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七年级上人美版美术欣赏格尔尼卡教案汇总

合集下载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色彩。

简要介绍作者毕加索和创作背景。

2. 欣赏《格尔尼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3. 了解立体主义画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引导学生对比《格尔尼卡》和其他立体主义作品的特点。

4. 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学生讨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5. 创作自己的画作(15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感受,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自己的画作。

可以模仿毕加索的风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6. 分享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的其他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如布列松、布洛坞等艺术家的作品。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立体主义画派和其他艺术流派。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案名称:《格尔尼卡》的艺术创作与欣赏教案类型: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格尔尼卡》的艺术背景和创作背景;2. 学习《格尔尼卡》的构图、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材准备:1. 《格尔尼卡》的图片或幻灯片;2. 艺术材料,如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3. 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区。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介绍《格尔尼卡》,谈论对这幅作品的熟悉程度,并与学生一起观赏《格尔尼卡》的图片或幻灯片。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第二步:讲解通过讲解,介绍《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向学生解释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重点解析作品中的线条运用、对比、透视、氛围等要素。

第三步:实践在讲解完毕后,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

提供艺术材料,让学生用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进行绘画创作。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置不同的创作任务,如绘制感受《格尔尼卡》氛围的画作,重新演绎《格尔尼卡》中的场景等。

第四步:欣赏与评价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欣赏并互相评价。

通过展示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分享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步:总结回顾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总结自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艺术展览,让学生近距离观赏和感受更多艺术作品;2. 组织学生以《格尔尼卡》为题材进行更深入的创作,如绘制其他场景、写作感受或设计展览布置等;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展示《格尔尼卡》的展览板,结合文字、图片、绘画等方式进行综合展示。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与表达。

教学资源:1. 《格尔尼卡》的图片或幻灯片;2. 艺术材料,如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3. 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区。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分析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了解与运用绘画中的线条、色彩与构图等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意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和作者库尔别利斯基。

2.掌握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与构图等基本要素。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激发艺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简介•介绍《格尔尼卡》是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12年。

•分析作品的题材、构图和画面表现手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线条与构图•介绍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线条运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线条练习,体验线条对作品表现的影响。

3. 色彩运用•介绍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分析《格尔尼卡》中色彩的运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点。

•进行简单的色彩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颜色的表现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俄罗斯绘画的特点,进行自主创作。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表达的主题、运用适当的线条和色彩进行创作。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和交流,共同提高创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介绍《格尔尼卡》a. 共同欣赏•展示《格尔尼卡》的图像,让学生自由观看,并请他们描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等要素。

b. 背景介绍•介绍《格尔尼卡》是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创作的一幅作品。

•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

2. 线条与构图分析a. 线条概念介绍•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让学生理解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b. 观察《格尔尼卡》中的线条运用•分析作品中的线条类型(直线、曲线、斜线等)以及线条的粗细、方向等特点。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保守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同学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同学深入研讨。

如、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示手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发明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

围绕新课程规范,本课以关注全体同学,以有利于同学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确定适宜目标。

促进同学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同学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突破学科本位,以信息技术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

二、同学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一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生长的同学的生活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出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同学能接受的程度动身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发明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沛表示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和象征性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3、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发明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五、教学过程(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创作背景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

生1: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

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

(板书:格尔尼卡)(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3. 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技巧,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4. 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作。

2. 新课导入:介绍《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 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

4. 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构图、色彩、线条等。

5.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6.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资料及视频。

2.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 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绘画实践。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技巧及表现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开展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及新课导入:20分钟2. 画面内容分析:15分钟3. 艺术特点讲解:15分钟4. 绘画技巧讲解:20分钟5. 实践环节:45分钟7. 教学拓展:课后自主完成十、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明确《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等)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明白画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牛象征法西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从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入手,学会从构图、造型等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下,通过自己寻找资料、思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去深入分析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可采取集体绘画同样题材作品、用肢体表现画面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作品内容等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1.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2. 教学器材:录播教室;3. 教学课件:PPT 课件、公益广告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要讲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1.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3. 画家名字,哪个国家?4. 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去创作?同学们还要结合课本认真听讲,老师会随时停下,让你来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启今天的美术之旅。

二、新课(一)格尔尼卡的故事师:老师要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格尔尼卡》(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请同学们浏览课本。

板书:格尔尼卡。

师:《格尔尼卡》是什么?生:一幅画。

师:是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是一座小城的名字,在西班牙,曾经宁静而又美丽,但1937 年4 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疯狂的轰炸了这座小城,三个小时,变成了废墟。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欣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传统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深入探讨。

如: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

围绕新课程标准,本课以关注全体学生,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确定适宜目标。

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突破学科本位,以信息技术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

二:学生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一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呈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3: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五:教学难点理解认识毕加索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

六:教学方法手段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节: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格尔尼卡》产生兴趣,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介绍《格尔尼卡》的背景及作者毕加索。

教学过程: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格尔尼卡》的画作及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节:作品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格尔尼卡》,培养其审美能力,并分析作品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欣赏《格尔尼卡》,分析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

教学过程:1. 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讨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及作者的绘画技巧。

3. 总结《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节:创作指导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指导学生创作一幅以《格尔尼卡》为主题的画作。

教学内容:学习《格尔尼卡》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作。

教学过程:1. 讲解《格尔尼卡》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培养其创作能力。

第四章节:学生创作与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教学过程: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2. 引导学生从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节:课程总结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意义。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格尔尼卡》的背景、主题、创作技巧等。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格尔尼卡》这幅画作,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提高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希望等主题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格尔尼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思想内涵。

2. 如何运用欣赏和分析方法深入解读《格尔尼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历史资料和艺术欣赏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对这幅作品的兴趣。

2. 基本知识(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艺术特点等,帮助学生建立对这幅作品的基本认识。

3. 欣赏与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并讨论其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4. 思考与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格尔尼卡》所表达的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希望等主题,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5. 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分析,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一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画作,可以借鉴《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让学生课后欣赏和分析,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现场欣赏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一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画作,要求运用所学的欣赏和分析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格尔尼卡》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格尔尼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格尔尼卡》是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

解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观察和分析《格尔尼卡》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欣赏水平。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格尔尼卡》的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作品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格尔尼卡》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分析其平衡、对比和节奏感。

指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色彩,探讨其色彩搭配和运用的技巧。

分析《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如线条、形状和质感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格尔尼卡》的细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

提供美术术语的定义和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描述和分析《格尔尼卡》。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创作实践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尝试创作类似的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技能。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绘画材料和工具,指导他们进行《格尔尼卡》风格的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运用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等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作品。

3.3 教学方法:提供《格尔尼卡》风格的创作示例,引导学生参考和模仿。

分发工作纸和模板,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创作。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的作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作品展示与评价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展示和表达自己的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提供评价标准,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作品。

4.3 教学方法:安排作品展示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西班牙内战时期,纳粹德国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

2.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的代表作品及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3. 《格尔尼卡》的画面分析: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4. 《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和对战争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及其在《格尔尼卡》中的体现。

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立体主义画派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对战争的反思。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格尔尼卡》,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准备白板、记号笔等教学用具。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记录和作图。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讲解创作背景:介绍西班牙内战时期,纳粹德国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

3. 分析立体主义画派:讲解毕加索的代表作品及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4. 欣赏《格尔尼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对战争的反思。

6.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格尔尼卡》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特点,尝试绘制一幅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初一美术导学案美术作品欣赏《格尔尼卡》

初一美术导学案美术作品欣赏《格尔尼卡》

初一美术导学案美术作品欣赏《格尔尼卡》美术作品欣赏《格尔尼卡》八年级美术赵海云一、学习目标1、对《格尔尼卡》进行赏析,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毕加索生平和艺术风格,并欣赏其代表作品。

2、积极参与到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通过对作品《格尔尼卡》象征性表现手法的分析与学习,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把握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赏析《格尔尼卡》,弄懂画面包含的内容及意义,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形成珍爱和平的情感。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的。

三、学习内容一、课前组织教学课件播放几幅古典油画,营造一个欣赏美术作品的气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德国轰炸格尔尼卡的视频声源,同时出示名画《格尔尼卡》,同学们初步欣赏。

2.欣赏后交流这幅画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看后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独自思考,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三、观察体味,了解背景同学们进一步观察画面后质疑是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使画家画出这样的一幅画,同学们结合学材自研自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同时请一位同学自愿到讲台上利用“班班通”网络,查找一些资料补充同学们的发言,充当老师的角色。

四、审视感受、合作探究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同学们进一步审视画面感受1(画了些什么2(画面中的各形象表示什么3(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4(画面的色彩问题5(有关毕加索的个人简历和艺术风格同学们结合学材,要求讨论结束后,各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

学习小组也要派代表发表本小组的对于讨论研究后仍不明白的问题,在笔录纸下面的问题栏中记录下来自研自探(独学)合作探究(对学、群学)同时请一位同学自愿到讲台上利用“班班通”网络,查找一些资料在接下来同学们的发言质疑时,充当老师的角色。

五、总结反馈,师生答疑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反馈)六、学习评价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习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画面内容分析。

3. 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和学习。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画面内容的理解。

2. 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教师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教师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美。

(3)教师解读《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实践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如线条运用、色彩搭配等。

(2)学生根据所学创作方法,进行绘画实践,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3)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巧。

4.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2. 针对不同学生的绘画水平,教师要因材施教,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格尔尼卡》对现代美术的影响和启示。

2. 学生可以进行课后研究,了解其他著名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

七年级美术上册 格尔尼卡教案

七年级美术上册 格尔尼卡教案

课题《格尔尼卡》
总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格尔尼卡》的有关背景及对其的相关了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机械的临摹绘画转变成自我创造,教师要从教授者传变
成引导者,学会自我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
二、导入新课
问题1:谈谈你说知道的曾经发生在中国的战争。

问题2:你喜欢战争吗?为什么?
师:今天我们大家要一起通过一幅画来感受一场战争,欣赏《格尔尼卡》。

三、讲授新课
(边欣赏边分析)
A、关于毕加索(阅读画家小传)
B、作品内容分析
1、作品形象分析:——形象是完整的吗?(支离破碎)——简单描述你看到了哪些形象?——他们都象征着什么?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2、作品色彩分析:悲壮的黑白灰的色彩
3、作品构图分析:动荡不安的构图
四、小结
作业阅读或欣赏有关毕加索的传记或美术作品
(学生谈感受)
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背景:内容:立体主义1937年 1、形象:支离破碎
2、色彩:悲壮的黑白
3、构图:动荡不安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欣赏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学生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如:格尔尼卡、毕加索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恐惧等。

简单回答如:背景、内容、方教师活动引出问题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

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法、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

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搜集资料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蒙娜丽莎》《哭泣的女人》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出示课件: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

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

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1、学习评价:(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作品吗?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五、教学点评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侯令让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最容易上成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课,教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

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他们只有听的资格。

在许多的教师眼里,作品的意义、表现手法在美术史中有了一些定论,学生没有必要再进行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既然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当前,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赏教学的实处。

李老师在《格尔尼卡》的欣赏课上,以“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为基本思想,对欣赏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节课,她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强调学生的感受,而且还强调了理性分析。

第二节课,她适时地抓住了“9·11”这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写创作心得。

我认为她的这两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部分值得肯定:(一)第一节课,李老师用的欣赏程序为:感受、认识作者、描述作品、分析诠释、评价,在这一程序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但又有教师的讲解,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学生的欣赏程序。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潜质,不能低估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的能力。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反应决不是单向的、被动的。

他们对生活、对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课本里,一张再好的美术作品,如果失去了学生,失去了学生的感受,还有什么价值?充其量只是一张印刷品而已!只有学生,才能赋予这张印刷品以生命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双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二) 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正像肖川教授所指出的:“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李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讲解,把“立体主义”、“象征”等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不认为,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就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

在适当的场合下,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李老师在备课时,精心地为学生准备了有关毕加索、立体主义等资料。

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李老师的创作课,是建立在学生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以及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有了欣赏课作基础,学生的创作就能从自发的状态进入到自为的状态。

他们就会发生观念上的变化,尝试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去创作,这一点从学生的作业就可以体现出来。

图1把飞机画成了一把剑,把大楼画成了一个人,小作者用的是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

图3是以吉祥物流泪象征着9·11人类悲剧的发生,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期望。

这些创作手法在《格尔尼卡》中都不难找到。

如果不是教师刻意地让学生理解毕加索的艺术手法,学生很难自发地使用这些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看来欣赏的效益显现了出来。

我一直认为,要想和学生要东西,必须先要给学生东西。

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创作质量,必须先要“武装”他们。

学生没有新的艺术观念,没有新的视觉语言,他们的创作也就了无新意。

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创作的兴趣。

甚至会出现“无病呻吟”的苍白画面。

(四)《格尔尼卡》只是一节欣赏课,李老师把它上成了和创作联结的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她认为,9·11是学生的重要的生活经验之一,他们在一年前经历的这个事件,至今记忆犹新。

虽然那时他们的年龄还不大,但是从报刊、电视上他们不止一次地目睹了这历史性的惨剧。

他们还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从整个社会的反响中,感受到它对人类社会的震撼。

所以,他们画起来,一定会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李老师的课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欣赏课应该怎么上?李老师的做法是把学生在欣赏课上学到的东西,通过创作课把它们巩固和运用。

也就是说,欣赏课不单要教给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手法和艺术主张,还要通过创作进一步地理解和消化这些手法和艺术主张,只有会运用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理解了。

这是否也给我们的欣赏课如何增强其有效性一些积极的启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