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事件报告制度.doc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指护理活动中发生的本可避免的、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涉及医疗护理安全的不良事件或有潜在危险的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O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
I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
【I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
HI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
IV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
V级:永久性功能丧失。
V1级:死亡。
(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0—∏级):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24小时内电话上报科护理部,4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
(2)严重不良事件(HI—VI级):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应立即口头报告科主任、护理部,24小时之内上报书面材料。
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详细汇报,不得延误或隐瞒。
(3)报告途径:口头和书面报告三种。
(四)发生不良事件后,科室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事件发生一周内组织讨论分析,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并将讨论分析情况、处理意见及时上报科护士长和护理部。
(五)发生不良事件的有关记录、标本、检验报告及相关药品、器械、血液等均应妥善保存,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鉴定。
(六)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应按规定主动报告,凡主动报告均免于处罚,报告隐患按医院规定予
以奖励;凡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将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七)护理部对不良事件定期组织讨论分析,提出改进和防范措施。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一、背景概述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医疗机构在提供诊治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质量安全问题的事件。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及时、全面、真实地报告和处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因此,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于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患者的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内容1.报告范围2.报告义务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在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医务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提供完整的事件基本信息和相关证据材料。
报告人不得隐瞒、掩盖或故意夸大事件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向患者或家属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
3.报告程序4.报告奖惩对于及时、全面、真实地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相关人员,医疗机构应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其积极参与和推动医疗质量安全的改进。
对于故意隐瞒或掩盖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相关人员,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纪律和法律措施进行惩处,以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5.报告结果通知医疗机构应及时向报告人通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并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适时公布相关信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对于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受害者或其家属,医疗机构还应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赔偿。
三、制度意义1.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可以使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质量安全问题,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2.保障患者权益3.建立监督与管理机制4.强化责任追究四、结语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
同时,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落地。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范本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护理人员,包括护士、护士长、主管护师等。
第三条护理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医疗操作不当导致患者伤害;执行医嘱错误;患者信息泄露等。
第二章报告程序第四条发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停止可能造成进一步伤害的操作。
第五条发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上级报告。
不得隐瞒、掩盖、篡改相关实事真相。
第六条上级收到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
第七条调查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呈报给上一级,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三章处理程序第八条对于确定的护理不良事件,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停职、调岗、辞退等。
第十条对于造成患者伤害的护理不良事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赔偿患者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档案,定期进行检查和复核。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护理质量评估,提前发现和纠正护理不良事件。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主动报告和参与护理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制度由医疗机构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七条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医疗机构根据本制度制定,并报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备案。
总结:本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有助于发现和纠正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并不断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素质提升,提高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保证其行为符合规范要求,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四篇)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治疗护理效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护理事故,以及影响护理工作正常运行和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称为护理不良事件。
一、不良事件的等级划分1、Ⅰ级事件(警讯事件)。
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永久患者机体与功能丧失。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发现及时,错误在对患者实施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患者最终没有得到错误的医疗护理服务。
二、不良事件的报告范围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导管滑脱、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
3、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因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严重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三、不良事件的上报时限1、Ⅰ级事件(警讯事件)。
护理部应主动及时向医院相关职能报告。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采取积极救治措施的同时,当事人须立即通知护士长、上级医生和科主任,同时报护理部、医务科(夜间为总值班),事后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了解情况后及时报科护士长,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士长每月进行记录,科护士长审核,对共性问题及1时向护理部报告。
四、具体要求1、科室应按规定时限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逾期未报或有意隐瞒不报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并与科室质量考评挂钩。
护理领域的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领域的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简介
护理领域的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机制,用于记录和分析发生在护理环境中的安全不良事件。
本文档旨在介绍该制度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运作流程。
重要性
1. 提高护理质量:通过报告和分析安全不良事件,可以识别和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2. 保护患者安全:及时报告和处理安全不良事件可以减少患者的伤害风险,保护患者的安全。
3. 改进护理实践:通过对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护理实践中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护理实践水平。
运作流程
1. 事件发生: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安全不良事件,包括医疗错误、患者跌倒、药物错误等。
2. 报告填写:护理人员应当立即向上级主管报告事件,并填写详细的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3. 事件调查:上级主管对事件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和资料,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4. 归档和分析:完成调查后,将报告归档,并进行事件的统计
和分析,以便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5. 反馈和改进: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并制定相应的改
进措施和培训计划,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注意事项
2. 激励机制: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报
告安全不良事件,以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应当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及时反馈和改进措施的实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结论
护理领域的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保护患
者安全和改进护理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运作流程和
注意事项,可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护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制度

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制度1. 目的为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及时识别和有效管理,本制度明确了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流程和要求。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护理人员。
3. 不良护理事件定义不良护理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病人伤害事件,包括跌倒、跌落、压疮、误吸、误食、药物不良反应、管道滑脱等。
4. 不良护理事件报告流程4.1 识别不良事件一旦发现不良护理事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给护士长。
4.2 护士长初步评估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确认是否为不良护理事件。
4.3 填写不良护理事件报告表确认不良护理事件后,当事人应在24小时内填写不良护理事件报告表,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及后果。
4.4 护士长上报护士长应在24小时内将报告表上报给护理部。
4.5 护理部调查和处理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根据事件性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6 记录和反馈护理部应对不良护理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当事人及相关部门。
5. 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奖励和惩罚5.1 奖励对于主动及时报告不良护理事件的当事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5.2 惩罚对于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不良护理事件的当事人,给予一定的惩罚。
6. 培训和宣传6.1 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相关培训。
6.2 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宣传,提高护理人员对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认识和重视。
7. 制度修订本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修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以上内容即为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制度,请全院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共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不安全的、增加痛苦和负担的事件。
包括给药错误、治疗不及时、针刺伤、压疮、烫伤、跌倒、坠床、药物外渗、管道滑脱、标本错误、手术患者、部位错误、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等。
一、报告范围:
凡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院外转运病人时发生的不良事件均属主动报告的范围。
二、不良事件分级:
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Ⅲ、Ⅳ级事件):立即报告护士长,24-4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Ⅰ、Ⅱ级事件):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院办公室值班,同时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核实结果后上报分管院领导,护士长于6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3.护理部收到《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后,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报送医务科。
四、报告形式:
1.口头报告: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知情人员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院办公室值班、护理部口头报告事件情况。
2.书面报告:知情人员书面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护理部。
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制度

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制度简介该文档旨在介绍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制度,确保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不良护理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
目标- 及时发现和报告不良护理事件- 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采取合适的措施处理不良护理事件- 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流程1. 报告人员- 医院内所有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及时报告不良护理事件。
- 报告人员可以是护士、医生、行政人员等。
2. 报告方式- 不良护理事件应通过书面形式报告,包括事件描述、发生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
- 可以使用指定的报告表格或电子系统进行报告。
- 匿名报告也应被接受,以保护报告人的隐私。
3. 报告接收和处理- 报告应直接提交给医院质控部门或专门的不良事件管理团队。
- 接收报告的人员应及时确认收到,并进行初步评估。
- 如果报告涉及患者伤害或潜在风险,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保护患者。
4. 事件调查和分析- 医院质控部门或不良事件管理团队应负责调查不良护理事件。
- 调查应包括收集相关证据和证词,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 调查结果应被记录并用于改进护理流程和培训。
5. 处理和改进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纠正错误、改进护理流程等。
- 相关人员应被通知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
- 护理部门应定期评估和监测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质量监控- 医院应建立不良护理事件的质量监控机制。
- 监控包括定期审查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估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 监控结果应被记录并用于改进管理制度。
培训和教育- 医院应定期组织护理质量和安全培训。
- 培训内容应包括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要求和流程,加强员工的意识和能力。
结论通过建立不良护理事件报告的管理制度,医院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护理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处理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院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识别、报告、分析和改进,根据《医疗机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规定》和《护理管理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护理人员及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各部门。
三、不良事件的定义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因护理行为不当或护理管理缺陷导致患者受到伤害的事件,包括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医疗纠纷等。
四、不良事件的报告1. 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报护理部。
2. 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在24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处理报告》上报院领导。
3. 当事人应在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按照保险公司要求提供相关资料。
五、不良事件的调查与分析1. 护理部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不良事件的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责任。
2. 护理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3. 护理部应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向院领导报告。
六、不良事件的处理1. 护理部应根据事件调查结果,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根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2. 护理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同类事件不再发生。
3. 护理部应将不良事件处理结果上报院领导,并通报全院。
七、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培训1. 护理部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不良事件的预防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 护理部应制定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
3. 护理部应定期对不良事件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八、制度的修订本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修订后应经院领导批准后实施。
九、制度的解释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护理部所有。
十、实施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本制度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提高我院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一、目的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促进医院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范围内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和管理。
三、定义医疗不良事件: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导致患者伤害、死亡、疾病恶化或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护理错误、医疗设备故障等。
四、报告原则1. 及时性:医护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立即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性。
2. 准确性: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篡改或夸大事实。
3. 保密性:对报告人及涉及事件的人员信息进行保密,确保其隐私权不受侵犯。
4. 无责性:医护人员在报告不良事件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责备。
五、报告流程1. 发现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目击者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填写《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
3. 科室负责人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报送医务科。
医务科收到报告后,应在48小时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作出处理意见。
4. 医务科将处理意见反馈给科室,科室负责人应根据意见进行整改,并督促当事人或目击者落实。
5. 医务科将不良事件及相关处理情况报送医院领导。
六、处理措施1. 对涉及不良事件的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 对不良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3. 对涉及医疗设备、药品等方面的问题,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要求其提供技术支持或更换产品。
4. 对严重不良事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调查。
七、监督与考核1. 医务科负责对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落实。
2. 将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情况纳入科室及个人年度考核,作为评价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为持续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依据中国医院协会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和《二级医院评价标准和细则》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不良大事的定义医疗不良大事是指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所造成患者可能的人身损害,包括诊疗的失误及相关的设施、设备引起的损害等。
二、医疗不良大事报告程序、处理流程:各科室或个人具名或匿名报告不良大事职能科室〔医务、护理、院办公室、设备、后勤中心〕重大大事一般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分管院长组织相关委员会争论提出实施意见院长当发生不良大事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应马上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填写《医疗不良大事报告表》,报送职能科室,一般不良大事要求24h 内报告,大事重大、状况紧急者应马上口头汇报,事后补填《报告表》;报告人不愿具名或匿名的,可在医院网站上下载电子版《医疗不良大事报告表》,填写完成后发送到医教科邮箱。
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马上调查分析大事发生的缘由、影响因素及治理等各个环节并制定改进措施。
针对科室报告的不良大事,医教科每个月组织医疗质量治理委员会会议分析,每季度公布分析处理结果,并跟踪处理及改进意见的落实状况,落实状况列入每个月科室考核和年终的科室考评内容。
三、医疗不良大事分类〔一〕按医疗不良大事发生后对病人或家属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分为6 类:潜在不良大事:由于不经意或是准时的介入行为,而使原本可能导致的不良大事或状况并未真正发生在病人身上。
无损害:大事发生在病人身上,但是没有造成任何的损害。
轻度损害:大事虽然造成损害,但不需或仅需略微的处理或观看,如捏伤、擦伤、皮肤小撕裂伤。
或者需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看,但仅需要简洁的处理,如缝合、夹板固定、冰敷、抽血检查、包扎或止血治疗。
中度损害:除需要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看外,还需住院、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
重度损害:造成病人永久功能障碍或永久残疾。
极重度损害:造成患者死亡的。
〔二〕依据医疗不良大事发生的缘由及过错的大小,分为一般和重大医疗不良大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旨在及时发现、报告、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事件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
三、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设备、药品、技术操作、护理服务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伤害、疾病恶化、死亡等不良后果的事件。
四、报告原则1. 及时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真实性:报告内容应真实、客观、完整,不得隐瞒、虚报、漏报。
3. 保密性:对报告人及事件相关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不得泄露。
4. 分析性:医疗机构应对报告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五、报告流程1. 事件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影响。
2. 事件报告:医疗机构应按照报告原则,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并按要求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3. 事件调查:上级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调查,查明事件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 整改落实:医疗机构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存在的问题,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信息反馈:医疗机构应将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
六、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制定相关应急预案,确保制度落实。
2. 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I级事件(警告事件)一一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H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一一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机体与功能损害。
In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一一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一一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根据医疗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我院划分为13类,内容涵盖医疗、护理、医技等部门。
(一)医疗管理类:1>非计划再次手术2、术前与术后诊断不符3、并发症4、非预期心脏骤停5、麻醉类6、镇静类7、医疗文件8、手术类9、介入诊疗(导管)类10、口腔治疗类11、康复治疗类12、营养膳食类13、孕妇保健类14、计划分娩类15、非计划再次入院16、医疗其它17、查对(二)护理管理类:1、跌倒类2、坠床类3、压疮类4、导管类5、处置治疗类6、交接沟通类7、查对类8、护理其它(≡)药品管理类:1、药物治疗类2、药品不良反应3、药品质量4、药品滥用类5、用药错误6、药品存储7、制剂管理8、调剂错误9、分发错误10、药品其它(四)医技管理类:1、医技科室漏诊2、化验结果错误3、病理类4、其他医技检查类5、其他医学检验类(五)输血管理类:1、输血管理不当2、核对不当3、执行不当4、输血其它5、输血不良反应(六)器械耗材类:1、仪器(设施设备)类2、医用耗材类(七)院内感染管理类: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暴露)2、锐器伤类3、医源性感染事件4、特殊医院感染事件5、器械其它感染6、感染其它(八)职业防护管理类:1、化疗药物接触2、环境类3、其他职业伤害类(九)信息管理类:1、网络攻击类2、信息泄漏类3、信息系统故障4、信息其它(十)后勤管理类:1、转运类2、公共服务设施类3、环境保洁类4、物业维修类5、后勤其它(十一)治安管理类:1、安全保卫类2、患者自杀/自残3、患者走失4、婴幼儿被偷窃5、辱骂、殴打、刺(杀)伤医务人员类6、消防安全7、重要通道堵塞(十二)纠纷投诉类:1、纠纷2、投诉(十三)其他类型:1、其他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1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01号)、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04号)执行。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包括院内压疮、坠床、跌倒、给药错误、输血错误、输液反应、管道脱落/拔出、误吸/窒息、药物外渗、走失、自杀、猝死、吞咽异物、识别患者错误、暴力行为、外伤/割伤、严重院内感染,咬破体温表、烫伤/烧伤、失窃、蓄意破坏、医疗器械故障、针刺伤等不良事件。
一、各科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发生不良事件后要及时上报并做好登记。
二、上报程序:(一)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
当事人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并上报护理部。
(二)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的抢救、会诊等工作,同时汇报主管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重大事件的报告时限不超过6小时。
当事科室应在6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
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三)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四)各科室应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本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
护士长对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应作认真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方案呈交护理部。
(五)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六)不良事件上报后,由护理部组织多科室、多专业护理人员每月对上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严格实施,消除护理隐患及缺陷。
必要时护理部每月总结反馈,并每年将不良事件编辑成册作为培训教材,特别是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以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由专人专册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及后果,务必做到及时、准确。
科主任要经常检查,定期讨论和总结。
2、发生事故差错时,要积极抢救并指定专人负责与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措施;当事人要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重大事故立即报告医务处和院领导;当事人及所在科室应主动填写有差错登记表或医疗事故登记表。
3、发生事故差错的各种记录、化验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均应专人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伪造、隐藏、销毁、丢失,并保留患者的标本,以备鉴定研究之用。
4、差错、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事发的详细经过,并于当班或当时完成调查(含讨论),尽快做出结论。
医院依规定处理并报上级行政部门。
5、家属对死因有异议时,主管医师或科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家属宣讲尸解的意义;必要时医务处再次向家属提出尸检要求。
如因拒绝和拖延尸检而影响对死因判断,由拒绝和拖延方负责。
尸检常温下不得超过48小时,冰冻下可延至一周。
6、事故差错发生后,组织院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相关人员进行讨论,提理处理意见。
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正常运营。
为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处理、分析、反馈和持续改进工作,提高医院对医疗安全事件的识别、预防和控制能力,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各临床、医技、护理、后勤等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和人员。
三、报告原则1. 行业性:本制度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床医技、护理、后勤等。
2. 无责性:实行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无责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提高信息报告人的自觉行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3. 保密性:对报告人主动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医务科等专人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4. 非处罚性:凡主动报告者为无责非追究性,报告内容不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
四、报告内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病房诊治问题: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 不良治疗: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 意外事件: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 辅助检查问题: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错误等。
5. 设备故障:医疗设备故障、停电、停水等影响医疗安全的事件。
6. 医患纠纷:医疗纠纷、投诉、抗议等影响医疗安全的事件。
7. 其他:影响患者安全、医疗秩序、医院形象的事件。
五、报告程序1. 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目击者应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尽力减轻或消除事件对患者的影响。
2. 当事人或目击者应在事发后24小时内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02-护理不良事件定性
护理不良行为 无责上报
PART THREE
护理的差错与 事故
HU LI DE CHA CUO YU SHI GU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 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03-护理事故的定义
凡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不负责任, 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作风粗暴或业务不熟悉而给病人 带来严重痛苦,造成残废或死亡 等不良后果者
10 考核
11 奖惩
主动上报者,根据后果, 经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 论减轻或免于处罚
04-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用药错误登记报表 压疮登记报表 管路滑脱登记报表
跌倒登记报表
护理缺陷登记表
不良事件 报表种类
说明: 当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
件时,除填报不同类别的上报 表外,均需填写护理缺陷登记 表。(一式两份,即科室一份, 护理部一份)
PART FOUR
不良事件上报 制度
BU LIANG SHI JIAN SHANG BAO ZHI DU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 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04-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01 登记
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 。 由护士 长及时登记发生经过 、 原因、后 果及本人签字 。 护士长及时组织 讨论与总结
PA R T ONE
护理不良事件 的定义
HU LI BU LIANG SHI JIAN DE DING YI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 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01-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
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在计划中、 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6篇)

不良大事报告制度一、目的(一)标准医疗安全(不良)大事的主动报告,增加风险防范意识,准时觉察医疗不良大事和安全隐患,利于医疗治理部门早期介入、早期干预,将病人的损害降至最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将猎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展分析,反响并从医院治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展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全院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大事与医疗缺陷的主动报告;包括医疗安全(不良)大事、护理安全(不良)大事、药品安全(不良)大事、器械安全(不良)大事和其他安全(不良)大事等。
三、医疗安全(不良)大事治理机构与职责我院由医务科统一担当医院医疗安全(不良)大事上报的治理工作,其职责为:(一)组织、协调、指导全院的不良大事处理工作;统一接收、初步审核、汇总上报的不良大事。
(二)准时将收集到的不良大事转发给相关部门或科室进一步处理:1.医疗质量安全(不良)大事由医务科处理。
2.护理安全(不良)大事转发给护理部;如直报给护理部的,由护理部转告医务科。
3.感染相关安全(不良)大事转发医院医院感染治理科,如直报医院感染治理科的,由医院感染治理科转告医务科。
4.药品安全(不良)大事转发给药学部,如直报给药学部的,由药学部转告医务科。
5.输血安全(不良)大事转发给输血科,如直报给输血科的,由输血科转告医务科。
6.器械、设备安全(不良)大事转发给医学装备部,如直报给医学装备部的,由医学装备部转告医务科。
7.设施安全(不良)大事转发给后勤治理科,如直报给后勤治理科的,由后勤治理科转告医务科。
8.效劳及风纪安全(不良)大事转发给党总支办公室,如直报给党总支办公室的,由党总支办公室转告医务科。
9.治安(不良)大事转发给保卫科,如直报给保卫科的,由保卫科转告医务科。
(三)催促指导相关部门或科室对不良大事准时进展调查、核实及处理。
(四)各部门每季度汇总、统计、分析、处理信息,提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设。
并对相关资料进展整理、归档。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科室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后,当班护士须立即通知值班或主管医生采取及时有效救治措施,将患者身体伤害及影响降至最低。
2、发生不良事件后立即通知本病区护士长;若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护士长要立即上报护理部,护士长应立即到岗,一般不良事件24小时内报告护理部。
3、不良事件发生后,病房护士长应将事件过程调查清楚,科室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三天内上报护理部备案。
如遇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应电话上报护理部,不良事件报告单可在正常工作日后立即上交护理部备案。
报告途径:①口头报告: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知情人员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总值班、护理部口头报告事件情况。
②书面报告:知情人员书面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护理部。
③网络报告:知情人员登陆医院内网,填写完成《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电子表格,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告。
4、处罚及奖励
护理部营造开放、公平、非惩罚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鼓励责任人及科室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对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个人视情况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对主动发现和及时报告重要不良事件和隐患的个人给予奖励,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的科室与个人,事后经主管部门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及医院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处罚及奖励执行医院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的医疗异常事件。
包括诊断治疗的失误及其相关的设施、设备引起的损害等。
一、医院建立有效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保证信息上报及时、有效及保密。
二、凡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病人转运过程中发生的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异常事件均属不良事件,需要主动上报,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三、不良事件按事件性质分为一般医疗不良事件和重大医疗不良事件:㈠、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医疗不良事件:1.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诊疗护理, 但①由于诊断、治疗、护理水平有限等原因过失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②因实验检查器械或设备原因过失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③因在诊疗或操作过程中,未能预见或预见不够等原因过失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④因在诊疗或操作过程中,未能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使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
3.医院设施存在缺陷,未能尽到足够的安全义务导致的不良事件。
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重大医疗不良事件:1.擅离职守或对急、危重病人借故推诿拖延,贻误诊治和抢救时机;2.诊治中遇到明知复杂疑难问题,不请示或不执行上级医师指导,擅自处理;或在抢救危重病人时,上级医师接到下级医师报告后不及时处理;3.手术治疗中开错部位、摘错器官、遗留异物在病员体内的;4.麻醉方式、部位、药品剂量错误,麻醉过程中不认真观察病情变化;5.因不遵守操作规程、不查对而造成错发、错配、错用药物,或违反药物配伍禁忌,或不按规定做药物过敏试验;6.护理中不按规定交接班,不遵守医嘱,不严格执行查对等制度,违反操作规程;7.不认真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供应的器械、敷料、药品不符合消毒要求; 8.检验病理放射等技术诊查中,丢失或弄错标本,拍错部位,配错血;漏报、错报、迟报结果及违反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延误治疗;9.不按医疗原则,滥用毒麻限剧药品,不见病人乱开药、开错药;10.中医人员不懂西医知识擅用西医西药疗法或西医人员不懂中医知识擅用中药中医疗法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
四、按照事件发生后对病人或家属的影响分为:潜在不良事件、无伤害、轻度伤害、中度伤害、重度伤害、极重度伤害五级。
潜在不良事件:由于不经意或是及时的介入行为,而使其原本可能导致的不良事件或情况并未真正发生在病人身上。
无伤害:事件发生在病人身上,但是没有造成任何的伤害。
轻度伤害:事件虽然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如捏伤、擦伤、皮肤小撕裂伤。
中度伤害:需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但仅需要简单的处理;如缝合、夹板固定、冰敷、抽血检查、包扎或止血治疗。
重度伤害:除需要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外,还需住院、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
极重度伤害:造成病人永久功能障碍或永久残疾。
五、报告程序(一)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经治医务人员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科主任立即进行干预、调查,24小时内填写《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见附件)上报医教科。
(二)各科室要做好医疗不良事件登记工作,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必须在医疗差错事故本上登记,如当月无医疗不良事件可以注明“本月无医疗不良事件”。
(三)中度以上伤害及重大医疗不良事件必须立即报告医教科。
24小时内补填写《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医教科。
六、处置程序(一)医疗不良事件一旦发生,经治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使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程度。
(二)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三)主管部门对于级别高的不良事件,要及时调查、与相关部门或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制定改进措施,科室实施改进。
(四)科主任、护士长因负责组织对本单元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组织科内讨论,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CA),制定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追踪。
并对本科室相关流程进行FMEA分析,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及时改进。
七、医院对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者给予适当奖励。
对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理。
附件一:医疗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附件二:常见医疗不良事件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
2.检验病理放射等技术诊查中,丢失或弄错标本,拍错部位,配错血;漏报、错报、迟报结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
3.手术事件:手术治疗中开错部位、摘错器官、遗留异物在病员体内的事件。
4.麻醉事件:麻醉方式、部位、药品剂量错误,麻醉过程中不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5.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不当等引起的不良事件。
6.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
7.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
8.管路事件:如管路滑脱、自拔事件。
9.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不当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
10.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不良事件。
11.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等相关的不良事件。
12.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
13.医疗设备事件:设备故障导致的不良事件。
14.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感染暴发事件。
15.跌倒事件:因意外跌至地面或其它平面。
16.公共设施事件:医院建筑、通道、其它工作物、有害物质外泄等相关事件。
17.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时间。
18.患者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
19.医疗沟通事件:因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包括检验检查结果判读错误或沟通不良。
20.不作为事件:医疗护理工作中已经发现问题,但未及时处现导致的不良事件。
21.其它事件:非上列之异常事件。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XX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3000字社会实践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
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
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
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
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
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
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
时下,打工的大学生一族正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显然,大学生打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股潮流中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对于大学生打工,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模式,我们有理由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只要把握住自己,掌握好学习与打工的分寸,肯定能把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过得丰富多彩。
打工的途径或者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自己积累人生经历有益,还能够有少量收入,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参与其中。
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
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存亡。
总之,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有经验者优先“的感悟。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
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
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
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
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
人往往是很执着的。
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
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
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
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
现在想来,二十四天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
现今,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抢手货“,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有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