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量线是把降水量相等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二、合作探究:读图并分析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让学生自己类比等高线、等温线图的概念,可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基本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 000毫米。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1000毫米以上。
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观看视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朋齐,可望而不可及!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
素质。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二、新课教学1. 降水的概念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出示不同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两幅景观主要区别在哪?原因是什么?两地的降水差异非常大,一起探究降水。
点拨: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追问:雾、霜、露是降水吗?2.材料引入:2020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指的是202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
提问:降雨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3.互动交流:24小时降水量(mm)4.温故而知新:你还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5.提问:这些等级的雨是怎样测量的呢?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
测量降水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筒内。
从量筒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盛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雪。
测量降水量时,把储水思考交流:雾、霜、露不是降水。
2.阅读材料,思考降水强度的大小比较:3.画一画,说一说:降雨的等级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结合雨的分级认识学到的天气符号:5.认识测量工具,了解降水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筒里,再读取数字就可得知降水量的多少。
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使得降水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6.怎样来表示降雨的多少?展示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地的降水季节上有什么不同?7.怎样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出示某地降水资料,提示绘制步骤:8.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6.互动交流: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分析归纳: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7.读一读,画一画:8.读图分析:(1)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2)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3)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4)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
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任务二降水的测量与统计降水的测量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人工、自动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任务三降水的时间变化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测量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特点,为后续学习水循环、气候变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所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此外,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涉及诸多地理现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降水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及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形成的原因、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降水现象。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知识。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降水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地图、降水分布图、实例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让学生通过实例和图表加深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降水分布的规律,分享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
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实用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比较哪个月多哪个月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北京在不同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如何判断降雨的大小?板书:一、降水和我们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③第二组:降水过多不利于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易发生洪涝灾害。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1.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分析及正确绘制柱状图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
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发空间概念并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我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视频。(大自然中小动物躲雨的场景)提问:视频中的是怎样的天气?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生活中,我们不仅会关注到气温,还有降水。下面,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学交流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这里所说的降水是从空中降落的水汽凝结物,也就是垂直降水,单纯的雾,霜,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所以不视为降水。
2.降水量的测量仪器是雨量器和量筒。这张图片里的金属装置就叫做雨量器,直径20厘米的圆筒。这是储水瓶和量筒。旁边是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通过刚才的阅读,谁能简单介绍下是如何测量的? 人工测量选在每天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就是日降水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地方已经用有自动记录功能的雨量器了,使得降水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会作图之后,更重要的是会读图。这里有四个小问题考考你们。
每个地区的降水情况都是不同的,如果遇到不同的降水量图该如何分析呢?总结一下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抓住两点。从图中得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是否均匀,如均匀可用多雨、少雨、湿润来形容。如果季节分配不均匀,可以找极大值和极小值,哪个季节多,哪个降水少。方法在这里,看看我的方法好不好用,现在四人一组合作探究,请尝试判读以下5个地区的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完成66页的表格。
学习目标
对于这一节课,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有两个小,等级是如何划分的;②学会运用降水资料,绘制并判读降水量柱状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降水的本质特征,掌握降水的基本类型,了解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学习后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对于降水这一现象,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等知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过渡到对降水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掌握降水的基本类型;能运用所学的降水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生动形象地展示降水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降水的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本质特征。
(2)降水的形成过程:讲解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3)降水的变化规律: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变化规律。
(4)降水的分布规律:讲解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特点。
3.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案3 (人教版七年级上)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同一纬度,气温随地势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 6 ℃度。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
(5)世界气温之最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2.降水(1)形成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测量(3)主要类型: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叫锋面雨。
(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3.气候资料表示方法:气温变化曲线图逐月降水量(柱状)图二、友情提醒气温分布往往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时要抓住决定性因素。
比如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很多,但纬度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三、中考必会—夯实基础1. 测量气温和降水分别用:A.气温计、风速仪B.气温计、雨量器C.温度计、百叶箱D.风速仪、雨量器2.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A.33℃B.17℃C.20℃D.23℃答案:D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3-4题:图3.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A.亚洲B.大洋洲C.南美洲D.非洲答案:D4.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答案:D5.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D.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答案:D6.圣诞节时我们中国正是冬季,有的地方会大雪纷飞,而此时悉尼是: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答案:B7.一年中,南极大陆月平均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A.7月B.1月C.3月D.9月答案:B读下图回答8-9题图8.甲乙丙三幅示意图分别是A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B 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C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D 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9.我国东部沿海夏季的主要降水类型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降水类型分别对应的是A 甲、乙、丙B 丙、乙、甲C 乙、甲、丙D 丙、甲、乙10.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A .27mm B. 20mm C. 42mm D. 22mm答案:C读右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11-12题:1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B、沿岸多,内陆少C、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降水多D、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较少答案:C12.下列地区中降水较少的是A.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B.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C.中纬度的大陆东岸D.中纬度的大陆西岸答案:B13.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下列地区降水分布较多的是:A.两极地区B.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C.中纬度地带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答案:D14.读右图,“地形雨”多形成于:A.沿海平原B.内陆高原C.沿海迎风坡D.背风山坡答案:C15.下列所列地区被称为“世界雨极”是:A、火烧寮B、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C、乞拉朋齐D、阿齐济耶答案:C1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全球范围看,等温线大致与线平行,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大致从向逐渐降低。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说教材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从我们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本节讲述气候的另一要素--降水,主要介绍降水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变化。
它是第一节天气现象的延伸,也为第四节气候的学习做铺垫,在本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地理的基本素养比较薄弱,还没有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刚接触本节雨、雪等降水过程会觉得熟悉,但在降水的时间分配和空间的分布上,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实际情况,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降水的形式、等级和单位。
(2)观察降水量的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降水量的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惯。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1)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特点。
(2)通过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难点:降水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的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六、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本课---学生阅读课本,读图理解降水时间分配特点---教师总结---小组讨论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教师评价---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自学与合作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引用了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如为什么要绘制和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4.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编写导学提纲,课前发给学生,搜集问题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一年当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回答:略
老师:由此导入降水季节变化,并让同学观看课本第57页
板书:降水的季节变化
老师:前面已经学过气温,同学们对降水柱状图,应该理解。
学生读图以后可以得出结论,让学生总结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很大。
然后进行活动练习。
读图3.20回答了书上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用表3.2中的降水量数据,老师指导绘图步骤.画出一幅水量柱状图,可以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模拟老师的画法练习。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们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是不一样的,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板书:世界的降水分布
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课本第56页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问题(书上活动)。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干旱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
老师: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板书:(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新加坡、印尼)。
(2)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
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通过读图,我们大致了解每年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引导了教学内容: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空间分布,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将学到的课本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使学生能正确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和降水季度变化规律。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综合测评:
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____,在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的多少,通常用____来表示。
2.“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多”,这种说法是指:()
A.降水的地区差异 B.降水的季节变化
C.降水的各月变化 D.降水的年际变化
3.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找出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和你的同学比赛,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______。
(2)B、D两地相比,地降水多;地降水少。
(3)由C地到E地降水量的变化是,F地降水量比E地。
(4)南、北美洲西部的一些地区年降水量较多,这与什么因素有关?
(5)仔细阅读地图,完成下表:
(6)你能总结出几条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吗?
收获平台:
通过读图、绘图、观察思考,知道降水的时间变化表现为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最直观表为降水量柱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