉台墓《庖厨画像》的其中一部分表现酿酒过程,图中将与酿酒有关的活动全都组合在一起,有杀猪的,有宰羊的,有屠牛的,有劈柴的,有筛谷的,有搅拌的,有蒸煮的,真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样。 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东门楣《乐舞百戏图》内容亦极为丰富,“表演的项目有飞剑跳丸、掷倒伎、戴竿、跟挂、腹旋、走索、马术、鱼龙漫衍(戏龙、戏凤、戏豹、戏鱼)、戏车、七盘舞、建鼓舞等十余项,演员二十八人。伴奏乐器有钟、磬、鼓、鼗、排箫、竖笛、笙、埙等,乐队演奏员共二十二人,场面十分壮观。”
至汉末抒情小赋盛行,就基本结束了大赋为主流的创作时代。随着大汉帝国的衰落崩溃,汉大赋就逐渐泯灭了。至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 为代表的诗人掀起了诗歌创作的新高潮,汉大赋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也就逐步退出了文学舞台。简括而言,汉大赋因时代而兴,随时代而亡;同时,即使在它的兴盛时期,就已患上脱离人民大众的不治之症,终于泯灭了其辉煌。
汉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处处显示出一种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它既整理消化先秦时留下的文化遗产,又开拓着后来的发展方向。汉代文学以其独异于前代的宏大视野构建自己时代的独特文学样式,汉大赋则是这样一种具有汉代综合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的典型代表。对于汉大赋继承楚骚传统,形成铺张扬厉风格的特点,前人论述已多,在此不再赘述。无疑,楚辞对于汉大赋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对于汉大赋所昭示出的汉代继承并发展前代理性思想成果的研究却注意不够。
四、写作手法
汉大赋向来以辞藻繁富,铺排恣肆而著称。这也被认为是楚辞对它的积极影响。然而,如果对比楚辞之词语繁富与汉赋之夸张铺排,我们会找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楚辞中的大量香草美人等的描写,均具象征意味。《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等,均用来说明自己品德的高洁。或者从楚人“信鬼而好祠,其词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的风气来看,这些香草也是为了得到所求女神的青睐,具有神秘色彩。而汉大赋中所极力描绘的自然景物,则完全失去了楚辞描写中的神秘性和象征性,而仅仅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极写其大。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一段:“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
二、汉大赋的兴起与繁盛
自汉高祖统一
全国后,社会逐渐安定,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直至“文景之治,”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物产丰盈,经济繁荣,国家日益富足。到汉武帝时,国力强大,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南征百越,东伐高丽,丝绸之路远达万里之外。恢宏的国家气象,昂扬的民族精神,煊赫的帝王声威,物质文化的盛况,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以新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以抒情言志为主的诗歌和传达忧思悲慨的骚体赋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于是以状物叙事为主的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便应运而生,蔚为大观。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画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表现的社会生活面极广;二是多以某一表现主旨为核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有关的事项不分巨细地组合在一起;三是就具体画面而言,画面总是画得很满,很少留有空白,明显表现出繁富的审美倾向。汉画像表现内容丰富、分类组合、追求齐备等特点与汉大赋对叙述对象作不分巨细的面面俱到的描写、大量堆砌词藻、分类罗列名物等做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对繁富美的追求是汉代的审美倾向之一,汉大赋描写繁琐的特点正是这种时代审美风气作用的结果。繁琐的大赋在当时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嫌弃反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亦足以证明这点。
汉大赋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个明显的特点,好铺陈,以至于明显带有繁琐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求全,力求对叙述对象作面面俱到的描写,即历时地铺陈事件发展的各个环节,共时地铺陈事物形态的各个侧面;二是爱好堆砌词藻,罗列名物。汉大赋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者们对此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有些学者认为汉大赋描写繁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汉代经学繁琐风气影响的结果。
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虞,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铿枪闺耠,洞心骇耳。”一方面,作者任意驱遣描写对象,可以收古今于笔底,置万物于眼前。另一方面,对任一对象极尽夸张之能事,巨钟可达十余万斤,钟架更有百余万斤,千人演出,万人应和,乐、歌声惊天动地,浓墨重彩,铺张扬厉。而且,汉大赋描写中还有“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如司马相如描写上林苑时,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依次展开景观,更加显示出理性观照的次序。
汉大赋这种宏篇巨制体裁的创立,非常适合表现隆盛时代的面貌和统治者的豪华生活、骄奢心理。西汉帝王为了奢侈享乐,显示权威和气派,大肆修筑宫殿,辟建园圊,田猎巡狩,玩弄狗马,享受声色,同时又需要丈人为之歌功颂德,粉饰逢迎,描定炫耀。正如班固《两都赋序》中所说,是要“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步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博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擒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流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审美追求
汉帝国经济文化、外交实力强大,上层统治者好大喜功,崇尚巨丽、博大。“大就是美”这种自古有之的民族特色的审美传统,便迅速而又全面地成为了当时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和审美风尚。这种风尚直接影响着汉赋大家的创作,“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要大,要有光辉,就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去填充。而这个“内容”必须是物。它要穷尽事物,因此它要铺排,要通过铺陈排列来达到对天地万物的穷尽,“包括宇宙”的赋家,他们所追求的正是宇宙间一切大的东西,所企图创造的正是能令人拜倒的大的形象,所要夸扬的正是事物其妙无穷的大的美点。于是出现自然物的纷纷繁繁的罗列,无所不包的描写。广陵的狂潮,大海的惊涛,云梦泽
一、概述
汉大赋研究中都注意到了楚骚传统的深刻影响,而对于理性精神在其中的作用关注不够。其实,汉大赋正是在这两者的合力中形成的,且其最终形成是在理性精神的统摄下完成的。汉大赋的结构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汉大赋常常以对话形式来结构全篇。这从枚乘的《七发》,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到扬雄《长杨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无不是这样。这种结构形式构成了大赋的封闭性结构,这种结构要求每一部作品在结尾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如《七发》以楚太子“漶然汗出,霍然病已”为结局。可以说,这些典型的大赋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
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在表层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大赋作家(尤其是西汉晚期以后)丧失了创新的勇气,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却摹拟前期赋作。他们不顾及现实提供了怎样的内容,而让思想在“经验”中东奔西走;他们不仅没有把作品的形象提到典型的高度,相反却把前期赋作降低为类型的标准,从根本上悖离了文学艺术的要求。萧子显说:“习玩为理,事久则读,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
汉大赋尤其注重空间上的扩展,赋家们编织着完整严密的空间结构,面面俱到地描写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方面的事物,以空间的完整来体现描写对象宏伟壮丽的气势,以此展示包容宇宙乃至等同宇宙的壮美。
如《子虚赋》中对山的描写那一大段,作者从云梦泽的山势、土色、玉石写起,接着从东南西北上下高埤各方面分片分段的进行描写。写云梦泽的山,不仅从正面写其迂回曲折,山势高峻而错落不齐;同时又从侧面烘托山之高。写山上的土色、矿物、玉石又是一一列举;写蕙圊,其中香草详细列出;写林子,就写出了有关树木鸟兽。作者不断移动目光,变换角度,仰察俯观,左顾右盼,描写栩栩如生,在广漠的视野中呈现出一种图面美和几何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