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范志良1965年抄本

合集下载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理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范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张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

长宽约为20.0cm X 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范志良抄”和“秘本”等3行毛笔字。

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

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

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页内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范”中的部分内容;另一页为“启喉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

(范按:此按语是先师与范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以下为抄本原文内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秘本范志良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整理)《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整理)《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资料保存 2009-06-16 17:56 阅读84 评论0字号:大中小作者:方国强为使《辅行诀》卷中的方药,能早日按先贤陶隐居所阐述的“阴阳五行药理”用于临床,笔者把尚未研究完成的内容提前公之于众,冀能给对《破解〈汤液经法图〉》一文感兴趣的观者一点启发吧。

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才高啊!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1、土中土人參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1、金中金五味子犬肺胡麻油。

2、金中木枳实石膏雄黄牡丹皮。

3、金中火豉(咸豉)皂角。

4、金中土芍药杏仁。

5、金中水薯蓣王瓜根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1、水中水地黄猪肾熟地黄。

2、水中木黄芩栀子薤白韭叶柴胡麻黄知母葱白赤小豆。

3、水中火黄连栗子。

4、水中土白术。

5、水中金竹叶龙胆草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辅行诀》范志良1965年抄本

《辅行诀》范志良1965年抄本

《辅行诀》志良1965年抄本整理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威县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氏家中,至其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志良先生抄录,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大昌、钱超尘及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志良1965年抄本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

长宽约为20.0cm X 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志良抄”和“秘本”等3行毛笔字。

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

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

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页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中的部分容;另一页为“启喉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

(按:此按语是先师与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以下为抄本原文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秘本志良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_辅行诀_抄本寻踪

_辅行诀_抄本寻踪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曾被称为“《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对于书名,笔者基于实际考察发现《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全文皆论五脏证治,基本不涉六腑证治。

今得张大昌亲笔注释本,书题亦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这就证明该卷子的正确书名当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而非《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

本书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为法国伯希和盗掠,据说守洞道士王圆箓在为伯希和装箱时暗藏之,1918年售予河北省威县张偓南,偓南传其嫡孙大昌,毁于1966年“文革”初。

“文革”期间张大昌将抄写本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加以整理,于1975年打印35本内部交流(简称“中研本”),继而王雪苔先生两次亲访张大昌,收集到两个抄本,经整理收录于1988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敦煌古医籍考释》(简称“考释本”);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派王淑民先生与陶广正先生再访张大昌,收集到3个抄本,经整理收录于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简称“辑校本”)。

今仍有大昌弟子抄本传世。

我们深知《辅行诀》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巨大价值,因而追寻它的文字准确性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我们曾以“中研本”、“考释本”、“辑校本”三种文本互勘,发现三本文字有多处不同,条文取舍亦有所异。

如《考释》本“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辑校》本“六神”作“四神”;《考释》本“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辑校》本作“补寒(‘寒’当作‘塞’)之方,以人参为主;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

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中研》本、《辑校》本无“救诸劳损大汤”39字,《考释》本有之;《中研》本有“药石七味五行互含”残文两行,《考释》本、《辑校》本无之。

这些差异,使我们深感困惑。

鉴于多种抄本及正式出版之本互存许多不同,我们萌发了重新整理的想法,并把这个想法向马继兴老师作了汇报,得到了马老师的认同,于是我们向张大昌先生的各位弟子求教,大昌先生的这些传人给我们以无私的支持和帮助,陆续收到他们寄赠《辅行诀》抄本寻踪□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赵怀舟山西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鉴于多种抄本及正式出版之本互存许多不同,对其进行全面重新整理,并得到了张大昌先生传人的热情支持和帮助,陆续访求到21个传抄本,这些宝贵资料为深入研究其文字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

《辅行诀》中研院打印本(1975年)

《辅行诀》中研院打印本(1975年)

葶力子熬 大黄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 黄芩 干姜各一两 右六味䟍以水五升䟍煮取二升䟍温分再服䟍日二服。 小补肺汤䟛治汗出䟍口渴䟍少气不足息䟍胸中痛䟍脉虚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夫花各三两䟉一方作牡丹䟍当从䟊 细辛一两 右四味䟍以水八升䟍煮取三升䟍每服一升䟍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䟍去细辛 䟍加海蛤一分䟜若胸中满痛者䟍还用细辛䟜咳不利䟍脉结者䟍倍旋夫花䟜苦眩冒 者䟍去细辛䟍加泽泻一分䟜咳而有血者䟍去细辛䟍倍麦门冬䟜苦烦渴者䟍去细辛 䟍加粳米半升䟜涎多者䟍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䟛治烦热汗出䟍少气不足息䟍口苦干渴䟍耳聋䟍脉虚而駃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夫花各三䟍煮取四升䟍温分四服䟍日三夜一服。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则[1]恐䟍实则怒。 肝病者䟍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䀮䀮无所见䟍耳有所闻䟍心澹澹然䟍 如人将扑[2]之。气逆则耳聋䟍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䟍则两胁中痛䟍中寒䟍恶血在内䟍则胻善瘈䟍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 下䟍补三里以温胃中䟍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瘈。 陶云䟛肝德在散䟍故经云䟛以辛补之䟍酸泻之。肝苦急䟍急食甘以缓之。 小泻肝汤䟛治肝实病䟍两胁下痛䟍痛引少腹迫急䟍䟉当有干呕䟊者方。 枳实熬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右三味䟍以清浆水三升䟍煮取一升䟍顿服之。不瘥䟍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䟛治头痛䟍目赤䟍多恚怒䟍胁下支满而痛䟍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黄芩 大黄 生姜切䟍各一两 右六味䟍以水五升䟍煮取二升䟍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䟛治心中恐疑䟍时多恶梦䟍气上冲心䟍越汗出䟍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䟉一方作薯蓣䀮䀮䟊 右四味䟍以水八升䟍煮取三升䟍温服一升䟍日三服。心中悸者䟍加桂枝一两 半䟜冲气盛者䟍加五味子一两半䟜头苦眩者䟍加术一两半䟜干呕者䟍去大枣䟍加 生姜一两半䟜中满者䟍去大枣䟍心中如饥者䟍还用枣䟜咳逆头苦痛者䟍加细辛一 两半䟜四肢冷、小便难者䟍加附子一枚䟍炮。 大补肝汤䟛治肝气虚䟍其人恐惧不安䟍气自少腹上冲咽䟍呃声不止䟍头目苦 眩䟍不能坐起䟍汗出心悸䟍干呕不能食䟍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旋夫花[3] 代赭石烧䟉应作牡丹皮䟊 竹叶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䟍去核䟉一方作薯蓣䟍当从䟊 右七味䟍以水一斗䟍煮取四升䟍温服一升䟍日三夜一服。

学医不懂《辅行诀》,背遍汤剂也枉然

学医不懂《辅行诀》,背遍汤剂也枉然

学医不懂《辅行诀》,背遍汤剂也枉然以下为活动实录(其中祁为祁营洲大夫、苏为苏兴华大夫、范为范英志老师、侯为侯权峰大夫)我们对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的「术数」两个字都有宽泛的了解。

作为一个医生来说,我们需要给自己定一个数,这个数决定了我们是处于太过或不及的至关重要的篇章。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认为站在「五」的高度,我们可以非常平衡地来观察整个事物,这就是「一数」。

那么「二路」中的「路」是指什么呢?范:第一条「路」是思路,第二条「路」是套路。

祁:什么是思路?什么是套路呢?套路是药物组合,是战术思路是如何运用的法则,是战略范:比如我们学习针灸的时候,歌诀里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就是套路。

而怎么辨证地区分虚实寒热的概念,然后去使用这个歌诀,就是一种思路。

套路和思路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套路是药物组合,比如大泻肝汤、小补肝汤,这就是套路,是战术。

而思路是如何运用的法则,比如「肝虚则恐,肝实则怒」,这就是一种思路,是战略。

套路方便记忆,而思路决定了我们能否把套路应用得正确。

在《难经》里明确提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苏老师所用的桂枝、干姜、五味子是来自于《辅行诀》中的小补肝汤。

辛味,在五行为木,辛味的升散作用相当于春生之气,桂枝是木中木。

而干姜是木中水,味辛皆属木,干姜在辛味药中处于水的位置。

肝属木,水生木,这个组合就是《难经》中「虚则补其母」的思路。

苏:《辅行诀》中的五味系统与我们平时所认知的药物性味有所不同。

范:小泻肝汤是三味药,芍药、枳壳和生姜。

芍药金中木;生姜木中火;枳实、枳壳一物也,金中水。

「嫩小之果即枳实,较老成之大果,即枳壳,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性环祥而缓,取其疏通决泄愤,地方但取其败风壅之气。

」这三味药的组合,就是「实则泻其子」的思路。

这些药物组方都是套路,而这些套路以什么思路来使用,是最为关键的要点。

除了最简单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外,实际上《辅行诀》里的思路特别多,如果与术数结合起来,有补有助,有泻有制,有很完整的一整套思路。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1588•光明中医 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 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经典温课】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王玺李培润摘要:《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到敦煌盗掠经卷,而《辅行诀》幸免于难,被守洞道士王园箓转移他 处,1918年被河北省威县张偃南先生以高价购得,后传其子张耸云,耸云又传其子张大昌。

该书与《伤寒论》渊源颇深,对其解读一 直是国内外中医界一大难题。

此文从《辅行诀》辨病用药体系,汤液经法图,该书作者考及“伤寒、金匮”4个方面,对该书作一分析, 为认识和了解这一医籍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辅行诀》;《伤寒论》;《汤液经法》图;张仲景;陶弘景;敦煌遗书d o 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21.10.015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10-1588~04Analysis of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W A N G X iLI P e i r u n(O rthopedics D epartm ent, Ningxi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 C hina)A bstract :The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Cave of Dunhuang but later was transferredto another place by a Taoist priest named Wang Y uanlu, the Cave keeper, spared f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 plundering by French missionary Paul Pelliot Dunhuang in 1908. Later it was purchased by Mr. Zhang Dainan who came from We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t a high price, and later passed on to his son, Zhang Z hayun, and grandson, Zhang Dachang. It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reatise on Febrile D iseases, however, its interpreta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TCM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way for the TCM fiel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is medical book from four aspects of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 actic, The Tangyejing m ethod,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 and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Golden Cabinet.Key words : Fu Xing Tactic ;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Tangye Jingfa m ap ; Zhang zhongjing ; Tao Hongjing ;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方剂构成及汤液经法图义理深奥,外界亦有质疑该书 真伪的言论。

基于佛教的《辅行诀》成书年代新证

基于佛教的《辅行诀》成书年代新证

中医文献杂志基于佛教的《辅行诀》成书年代新证广东省东莞市良策广告有限公司(东莞,523000)谢梓健摘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一卷,于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旧题梁代陶弘景撰。

通过考证《辅行诀》中出现的“神识”“默契”这两个佛教词汇,对《辅行诀》的成书年代提出了新的观点。

《辅行诀》中的泻肺汤、调中补心汤出现了“神识”这一佛教词汇,书中指出这两个汤方抄录于《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见于《汉书•艺文志》,当时佛教尚未兴盛,所以,泻肺汤、调中补心汤是否源于《汤液经法》,可疑。

另外,"默契”是佛教禅宗词汇,根据禅宗兴盛于唐末以后这一事实,确认此必非梁代陶弘景之言,当为宋以后人所补入。

最后,通过结合道教、佛教的发展史,解释了“辅行诀”取名的意义。

关键词:辅行诀佛教词汇成书年代中图分类号:R2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0)03-0023-03《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为近代新出。

据钱超尘先生出版的《伤寒论文献新考》所述,此书原藏于河北省威县张大昌家中。

1965年张大昌将《辅行诀》抄写稿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当时未引起重视。

1974年春,张大昌再次寄稿,这次引起了院长王雪苔、文献学家马继兴的重视。

据张大昌回忆,此书是其祖父张光荣于1915年从敦煌一位姓王的道士处购得,后来送回家中世袭珍藏。

张大昌追述,此书在文化大革命中,原卷被毁,今存的《辅行诀》是传抄本。

研究员马继兴随后于1974年3月出具了鉴定意见:“初步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抄本所据的原书,不论在其所保留与引用的古俗写、讳字、古药名、药量、古经方名,与其组成药味、所引古医书与篇目、佚文、古医家字号、别名、古病证名称以及方剂配伍特征、文章结构与风格等各方面内容,可以确定绝非近世或今人仿造贋品,因而其成书年代下限绝不晚于北宋初期以前,是很值得重视的O,,[1]48-49马先生指出,抄本不避唐宋帝讳,且出现了大量隋唐之际的古俗字。

《辅行诀》范志良抄本(一)

《辅行诀》范志良抄本(一)

《辅行诀》范志良抄本(一)
《辅行诀》范志良抄本(1965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来源:张大昌,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未完待续...
專注於中西醫文獻及醫案整理,歡迎投稿,誠招廣告丨版權聲明: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

轉載請注明出處。

《辅行诀》范志良年抄本

《辅行诀》范志良年抄本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 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方。
栝萎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枳实熬,二两厚朴二两桂枝一两生姜二两,切(《传承集》注:切: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金匮》之枳实下白桂枝汤加半下、生姜,主证亦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 ,胁背胸支满,迫急不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
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药五味,得三升,去滓。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上(2009-07-21 11:28:49)转载▼分类:本草方剂标签:辅行诀图解教育辅行诀书中原图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自1988年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首次转载以来,引起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幸趣,屡有转载。

此卷子曾在太老师张大昌先生家秘传三世,我虽不敏,毕竟有近水楼台之便,现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一、《辅行决》问世的意义据马氏所载《辅行决》,可分为两部分,从卷首至阴阳二十五味药,为第一部分;二旦、四神及神仙救急方,为第二部分。

应说明的是,马氏所载《辅行决》是王雪苔先生1974年访问太老师时,因原卷毁于文革,据抄本及太老师的背诵录音整理而成。

由于种种原因,漏掉了金石药部分,此事引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注意,和我们一起,对《辅行决》正在进行重新整理,不久,大家就会见到这部分内容。

根据它在太老师60年代的亲笔秒本位置,紧接阴阳二十五味药之后,当为第二部分。

那么二旦、四神等就只能算第三部分了。

现分述于后。

(一)、第一部分的意义1、首次明确提出了内伤杂病五脏辩证的题纲。

《伤寒论》每篇各有题纲,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书五脏虚实证候(即题纲)对临床辩证起着大海航灯的作用。

如:“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腹满、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肾虚则厥逆,实则腹满、泾溲不利”。

记得我们这些晚辈,初次接触太老师时,他总是把这些内容抄下来,让我们背诵。

可见太老师对题纲是多么重视。

2、五脏各具休味、用味、化味,以及五角图的出现,是包括《素问》《灵枢》在内,讲解五行、五味最系统、最规范、最实用、最权威的专著。

正如陶氏自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3、五角图休、用相合产生化味这一理论,是经方的精髓。

说明了经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药物的有机结合,是合理配伍后产生的化机,不似药物学单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

难怪贤如孙真人也有“经方难精”之叹。

经方临床家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经验。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本帖最后由独孤园丁于 2016/12/27 15:53 编辑《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独孤园丁六朝梁时,陶弘景在晚年,集道、儒、释三教合一,作《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这是一部总结《汤液经法》辨五藏病症组方用药规律之书。

它承袭《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学术内容,发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五行五味学说中,引入体用之哲学概念,以体代表阴,用代表阳,同时又增入“化”之概念,达到了与阴阳学说有机之融合,使藏象、经络、诊断与处方完全统一,成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完成了经方组织制度的规范,确立了方、药使用的五行互含体制。

此著作是他一生绝高之文字,为万世不移的处方轨范。

绘制了《汤液经法图》,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破解了圣贤制方之奥秘。

学习《辅行诀》,首先要使用五藏辨证法;其次要明白体、用、化的概念;第三要知道补、泻的真正含义;第四要明药性,即五行五味互含原理;第五,了解经方的制方原理;第六,参悟汤液经法图;第七,了解金石之药;第八,六合辨证法。

另外,书中除了经方,还有一些道家、神仙家等的方子,虽不符合经方的一般原理,然其效如神,自有个中之道。

如四神方,六神方,十二神方等等。

对于此类方药,既言“神方”,就不是我们一般人(修行得道之人除外)可以理解的!如果能正确使用就可以了,万不可妄测神意,按经方原理去理解方意和药性,更不能按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原理去解读,曲解神(圣)意,误已误人!《汉书·艺文志》当中讲,医学有四大家:医经家、经方家、神仙家、房中术家。

《伤寒杂病论》是医经家和经方家的东西完美的结合,《辅行诀》中涉猎更为广泛。

一、五藏辨证法依五行理论,五行对应人之五藏,以五藏统治人之身体(身体各部位、经络分属五藏),故五藏辨证法,可辨所有病症。

仲景之前的古中医,没有六经辨证,多用五藏辨证法。

中医传承之发展,先后有了八纲辨证,五藏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疾病,而使用相应的辨证法门。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课件模板-004(共4)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课件模板-004(共4)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此十种今详 之,寒热两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 黄、朴硝之属也。热可去寒,附子、桂是 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自尔以 往,医家皆依此,谓之十剂或十二剂。其 组织制度,以君臣佐使为准则。其引《神 农本草经》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 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然依此说核考 经方,不能得其意旨。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之时方可同日而语 也。今欲以模为式,引就正统。故但例方 若干首,其他则不惶及焉,世间或于传缺 佚者,盖师经义,拟比而补之。抑治庄之 作,非敢僭妄尔。 张大昌1982年秋 2、张大昌1990年序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 医药学术之结晶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成氏又引王冰补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 者,以为方之种类,历来医家亦颇见允纳。 而据补经理论之谓:“远近汗下多少。” 则又与经方凿纳不入。盖王冰补经每发挥 敷演,论理不免夸空。识者不以微瑕弃玉 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义有所斧正。夫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 医药学术之结晶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附录一:张大昌先生:
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 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 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 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 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 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

兽医偶然买了本旧书,竟是无价之宝,原版被毁,后人将抄本传至今

兽医偶然买了本旧书,竟是无价之宝,原版被毁,后人将抄本传至今

兽医偶然买了本旧书,竟是无价之宝,原版被毁,后人将抄本传至今这本书的故事非常传奇,值得讲一讲,书的名字叫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据书上记载,作者是梁代陶弘景。

这本书在历史上,一直认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失传了。

一直到了1918年,有一位兽医,叫张偓南,他从敦煌的王道士手上购得了一本羊皮卷的旧书,正是这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个王道士大家应该听过吧?据说就是他偶然间发现了敦煌的一个密室里面藏着很多的书籍和资料,这些资料后来大部分都被外国的探险家们连买再骗的给弄走了,非常痛心,不过这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被留了下来。

敦煌王道士探险家在敦煌查看成堆的古书张偓南认真学习此书后,发现其不简单,因此十分珍视,将此书传于后世。

张家将这本书视为珍宝,张偓南曾说,学医的后人必须背诵,原版用红绸布包好珍藏。

后来,张家后代,张大昌先生继承了这本医书,为了保护医书,他将医书进行抄写,自己和弟子学习时只用抄写版,没想到这个举动,救了这本书。

再后来,张大昌先生家里被抄,家里的古书都被拉走,据说拉了三卡车,这里面,包括那本珍藏的《辅行诀》原本。

张大昌先生张大昌先生痛苦不已,多次寻找这本书的下落。

但是都了无音讯,后来偶然有一天,张大昌惊讶的发现,有一个小孩子穿的鞋底,居然是用他方面珍藏书的红绸做的,顿时泪如雨下,但是,那本书已经无法寻回了。

原版缺失,张家人痛心不已,好在之前在长辈的严加管教下,张大昌先生已经将此书倒背如流,凭借记忆,张大昌先生完整默写此书,其中还将亲手抄本,赠予过自己的徒弟范志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容才因此得以流传下来。

范志良手抄版《辅行诀》这本书有多重要呢?《伤寒论》大家都知道吧?这应该是学中医的人要读的基本书了,作者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但是《伤寒论》里的处方,不全是张仲景创造,他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的,后世认为其传承处方来自《伊尹汤液》中的主要内容,但是可惜的是,《伊尹汤液》早就失传了,我们不曾见到原版的《伊尹汤液》的样子,也就无法看到《伊尹汤液》和《伤寒论》的传承关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辅行诀》的金钥匙

《辅行诀》的金钥匙

《辅行诀》的金钥匙五运六气是打开《辅行诀》宝库的金钥匙,不了解五运六气的常识,就休想探知《辅行诀》的奥秘。

一、六气是二旦、四神诸汤的时空方位。

1、应周天之数,四时八节之气:《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皆收载药物上中下三品共计365味,“以应周天之数,四时八节之气”。

说明《辅行诀》的二旦、四神诸方,是按照一年的四时八节布阵的。

东方春分,青龙汤应之;西方秋分,白虎汤应之;南方夏至,朱雀汤应之;北方冬至,玄武汤应之。

东北方立春,大阴旦汤应之;西南方立秋,小阴旦汤应之;东南方立夏,阳旦.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小阳旦汤应之;西北方立冬,大阳旦汤应之。

2、此六方者,为六合之之正精:二旦、四神诸方皆分大小,四神的大小方都在四神的时空方位里,为何大小阴旦汤分别位于立春和立秋,大小阳旦汤分别位于立夏和立冬呢?明明是八个方剂,为何说“此六方者”呢?原来是分之则八,合之则六。

可以把四季分之为六季即六气时位,自然也可以把四时八节合之为六季即六气时位。

六气分天气和地气即客气和主气,客主加临即是“六合”,六合气化生变,着人生病,则以六合的精要方剂医治,即是“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

四时八节合之为六气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二旦,四神汤的时空位置按照六气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时空方位布置。

朱鸟位于南方夏至司天,玄武位于北方冬至在泉,是天地之正位。

青龙位于东方春分,春分前后可以用青龙方。

白虎位于西方秋分,秋分前后可以用白虎方。

二方也是左右东西的正位。

春分阴阳平分,春分之前是初之气,大阴旦汤的时位,春分之后是二之气,是小阳旦汤的时位,从大阴旦到小阳旦是气化的左升,青龙是左升之半途。

秋分阴阳平分,秋分之前是四之气,小阴旦汤的时位,秋分之后是五之气,是大阳旦汤的时位,从小阴旦到大阳旦是气化的右降,白虎是右降之半途。

总而言之,六方应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打开二旦、四神奥秘的金钥匙。

学好《辅行诀》,上可治病救人,下可入厨调味

学好《辅行诀》,上可治病救人,下可入厨调味

学好《辅行诀》,上可治病救人,下可入厨调味甘草正安文化今天本期导读罗大伦先生评价《辅行诀》:「让我们看到了张仲景经方之前的事,看完《辅行诀》就会知道中医文化有多灿烂了。

」当年因《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节目,接引太多人走进中医的徐文兵老师称《辅行诀》为「中医正根!」当年,他就是从《伤寒论》读到《辅行诀》后,终于对中医有了更高的感悟,上了一个台阶。

《辅行诀》是何方神圣,居然让这么多大咖为它点赞?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家喻户晓的,《辅行诀》与《伤寒论》齐名,均出自同一祖本《汤液经法》。

但《辅行诀》最大的优点就是:保持了这个祖本《汤液经法》的原汁原味。

伤寒论中的很多汤方,均脱胎于《辅行决》的汤方结构。

《辅行决》中的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大小诸汤,蕴含着清晰朴素的五脏五味补泄原理,且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方。

所以无论是想踏进中医门,还是要提高临床疗效进阶《伤寒论》,《辅行诀》都是你的必经之路。

此时,楼上的中医师,资深中医爱好者,已经气血沸腾;楼下吃瓜群众中医小白开始泼水了:「小样儿,你这么高大上,又有家喻户晓的《伤寒论》兄为你撑腰,还能和俺们这些小白搭上啥子关系吗?」学好《辅行诀》上可治病救人,下可入厨调味倪海厦老师曾言:「一个好中医,一定会做好菜。

」上等药,味重气轻,气轻则寒热差距小,吸收地气较多,其性静,利于调养人的有形身体。

中等药,气重味轻,气大则寒热差距大,吸收天气较多,其性动,利于调养人的无形之气。

下等药,气味俱重,偏性太大,其性动而剧,甚者偏性过大而有毒,因此可以用来治病。

诀》、《古典中医私塾》等课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在国内行医多年,后在英国行医十年。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曾在国外传播中华文化,深受欢迎。

◆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有深入研究。

对中国传统术数:风水、八字、紫微斗数、大六壬、奇门遁甲;和西方术数:古典占星;经典《易经》《德道经》《孙子兵法》《西游记》有独到而系统的研究。

奇书《辅行诀》的疑惑

奇书《辅行诀》的疑惑

奇书《辅行诀》的疑惑〖中医〗《辅行诀》是民国时期得自于敦煌石窟,张大昌先生的祖父从一位道士手中高价购得,原件书于绫,原件长4 米左右,宽30 多厘米,卷首绘有三皇象,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显见是一部道家著作,题为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大昌先生于1974 年赠给中医科学院的赠本,原件文革中在被毁。

本书据鉴定成书于梁后宋前之间,也就是公元 502-960 年之间,可能就是成于梁代时期。

《辅行诀》有众多奇妙不解之处,其最宝贵的汤液经法图,陶弘景称之为“尽要之妙”,然而读此奇书书,发现有众多不解与疑惑之处。

1.药物的五行划分《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从这我们困惑的是为什么要以五行划分药物,同时为什么可以以五行来划分,重要的是它划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种划分是否能运用于临床,但在实际的中医教学与临床中,我们基本没有接触过这种划分,因为现在对于中药主要谈及的是其功效和相对应的治疗证状,或许它是从中医最基本最原始的角度即运用阴阳五行术数等来阐述的吧,但这需要我们去探索与辨别。

2.五味的五行对应汤液经法图为正五边形,为三层,从这个图中可看出,木的用味是辛,体味是酸,火的用味是苦,体味是咸,土的用味是甘,体味是辛,金的用味是酸,体味是咸,水的用味是苦,体味是甘。

但这个划分和我们平时所受的中医教育差别很大,我们所普遍接受的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同时汤液经法图把五行对应的味分体和用,但何为体何为用,这需要探究,对于土味的体是辛,金味的体是咸,水味的体是甘等等,我们都很难理解,完全毫无头绪,只能存疑与大家探讨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行诀》范志良1965年抄本整理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范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张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

长宽约为20.0cm X 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范志良抄”和“秘本”等3行毛笔字。

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

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

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页内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范”中的部分内容;另一页为“启喉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

(范按:此按语是先师与范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以下为抄本原文内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秘本范志良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时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右三味,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切,各三两黄芩大黄甘草炙,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细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胁背胸支满,迫急不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药五味,得三升,去滓。

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

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萎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传承集》注:去滑: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金匮》之栝娄下白半下汤,证药皆符。

”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一方有杏仁,无半夏)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方。

栝萎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枳实熬,二两厚朴二两桂枝一两生姜二两,切(《传承集》注:切: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金匮》之枳实下白桂枝汤加半下、生姜,主证亦相符。

”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

(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当从)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

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吐衄血。

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传承集》注:三两: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金匮》之泻心汤,量异,主证无心跳文。

”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传承集》注:顿服:此方页眉空白处有新补小字眉批:“按:《金匮》白酒,《外台》、《千金》白酨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黄酒。

”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大泻心汤: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芍药干姜炮甘草炙,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以酢淬三次,打。

(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怔惊不安者,加代赭石至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脾实则腹满,飨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

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

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传承集》注:各三两: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伤寒》之四逆汤。

”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3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芍药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

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术一两(《传承集》注:术一两: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伤寒》之理中丸药同,主证大体相符。

”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3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

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丹皮,当从)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治烦热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两;苦闷痛者,加细辛一两;咳痰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六两;苦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为六两;苦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乃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地黄竹叶甘草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

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胻足皆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