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9法布尔《蝉》教案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9课《蝉》教案
蝉,古称蜩(tiá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把蝉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教师点拨:采用哪种说明顺序更好,关键是看哪种顺序更符合认知规律,更便于让读者明白并接受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或者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立意等。
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答案示例:《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过文章,你知道蝉从产卵到成虫,其生长要经历哪些过程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感受作者对蝉的描绘。
运用圈点批注法,深入理解课文。
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2.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蝉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二、预习检测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简单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交流感受,分享对蝉的认识。
四、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析作者对蝉的描绘。
2.圈点批注,理解关键词语。
3.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交流讨论,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1.阅读拓展文章,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2.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新认识。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蝉的观察日记,要求描绘细致,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什么?二、课堂讨论1.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写作训练1.根据对蝉的观察和感悟,进行写作训练。
2.交流分享,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讨论,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观察日记。
五、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写作训练。
2.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感受生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教案
19 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所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识生存和进化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新文明是我们的使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试着对蝉这种昆虫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文学家。
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
作品有《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
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字词积累:1.语音金蜣巷道臃肿涂墁徘徊皮鞘纤维喧嚣媲美2.语义臃肿: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小心,留心。
庞然大物:指高达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荣的事物。
庞然,高达的样子。
灭顶之灾:指被水淹死。
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灭顶,水漫过头顶。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学习感悟文章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意境。
2. 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课文复印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蝉蜕、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蝉的了解和观点。
2. 展示蝉蜕,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阅读课文 (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 文本分析 (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Step 4 练习与巩固 (15分钟)1. 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文章,展示他们的写作能力。
2. 教师介绍更多关于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Step 6 总结与评价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互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Step 7 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5分钟)1. 课后作业:完成作文《我眼中的蝉》,并准备图片或其他材料进行展示。
2.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蝉的特点和习性,增加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他们也学会了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蝉》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蝉》是法国近代昆虫学家法布尔在长期实地观察的基础上,以第一手资料写成的一篇科学小品。
它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原文共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作者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分别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课文节选第二、四部分。
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说明中运用文艺描写的手法,把蝉的生活和形象写得亲切生动、活泼有趣。
如对蝉产卵受到敌人侵害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对蝉脱壳一段的描写连用了八个动词。
仿佛八幅精彩画面,把一个活生生的蝉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教学目标:知识与方法学习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注大自然,并且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大自然,并且喜爱大自然。
教学突破文中描写既生动又细腻,重点注意作者的观察方法——作者观察细致、周到。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引导他们关注生命、关注大自然、喜爱大自然。
在学习作者观察的基础上品味课文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学习运用文艺手法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由有关蝉的神话导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文体,大致给课文分层,理清蝉的成长简史。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又细腻的段落,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进而品味作者拟人、比喻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图片。
师: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蝉,知了……)师: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蝉。
(板书)师:那么,有人可以来说下和蝉有关的东西吗?学生发言。
师: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9课《蝉》教案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蝉》一课,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丰富词汇量;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提炼并表达课文主旨和寓意的思维能力。
-观察与感悟的写作方法:课文作者通过对蝉的观察,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从观察到感悟的写作方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作者通过对蝉生命周期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课文主旨和寓意的理解: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如: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通过对蝉的观察来思考生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课文的主旨。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课文解读、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比较《蝉》与其他描绘自然的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围绕蝉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这也让我意识到,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话题缺乏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蝉》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大家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对蝉的观察和感受。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教案
19蝉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蝉也叫“知了”,居昆⾍纲,同翅⽬,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九课《蝉》教案 【学习⽬标】 1.了解、掌握说明⽂的⽅法,并能运⽤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的丰富内涵,体会本⽂的语⾔特⾊。
【学习⽅法】学⽣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 通过提问的⽅法巩固上节课对本⽂内容的感知,从⽽引导学⽣进⼊本课时的学习。
⼆、展⽰点评(30分钟) 题⽬⼀:回顾⼗七⼗⼋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法的知识,说说本⽂采⽤了哪些说明⽅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的说明⽅法,并会赏析其作⽤。
题⽬⼆:说明⽂的语⾔具有准确性,试从⽂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语⾔的特点。
题⽬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是⾸先写蝉的地⽳,从蝉的幼⾍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体会⽂章别具匠⼼⽽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四:仔细观察⼀只⼩动物或者昆⾍的⽣活习性,学习课⽂⽣动的说明⽅法,写⼀段介绍说明的⽂字。
两百字左右。
(⼝述) 【设计意图】让学⽣学习写作说明⽂,学以致⽤。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环节,解决学⽣的疑问,使学⽣对⽂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双⾊笔对⾃⼰的错误进⾏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论补充在⾃⼰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我们对昆⾍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体⾥⾯有⼀种汁液,可以⽤⼒抵御⽳⾥的尘⼟。
它掘⼟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上,使泥⼟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
幼⾍再⽤它肥重的⾝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的罅隙。
所以,它在地⾯上出现的时候,⾝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教案
-难点解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如何将蝉的生长过程与人的成长、奋斗联系起来,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讨论来突破。
(2)课文中生僻词汇和复杂语句的理解;
-难点解释:如“蜕皮”、“噪声”等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生僻,需要通过实物展示、语境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界的赞美;
4.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能够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学会欣赏和创造美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从蝉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与可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蝉的生长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例如:课文中描述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蜕变过程,以及其在夏季的“噪声”中所扮演的角色。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蝉》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夏天蝉鸣的声音,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很活跃。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蝉的生长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我讲述得不够详细,也可能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太感兴趣。
在讲解蝉喻人写作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修辞手法应用的训练。
(2)分析蝉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借蝉传达的人生哲理;
-例如:通过对比蝉的短暂生命与人的寿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学习并运用本课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蝉》
-生词和短语的记忆与运用:部分生词和短语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学生难以记忆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记忆技巧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蝉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蝉的生命周期、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蝉在自然界中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修辞手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蝉》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蝉》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对蝉的观察和感悟。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蝉的生命周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的读音、词义和用法。
3.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的读音、词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辅助材料:课件、黑板、活动单、录音机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文《蝉》。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标记,记录不理解的地方。
1.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不理解的问题。
2. 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Step 3 播放录音(5分钟)1.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学生可以边跟读边找出自己所读错误的地方,并纠正错误。
Step 4 教师讲解(15分钟)1.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和细节表达。
包括: - 课文的主题和段落结构;- 课文中的重难点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课文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 教师板书重点知识点,供学生记忆。
Step 5 合作写作(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小组成员来表演蝉的生活场景。
2.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表演,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写一段关于蝉的合作作文。
Step 6 展示和评价(5分钟)1.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表演和合作作文。
2. 教师和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表演和作文。
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复习卡片,总结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生字词和短语。
2. 布置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关于昆虫的图书或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Step 8 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重新梳理课程安排。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9课《蝉》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9课《蝉》精品教案其中,第2自然段介绍蝉的幼虫在地穴中的生活方式;第3自然段介绍蝉幼虫的蜕皮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蝉幼虫变成蛹的过程;第5自然段介绍蝉蛹变成成虫的过程;第6自然段介绍蝉成虫离开地穴的过程;第7自然段介绍蝉成虫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第三层次(第8自然段),总结蝉的地穴考察,指出蝉是“一种特殊的昆虫,它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昆虫大不相同”。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的繁殖过程。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9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时间和产卵方式。
第二层次(第10自然段),介绍蝉卵的特点和孵化过程。
第三层次(第11自然段),总结蝉的卵的考察,指出蝉的繁殖方式是“一种奇特的繁殖方式”。
2、师:我们看完了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文章很详细,介绍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而且用了很多拟人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形象。
师:对,法布尔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拟人化的手法,比如“蝉的地穴,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它们仿佛在说话”等等。
这种写法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蝉的生活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拟人化的表达手法。
三、拟人化的表达手法1、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拟人化表达手法,并思考这些表达手法为什么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拟人化表达手法,比如“蝉的地穴,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它们仿佛在说话”等等。
学生思考:拟人化的表达手法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师:除了拟人化的表达手法,文章中还有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回答:比喻、排比等等。
师:对,文章中还用了比喻、排比等等修辞手法。
比如,“它们的声音好像在呼唤着什么”、“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却很充实”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四、生活哲理1、师:除了介绍蝉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文章中还寄寓了哪些生活哲理?学生回答: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法布尔》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法布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蝉–法布尔》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对蝉的研究过程,通过蝉的生活习性,展示了蝉的坚韧和生命力。
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昆虫世界,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昆虫学,尤其是蝉的生活习性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法布尔的研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
2.难点:法布尔研究方法的领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法布尔的研究方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蝉–法布尔》课文。
2.辅助材料:关于蝉和昆虫学的相关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对蝉的好奇心。
然后简要介绍蝉的生活习性,引出课文《蝉–法布尔》。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蝉–法布尔》,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蝉的生活习性和法布尔的研究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和法布尔研究方法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蝉》的主要内容和科学精神,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观察记录和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观察实践、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和自然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蝉的生态习性和生活过程的详细观察。
学生对科学观察方法和自然生命价值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法布尔的科学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作者简介:亨利·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蝉》选自其代表作《昆虫记》,通过对蝉的观察,展现了其对昆虫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教学准备:《蝉》课文PPT课件,包含亨利·法布尔的生平简介、《昆虫记》作品特点和相关科学背景。
蝉的生态图片、视频资料,展示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学生作业本、笔、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昆虫观察”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蝉的生态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蝉及昆虫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亨利·法布尔的生平和《昆虫记》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蝉生态习性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蜕皮”、“羽化”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蝉生态习性和生活过程的观察。
深入探讨(15分钟)1. 观察方法:分析文中的科学观察方法,如详细记录、比较分析等,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2. 生命价值:讨论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生命的价值。
初二《蝉》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3、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4、默读课文,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2、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1、搜集蝉的资料和图片。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介绍蝉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
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通过捉蝉,了解蝉的叫声响亮的原因。
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写作者通过捉蝉的游戏知道蝉的幼虫是什么样子。
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读书,知道更多蝉的知识,了解蝉的一生。
第四段(第10段)写作者对蝉的描绘和称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2、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蝉的叫声使树林更加宁静,鸟叫声使山谷更加幽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蝉》教案
《蝉》教案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3、掌握字音qiānɡ kē suì màn ruì金蜣窠隧道涂墁蚋yà qí xiāo xià zɑo bó轧碎鳍喧嚣罅隙跳蚤钹4、理解词义窠:鸟兽做的窝。
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纤:细小。
曝:晒。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5、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三、整体感知内容同学们,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采用读一读字音和字义。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尽量合作解决。
掌握重点字音字义。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都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研究。
课堂练习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防御.(yù)地穴.(xuè)黏.土(nián)B.蚊蚋.(ruì)掠.夺(lüè)纤.弱(qiān)C.孵.化(fú)鳍.状(qí)跳蚤.(zǎo)D.储.藏(chǔ)臃.肿(yōnɡ)顾忌.(jì)点拨:DA.地穴.(xué)B.纤.弱(xiān)C.跳蚤.(zɑ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CA.崛—掘B.曼—墁 D.桨—浆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马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B.我多么渴望像法布尔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造福啊!学生进行抢答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9 蝉教案(教学设计)
19蝉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难点)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重点)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9蝉教学设计
19 蝉课题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干燥、抵御、纤弱、罅隙”等词语。
2.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王大文译。
有删改。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读准字音罅.隙(xià)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寻觅.(mì)跳蚤.(zǎo)钹.(b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嚣,吵闹、喧哗。
匹敌: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霉:遭遇不好。
(也作倒楣)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
窠:鸟兽做的窝。
墁: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鳍:鱼类的运动器官。
新课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9.《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9.《蝉》教学设计
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文章内容具有真实性。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
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第11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试品析其好处。
这一段是动作描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课堂小结:
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艰难的生长过程清晰地呈现到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的同
情、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法布尔)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二)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
——蝉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时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
第7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8-9自然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0自然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24自然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以后,蝉要到四年之后才能被发现,那就是课文第2自然段开头所写的“蝉初次被发现”。
这时蝉才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样,课文就把蝉从卵——幼虫——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了。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四、重点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然后共同探讨并归纳:
挖洞(4节):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脱壳(7-9节):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产卵(11-12节):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
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关于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
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
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
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再读课文7-9节
明确: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那么你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看最后附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
间的活动)。
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五、语言特色
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
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以为“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
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
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六、深入剖析
鲁迅说,法布尔的著作有一个缺点:“用人类的道德于昆虫界。
”“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
”
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蝉深厚的感情,如(17节)“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翅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
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还有(末节)“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
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对蝉的深厚的感情。
七、作业:写一种昆虫或动物。
要求:同学们也能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然后写成文章。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