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肥胖症的病因分析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
肥胖症的病因分析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在当今社会,肥胖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外貌形象,更对身体健康构成了诸多威胁。
要有效地应对肥胖症,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病因,然后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
一、肥胖症的病因1、遗传因素遗传在肥胖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肥胖的成员,那么个体肥胖的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率、脂肪分布以及食欲调节等方面。
2、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随处可见,如快餐、油炸食品、甜品等。
过量摄入这些食物,而又缺乏足够的运动来消耗多余的能量,就会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
3、缺乏运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久坐不动,工作时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业余时间又沉迷于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
缺乏运动使得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容易造成能量过剩,从而引发肥胖。
4、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人们通过进食来寻求安慰和缓解情绪。
这种情绪化进食往往容易选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进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5、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平衡,特别是影响控制食欲的激素,如瘦素和胃饥饿素。
睡眠不足可能导致食欲增加,使人更容易摄入过多的食物。
6、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率会逐渐下降,肌肉量也会减少。
这意味着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如果饮食和运动习惯没有相应地调整,就容易发胖。
7、疾病和药物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能导致新陈代谢减慢,增加肥胖的发生几率。
此外,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
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1、营养治疗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
专业的营养师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和目标体重,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饮食计划通常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肥胖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多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 不足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 症可有气急短、体力活动减少、肌肉酸痛表现。
二、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糖尿病,也容易伴发痛风和胆石 症,慢性消化不良、脂肪肝、轻至中度肝 功能异常也较常见,其他如癌症发生率也 较非肥胖者咼。
2.神经精神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 量贮存相关激素的分泌,在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知人类 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调 节食欲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但在临床上单纯性肥胖病人不 一定有下丘脑病变。食欲也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当精神过度紧张 时,食欲受抑制,反之食欲亢进。
实主要在于胃热、痰湿,其中胃热是痰湿 之因,膏脂堆积而成痰湿是胃热多食之果。
虚主要是脾气亏虚,运化不足而水谷精微 积为痰湿。
病变过程中,常发生虚实之间、各种病理 产物之间的转化。另外,肥胖病变日久, 常变生他病,或合并他病,如常合并消渴、 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临床表现】
一、症状及体征
(二)病理
1.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仅可以贮存和释放能量,而 且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数十种脂肪细胞因子、激素或其他 调节物,影响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在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稳定中 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组织块的增大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增 生型)、体积增大(肥大型)或同时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增生 肥大型)。
第四节 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 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2010年国际肥胖症研究协会报告显示,全球肥胖 症患者4.75亿,每年至少有260万人死于肥胖及其 相关疾病。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成人超 重率为32.1%,肥胖率为9.9%。
肥胖症诊疗指南完整版
肥胖症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1]。
多学科协作(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
为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提升肥胖症治疗效果,改善长期预后,特制定本指南。
二、肥胖症的病因学(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性[2],提示肥胖症可能与家族中的遗传背景相关。
人类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可能涉及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多个方面[3]。
一些罕见的遗传病,如Prader-Willi 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 PWS )和家族性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 LEPR)基因突变等,亦可导致肥胖症的发生[4, 5](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通过刺激神经中枢摄食神经元,引发进食过量、进食行为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肥胖症[6]。
此外,长期高油、高糖膳食会破坏能量摄入消耗和脂肪合成分解平衡[7, 8]。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肥胖症发生风险[9]。
2.身体活动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肥胖症的重要原因。
身体活动可以消耗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
此外,身体活动产生的一系列代谢有益分子对抑制进食和增强人体能量消耗有额外益处[10]。
身体活动亦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含量,减少脂肪堆积,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11]。
3.精神心理精神压力会影响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皮质醇释放,引起食欲上升和进食行为改变[12] 。
肥胖病ppt课件
10-20%---超重
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身高(cm)-100]*0.9(男性) [身高(cm)-100]*0.85(女性)
其他衡量肥胖的方法
• •
CT和MRI(最准确) 生物电阻抗测定法 身体密度测量法 双能X线吸收法
CT扫描图像
世界上成人用BMI估测超重/肥胖
课程内容
概述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一、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
• • • • • 高度分化的细胞 储存和释放能量 内分泌器官 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数量增加,体积增大引发肥胖
二、脂肪的分部
• 男性:内脏和上腹部皮下,腹型或中心型肥 胖肥胖 • 女性:下腹部,臀部,股部皮下,外周性肥 胖 减肥更为困难
室旁核 下丘脑侧区 穹隆旁区
下丘脑弓状核
血液循环
神经肽Y 刺鼠相关蛋白 增加
阿黑皮素元 CART 抑制
食欲
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
• 减少摄食的因子 • 增加摄食的因子 • 代谢产物 •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机体能量消耗
• 基础代谢 • 食物生热作用 • 体力活动的能力消耗 • 适应性生热作用
环境因素
能量摄取 营养 能量消耗
控制和调节因素 遗传物构成 饮食结构 体力活动 基础代谢产热
高脂饮食促使体重增加
脂肪
能量 9 千卡/克
蛋白质或 碳水化合物
能量 4 千卡/克
脂肪性食物:
口味好 易咀嚼 不易产生饱食感
节俭基因假说
• 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利用食物能量而生存 • 在食物供应丰富的情况下,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肥胖的病理生理学
肥胖的病理生理学肥胖是非传染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1.肥胖导致高血脂症血脂中游离脂肪浓度升高,胆固醇甘油三脂、血脂等总脂成分普遍增高,血脂代谢紊乱最终将导致动脉粥样化疾病。
2.肥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①主要由于脂肪过量增加,引起心脏负荷加重或血压上升。
②人体能量摄入超量,引起冠状动脉硬化。
③肥胖者活动减少导致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削弱与不足。
④脂肪沉积于心包膜,影响心脏正常的搏动。
最终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严重者猝死。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史密斯经过13年的研究证明,肥胖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3—4倍。
3.肥胖导致其他心脏病美国波士顿研究人员通过对11.6万人各年龄段的调查表明30—50岁之间的妇女患心脏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3倍,体重为68—78公斤的妇女,患疾病率为正常人的1.8倍。
4.肥胖导致肝脂肪肝脏是人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由肠道吸收的脂肪在肝内分解转化再运到组织中去储存,当人饥饿时,储存的脂肪就被运到肝脏或其他组织去分解利用。
肥胖病人由长期摄入大大超过机体需要,且肝脏脂肪含量过多,超过肝脏负荷能力,肝内脂肪的分解利用形成障碍,使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肥胖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甚至包括儿童。
5.肥胖导致癌症美国癌症协会发现,一个肥胖者,若体重比同龄人高出10%以上得子宫内膜癌的机会是正常人的5.5倍,患胆囊癌的机会是正常人的3.9倍,患子宫肌瘤的机会是正常人的2.4倍,患乳腺癌的机会是正常人的1.5倍。
高血压虽然高血压的患者注意钠钾摄入比例可以缓解症状。
但是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却不那么容易控制。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肥胖导致体形增大,体内需要的氧气也随之增多。
为了给肥胖身体的各个角落输送氧气,就需要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的血液量增加,结果导致血管压力升高。
也有研究表明如果胰岛素分泌旺盛,则儿茶酚胺的分泌会随之增加,结果导致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高血脂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血脂症。
肥胖产生的六大原因
肥胖产生的六大原因肥胖是现代人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不再为吃喝发愁,而是为了肥胖儿发愁,肥胖造成人体态不美,造成人很多疾病的出现,所以肥胖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疾病。
那么,肥胖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
肥胖产生的原因一、遗传因素遗传不仅仅与肥胖有很大的关系,同样与消瘦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身体胖瘦的遗传更加密切,一般来说母亲肥胖那么子女的肥胖的可能性是75%,同样母亲消瘦,子女消瘦的可能性也是75%。
由于中国长期的贫穷状态下导致了代谢比较慢的人更加容易生存下来,于是导致了节俭基因的出现,导致更多有着这种节俭基因的人占多数,于是在食物丰足年代出现了很多的肥胖者。
肥胖产生的原因二、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造成人体肥胖的直接原因,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摄入的热量比消耗掉的热量多,从而导致了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人体内,但是有的人吃得并不多也出现了肥胖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吃的东西不多不代表吃进去的热量不多,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这些人可能摄入的热量并不少,所以导致了肥胖。
肥胖产生的原因三、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会出现下降,所以这就造成了人在20岁的时候吃进去同样的东西不会胖,但是40岁的时候吃进去同样的东西就会发胖。
肥胖产生的原因四、性别因素男性的基础代谢率要明显高于女性,绝经后的女性更加容易出现肥胖,这是因为代谢率的不同,绝经后的女性更加容易出现肥胖,同时由于性别的原因,男人与女人的饮食习惯、饮食量和运动量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性别往往也决定肥胖。
肥胖产生的原因五、运动量运动量比较大的人就不容易肥胖,这是因为运动消耗掉了很多的热量,运动量比较小的人就比较容易出现肥胖。
所以想要减肥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肥胖产生的原因六、环境因素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习惯和时尚趋势都是影响人体胖瘦的重要因素,生活环境的变化可能会意味着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比如美式生活方式就比较容易造成肥胖,比如人的压力比较大,社会竞争比较激烈等都会造成肥胖的发生。
肥胖专业知识之肥胖的成因与危害
肥胖专业知识之肥胖的成因与危害宏康整理(2010/10/25)一、肥胖的定义:肥胖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多,超出正常人的一般平均水平,并引起机体代谢、生理、生化的异常变化。
体重超常是一种慢性代谢病,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
脂肪具有游离性和可塑性。
皮下脂肪组织一方面能够吸收和贮存为人体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具有保温和保护内部各个器官免受外力撞击的作用。
同时,对保持人体体温的相对平衡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脂肪虽然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好的作用,但是生成过多,消耗减少,形成皮下脂肪的大量积存,就会造成肥胖。
脂肪容易积存的部位:头颈、背脊、乳房、腹部和臀部。
女性肥胖脂肪多积聚在乳房、臀部、腹部和大腿,女性多表现为胸高、腹大,臀部宽圆。
二、肥胖的成因:1、遗传与环境因素;2、脂肪细胞的肥胖;3、饮食和能量代谢异常;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5、精神、生活习惯因素;6、激素型药物;7、其它因素。
三、肥胖的危害(由肥胖诱发的疾病)1、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病、结石病、冠心病2、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3、不孕不育、便秘、内分泌失调,性功能障碍等4、乳腺癌、子宫癌、卵巢肿瘤、结肠癌、前列腺癌等5、缩短寿命,增加社会负担6、体内毒素积存,损害肌肤和健康7、影响美观、行动不便四、肥胖的分类:肥胖分为单纯性、病理性、遗传性肥胖三种。
(一)单纯性肥胖:也称原发性肥胖,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肥胖,又分增生性肥胖和肥大性肥胖。
95%的肥胖者属于单纯性肥胖,其又分为两类。
1、体质性肥胖:体质性肥胖与遗传有关。
体质性肥胖的患者在出生后或出生半岁左右,就出现肥胖症状。
这种肥胖症的人,身体的脂肪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较一般肥大,饮食控制不易见效,在个体中饮食亢进,摄取过多,运动量不足者尤为显著,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
2、获得性肥胖(成年起病型肥胖)获得性肥胖一般从20~25岁以后,由于运动量不足营养过剩或遗传因素,使脂肪细胞肥大,但无数量上的增生。
肥胖的生物化学机制
肥胖的生物化学机制肥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然而,要理解肥胖的生物化学机制,需要深入研究与之相关的因素,包括遗传、代谢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一、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史是肥胖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与肥胖有显著关联,如FTO基因、MC4R基因等。
这些基因可能会影响能量代谢、食欲调控和脂肪细胞的分化,导致肥胖的发生。
二、代谢因素1. 能量平衡能量平衡是控制体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食的热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体重的变化。
当热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时,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
2. 脂肪细胞的影响脂肪细胞是体内脂肪储存的地方,它们的数量和大小会影响体重的变化。
对于肥胖个体而言,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较大,导致体内脂肪积累增加。
而正常个体的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相对较小。
3. 激素调控多个激素参与了体重的调控过程。
其中,胰岛素、瘦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调节异常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胰岛素抵抗会引起血糖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脂肪的合成和储存增加。
三、环境因素1. 饮食结构现代社会中,高糖、高脂的饮食结构成为了肥胖流行的重要诱因。
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和饮料,导致能量摄入增加,超过身体所需,进而促进脂肪的沉积。
2. 运动状况久坐不动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缺乏运动会降低能量消耗,使体内脂肪积累增加。
此外,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也减少了徒步、自行车等有氧运动的机会。
3. 睡眠质量睡眠质量的不良与肥胖存在着密切关系。
睡眠不足会导致食欲调控激素失调,增加对高糖、高脂食物的偏好。
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新陈代谢的调节,进一步加重肥胖风险。
总结:肥胖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遗传、代谢和环境等多个层面。
遗传因素、代谢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从综合多方面的角度来预防和治疗肥胖,比如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定期运动等。
肥胖症是怎么形成的 导致肥胖的常见原因
肥胖症是怎么形成的导致肥胖的常见原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主要是因为摄入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入大于出,营养过剩,且活动过少,结果脂肪存积于皮下和体内其他部位。
此外,一些精神方面的因素以及青春期间内分泌功能紊乱也会引起肥胖,这些都属于单纯性肥胖。
有些不明原因的肥胖也归属于这一类。
下面分几个方面阐述。
一、长期饱食长期饱食,即饮食摄入量过多,超过了自己的消耗量,这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
容易使体内集聚的脂肪越来越多,且脂肪多集聚在皮下、肝脏周围、腹壁以及腹腔内的大网膜和肠系膜上,造成腹压增高、腹壁肌肉松弛、腹部凸出等。
经常饱食者的肠胃负担很重,消化液的分泌供不应求,也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并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肠胃部位,而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相应缺血。
这样长期下去易诱发冠心病等,甚至会使人的大脑思维能力受到抑制,使人未老先衰,缩短寿命。
二、不良饮食习惯有些人总埋怨:吃得不多,身体总是发胖。
其实,这主要与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据测算:1瓶汽水、1杯麦乳精可乐、8个甜栗子都等于半碗饭的热量;3片面包的热量等于2碗米饭的热量,如果再吃黄酒、果酱,热量就更可观了。
生活中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有以下几种。
常吃油炸食品:任何食品油炸后的热量要比原来增加1倍,故常吃油条、炸糕、油炸面条、油炸土豆等易致肥胖。
三、嗜甜食及零食有些人一日三餐的食量并不多,但有吃零食和含糖块的习惯,特别是大量进食巧克力、饼干及汽水等食品,使一天总热量处于入超状态。
而摄入过多的糖类会影响血液脂质代谢,并在肝中转为脂肪而致肥胖。
吃饭后立即入睡:活动量减少,日久天长,过多的热量便会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使人发胖。
四、晚餐过于丰盛据实验表明,如果早上进食2000千卡热量的食物,并不会|起发胖;但如果晚上进食同样热量的食物,则体重会增加。
另外,晚餐过于丰盛,还会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
肥胖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肥胖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1. 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当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时,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
这种能量失衡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不健康、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以及缺乏身体活动等因素引起的。
2. 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在肥胖个体中,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进一步促进脂肪合成。
3. 脂肪细胞的增殖和肥大:肥胖时,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都会增加。
脂肪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产生新的脂肪细胞)和肥大(现有脂肪细胞增大)来储存更多的脂肪。
这种脂肪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肥大是肥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肥胖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能量代谢、食欲控制和脂肪储存等方面。
5. 激素失衡:多种激素参与了能量代谢和体重调节。
例如,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可以抑制食欲和促进能量消耗。
然而,在肥胖个体中,瘦素水平升高,但其对食欲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进食过多。
6. 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也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某些肠道细菌可以影响能量吸收、脂肪合成和炎症反应,从而影响体重和脂肪积累。
需要指出的是,肥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这些生理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肥胖的发生和发展,并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肥胖
一是脂肪组织增加所引起的超重, 这种情况属于肥胖;二是瘦 体 组织增加所引起的超重,这种情 况不是肥胖。
瘦体组织是指除脂肪以外的 其他组织重量。其一是由骨骼与 肌肉增加所致,如某些运动员及 体力劳动者,体重虽然超标,但 体内脂肪不多,其骨骼与肌肉非 常发达这是体格健壮的标志,而 不是肥胖。其二,在某些疾病情 况下(浮肿或腹水等),肌体组 织中水分异常增加,也会引起超 重。
水湿痰浊壅滞
变为脂膏
肥胖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一)体重超出 标准体重 20%以上;
或 体重质量指数 超过24为肥胖,排除肌 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
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 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
体重指数=Kg/m2
半夏
白术、茯苓、甘草
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
肥胖证治--2
证型
主 临症
床兼 表症 现苔
脉
病机
脾肾阳虚
气滞血瘀
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 形体丰满,面色紫红或暗红 气短乏力
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 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夜寐不安, 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大便秘结
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论治]
气虚
阳虚
标本虚实 痰湿
水湿
辨证要点
瘀血
脾
脏腑病位
肾
心肺
补虚
补虚常用健脾益气; 脾病及肾,结合益气
补肾。
治疗原则
泄实
泄实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 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
痰浊、水湿、瘀血、膏脂等。 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
肥胖的原因与危害
肥胖的原因与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现代人的体重超标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肥胖及各种并发症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
可以明确的是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它和重视它。
一造成肥胖的原因对于非病理原因造成的肥胖,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单纯性肥胖者来说,其原因包括了营养因素、运动因素、心理行为因素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
1.营养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很多事物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会认为的添加许多营养成分,这就导致了现代人们日常摄入的营养成分普遍超标。
对于长期摄入过多的营养成分的人群来说,肥胖就成为了一项最典型的体态特征。
中国人由于基因以及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导致对肉类等高蛋白的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如果摄入了过多的蛋白质,就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代谢负担。
同时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普遍来说重油重盐重糖,因此,人们在摄入了超标的营养成分后,还摄入了大量的盐糖,食用油,这些物质都会加重消化器官负担,导致肥胖。
再加上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早饭没有时间吃,晚上吃饭晚,暴饮暴食等,都导致人们食用之后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代谢失衡,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2.运动因素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运动,带动身体肌肉群,消耗脂肪,促进代谢,可以使人们保持身体体型,减少肥胖。
但是现代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没有时间关注自身的健康运动,而对于长期不规律的摄入食物,以及代谢出现不足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适当的运动辅助,就会将大部分摄入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导致肥胖的产生。
3.心理行为因素心理压力大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面对较大心理压力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一种宣泄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如果采用的是进食的方式,大量的摄入甜品,坚果这些高热量的食物,无疑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
很多人的这种心理宣泄行为是自身难以控制的,需要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但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宣泄与治疗干预的过程中,就会导致肥胖的产生与加重。
肥胖症研究现状分析
手术治疗肥胖症的适应症
• 胃肠短路手术:适用于BMI≥40或BMI≥35且伴有严重并发症的肥胖者
• 脂肪抽吸术:适用于局部脂肪堆积的肥胖者
生活方式干预在肥胖症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在肥胖症治疗中的效果
• 膳食调整: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膳食
02
肥胖症的全球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球肥胖症发病率及其地理分布
全球肥胖症发病率
• 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 2017年:全球肥胖人数超过6亿
• 预测:到2025年,全球肥胖人数将达到10亿
地理分布特点
• 发达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较高
• 发展中国家肥胖症发病率上升较快
• 城市肥胖症发病率高于农村
• 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肥胖症状
•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并发症风险
• 长期坚持,效果稳定,复发率低
05
肥胖症的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肥胖症的一级预防策略及其实施
一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策略的实施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
• 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宣传肥胖症预防知识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肥胖症研究现状分析
01
肥胖症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肥胖症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
01
肥胖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 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为特征
• 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肥胖症的成因
•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导致肥胖风险增加
• 环境因素:饮食、运动等环境因素影响肥胖发生
最新:儿童肥胖症的诊治与管理
最新:儿童肥胖症的诊治与筐理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问题成为了全球的健康问题,因为宫大大增加了罹患真他疾病的冈险,比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LFD L高血压、心肌模死、卒中、痴呆、青关节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以及癌症等,从而导致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的下降。
而且肥胖呈现低龄化,儿童肥胖问题亦不容忽视。
基层医生在临床中面对儿童期肥胖群体,可以开展综合筐理与治疗。
一、流行病学快速经济发展平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导致肥胖人群的大量增加。
研究表明,全球5~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从1975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8%以上[1 ].. 2015-2016年,美国学龄前儿童(2~5岁L 学龄儿童(6~11岁)和青少年(12~19岁)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3.7%、18.7%、20.6%[ 2]..对于儿童肥胖,我国使用采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和年龄别体重指数(BMI)值参考标准的第95百分位数值为肥胖临界值全国儿童与青少年人群的肥胖患病率在不断增加,以上海为例,与1985年相比,2014年上海市7~18岁男生超重检出率增加了11傲19.3%比1.7%),肥胖检出率增加了29倍(11.7%比0.4%),平均增长率为12.3%;上海市7~18岁女生肥胖检出率增加了31倍(6.4%比0.2%), 平均增长率为12.7%[ 3]..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导致肥胖的病理生理基础。
造成儿童肥胖的因素较多,具体病因、致病机制复杂多样。
根据病因分类,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
95%的儿童肥胖为单纯性肥胖,内因为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增加,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发病机制上主要与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5%的肥胖为继发性肥胖,也称为症状性肥胖,与药物、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遗传综合征有关,伴有体脂分布异常、肢体或智力异常。
肥胖调查报告
肥胖调查报告肥胖调查报告(一)近年来,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突出,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肥胖问题,我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并就此撰写了这份肥胖调查报告。
本报告将从肥胖问题的背景和原因、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缓解肥胖问题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肥胖问题的背景和原因肥胖作为一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其背后存在多种原因。
首先,饮食结构的改变是导致肥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供应充足,人们更容易选择高能量食物,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其次,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为肥胖问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身体消耗能量较少,而长期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必然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基因、环境和心理因素等亦对肥胖问题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肥胖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肥胖是引发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研究表明,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次,肥胖会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
肥胖者往往会出现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不仅容易出现疲倦、乏力等症状,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肥胖还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肥胖者往往会出现自卑心理、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三、缓解肥胖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肥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
首先,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是控制体重的基础。
人们应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合理选择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加强体育锻炼是减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人们应该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形式,以帮助身体消耗能量。
此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肥胖问题的关键。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均有助于控制体重。
综上所述,肥胖问题在现代社会愈发突出,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了解肥胖问题的背景和原因、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缓解肥胖问题的方法,对于促进健康、预防肥胖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肥胖症健康宣教
目前,治疗肥胖症的药物有:
食欲抑制药 增加能量消耗药 抑制肠道消化吸收药 植物减肥药 正在研究中的药物有肥胖基因产物等。
五、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2、非侵入性脂肪抽吸术
原理:在脂肪堆积部位注入0.45%氯化钠和局部 麻醉剂,使脂肪细胞膨胀,再应用电子波将脂肪细 胞击碎,并使脂肪变性、液化而被抽吸体外。
20%~30%来自脂肪,蛋白质不超过15%。 5、鼓励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粗粮; 6、应限制酒精摄入。
15
四、运动治疗
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 运动。
每周3~5次,每次约30分钟,可选择走 路、骑自行车、跳舞、打羽毛球、打网球、 体操、拖地板、擦窗子等。
也可骑自行车爬坡、游泳、打篮球等剧 烈运动,每次约10分钟。
欧美国家1/2超重,1/3的人肥胖。 美国妇女肥胖者已达40% ……
[肥胖症分类]
按病因分类: 1、单纯性肥胖 ——是指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致 使脂肪在体内过多积聚,使体重超常的病 症,患者无明显的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 代谢性疾病。此类占95%以上。 2、继发性肥胖 ——是由于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所引起 的,也称症状性肥胖。
引进意大利生产的非侵入性脂肪雕塑机。
18
祝您身体健康
健康宣教
从脂肪组织出发,分为:
1、早期肥胖 特征:脂肪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多发生Biblioteka 于儿童和青春期。 2、晚期肥胖
特征:脂肪细胞数量正常,但细胞肥大, 多发生于成年人。
[肥胖症的病因]
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膳食异常因素
(1)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失调 能量摄入>消耗,引起单纯性肥胖 (2)膳食结构不合理
脂肪过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比例过高。 (3)饮食习惯不适当 如进食过快,睡前进食……
肥胖症
肥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热量摄入增多和体力活动减少。除热量摄 入增加以外,饮食结构也有一定影响,脂肪比糖类更易引起脂肪积聚。胎儿期母体营养不 良或低出生体重儿在成年期容易发生肥胖症。此外,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肥胖有促进 作用,包括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二噁英类似物及多氯联苯等,其机制与类雌激 素样作用有关
成人每日热量供给量表(kcal/kg)
体型 消瘦 正常 超重或肥胖
卧床 20~25 15~20
15
轻体力劳动 中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35
40
40~45
30
35
40
20~25
30
35
治疗
➢ 医学营养治疗 • 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为主(≥50%),如蛋、奶、肉、鱼及大豆蛋白质。摄入足够新鲜蔬
菜(400~500g/d)和水果(100~200g/d)。避免油煎食品、方便食品、快餐、巧克力和 零食等。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非吸收食物及无热量液体以满足饱腹感 • 常用的减重膳食主要包括限制热量平衡膳食(calorie restrict diet,CRD)、低热量膳食 (low calorie diet,LCD)、极低热量膳食(very-low calorie diet,VLCD)、高蛋白质膳 食(high protein diet,HPD)及轻断食膳食(intermittent fasting)等
病理生理
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 ➢ 脂肪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贮存和释放能量,而且能分泌数十种脂肪细胞因子、 激素或其他调节物,在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肥胖病人脂肪细胞数量增 多(增生型)、体积增大(肥大型)或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增生肥大型),伴脂肪组织炎 症反应如吞噬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浸润,脂肪因子分泌增多,出现胰岛素抵抗和低度的系 统炎症(C反应蛋白、白介素-6、TNF-α等因子轻度升高)
肥胖症的护理评估
肥胖症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肥胖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三酰甘油)积聚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通常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是评估肥胖程度的指标。
(二)相关病理生理引起单纯性肥胖病理改变的主要体现在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这种体积增大是细胞内的脂滴堆积的结果。
按照病理改变把单纯性肥胖分为两类:增生性肥胖和肥大性肥胖。
增生性的脂肪细胞不仅仅体积变大,而且脂肪细胞的数目也有所增多;肥大性肥胖的脂肪细胞则只有体积变大,而数目变化不大。
(三)病因及诱因1. 遗传因素人类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呈一定的家族倾向,往往父母肥胖,子女亦自幼较胖。
2. 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从而调节食欲、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如该区域发生病变或手术,可引起肥胖。
3. 内分泌系统肥胖症病人均可见血中胰岛素升高,提示高胰岛素血症与肥胖症关系密切。
女性在产后、绝经期后或长期口服避孕药者肥胖症增多,也提示脂肪合成代谢与雌激素有关。
4. 代谢因素肥胖症的发生可能并非完全取决于能量摄入的多少,而与能量代谢的个体差异有关。
5. 其他因素如营养、生长因素等。
(四)疾病分类1. 根据肥胖病因的不同,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
单纯性肥胖无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因素有关。
医学上也可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在所有的肥胖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仅占肥胖的比例仅为1%。
2. 根据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
腹部型肥胖又称为向心性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四肢则相对较细。
浅析肥胖症及其对策
体 内脂肪沉积过多 , 造成体重增加 , 导致机体 发生一 系
列的病理 、 生理变化的病症 。 肥胖症 的诊 断主要有 脂肪 含量、体重 等标 准。 测定身体 内的脂肪含 量有一 系列的方法 ,例如全 身 同位素钾含量 的测定 , 水下称重 法、 氧化重氢或重 水
稀释法 、全身 电阻法等 。这些 方法都对 身体没有损伤 性 , 比较复杂 , 但 需要昂贵的仪器 。 最通常使用 的方法 是用皮下脂肪 测定器 测定皮褶厚 度 , 然后用公式计 算出 身体 的脂肪含量 。 一般认 为 , 过标准体重的 2 %, 超 0 且 脂肪百分率超过 3 %者为肥胖 ;超过 标准体重 3%~ 0 0 5 %, 0 且脂肪 百分 率超过 3%一4 %者 为 中度肥胖{超 5 5 过标准体重 5% 以上 ,脂肪百分 率超 过 4 %以上 者为 0 5
表 1 诊断肥胖症的参考标准 …
养 与健康综合性调查的结果显示 , 国肥胖症患者正逐 我
年增长 , 成年人的超重率为 2 .%, 28 肥胖率 为 71 估 . %,
计 超重总人数为 2 亿人 ,肥胖者 已突破 70 万 。 00
1 肥胖症定义与测定方法
肥胖症是指机体 由于生理 、 生化 机能的改变而 引起
重度肥胖 。 2 ( 1。 2 表 )
2 肥胖症的分类及病 因
肥胖症按病 因学 可 以分为两类 :
一
体重 的测定能够评 价人体的营养状况 , 尤其是反映
热量摄取与消耗是否平衡以及脂肪在体 内的增减的一个
类 是单纯性 肥胖 , 即无 明显 内分泌代谢病病 因 亦
重 要指标 。 因此标 准体重 的确定为肥胖症 的评定提供 了 依据 。目前国 内外发表了一些标准体重的计算 公式 , 例 如 布洛式 公式 、琼斯公式 、夸脱莱脱指数 、克普指数 、
肥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第一节肥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人类肥胖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有若干因素需要考虑,如遗传、神经系统、饮食生活习惯、代谢紊乱。
特别是能量供需失调,以及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等。
具体发病机制是一致的,即饮食能量入量多于机体消耗量,形成过剩,过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机体,脂肪组织增多,形成肥胖。
一、遗传因素肥胖常与遗传有关。
据统计,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10%;双亲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为50%;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高达70%。
同卵孪生儿在同一环境成长,其体重近似;即使在不同环境成长,其体重差别也小于异卵孪生子之间的差别。
肥胖患者不但肥胖具有遗传性,而且脂肪分布的部位及骨胳状态也有遗传性。
肥胖的遗传倾向还表现在脂肪细胞数目和(或)细胞体积增大。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因素肥胖者往往有饮食增多史,食量较大,喜食甜食或每餐中间加食引起能量过剩。
在同等热量情况下,有睡前进食及晚餐多食的习惯。
体力活动过少或因骨折、结核、肝炎或其他原因而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
尤其人到中年以后,体力劳动量逐渐下降,常常脂肪壅存在腹部与臀部。
大部分人停止有规律的运动以后即发展成肥胖。
此外肥胖者之能量消耗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别,休息及轻微活动时动用能量较正常人少;同样饮食情况下合成代谢较正常人亢进;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造成能量消耗较少,引起肥胖。
社会环境改变和肥胖发生有一定关系。
解放前,由于生活水平低,肥胖发生率很低。
解放后,随着生活改善,肥胖发生率急剧增加。
家庭教育与儿童肥胖有关。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或一家中最小子女容易肥胖。
主要原因是错误认为婴儿喂养越胖越好,小孩从哺乳期就营养过度;过分溺爱,养成不良习惯,如零食尤其是糖果甜食太多;不必要的营养药物刺激食欲,增大食量;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现已公认儿童营养过度是造成儿童及成年后肥胖的主要原因。
三、下丘脑与高级神经活动饱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内侧核,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外侧核,它们之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在功能上相互调节、相互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胖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第一节肥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人类肥胖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有若干因素需要考虑,如遗传、神经系统、饮食生活习惯、代谢紊乱。
特别是能量供需失调,以及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等。
具体发病机制是一致的,即饮食能量入量多于机体消耗量,形成过剩,过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机体,脂肪组织增多,形成肥胖。
一、遗传因素肥胖常与遗传有关。
据统计,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10%;双亲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为50%;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高达70%。
同卵孪生儿在同一环境成长,其体重近似;即使在不同环境成长,其体重差别也小于异卵孪生子之间的差别。
肥胖患者不但肥胖具有遗传性,而且脂肪分布的部位及骨胳状态也有遗传性。
肥胖的遗传倾向还表现在脂肪细胞数目和(或)细胞体积增大。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因素肥胖者往往有饮食增多史,食量较大,喜食甜食或每餐中间加食引起能量过剩。
在同等热量情况下,有睡前进食及晚餐多食的习惯。
体力活动过少或因骨折、结核、肝炎或其他原因而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
尤其人到中年以后,体力劳动量逐渐下降,常常脂肪壅存在腹部与臀部。
大部分人停止有规律的运动以后即发展成肥胖。
此外肥胖者之能量消耗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别,休息及轻微活动时动用能量较正常人少;同样饮食情况下合成代谢较正常人亢进;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造成能量消耗较少,引起肥胖。
社会环境改变和肥胖发生有一定关系。
解放前,由于生活水平低,肥胖发生率很低。
解放后,随着生活改善,肥胖发生率急剧增加。
家庭教育与儿童肥胖有关。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或一家中最小子女容易肥胖。
主要原因是错误认为婴儿喂养越胖越好,小孩从哺乳期就营养过度;过分溺爱,养成不良习惯,如零食尤其是糖果甜食太多;不必要的营养药物刺激食欲,增大食量;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现已公认儿童营养过度是造成儿童及成年后肥胖的主要原因。
三、下丘脑与高级神经活动饱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内侧核,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外侧核,它们之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在功能上相互调节、相互制约。
动物实验证明,这两个中枢受机体内糖、脂肪及氨基酸的影响。
所以当下丘脑病变或体内某些代谢改变时可影响食欲中枢发生多食,产生肥胖。
这是下丘脑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单纯性肥胖时多认为下丘脑有功能性改变。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通过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在调节饥饿感和饱食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欲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
当精神过度紧张而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伴交感神经兴奋时,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亢进。
已知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促进胰岛素分泌,故食欲亢进;刺激腹中核则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加强胰升血糖素分泌,故食欲减退。
表明高级神经活动是通过植物神经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及胰岛素分泌,进而产生多食肥胖或厌食消瘦。
四、内分泌因素除下丘脑因素外,体内其他内分泌激素紊乱也可引起肥胖。
其中胰岛素变化被公认为肥胖发病机制中最关键的一环,其次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
(一)胰岛素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
其功能是促进肝细胞糖元合成,抑制糖异生;促进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脂肪,抑制脂肪分解。
后两作用在肥胖症发病机制中特别重要。
肥胖症者胰岛素分泌特点为:①空腹基础值高于正常或正常高水平;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过程中,随血糖升高,血浆胰岛素更进一步升高;③血浆胰岛素高峰往往迟于血糖高峰,故在餐后3~4小时可出现低血糖反应。
近年还发现肥胖病人胰岛素受体数量及亲和力均降低,存在胰岛素不敏感性和抵抗性。
由于存在胰岛素不敏感和抵抗,为满足糖代谢需要,胰岛素必须维持在高水平,而高胰岛素血症对脂肪细胞和脂肪代谢来说,会使脂肪合成增加,分解减少,使肥胖进一步发展。
肥胖症者体重减轻至正常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受体可恢复正常,表明这种改变是继发性的。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激素,在人体中主要为皮质醇。
单纯性肥胖者可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血浆皮质醇正常或升高;而在继发性肥胖中,柯兴综合征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
由于血浆皮质醇增高,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升高,后者导致脂肪合成过多,形成肥胖。
由于躯干及四肢脂肪组织对胰岛素和皮质醇反应性不同,故呈向心性肥胖。
(三)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动员储存脂肪及抗胰岛素作用,但在作用的初期,还表现为胰岛素样的作用。
生长激素与胰岛素在糖代谢的调节中存在着相互拮抗作用。
如果生长激素降低,胰岛素作用相对占优势,可使脂肪合成增多,造成肥胖。
现已证实肥胖病人生长激素基础水平降低以及精氨酸、低血糖、饥饿和体育活动等刺激条件下分泌反应也是低水平的,结果在饥饿和体育活动时大量能量就不能来自脂肪分解。
如禁食2天,正常人血浆生长激素从10微克/升上升到15微/升,而肥胖者从2微克/升上升至5微克/升。
这种变化会随着克肥胖消失而恢复正常。
(四)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与肥胖症的关系尚不明确。
肥胖者一般不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即使肥胖者基础代谢率可能比正常人稍低,也不代表甲状腺功能低下。
偶见两者合并存在。
(五)性腺激素男性激素主要为睾丸酮,90%以上由睾丸合成和分泌。
在女性可由卵巢、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少许。
雌激素和孕激素,主要由卵巢合成和分泌。
性激素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脂肪代谢。
女性机体脂肪量多于男性,女性机体脂肪所占百分率明显高于男性,皮下脂肪除个别部位外,一般比男性相应部位厚度增加一倍。
在妇女妊娠期、绝经期、男性或雄性家畜去势后均可出现肥胖。
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有认为绝经期肥胖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动物去势后胰岛增生肥大,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合成。
除少数性腺功能低下性肥胖外,一般肥胖者不存在性激素分泌紊乱。
(六)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其作用和胰岛素相反,抑制脂肪合成。
肥胖病人胰高血糖素是否有紊乱,有待研究。
(七)儿茶酚胺儿茶酚胺是由脑、交感神经末梢、嗜铬组织主要是肾上腺髓质生成的,能促进脂肪分解,大脑皮层通过儿茶酚胺及5羟色胺调节下丘脑功能,交感神经通过儿茶酚胺调节胰岛素分泌。
肥胖病人脂肪组织对儿茶酚胺类激素作用不敏感,但体重减轻后可恢复正常。
总之,肥胖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倾向、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及精神因素等,都是重要原因。
一、脂肪组织的改变(一)易发生肥胖时期人类一生中有三个时期最容易发生肥胖①婴幼儿期.5岁以前;②青春发育期;③40岁以后。
妊娠期、哺乳期及绝经期最突出。
婴幼儿期肥胖最不引人注意。
因为通常认为婴儿越胖越好,表示营养充足、喂养得法。
(二)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少数纤维母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胶原物质组成。
脂肪组织所含脂肪都存在于脂肪细胞内,在神经、体液因素影响下,中性脂肪合成和分解代谢极为活跃。
脂肪组织平均含脂肪约80%,含水约18%,含蛋白质约2%。
深部脂肪组织比皮下脂肪组织含水略多。
肥胖者脂肪组织含水比瘦人多些。
肥胖者体重下降后,脂肪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含水也减少。
(三)肥胖时脂肪组织改变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大小不同。
正常人皮下脂肪细胞平均长约67~98微米,每一脂肪细胞含脂量约0.60微克,肥胖时,脂肪细胞明显肥大,皮下脂肪细胞长达127~134微米,增大50%~100%,每一脂肪细胞含脂量约0.91~1.36微克。
当肥胖发生和发展很快时,一般仅见脂肪细胞肥大,当缓慢长期持续肥胖时,脂肪细胞既肥大,同时数量也增多。
一个正常人全身脂肪细胞数可从(2.68±0.18)×1010增至(7.70±1.35)×1010,脂肪细胞数增加了3倍。
一般认为脂肪细胞肥大和增生在肥胖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并不完全一致,并且影响治疗。
正常女性脂肪细胞较男性多。
既往无肥胖史的老年性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肥大。
长期严重肥胖的成年病人,除脂肪细胞肥大外,多少伴有脂肪细胞增生。
出生时体重超重,婴儿期明显肥胖,青春发育期肥胖,到了成年大都要肥胖。
这种成年肥胖病人,其脂肪细胞肥大和增生同时并存,治疗起来最不容易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
可见婴幼儿期是否肥胖是脂肪细胞多少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年龄段,比其他年龄段更适合脂肪细胞增生。
(四)脂肪沉积的原因①进食过多的糖和脂肪而没有相适应的能量消耗。
②进食正常,但动用脂肪库不足及糖生成脂肪过多。
故不论蛋白质、脂肪或糖,如热量过剩,除去因产热消耗外,多余的热量即贮存于体内。
因蛋白质及糖贮存能量有限,故大部分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贮存于皮下组织,而引起肥胖。
③肥胖和正常人在代谢上有明显差别:同样饮食,肥胖者合成代谢较正常人亢进;肥胖者在休息、立位或散步时消耗的能量较正常人少;肥胖者在不活动状态对冷的反应较弱,不如正常人能增加代谢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差异很大,对热量的需要亦大不相同,少者每日只需6278千焦(1500千卡)左右,多者在3000千卡以上。
但体重能保持相当恒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对人体活动、摄食及代谢等过程进行生理调节所致。
病理情况下产生的继发性肥胖,主要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紊乱所致。
二、能量代谢的变化肥胖病人基础代谢率一般正常,部分病人偏低。
同时大多数肥胖病人不喜欢活动,每日活动量少。
所以人们往往认为肥胖病人能量代谢是低水平的。
实际上,病人非脂肪组织的基础代谢率并不低于正常,肥胖病人能量代谢和正常人之间迄今尚未发现有什么真正差别。
正常人多日进食能量过多,在没有增加活动和能量需要的条件下可以维持原体重不变。
机体脂肪组织没有增加,人没有发胖。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多余能量以饭后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形式消耗了。
肥胖病人饭后特殊动力作用作为处理多余能量手段方面可能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