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020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等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分布的规律3.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动画、实例等教学资源2.教学PPT3.学习任务单4.讨论小组的划分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的分布规律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降水形成的过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降水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进行分享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说出降水的主要形式;知道降雨的等级及其划分依据。
2.通过雨量器的使用,知道降水数据的获取途径和方法;能够运用降水资料规范地绘制出降水柱状图。
3.运用降水量统计数据或降水量柱状图,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说出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说出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探究法、图表分析法、问题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学生用降水量绘制资料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有什么分布规律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讨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总结这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了解了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量的测量:仪器以及单位;降水的季节变化,柱状图的绘制以及柱状图的判读等。
方的降水的季节
变化特点。
设置悬念,激发学
生求知欲。
课堂小结
古人用美好的诗词帮我们记录了大自然各种美妙的现象,而科学的知识可以给予我们一双解读自然的眼睛。
地理学就是在人和自然间谱写美妙诗歌的学科,读懂地理数据,让我们智慧,用好地理规律,让我们通达。
愿每一位走出地理课堂的小达人们,都能用所学更好地生活。
作业
布置
完成本课随堂练习。
板书
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测量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特点,为后续学习水循环、气候变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所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此外,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涉及诸多地理现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降水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及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形成的原因、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降水现象。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知识。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降水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地图、降水分布图、实例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让学生通过实例和图表加深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降水分布的规律,分享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气候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现象的重要内容。
本节通过讲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降水现象复杂多样,降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抽象难懂,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能运用降水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的形成机制,降水分布规律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降水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降水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安排:提前通知学生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降水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利用图片、动画等展示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2.理解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掌握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解释降水的变化规律。
4.掌握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可以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重点:降水的分布教学难点:1.区分降水和降雨。
2.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让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一、降水的变化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引导学生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引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4.教师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5.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月份。
1.2.3.4.5.6.7.8.9.10.11.12降水量/毫米。
10.5.3.22.4.47.5.71.6.81.7.135.169.112.57.24.12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要让学生注意图幅的大小。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让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降水量的变化和分布,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字描述、图表、案例等,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降水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初步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使学生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能运用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实效。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具等。
2.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分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为什么在夏季,南方地区常常下雨,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干燥?引发学生对降水分布的思考。
2. 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和图表,展示世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降水的地理差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解释降水分布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而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教师总结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降水分布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降水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实用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比较哪个月多哪个月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北京在不同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如何判断降雨的大小?板书:一、降水和我们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③第二组:降水过多不利于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易发生洪涝灾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的变化。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从而提高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的理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分布的规律3.降水变化的特征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料,直观展示降水的内容。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降水形成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如何形成的吗?”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问:“你们发现了降水的分布和变化有哪些规律?”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降水分布和变化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们认为降水的分布和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问:“你们能解释这个案例中降水的变化原因吗?”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降水变化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们认为降水变化的特征有哪些?”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你们能概括一下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吗?”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作业中哪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特点。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3.知道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1.降水的分类;2.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雨水•雪水•冰雹(2) 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和分布差异很大。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南部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全年降水比较均匀;•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非常少,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大部分为雪水。
(3) 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我国降水的分布受到高度的影响,而在水平方向上则受到山脉和季风的影响。
我国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特点也不同,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的降水情况:地区降水量(mm)南京1077重庆1031上海1248呼和浩特304拉萨4043.练习请设计一个小调查,了解同学们所在城市的年降水量。
4.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讲解和练习,同学们对降水的分类,我国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降水的分类和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让同学们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活动度和学习效果。
2020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并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按相等的降水量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在坐标图上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的大小。
(4)在适当位置写上图名。
(1)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多,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7.8月降水量比较多;212毫米。
(2)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少,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1.2.11.12月降水量较少;2.6毫米。
(3)说出济南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答案:冬季少雨,夏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精讲点拨】我们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时候,要注意纵坐标的刻度,另外绘制的图形尽量美观、准确。
我们用降水量柱状图来描述某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对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描述。
过渡:结合世界各地的降水柱状图,我们了解到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很大。
除了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外,我们还要会根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阅读教材P60~61及图3.24,合作回答下列各题: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降水量柱状图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能找出世界各地降水存在的明显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板书设计当堂检测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 )A.降雨B.飘雪C.冰雹D.起雾2.如图工具是用来测量( B )A.气温B.降水量C.空气湿度D.风向、风力3.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多”,这种说法是指( C )A.今年降水的季节变化小B.降水的年际变化小。
【教学设计比赛】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附件一教学设计模板学科:地理师生互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感受降水播放钢琴曲《雨的印记》歌曲欣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前感受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谜语竞猜活动。
猜谜语。
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重点引到新课上来。
请同学们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阅读本节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目标进入学习。
教学过程理解降水:自主学习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主完成下面内容:降雨的测量自主学习2:阅读58页材料,了解降水量的测量。
自主学习教材,独立解决问题。
给学生时间(自学课文)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自主学习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测量降水的基本仪器是?2.降水量的单位是?3.你会测量吗?(演示实验)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简易工具模拟降水的测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免一言堂,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练习自主学习的技能。
培养学生阅读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学生对科学仪器很感兴趣,演示实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活动1:我是小小气象员。
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过渡:我们为什么要准确测量降水量并记录下来呢?降水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教师举例: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举例说说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降水的变化过渡:出示某地降水资料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一年内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是在变化的。
那么通常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呢?降水量柱状图出示降水量柱状图并设疑:降水量柱状图如何判读?自主学习3:完成课时练59页知识点一中的2小题指导学生读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及降水量。
学生结合教材独立完成课时练中的练习:在降水量柱状图中,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感受降水的变化,从身边的地理学习知识。
带着问题学习目的性更强。
程教师结合课时练讲解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1.各月降水分配均匀吗?2.哪几个月降水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3.哪几个月降水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4.你能总结该地降水特征吗?过渡:通过练习,你能总结出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吗?第一,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第二,降水量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1.不均匀2.7、8月;夏季。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学反思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从而得出降水的相关知识,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阅读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的方法。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绘图解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香格里拉的纳帕海》,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畅所欲言。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降水的变化
(四)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表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出示资料并明确步骤
2.根据绘制的图,说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探究二:降水的分布
(一)等降水量线
结合前面所学等高线、等温线的判读方法,认识等降水量线
(二)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举一反三: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岸从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3.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
4.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以辩证的视角学习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课题
第四章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降水的概念、形式、测量、类型与分布规律与测量。
这些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上节可《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学习第四节《世界气候》的基础,承上启下,极为重要。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降水颇为熟悉,且思维活跃,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同时本节课是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的,故学生具备学习方法迁移的基础。
四、学习目标
1.了解降水的概念与形式。
2.能使用降水资料绘降水柱状图、并读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导入课程】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左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民居,右图是我国江南的民居。
同学们注意到它们房顶的差异了吗?西北地区民居的房顶是平的,有一些上面还晾晒了粮食,而江南民居的房顶是有一定坡度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过渡】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屋顶设计成平顶,说明不用太考虑排水的问题,与西北地区相比而言,江南地区降水多,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
降水的多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谚语。
【教师讲解】瑞雪兆丰年。
春雨贵如油。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些谚语体现了人们对降水会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的认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体现了降水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除此之外,降水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和交通。
【教师讲解】当降水太多,会引发水灾,在山区有时还会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
降水太少,也会发生旱灾。
因此,合适数量、合适时间的降水是人们所期盼的,也是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体现。
说到降水,你会想到什么呢?在自然界中,降雨是降水最常见的形式。
凡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都统称为降水,所以降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那么冰雹呢,对,冰雹也是一种降水的形式。
因此我们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
人们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划分出降雨的等级。
教师简单介绍降水等级。
【过渡】降水量的多少是如何测量的,你知道吗?
【教师讲解】教师说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带领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接收指令,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
【教师指导】同学们学会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方法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接下来的讲解奠定基础,
【教师讲解】教师依次提供全年多雨型,夏雨型,全年湿润型,冬雨型的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得存结论。
【过渡】在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等降水量线的阅读方法。
看看这幅等降水量线图,我们来试着判读一下,完成图下的问题。
与判读等高线和等温线的方法相同,A点在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所以它的降水量是100毫米。
B点位于50毫米和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所以B点的降水量数值在50到100毫米之间。
C点降水量在250到300毫米之间。
D点在200到250毫米之间,所以C点比D点的降水量多。
【过渡】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我们来看这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怎么找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可以根据图例中不同颜色表示降水量情况,判断各地降水量的多少,进而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师生互动】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世界的“雨极”,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称为雨极。
这幅图是乞拉朋齐的树桥,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
1816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降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在它的后面,可望而不可及。
时隔99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
这个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
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过渡】下面我们放眼世界,从整体上来看一看世界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回答完下面的问题,再整理一下思路,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设置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
多少毫米?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3、我们再来比较北半球中纬度 A、B、C、D、E 五个地点的降水和景观差异差异。
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00毫米以下。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讨论了降水对我们的影响,学习了降水的季节变化,自己绘制了降水量柱状图,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研究的思想,在地理这门跨文理的学科中,也要运用这种思想帮助我们探索自然的奥秘,这也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最后学习了如何判读等降水量线,归纳了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六、拓展作业
七、板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1、形式:雨(主要形式)、雪、冰雹等
2、类型:全年多雨型季节变化小
夏雨型季节变化大
全年湿润型小
冬雨型大
二、降水的分布
1、赤道多,两极少。
2、回归线附近,东多西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