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翻译家精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1. 汪曾祺的生平汪曾祺(1920年3月3日-1997年12月14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汪曾祺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他的祖父汪锡良、父亲汪化中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汪曾祺自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才华。

2.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2.1 小说创作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调,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农村人民的乡土情感和深厚的人情味道。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白鹿原》等。

其中,《白鹿原》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喜爱。

2.2 散文创作除了小说创作,汪曾祺还以散文作品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有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有的作品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为主题。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淡雅的笔触和自然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亲切而舒适的感觉。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将平凡的事物和日常的场景转化为文学的艺术形象。

2.3 翻译工作除了自己的创作,汪曾祺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

他将外国文学经典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

他翻译的作品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个文学流派,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

在翻译工作中,汪曾祺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力求做到忠实而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汪曾祺的影响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贡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传奇故事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传奇故事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传奇故事许渊冲,著名翻译家,生于一九一四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擅长翻译英、法、德、西、俄等世界文学名著。

他翻译的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历史等多个领域,并且以其对文学作品深入的理解和精湛的翻译技艺而享有盛誉。

而许渊冲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成就了一番辉煌的翻译事业。

许渊冲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中外文学均有涉猎,对许渊冲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时候,许渊冲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热爱读书,对文学作品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读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不少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深受其影响。

许渊冲上学的时候,就在英、法、德语等外语上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那个时候,正值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外国文化的涌入给了他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底蕴。

这也成就了他后来成为杰出的翻译家的基础。

许渊冲的翻译事业始于抗战时期,当时他曾在内地的重庆从事过翻译工作。

在那段时间里,他不仅学习了外国文学作品,还有幸接触到了不少出色的翻译家,这为他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且成为了冉冉升起的翻译新星。

在翻译事业取得初步成就之后,许渊冲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学识和阅历,才能更好地翻译出外国文学的魅力。

于是,他励精图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熟悉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还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且深入研究了外国文学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这些丰富的知识为他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的文艺圈里,许渊冲也是因翻译多部英、法、德文的文学作品而声名鹊起,开始被业内人士所景仰并请他翻译重要的文学作品,他的翻译风格也因此得到广泛认可。

他一直以来保持着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凭着他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文学见解,他可以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得通顺易懂、传神入化。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广泛的认可,也在国际上获得过很高的评价。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他们的翻译经典杨宪益(1915—)、戴乃迭(1915—1999)夫妇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以其毕生精力,夫妻合作、珠联璧合,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他们翻译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少有人能企及。

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

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杨宪益主张,在翻译的同时要力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保留或者显现原文的风格。

这一问题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一部最接近原著的英文全译本。

在这部翻译巨著中,集中体现了杨氏翻译法的妙处和高深的造诣。

一、译文同义习语的套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同义习语的套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习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上和语法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的感觉。

英汉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名句和习语。

它们在内容上、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

这时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可以达到从语义到文体上的最自然贴切。

如:(1)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第三十六回)This is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此句就是引用了“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的形式,而在前面添加了“this is”。

(2)贪多嚼不烂。

(第九回)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此句就是将英语习语“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中的“one”具体体现在“you”身上。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翻译家姜乙介绍

翻译家姜乙介绍

翻译家姜乙介绍姜乙老师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学者,出生于中国湖南省的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家庭。

姜乙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他的父母都是文学、历史方面的专家,这为他日后的翻译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姜乙先后毕业于北大外国语学院、法国索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学府。

早年间,他曾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日本和朝鲜的教授、翻译等职务。

在这些工作中,他不但能够熟练掌握多国语言,还具备了深入了解多种文化的能力。

这为他的后来的翻译和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姜乙老师是现代翻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翻译理念和方法享誉国内外。

他坚信翻译不仅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转化,更是文化和思想的转化。

正因为如此,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准确无误,更能忠实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姜乙老师的翻译作品既涵盖了文学作品、政治论著、历史著作等领域,还包括了东亚的文学和文化作品,如《莲花》、《梦之花》等。

姜乙老师的翻译作品不仅在海外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内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的翻译风格简明、准确,把握了原著的精髓,使得他的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情感充沛,这也是他一次次地获得了翻译大奖的原因。

除了翻译工作外,姜乙老师还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曾担任多个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机构的著名教授和研究员。

在其研究领域中,除了语言、文学和文化外,还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等领域。

在这些学术领域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在学术界广泛传颂,成为许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在多年的翻译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姜乙教授不但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精华,还为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姜乙教授以充沛的热情、扎实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更是受到无数年轻翻译和学者的敬慕和学习。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严复的文章

严复的文章

严复的文章严复(1908年-1995年),字国良,原名严复敬,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以批判性翻译而著名,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

他的著作《翻译学纲要》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其文风简洁明快,语言精准凝练,逻辑严谨。

他的文章往往表达了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引人深思。

在严复的文章中,他通常以问题为引子,通过逐步分析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展开对问题的探讨。

他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他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严复的文章不仅注重内容的严谨性,也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严复的文章涉及的领域广泛,既有文学、教育方面的文章,也有关于翻译的专业论文。

他对文学、教育、翻译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文章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严复的文章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文章既有理论性的论述,也有生动的描写,既有深入的思考,也有幽默的笑点。

严复的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人的命运,他的文章既有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也有对人性的思考,他用文字传递着他对社会和人的关怀和思考。

严复的文章给人以思考和启发,他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力量。

他的文章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通过阅读严复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见解,也能够得到他的启发和教诲。

他的文章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思考。

严复的文章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和研究他的文章,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严复的文章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他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力量,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冰心的简介

冰心的简介

冰心的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号冰心,江苏淮安人,祖籍江苏溧阳。

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化名人。

1918年生于上海,司徒雷登等为之题诗。

冰心的父亲谢三元是浙江绍兴人。

她的父母离婚后,她随母亲得到继父谢选骏。

她的亲生父亲在她幼年时往返于上海和武汉之间。

她的父亲因得赠的卷烟、俸银物归原主而因沽名钓誉于朋友南路的书斋。

那是湖南的时代书报亭货窗边火瓶大碗,用纸包香烟和豌豆米饭对付初九报主的说法。

冰心从小聪明伶俐,有良好的文学天赋。

她曾就读于私立海伦女子中学,后就读于上海聚贤小学和善育女中。

冰心后来考入南洋女子高级中学(即南洋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系(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冰心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以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著名。

她的作品主题多样,涵盖了生活、爱情、友谊、故土、历史等方面,作品语言简明,情感真挚。

她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与许多著名作家一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冰心曾以其优秀的翻译成就为人所知。

她的翻译作品包括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威尔德·莎士比亚》等。

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化见识为读者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交流。

冰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共人物。

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抗议战争等社会运动。

她常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言论,倡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民教育,倡导和平与友谊。

冰心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成立时颁发的作家活动家等重要荣誉。

冰心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辉煌,她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瑰宝。

冰心逝世于1999年,享年81岁。

她的离世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代。

她的作品至今仍备受读者喜爱,她的思想和精神也给人们以启迪和鼓舞。

冰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翻译家简介:钱钟书

翻译家简介:钱钟书
青 衣
3.2 避“讹”:“讹”论
• 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 他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说到,林译小说对于原文部分
的不忠实和“讹”是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
青 衣
3.3 求“化”:“化境”论
• 钱钟书先生1934年在《论‘不隔’》一文中就曾提出过, “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原文。”
• 钱钟书先生对于翻译的标准用了一个“化”字
•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 留着神伤之甚也。
• 钱钟书先生译拜伦给情人的一封信,笔走典雅,一不留神竟然超越原 文,成为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完美实践了他所提出的“化境”亦兼 具典雅文白之美。
青 衣
Thank you!
引‘诱’→ 避‘讹’→ 求‘化’
青 衣
3.1 引“诱”:诱论(媒论)
• “诱”或者“媒”字形象的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 用和目的。
• 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写到:
“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 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 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 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姻缘”。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所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1998.12.19)
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 译家,文学研究家。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林语堂先生十大金句

林语堂先生十大金句

林语堂先生十大金句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化名人,著有多部经典之作。

他以其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文字,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金句,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是他的十大金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是林语堂先生最为著名的金句之一,也是他的人生经验之谈。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要学会接受和面对它们,不要轻易放弃。

2. 自由是勇气的奖赏。

林语堂先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认为自由不是来自于某种天赋,而是需要靠人们的勇气去争取。

要想追求自由,就需要充满勇气和决心。

3. 书籍是朋友,是导师,是宝库。

林语堂先生一生阅读无数,他认为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知识、智慧和力量,它们不仅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导师和宝库。

4. 要闲得潇洒,不要闲得堕落。

林语堂先生认为,人生中适当的闲暇时间是非常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正确利用它。

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读书、思考、旅行等,但绝不应该浪费在无意义的娱乐、消费和磨洋工上。

5.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快乐是最大的成功。

林语堂先生极度重视健康和快乐的重要性。

他认为,身体健康是一切成功和幸福的基础,而快乐才是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东西。

6. 知识和爱情一样,不能束之高阁。

林语堂先生认为,知识和爱情都不应该受到束缚和限制。

知识需要分享和传播,而爱情需要自由和相互理解。

只有真正的自由和理解,才能让知识和爱情得以茁壮成长。

7. 美是肃穆的,不是欢乐的,即使是欢乐的美,其根本也是肃穆的。

林语堂先生对美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欢乐和快乐,更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肃穆和庄严。

只有在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中,才能达到心灵的升华。

8. 生活的真谛在于理想。

林语堂先生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

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充满勇气、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高峰。

郑振铎简介

郑振铎简介

郑振铎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也是我国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他原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

1917年夏,他考进了北京铁路管理学院。

1919年"五四"运动中,成为该校学生代表和福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从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毕业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1921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

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

他还先后参与编辑了《闽潮》,《新社会》,《文学旬刊》等刊物。

1931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致力学术研究,并主编《世界文库》。

抗日战争期间留居上海,坚持进步文化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理事会副主席等职。

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逝世。

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

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另有《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一生不仅著述丰富,他发表的大量译作、译论在中国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郑振铎的主要译作及其影响郑振铎的一生没有离开过翻译,成果颇丰,对我国文学与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掌握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因而从事的翻译都是从英文转译的。

他一生翻译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下面我们分类讨论他的作品。

(一)、郑振铎译介的俄国文学。

郑振铎最早在二十年代开始翻译俄国小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1920年到1923年间,郑振铎所推荐、翻译的以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

契可夫,高尔基等为代表的俄国著名的作家作品、论文及"序文",论著等,共二十多篇(部)。

由他与人合译的,《俄国戏曲集》(共学社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在"五四"时期的读者中颇具有影响。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

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

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

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巴金

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李尧棠别名:巴金、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成都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逝世日期:2005年10月17日职业: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毕业院校: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主要成就: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2003年“人民作家”荣誉称号代表作品:《家》、《春》《秋》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百科·人物成都,是一个让人呆下来就不想走的城市。

巴蜀之地,多少英雄豪杰,独领风骚。

欢迎来到城市百科-成都站。

城市百科,读懂每一座城市。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成都的人物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走进成都】巴金小说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其他寒夜中篇小说海的梦▪ 春天里的秋天▪ 灭亡▪ 死去的太阳▪ 砂丁▪ 萌芽▪ 新生▪ 利娜▪憩园▪ 第四病室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 明珠和玉姬▪ 复仇▪ 光明▪ 电椅▪ 抹布▪ 将军▪ 神·鬼·人▪ 沉落▪ 发的故事▪ 雷▪ 还魂草▪ 小人小事▪ 猪与鸡▪ 李大海目录个人简介人物生平人生事记个人作品著作书目译文集汇巴金作品译本一封乡书成就贡献名言警句社会评价展开个人简介人物生平人生事记个人作品著作书目译文集汇巴金作品译本一封乡书成就贡献名言警句社会评价展开编辑本段个人简介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杨绛

杨绛
1920年,随大姐三姐前往上海启明上学。1923年,考入苏州振华女中。1928年,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失败, 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1933年,前往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4年,获得清华优秀生奖;同年,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短篇 小说《璐璐,不用愁!》。1935年,在苏州庙堂巷家中大厅与钱锺书举行婚礼;同年夏季,与钱锺书一同前往英 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谢谢观看
1937年5月19日,女儿钱瑗出生。1967年12月31日,钱瑗与王德一注册结婚。1970年6月13日,女婿王德 一被极左派诬为“五一六”自杀身亡;12月1日,妹婿孙令衍在天津大学自杀去世。1974年5月4日,钱瑗与杨伟 成 注 册 结 婚 。 1 9 9 5 年 底 , 钱 瑗 腰 痛 发 病 。 1 9 9 6 年 1 月 , 钱 瑗 住 进 温 泉 胸 科 医 院 ; 11 月 3 日 , 胸 科 医 院 报 钱 瑗 病 危 , 患肺癌转脊椎癌,病发已是末期。1997年3月4日,钱瑗去世,8日火化。
1998年12月19日7时38分,钱锺书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杨氏家族世居无锡,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 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孩提时代的杨绛 杨绛的母亲是唐须嫈,于1937年11月17日,在逃避日寇时在乡间患恶疟疾去世。杨绛的父 亲是杨荫杭,191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清室肃亲王善耆讲授法律, 于1945年3月27日,在苏州寓所脑溢血去世,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母 1 7 日 , 出 生 于 北 京 , 父 母 籍 贯 江 苏 无 锡 。 辛 亥 革 命 后 , 迁 居 上 海 宝 昌 路 。 1 9 1 3 年 , 举 家 迁 居 苏 州大石头巷。1914年,举家迁居杭州保倜塔附近。1915年,在贝满幼儿院上幼儿班,后迁居西城东斜街,在西 单牌楼第一蒙养院上学前班。1919年,在大王庙小学上学。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严复,作为中国现代翻译家的代表之一,为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颗明星,无论是在翻译实践上还是在翻译理论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严复作为翻译家的功勋。

一、生平严复,字代庵,号称一悟道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享年五十六岁。

严复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中西文化,擅长多种语言,如中文、英文、法文等,为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翻译实践严复热爱翻译事业,对翻译充满了激情和热忱。

他致力于将中外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翻译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引进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严复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在翻译实践方面,严复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拜伦的诗歌等。

他从源语语境和目标语语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风采和韵味。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的表达,尽可能还原作品的原汁原味。

此外,严复还创立了翻译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员的外语水平和翻译技巧,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严复对学员们的培养和指导使得中国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翻译理论严复不仅在翻译实践上有卓越的成就,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对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是指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思想,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不加以歪曲或改变。

严复强调翻译要准确无误,不得违背原作的本意。

“达”是指要使译文能够顺畅流利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严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应该能够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雅”是指要使译文具有优美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性。

严复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使译文更富有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王晋华翻译家简介

王晋华翻译家简介

王晋华翻译家简介Translator Introduction: Wang JinhuaWang Jinhua is a well-known Chinese translator and scholar, specializing i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from German, Russian, and French into Chinese. He was born in Chongqing, China in 1960 and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1983. He has sinc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respected literary translators in China, and his work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troducing foreign literature to Chinese readers.1.王晋华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和学者,擅长将德语、俄语和法语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

Wang Jinhua is a well-known Chinese translator and scholar, specializing i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from German, Russian, and French into Chinese.2.他1960年生于中国重庆,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

He was born in Chongqing, China in 1960 and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1983.3.自此之后,他成为了中国最著名和受尊敬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的作品对向中国读者介绍外国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光建(1867-1943年,原名光鉴,字昭,笔名君朔、于晋,广东新会人。

【个人简历】幼年启蒙就读于麦园村书塾,成绩冠县郡。

15岁考入天津北洋水
师学堂,每试名列第一。

毕业后奉派赴英国,入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深造。

后转入伦敦
大学,习物理数学,转习文学。

光绪十八年(1892年,伍光建学成归国,任天津水师学堂助教。

之后,历任出使日本大使随员、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的一等参赞、学部二等咨议。

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留学生廷试获赏文科进士出身;海军处成立,任顾问兼一等参赞。

次年改设海军部,历任海军部军法司、军枢司、军学司司长。

宣统三年(1911年6月,中国教育会成立,伍被推为副会长。

民国成立,他历任财政部参事、顾问,盐务署参事、盐务稽核所英文股股长,时间长达10载。

北伐军兴,南下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

不久,定居上海,专事翻译文学作品,为我国现代著名翻译家。

1943年6月10日,伍光建在上海逝世,终年76岁。

伍的一生译著甚多,所译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和作品共130余种,近千万字。

清末出版的有《中国英文读本》5册,《帝国英文读本》9种;文学译著代表作有大仲马的《侠隐记》、《续侠隐记》以及狄更司的《劳苦世界》、歌德的《狐之神
通》、布纶忒的《狭路冤家》等。

1979年初,伍氏后人在上海寓所发现伍光建近300万字的翻译遗稿,主要是历史与传记作品,如《英国第二次革命史》等。

1981年收其生前未发表的译稿19篇,出
版《伍光建翻译遗稿》。

杨必(1922-1968夏志清《重会钱锺书纪实》写为杨璧,当为作者误会。

女。

祖籍无锡。

著名翻译家。

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22年生于上海。

因排行第八,父亲用八”字的古音必”给她取名。

30年代在工部局女中就读。

高中毕业入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学最后一年失怙。

毕业留校任助教,兼任震旦附中英文教师。

曾任傅雷之子傅聪的英文老师。

在傅雷的鼓励和钱锺书的指导下开始翻译文学作品。

译有《剥削世家》和《名利场》(译书的选择与书名的译法均是钱锺书帮忙定的。

她还曾在国际劳工局兼职(可能是1949年开始。

1952年院系大调整,由震旦大学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评为副教授。

终身未婚,被称为复旦的玉女教授”
杨家是有名的书香世家。

杨父杨荫杭先生(1878-1945字补塘,笔名老圃为中国
第一批革命党人,先入北洋学堂后转南洋公学学习,再到日本早稻田攻读法律学士。

1910年,获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

姐姐杨绛,姐夫钱锺书,都是知名人物。

大姐杨寿康,曾译过法国布厄瑞的《死亡的意义》。

二姐早夭
翻译成就
杨必译(英埃杰窝斯著《剥削世家》(1953年平明出版社出版
杨必译(英萨克雷《名利场》(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874页,上下两册
杨必翻译过小说《名利场》,这是世界文学名著,她的翻译非常好,这部书发行甚广。

她没有出国留过学,但是聪明用功,而且长期跟外国在华的修女学习外文所以在语言方面造诣很高。

杨绛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生杨绛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
学进修。

育有一女钱媛(1937-1997。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

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文名:荣如德
别名:鄂以迪、章云义、罗豆
国籍冲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无锡
职业: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毕业院校:华东革大外文专科学校俄语专业
主要成就:翻译狄更斯《奥立弗退斯特》
翻译斯蒂文森《金银岛》
《癌症楼》最早译者
代表作品:白痴》《白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短篇小说》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俄、英语翻译。

主要翻译作品有狄更斯《奥立
弗退斯特》、斯蒂文森《金银岛》、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萨克雷《花花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白夜》等
个人作品
俄语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白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短篇小说》(第二卷:白夜,涅朵琦卡,小英雄,庄院风波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尔仁尼琴:《癌病房》上海译文出版社
田德里亚科夫:《六十支蜡烛》上海译文出版社;《死结》人民文学出版社
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龚桐、荣如德译作家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布尔加科夫:《屠尔宾一家的日子》(载于《外国文艺》1982/4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塔洛夫:《初恋》作家出版社
李别进斯基、布洛克:《党的儿子:基洛夫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奥青纳雪克(捷克:《公民布里赫》上海文艺出版社
克诺莱:《母亲》(金人、荣如德译作家出版社
雅柯勃逊:《生活在城堡里:四幕八场剧》作家出版社
伊萨克扬等:《希望的旗帜:亚美尼亚作家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斯捷尔马赫:《真理与歪理》(荣如德、冯鹤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语部分
斯蒂文森:《金银岛》《化身博士》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狄更斯:《奥立弗退斯特》(《雾都孤儿》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外国文学/四川人民/山东文艺冲国文学/上海译文
萨克雷:《花花世界》(《名利场》上海译文出版社[1]
奥威尔:《动物农场》上海译文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