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柳叶刀杂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中文版)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传播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 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体内。危险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静脉注射毒品(与其他人共用针头)、在卫生机 关工作日常接触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没有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 孔)。幼儿可能通过抓挠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传染乙型肝 炎[16][17],但并非主要的传染途径。携带病毒的母亲在生育时感染给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流行病学分布
乙型肝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 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黄种人看起来比白种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更 为易感染。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因纽特人,以及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显著高发,阿 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
no data
100-125
<10
125-150
10-20
150-200
20-40
200-250
40-60
250-500
60-80
>500
80-100
病原体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属于肝病毒科的有外壳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的直径为42纳米。它的脂蛋白外壳上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近年的研究 证明这种病毒的基因的稳定性比过去想象的要差。现在也已经发现了数种不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014乙肝感染最新综述

2014乙肝感染最新综述

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人口的30%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

HBV 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主要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流行程度的地区主要的传播模式也不同。

HBV为部分双链DNA病毒,其血清学标志物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和IgG(抗-HBc IgG)。

不同标志物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具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HBV为非细胞毒性病毒,肝脏损伤和病毒控制,及带来的临床结局,均依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慢乙肝患者的T细胞应答较弱,在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后有所恢复。

然而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导致爆发性肝炎。

慢乙肝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

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

早期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及长期稳定在低复制期患者预后较好。

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的人群中大约40%男性和15%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减少肝细胞癌发生。

目前已有2种干扰素α和5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各有优劣。

各大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疗程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荐。

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和普及显著减少了慢乙肝的发病率,甚至带来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2种干扰素和5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相继上市,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的HBV疫苗已于1981年问世,虽然地区间存在差异,广泛的新生儿疫苗接种已经带来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甚至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然而部分地区疫苗覆盖率不够,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感染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全球HBV疾病负担仍然沉重。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有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的权威建议。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2.1.1 乙型肝炎疫苗概述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乙型肝炎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包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1.2 疫苗接种对象我国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新生儿- 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 乙肝病毒暴露者(如家庭内接触者、性伴侣等)2.1.3 疫苗接种程序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3剂次,分别为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检测。

2.2 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2.2.1 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立即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以提供即刻的保护作用。

2.2.2 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序,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未达到免疫保护水平(HBsAb<10mIU/ml),应加强免疫一剂乙型肝炎疫苗。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指标等。

3.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肝脏活检证实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 持续或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四、治疗4.1 治疗原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

2014

2014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Y a n X u e b i n g , E ma i l : y x b x u z h o u @1 2 6 . c o m [ A b s t r a c t ]P e g y l a t e d - i n t e r f e r o n c o mb i n e d wi t h r i b a v i r i n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he t s t a n d a r d t r e a t me n t o f
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 .
[ Ke y w o r d s ]He p a t i t i s C v i us r ;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C ; D i r e c t a c t i n g a n t i v i r a l a g e n t s ; P r o t e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 ;
P o l y me r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
鉴 于 抗 丙 型 肝 炎病 毒 ( 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 ,HC V) 直接 抗病毒药物 ( d i r e c t — a c t i n g a n t i v i r a l a g e n t ,D A A) 的研 制进 展非 常迅速 ,针对 抗 HC V 治疗 的更新 也非 常迅速 。 2 0 1 4年全球发布的 HC V相关指南就有 4 个, 仅 欧洲 肝病 学会 ( E u r o p e a n As s o c i a t i o n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L i v e r ,E AS L) 关 于 丙 型 肝 炎 ( h e p a t i t i s C, HC ) 的治疗 就 发布 了两 个指南 :2 0 1 4年 1月发表 在 ( ( J o u ma l o f H e p a t o l o g y ) )题 为 E A S L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一生一试 开启临床治愈之路-科学应对常见问题

一生一试 开启临床治愈之路-科学应对常见问题
用或禁 用有肝毒 性的药物
规律生活 、饮食
定期体检
乙型肝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9-200.
乙肝的疾病进程
乙肝病毒感染者一定会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吗?
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只有部分病人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主要危险因素 如下:
病毒水平高
肝癌家 族史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2014年更新版)
什么叫疗效不佳?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明确指出:聚乙二醇 干扰素、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是HBeAg阳性及阴性慢性乙型肝 炎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疗效不佳:
即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指标较治疗 前有所下降,但未在设定时间点达到所设的检 测值。
肝细胞内仍然 存在乙肝病毒
一旦遇到诱发因素时,肝细胞内的病毒,又会再次复制,造成乙型肝炎 复发。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2014年更新版)
引起乙肝复发的因素有哪些?
疾病诱发, 如感冒等 治疗情况, 如未合理使 用抗病毒药
过度劳累
饮食不当
滥用药物
乙型肝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9-200.
极少数病人抗 病毒治疗后发 生肝癌的原因:
在抗病毒治疗之前肝 内已有少量肝细胞已 发生基因突变或癌变。 所用抗病毒药物没能 完全抑制病毒复制, 而导致病情缓慢进展。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定期(每6 个月)复查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波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2014年更新版)
如何避免发生肝硬化和肝癌?
耐药病毒
一旦出现耐药性,病毒对原来所用 药物就不那么敏感了,疗效就会降 低,甚至使之前治疗所取得疗效逆 转,导致肝炎复发,疾病进展。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2014年更新版)

STUM美CIPK14中毒乙肝最早期

STUM美CIPK14中毒乙肝最早期

STUM美CIPK14中毒乙肝最早期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其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

STUM美CIPK14的中毒乙肝最早期是指该特定变异乙肝病毒株在感染者体内的初期表现,这一阶段的症状通常是轻微的或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仍然对公共卫生构成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STUM美CIPK14中毒乙肝最早期的相关信息,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和检测方法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性接触、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和输血等途径。

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或刮胡刀)传播,但这种传播途径相对较罕见。

STUM美CIPK14是乙肝病毒的变异株,其传播方式可能与一般的乙肝病毒相似。

在STUM美CIPK14中毒乙肝最早期的感染过程中,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然而,一些人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轻微的非特异性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肌肉酸痛和轻度恶心。

这些症状在其他许多疾病中也常见,因此很难仅靠症状判断是否患有乙肝。

尤其是STUM美CIPK14这种变异乙肝病毒株,目前研究还相对较少,尚不能确定其具体的早期症状。

早期发现和诊断乙肝病毒感染对个体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对于STUM美CIPK14中毒乙肝最早期的检测,血液检测是非常常见和可靠的方法。

乙肝抗体和抗原检测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测试方法。

抗原检测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存在,而抗体检测可以检测到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

在早期感染阶段,可能会出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乙肝E抗体(anti-HBe)阳性的情况。

这些指标的变化将有助于医生诊断是否存在乙肝感染。

乙肝病毒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接种。

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治愈的可能性较低。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能力。

因此,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预防乙肝感染至关重要。

除了及时检测和治疗,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避免乙肝的传播。

HBV论文

HBV论文

关于乙肝型病毒(HBV)论文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姓名陈洺学号 11203090103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网络工程指导教师叶翠莲2014 年4月 16 日1.关于乙肝1.1简要概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病。

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

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

无黄疸型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肝病毒是个古老的病原体,包括现在所谓的新发现病种其实在古代都有,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化验手段的进步才被发现,并不等于发现他了才存在,没有发现即不存在。

乙肝的标志性产物表面抗原在1965年在澳大利亚首次被发现,故简称‘澳抗’,这一天开始意味着乙肝病毒开始被了解、发现。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煮沸10 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以此计算,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

这是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早已经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所以不要为这些数据而恐慌,请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这样就不会被感染。

1.2病发机制乙肝病毒在肝内繁殖复制,但是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这一点在HBV甲亢携带者中的得到病例和动物实验证实。

有关慢性乙肝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但是已认识到与机体对HBV免疫应答异常有关,HBV持续感染所形成的慢性化主要是病毒诱导机体对其感染形成的一种持续免疫耐受状态,特别是与细胞毒性T细胞低反应状态有关。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与耐药性

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与耐药性

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与耐药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虽然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使用已经显著降低了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但仍然有大量的人口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和耐药性是乙型肝炎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其基因组由四个重叠的区域组成,分别是S、C、P和X区。

其中S区编码表面抗原(HBsAg),C区编码核心抗原(HBcAg),P区编码聚合酶(reverse transcriptase),X区编码X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主要发生在S区和P区。

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可以导致病毒的抗原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治疗的效果。

S区的突变可以导致HBsAg的结构改变,使得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这些突变通常发生在HBsAg的基因座位上,如a-d、w-r和y-m等。

这些突变不仅可以影响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还可能导致疫苗的失效。

除了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外,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还可以导致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目前,乙型肝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和替诺福韦。

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导致病毒的突变,从而使得病毒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P区,可以导致聚合酶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使药物失去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突变和耐药性的研究对于临床治疗和疫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突变位点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病毒的变异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利用突变位点的信息来设计更有效的疫苗,以提高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

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持续的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突变机制的深入了解,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以更好地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和疾病发展。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对乙型肝炎的认识,积极接种疫苗,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以减少乙型肝炎的感染和传播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更新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更新
治 疗 的 患 者 ) ;AL T ≤ 2 × UL N的 患 者 ( 包 括 AL T 正 常 且 数 为2 . 2 『 3 ] 。 日本一项 前瞻性 队列研 究 比较 了应用 拉米 夫定
3 0 岁 以上与高HB V D NA 载 量且AL T在 ( 1 ~2 )×U L N的患
( L AM ) ( n= 3 4 )和 E T V ( n=2 8 ) 治疗 乙 型肝 炎 肝 硬 化
般 患者 的治疗逐渐 趋于规 范 ,而C HB 特 殊患者 由于 循证 医 断积 累,专家委员会将对 《 共识 》内容进行持续更新。 学证 据相对 不足 、相关 指南无 统一 的推荐 意见 等原 因成为 1 H B V相 关 失 代 偿 期 肝 硬 化 患者 临床 治疗 的难 点。为进 一步规 范并优 化这 些特殊 患者 的治 疗, 2 0 1 0 年 《 中华 实验和临床感 染病杂志 ( 电子版 )》 、

《 慢 性 乙型肝炎特 殊患者 抗病 毒治疗专 家共识 :2 0 1 4 年更 回顾. 前瞻 性 队列研究 显示 ,与未 进行抗 病毒 治疗 患者 (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9 )相 比,应用E T V治 疗 者 ( n= 4 8 2 ) 出 现 肝 脏 不 良事 ( H R =0 . 5 5 ,9 5 %C I =0 _ 3 1 ~0 . 9 9 ,P= 0 . 0 4 9 ) 、肝 病 相 关
年患者 、儿 童患者 与妊娠 患者 ) ;合 并其他 疾病状 态 的患 死 亡 ( H R=0 . 3 4 ,9 5 %C I =0 . 1 8 ~0 . 6 2 ,P< 0 . 0 0 1 )风 险 均 者 ( 包 括合 并其他 病毒感 染 、合并 肾脏疾病 、合 并 自身免 显著 降低 】 。另研究表 明l O q j  ̄ 严重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 I s h a k 疫性 甲状腺 功能异 常 以及 需接 受免疫 抑制剂 或细 胞毒 药物 s c o r e≥ 4 )者 经 过 6 年E T V治 疗 后 ,其 I s h a k s c o r e 下 降 平 均

乙型肝炎最新治疗研究(全文版)(2024

乙型肝炎最新治疗研究(全文版)(2024

乙型肝炎最新治疗研究(全文版)(2024乙型肝炎(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

HBV感染可以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严重疾病,对公共卫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对HBV 病毒和肝脏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乙型肝炎治疗策略也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本文将对乙型肝炎最新的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一、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治疗的核心,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FN)。

1. NAsNAs通过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来抑制HBV病毒的复制,目前已经有多种NAs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如拉米夫定(LAM)、替诺福韦(TDF)、恩替卡韦(ETV)等。

近年来,新型NAs如贝斯卡韦(BES)和索巴韦(SOB)也被开发出来,并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2. IFNIFN通过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和调节免疫反应来治疗乙型肝炎。

目前常用的IFN有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近年来,长效干扰素(PEG-IFN)也被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乙型肝炎治疗的新方向,其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清除HBV病毒。

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包括:1. 疫苗治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对于已经感染HBV的患者,疫苗接种可以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降低HBV病毒载量。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治疗乙型肝炎。

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IL-2、IL-12、IFN-γ等。

三、综合治疗对于一些难治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策略。

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肝细胞保护治疗和肝脏移植治疗等。

肝脏移植治疗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肝移植和肝细胞移植等。

肝移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但需要考虑移植后的HBV再感染和免疫抑制等问题。

HBV综述

HBV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HBV)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乙型肝炎的DNA 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HBV慢性感染的人群罹患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100倍,并最终导致死亡,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害。

鉴于此,世界上许多生物医学家早已把他们的研究目标集中到了乙肝病毒,以期弄清楚该病毒的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免疫原性、免疫逃避和生化分子遗传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而近来在这些研究中,对乙肝核心抗原(HBcAg)结构、功能及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又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

本文对于HBV的介绍是基于一个宏观的角度,系统的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结构、致病机理、生活史、传染途径以及乙肝的治疗现状。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原发性肝癌(HCC);乙肝核心抗原(HBcAG)1、简介: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有2个属: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

正嗜肝DNA病毒属代表种为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他已确定的成员还有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和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禽嗜肝DNA病毒属的代表种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同时包括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HBV 与WHV、GSHV、DHB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0%、55%、40%[2]。

嗜肝DNA病毒科病毒间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和嗜肝特性以及明确的种属特异性[10-13]。

该科病毒与其他已知病毒科病毒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DNA基因组、过量颗粒性囊膜抗原分泌到宿主血液中以及由反转录酶参与形成病毒粒子的独特复制机理等方面[14]。

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the Hepatitis B Virus )颗粒。

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和境内外流行状况

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和境内外流行状况

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和境内外流行状况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它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其病毒复制过程涉及多个关键步骤。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主要包括感染、入侵、转录和组装等步骤。

首先,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或母婴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

然后,病毒通过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进入肝细胞内部。

一旦进入肝细胞,病毒的DNA会被释放并转录成RNA,然后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DNA。

这个过程由病毒特有的酶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催化完成。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中,转录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病毒的RNA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DNA,这个DNA会被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形成共价闭合的环状DNA(cccDNA)。

cccDNA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的主要复制形式,它能够长期存在于肝细胞中,并作为病毒复制的模板。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宿主免疫应答、病毒基因型和病毒载量等。

宿主免疫应答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重要调控因素之一。

免疫应答能够控制病毒的复制,并最终导致病毒清除或慢性感染。

病毒基因型也会影响病毒复制的速度和病程。

目前已经发现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包括A至H等八个基因型,它们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存在差异。

此外,病毒载量也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播的重要指标之一。

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流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约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高流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约有9000万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20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为了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Lancet深度综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一)

Lancet深度综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一)

Lancet深度综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一)导读大约在三十年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管理的最大突破之一,便是乙肝疫苗的批准。

从那时起,人们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研究、抗病毒的治疗以及肝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目标是:到2030年,HBV不再是全球健康的一大威胁。

本文主要将论述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疫苗接种、病理生理学、危险因素,以及慢性HBV感染的管理,并将讨论关于该病现存的争议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流行病学2015年,病毒性肝炎的全球死亡人数为1.43亿人,这一数字高于艾滋病毒感染(106万人)和疟疾(0.44亿人),与结核病(1.37亿人)持平。

其中96%的死亡原因是慢性肝炎的并发症,而大部分(66%)是由HBV所导致的。

2016年全球慢性HBV感染的估计患病率为3.5%,其中2.57亿人患有慢性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包括37个国家)的疾病负担最重(患病率为6.2%),其次是非洲地区(患病率为6.1%)。

多数HBV疾病负担是由围产期传播、儿童早期暴露于HBV、以及来自高流行区域的移民造成的。

获得HBV感染越早,其发展为慢性疾病的可能性越高。

水平传播主要方式是高风险性行为,如无保护的肛交和阴道性交,与他人共用受污染的注射器者,其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也在增高。

慢性HBV感染者中,大约10%-15%的患者同时合并HCV感染(其中大多数是通过注射药物获得感染者),5%的患者同时合并HDV感染。

由于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其通常与HBV同时感染或者继发于HBV感染时才致病。

二、乙肝疫苗出生时接种HBV疫苗,仍是消除乙型肝炎和降低肝癌发病率的主要策略。

1981年,第一代来自血浆的乙型肝炎疫苗在美国获得许可。

在1986年和1989年,其又被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所取代。

完成完整的乙肝疫苗接种(共3剂量的接种)的婴儿中,体内产生抗-HBs抗体者占95%。

柳叶刀子刊:成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病率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柳叶刀子刊:成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病率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柳叶刀子刊:成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病率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OBI) )的表现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 HBV-DNA 阳性。

在 OBI 患者中,80 %可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或)抗-HBc阳性,称为血清阳性OBI;但有1%~20%的OBI 患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故称为血清阴性OBI 。

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种可能是显性(急性或慢性)HBV 感染后HBsAg 消失,通常其血清或肝组织HBV-DNA 水平很低,无明显肝组织损伤;另一种是HBV S 区基因变异,导致HBsAg 不能被现有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到,其血清HBV-DNA 水平通常较高,可能伴有明显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此类患者可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将HBV 传播给受者,其自身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可发生 HBV 再激活。

尽管人们越来越担心隐匿性HBV感染的传染性和临床影响,但在消除肝炎的议程中它却很少受到关注。

来自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全球和区域范围内以及特定人群中隐匿性 HBV 感染的流行率。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的柳叶刀子刊(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上。

研究人员搜索了 MEDLINE、Embase、Global Health 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8 月 14 日期间以任何语言发表的文章。

纳入了以报告成年(≥18 岁)HBsAg 阴性、HBV DNA 阳性(即隐匿性HBV 感染者)比例的任何研究设计的原始文章和会议摘要。

使用 DerSimonian-Laird 随机效应模型汇总了根据研究参与者定义的一般人群和特定群体(献血者;其他低- 危人群;高-危人群;晚期慢性肝病患者)中隐匿性HBV 感染的流行率,并根据每个国家的HBV 流行情况进行分层。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分 子 蛋 白;H s 为主 蛋 白。一个 病毒 颗 粒 B Ag 含有 3 0 0 0  ̄4 0个 H s B Ag主要 蛋 白分子和 4 一O O 8
的综 合 效应也 十分 重要 。 异性 抗 体与 循环 中 的 特 相应 抗 原及病 毒颗 粒 结合 成免 疫 复合 物 , 经吞 并 噬 细胞 吞噬清 除 , 循环 中 的某些 免 疫复 合物 可沉 积于 小 血管基 底膜 、 关节 腔 内以及 各脏 器 的小血
aw a r aw d , y 和 y 4种亚 型 ,我 国 以 a r d 为主 ,a w d 次之 。 二 、流 行病 学
维普资讯
9 6
器 官 移 植 内科 学 杂 志
20 0 8年 5月 第 3卷
第 2期
讲 座
乙型 病 毒 性 肝 炎
戴勇
乙型病 毒性 肝炎 ( 简称 乙肝 ) 由 乙型肝 炎 系 病 毒 ( e ais i s HB 所 引起 的一种 肝脏 h pt ivr t u B, V) 疾 病 ,主 要经 输血 、注 射 和母婴 传播 。本 病 常导 致 慢性 感染 ,最终 可形 成肝硬 化和 肝癌 ,是严 重 Βιβλιοθήκη 危 害人类 健康 的重要传 染源 。
个 中等 蛋 白和大 蛋 白分子 ,前 S l和 前 S 2区段 的变异 性 比 S区段 大 , 现认 为与逃 避宿 主 免疫 系
统 有关 。C 基 因编 码核 心蛋 白 ( c ) HB Ag ,P基 因的编 码产 物 为病毒 D NAP 此酶 具有 反转 录酶 , 的活性 ,为 复制 所 必需 。X 基 凶的产 物 为 X 蛋 白。 根据 HB A s g抗 原决定 簇 的差异 , V 有 a r HB d,
和D NA 聚合 酶等 。 HB V基 因组 为环状 双股 D A,长约 32 b N . , k 正 股 有一缺 口,无 O F;负股 为环状 ,含有 6 R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

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2014 年某医院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4 年某医院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4 年某医院传染病疫情分析发表时间:2016-01-19T15:46:39.3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8期供稿作者:张志刚1 魏秋霞2 王小梅2 魏巧妙2 杨致霈2 [导读]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张志刚1 魏秋霞2 王小梅2 魏巧妙2 杨致霈21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陕西咸阳 712000【摘要】目的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 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为其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根据传播途径对我院2014 年传染病统计资料进行分类并作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4 年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 种872 例,其中乙类、丙类以及其他法定管理和重点监测传染病分别占75.69%、22.71%和1.61%;报告病例顺位前3 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和梅毒共占86.24%;报告法定传染病3~10 月份较多。

结论病毒性肝炎(乙肝)、手足口病和梅毒是我院的重要传染病,应加强其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8-158-01 传染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现对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 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四类;利用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传染病报告病例概况2014 年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 种872 例。

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10 种660 例占75.69%,丙类传染病3 种198例占22.71%,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2 种14 例占1.6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附145例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附145例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附145例分析
闵国清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5(011)009
【摘要】我们对145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标志检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严格按照1977年全国肝癌协作会议的诊断标准,1986~1992年3月住院患者共145例,其中男125例,女20例,男女之比为6.25:1;年龄为19~78岁,中位年龄49岁。

1.2 检测方法:试剂均采用上海医学化验所生产的试剂盒,采用ELISA法测定。

【总页数】2页(P597-598)
【作者】闵国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02
【相关文献】
1.社区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思考(附145例分析) [J], 刘天营
2.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附145例分析) [J], 李建军;冯刚;陈炳金;李仲伟;陈秋香
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及AFP的关系探讨:———(附1 … [J], 林金容;郑琼珍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探讨(附194例分析) [J], 黄本晨;朱坤寿
5.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探讨——附97例临床病例分析 [J], 齐蕾;顾志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2014-07-08 23:02来源:丁香园作者:rain_轩字体大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人口的30%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

HBV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主要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流行程度的地区主要的传播模式也不同。

HBV为部分双链DNA病毒,其血清学标志物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和IgG(抗-HBc IgG)。

不同标志物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具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HBV为非细胞毒性病毒,肝脏损伤和病毒控制,及带来的临床结局,均依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慢乙肝患者的T细胞应答较弱,在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后有所恢复。

然而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导致爆发性肝炎。

慢乙肝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

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

早期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及长期稳定在低复制期患者预后较好。

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的人群中大约40%男性和15%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减少肝细胞癌发生。

目前已有2种干扰素α和5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各有优劣。

各大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疗程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荐。

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和普及显著减少了慢乙肝的发病率,甚至带来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2种干扰素和5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相继上市,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的HBV疫苗已于1981年问世,虽然地区间存在差异,广泛的新生儿疫苗接种已经带来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甚至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然而部分地区疫苗覆盖率不够,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感染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全球HBV疾病负担仍然沉重。

2014年6月19日,The Lancet 在线发表了长篇综述,从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免疫致病机制、病毒学、自然史、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近5年及既往经典的HBV相关研究,旨在以WHO重申要关注病毒性肝炎为契机,提高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认知。

概述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

全球约有20亿人口感染,其中3.5亿为慢性携带者。

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HBV感染位居首位,在导致死亡的病因中位列第10(78.6万/年)。

基于这些数据,WHO将病毒性肝炎列入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安全有效地预防性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HBV感染,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在提高认识和关注等方面的共同努力,HBV带来的疾病负担将仍然很沉重。

流行病学全球大约有30%的人口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

2010年肝癌导致死亡的一半与HBV感染相关,而在1990至2010年间,全球与肝癌相关的死亡增加了62%,与肝硬化相关的死亡增加了29%。

HBV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者精液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模式。

在疾病高流行地区,绝大多数为母婴传播。

而在低流行地区,性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有多位性伴侣者、男同性恋及曾有过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

第三种主要的传播途径为不安全注射、输血或者透析。

虽然对血制品的筛选有效减少了输血相关的HBV感染,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传播途径仍然较常见。

其他可能的HBV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感染的医疗、手术或牙科器械传播造成的院内感染、注射针头刺伤、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者捐献器官等。

家庭生活、亲密接触或者是在拥挤条件下生活也是可能的危险因素。

急性HBV感染的预后与年龄相关:大于95%的新生儿,20-30%的1-5岁儿童及小于5%的成年人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在全球范围内为新生儿接种HBV疫苗使很多地区患病率明显下降(图1)。

然而,疫苗的有效率地区差异很大:西太平洋及美国为90%,而南非为56%。

图1. 主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和世界各地慢乙肝患病率(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数据改编)因此,世界各国HBV患病率也存在差异:45%的HBV感染者生活在疾病高发地区(患病率≥8%):包括中国、南亚、非洲大部分地区、太平洋岛大部分地区,中东部分地区及亚马逊盆地,这些地区主要是新生儿或儿童时期的感染。

得益于新生儿普遍接种疫苗,一些疾病高发国家,如中国,目前的总患病率为7%-8%,有望在今年迈入疾病中流行地区的行列。

大于43%的HBV感染者生活在疾病中流行区域(患病率2%-7%):包括中西南亚、东欧、南欧、俄罗斯、中美、南美区域。

在这些地区,存在包括新生儿、儿童及成人间多种传播途径。

剩下12%感染人口生活在疾病低流行地区(患病率<2%):包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

在这些地区,主要是青少年或成年人通过性或者不安全注射途径感染。

移民对高收入国家的患病率产生显著影响。

2012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移民或难民的HBV感染患病率为7.2%,而他们中有免疫力的比例为39.7%。

在美国,预计新诊断的慢性HBV感染中约95%为移民。

预防主动免疫可以保护未暴露人群免受HBV感染。

筛查供血者HBsAg以及全球范围内实施预防措施明显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筛查过程中同时行HBV DNA检测可以进一步降低输血相关的疾病传播,但随之增加的费用限制了其应用。

指导患者预防传播,对高危人群实施筛查和疫苗接种,对新生儿实施普遍疫苗接种是预防HBV传播及降低其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措施。

安全、有效的针对HBV的疫苗已于1981年问世,大多数为仅表达HBsAg 的重组DNA疫苗。

除了单价疫苗,目前还有同时针对HAV的联合疫苗,以及针对白喉、破伤风、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复合疫苗。

直至2011年末,已有180个国家将HBV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新生儿急性感染HBV时,高达90%会慢性化,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至关重要。

对HBV DNA定量高(>107拷贝/ml)的母亲,即便予以被动免疫刺激剂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仍存在一定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在第三妊娠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总结—HBV疫苗的适应证:1、所有的新生儿*2、所有在出生时未接种的儿童及青少年3、高危成人⑴男同性恋⑵有多个性伴侣者⑶静脉成瘾者⑷血液透析患者⑸社会收容结构人员⑹健康工作者和公共安全工作者⑺携带HBV病毒人员的配偶、性伴侣和家庭成员*病毒携带母亲的新生儿同时需给与免疫球蛋白上述列出了推荐接种HBV疫苗的人群。

对于免疫健全的人,约有95%可获得对疫苗的应答,即抗-HBs效价>10 mIU/ml,预计获得保护的时间为15年以上。

随着时间的延长,抗-HBs效价逐渐下降。

然而对于接种人群,少见或罕见有症状的急慢性感染,提示存在免疫记忆。

WHO在2009年发布由预防病毒性肝炎委员会签署的意见书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在计划免疫外需要加强注射。

来自台湾的数据显示,有相当部分的人在疫苗接种后15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失去对HBsAg的免疫记忆。

HBV疫苗相当安全,与之相关的多发性硬化及孤独症并未得到完全证实,且目前的疫苗已不含硫柳汞。

虽然是否需要加强注射存在争议,但考虑到疫苗的安全性很高,对高危人群实施加强接种应当是合理的。

引入HBV疫苗除了带来HBV感染的发病率降低外,肝癌的发生率也有下降。

在台湾,儿童HBsAg携带率从1984年的10%下降至2009年的0.5%,而儿童及青少年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70%。

美国1990至2006年间急性HBV感染发生率下降了81%,总体HBsAg携带率也从0.38%下降至0.27%,但这种下降主要集中于儿童和青少年,而成人的携带率相对稳定,这可能与来自疾病流行国家慢性感染人口的移民有关。

47个欧洲国家已采取普遍接种HBV疫苗的项目,其报道的感染率相近。

6个低发病率的欧洲国家(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英国)采取有针对的接种策略,仅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对这些国家来说,来自移民群体的水平传播和性传播是其主要问题。

诊断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和IgG,其中HBsAg是感染的标志(图2,表1)。

图2.在HBV急性感染自然史(A)和由急性发展为慢性感染自然史(B)中HBV标志物的变化。

(一部分患者可能在HBV DNA持续阳性的情况下发生HBeAg 向抗-HBe的血清学转换)。

表1. HBV感染时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在急性感染阶段出现HBsAg后的1-2周,伴随着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及临床症状的出现,抗HBc(同时有IgM和IgG)开始出现,其中IgG将持续整个慢性感染阶段。

抗-HBc IgM可以在一些慢乙肝急性加重时观察到,但比急性感染时的抗体效价低。

出现抗-HBs代表着对HBV免疫力的建立。

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仅有抗-HBs阳性,而从HBV既往感染恢复则还伴有抗-HBc IgG阳性。

一些HBsAg阴性的人群抗-HBc IgG阳性,但没有抗-HBs,这种血清学形式称为单独核心抗体阳性。

单独核心抗体阳性的人群多曾经暴露于HBV,很多人肝脏可以检测到HBV DNA,其中一部分还可以检测到血清HBV DNA。

这种现象被称为HBV隐匿感染。

HBsAg阴性、抗-HBc阳性人群可能会在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时出现感染再活动,HBsAg再次呈阳性。

HBeAg、抗-HBe过去被认为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目前已基本被HBV DNA检测所取代。

HBV DNA是对病毒载量的直接检测,能够体现病毒的复制能力。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HBV DNA检测,其检测下限为10-20IU/ml,线性范围可达109 IU/ml。

在慢乙肝的病程中,血清HBV DNA载量可能低至检测不到,也可能高于109 IU/ml。

在过去几年,定量检测HBsAg的商业化试剂相继在欧洲及很多亚洲国家获批。

HBsAg水平与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转录活性具有相关性,尤其对于HBeAg阳性患者。

监测HBsAg可以预测对干扰素的应答,以及HBeAg 阴性且转氨酶正常患者的疾病进展。

免疫致病机制HBV是非细胞毒性病毒,无论是肝脏损伤还是病毒的控制都有免疫参与其中,感染的临床结局有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复杂的交互作用。

HBV诱导的固有免疫应答较弱。

急性感染的缓解主要由适应性免疫介导。

获得血清学痊愈的急性HBV感染者均有对HBV基因不同区域多个表位很强的T 细胞应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