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主义基本理论概论知识点.
马克主义基本理论概论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经提岀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岀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岀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岀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岀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岀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总结
壹 联系和事物的普遍联系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和结果(39页
第一段) 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
势
➢ 现实性与可能性原因和结果(39页
第二段) 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
贰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什么是规律(39页最后第一段)
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 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 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
➢ 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 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则贯穿 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 方法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 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根本矛盾(规定性质、贯穿始终)、非根本 矛盾(从属地位)、主要矛盾(支配地位)、
贰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矛盾群包括:(42页第二段第十行)
根本矛盾(规定性质、贯穿始终)、非根本 矛盾(从属地位)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次要矛盾(从属地 位)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 战略思维能力 ➢ 历史思维能力 ➢ 辩证思维能力 ➢ 创新思维能力 ➢ 底线思维能力
谢谢
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 归纳与演绎的区别与联系:
归纳的定义、演绎的定义 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 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归纳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演绎以事物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
.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
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
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
(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27(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27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0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2(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4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37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40(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402.事物的永恒发展4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5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互相转化46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47(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8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8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0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54(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55(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作用56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57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63(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4(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682.从认识到实践69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70第二节,真理与价值71(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72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33.真理与谬误75(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78(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征79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81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824.价值和真理在事件中的辩证统一83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85(1)一切从实际出发85(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87(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9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9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9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0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02(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05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07(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极其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109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10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与曲折性111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12(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12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15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6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18(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19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20(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0(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2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2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25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6(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272.显示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28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128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30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132(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133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33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134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134第四章资本主义的行程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式一级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139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1392.资本的原始积累14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42(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生产的历史条件143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443.价值量的决定145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46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47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9(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5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53(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53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54(2)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155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56(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57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593.资本积累162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65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67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68(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6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7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只能和本质17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72(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17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77第五章资本狐疑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182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生产集中于垄断的形成182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83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184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85(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186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190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93(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经济全球化表现194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96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96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8(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98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993.社会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200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2015.政治制度的变化201(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205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5(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207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9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3(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13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4(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17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20(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21(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26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227(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227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228(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231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32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235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37(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2382.社会主义在自我反战和完善中走向辉煌239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4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43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244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245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246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47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247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248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253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53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254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相近的细节描绘254(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55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58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60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263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263(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264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265(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265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66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26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6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69(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271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过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程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
6.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同时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
社会的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必然发展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领导,并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6.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8. 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普遍性,要以全球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公基知识点归纳大全
马克公基知识点归纳大全
马克公基一般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内容包括:
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观、实践观、矛盾观和唯物史观等。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和特征。
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括对物质的认识、物质的本质和特性等。
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包括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等。
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包括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等。
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途径等。
8.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9.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
10.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和意义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详细信息,建议查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或相关教辅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
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和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动力。
发展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运动,善于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2.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善于分析社会的阶级斗争,善于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
3. 社会革命理论。
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
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革命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危机的社会,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革命理论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变革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善于分析社会的革命力量,善于把握社会的变革规律。
4.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二、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
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它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研究和解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将觉醒并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革命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这一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理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
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经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开始探索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
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和客观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5.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剩余价值论,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剩余价值是剥削的实质。
6.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解放全人类的阶级。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并对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第二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思想本章主要讲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哲学观点,并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第三章:辩证法本章主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并对辩证法的本质、方法、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说明。
第四章:社会发展规律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以及历史上的革命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本章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阶级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等方面,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第六章:阶级斗争学说本章主要涉及了阶级的概念、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的来源和根源,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意义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转型规律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及其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作用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实践与认识、实践与改造的关系- 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意义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危机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和阶段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 实践论和认识论- 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认识论: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性标准2.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历史的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 实践认识论和辩证法思维方法- 实践认识论: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辩证法思维方法: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方式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和发展方向2.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党的建设和无产阶级专政3.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4.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