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邸报研究

合集下载

取材邸报,逐利营销——论明代书坊主作家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小说编创及出版

取材邸报,逐利营销——论明代书坊主作家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小说编创及出版

取材邸报,逐利营销——论明代书坊主作家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小说编创及出版顾克勇【摘要】陆云龙、陆人龙兄弟是晚明杭州书坊峥霄馆主人,是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生平资料可考的书坊主,他们直接参与小说的编创、评点、刊刻全过程.陆氏兄弟利用邸报编创通俗小说,快速成书,借邸报羽翼信史,标榜写实.为了让书籍畅销,陆氏兄弟通过插图、评点推扩销售,占有市场,谋取商业利润.陆氏书坊还用征文获取小说材料,在杭州、南京两地跨地域连锁营销,这些罕见现象以前未被学界关注.【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2【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陆云龙;陆人龙;书坊主;邸报;编创;出版【作者】顾克勇【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中国明代通俗小说史上有过书坊主干预小说创作的现象,如熊大木、余象斗、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等下层文人为获取最大商业利润,直接参与通俗小说编创。

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江南的通俗小说的出版也成为带来商业利润的行业发展起来。

许多落第文人在科举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加入了这个潮流。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江浙的出版商“表现出了更多的敏感与更高的热情”。

[1]杭州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小说编创刊刻有其鲜明特色。

陆云龙兄弟的书坊名为“峥霄馆”,除了刊刻《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翠娱阁近言》等少量诗文集,其主要精力还是刊刻了《型世言》《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辽海丹忠录》《禅真后史》等通俗小说。

[2]其中,《型世言》在国内重新问世后在古代小说研究界引起轰动,有人将其与“三言”“ 二拍”相并提。

陆氏兄弟还是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直接参与评点的书坊主,他们直接对其编创刊刻的小说进行了评点。

[3]现据陆云龙之子陆敏树所作《陆蜕庵先生家传》,陆云龙的生卒年份及生平可得到确切考证。

作为下层通俗文人,陆云龙身世资料丰富翔实,且有诗文集《翠娱阁近言》作品传世,这在明清小说家中是罕见的。

邸报的名词解释

邸报的名词解释

邸报的名词解释邸报,又称官报、报刊京观等,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由朝廷颁布、发布的新闻、决策和政策的媒体形式。

邸报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

邸报的发行目的是为了向朝廷官员传达重要政策信息、解读治国理政方略以及宣示君主的权威。

在文章中,我将探讨邸报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邸报的历史背景邸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诰敕和布告。

在古代封建社会,政府通过命令、谕旨等方式传达政策,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困难以及需要广泛知晓政策的需求,邸报应运而生。

唐代的邸报,通过黄纸书写,分为内邸报和外邸报,前者只在内部流传,后者向外传达。

到了宋代,邸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式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

二、邸报的特点1. 官方性:邸报是朝廷的官方媒体,由政府官员负责发布。

其内容准确无误,旨在向人民传达朝廷的决策和政策,维护国家统一。

2. 重视政务:邸报内容主要关注国家政务和治理,报道朝廷的重大决策和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人事变动和重要公告。

3. 社会反应:邸报还可以收集和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情绪。

它会将人民的疾苦和诉求转达给执政者,以求改善治理和促进社会稳定。

4. 体现思想意识形态:邸报不仅流传政策,还传递思想和意识形态。

通过邸报,朝廷可以发表重要文章、弘扬正能量,并对外国际事务做出评论和解读。

三、邸报的影响邸报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1. 决策参考:邸报是政府制定决策的参考,它报道和解读重大政策,保证了全国各地官员对政策统一性的认知。

它充当了政府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确保了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2. 文化传承:邸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记录了历史事件、传达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传播媒介。

邸报推动了文化传承和交流,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统一国家观念:邸报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权威,对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传播“中央一念”的思想,邸报缔造国家意识和归属感。

蔡明伦、蔡伟《“报闻”与“不报:从〈万历邸钞〉看万历朝奏疏留中》

蔡明伦、蔡伟《“报闻”与“不报:从〈万历邸钞〉看万历朝奏疏留中》

理朝政方面有自己的 主 见 ,既 非 庸 主 ,也 [6](P213) 非 消
张居正死后十年左 右 的 时 间 里,初 操 政 柄 的 神 宗 也 极怠政。
曾有过励精图治的 愿 望 和 表 现,尽 管 继 任 的 申 时 行
(二 )万 历 中 后 期 ,受 神 宗 怠 政 、阁 臣 软 熟 与 党 争
(一 )奏 疏 “报 闻 ”与 “不 报 ”在 年 代 和 数 量 上 的 分 布差异
虽 然 经 过 删 减 ,“并 非 全 录 ”,《万 历 邸 钞 》记 载 的 连 贯 性 仍 非 常 清 晰 。 但 批 过 “报 闻 ”与 “不 报 ”的 章 奏 在时间上则具有明 显 的 间 断 性,其 在 不 同 年 代 的 数 量 分 布 也 大 不 相 同 (参 见 表 1)。
奏疏留中是明 万 历 朝 政 治 的 一 种 突 出 现 象,它 反映的是神宗在不能阻止官僚士大夫上疏言事时, 通过消极地不合作 来 控 制 章 奏 的 发 抄,从 而 达 到 利 用皇权抵制士大夫们依托道统对皇帝实行政治制衡 的 目 的 。 章 奏 的 留 中 ,反 映 在 邸 报 中 ,就 是 神 宗 在 奏 疏上特别批示的 “不 报”。 以 邸 报 为 中 心 的 研 究,是 新闻史学者 的 研 究 重 点 之 一① ;对 于 章 奏 留 中 的 研 究,学者也有关注② ,但将 这 二 者 联 系 起 来 的 研 究 尚 付之阙如。本文拟通过对邸报中两个具有明显控制 舆论倾向的词语的 解 读,来 解 析 万 历 朝 的 章 奏 留 中 现象,即通过排检作 为 明 代 邸 报 代 表 的 《万 历 邸 钞》 所载神宗御览奏疏时 所 批 示 的 “报 闻”与 “不 报”,分 析之所以会出现“报 闻”与 “不 报”的 差 异 性 缘 由,对 由 “报 闻 ”和 “不 报 ”所 体 现 的 万 历 政 局 和 皇 权 制 衡 等 问题做进一步的探 讨,解 读 神 宗 和 晚 明 士 大 夫 的 政 治 价 值 观 ,并 以 此 探 求 明 末 “非 君 ”启 蒙 思 潮 的 源 流 。

明清邸报研究

明清邸报研究

明清邸报研究邸报是中国古代上情下达的官方文书,这种官方文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报纸的雏形,称为“古代报纸”。

邸报作为一种古代的官方文书,在唐代产生,这是被学术届所广为认同的。

邸报从唐代初现,一直到宋代逐步发展。

元代一度中断。

明清时期复现,邸报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由繁盛到衰落直至灭亡的重要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邸报虽继承了前代的一些特点,但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分别表现在邸报的编辑、发行、印刷和管理等方面。

明清时期邸报的传抄和发布和以往很不同,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和提塘三个环节。

清朝统治者夺取全国政权后,前期的制度大体沿袭明朝,其抄发所经渠道和环节与明朝十分相似,不过其抄传制度日趋完善。

清代的驿传组织系统相当发达,这就为邸报的广为传播创造了超过明代的物质条件。

在邸报的印刷方面:虽然在明代末年出现了邸报的活字印刷本,但邸报一般仍为手抄本,只有被办报人认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的报道,具有特别魅力的报道和能够引起社会轰动的报道,才会被付之以雕版印刷;手写抄传邸报的形式到清王朝的终结也随之结束。

在邸报的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特务统治极端发达,文字狱的祸害也达到了顶点,虽然这一时期的某些皇帝也曾对邸报采取宽松的管理方式,但那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明清时期对邸报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即使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之下,仍然出现了历史上广为轰动的两次“伪传邸钞案”。

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邸报最完整的就是现藏于台湾中央国立图书馆的《万历邸钞》。

《万历邸钞》非原件,而是万历时期邸报的手抄本。

这本邸报的手抄本记录了几乎万历一朝的历史,连续性长,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气象等各个方面。

《万历邸钞》向我们展示了明代邸报的诸多特点,它不仅为我们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报纸丰富多彩的一面。

恩格斯说:“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

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

”回顾一下邸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就可见到它在封建社会里是怎样宣传政治的,又是宣传什么样的政治,并显示了它从来就是具有政治倾向性的宣传工具,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服务。

浅谈明代邸报

浅谈明代邸报
台 寨诸 处 。 … … 男 妇 鸡 犬 荡 然 无 遗 。 ( 1 7 页 7)
注释:
社 20 0 0年 版第 2 9、 5 6 2 l页 。
[ ] 2 [ 黄 寿祺 、 1 [ ]4] 张善 文 : 周 易译 注》 上海 《 ,
古籍 出版社 2 o o 1年 版第 1 、 3 2 5页。 4 8 、4
人, 强据 颍 州地 方 。 ( 8 1 页 2)
实录钞》十分珍贵。本文所选明代邸报材料 , , ( 均来
自《 万历 邸钞 》 《 ;弘光 实 录钞 》 内容太 少 , 限 于两 局
年 间的军事 斗争 。 ) 明代 邸报 内容上 以官 员 的章 疏 和皇 帝 诏令 为 主, 比较客观 地记载 了万历 朝的实 际情 况 。明神宗
亡 五 十人 。 ( 1 3 页 5)
朱翊 钧( 即万 历皇帝 ) 不理朝 政 , 贪财 好 色 。时内忧 外患 , 天灾人 祸不 断 , 朝政腐败 。论者谓 明之亡 , “ 实
亡于神宗。”《 ( 明史》 卷二十一 ) 这些在邸报 中都有
所反 映 。略举 以下 数端 。
( 一年 七 月 ) 犯 大靖 等 堡 、 寇 黑谷 关 、 十 虏 虏 峰
抢 财 。 ( 3 0 页 9) f 十 二 年 二 月 ) 河 南 盗 起 … … 马 鞍 山 贼 徒 共 二
片语 , 非常零碎 。我们 今天能 够较完 整看 到 的只有 明代 的抄 本 , 而且只有 两份 , 万历 邸钞 》 弘光 即《 和《
聚 有 千人 .……新 蔡 县 与颍 州境接 之 处 有伙 盗 千
二o o九年第 一期总第 一三九期
( 五 年 四 月 ) 贼 劫 掠 陕 西 地 方 。 ( 3 0 十 回 页 6)

试论明清时期的_京报_

试论明清时期的_京报_

【摘要】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

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

《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京报邸报古代报纸一、《京报》创始时期的探究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记载:“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联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

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

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但是,根据俞正燮《葵巳存稿》的记载:“……前于王氏见明时不全《京报》。

有《京报》记载,天启四年傅櫆参内阁中书汪文言,即休宁县犯赃遣戌之库吏汪守泰。

六月。

审确,杖革为民,检《熹宗本纪》不载至。

”另有,在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也提到了“京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报录人见了,道:好了‘好了,新贵人来了’。

正要拥着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孙琳园给预约的电视机构,各电视机构按照各自的需求对信号进行再加工(演播室包装、加片头、片花、配解说等)后呈现给观众。

北京奥运会上,BOB印制了一本涉及各方面细节的近400页的信号制作手册,每个制作团队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差错。

比如每一组慢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使用有奥运标识的切换动画,每一组慢动作的第一个画面必须是超级慢动作镜头;镜头处于运动状态时不得叠加字幕图像系统,一条单条字幕的叠加时间一般不少于3秒钟。

通常的体育赛事公共信号制作可能没有奥运会那样要求严格,但同样会有一定的国家或国际制作标准,制作团队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不能任意为之,要时刻认识到制作的信号并不是仅仅提供给所在的地区甚至所在的国家。

2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2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14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 宋代建国初期沿用唐代旧制,由各州在京师设立进奏院,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起对各州进奏院整顿改组, 设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业务活动集中管理,统一发报, 并由朝廷任命监官,朝廷权威性大为增强,作为中央官报 的性质更为明显。 •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朝廷实行定本管制,根据进 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由都进奏院编成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发报,不得超出范围。
17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元代的新闻事业 • 元代始于1271年,终于1368年,国祚短暂,前后只有97年, 元代的统治者入住中原之后,中断了两宋时期建立的邸报发布 制度,元代不存在由中枢部门统一发布的政府官报。 • 元代民间传播活动的渠道也很多,民间雕印发布“小本”刊印 朝廷的政事动态,但被元代刑法明确禁止。元代的言论之禁甚 于宋代,元太宗时期下达“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 笞,三犯杖、四犯论死”的禁令。
21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真正能够批红下阁传抄出去的只是大量章奏中的一小部分, 大多数都被留为大内档案。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发行也 逐日进行,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起居、大臣陛见、礼 宾祭祀等朝廷动态消息)、上谕、臣僚奏章等三大类,读者 基本上是各级官员。雍正初年地方官员即禁止“胥役市贩” 阅读官报。
18
千年未变的中国邸报
• 明代的新闻事业 •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官报的发布传抄事宜, 主要通过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政司。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 和地方上报信息,是朝廷政事信息的总汇。第二个环节是六科, 包括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负责收集发布皇帝诏令、 谕旨、“红本奏章”(皇帝朱笔批示认可的奏章),以供传抄。 第三个环节是提塘,即各省驻京专员,其职责包括从六科抄录 邸报,辗转送至各级官员。 • 明代邸报是日刊,主要在朝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流传。明朝 的邸报发行数字,估计约为5000到1万册左右。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关键词:报刊史料;报纸发展;古代;近代1中国古代报纸的溯源发展与分析报纸与期刊合称为报刊,它们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是学者们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的重要工具。

报纸是报刊的重要分类,它的演变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國历史演变发展的缩影。

唐朝时期节度使们纷纷在京都设立了办事机构,称之为邸或进奏院,在进奏院负责的官吏被称为邸吏或进奏官,他们是最初的“新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早的报纸便可以追溯到唐朝。

进奏官的职责是把唐朝廷的政治时事的动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发给各藩镇领主,这种书面报告(即官报的雏形)被统称为“唐代进奏院状”。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报纸与当时唐朝的政治、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报纸还未能称之为完整的报纸,它没有报头并且不定期发放,在内容上也并不具备客观性,它的传发渠道主要是由当时的进奏官直接从都城发给各藩镇地的领主,其中的不少信息是进奏官自己收集并自主筛选的,有一定的主观性。

宋代设立的都进奏院的进奏官一般是由地方委派,但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都进奏院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进奏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这表明此时的中国“新闻业”已慢慢进入了共同管理的“时代”,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时的官报的政治色彩将会很强烈。

宋代“邸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受到统一的管理并按照一定制度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雕版印刷被运用到了报纸的印刷之中,这就使得报纸的数量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阅读群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明代时出现了由当时的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并下发自明代都城的官报,其名曰明代邸报,最出名的当属《万历邸钞》。

明中叶以后,随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民间报房应势而生,现在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急选报》便是当时极有可能出自民间报房的产物。

41-邸报是古代报纸吗_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线索再梳理

41-邸报是古代报纸吗_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线索再梳理

邸报是古代报纸吗?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线索再梳理廖基添内容提要本文发现,中国古代新闻史研究中存在/邸报是古代报纸0的默认,这一默认是传统研究框架的基础,也是学界对于唐代/进奏院状0是否为报纸起源争论的根源。

本文借鉴学界对于西方报纸起源的研究成果,界定/古代报纸0的核心特征,以此为理论工具重新审视围绕唐代/进奏院状0展开的争论。

本文指出,以往对于中国报纸起源的研究,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对于邸报起源的研究,而本文论证,邸报并不是古代报纸。

同时,本文对于传统研究这一误区产生的原因进行揭示。

最后,本文重新梳理了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线索,并对中国古代报纸与官文书的关系提出新解。

一、问题的提出戈公振的5中国报学史6以/邸报0出现作为/官报独占时期0的开始,他猜测中国报纸可能起源于汉代,其依据之一便是汉代有/邸0,并根据文献中的蛛丝马迹推测汉代可能已经有邸报[1]。

从5中国报学史6开始,/邸报0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观点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2]。

方汉奇对戈公振的/汉代说0提出异议,理由是没有足够的材料证明汉代有邸报[3];至于戈公振对于邸报是报纸前身的默认,方汉奇并无异议。

方汉奇论证唐代/进奏院状0是报纸的前身,可是笔者认为方汉奇的研究至多只能论证唐代/进奏院状0是邸报的前身,在行文中他无疑默认邸报即是古代报纸。

方汉奇的相关论述摘录如下:我的看法是,唐朝已经有邸报,新发现的这份/进奏院状0,就是当时的邸报。

(方汉奇: 5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0看中国古代的报纸6[4])既然/进奏院状0就是邸报,而唐朝又确实有过/进奏院状0这样的事物,把邸报起始的时间定在唐朝,我想总还是可以的吧。

(方汉奇:5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0看中国古代的报纸6)因此,不能把见于唐人文集中的所有的状、状报、报状都比附于报纸,只有经进奏官们向地方传发的那些状、状报或报纸,才具有近似于后来的邸报的性质。

(方汉奇:5中国报纸始于唐代考6)以往对于中国报纸起源的研究,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对于邸报起源的研究。

明代官报发行制度

明代官报发行制度

明代官报发行制度
在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主要涉及官方的邸报。

这些邸报由通政司和六科共同负责发布,之后由各省派驻京城的提塘官按照各自所需,加工复制后发往本省。

明朝的邸报内容丰富,上至皇帝的谕旨,下至天象和农事,都采用书册式发行,逐日抄发,每日一册。

明代还出现了报房,尤其是民间报房的出现,使得抄报行和送报人等相关职业随之兴起,这使得报业初步呈现出了独立的社会行业特征。

然而,明代的《京报》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它主要由民间人士抄传。

报房的抄传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内容与官方的邸报区别不大,只是偶尔刊登一些由报房自行采写的社会新闻。

总的来说,明代的官报发行制度呈现出官方的邸报和民间的《京报》并存的特点。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和限制。

我国古代的报纸--邸报

我国古代的报纸--邸报

我国古代的报纸--邸报孙小倩;赵彦龙【摘要】“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

其实,古代报纸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塘报”、“邸抄”、“牌报”等等,“邸报”只是其中一种称谓,以“邸报”为通称乃约定俗成。

①“邸报”这一名称的出现年代,据焦中栋《“邸报”名称首次出现时间新考》所得结论,“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田锡《咸平集》卷二十五《贺杀下王均表》中,时间是公元1000年。

【期刊名称】《科技传播》【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3页(P55-56,199)【关键词】邸报;发展;价值【作者】孙小倩;赵彦龙【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

古代报纸有多种名称,“邸报”这一名称的出现年代,据焦中栋《“邸报”名称首次出现时间新考》所得结论,“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田锡《咸平集》卷二十五《贺杀下王均表》中,时间是公元1000年。

从历代邸报的内容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点:1)皇帝的起居言行。

2)皇帝的诏令谕旨以及国家的重大决策、法令、政令等。

3)有关官员升黜、任免、选拔、赏赐、褒奖、贬斥等之类的政务信息。

4)大小臣工的奏章表笺。

2.1 邸报的产生关于“邸报”的起源,流传较广的有两种说法,以著名的新闻史学者方汉奇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报纸起源于唐朝,孙樵的《读“开元杂报”》证实唐代确实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内容是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皇帝言行等;另一种说法是早在汉代时已经有了古代报纸,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以戈公振为代表,主要根据是《西汉会要》第66卷“大鸿胪属官有邸郡长丞”一句注:“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

按郡国皆有邸。

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

”由“通奏报”推论有邸报,实际上汉代的邸并无“通奏报”的功能,而且两汉严禁“探报”并视“探报”为一项严重的犯罪,因此邸报在两汉几乎没有生存的根基和环境,史籍中也未见关于汉代邸报的记载,故此说无法证实。

邸报,小报,京报的研究

邸报,小报,京报的研究

邸报,小报,京报的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邸报“邸”在西汉时期出现,即地方当局在京都设立的办事机构,其职责是“通奏报、待朝宿”。

唐朝时各节度使在京设立“邸”,后称之为进奏院。

进奏院中出现向地方官传达皇帝诏令、公布朝廷法令、大臣奏章的“进奏院报”,即原始状态的报刊。

“邸报”又称“邸抄”,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

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明代,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

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

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

邸报贩卖商人形成了更大的售卖规模,甚至出现了印局和报馆,直至万历时期南北“报馆”甚多,且多为民办,这些商人相互竞争,甚至直接买通某些官员的小厮或司礼监的太监,将奏章内容提前透漏出来以供贩卖。

邸报

邸报

“邸的主体是农民,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个体农民的 视野和活动范围十分狭窄,外界的变动对 他们的影响也很有限。因此,他们对新闻 的需求自然也不会很大。这样,中国近代 报纸产生的条件之一——社会需求因素就 无法成立
• 社会政治原因。我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近两千年, 社会发展的节奏十分缓慢,受长期封建思想的禁 锢,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的是愚民政策,千方百 计钳制舆论,限制和禁止异己力量的出版物。何 况,封建统治阶级掌握的“邸报”,在当时的经 济和政治条件下,基本上能满足统治阶级内部传 达政令、通报情况,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缺失 了政治民主,近代报刊产生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
小结1:
• 统治者对信息的传播渠道的监控力度越来 越强,对邸报的发行和传送的责任分工越 来越明细,约束章程越来越繁琐,努力把 邸报打造成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 况、协调行动的工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信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助作用越来越强。
小结2:
1)从传播者来看,邸报属于封建政府官报 无论是 唐代的进奏院状,还是宋以后的各代邸报,它们 都是经由进奏官们传发于外的封建政府官报 2)从传播范围来看,邸报属于非大众传播媒介 其 实,邸报仅仅是一种类似公报性质的官僚体系内 部的报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即为封建政府的 内参,阅读此报,显然是一种政治待遇和身份象 征邸报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是组织传播的信 息内容,是窄向传播 3)报纸的主流仍然是手抄,时而也有雕版印刷, 木活字印刷只是在明末才渐渐起步
• 社会文化原因。我国封建社会崇尚的是儒 家思想,沿袭的是保守禁锢的历史传统, 价值观念陈旧,况且,报刊的创办往往是 和文化传播、文化渗透以及文化扩张密切 相关的。就上述中国当时这样的社会文化 背景,外国人在中国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 渗透,显然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步自封的 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世界的先进文化是难 以渗透到中国内地来的。

奕

奕䜣与国家图书馆藏抄本邸抄作者:冯丽丽来源:《卷宗》2019年第09期摘要:邸抄又称邸报,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代报纸,现存实物较多。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邸抄影印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证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邸抄》与恭亲王奕䜣有关,并籍此为奕䜣研究提供若干史料。

关键词:邸报;邸抄;奕䜣1 邸报邸报是目前被我国新闻学界普遍认可的我国最早的报纸。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唐朝,一直到清朝才消亡。

邸报不是某一种报的专名,而是对中国古代封建宫廷所发行的官报的通称,是封建王朝传知朝政和地方官员了解朝廷政情的重要工具。

发展过程中,还曾出现过一些不同的名称,常见的有“邸抄”、“邸钞”、“京报”等,这些称长期并存且互相通用。

清末还出现了类似今天报头的《京报》,官报系统更加完善。

每个朝代邸报的发行方式不尽相同,清代邸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都同明代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报房四个环节。

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提塘和报房负责邸报的抄传发行工作。

清代北京城内的邸报是逐日发行的,过年前后会两三日合刊一期,地方翻印的邸报多数是多日合刊。

邸报的版本主要是抄本、活字本两种,由专门的报房印行。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报房从六科领取章的邸报,活字排印,一部分直接分送订阅人手中,一部分由提塘领取分发各省。

《上谕档》嘉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臣等遵旨覆提萨敏及内务府笔帖式椿龄等严加诘讯,录取供词,并将本日传到刷印京报之公慎堂管事邵禹澄一并讯供恭呈御览……邵禹澄供系浙江绍兴府人,在前门外公慎堂官报房管事十二年了。

从前乾隆年间京城共有报房三处,专办各省送报事件,后来在兵部涉讼,断令专归公慎堂办理,此时只有一家。

我们公慎堂办理《京报》系向六科领出,盖有印文。

向来俱是张姓书吏交与堂中,我们用活字排板刷印,向各处分送,并经提塘领去颁发各省。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摘要:一、明代报刊的起源和发展1.明代报刊的起源2.明代报刊的发展二、明代报刊的种类和内容1.明代报刊的种类2.明代报刊的内容三、明代报刊的作用和影响1.明代报刊在政治上的作用2.明代报刊在文化上的影响四、明代报刊的局限性和问题1.明代报刊的局限性2.明代报刊面临的问题五、结论正文:明代是我国古代报刊的黄金时期,报刊的起源和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报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当时的《皇明经世实用》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出版的报纸之一。

在明代报刊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报刊的种类逐渐丰富,报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

明代报刊的种类主要有邸报、京报、时报等。

邸报是明代最主要的报刊种类,它的主要内容是朝廷的法令、公告、谕旨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京报则是以报道京师新闻为主,包括皇帝的巡幸、大臣的任免、京师的灾害等。

时报则是以报道地方新闻为主,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

明代报刊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政治新闻,也有社会新闻,既有官方公告,也有私人信件,既有诗词歌赋,也有小说传奇。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也为我们今天了解明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明代报刊在政治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朝廷提供了一个宣传政策、发布法令、通报信息的平台。

同时,报刊也是民众了解朝廷动态、监督官员行为、发表意见的重要工具。

在文化上,明代报刊的影响更为深远。

它不仅传播了知识,开阔了民众的眼界,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然而,明代报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由于印刷技术的限制,明代报刊的发行量有限,阅读的人群主要限于士人阶层。

其次,明代报刊的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尤其是邸报,其主要内容都是朝廷的官方公告,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

此外,明代报刊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

总的来说,明代报刊是我国古代报刊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为我国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邸报名词解释

邸报名词解释

邸报名词解释邸报(di bao),又称“底报”或“低报”,指的是明代官员履新时所书写的一种简短而正式的报告,用于向上级官员报告自己的履职情况。

邸报是明代官员在履新时按照规定所撰写的一份文件,目的是向上级报告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履职情况,以便上级了解和监督下级的工作。

邸报的基本形式是以觐表的形式呈递给封官,内容包括个人情况、抵任前的情况、服科、历任官职、分任评议、赏罚记录、性格特点等方面,同时还要附上自己的履职计划和对于地方情况的初步了解。

邸报的撰写要求简洁明了,用词严谨,语言庄重,内容完整,还要注意不要夸大自己的情况和能力,以免给上级留下虚夸的印象。

邸报在明朝官员履新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是官员接替上任时,了解前任官员工作情况、熟悉地方情况、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同时邸报也承担了一定的监督功能,通过上级官员的审查和对比,可以发现官员履职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邸报的撰写者是新任官员本人,他既是撰写者,又是报告的对象。

制定邸报的时间是官员就任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无误地将自己的各项经历记录下来,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地方情况的了解,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

一旦履新之后,上级官员就会根据邸报的内容来判断下级官员的能力和工作计划的合理性,并通过监督、指导和考核等方式来促进下级官员的工作。

邸报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明确了工作目标、规划了工作方向、总结了工作经验、展示了工作态度的文件。

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新任官员开展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邸报作为一种常见的制度安排,也成为了官员履职制度中独有的一种形式,凸显了明代官员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总之,邸报是明代官员履新时依据制定的一种报告,通过邸报的撰写和呈递,官员可以向上级报告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履职情况,同时也能够接受上级的监督和指导。

邸报在明代官员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规定的制度安排,更是官员履职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明代的邸报原件皆已无存,《天变邸抄》是保留下来的只有某些明人书籍当作附录保存的当时邸报的翻印件。

《天变邸抄》表明当时的新闻采访、写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现了类似今天的导语和“倒金字塔”结构,新闻要素比较齐全。

全文如下: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

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

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

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迭,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

伤心惨目,笔所难述。

震声南自河西务,东自通州,北自密云、昌平,告变相同城中。

即不被害者,屋宇无不震裂,狂奔肆行之状,举国如狂。

象房倾圮,象俱逸出。

遥望云气,有如乱丝者,有五色者,有如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经时方散。

合科道意火药局失火,缉拿奸细而报,伤甚多,此真天变大可畏也。

钦天监占语曰:「候得五月初六日巳时地鸣,如霹雳之声从东北艮位上来,行至西南方,有云气障天,良久未散。

占曰:「地鸣者,天下起兵相攻,妇寺大乱。

」又曰:「地中汹汹有声,是谓凶象。

其地有殃,地中有声混混,其邑必亡。

」魏忠贤谓妖言惑众,杖一百,乃死。

后宰门火神庙栋宇殊巍焕,初六日早,守门内侍忽闻音乐之声,一番粗乐过,又一番细乐,如此三迭,众内侍惊怪。

巡缉其声,出自庙中,方推殿门跳入,忽见有物如红球从殿中滚出,腾空而上,众共瞩目,俄而东城震声发矣。

哈哒门火神庙庙祝,见火神飒飒行动,势将下殿,忙拈香跪告曰:「火神老爷,外边天旱,切不可走动。

」火神举足欲出,庙祝哀哭抱住,方在推阻间,而震声旋举矣。

张家湾亦有火神庙,积年扃锢不开,此曰锁钥俱断。

有一乔老儿,骑一马行至泊子街,地动堕马,此老头旋眼暗,自疑痰晕曰:「不好了,我中风也。

」急觅路旁一酒柜靠定,少顷明亮,抬头见左右伏两人,一人纱帽无翅,一人纱帽盖眉,细看之俱是豸补,各面面相觑而散去,此老方知不是痰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邸报研究
明代邸报在古代邸报发展框架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之前代,有明显进步。

同时,明代邸报也在新闻业务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其社会影响力愈发增强。

本文以明代邸报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全文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进行学术观点梳理、汇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类归纳。

同时对选题来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部分,全文含有七章节以及结语,总共八个部分。

第一章“明代邸报产生的社会背景”。

主要从社会背景角度探讨邸报产生的条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切入。

第二章“明代邸报管理机构”。

论述的焦点在于明代邸报的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从抄录到传播,本章将从明代的四个机构来完成表述。

第三章“明代邸报的内容分析”。

邸报的内容是全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检索,力图还原明代邸报的报道范围,整章从六个不同侧面展开。

第四章“明代邸报的结构与文本分析”。

明代邸报在新闻业务角度,有明显进步,在新闻采写方面做出诸多尝试。

本章将从邸报的外观结构以及采写业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五章“明代邸报的发行与抄传”。

主要从明代邸报的传播模式以及印刷方式展开论述。

时至明代,邸报的印刷方式已经存在多种选择,而基于民众对邸报的需求,邸报的传播模式也不再拘泥于官方传播。

第六章“明代京报与邸报”。

“京报”是我国清代典型的报纸形态,清代中叶
以后《京报》成为民间报房刊印报纸的固定报头,取代了传统“邸报”的称谓,代表着中国古代报纸的最高水平,而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京报又与邸报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七章“明代邸报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随着邸报登载内容的增多,读者群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也在增加,除了基本的新闻传播价值之外,其引发公共讨论的能力同样值得关注。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结语,综合归纳概括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