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力与运动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果和蔬菜的知识,对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和平衡力的判断,他们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

2.难点:平衡力的判断,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实例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力的作用实验套件,包括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玩具、推动小车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运动和力这两个概念展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运动,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的特点;同时,学生也会学习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物体、形状等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和力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明白科学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引入运动和力的概念。

2.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和探索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本单元通过探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加深。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关系2.力的作用效果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尺子等3.教学视频或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规律,加深对力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和力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具:准备《运动和力》的教材和相关的教具,如小车、球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绳子、桌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运动和力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运动和力的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课件

探索
气体喷出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关系
探索
反冲力 喷气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 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探索
气球能不能用来作为小车 的动力呢?
用气球安装一辆喷气小车
实验器材:小车、气球、喷嘴 操作步骤:1.将气球套在固定在喷嘴上,喷嘴
朝着小车车尾方向。 2. 将气球吹足气之后用手塞住 喷嘴口,防止吹足气的气球漏气。 3.轻轻放开气球的喷嘴,观察小 车是否能动起来。
探索
1.体验:用手慢慢拉动挂钩,分别使指针指向
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2.说说大小不同的力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弹簧的 长度和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我们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 小,你们想测那些东西?
研讨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
增加垫圈个数(增 大拉力)小车的运 动快慢会怎样变化?
实验提示: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 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
2.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 怎样变化的
3.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温馨提示: 1.组内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每种情况至少测量3次,取平均值
探索
认识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 构造:
指针 刻度板
提 环 弹簧
挂钩
探索
认识弹簧测力计
人们生活中习惯用 “克”“千克”来表 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 小。
科学技术上则统一 规定用“牛顿”作力 的单位,简称“牛”, 用“N”表示。
1牛≈100克的力。
最大 测力 范围
每一小 格=0.1N
1牛≈100克的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力与运动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力与运动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一课《力与运动》。

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接触过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推力与拉力,它们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面的力;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初步感受过对物体施加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本课在此基础上更深一步地学习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旨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图片呈现不同的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部分是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运动方向,包含了两个并列活动。

活动一,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通过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记录探究过程中的现象,陈述证据和结果,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二,研究磁力能否改变小钢针的运动方向,教材对该研究给予了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意在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在二年级时就接触过力的学习,知道了推力与拉力,初步感受过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四年级的学生深入学习《力与运动》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确保了实验的公平性、科学性及可信性,故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也已掌握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为后续探究活动提供了保障。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2.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3.知道磁力可以改变小钢针的运动方向。

科学探究:1.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班级:姓名: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1.重力就是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子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运动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小车运动起来的距离:从启动到停止后这一段的距离。

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表示。

3.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就是对物体用力,要想使静止的物体运动的更快,就是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4.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答:拉力是小车运动中的动力。

担心小车掉下去后用手挡住,手就是小车的阻力。

5.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答: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到一定程度,静止的小车开始运动起来,在小车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拉力越来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1. 充气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2.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答: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喷气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反冲力为小车提供动力,小车运动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与喷气产生的推力相同,从而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3.吹起的气球里喷出气体的方向是口朝向的方向,这就是推力。

上升的气球受到的力是气球口的方向,这就是反冲力。

4.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的更远?答:要使气球驱动小车行驶的更远,就用大气球。

气球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气球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近。

5.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2.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消失。

3.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一端缠绕在车轴上。

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转动车轮的手,车轮就会转动。

4.制作橡皮筋小车时,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答: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而且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含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力与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部分是给常见的交通工具、动物等运动速度排序;第三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四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整节课用运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给运动速度排序等,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并能够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难点∶测量并计算走路的运动速度。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一、认识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现:(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垫圈的重力(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小车、气球实验步骤: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观察小车行驶距离。

四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要点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要点   教科版
筋特点相似。拉力(
),弹簧伸得(
4.科学上用(
)作为力的单位吗,简称(
),用字母(
)表示。
研讨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由(
)而产生的。
);
①调零: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
②平视:读数时,视线与指针(
③量程: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
2.充气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研讨1.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气球向外喷气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
的(推力也叫反冲力),(反冲力)使小车向前运动。
研讨2.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远近的关系)

研讨2.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如何减少摩擦力?)
①.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有(鞋底的
子有(旱冰鞋安装、自行车
、汽车轮胎的
)等。
)等,减少摩擦力的例
②自行车上增大摩擦力的做法有(轮胎、脚蹬子表面采用(做
刹车采用()的方法),减少摩擦力的做法有(安装
的方法)使表面粗糙,
用垫圈的(重力)让绳子具有拉力,使小车(运动)。。
用手挡住小车(阻力)可以让小车停止(静止)。
研讨2.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速度慢);
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速度快)。
二.《用气球驱动小车》: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是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进行巩固。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四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性。

3.学习二力平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原理。

4.简单机械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运动的快慢等都需要力。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让小车运动起来1、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2、车的类型和动力3、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有关重力的例子:树上的苹果掉下来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人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4、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使静止的小车运动,使运动的小车静止,都需要用力。

5、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6、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快或慢,启动或停止)运动员用力就可以改变足球运动快或慢,使足球启动或停止。

7、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8、学生活动手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记录表我发现: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2用气球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因为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3、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4、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5、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气球吹足气后再松开口部,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科版(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科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课堂知识重现1. 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背带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 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物体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物体的重力是向下的。

3.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4.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5. 依靠反冲原理运动的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直升飞机、炮弹等。

6.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7. 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8. 被压短或拉长的弹簧;拉开的弓;捏扁的海绵等都会产生弹力。

9. 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10. 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的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11.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力越大,长度改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12. 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它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13. 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则统一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 100克的力。

14.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5.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6.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力与运动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也是本册围绕“运动”这一统一概念而设计的核心单元,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奠定基础。

本单元从认识什么是力开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力,进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怎样让物体有静止到运动在到静止。

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力”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九推和拉设计理念:为了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新标准》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操场为活动地点,让学生在宽敞的场所尽情地去活动、观察、研讨,在游戏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教学时间: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活动过程:一、预备运动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范等。

四、多人推拉游戏1、用力拉动。

(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

指导要点:注意事项: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

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评量: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单人推拉教学目标:一、了解支撑身体的动作及方法。

二、能运用手脚支撑身体,并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三、培养学生坚忍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动物奇观: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大鳄魚:俯卧、匍匐前进。

小马:双膝跑地走。

骆驼:手脚撑直、四脚走。

小鸭:双手抓住后脚跟,蹲膝走。

青蛙:蹲姿、手插腰,向上或向前连续跳。

螃蟹:仰卧、手脚撑地,腹部挺平,四脚走。

二、顶天立地:双(单)手支撑身体。

伏地挺身、单手双脚撑地、单手单脚侧撑、单手屈腿撑地。

三、中秋月圆:俯撑或仰撑,然后以手或脚为轴心画圆圈。

指导要点:1、教师可让学生来讨论各种动物行走的动作。

2、手脚支撑身体前进时,可以变换手脚著地的顺序。

3、动物行走,可前后或左右行进。

教学评量:一、能够了解并模仿几种动物的行走动作?二、看看能否顺利地操作手和脚来支撑身体。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双人推拉2教学目标:一、了解推拉的动作及方法。

二、能操作自己的身体,做出推拉的动作。

三、培养学生友爱的态度与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力拔山河:两人以三七步面相对站立,然后以单双手做互拉的动作。

二、背负重担:两人蹲著或坐著,利用背靠背,往上推顶,然后站立。

三、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四、手推车:指导要点:一、为安全考虑,务必请学生抓住对方手腕部位。

二、使用双手推拉时,手要平举交叉并相互抓住对方的手腕。

三、一组两人以上时,第二位以后者,应抱住前者的腰部。

四、力拔山河除站立外,亦可用蹲姿或坐姿。

五、活动时可一组2人、3人、4人或多人。

教学评量:一、能否用身体操作推拉的动作?二、能否支撑行走10公尺?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谁的力气大教学目标:一、认知部分:能说出推拉运动各项学习內容及分组游戏的动作要领及方法。

二、技能部分:能完成单人或双人以上推拉游戏活动。

三、情意部分:能喜欢推拉运动,做分组游戏时能与同学合作,并遵守规则。

教学准备:一、场地:平坦地面。

二、设备器材:口笛、软垫、小方桌。

教学过程:一、热身运动主要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因为本单元推拉运动较为激烈,上课前之热身运动需加強。

二、臂力比赛两人一组,分别蹲或坐于方桌之两侧,各伸出右手臂紧握双拳,手肘互勾,开令后,相互用力,手臂被压制于桌面者负。

三、斗鸡比赛两人面对面,右脚后屈,右手抓住右脚掌,左脚支撑全身重量并保持平衡,开令后,两人以左手互推,接触部位以手臂,肩膀为原则。

四、夺宝游戏﹝一﹞分组:全班学生分成两队,或是每两人一队。

﹝二﹞方法:将绳子套在腰部,并在海棉垫两端放置小积木〔或其他替代物品〕,看谁先捡到小积木就算贏了,可用打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

﹝三﹞规则:沒有捡到小积木时,不可以离开垫子,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

指导要点:注意事项:(一)教师需了解推拉运动为重量体能的一种,综合而言,为肌力及肌耐之训练,而小学中年級之教学重点,仍然以操作身体的能力为主,因此应以游戏方式启发与趣味为原则。

(二)本单元教学完毕,应有适当的方松〔以轻柔,按摩肌肉方式进行〕才不致造成乳酸过多而形成肌肉后痛。

教学评量:具体评量标准参考:1、会做推拉游戏。

2、各种推拉游戏动作协调者。

3、进行各项竞赛均能获胜。

教学反思:十常见的力教学理念: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

力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却是学生所陌生的。

因此,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观察、发现、认识与探究中培养与形成学生注重观察与思考进而探究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

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棋子等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粉笔盒,粉笔盒(物体)怎样了?要求:用简单的图形来描述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过渡:力在哪里?——到处都有力。

(让学生立足现实感受,以利于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

)三、发现、认识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分析与发现科学规律,并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形成对力的概念认识。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2、游戏:弹棋子要求:弹棋子的方法。

(教师演示)记分方法。

(板书说明)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

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

力有大有小。

力有方向……)五、反馈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思维,通过对新问题的提出以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以便于拓展性的学习。

)教学反思:十一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 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 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2 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 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图片等重点: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一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1 小组智慧,想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