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合集下载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能学会写新闻。

三、【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四、预习提纲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新闻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4、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标题:电头:导语:(第到段)概括: 主体:(第到段)概括: 结语:(第到段)概括:答案:导语:(第1~3段),点明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主体:(第2~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结尾:(第27~30段),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质疑问难1、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当堂检测:1、完成《新学案》p130基础积累一题——三题。

展示交流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答案:1.富有动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制人:贺燕妮审核:郭少华
励志名言辑录
志,气之帅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百学须先立志。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苦之,以验其志。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褴褛衣内可藏志。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代文人王通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明末清初学者程允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唐代诗人王勃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晚清官员郭嵩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唐代诗人邵谒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北宋诗人苏舜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篇1【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12.13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12.13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长征”系列火箭首发成功。
1986年春,“863计划”出台,它是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催化剂。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年至2002年,“神舟”系列无人飞行器依次升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
3、本文的新闻结构与平时的新闻结构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地点:甘肃酒泉
人物:飞天英雄杨利伟
事情:“神舟”五号发射
2、找出主体部分的中国航天史的发展历程?(时间为纬,时间为经)
中国的航天史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1960年2月19日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宣布进入航天时代。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注音:
翌年酝酿横亘
开辟摘星揽月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我们学过的新闻知识,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即导语、主体、结尾。
课堂探究:
1、找出导语部分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2003年10月15日清晨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来自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写作手法,尝试写新闻稿。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史,拓展课外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甚至包含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将这些资料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15.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15.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小组:姓名:
课题
15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型
综合课
设计
黄伟
审核1月28日、29日
流程及学习内容
随堂笔记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通讯的文体特征,巩固筛选新闻信息的能力,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重点)
2.我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本文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新闻结构的方法。(难点)
插叙的内容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定,有的是叙述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另一事件,有的是对出场人物的身世、性格做简要介绍,也有的是对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某一事物的来历作补充性的追述。
3点拨:明确导语内容,通过描写内容分析写法。
4点拨:结合主体内容分析,标题一般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
5点拨:结合新闻结构的五部分,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进行对比总结。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载人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次行动的圆满完成,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乃至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3.我能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学习流程:
㈠独学预习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神五上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课时:一课时思路方法:重点在于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要学以致用,多联系现实教学步骤导入: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贾永,曹志,白瑞雪,新闻工作者,发表于XX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2、基础积累翌(yì)年横亘(gèn)橘(jú)红九霄(xiāo)酝(yùn)酿(niàng)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凡响,平凡的音乐。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本文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方法点拨: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具有结构简单,构建清楚的特点,所以学习本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文章,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

主要任务由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能力提升: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分析鉴赏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五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五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拓展研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2019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word导学案

2019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word导学案

2019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word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新闻特写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相关链接航天英雄“感动中国”颁奖词:①杨利伟【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②费俊龙和聂海胜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351 公里。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能结合文本分析新闻标题的意义和价值。

3.能运用多种工具和参考资料,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预习案】一、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概括分析这篇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分析它的含义。

并说一说,你觉得标题对于新闻有什么价值呢?【探究案】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联系课文内容,并通过你能利用到的工具查找相关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博观约取】目击飞天时刻(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 杨虹 ) 离发射还有60 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

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一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

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 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 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

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 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 ”消失在的天际。

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

天! 这间约200 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

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

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飞向太空”为主题,介绍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和未来,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知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以及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现状;2.掌握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初步分析和推测;3.提高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认识到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1.1 人类探索宇宙的初步尝试在人类历史上,对宇宙的认识一开始是基于至观的。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流星等天体运动,认识到天体与时间、季节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日历。

但人类真正从地球上升空进入太空的尝试要追溯到20世纪初。

1.2 航天器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人们对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掌握,想要让人类进入太空,必须研发新的航天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1.3 太空探索的现状和未来当前,全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主的航天技术,太空活动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太空探索的最大愿景就是实现人类登陆和定居在其他星球,这将会是另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第二章航天器的结构和原理2.1 航天器的类型根据用途和载荷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人造卫星、火箭、飞船、空间站等多种类型。

各类航天器都由特定的结构组成,以实现其功能。

2.2 航天器的运行轨迹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主要受到引力和惯性力的影响。

根据运动轨迹不同,可以将航天器的运动分为轨道运动和近地点运动。

2.3 航天器的动力原理火箭是航天器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利用火箭推进剂的推力,使航天器产生加速度并突破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火箭的推进剂可以是化学燃料、核燃料、离子引擎等多种形式。

2.4 航天器的通讯技术太空通讯是指地球与太空中的航天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gzbx1---------012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刘明君审核人:聂文嘉编制时间:2016 年 11月 13 日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重点难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2、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3、文体知识新闻报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儿千年。

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一一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

【教学过程】|基础落实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辉映朝晖挥舞浑蛋谭号B.翌年翠绿淬火憔悴精粹C.漫步漫骂藤蔓烂漫帐幔D.响彻清澈圻裂撤走掣肘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耸入云天静侯直刺九宵扭转乾坤B.慢慢征途酝酿经济实力反复论证C.连名上报苛克借鉴经验摘星览月D.最高致意配置预订轨道辉煌时刻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1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只能_______________ 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__________ 的物质基础一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1在万户的飞天_________ 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屮国人一一杨利伟,向太空飞去……()A.密封强大尝试B.尘封雄厚尝试C.尘封雄厚试验D.密封强大试验1. D (A. hui hui hui hun hun B. yi cui cui cui cuiC. man man wan man man D 均为che)2. C (A候,霄;B漫;C联,亥1」,揽;D定。

)3. B二、文本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划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概括有关内容。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1一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2、本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明确:一语双关,意境丰富,引人关注3、本新闻导语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倒叙入文,聚合焦点,明示意义4、本新闻主体的特点和作用明确:以时为序,叙述历程辅以抒议,表达情思5、本新闻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明确: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抒发豪情三、|延伸拓展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是不是不像新闻了?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吋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I学以致用阅读下面这篇新闻佳作,思考本文后面的问题。

惊心动魄35分钟——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卢锋郭凯谭洁张金玉今年7月1日13吋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所笼罩着。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髙速向机场滑降而来!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

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飞机在1. 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

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

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

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

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

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 “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500米、800米、1 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 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惊天一落救新鹰!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 2万米高空。

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

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

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岀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

但是, 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下定,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陀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

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咅:“保持好飞机状态, 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

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

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英雄壮举绝非偶然。

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空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口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

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

儿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

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解放军报》2004年11月8日)这是一篇通讯佳作,曾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篇通讯行文既有紧张感,又富有激情,你认为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具有这种特色?请结合文章作分析。

明确:%1运用倒叙手法,把紧张情节放在开头,先声夺人,造成悬念。

这篇通讯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独特构思。

他先聚焦最惊险的瞬间,再冋述全程, 最后集中介绍背景材料。

整体上采取倒叙的结构,局部上在叙述过程中穿插背景介绍。

这篇通讯从飞机发生故障的第31分钟一一13点40分写起,先将飞机着陆的惊险瞬间展示给读者。

采用这种倒叙的方式,能吸引读者的第一注意,把精彩的场面、紧张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先叙述出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对下文的阅读兴趣。

%1将紧张的情节叙述与富有激情的议论抒情结合,增强抒情性和紧张感。

文章的前两段写完人们“把焦灼的目光万里晴空^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髙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之后,插入了“这不是……”的三段议论,让读者感知到飞机的贵重,试飞的重要,降落的艰难,增添了紧张气氛。

当飞机降落成功后,作者又加入了“成功了!”“惊天一落救新鹰「'这样的感叹句以及三个“这一落......”的排比句,这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增强表达效果,把激动和喜悦的情绪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的心也激动不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