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盛开美育之花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摘要:语文教材力求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悟语言美,音乐美,图画美,构思美和立意美,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之中,去欣赏、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美。
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引导体会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6-01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涵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课堂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学会推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优美的语言能迅速吸引住学生。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品味。
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好像未经炉火而已达到了“纯青”。
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和谐,极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捡来搭配在一起,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
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整散相间,雅俗溶于一炉,酣畅淋漓,隽永优美。
笔者引导学生朗读、推敲、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在诗歌教学中,音乐美十分突出。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中
让美育 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 师作为教 育革新的践行 者,需
发挥语文文本的人文性 , 让学生在美
该 “ 培 养学生 健康 高 尚的审美 观 ” 。
地结合在一起 。
( 二)言美 于品
浓郁 的茶香需浅斟而慢酌 ,语言
的情感 、 雅的趣味中学会感知美 、欣 赏美、创造美 ,提高审美能力。
这里 , 人 与事、景与物都是为情而存 在” 。f 4 1 《 老王》 这篇课文情 溢于文 , 无论是老王对作 者一家 的善举 ,还是 作者 对老 王 的关爱 ,总 让人 感 到温 暖 。我让学生 饰演文 中的人物形 象 , 并带着 四个 问题去研 读8 至l 2 段 :老 王临终前 为何 还要送作 者鸡蛋香 油? 当时的样子?作者 当时理解老王 的做 法吗 ?结尾 的含义 。我适时 地点拨 : “ 香 油 和鸡蛋 是老 王最珍 贵 的东西 , 他在走时接受了作 者的钱 ,对一个将 死的人来 说,钱又有何用?他是不想 让作者因欠人情 而不安 。作者 当时未 能真正理 解他 ,所 以产生愧怍 。 ”学
美。我便顺势而导 : “ 想不想随郦道 元一起 赏游三峡 ? ”学生异 口同声道 :
学生随着作者游览步伐 的移动 ,眼前 的景致 也 随之不 断变 化 。 “ 伐 竹取
道 ,下见小石潭” , 奇形异态 的潭水 、 石 渠纷 至沓 来 ,美不 胜收 。先 闻其
“ 想。 ”他们 的热情被点燃 ,激发了对
的共鸣。
注白色的烽烟直人高空,波澜不惊 地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产生心灵 上
的黄河横贯其间 ,圆圆的橘红色的落
综 台天地2 0 1 3 0 4
方 法 探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育之花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育之花作者:冯红梅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03期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美的因素,在自觉的审美过程中,由“好之”到“知之”,借助美感活动这个中介,把学习对象和学习者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学好、用好有关语文知识。
一、引导学生从美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基本功的训练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随笔杂感等。
它们或形象鲜明、意象丰满,或内涵丰富、意韵绵长,或纵横捭阖、充满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作品的朗读和赏析,都是在传播信息,而这些信息中饱含着许多美育因素。
如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中国文字笔划也富于形体之美,如“折钩”如劲弩筋节。
学生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后,就能有意识地欣赏书法艺术美,学得自觉。
二、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方法感受作品的美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艺术美,让学生在美感引导下,全面感知文章内容,自主地吸收知识。
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
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
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语文教学必须贯穿着美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语文静态的文字展示美质,就会使学生真正的喜爱语文,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很多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品读,不仅对书中的要义能快速领会,更是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学生读课文的方式很多,朗读、默读、速读;个人品读、齐读、范读等等,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读,读熟了,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书中语言的美,韵律的美,结构的美等等自然能有所感悟。
但是,要进行审美体验,课堂上最忌讳的应该是速读和齐读。
因为速读只是让学生浏览一下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这是很难体味到美文美句所带来的美感的;齐读,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能体会到韵律的美,但是美文美句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品质、精神的美却难以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情感,要让学生自己自由去读,反复品味,用心读出美文美句中的喜悦、气势、悲伤、气愤;品出平凡、伟大、坚强、固执;心灵受到洗涤、净化。
学生只要能够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心灵受到震撼,那就是真正的受到了美育。
以《背影》为例,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了三句简短,意思很平常的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细细品读,学生读出了这些简单的话语有着父亲朴实而浓浓的爱子之情。
想想自己的父母,曾几何时,送上车后,车子不在视线内,才肯离去;每到周末回家总是用丰盛的饭菜迎接。
那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那丰盛的饭菜包含着父母多少无言的爱!课文中所传达的浓厚的父爱与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情感自然融合在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美丽的情感像清泉,悄悄地流淌在学生的心田。
在语文教学中播撒美育之花
在语文教学中播撒美育之花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美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索播撒美育之花的方法与途径,结合青少年在美育过程中审美认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重要作用常用方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得天独厚地享有孕育美育之花的条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美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对美的感知尤为敏感强烈,但他们当中很多自学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迫他们学习,就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枯燥乏味的说教的逆反心理,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结果事倍功半。
如果我们诱导、启发学生发现蕴含在语文教学中的美,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感悟、领略其中的美妙意境,那么学生就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利用名句美文诵读、经典古诗文诵读等,配以恰当的音乐背景或画面提示,在教师明白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耳听、眼看、心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美,逐渐采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在点滴积累中播撒下美育的种子。
(二)改善学生的作文方法“没有鉴赏就没有创作,创作又可促进鉴赏”,两者相辅相成。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挖掘其创作中可借鉴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把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中去。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盛开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盛开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知识学习、道德教育以及美育教育的综合性,而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许多审美因素,它赋予读者极为丰富的想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
因为它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展现自然美、人性美……笔者在语文生态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一、诵读范文,让学生感知自然美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相当多的文章都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美。
而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中的自然美,这就要通过朗读,因为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声韵传达出来。
朱自清先生说:“朗读可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文章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教师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文体找好音乐,在课前先配乐范读,然后给学生配乐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学生在读的时候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
例如:在教学“多彩四季”这一单元的时候,笔者以教学《春》作为示范,指导学生学习其他三篇文章。
学习朱自清的《春》,笔者先范读,然后给他们配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就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效果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
而在学生自读的时候,为师者还可以欣赏到学生全情投入文本的专注神情之美。
朗读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相当到位:《春草图》展示了绿草的生机勃发美,《春花图》则绽放着百花的艳丽多姿美;《迎春图》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学习了本文后,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大大激发出来了,在预习本单元的《三峡》《济南的冬天》和《夏》的时候,他们每一小组都积极查找音乐以及文章的相关资料,然后试读,当教学时,每组推出代表朗读文章、展示学习内容,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教育是学生心灵的滋养和塑造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工具,更是通过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情感情操。
语文应该是一门润物无声的美育科目,如同春日的细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中,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语文应当是美育的载体。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情怀和美学价值。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文学的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赏析名篇经典,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艺术之美,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育应当以美育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和领略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语文应当是美育的启蒙者。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日常交流,更是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在心智和灵魂的启蒙上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启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开阔他们的思维和愉悦他们的心灵。
语文教学还能够教育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心智和情感的启蒙者,谱写美好的心灵乐章,让他们在文学的世界中绽开心灵之花。
语文教育应当以美育为己任,让语文成为学生心灵的滋养者和启蒙者,引领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美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美好情操。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语文的熏陶下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人生之花。
让美之花朵在学生心头绽放——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管见
让美之花朵在学生心头绽放——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管见语文处处渗透着美育。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育大都离不开美育。
看一下我们现行的语文课本,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或者是戏剧,都蕴含着无穷的文采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以及情景交融的环境美。
我们语文老师如果能很好地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那必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塑造完美的人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美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呢?现就此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引领学生感知美的形象人的审美情趣发自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型描写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形象是借助语言形式来表现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引领学生感知美,才能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众所周知,人都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美之存在,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当你看到一轮红日抑或是一轮圆月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你看到蓝天白云的时候,当你听到婉转悠扬的乐曲随风飘来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你的心情是愉悦的,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学习宗璞先生的《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反复吟咏这样一些句子:“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空中垂下,观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是啊,一束盛开的紫藤萝花充满勃勃生机,驻足观赏,让人浮想联翩,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此时此刻,悲痛和焦虑会化为宁静和喜悦,颓唐和沮丧会变成振奋和崛起。
的确,巍峨的高山,宽阔的平原,汩汩流淌的小河,一泻千里的长江,倒映天光云影的池塘,包洆日月星辰的大海,风光旖旎的江南,白雪皑皑的北国,现实与作品中给人以感动和震撼的人物形象……无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魅力,无不闪耀着美的光辉。
绽放语文之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适合学生的 教学方法 , 培养学生创造美 的能力。 第一 , 教师应该深刻意识 到, 创造美是 语文美育教学的最终 目的, 以此在教学过程 中 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 教师可 以采用多种丰富多彩 的
文科 稳导/
绽 放 语 文 之 花 初 中语 文教 学 中的美育渗透研 究
文 /丁 琛
【 摘
要】 随着我 国新课标教 学改革的逐步进行 , 在初 中
存在着 丰富多彩 的情景 , 有的情景美妙 , 有 的凄凉 , 有 的雄 壮, 有的幽默 , 教师应该采用客观的角度评价课文情节 , 对学
一
美 育的 方 法 。
【 关键词 】 初中 语 文; 美育; 渗透
近年来 我国在初 中教学改革上取得了显著 的效果 , 素质 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熟知 , 而在语文课堂教师积 极渗透美育教育就是 素质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现阶段 的 中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中都具有丰富 的审美哲学 内容 , 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可 以采用 朗读 、 写作等教学方法深度挖掘教材 中 的精髓 , 以此增加学生分辨周 围事物美丑的能力 。
【 参考文献 】 【 1 】 赵进军. 在 阅读教 学渗透 审美教 育【 M] . 北京: 高等教 育
他 们 的美 育 思 想 。 . 总而言之 , 在语 文教学 过程 中, 美 育教 学具有十分 明显 的作用 , 教师应该联系教材 ,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 , 用朗读
美 的能力时 , 让学生学会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就是其 中一条 捷径 。根据以往 的教学经验我们可 以知道 , 文字是一种艺术 的表 现符号 , 它本身是死 印在书本上 的 , 但是教 师如果能够 教会学生有感情 的朗读课 文 ,通过 朗读课文明 白一个字 、 一
让美育之花绽放于初中语文课堂
诬 丈 2 0 1 5・ 3
语 文 与 人 文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及其疏导
徐 银 花
新课 改 对初 中语 文教 学 的要求 是 以教 学大 纲 教学任 务 和课 本知 识为 基础 的 , 提升 、 培养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能力 、 综 合语 言 素养 、 分析 理解 鉴 赏 等实 际语 言 运 用 能力 , 尤 其要 注 意帮 助 学 习
展 示文章 中描述 的杂草 丛生 的 三味书 屋到 底是 什 么样 子 的 , 再加 上受 到音乐 的感 染 , 学生 就能
生活 中的事情 的描述 , 将人性温暖美好 的一面 够根据这样 的一个 画面产生更加深刻的联想 。 羚羊飞渡》 的时候 , 也可以展示 画面, 呈现出来。比如 , 在学习朱 白清 的《 背影》 时, 在学 习《 学 生能够 从作 者 的描述 当 中看到 一个 老人蹒 跚 欣 赏 画面 , 体会 当时 的那种 悲壮 之美 , 感 受在 动
验, 以这样 的方 式 来 提升 学 生 的审 美 情 趣 。语
有了最为直接的接触。诵读时学生要感情充沛 地进 行 朗读 , 深入 体会作 者 的思想 感情 , 带 着这 样 的一份 感情 进行 反 复诵读 。教 师可 以将 学生 分 为几个 小 组 , 小 组之 间进 行 朗读 比赛 , 在 学生 私 下反 复练 习之后 , 可 以进 行配 乐 朗读 , 通 过优 美 的音 乐来 感 染 学 生 。在 这种 氛 围下 , 调 动学
情的美 , 体会鉴赏人性至纯至美的一面。 二、 在 情境教 学 中培 养学 生的 审美 意识 在 语 文教学 中 , 让 学 生 受 到 文 学 环 境 的影 响, 陶醉在 文学 的海 洋之 中 , 才 能够 让学 生真 正 感 受 到语 文 的魅 力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 教 师 要 为 学生创 设 一定 的课 堂 情 境 , 逐渐 培养 学 生 的审 美意识 。只有 发挥 语 文教 学 的感 染 力 , 让 整 个 课堂 教学 充满 激 情 , 才 能 够 让 学 生获 得 美 的感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是一门手段和目的兼备的学科,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启迪慧心、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阅读、写作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成为学生审美情趣、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之地。
正所谓“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美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享受和体验之地。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文章、诵读诗歌、欣赏美文时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美感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地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
在写作课上,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追求。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认知和感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精神和思想品格的培养之地。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思想品格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人文的温暖和思想的力量。
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怀,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品格。
在讲解《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底蕴和高尚的思想品格,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品格,使他们成为有情怀和品格的人。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力量;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从而融入到美育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学生的心灵之花,绽开出更加美丽的姿态。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竞相开放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竞相开放———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渗透美育威海十三中刘小琳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在传授语文学科的知识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新的试验教材选入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不同的美学范畴。
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等。
从内容上看,有的展示了宏伟广阔的社会之美;有的揭示了自然奥秘的精妙之美;有的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之美;有的抒发了激动彭湃的感情之美。
从美的形态上看,既有朴素美,又有重彩美;既有悲剧美,又有喜剧美;既有婉约温馨的阴柔美,又有雄伟豪壮的阳刚美等等。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审美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呢?就此,我谈谈我的几点浅薄之见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什么叫“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器官(眼睛、耳朵)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库勒指出:“感知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我们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
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听、看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美。
这种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
美育的融入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中学教学2019年第2期美育的融入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邓瑞斌贵州省福泉市第二中学摘要:初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应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等。
因此,美育的融入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美育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初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它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育因素。
例如,小说的主题美、故事美;诗歌的意境美、意向美;戏剧人物的性格与矛盾冲突美;散文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意蕴悠长的意境美等,可以说有文学的地方就有美学,文因美而存在。
而美育的融入的确能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笔者结合22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美育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边读边讲,领会文章的主旨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主旨,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
笔者经常采取边读边讲,领会文章主旨美的做法。
例如,笔者在教《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时,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笔者引领学生边读边讲,从而更好地领会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又如,在《醉翁亭记》中,在讲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等段落时,笔者还是采用学生边读边讲,使他们明白这些文字抒发的是作者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讲解完课文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认真体会,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边读边研,体验课文中的形象美笔者经常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文本中所蕴含的各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节奏美等。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优美的散文、感情真挚的小说、古朴典雅的诗词,无不与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打动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捕捉这些关的因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品美能力,促使学生进行创造关的实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情操;实践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一篇篇形式优美的散文让你赏心悦目,一篇篇感情真挚的小说让你心潮起伏,而一篇篇格律优美的古诗词更让你回味无穷。
师生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一篇接一篇的阅读下去,美好的思绪为之飞扬,优美的视野为之开阔,甜美的生活为之回味。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古今,翱翔于大江南北……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的实际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捕捉这些美的因素,让学生发现、感悟这些美的存在,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教育,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行创造美的实践,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启学生发现、感悟、品味和创造美的心灵呢?下面我就教学的实际简述如下:一、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美的存在“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初中语文教学正是通过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美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生活的视野和境界。
例如七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春》,作者用朴实、隽永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灵气的景物,那美丽的春光让人陶醉,那洋溢的诗情让人鼓舞,那盎然的生机让人激励。
更为重要的是《春》启示了同学们怎样去发现、感悟春天的独特魅力。
同样《济南的冬天》一文,秀美的济南、温情的冬天、灵动的泉水无不触动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灵魂,从而由衷地赞美自然、热爱自然,感悟到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像这样热爱、赞美自然的美文不胜枚举,关键是教师应当怎样去开启同学们发现、感悟美的灵魂。
二、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美的教育美育是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人们心甘情愿的,是一心向往的。
语文教学论文: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而新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任务时,开宗名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它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美的情境,诱发美的情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美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笑容走上讲台,把学生当作朋友,小心地去呵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去挖掘美的因素。
美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愉悦性。
它是“寓教于乐”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亲切和蔼的语态,创设一个美的情境,营造一个轻松欢快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带着学生走进文学作品,用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去辨别真善美、假恶丑。
语文课程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有精美的散文、小说;有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有中国作家的文学精品,也有外国作家的传世佳作。
从美的形态来看,有的表现自然美,有的表现社会美。
从美的范畴来看,有的侧重表现优美,有的侧重表现壮美,有的侧重表现凄美。
语文教师要把这些课文当美文来讲,用自己的激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中的意境,进行美育渗透。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春天优美景色和置身于其中的那份闲情逸趣,从而诱发学生美的情趣。
一、品味美的语言,理解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感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或铿锵有力,激昂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配合和谐。
绽放美育之花,展示语文文化之美
绽放美育之花,展示语文文化之美摘要:美育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绽放,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这也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对此,本文从“感受情感美,增强学生爱国意识”“体会语言美,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品悟人格美,提高学生审美情操”三个角度对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美育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情感美;语言美;人格美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育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们去体会语文学科最直观的“外在美”,即文字美、语言美等等,另一方面也要带领学生们去体会本学科的“内在美”,诸如情感美、意境美等等,让学生们有着更强烈的审美体验,从而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助力于他们逐渐形成高尚的品质修养,最终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一、感受情感美,增强学生爱国意识语文是一门源自于生活实际的学科,其中也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落实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去感受情感美,促使学生们也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思维。
在众多情感中,爱国情感也是一种极其伟大的美,在现阶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下,教师也要充分发展学生们的爱国情,让学生们也真正理解个人和祖国之间的关系,从而也促使学生们逐渐树立起远大的学习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最终也真正为祖国未来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多的个人贡献。
教师在教学《邓稼先》这一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初步了解两弹一星邓稼先的光荣事迹,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去仔细的阅读文章的关键段落,让学生们总结出文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精神品质,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向学生们展示出一些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图片和当时的新闻资料,促使学生们真正的理解邓稼先的个人成就和襟怀,使学生感受情感美,有效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意识。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作者:李学冬来源:《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年第09期[摘要] 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活动,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语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潜移默化地被熏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情的陶冶、净化和塑造。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王国维在1903年所写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认为,人的精神能力有三种,即知力、情感及意志,为使这三种能力达于理想,应建立与之相应的三种教育,即智育、美育和德育,美育就是“情育”。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美带给人的,已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感受,更多的则是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美的事物能唤起人的向真、向善之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转换时期,对美的兴趣、对美的探究与追求正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点,逐步形成客观高雅的审美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活动,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不能把人脑当做知识的容器来装填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情的陶冶、净化和塑造。
一、品读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选入语文课的文学作品,语言都具有色彩鲜明、声韵和谐、节奏明快、形象生动等特点,其审美价值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又称为“语言的艺术”。
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满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吹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风韵神情。
初中语文课堂绽放美育之花
初中语文课堂绽放美育之花摘要: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美育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中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从语文素材中发现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文学意境之美,欣赏篇章段落之美,创造语言艺术之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有效策略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除了让学生获得必备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兴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中渗透美育,抓住每章节内容中美的结合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自然、艺术、文学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美来引导学生发现美教师在结合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可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和赏析景物描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察情态,明晓情理,拓展情怀。
初中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对美的形象包括语言、音乐等非直观性形象都有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美、“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凄美。
这些不同的自然格调有着不同的自然美,带给学生强烈的体验和美的熏陶,进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学生欣赏社会美,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只有经过了审美培育,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能力。
教材中,杰出人物的情操美,平凡人物的人情人性美,都是培育学生具备完整、高尚心灵的绝好素材。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情境感受美意境是将文字与情感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文学艺术境界。
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花
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花发表时间:2012-02-08T15:02:43.00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徐名龙[导读] 美育,顾名思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徐名龙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 211200 摘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观:第一部分探讨美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第二部分探讨如何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第三部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欣赏美到学会创造美。
以此来全面解析初中语文中的美育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欣赏创造美育,顾名思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因此,美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美育和语文教学密不可分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其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其二,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其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即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
[1]陆先生把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和任务,接着又提出应让学生逐步具备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把获得语文技能放在目标的第三位,充分显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1 在美育中挑大梁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
张志公先生就曾这样说:“要教学生读不少文学作品。
一则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适用语言比较好,便于进行语言训练,再则也因为受过普遍教育的人应当懂得一点文学,而语文课之外,再没有别的课管这件事了。
让初中语文课堂美育之花盛开
让初中语文课堂美育之花盛开发布时间:2021-09-03T09:36:26.24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月作者:杨旭东[导读] 美育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培养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从语文素材中发现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文学意境之美,欣赏篇章段落之美,创造语言艺术之美,并在联系教材、日常生活之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习惯和能力。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进行探讨。
杨旭东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摘要】美育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培养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从语文素材中发现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文学意境之美,欣赏篇章段落之美,创造语言艺术之美,并在联系教材、日常生活之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习惯和能力。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渗透有效措施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9-166-01美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
教师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
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
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美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语文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盛开美育之花
发表时间:2016-06-21T10:51:23.1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6期作者:卜香菊[导读] 美育通过一定的载体以培养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卜香菊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中学262727
摘要:美育通过一定的载体以培养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美育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能够解放自然的限制、人的眼界与情感。
初中语文课中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从语文素材中发现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文学意境之美,欣赏篇章段落之美,创造语言艺术之美,并在联系教材、日常生活之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习惯。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渗透有效措施
一、感受语言美
美的文章,其语言就像是淙淙如行云流水的乐音,让人听起来便是一种感官的美好享受。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多运用柔美的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氛围,配合课文朗读,在让学生“听”这一环节中,可采用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
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字字珠玑的精美散文,文章以清新、优美、活泼的笔调描绘了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如果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闭起眼睛,静静聆听这仿佛来自天籁的美丽语言,用心灵去感受来自春天的气息,学生就能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情感、意蕴有了先入为主的了解。
再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短短四节,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描绘了天上街市的景美、街市美、人物美和生活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宜以提琴曲《梁祝》部分音乐作背景,教师以舒缓、新奇的语气范读,把静静聆听的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语言的天地之中。
二、咬文嚼字,发现美
语文之美,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包含了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彰显着不同的美感。
比如有简明扼要的精炼美、辞藻丰富的华丽美、平铺直叙的自然美、含蓄委婉的婉转美、活泼跳跃的节奏美、千变万化的修辞美等。
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仔细品味经典字词的含义,深入挖掘字词中的美感,时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这课,就可以通过“咬文嚼字”、品味字词来挖掘和发现语言文字之美。
作者用“黑”、“深青”来描写父亲的穿着,表现了父亲的质朴;用“再三嘱咐”、“踌躇”、“嘱托”等词来描述父亲对作者的不放心和关心,表现了父亲对作者平凡且深沉的爱;用“蹒跚”、“攀”、“探”、“缩”、“倾”等动作词汇来描写父亲年纪大了,步履缓慢、动作生硬的情景。
通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通俗简练,却十分形象、贴切、隽永,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平凡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学生们细细品味这些字词,可以披文入情地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发现其中的亲情美。
三、入情入境,感悟美
意境是将文字与情感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文学艺术境界。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具有一定意境的,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描绘生活图景,尤其在诗词歌赋及小说、散文中最为突出。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景美、意境美,感悟其中的文学艺术美。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他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大片嫩绿的小草、花团锦簇的桃花杏花梨花、成群飞舞的蝶蜂、氤氲的草香花香、嘹亮的牧童笛声……一幅声、光、色、影、味俱全的灵动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活灵活现的春景图,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春景写活、写透的,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验文字背后的美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类似的课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能激起学生对美的遐想。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济南冬天的迷人之美;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通过描写乡村秋天的夕照景象,寄托了游子浪迹漂泊的凄楚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通过描写“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来抒发怡然惬意的“意”、表达秀丽多姿的“境”,写出了情景交融、意境相生的效果。
v四、学会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美育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让作文基础训练与审美能力训练相结合。
具体方法笔者认为有三个:一是指导观察、想象。
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
二是启发实践。
除观察外,要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参加劳动、体验人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矛盾,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再在创作中组合、熔炼、构思、布局、谋划,创作出一篇优秀文章来。
三是引导模仿,鼓励创造。
小孩学走路始于模仿,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袁文忠让美育的鲜花开满语文课堂[J].语文天地,2011,(04)。
[2]任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群文天地,2011,(16)。
[3]刘孝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