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现代意义的追寻

合集下载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杜人所倡导和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提升,对吃药、喝酒、聊天的怪异的精神深度。

魏晋风度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古以来,对魏晋风度的评价数不胜数。

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魏晋风度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其意义一直存在争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魏晋风度的价值。

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阐述了自己对“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的看法。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风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魏晋风度产生于魏晋末年,一直延续到晋朝。

“魏晋风度”实际上是对魏晋名人生活的高度概括。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熊启强2012011922 化工系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着重从“贵无”“崇有”的现实意义中强调了放达的态度,而对当今社交网站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清谈误国”到现在的“聊天误人”,还有就是游戏像寒食散一样的强大成瘾的功能。

关键词:崇有贵无放达魏晋风度清谈寒食散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从而在当时士大夫群体兴起了一股放达隐逸的社会风气。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其集中表现为清谈、吃药和喝酒三个方面。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个演讲。

晋人由于多吃“寒食散”导致其皮肤易磨破,因而其多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给人一种飘逸风度的感觉。

然而,魏晋风度是当时一个时代的产物,其对现在又有什么启示意义呢?我认为首先便是他那种放达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风气,许多人都存在严重的趋利倾向。

许多的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甚至甘愿做伤天害理违背自己的良心的事。

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啊,什么“要嫁就要嫁土豪”啊……这些都反应了我们这个社会是过于的强调物质财富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提高,许多人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洋房,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反而由于财富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底层的许多劳动人民对富人产生了企羡,这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获取财富。

有些人获得不到,只有采取一些不是很正当的方式。

这渐渐地形成了社会上的一种风气,人们普遍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金钱来获取。

许多富人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所影响,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的财富,炫耀自己的豪车以及名牌物件等,有些富人甚至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恣意的违反社会的法规,其认为社会的法规所造成的约束只需要花一些钱就可以轻松的解决。

试问,如果任凭这种社会风气所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魏晋南北朝时“贵无论”和“贵有论”的争论,何晏和王弼提出了“贵无论”,认为社会的本源以及我们世界的根本都归结于“无”,同时他们强调要安贫乐道,无知无欲。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表现以魏晋风度为主要特点,这种风度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更体现在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上。

本文将从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古风的继承,也有新风的创造。

魏晋时期的诗人注重个性表达,追求真实感受和情感宣泄,他们的诗歌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规范,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的真实性。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著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以其豪放的笔墨和自由的意境而闻名。

除了诗歌外,魏晋时期的散文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载体,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

例如,嵇康的《琴赋》以琴为主题,通过对琴音的描绘和对琴师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热爱。

二、魏晋风度的意义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这种风度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首先,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胸怀和气度。

魏晋时期的文人多为士族出身,他们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们以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为自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

其次,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文人士人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坚守,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最后,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在阅读《魏晋风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传达的魏晋时期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历史人物的生动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让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那个时代,政治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但与此同时,魏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文人墨客辈出,文化艺术得以极大的发展。

书中描述了当时的士人风度,他们追求自由、崇尚清高,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抱有强烈的不满,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书中对魏晋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转折期,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书中对当时的文人墨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表现,更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

最后,书中对魏晋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这些历史人物或是政治家、军事家,或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对魏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

总的来说,阅读《魏晋风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内涵和历史人物的全面介绍,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魏晋时期的风貌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营养,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动力。

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_中国网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魏晋风度——现代意义的追寻

魏晋风度——现代意义的追寻

魏晋风度——现代意义的追寻魏晋南北朝,一个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的时代,一个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在这场政治的漩涡中,一批批的门阀士族被残害至死。

他们生活在一种富贵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们又生活在一种满怀忧祸的境地之中。

但,正是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中,门阀士族们产生了忧惧深重的无边哀伤,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无限感慨和深刻反思。

于是,他们觉醒了!正是由于在这种没有过多统制束缚和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变得相对自由和开放,而议论争辩之风气也开始兴盛。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他们觉醒了,然而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他们觉醒了,他们开始怀疑和否定权威,他们相信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值得怀疑的,是不可信的,无价值的。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他们觉醒了,他们表现的是何等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无耻地贪图享乐、腐败、堕落,然而,恰恰相反,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深刻地展现出的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面对日渐动荡的社会,面对频仍的战祸,面对流行的疫疾,大批的上层贵族,一时俱逝,所有的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既然如此,那些以往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等等又有什么用呢?它们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

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试论“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试论“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试论“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摘要:魏晋风度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自古以来,针对魏晋风度的评价也是不计其数。

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一种具有标志性的时代精神,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一直饱受争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魏晋风度的价值。

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和体会,就“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魏晋风度;时代意义;魏晋名士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129-02收稿日期:2018-01-24课题项目:本文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校级重点课题,项目为魏晋风度精神内涵及历史影响———魏晋风度的观念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K2018005作者简介:白静(1983-),女(汉族),安徽蚌埠人,讲师,硕士研究生,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前言在我国历史上,魏晋风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一种具有标志性的时代精神。

魏晋风度自曹魏末年产生,一直延续到晋朝。

“魏晋风度”实际上是对魏晋时期名士生活体现的一种高度概括。

本文在此基础上,就“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展开论述。

二、魏晋风度的概述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三、魏晋风度的解读魏晋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佛教的深入、南北民族的广泛融合、社会的动荡变革等,让这个时期的文化、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意识领域表现出和历史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风貌。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一部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著作,通过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展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战乱频繁。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和思想家。

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以自然、潇洒、自由、独立、清谈、饮酒等为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第三,这本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魏晋时期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独立、清谈、饮酒等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由、独立、自我实现等价值观的追求。

同时,这些文化人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政治局势的关注也体现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时期的艺术成就非常显著,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

这些艺术成就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文化高度,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魏晋风度则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传统和文化高峰。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魏晋时期对于后世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于魏晋风度的了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这些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高峰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引言中国古代文化中,魏晋时期(220年-420年)被认为是文人雅士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对于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达到了巅峰。

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闲适与洒脱,力求达到一种超然世俗的人生境界。

本文将探讨魏晋风度的特点以及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的特点温润如玉的气质魏晋风度的第一个特点是文人们温润如玉的气质。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封建社会的声名利益,而是对于自我内心的栖居,对于情感的释放。

他们通过诗词、文章等表达自己内心的沉思和对于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一种柔和、温馨的气质。

崇尚自然与超脱世俗魏晋风度的第二个特点是崇尚自然与超脱世俗。

文人们心灵的自由追求使他们对于世俗的利益和权力不感兴趣,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身边的自然和虚无的境界上。

他们喜欢山水之间、田园之中的自然景观,将自己的情感与宇宙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种非常超脱的境界。

欣赏智慧与真诚魏晋风度的第三个特点是欣赏智慧与真诚。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审美,更多的是对于内心的认同和思考。

他们喜欢寻找生活中的智慧和真诚,通过感悟和领悟生命的本质,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追求。

文人气质的审美追求自由洒脱文人气质的第一个审美追求是自由洒脱。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倡导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适,不受世俗的束缚。

他们不再拘泥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界限,而是通过独特的个性和见解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情感的流露文人气质的第二个审美追求是情感的流露。

在文人眼中,情感是人生的根本,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将情感化为文字、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出来。

他们通过表达情感,来达到超越现实、抒发内心的审美追求。

内外结合文人气质的第三个审美追求是内外结合。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不仅仅追求内在的自由洒脱和情感的流露,更加强调外在的审美表达。

他们讲究修养,追求外表与内心的和谐统一,通过自己的仪态和举止来体现自己的文人气质。

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的关系魏晋风度与文人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魏晋风度与现代中国

魏晋风度与现代中国

演讲:论嵇康之死


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 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 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 办法。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 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 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 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但倘只是实行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嵇康的 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 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一场奇怪的著名演讲

1927年7月23日、26 日,鲁迅在国民党政 府广州市教育局主办 的“广州夏期学术演 讲会”上作了一场著 名的演讲。这场演讲 的题目是《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
意气之争?
此举无什么深意,不过小出 风头,给几个人不高兴而已。 有人不高兴,我即高兴,我 近来良心之坏已至如此。 (致江绍原,1927.7.12), 此举无非游戏……以几点钟 之讲话而出风头,使鼻辈又 睡不着几夜,这是我的大获 利生意。(致章廷谦, 1927.7.17)
演讲:论陶渊明


陶潜之在晋末,……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 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 《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 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 因为当时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 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 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 当然的。例如看北朝的墓志,官位升进,往往详细 写着,再仔细一看,他已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 但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演讲:论反对礼教

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 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 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 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 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 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 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 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 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 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魏晋时期的文人风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魏晋风度》中,作者通过对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描述,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雅致的时代画卷。

魏晋时期的文人以清高、豁达、超脱的风度著称,他们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然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境界的升华。

他们不拘于世俗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升华,以诗歌、文章、书法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在阅读《魏晋风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追求。

他们以“清高”为准则,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粹,不受俗世的诱惑和扰乱。

他们以“超脱”为目标,超越尘世的繁华和浮华,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

他们以“豁达”为态度,豁达大度,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成败,超然物外,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追求永恒的美和真。

在《魏晋风度》中,作者还通过对魏晋文学的分析和评价,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魏晋文学以诗歌为主,以山水诗、田园诗为代表,表现出了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情调。

魏晋文学还以文章为辅,以骈文、赋、辞为代表,展现出了一种雄浑豪放的气势和风度。

魏晋文学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貌和文化底蕴。

通过阅读《魏晋风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的文人以其独特的风度和情怀,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篇章。

他们以其高尚的品质和精神的追求,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和典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魏晋文人的风度和精神,追求内心的真善美,超脱尘世的纷扰,豁达大度,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展现出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和文化品位。

魏晋风度与现代时髦

魏晋风度与现代时髦

而儒家
盾之它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已经实在无法成为社会的规范和主流,可也不能完全从人们的思想里消
儒道合
庄子自然纯朴的审美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恬淡纯朴的
它要求人们去掉人为造
持守自身质朴
符合自然本性的才是美的,自然而然就是美。

陶渊明追求的就是这种陶然于尘世的自然人文美学的生存观。

这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是魏晋时期很多名士所选择和追求的,这是他们洁身自好的最好途径——
—既表露了自己对当权者的不满,又比较安全。

他们也向往着乌托邦式的“桃花源”——
—无君无臣,自耕自织,无忧无虑。

这也更符合老庄思想的价值观。

为何后世向往“魏晋风度”

为何后世向往“魏晋风度”

为何后世向往“魏晋风度”作者:陶思宇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20年第03期为什么后世谈起“魏晋风度”都往往心向往之?它的本质是什么?相较于其他时代,为何可贵?曾经的我对退隐山林的竹林七贤和退守田园的陶渊明这类人物总抱有一些成见,认为他们消极避世的作为确乎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来得博大。

但《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猛然间改变了我的看法,“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仿佛读懂了这些魏晋名士的感受。

他们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我所以为的那种在浑浊黑暗的世道中怀有一腔孤愤或者失望之辈,他们心中一直存在某种希望,就像陶渊明对桃花源的美好幻梦一样,他们本质上对人生很真诚,对生命很热情。

然而,他们也明白,这种希望在现实中是多么脆弱,“生命无常”和“人生苦短”的阴影无时无刻不籠罩在他们心头。

彼时战火纷飞,朝堂黑暗污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潮驱使着人们推翻以往的旧例,在人生意义土崩瓦解的同时重新寻觅新的意义。

在士大夫传统的投身国事以实现抱负和人生意义的道路已走不通时,转身关注社会以外的自然和个人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件自然的事情,名士们试图把握一种真实而非虚假、永恒而非短暂的事,来解决他们无时不在的惶惑,确立新的人生意义。

在此前和之后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魏晋这样重视个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个人生命的意义。

在这里人不是作为一个社会符号或者具有某种泛化的社会价值。

每个魏晋的人,面目都是清晰的,当时的人之所以崇尚那超脱的风貌,正在乎这种“超脱”似乎是超越了当下的“人生苦短”,具有不朽的意义,同时也超越了已成为人性束缚的旧时代的礼法习俗。

“及时行乐”的真实含义,实际上是如何真正把握自己的生命,突破社会和时间的束缚,实现人生意义。

在竹林七贤这里,他们虽然已经试图通过不羁行径和对人生热情的投入把握了自己的生命,但由于他们或多或少仍卷在政治浪潮中并没有真正突破束缚,以至于试图从追求长生中获得解脱。

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

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

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礼俗文化的一种风格,它的现实意义是:
1、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礼仪文明的精神,强调礼节的尊重,鼓励人们尊重他人,增强人们的文明礼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2、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敦厚的礼貌,谦逊的态度,使人们在社会中能够得到尊重和认可。

3、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崇尚学习的精神,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4、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魏晋风度的现代审美意义

魏晋风度的现代审美意义

・・26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的名士和诗文无疑拥有相当特殊的地位,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迥异于其他时代的新鲜活泼的气象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1]“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

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1]在这里,反复出现的“自由”和“解放”两个词语准确又深刻地点出了魏晋风度的本质内涵,由此也揭示了魏晋风度的本质内涵,由此也揭示了魏晋风度在现代依然给人以美感的实质所在。

一世纪以来,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许多国家20进入到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时代,理性精神渗透进了一切领域,现实生活中作为个体的每一分钟、每一行为、每一意念基本上都被理性所安排或受到理性的约束,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

由此,人们常常觉得失去自我而陷入孤独之境。

这时,人们回眸历史,却发现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却是生气勃勃,他们蔑视礼法,张扬个性,他们潇洒不群,超然自得,无为又无不为。

翻开《世说新语》,这一类的记载比比皆是: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世说新语・伤逝》)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痛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摘要:魏晋风度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受到广泛重视,有关的评价见仁见智,甚至针锋相对。

但不论如何看待和评价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皆不可否认其对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且其时代意义能够跨越时空引起广泛的共鸣。

关键词:魏晋名士;魏晋风度;中国文人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二者凝铸而成的人格精神,是魏晋名士的内在质素与外在标志。

千百年来,作为名士标识的魏晋风度,一直是文人雅士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时至今日,人们提及中国传统文人时,仍会对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津津乐道,甚或流露出艳羡之情。

这种情况不得不令人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广有影响的魏晋风度究竟有何时代意义?一、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鲁迅之前,魏晋名士风流是学人对魏晋风度的另一种表述。

清代学人顾炎武曾这样评价魏晋名士风流:“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

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

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

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

自此以后,竞相祖述,如《晋书》言王敦见卫玠,谓长史谢鲲曰:‘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

”①顾炎武以为,曾经盛于洛下的名士风流,就是正始名士表现出来的“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

正始以下,名士竞相祖述,遂至风流弥繁。

顾炎武所说的名士风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崇尚老庄,以清谈为尚,所谓“弃经典而尚老庄”;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所谓“蔑礼法而崇放达”;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所谓“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

对魏晋名士风流,两晋时期就有桓温、庾翼、干宝、范宁等人提出批评。

范宁《王何论》对王弼、何晏等正始名士进行猛烈抨击:“王何灭弃典文,不尊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

“魏晋风度”——从士人风范的演变看其当代价值

“魏晋风度”——从士人风范的演变看其当代价值

自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首次提出“魏晋风度”这一概念后,历代学者多针对“风度”一词将魏晋看做一个整体对其精神内蕴进行探究,然而产生于政权更迭动荡局势中的“魏晋风度”,其内涵必然随环境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士人作为“魏晋风度”最集中的展现群体,其风范也在时代的巨变浪潮中翻涌变幻。

一、建安至魏末晋初:慷慨悲壮到洒脱其外、沉郁其内东汉末年,局势混乱,在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求贤令》等重才轻德的诏令及建安士人以身荐行的影响下,士人逐渐摆脱了经学对他们思想行为的束缚,强调个性、情感与欲望的释放。

建安时期,士人大都文武兼修,既有游侠的阳刚豪情,又有文人的胸怀天下,他们经历了兵戈铁马的生活,意识到生命须臾的短暂,因此更加渴望建功立业,尽快实现人生的价值。

曹操《蒿里行》中所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和王粲《七哀诗》中所感叹的“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的惨痛场面,是士人对民生苦难的关注,同时也是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尽管生命脆弱,命运无常,但建安士人却并没有沉浸在忧郁痛苦、自艾自怜之中,他们多数是曹植《白马篇》中所描写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散发着强烈爱国热情的壮士豪侠,是“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的具有牺牲精神的无畏英雄。

混乱的局面、连年的征战给建安士人带来了太多的情感激荡,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股独具时代特色的慷慨悲壮的情调。

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论述的建安时期的诗歌特点:“风骨”。

“风骨”二字,展示出的正是这样一种释放着阳刚之气,带有强健的力度,使人感到振奋和激动的强烈情感体验。

正所谓言为心生,这样一种“建安风骨”当然不仅仅指狭义上的诗歌特征,而是从整体上体现出建安时期的士人风范。

稍晚于建安,以何晏、夏侯玄等正始名士为代表的士人也基本上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他们一方面掌握着朝政大权,一方面沉湎于清谈辩论,他们畅言老庄,首发玄学之音,但正始名士的思想理论出发点是以极力论证名教出于自然的观念从而使道家哲学作为儒家纲常伦理的理论证明最终达到治天下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现代意义的追寻
魏晋南北朝,一个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的时代,一个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在这场政治的漩涡中,一批批的门阀士族被残害至死。

他们生活在一种富贵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们又生活在一种满怀忧祸的境地之中。

但,正是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中,门阀士族们产生了忧惧深重的无边哀伤,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无限感慨和深刻反思。

于是,他们觉醒了!
正是由于在这种没有过多统制束缚和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变得相对自由和开放,而议论争辩之风气也开始兴盛。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他们觉醒了,然而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他们觉醒了,他们开始怀疑和否定权威,他们相信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值得怀疑的,是不可信的,无价值的。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他们觉醒了,他们表现的是何等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无耻地贪图享乐、腐败、堕落,然而,恰恰相反,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深刻地展现出的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面对日渐动荡的社会,面对频仍的战祸,面对流行的疫疾,大批的上层贵族,一时俱逝,所有的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既然如此,那些以往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等等又有什么用呢?它们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

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这是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他们觉醒了,他们开始注重人和人格本身,开始注重人们内在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和能力,而不是外在的功业、气节、学问和道德。

于是,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的观念和礼俗。

于是,“竹林七贤”成了六朝的理想人物,甚至在墓室的砖画上,也取代或挤进了两汉的神仙迷信、忠臣义士的行列。

于是,甚至非圣无法、大遭物议并被杀头的人物竟然嵌进了地下庙堂的画壁,而这些人物既无显赫的功勋,又不具无边的法力,更无可称道的节操,却以其个体人格本身,成为了人们的理想和榜样。

于是,士族门阀们把心思、眼界和兴趣由环境转向了内心,由社会转向了自然,由经学转向了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了主体的存在。

文学艺术中的“言不尽意”,书画艺术中的“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都是要求通过有限的穷尽的外在的言语形象,传达和表现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神情。

文艺自觉了。

回想一下,那忧愤无端、慷慨任气的阮籍,他把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伤写得如此深沉美丽。

一方面他很想长寿延年,“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同时又感到“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延年又有什么用处?
一方面,“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痛恶环境,蔑视现实,要求解脱;同时,却又是“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现实逼他仍得低下头来,应付环境,以保全性命。

所以,一方面被迫为人写劝进笺,似颇无聊;同时又“口不臧否人物”,极端慎重,并且大醉六十日拒不联姻……
这些魏晋名士表面上看起来轻视世事、洒脱不凡,不论他们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还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其实他们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一种巨大的苦恼、恐惧和忧愤,情感也总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和复杂的状态之中。

这些魏晋名士们尽管高谈老庄,实际仍是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并不能构成他们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们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

但也有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陶潜,它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和作诗上。

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

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

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著、关心。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

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
高贵、自然、生趣这些便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而它最终的指向则是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诚然,这种魏晋风度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似乎不切实际。

但需要同情的是,它毕竟出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

然而社会是要发展的,文明是要进步的,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我们不会安于现状。

因此我们需要用道德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而使每个人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而且不容怀疑的是,它的精神是崇高的,它的意义也是无穷的。

因为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和无限的。

诚然,这种魏晋风度似乎太过浮华,太过极端。

但是,它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一种对我们这个遭受科技异化、被物质所吞噬的时代的精神的启示,当科学代替了宗教和迷信,我们的信仰该指向何方?当哲学的本体论遭受致命的怀疑,我们人生的意义又该走向何方?
它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这是一种情感化追求的启示、一种艺术性探索的启示,一种将情感和精神合二为一的终极关怀的启示。

人,是这个世界上是最聪明的动物,但同时也是最贪婪地动物,人类聪明到可以知道自己一定是会死的,因此他不甘心,他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外找到一种无限的价值、目的、理想和追求。

因此出现了一种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

出现了一种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

还出现了一种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然而,随着康德的出现,他告诉我们,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的世界,而不能认识世界的本体,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把握有限的对象,而不可能认识一个无限的本体,所以哲学的本体论受到了怀疑。

然而,随着科学发展,那些宗教信条被逐步的证伪,上帝和神仙都靠不住了,因为那是被宗教家所杜撰出来的,所以宗教的信条也受到了怀疑。

因此,现在,艺术便担当起了这个重任。

它使我们这群遭受道德、法律等外在束缚的不能按着自己所思所想去行为的被文明所异化了的人类张开了驰骋的天地。

它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自由天地,使我们获得情感的无限寄托。

这便是艺术的价值,这是我们学艺术人的骄傲。

无论是思乡还是怀旧,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如果我们沿着这种世俗情感的延长线不断追索的话,总能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衔接处找到一种指向无限的生命意义。

或许这一意义永远也无法完全揭晓或彻底实现,但这种追索本身或许便变成了这一意义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